不成器的意思不成器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不成器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不成器
- 拼音: bù chéng qì
- 频率: 常用
- 年代: 古代
- 词性: 贬义词
- 结构: 动宾式
- 解释: 器:器皿,引申为人才。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比喻人不经过磨炼,不能成为有用之才。
-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没有用处。
- 典故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成语示例: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他们认为合作化搞~,我们搞的这一套将来统统要翻。"
- 英文翻译: neer-do-well <good-for-nothing>
不成器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玉不琢不成器的故事是什么?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追问: 谢谢 追问: 谢谢麻烦采纳,谢谢!
不打不成器历史典故?
。
出自典故为: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慎哉?”
玉不琢,不成器什么意思?
器物的意思,成器表示成才。
玉不琢不成器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这句话从深层次形象的阐述了玉与人的“关系": 共同之处:两者都要“加工”,否则不成大器 不同之处:玉不雕琢,不会失去本性;而人则不然。
意思是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比喻人不经历磨难,难以成才。
最早出处为西汉·戴圣《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意思是: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
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尚书》的《兑命》篇说:“要始终如一地注重学习。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何处?如何解释?
出处
战国·乐正克《礼记·学记》
翻译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比喻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原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
高时良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学记》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具体时间在战国后期。它的作者当是乐正克,因为,第一,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第二,乐正氏亦师承曾参,‘乐正子言吾闻诸曾子也’。第三,乐正本是学官。
原文赏析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学记》开篇指出,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铜雀深锁二乔全诗 ,良玉不成器什么意思?
先说结论,铜雀春深锁二乔全诗良玉不成器的意思如下,梁钰不成器的意思是一块非常美丽的玉石,但是却没有因为雕琢的精工而死的,他展现出本应该有的价值,铜雀春深锁二乔是杜牧的一首咏史诗,主要描写了历史上曹操和二桥之间的故事。
铜雀春深锁二乔,良玉不琢不成器是指十二生肖中的酉鸡生肖,这是由于在三国初期,曹操当统一了北方之后,野心勃勃地南下,准备消灭刘备的蜀汉势力与东吴刘权势力,所以发动了南下时的赤壁之战,但因为孙刘联军的顽強抵抗,使曹操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大败而归,铜雀台锁拿美人二乔的计划失败,其中雀是为飞禽而酉鸡也为飞禽,所以这里的雀即喻指酉鸡生肖。
【出处】唐·杜牧《赤壁》
【意思】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 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就要被曹操掳走,关在铜雀高台的深院中了吧。
【全诗】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是一首著名的咏史诗,其鲜明特色是出奇立异,不落窠臼。借对历史人物的历史事件的重新评价,一反前人的传统观念,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见解,赋予新的蕴意。这首诗虽然正面摆出赤壁之战的历史遗迹,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曹操成了胜利者,大乔、二乔就将锁在铜雀台,那便是“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的局面了;再者,此诗不言社稷存亡,惟言二女子,既与曹操的言语相吻合,又通过特殊地位的女子变化,烘托了国家的兴亡。二乔的身份代表着吴国政权的尊严,国君和统帅的妻子地位的变化与吴国的生死存亡休戚相关,充满了诙谐调侃的情趣。
这首诗在小说情节中设置得恰到好处,既有力地印证了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所讲的曹操下江南为夺取二乔之言,草蛇灰线,笔笔相连,又在曹操征南败北已露端倪,但尚未胜败分晓的时候,预示了曹操在赤壁之战的败局。可见,小说家叙事艺术的缜密和精巧。
玉不琢不成器的全诗和译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全诗如下: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打磨和雕琢。
全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慎哉!
译文: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但是玉石这种物品,有着永不改变的特性,纵使不把它琢磨制成器物,并不会损害它作为玉石的特性。人的本性,因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可能发生变化,如果不学习,就有失去作为君子的可能,反而成了小人,这不可不谨慎啊。
三字经
[ 南宋·王应麟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愿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文: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不器子是什么意思?
不成器的意思:
【成语】: 不成器 不的成语、器的成语接龙
【拼音】: bù chéng qì
【解释】: 器:指人的度量、才干。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
【出处】: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举例造句】: 这厮不成器,如何却在这里。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四回
【拼音代码】: bcq
【近义词】: 无能之辈
【反义词】:
【歇后语】: 玉不琢
【灯谜】: 端着瓦盆吃饭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没有用处
【英文】: neer-do-well
【故事】:
字典查询:
不成器
一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民教学为先学记中这句话反映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的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玉不琢,不成器。
”——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意思是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学记》中关于古代的教育。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塾、庠、序、学,这些都是古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很注重教育,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除了“教”,还有“学”,所谓“教学相长”,便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