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知肉味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三月不知肉味的意思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三月不知肉味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三月不知肉味
拼音: 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复杂式
解释: 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语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生活或比喻句等。
典故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成语示例: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九章:“‘~’的陈霖,甚至边说边掉下泪来。"
英文翻译: eat meat but have not any taste for it in three months

三月不知肉味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孔夫子所说的“三月不知肉味”是什么意思,出自什么典故?

此典故来自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中的《述而》篇,全文如下: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个月吃肉感觉不到肉的香味。感叹道:没想到听《韶》乐能达到如此境界啊!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现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 周敬王的大夫苌弘正在自家厅堂里接待客人。说是厅堂,其实很简陋,四堵土墙顶着一个宽大的茅草棚,地上铺满竹席,席上摆放着几张粗朴的矮脚长方木桌。这位来客不是别人,是鲁国大夫孔子。孔子精通诗、书、礼、易,也颇为擅长音乐,但还没达到精通的程度。

三月不知肉味是诗歌吗?

首先说不是指诗歌。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个月里,吃肉却不得其中滋味,有时也指家境贫寒,很久没有吃过肉,如今也被用来形容人对于一件事情十分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句话出自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一书。

三月不知肉味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借着代表鲁国君王朝觐周国天子的机会,去拜访周国的大夫苌弘,苌弘十分精通音律,相比之下对音律半通不通的孔子则向苌弘讨教起关于关于韶乐的问题,两人相谈甚欢,孔子也受益颇多。

次年孔子出使齐国的时候,恰逢齐国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活动,孔子也有幸终于听到了正统的韶乐演奏,之后一连三个月下来,孔子终日弹琴演唱韶乐,手舞足蹈,无论是吃饭睡觉都在揣摩韶乐音律,连吃自己情有独钟的红烧肉时,也尝不出滋味了。

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是什么?

《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竞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韶》乐,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孔子认为,《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尽善尽美。

相传歌颂周武王的乐舞为《武》乐。

孔子认为,《武》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尽美不尽善。

美指形式美,善指内容善。

《韶》乐形式美、内容善,因此孔子听它入了迷,都忘了肉的味道。

听音乐是精神享受,吃肉是物质享受,孔子听音乐而忘了肉味,

3月不知肉味是孔子描写什么的?

音乐。

孔子在齐国的时候,曾经闻听了《韶》乐,被深深吸引,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

韶,是雅乐的一种,相传为舜所作,主要是用来“明帝德”,即歌颂并展示帝王之德,传说舜作此曲,是为了表明自己要继承尧的帝王之德。

孔子是因为什么三天不知肉味?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现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

周敬王的大夫苌弘正在自家厅堂里接待客人。

说是厅堂,其实很简陋,四堵土墙顶着一个宽大的茅草棚,地上铺满竹席,席上摆放着几张粗朴的矮脚长方木桌。这位来客不是别人,是鲁国大夫孔子。孔子精通诗、书、礼、易,也颇为擅长音乐,但还没达到精通的程度。

他听说周天子的大夫苌弘,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律,于是借着代表鲁君朝觐天子之机,专门来苌弘家拜访。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说的是谁?

韩娥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缺少粮食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秦青。

出自:列子汤问篇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

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说的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韩娥。

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缺少粮食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韩娥。

相传为古代 韩国 的善歌者。

《列子·汤问》

原文选段: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译文:

秦青曾对他的朋友说:“过去韩娥往东到齐国去,粮食吃完了,经过雍门时;便依靠卖唱来维持生活。她走了以后,留下来的声音还在屋梁间回荡,三天没有停止,周围的人还以为她没有离开。

三年不知肉滋味是什么意思啊?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年轻的孔丘在季府赶车,曾偷偷去季府乐师师襄子那里去学琴,也能练几曲。

后来师襄子得罪了季武子被赶出季府,在外沿街乞讨与卖艺。

孔子在街头遇到落魄的琴师,诉说他当年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出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

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

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生活或比喻句等【其它使用】◎ 孔丘听了一种音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这是较早说明艺术感染力足以使人陶醉的例子。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一般来形容什么?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现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

扩展知识:

孔子晚年对《诗经》作过音律修正,这也是孔子在音乐上的一大贡献。孔子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能力极高,当年他在齐国听到了韶乐,立即如痴如醉。韶乐的主旨,是歌颂虞舜的功德,音乐古朴平和、悠扬悦耳,后来孔子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三月不知肉味,对一般人而言,可能有些夸张,但沉醉在艺术之中,获得心灵和道德的升华,使人暂时忘记了欲望,忘记了感官的刺激,却是时常有的事情。

韶乐,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音乐,优美至极。孔子本身也是音乐大师,他曾经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过音乐的演奏过程,“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篇第三·二十三)。

三月不知肉味其他应用

组词

三组词月组词不组词知组词肉组词味组词

笔顺笔画

三笔顺笔画月笔顺笔画不笔顺笔画知笔顺笔画肉笔顺笔画味笔顺笔画

近义词

三近义词月近义词不近义词知近义词肉近义词味近义词

反义词

三反义词月反义词不反义词知反义词肉反义词味反义词

三月不知肉味成语接龙

正接

味如鸡肋味如嚼蜡味同嚼蜡

反接

不壹而三倒四颠三鼎足而三观隅反三接二连三举一反三径一周三连二并三连二赶三两两三三暮四朝三让再让三事不过三问一得三咸五登三一而二,二而三一而再,再而三语四言三朝四暮三至再至三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三月不知肉味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宝刀未老楚楚有致东驰西击大惊失色贯朽粟红毫不经意和平共处嫁祸于人奸狡诡谲蒹葭伊人兼览博照九世同居忌贤妒能略知皮毛目所未睹贫不学俭,富不学奢牵牛下井前所未知入孝出弟世代簪缨同出一辙饕风虐雪五虚六耗行行重行行越古超今幺么小丑玉石俱烬拥书南面以汤沃雪雨踪云迹装聋卖傻质疑问难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sanyuebuzhirouwei27372.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