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同末异的意思本同末异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本同末异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本同末异
- 拼音: běn tóng mò yì
- 频率: 常用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联合式
- 解释: 本:本原;末:末节。比喻事物开头或本源相同而末后或结果不同,或指根本相同,末节上不同。
-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大致相同。
- 典故出处: 晋·卢湛《赠刘琨书》:“盖本同末异,杨朱兴哀。"
- 成语示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或~;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 英文翻译:
本同末异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十二生肖哪个属本同末异的动物?
十二生肖里龙是属本同未异的动物。
什么同什么异填成语?
成语有:本同末异、大同小异、赏同罚异、树同拔异、标同伐异。
1、本同末异的意思是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出自:魏·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释义:文章本同而大同小异,因为上奏建议应该更文雅一些,讨论的应该符合常理,铭诔文尚实,诗歌应有华丽的色彩。
2、大同小异的意思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大部分相同,小部分略有差异。出自:《庄子·天下》。原文: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释义:大同与小差距,这只是很小的差距;万物都有完全不同的,这就叫做大的差距。
3、赏同罚异的意思是同于己则赏,异于己则罚。出自:《韩非子.八经》。原文:故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是谓赏同罚异。释义:所以奖赏贤能惩罚残暴,发好的最好办法;奖赏残暴惩罚贤能,举恶的最好办法:这就是奖赏与惩罚不同。
4、树同拔异的意思是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出自: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序》。原文: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释义:从武帝以后,崇尚儒家学说,甚至有石渠纷争的评论,党同伐异的说法,刘守文的人,盛行一时的。
5、标同伐异的意思是帮助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意见不同的人。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抵》。原文:真长标同伐异,侠之大者。释义:帮助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意见不同的人,你称的上侠义的人。
异( )同( )的成语有哪些?
本同末异 本:本原。
末:末流。
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
标同伐异 帮助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意见不同的人。
冰炭不同器 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
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不敢苟同 苟:苟且。
不敢随便地同事。
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
不可同日而语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
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词语中含有""异`同""两字的成语?
异曲同工 近义词:不约而同、殊途同归、不谋而合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解释: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造句:
1、这两件精致的艺术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2、佛教和道家的起源虽然不同,思想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3、这两篇文章,尽管风格截然不同,但在表达技巧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4、这与在美国流行的反重力瑜伽有异曲同工之妙。
5、尽管各种诈骗案的手法不一,利用人的贪念而得利则是异曲同工。 其他包含“异”和“同”的词语有:异途同归,异名同实,异口同声,同门异户,同床异梦,求同存异,本同末异,党同伐异 在线成语词典:http://cy.5156edu.com/html4/z9536m2230j13047.html
时人异焉中异的意思?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意思是: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
出自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
节选原文: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
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
遇到汉末,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
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
这是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
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
扩展资料《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汉任职,受宦官黄皓排挤不得志。
蜀汉降魏后,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
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也倍加赞赏,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竟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
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
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今天。
异口同声的异是什么意思?
异口同声的异的意思是不同的。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 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异口同声
拼音:[ yì kǒu tóng shēng ]
出自:《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示例:众人~地叫着:“罚!罚!” ◎巴金《家》十三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一辞同轨 众口一词 不约而同 同声一辞 一口同声
反义词 言人人殊 众说纷纭 各执己见 智者见智 聚讼不已 各抒己见 大相径庭
一、一辞同轨 [ yī cí tóng guǐ ]
1. 【解释】: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2. 【出自】:《韩非子·八奸》:“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又《内储说上》:“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二、众口一词 [ zhòng kǒu yī cí ]
1. 【解释】: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2. 【出自】:宋·欧阳修《论议濮安懿王典礼札子》:“众口一辞(词),纷然不正。”
3. 【示例】:适才仇老所言姻事,~,此美事也,有何不可?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
三、言人人殊 [ yán rén rén shū ]
1. 【解释】:殊:不同。说的话个个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
2. 【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3. 【示例】:然此辈执术疏,谋生急,信口欺诈,~,甚至徒毁其师,子讥其父,各持己见,彼此相非。 ◎清·黄钧宰《金壶七墨·堪舆》
四、众说纷纭 [ zhòng shuō fēn yún ]
1. 【解释】:纷纭:多而姑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2. 【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3.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常与“莫衷一是”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