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步自封的意思故步自封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故步自封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故步自封
- 拼音: gù bù zì fēng
- 频率: 常用
- 年代: 近代
- 词性: 贬义词
- 结构: 联合式
- 解释: 故:过时的,旧;故步:老步子;封:限制;自封:自我封闭。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守旧。
- 典故出处: 梁启超《爱国论》:“妇人缠足十载,解其缚而犹不能行,故步自封,少见多怪。"
- 成语示例:李云德《沸腾的群山》:“让它束缚我们的头脑,思想就会僵化,因而~。"
- 英文翻译: complacent and conservative <confine oneself to the old method; stand still and cease to move a step forward>
故步自封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成语固步自封的故事?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
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可是“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少数民族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公子成等人见赵武灵王动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我们。”赵武灵王听到后,召集满朝文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严厉地说:“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话,我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觑,从此再也不敢妄发议论了。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国民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在与北方民族及中原诸侯的抗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起,赵国的国力就逐渐强大起来。后来不但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夺取林胡、楼烦之地,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行政区,管辖范围达到今河套地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特别是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看作“异类”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的国策,表现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赵武灵王不愧是一位值得后人纪念和效法的杰出历史人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固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关于固步自封的名人小故事50?
柯达倒闭的前一天生产出来的胶卷质量都是很好的,由于不创新,被手机干掉了,所以企业一定要创新,这样的例子还非常多,支付宝干掉了银行,现在人们转账不去银行了,淘宝干掉了实体店,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滴滴干掉了出租车,创新才有出路
故步自封的例子?
这个成语和邯郸学步出处是一致的。
《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 故事:(选自鲁迅《故事新编》)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
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墨守成规,成语的由来?
墨守成规这句成语是从墨子的一个故事来的。
墨子名翟(di),战国时的鲁国人,为宋国大夫(有的说是宋国人)。
他做过木匠,造过车辆和守城器械,技术精良,和当时的著名巧匠鲁班(即公输般)齐名。
(参看“班门弄斧”)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即人人相爱,不要战争。
他不赞成儒家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学说,常与儒家学派进行辩论,而和他的门徒们自创一派,即所谓“墨家”。
据《墨子》记载,墨子为了传播他的学说,推行他的主张,常常不辞劳累,四处奔走。
(参看“墨突不黔”)《墨子》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
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
一气走了十天十夜,“手足重茧”而不休息。
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
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
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
”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
鲁班九次用不同方法攻城,九次都被墨子挡住了。
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的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
”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
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
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
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
”楚王眼看没有把握取胜,便说:“好了,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因为墨子善守,后来就把牢守、固守称为“墨守”。
但这个“守”一般都已不指守城,而多指守旧,成了贬词。
如“墨守成规”,形容顽固地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成规”就是陈旧的现成的办法、制度。
《晋书》载:“温峤与陶侃书曰:仆才轻任重,实凭仁公笃爱,远秉成规”。
上述故事,讲墨子从齐国赶往楚国,十天十夜,“手足重茧”。
这“手足重茧”也是一句成语。
“茧”同“趼”,手掌或脚底因紧握或多走而生出的硬皮,叫“茧子”,或“老茧”。
老茧磨破,上面又生出新茧,茧子叠茧子,就叫“重茧”。
“手足重茧”形容长途奔走的辛苦。
或作“手足胼胝”(参看“过门不入”)。
《庄子·无道篇》作“百舍重茧”。
古人通常以三十里(约一天的路程)为一舍(住宿旅舍一次),因为急忙赶路,忍劳耐苦,奔百余里才不得不歇宿,叫“百舍”。
一尘不变的故事?
诸葛亮北伐中原墨守成规 坚持走大路以求稳妥而不抄小路 终于心愿未能完成
郑人买履,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
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作者是干天全,情节是什么?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寓言历史悠久,从先秦到清末,留下的寓言难以计数,其中有口皆碑的经典作品就举不胜举。
古代寓言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世态百象、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许多方面,这些内容包含着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寓言中的智慧,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无穷的启迪。
本书作者干天全教授研究中国寓言数十年,精选两百多个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进行讲解,并分析寓言背后的智慧,给读者以思考和启迪。
一则《坎井之蛙》,让人知道坎井外有海阔天空的世界,不能在狭小的环境里自我满足、自鸣得意;一则《刻舟求剑》,告诫人们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应以发展变通的眼光来处理问题,墨守成规就会失败;一则《南辕北辙》,使人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正确的方向,若方向错了,不管物质条件如何优越,自己如何努力,只会离预想的目标越来越远……"
墨守成规是不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墨守成规不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墨守成规
mòshǒuchéngguī
[释义]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语出] 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辨形] 墨;不能写作“默”。
[近义] 因循守旧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反义] 标新立异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动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