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上观的意思壁上观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壁上观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壁上观
- 拼音: bì shàng guāng
- 频率: 常用
- 年代: 古代
- 词性: 贬义词
- 结构: 偏正式
- 解释: 壁:营垒。比喻坐观胜负而不帮助任何一方。
-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人袖手旁观。
- 典故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 成语示例:我只好作~。
- 英文翻译: detached view <an onlooker; watch the fighting from the ramparts>
壁上观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作法自毙”和“作壁上观”两个成语的典故?
作法自毙是“商鞅”的故事: 春秋战国初期,秦国地处西陲,虽然军队善战,人民富尚武精神,但是很难和文化力占优的中原诸国争一日之雄长。
幸好秦国重视招揽各地人才,即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所指的“客卿”。秦孝公得到法家的大宗师商鞅帮助,确立起法治制度,国力才逐渐增强,成为一方之霸,并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良好基础。
然而,这位为秦国法治奠基的商鞅,下场却十分无奈。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这 样记载: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位,有人告发商鞅谋反,惠王遂派人捉拿商鞅。
商鞅得到消息,打算逃离秦境,晚上逃到位于边境的客店投宿,店主要他登记身份,商鞅当然不能直认自己是通缉犯,店主拒绝让他住店,并告诉他说:“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有法例规定,让没有证件的客人留宿,店主与客人同样受罚。
) 商鞅只得感叹道:“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真想不到制定法律的弊病,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啊!
)于是他又逃到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收留他,更把他送回秦国。
入秦后,他又逃到商邑,图谋举兵伐秦,终于兵败被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作法自毙”的故事。
“作壁上观”是项羽的故事: 秦军统帅章邯打垮了项梁的军队以后,就此认为,旧楚国境内的反秦楚军不用再担心,于是渡过黄河进攻赵国,大破赵军。
这时,赵歇做赵王,陈余做将军,张耳做丞相,都退入了钜鹿城(故址在今河北旧平乡西南)。
章邯命令部将王离、涉闲包围钜鹿城,章邯自己带着军队驻扎在城南,筑了甬道来输送粮食。
陈余做赵军的统帅,率领了几万人,在秦军合围之前,驻所在钜鹿城北。
他派出了使者向各地起义军求救。
定陶之役楚军大败项梁阵亡后,怀王惊慌起来,从国都盱台(今江苏盱胎东北)跑到彭城去,把项羽、吕臣的军队归并扰来,由自己带领,任命沛公为砀郡长官,封为武安侯。
这时,齐国使者高陵君田显来到了楚军中,见了楚怀王,说:“宋义推断武信君军队一定会打败仗,隔了几天,军队果然吃败仗。
军队没有作战而预先见到失败的征兆,这就叫做懂得军事了。
”怀王召见宋义跟他讨论国事,非常喜欢他,就封他做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做副将,派他们去求援赵国,所有其他将领都隶属于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宋义统率楚国大将军来到安阳(在今山东曹县东南,非河南安阳),停留了四十六日不再前进。
他说:“现在秦兵攻打赵国,战胜了士兵也一定被疲困了,我们可以利用秦军疲困的机会;若是秦军失败了,我们大张旗鼓向西进军,一定可以攻下秦国。
所以不如先让秦、赵打起来。
”项羽对宋义一直不服气,说:“凭着秦国的强大力量,攻打新建立的赵国,势必攻下赵国。
赵国被攻下,秦国就更强了,有什么疲困的机会可以利用!
我军新败,王上坐立不安。
国家安危在这一役。
可是做主帅的却不体惜士兵,根本不是忠于国家的大臣。
”于是,项羽就在早上参见上将军宋义的时候,在营帐中斩下宋义的头,传令军中说:“宋义和齐国合谋反叛楚国,楚王有密令叫我杀掉他。
” 项羽杀掉卿子冠军以后,下令进军,派当阳君黥布和薄将军带万士兵,渡过黄河去救钜鹿城。
战事稍稍有利。
陈余又要求增援。
项羽就统率全部士兵渡过了黄河。
《史记 项羽本记》说他渡河以后,“皆沉船、破釜甑(zeng)、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凿沉所有船只。
打破饭锅饭甑,焚烧房屋,叫士兵带着三日的干粮,表示决死之心,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于是大军冲到了钜鹿城,包围了秦将王离,与秦军遭遇,经过多次战斗,继绝了秦军输送粮食的通道,大破秦军,杀死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秦将涉闲自杀。
在当时,楚军的声势压倒诸侯的军队。
诸侯求援钜鹿的军队有十多座营垒,没有谁敢派兵出战。
待到楚军攻击秦军的时候,“诸将皆从壁上观(诸侯的将领们都凭着营垒观望)”,楚兵的怒吼声、喊杀声、呼声动天,诸侯的军队没有哪一队不是人人惊惧怕恐。
于是,打垮了秦军以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
进入了辕门,没有哪一个人不是两膝跪地向前行进,不敢抬头看。
项羽从这时开始做了诸侯上将军,诸侯的军队也归项羽统率。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三句成语:一、“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二、“作壁上观”,比喻坐观成败,不帮助谁。
三、“一以当士”一个人抵得上十个人,比喻英勇。
项羽破釜沉舟谁献计的?
范增。
公元前207年,秦军围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为了“权力的需要”,分化内部将领,命宋义、项羽救赵,范增为末将。
结果,在途中,项羽怒而杀死了“驻军不前”的庸才宋义,自封为上将军,同时范增被封为大将军。
在随后的巨鹿之战中,范增再展才干,他为项羽定下了“破釜沉舟,速战速决”的妙计,和项羽一道,亲率大军,绕过劲敌章邯,在三天里以少胜多,九战九捷,打败了围攻巨鹿的秦王朝王离、苏角大军,然后回头收复章邯,取得了推翻强泰的决定性战役的胜利。
破釜沉舟它的主人公则是被人称为西楚霸王的项羽。
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为了能够取胜打算牺牲一切。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的主人公是项羽。项羽是秦朝末年崛起的,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位军事家,是兵家“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他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推翻了秦王朝,自立西楚霸王,建立了西楚政权。此后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之争”。
破釜沉舟的典故
公元前208年,赵王歇和张耳被秦将王离率领20大军围困在巨鹿,另有秦将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赵将陈余率领数万军队驻扎在巨鹿北边,因为兵士数量太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两人带领20人马前去解救赵国。宋义带兵到了安阳后,连着46天都按兵不动。项羽上前劝说反被讥讽。于是在第二天朝会的时候项羽拔剑把宋义杀了。于是众人拥立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率领所有的军队渡过黄河去营救赵国。等渡过黄河之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的吃了一顿,每人带够三天的干粮,然后命令将士沉船破釜。项羽通过这个举动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取得胜利的决心。士兵们没有了任何的退路,在这种状态下和秦军交战时各个都奋勇杀敌,甚至可以以一当十,势不可挡。经过九次激烈的战斗,楚军最终大败秦军,这一战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没过两年秦国就灭亡了。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 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之一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
这一切准备妥当以后,项羽命人将渡河的船都给击沉了,再将煮饭的锅也给砸烂了。意思很明确,这次大战有进无退,如果失败了那就只能全部死掉,没有生还。要想活下来,就要战胜对手,抢夺他们的粮食和地盘。
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不过故事后面是更加精彩的实战。在项羽这种方式的激励之下,楚国义军一个个勇气倍增,可以说
最终楚国大军在巨鹿彻底击败了秦国章邯的军队,巨鹿之战的胜利,使得秦国主力彻底消亡,再也无力与天下义军一战。
此后章邯大军一路败退,稳定下来以后,得知赵高乱政的孝心,章邯心灰意冷,只好选择投降项羽。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史记》
关于项羽的三个故事的成语?
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亡秦)
本句同样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楚国即使只剩下三个家族,也能灭掉秦国。但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种信念,那就错了,成事光有信念是远远不够的,野心还必须和才气匹配,否则就是“吹牛皮”。
楚国也是出人才的地方——“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绝对不是随便说说的,帮助吴国灭了楚国的伍子胥,帮助越国灭了吴国的文种,如果楚怀王坚持信任屈原,他也不至被骗到秦国监禁至死,……
事实上,灭亡秦国的,确实就是楚国的项羽和刘邦。
二、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作壁上观、膝行而前
这几个成语,出自项羽的成名战——巨鹿之战。项羽率五万楚军,过了河之后,把锅打碎、把船凿沉,不留退路,一举大败章邯四十万秦军。而此时,救赵的诸侯军在干嘛呢?对,他们在“坐壁上观”。巨鹿之战后,那些诸侯军将领都吓得在地上爬着来见项羽(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三、鸿门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不足与谋
这几个成语大家都比较熟悉,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里鸿门宴一段。“鸿门宴”现在即指不怀好意的宴席。鸿门宴这段是太史公的得意之作,是入选中学课本的。其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多字成语,而“不足与谋”原句为“竖子不足与谋”,出自亚父范增之口。
项羽鸿门宴上放走刘邦,为日后楚汉之争并最终身败自刎埋下了祸根。
关于项羽故事的成语有取而代之、霸王别姬、破釜沉舟、作壁上观、先发制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