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善而从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择善而从的意思择善而从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择善而从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择善而从
拼音: zé shàn ér cóng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择:选择;从:依从。指选择好的学与做。

语法: 作谓语、宾语;指学好。
典故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成语示例:茅盾《蚀·追求》:“不过,话也说得有理,我们应当~。"
英文翻译: choose and follow what is right <choose what is good and follow it>

择善而从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两情相悦 择善而从的动物是什么?

是鸳鸯。

鸳鸯为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之所以被看成爱情的象征,因为人们见到的鸳鸯都是出双入对的。是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的鸟类。人们常用鸳鸯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在古人看来,鸳鸯象征着忠贞、永恒的爱情,它是相亲相爱不分离的表率。因为,据说鸳和鸯一旦结合,便终身不离不弃,如果丧偶,另一方将终身不再追求另一位雌鸟,孤独终老。所以,在翡翠中,鸳鸯是很常用的一个题材,寓意着美好和纯真的爱情。

两情相悦 择善而从的动物是牛。两是生肖牛。

美洲野牛(学名:Bison bison):是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的动物。又名美洲水牛或犎牛,是北美洲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和世界上最大野牛之一。也是一种比较凶悍的动物,体重可达1000千克,头上长有一对向上弯曲锋利的双角,即使面对最富攻击性的捕食动物,也毫不退缩。

两情相悦的动物 什么动物择善而从?

动物中形影不离的有鸳鸯大雁,天鹅,这几种动物一生都只会寻找一个伴侣。

如鸳鸯为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之所以被看成爱情的象征,因为人们见到的鸳鸯都是出双入对的,是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的鸟类,人们常用鸳鸯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关于论语12章的成语故事?

《论语》12章的成语有:

1.不亦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

3.三省吾身

4.三十而立

5.四十不惑

6.从心所欲

7.温故知新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乐在其中

10.为富不仁

11.择善而从

12.逝者如斯

1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14.博学笃志

15.曲肱而枕

东施效颦的故事及寓意?

东施效颦的故事

西施心口痛,所以皱着眉头走在村子中,村中的一个长得丑的人看见了(西施)觉得她很漂亮,回家后也捂着自己的心口走在村子中。村中的富人见了她,牢牢地关着大门不出去;穷人见了东施,带着妻儿躲开(她)跑开。(东施)知道皱着眉头会很美,却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会美。

东施效颦的寓意

东施效颦的寓意是指不根据具体条件,盲目地模仿别人,结果却适得其反。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讽刺了那些不知自丑,不识时务的人,只知道盲目效仿,结果却欲速不达,成为人的笑柄。爱美之心人人有,不要不顾自身条件而盲目模仿他人。不应该一味的去模仿别人,更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结果只会是适得其反。

东施效颦的意思

东施效颦: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出处:《庄子·天运》。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带有贬义。

造句:不从主观实际出发,像东施效颦那样,胡乱模仿,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近义词:邯郸学步、亦步亦趋、,画虎不成反类犬。

反义词: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自我作古、择善而从。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意思?

往古来今的政权更迭都有其原因。知道这些掌故,了解它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对于当权者尤其是帝王正确施政,防止政权被新势力颠覆,具有警示意义。

李世民是一位经历过隋朝,通过起义,拼杀得到天下的皇帝,头脑很清醒。他敢于正视自己,任用贤能,从谏如流。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除了他特殊的博大胸怀,就是他知道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多为昏昧残暴之人,任用奸佞,排斥贤能,政治腐败 民生凋敝。一旦外族入侵或民众揭竿而起,就落得身败国灭下场。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古代历史作为镜子,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历史上朝代的更替都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还有古人历史上有很多名人轶事都是可以做为镜子来借鉴的,做人的道理,做人的成败,做生意的道理成败,做官的道理和成败都可以以古为鉴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借鉴历史能够预知世代兴衰,就是说借鉴过去历史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能够预知世代的兴盛和衰败。体现了一个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心态,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一样,一定要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现在和未来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万全的准备,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意思为:历史犹如一面镜子,以古时候的历史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兴衰成败不断交替上演着,凡是太平盛世,必定是君子贤明,臣子尽心,君主广纳贤士,广开言路,臣子忠言进谏。凡衰败必定君主昏庸,奸臣当道。因此,以史为鉴,更能吸取教训。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古代去发现一些东西,将古代的历史五完全熟读之后,你就可以知道什么东西会不断的兴起,什么东西会退下。这一切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这一切的东西都是可以去遵循一些逻辑的,直到最后的时候,你会将这些东西都变得非常的清楚。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意思是: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是: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道德价值的追求是什么?

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道德模范们的大爱善举,激发了强烈的反响和如潮的掌声,给文明中国增光添彩,为全国上下树立了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和标杆。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模范们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让全国的道德天空更加璀璨夺目。尽管他们的经历不同,故事不同,但对道德价值的崇高追求是高度一致的,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始终如一。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道德的不懈传承,看到了时代精神的美好缩影,看到了主流价值的生生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不仅让人们感动追慕,也激励带动更多人见贤思齐,把道德力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美好追求。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文明,不躬身实践势必沦为水月镜花;美德,不经历点滴涵养又怎能拔节生长?怎样使道德新风久久吹拂,如何让满满的正能量持续传递,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道德支撑和精神财富?道德的星空,需要每一颗星星的光亮。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公民道德素质的培育,固然离不开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的榜样引导与激励。但社会整体的道德文明水平,更取决于每个人择善而从共襄善举的实际行动。

学习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最终都要落实到争做道德模范上。道德模范在群众中孕育成长,是离群众最近的标杆。他们做的事也大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只不过在文明的道路上走在很多人的前面、走得更远。每个人都是文明的使者,你我的品德操守怎样,社会的道德风尚便是怎样。只有每个人都切实肩负起一份道德责任,社会的道德水平才会水涨船高一分。

用榜样引领风尚,让美德润泽中国,道德的力量在于践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以道德模范为榜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形成人人学习道德模范,个个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道德价值的追求。使个人价值在社会中获得的评价和承认。也是一种内心的自我肯定。

东施效颦的意思?

东施效颦(dōng shī xiào pín),汉语成语,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

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效:仿效;颦:皱眉头。

成语出处:《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译文: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

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

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

扩展资料:近义词:邯郸学步、亦步亦趋、,画虎不成反类犬。

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自我作古、择善而从。

成语相关人物:东施,传说为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的邻居,见于成语“东施效颦”,最早出自《庄子·天运》。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

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

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巜论语》述而第七妙句?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七》

此篇以“述而”为篇名,讲的是孔子的教与学。我们不妨可以把这一篇看作是孔子的人生自述。“不作”意指创作,我理解孔子“述而不作”既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是对教学真实要求的描述。实质上孔子的很多思想都是创造性的,只是他没有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孔子一生学不厌、教不倦,堪称万世师表,道理就在于此。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我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欢古代文化,我私自把自己比作老彭。”

【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述说的是继承的问题,作是创作的问题。孔子之所以述而不作,是因为在古代创作是圣人之事,只有天子才能制礼作乐。孔子这样说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是讳言这件事。但也正因如此,孔子被后世称为“素王”,就是因为他无天子之位,却又具有天子之德。

【原文】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还有困难吗?”

【解读】这一章谈论的是孔子对教与学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所见所闻皆是所学的内容,不像今日的学人,唯独学在课堂和书本,今天的人厌学之风不在少数,而孔子能做到不厌学实在是难能可贵。而对于教师而言,其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没有职业倦怠,孔子做到了,而今天的老师没有职业倦怠的却不多。所以,孔子才说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的了。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态度,孔子注意到了教与学都从兴趣出发,所以从容自在。

【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不修养自己的品德,不讲习学问,学到了知识却不能实践,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解读】从这一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孔子对学习的本质的认识,他所忧虑的其实就是生命的成长问题。修德,讲的是道德修养问题,需要日日精进、持之以恒;讲学,说的是学习的内容要不断的实践、温故而知新;徙义则是活学活用、知识迁移的问题;改不善就是在好的方面日日精进的基础上,从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不足,一点一点地改进。孔子的人生目标是不断地完善自己,做一个全人。从孔子的思想体系来看,有人说这一章说的是“仁智义勇”四项美德,也是有道理的。

【原文】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暇的时候,容貌舒缓,和蔼可亲,潇洒自如。

【解读】这一章记述的是孔子闲暇时的情态,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言传身教,所以孔子的日常表现也成为弟子学习的典范。孔子的行为仪态表现了很高的教养,没有我们今天的一些人处闲暇时的那种无聊与寂寞。

【原文】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的太快了!我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解读】孔子的慨叹是对人生与时事的慨叹。孔子一方面慨叹时间流逝之快,一方面慨叹自己一生的梦想就是恢复周礼。

【原文】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道德为立身之基,依凭仁的要求,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解读】孔子讲的是一个人的人生志向、成长的依据、过程中的依凭在人成才过程中的关系。“志”是“志向”,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内心而言,内心专一向往;“据”是“据守”,是对行动而言,行动守一不改;“依”是生命过程中的“依凭”,是“不违背”,朝向目标始终不变。在这样一个总体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之上,从容自在的游憩于六艺的技能之中。于此,我们还可以认识到做人处事与学习技能的辩证关系。

【原文】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凡是能带一束干肉来我这里的,我从没有不加以教诲的。”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还有一种解释是说,十五岁以上的人,没有不教诲的。这里束脩是指古人十五岁的时候,可以行束带修饰之礼。

【原文】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墙的一角,他不能推知其他的三个墙角,就不再教他了。”

【说明】朱子注,“愤”是心求通而未得,“悱”是口欲言而未能。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对后世有很深刻的影响。但后人也片面的理解了“启发”的问题,教学中实施启发需要恰当的时机,需要老师熟悉和了解学生,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启发的前提是师生都在情境之中,不是今天的强硬启发。古人对学习很注重学、思、悟,“学”“思”是启发的前提,“悟”是启发的结果。善教的人启之待时,因势而导;善学的人思而能悟,悟而能得,博能返约。

【原文】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孔子在这一天哭泣,就不再唱歌。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在丧事中的行为表现。未尝饱、不歌即是那样环境中礼仪的需要,也是因为内心的悲戚使然。

【原文】7.10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为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有能用我的思想的我就推行它,没有用我的思想的我就把它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是这样的啊!”子路说:“老师率领军队需要谁和你在一起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需要的人一定是临事小心谨慎,认真谋划而能成功的人。”

【说明】用舍行藏需要一个人的不断学习和修养,既需要有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具有超脱的心境。那些怀才不遇的人之所以不遇与这样的心境缺失有关。这一章我们还可以看出孔子的情感表达,孔子与颜渊是心灵的知己,而子路自知学问不及颜回,于是便以己长想博得老师的喜爱和认同。但孔子却告诉子路,他愿意和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共事,单纯的勇敢他是不赞成的。朱熹的注讲:“惧,谓,敬其事。成,谓成其谋。”

【原文】7.1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通过正路而求得,即使是从事低贱行业,我也愿意做。如果不符合正路的财富即使可求,我也愿意遵从我走正路的所好。”

【解读】古语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正道来的钱财,即使地位低贱也会心安。不走正道、不择手段得来的钱财,内心总会不安。孔子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要凭借自己的本事赚钱,而不要投机取巧、不择手段。执鞭之士有人解释为把守城门的人,也有人解释为为王侯开路的人。具体指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只是代表社会地位低贱的人。尽管社会地位递减,但通过这样的工作赚钱,是正途得来的,所以就应该愿意去做。

【原文】7.12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孔子谨慎对待的事情是:斋戒,战争和疾病。

【解读】孔子为什么非常谨慎认真地对待这三件事?我的理解是这三件事都事关人的生命,体现了孔子的生命观念。斋戒就是古人祭祀前的沐浴更衣,这样做是要使自己保持一种虔敬的心情。它涉及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信仰,这又决定了人的生命质量,所以孔子要谨慎年对待。战争更与大多数人的生命相关,不单是直接参与战争的士兵的生命,还有老百姓的疾苦与社会的安定。至于疾病也是一样,对待疾病的态度也体现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境界。孔子时代的医疗水平不可与今日同日而语,有人说“每一次得病都是一次生命的修炼”,这句话对有心人来说是非常正确的。在孔子的那个时代,其医疗水平能做到的并不多,每一次疾病大概都会与死亡接近一次,谨慎地对待也就是认真的思考生命的意义。

【原文】7.1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的时候听到《韶》乐后,三个月不知道肉的味道。他说:“想不到《韶》乐带给我的快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啊!”

【解读】孔子曾评价韶尽善尽美,也正是因为韶乐尽善尽美,所以孔子一下子便进入了音乐的境界,忘记了一切,以至于三个月都不知道肉的味道。显而易见韶乐的美妙超过了肉味的美妙,才使孔子这样的。孔子对音乐的学习也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啊!我们还可以看到孔子发现的快乐!

【原文】 7.14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说:“老师想要帮助卫国君主吗?”子贡说:“哦,我去问问。”子贡进入老师的屋子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贤德的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悔吗?”孔子回答说:“他们追求仁并且得到了仁,还有什么怨悔呢?”子贡走出老师的屋子后说:“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国君主的。”

【解读】这一段话背景很复杂,反映的问题也很多。这是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到卫国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当时的卫君是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因为南子的关系,卫灵公驱逐了太子蒯聩,蒯聩逃往晋国。灵公死后辄立为国君。这个时候晋国又把蒯聩送回卫国,与卫出公争夺君位,蒯辄拒不让位。反映的是国君祖孙三代的复杂关系,尤其是父子之间的关系。而伯夷叔齐的故事反映的则是这兄弟俩对君位相互推让的事实。长期的呆在卫国不走,冉有就猜想老师可能要在卫国帮助卫君做事,为证明这个猜想的真假,聪明善言的子贡便决定问问老师。而子贡的发问不像子路直来直去,总是很委婉。他拿伯夷叔齐的历史故事来问老师,最后得出结论老师不会帮助卫君,就是因为他的老师也是求仁的人,而卫君的行为算不上是仁的行为。

【原文】7.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枕着胳膊自由自在地躺在天地之间,乐趣就在这样的情境之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对我来说就好比天空的浮云。”

【解读】这一章反映的是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即使粗茶淡饭,能够自由自在的面对生活,这就是孔子的快乐。孔子并非一概反对和轻视财富与权贵,但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与权贵,即便是轻而易得孔子也会不要。

【原文】7.16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再年轻几岁,五十岁的时候就学《周易》,这一辈子也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解读】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吗“韦编三绝”说的就是孔子读《易经》的事情。从孔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易经》的评价之高。《易经》位列众经之首,讲的就是人生的规律。

【原文】7.17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使用标准化的场合,诵读《诗》、《书》,执行礼事,都说标准话。

【解读】雅言,就是今天的普通话,标准语言。执礼,与今天的主持人差不多。孔子和重视不同场合的礼节和个人的形象问题。

【原文】7.18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忘记了吃饭,快乐起来把一切忧虑都忘了,就连他自己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解读】这一章也是孔子自述心志。我们通过孔子的自我评价,可以感受到一个人成长和进步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用心专一、心不二用。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在华西大学文化讲座讲演辞中分析到中国文化主孝,中国之教在青年,援引孔子的这句话评价孔子说,孔子终身常带一种青年气度。

【原文】7.1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爱好古代文化并能勤敏地追求的人。”

【解读】孔子把对知识的掌握大致分成了“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四种类型。他坦承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这一类型的人,那么,他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呢?“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显而易见是属于“学而知之者”。

【原文】7.20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谈怪异、暴力、叛乱、神异。

【解读】谢氏曰:“圣人语常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不谈论规律以外不着边际、不彰显智慧的东西。我还以为孔子之所以不语怪力乱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孔子认识到人生有限,而知识无限,让更多的时间被怪力乱神占用不值得。体现了孔子生命意识的紧迫感。

【原文】7.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人同行,一定会有我值得学习的。选择好的方面向他学习,选择不好的地方改进我自己。”

【解读】孔子自述自己的学习与修养的方法。与见贤思齐是一个意思。对知识的学习与道德修养的提高在实践中有三方面的重要因素,一个是选择问题,就是择善而从,而不是不加区别地统统照收。一个就是日积月累。还有就是始终如一。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原文】7.22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说:“上天把好生之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

【解读】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宋国的时候被桓魋所困。桓魋是宋桓公的后代。这句话就是孔子在这个时候向弟子们说的。

【原文】7.2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隐瞒你们吗?我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告诉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啊。”

【解读】师生之间,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原文】7.2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

【解读】文行忠信总体上来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孔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做人的教育,是道德教育,也是身体力行的教育。

【原文】7.25子曰:“圣人,无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看不到了,能见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良的人我是看不到了,能见到持之以恒的人就可以了。从无到有,从虚到盈,从约到泰,最难的就是持之以恒啊!”

【解读】我以为这一章是孔子要告诉大家一个走向成功的道理,就是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

【原文】7.26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钓鱼而不用大网捕鱼,打鸟不打归巢的鸟。

【解读】孔子的行为体现了环保和持续发展的精神,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原文】7.27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大概有不学习就能创造的人吧,但我不是这样的人。多听,选择好的跟从,多看并记在心里,知道这些是次一等的智慧。”

【解读】有不知而作之者应该就是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者。从知识的整体和认知的规律来看,确实存在着个别的知识,个别的人有生而知之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天赋。这种天赋大多来自家庭文化的熏习和遗传,孔子的人生经历没有这样的条件,孔子坦承自己知识和智慧的获得就是通过不断努力学习获得的。

【原文】7.28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近,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于人交谈,一个少年却的道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疑惑不解。孔子说:“我们赞许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太过分?人家改正自己的不足以求进步,我们赞许他能改进自己的不足,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如何辩证的看待一个人的过往和未来,这种态度是客观公正的,因为人是变化成长的。

【原文】7.29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做到仁,仁就来了!”

【解读】仁与个人的修养相关,它是一个很高的人生境界。虽然很高,但只要我们想做一个仁人,仁就会来到我们的身上。

【原文】7.30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懂礼吗?”孔子回答说:“懂礼。”孔子走后,陈司败作揖来到巫马期身边,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的错误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位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要说鲁君懂得礼,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是幸运的。偶尔有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解读】孔子不是不知道鲁君不知礼,但孔子为什么回答陈司败的问题还说鲁昭公知礼呢?原因就是作为下级不能说上级的不是,这是礼的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这样的过错,不是孔子本人故意为之的。这个事例有似于我们今天生活中的有些事情,上下级共事,作为下属是不可以随便在公开的场合谈论上级的不是的,这是处理好上下级关系的很重要的方面。

【原文】7.31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如果听到好歌,就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解读】孔子是有心的人,凡是发现新的东西、好的东西,他都愿意学习。唱歌也是如此。

【原文】7.32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理论知识我大概和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做个君子,我还没有完全做到。”

【解读】躬行君子是永远在进行中的事情,所以孔子说“未之有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很复杂,尤其是做人的实践问题,做人的实践问题永远是一个过程,是进行时,而不是结果。

【原文】7.3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圣和仁,我是不敢当的。我只不过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不厌烦的去做,不知疲倦地教导他人这样做而已。”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学生学不来的。”

【解读】成圣和成仁是孔子育人的终极目标,孔子自己努力的朝向这个目标,并把这个目标贯穿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这个个过程看教育无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成就着一个终极的教育目标,需要的不但是坚持不懈的教育,也需要坚持不懈的学习。

【原文】7.34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请求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样的事情吗?”子路回答说:“有这事。祈祷文上说:‘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已经起到很久了!”

【解读】这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子路对老师的敬重和爱戴,包括他希望老师早日康复的急切心情。

【原文】7.35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浪费就会不谦逊,节俭就会过于鄙陋。与其不谦逊还不如简陋一些。

【解读】孔子的意思还是围绕着礼的要求来说的,过分的铺张会目中无人,就有越礼的嫌疑,过分的节俭虽然也达不到礼的要求,但总比越礼要好些。涉及了两难之中的选择问题了。

【原文】7.3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的心胸狭窄经常忧愁。”

【解读】君子看大局,小人只是关注个人的喜怒哀乐,所以两种人生状态表现了不一样的格局与气度。

【原文】7.37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肃,有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又安详。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的神态,具备这样的品格需要长期的修养。

择善而从其他应用

组词

择组词善组词而组词从组词

笔顺笔画

择笔顺笔画善笔顺笔画而笔顺笔画从笔顺笔画

近义词

择近义词善近义词而近义词从近义词

反义词

择反义词善反义词而反义词从反义词

择善而从成语接龙

正接

从壁上观从长计较从长计议从从容容从长商议从恶如崩从恶若崩从风而服从风而靡从规矩定方圆从何说起从井救人从谏如流从宽发落从令如流从流忘反从轻发落从容不迫从容就义从容应对从容自如从容自若从俗就简从俗浮沉从善如登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从善如流从善若流从头彻尾从头到尾从天而降从天而下从头做起从头至尾从吾所好从心所欲从一而终从一以终从者如云从中渔利从中作梗

反接

别无选择急不暇择物竞天择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择善而从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挨山塞海不堪言状布衣黔首不着边际错认颜标昌亭旅食风刀霜剑风卷残云放纵不羁秽德彰闻好语似珠近火先焦鸡鹜争食慷慨解囊目眩心花年丰时稔弄口鸣舌泼妇骂街拳打脚踢秋风团扇人心涣漓舍本逐末饰垢掩疵水性随邪声誉大振围点打援相得无间学如穿井移风易俗雍容尔雅玉匣珠襦知人则哲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zhisier7_39577.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