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义的意思微言大义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微言大义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微言大义
- 拼音: wēi yán dà yì
- 频率: 常用
- 年代: 近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联合式
- 解释: 微:精深;微言:精深微秒的言辞;大义:深刻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 语法: 作主语、宾语;指语言功夫好。
- 典故出处: 清·黄宗羲《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其微言大义,苟非工大积久,能见本体。"
- 成语示例:孙犁《耕堂读书记·<三国志·关羽传>》:“~的写法,也一直被沿用。"
- 英文翻译: sublime words with deep meaning <much in few words>
微言大义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屈原列传成语及解释?
屈原列传中一共有六个成语比较著名:
1、不矜不伐:选自《屈原列传》“平伐其功”。释义:矜,自夸。指不自以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
2、耳聪目明:选自《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释义: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
3、微言大义:选自《屈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释义:指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4、见笑大方:选自《屈原列传》“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释义:指让内行人笑话。
5、弹冠相庆:选自《屈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释义: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6、瑕瑜互见:选自《屈原列传》“怀瑾握瑜”。释义:比喻优点、缺点都有。
《屈原列传》成语:平伐其功--意思是炫耀、夸赞自己的功绩;不矜不伐--不炫耀不自夸的意思。
微言大义诸子散文中是谁?
微言大义的意思是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道理。
出自汉刘歆的《移书让太常博士书》。
代表先秦诸子散文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庄子》。
春秋笔法什么梗?
春秋笔法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公羊家说: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春秋笔法,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n qiū bǐ fǎ,意思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①成语解释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②成语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③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
示例
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 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用隐喻的手法写出历史真相或者表达自己的情感 就可以理解为春秋笔法
微言大义名词解释?
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微言大义即指圣人隐含在语言中所包含的深远微妙的意义。
微言大义的这一写法的史书是?
微言大义的这一写法的史书《春秋》。
“微言大义”即“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为什么说《春秋》一书包含着圣人的“微言大义”?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是一种写 作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因 孔子写《春秋》时首次使用而得名。这种写 作方法的特点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不直接在文中作判断。
形象点说,好比是故 意给文章糊上一层窗户纸,读者能否明白作 者的意思便只能凭自己的眼力了。 孔子当时根据鲁史作《春秋》时,对 于当时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往 往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
即不 明记其事,只以三言两语,作蜻蜓点水的 提示,然后让读者自己体味;有时则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 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 法或对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 己的观点。
春秋三传之一的《春秋公羊传》 认为孔子有其明确的原则,即为尊者讳耻, 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孔子的这种 “春秋笔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中闰的史 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孔子并非史官,却要越俎代庖地做一部 史书流传后世,确实是有着“微言大义”的 心思,他的目的是借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甚至许多经学家认为,《春秋》每用一字,必 寓褒贬。战国时期史学家左丘明最先对这种 “微言大义”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 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 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意思是, 《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丨己载 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 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 圣人谁能够编写?这里提出了《春秋》为善 恶、正邪立标准的目的。孟子又有言:“孔子 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里提出孔子 作《春秋》的用意并非只是记录史实,而是 要起到“警世”之用。
孔子自己也曾对弟子 说过:“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荇亦 以《春秋》。 ”意思是: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 《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可 见,孔子的确是在《春秋》之中寄予了白己 的政治思想和是非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