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人先害己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害人先害己的意思害人先害己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害人先害己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害人先害己
拼音: hài rén xiān hài jǐ
频率: 常用
年代: 近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复句式
解释: 先想设计去害别人,结果自己身受其害。

语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典故出处: 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137回:“常言道,害人先害己,这话诚然不错,小子也是该死的。"
成语示例:~,千万不要存心去害人。
英文翻译: He who digs a pit for others,falls in himself.

害人先害己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侥幸心理害人害己的寓言故事?

依我的愚见,人之所以会有侥幸心理就是因为对事物的认知不够全面,例如我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收高数作业,但我有侥幸心理告诉自己不会收的,不如刷刷手机。

我之所以有侥幸心理也许是因为我对老师收作业的行为认知不全面,也许是因为我对机会成本分析不正确,但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对事物了解的不充分。

(了解不充分导致对机会成本分析不全面)至于解决方法,学学辩证法?事物的发展是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也许会有很大帮助。

害人之人的意思?

字面意思就是去加害别人的人。

这个故事说明,一味忍让只能是~害己。

火患寓言故事讲了什么?

放火不能大意,粗心害人害己。

搜神记中的狐精故事

《搜神记》卷十八

东汉末年,武士王灵孝守卫西海(今内蒙古西北居沿海附近)。一只千年老狐狸化作美女出现在屋子角落。她自称阿紫,连叫几声,把王灵孝引诱去,到她家与她同床共枕。西海守将发觉王灵孝无故逃走,就把他的妻子抓来查问,才知道事情很奇怪,疑是给妖怪摄去。守将立即带几十名骑兵,牵着猎犬到城外搜索,终于荒山野坟间找到了王灵孝。他的形状已经很像狐狸,不懂人语,只是呼叫“阿紫”。把他扶回家十几天才苏醒过来。

搜神记的狐精故事

张华是晋惠帝时的司空,很有学问,当时有一成精的千年斑点狐狸,变化成青年俊俏书生,欲与张华切磋一下学问

问墓前的千年华表,华表劝其不要去,但狐狸不听,张华见一少年风流俊俏书生非常高兴,于是和狐狸交谈,发现狐狸学问非常渊博,怀疑此乃狐精变化,于是想方设法杀狐狸,但狐狸由于道行很高,普通方法不济事,于是想起用千年枯木可除狐狸,派人把墓前华表砍下来,华表悲叹:老狐狸不听自己劝告,害人害己。张华点燃华表,照出狐狸原形,杀了狐狸并煮来吃了。

故事开头,并没直接写狐狸,而是先介绍了一个人——张华。他字茂先,在晋惠帝时为司空。(张华曾写过一本《博物志》,是我国最早的志怪类书籍,所以这货简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狐狸也是老寿星吃砒霜,活腻歪了,偏偏要去找他。笔者注)

于此之时,在燕昭王的陵墓前,有着一只斑狐(大概就是长着斑点的狐狸?),因为活得年纪太长了,所以懂得了变幻之法,有天,他忽然变作一个书生,想要去拜访一下上面提到的那位大名鼎鼎的张华。

但大概是有点不自信,在启行之前,狐狸先去到了墓前的一根华表(其实就是一根高高的木柱)那,问华表说:“你看以我的才华与相貌,能够一见张司空吗?”华表回答它说:“以卿的玄妙见解,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以张公的明智,恐怕很难被你所笼络,此去必然受辱,恐怕能不能回来都不一定。非但卿上千年的修行要毁于一旦,就连老表我也得受你的连累!”狐狸不听,仍旧持着名刺(还知道用名片,可见这狐狸对人间的礼节相当熟悉)去求见张华。

张华见这狐狸变成的书生“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心生欢喜(我脑补的),所以接待他时表现得特别敬重。

之后,两人就开始讨论起文章来,而令张华没想到的是,这书生对于文章的解析批评的方法与见解,竟都是他所闻所未闻的,之后,又开始和张华商讨历代史籍,索隐诸子百家,高谈老庄之玄妙,抒发风、雅之意旨,概谈十哲的学问,贯通三才的奥秘,针砭儒家八派的得失,挑剔古时五礼的弊端,无所不通,无所不精,说得张华哑口无言。

于是张华就开始琢磨了:“天下哪有这样的少年!不是鬼魅就一定是狐狸!”他邀请狐狸住下来,同时派人紧盯着他。

结果狐狸竟然嘲笑他说:“明公应该尊重贤者,包容大众,嘉奖聪明的,可怜愚笨的,哪能忌恨别人的学问呢?墨子主张爱天下所有的人,人家像你这样吗?”说罢,就请求离开。可张华却已经让人把守住了大门,不让他出去。

狐狸只能又对张华说:“明公派兵把门给守住,是在怀疑我呀。只恐怕这样天下之人都将闭口不言,足智多谋的人也不会再来拜见你,我深深为明公感到可惜呀。”张华却装听不见,一边让人更加严密地看守住他。

这时正好另一个也很博学的人来拜访张华,张华就对他讲了书生的事,这人就给张华出主意说:“如果怀疑的话,可以让猎狗试试他,如果他怕了,就必是妖怪。”

于是,张华便命人牵着一条凶神恶煞的猎犬在狐狸跟前晃悠,可狐狸毕竟是身经百战了,对于猎犬竟然丝毫都不畏惧,反而嘲讽张华说:“我天!生!才!智!你却以为我是妖怪,拿条狗试我,就算试一千遍,一万遍,我会怕它吗?!”

张华气急败坏地说:“这一定是妖精啊!我闻魑魅怕狗,可那些只对几百年的妖怪管用,千年以上的老妖精就不怕这个了,只有用千年枯木烧的火照它,才能现出原形。”出狗主意的那人就问他说:“可是,哪去找千年神木呢?”张华冷笑一声道:“世间传说燕昭王墓前华表木已经千年了,就用它了!”于是派人去砍华表木。

接到命令的使者跑到墓前,刚要开砍,墓上面忽然出现一个穿青衣的小孩,问使者说:“君到此为何事而来?”使者答道:“有一个少年去拜谒张司空,很有才学,善于辩说,张公怀疑他是妖怪,所以让我来取华表木照它。”青衣小孩道:“这蠢狐狸,不听我劝,今日连累我也遭了殃,可怎么逃得掉呢!” 说罢哭起来,之后倏然不见了踪影。

使者于是开始伐木,有血从木头里冒出来。

把木头带回去后,点燃后用火光一照,书生立即现了原形,果然就是只狐狸。张华得意地说:“这二物要是没碰上我,再有一千年也没人能奈何他们。”于是把狐狸煮着吃了。

在讲《搜神记》中的狐狸故事之前,首先得弄清“狐”和“狸”的区别与联系,因为《搜神记》中有多则故事讲的是“狸”,但观其表现却像是“狐”。按照现代动物学的分类法,狐属犬科,狸属猫科,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动物。但是在我国古代却有将“狐”和“狸”归为同类甚至混称的现象,如《淮南子》云“狐狸非异,同类也”,明朝的《西游记》中也将玉面狐精称作玉面狸精。对此,李剑国在《中国狐文化》一书中有详细论述,此处便不再赘述。在确定《搜神记》中的狸指的就是狐狸之后,笔者将其中与狐狸有关的故事整理如下:卷三中淳于智卜祸的故事,韩友祛狐魅的故事; 卷十五中广川王与白狐的故事;卷十七中倪彦思家中狐精作怪的故事;卷十八中董仲舒戏老狸的故事,张华擒狐的故事,句容狸妇的故事,刘伯祖与狸神的故事,阿紫的故事,宋大贤杀狐的故事,伯夷杀狐的故事,胡博士的故事,汤应杀二怪的故事。

为人除害的童话故事?

害人者必害己……!

"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的说明?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人在路上挖了一个洞,想捉弄同样,结果自己却不小心掉进自己弄的陷阱里。

也曾听说过另外一个故事:有一个在路上看到一窝马蜂,于是想引马蜂去咬同学,结果自己被马蜂蛰得变成了大胖子!

这两则故事和《鹧鸪和捕鸟人》说明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害人终害己!

如果坏心眼的鹧鸪不是想以众多同类的性命以换取自己的性命,它最终就不会被捕鸟炖着吃了!

俗话之所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

”就是因为“害人终害己”。

所以,我们绝不能有害人之心,我们想的应该是如何才能帮别人多一点,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能够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害人先害己其他应用

组词

害组词人组词先组词害组词己组词

笔顺笔画

害笔顺笔画人笔顺笔画先笔顺笔画害笔顺笔画己笔顺笔画

近义词

害近义词人近义词先近义词害近义词己近义词

反义词

害反义词人反义词先反义词害反义词己反义词

害人先害己成语接龙

正接

己饥己溺己溺己饥己所不欲,勿加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反接

不知利害除邪去害飞土逐害见怪非怪,其怪自害进利除害击中要害开利除害劈空扳害趋利避害全身远害切中要害散伤丑害盛衰利害为民除害心腹之害兴利除害晓以利害与民除害自相残害栽赃陷害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害人先害己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安堵乐业騃童钝夫不测之渊悲欢离合包举宇内白马王子不能自拔敝绨恶粟垂拱而治残羹冷炙陈谷子烂芝麻触景伤心椎埋穿掘从头到尾草薙禽狝雕虫薄技大彻大悟大恩大德妒能害贤东迁西徙笃学不倦斗牙拌齿得一知己,死可无恨断章取义蛾眉曼睩阿谀奉承方驾齐驱父析子荷非战之罪故步自封高出一筹辜恩负义挂冠而去高爵厚禄果如其言话不在行河出伏流河东狮子赫赫声名后来居上吼天喊地虎啸风生褐衣不完急风骤雨救火拯溺绝口不提鹡鸰在原佳偶自天成奸人之雄江山如画江山之异将无做有惊心惨目锦胸绣口口呆目瞪狂歌痛饮镂冰斸雪乐此不倦良辰吉日乱人耳目流行坎止老眼昏花量凿正枘毛发皆竖妙绝一时名声籍甚名实相符袂云汗雨民脂民膏你来我去沤浮泡影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批亢捣虚披林撷秀飘萍断梗旁若无人排山倒海泼天大祸贫无立锥之地千仇万恨千秋万古琴瑟和同敲脂吸髓人非草木如花似玉三差两错束手坐视三星在户汤饼之会通文达礼天下汹汹同心一力无耻之徒闻风而起误付洪乔无其奈何悬断是非薪尽火灭衔口垫背啸侣命俦胸中无墨言不二价阳春有脚云飞泥沉邀功希宠引古喻今一口同声圆颅方趾元龙高卧一龙一蛇月没参横眼明心亮一生九死鹰睃狼顾与世偃仰玉兔银蟾阳煦山立云尤雨殢知必言,言必尽凿龟数策尊酒论文自强不息贼头狗脑争天抗俗座无空席转眼即逝真知灼见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hairenxianhaiji12316.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