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法处势的意思抱法处势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抱法处势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抱法处势
- 拼音: bào fǎ chǔ shì
- 频率: 生僻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联合式
- 解释: 抱:守住不放;处:处置。坚守法令和运用权势。
- 语法: 作宾语;指把法和势结合起来。
- 典故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难势》:“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 成语示例:
- 英文翻译: rely on the laws and decrees to take advantage of one‘s power and influence
抱法处势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求“处势”的解释?
抱法,指制定和执行政策法令。
处势,指凭借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去实行统治。
抱法处势是战国韩非法治理论的重要观点,即把法和势结合起来,用势来保证法的推进。
抱字开头的成语有多少个?
抱字开头的成语有44个
如:抱火卧薪[ bào huǒ wò xīn ]:比喻处境险恶,而不自知。或指险事即将出现。
抱冰公事[ bào bīng gōng shì ]:公事:公务。 指旧时官场中清苦的差使。
抱成一团[ bào chéng yī tuán ]: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形容关系极为亲密。
抱头痛哭[ bào tóu tòng kū ]:指十分伤心或感动,抱头大哭。
抱负不凡[ bào fù bù fán ]:抱负:远大的志向。 指有远大的志向,不同一般。
抱诚守真[ bào chéng shǒu zhēn ]:抱:存在心里。 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抱法处势[ bào fǎ chǔ shì ]:比喻把法和势结合起来,用势来保证法的推行。
抱残守缺[ bào cán shǒu quē ]: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 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抱恨终天[ bào hèn zhōng tiān ]:恨:悔恨;终天:终身。旧指因父母去世而一辈子感到悲痛。现指因做错某事而后悔一辈子。
抱头鼠窜[ bào tóu shǔ cuàn ]:抱着头,像老鼠那样惊慌逃跑。 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等等
抱字开头的成语有43个,分别是:
抱残守缺
[bào cán shǒu quē]
残:残缺;不完整。缺:残破。指舍不得扔下破旧东西。也作“保残守缺”。
抱恨黄泉
[bào hèn huáng quán]
黄泉:人死埋葬的地下,指阴间。心怀遗憾离开人世,死有遗恨。
抱宝怀珍
[bào bǎo huái zhēn]
怀:藏有。比喻人具有美好的品德、才能。
抱屈衔冤
[bào qū xián yuān]
抱:存在心里;抱屈:受委屈;衔:含;衔冤:含冤。指心怀委屈和冤枉
抱素怀朴
[bào sù huái pǔ]
抱:胸怀;素:质朴;朴:敦厚。指风俗敦厚,人心质朴
抱成一团
[bào chéng yī tuán]
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形容关系极为亲密
抱恨终天
[bào hèn zhōng tiān]
抱恨:怀着遗憾;终天:终生。怀着极大的遗憾;一直到死。
抱怨雪耻
[bào yuàn xuě chǐ]
报:报复。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
抱法处势
[bào fǎ chǔ shì]
比喻把法和势结合起来,用势来保证法的推行。
抱蔓摘瓜
[bào wàn zhāi guā]
顺藤摸瓜。比喻扩大案情,牵连无罪的人。
抱佛脚
[bào fó jiǎo]
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抱关击柝
[bào guān jī tuò]
柝:木梆;抱关:守关;击柝:打更巡夜。守关巡夜的人。比喻职位卑下。
抱火卧薪
[bào huǒ wò xīn]
抱火:捧着火种;卧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处境险恶
抱令守律
[bào lìng shǒu lǜ]
死守着律令,不知变通。
抱头缩项
[bào tóu suō xiàng]
项:颈的后部。形容畏缩不敢出斗的样子
抱头大哭
[bào tóu dà kū]
形容非常伤心或很是感动的样子。
抱火厝薪
[bào huǒ cuò xīn]
厝:同“措”,置放。薪:柴火。把火放在柴草底下。比喻危机即将出现。
抱关执钥
[bào guān zhí yuè]
持门闩,拿钥匙。指监门小吏的职务。
抱椠怀铅
[bào qiàn huái qiān]
铅,铅粉;椠,木简。皆书写用具。指勤于写作、校勘。同“握铅抱椠”
抱鸡养竹
[bào jī yǎng zhú]
唐朝新昌县令夏侯彪之一到任就叫里正代他抱小鸡养竹子,自己坐收渔利。比喻官吏坐地盘剥,不择手段
抱璞泣血
[bào pú qì xuè]
比喻怀才不遇,伤心悲痛。
抱柱之信
[bào zhù zhī xìn]
后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抱火寝薪
[bào huǒ qǐn xīn]
抱火:捧着火种;寝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危机潜伏,人安于险境而不自知。也比喻危机即将出现。
抱枝拾叶
[bào zhī shí yè]
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抱薪救火
[bào xīn jiù huǒ]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害;结果不但没有消除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也作“负(背)薪救火”。
抱布贸丝
[bào bù mào sī]
布:古代一种货币;贸:买卖。带了钱,来买丝。借指和女子接近。亦指进行商品交易。
抱瓮出灌
[bào wèng chū guàn]
抱着水瓮去灌溉。比喻费力多而收效少。
抱头痛哭
[bào tóu tòng kū]
指十分伤心或感动,抱头大哭
抱残守阙
[bào cán shǒu què]
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
抱冰公事
[bào bīng gōng shì]
公事:公务。指旧时官场中清苦的差使
抱关执籥
抱表寝绳
[bào biǎo qǐn shéng]
指坐卧不离准则。意谓坚持德操。
抱打不平
[bào dǎ bù píng]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抱瑜握瑾
[bào yú wò jǐn]
瑜、瑾:美玉。比喻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抱瓮灌园
[bào wèng guàn yuán]
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见一位老人抱着水瓮去灌园,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抱薪救焚
[bào xīn jiù fén]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同“抱薪救火”。
抱子弄孙
[bào zǐ nòng sūn]
弄:逗弄。意谓抱弄子孙,安享快乐。
抱玉握珠
[bào yù wò zhū]
比喻满腹经纶,富有才学。
抱不平
[bào bù píng]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弱小的一方
抱头鼠窜
[bào tóu shǔ cuàn]
窜:逃跑;乱跑。抱着头像老鼠一样迅速逃跑。多用来形容受到沉重打击狼狈逃跑的样子。
抱负不凡
[bào fù bù fán]
抱负:远大的志向。指有远大的志向,不同一般
抱朴含真
[bào pǔ hán zhēn]
抱:保;朴:朴素;真:纯真、自然。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损伤人的天性。
抱诚守真
[bào chéng shǒu zhēn]
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执一而放牧天下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原文: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1),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2),以为天下牧(3)。
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莫能舆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哉!
诚全归之。
译文: 委屈才可以成全,弯曲才可以端正,低洼才能盈满,陈旧才能出新,少取才能得到,多取就会迷惑。
所以圣人掌握天道,用来治理天下。
不自我高看,才是明智。
不自我表现,才能彰显。
不自我夸耀,才会有功业。
不骄傲自大,才能长治久安。
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人所说的“曲则全”,岂只是空话?确实是天下归属的大道理。
解说: 君主节制自己的欲望,少侵扰百姓,看似委屈了自己,但成全了百姓。
不以自己的意愿处理事物,抱法处势,看似弯曲了自己的意志,但对百姓却做到了公正。
低洼之地才能充满水,意指君主虚怀若谷,处事谦逊(第六十八章:善用人者,为之下),给百姓自为的空间,国家财富就会充盈。
君主抱法处势,不肆意妄为,不独出新裁,(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朝廷政务看似沉闷无味,但人民自立自为,创新进取。
君主欲求少了(第三章:不贵难得之货),百姓就能富足,君主就将得到国家的安定。
如果君欲求太多,侵扰百姓,必然造成天下混乱(惑)。
大道无名无形,圣人唯有取成法才可以正民,(4)治理天下只有一法决断(执一),君主才能无为而治,百姓才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踏踏实实做事,不争功不张扬,天下人自然没有理由与他争,但不争不等于忍让,谦逊不等于退缩,知足不等于满足。
“曲”“枉”“洼”“敝”“少”“多”和“不自视”“不自见”“不自伐”“弗矜”都是说的执政者的行为,与之相对的是其后果,本章中老子讲到了“曲则全”这句话是古训,说明了这深刻的道理,是中华先贤用数千年智慧和经验总结出来的。
注释: (1)帛本为“少则得”比流行本“少则多”更易理解,从帛书 (2)《黄帝四经·成法》中非常祥细的讲了什么是所谓的“一”,“正若有名,合若有形,囗以守一名。
上拴之天,下施之四海。
吾闻天下有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
循名复一,民无乱纪。
”还有比这更清楚的吗?一就是形名之法啊。
(3)原指放牧,意指治理天下。
(4)《黄帝四经·成法》
抱字打头的成语?
抱火卧薪[bàohuǒwòxīn]:比喻处境险恶,而不自知。
或指险事即将出现。
抱冰公事[bàobīnggōngshì]:公事:公务。
指旧时官场中清苦的差使。
抱成一团[bàochéngyītuán]: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
形容关系极为亲密。
抱头痛哭[bàotóutòngkū]:指十分伤心或感动,抱头大哭。
抱负不凡[bàofùbùfán]:抱负:远大的志向。
指有远大的志向,不同一般。
抱诚守真[bàochéngshǒuzhēn]:抱:存在心里。
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抱法处势[bàofǎchǔshì]:比喻把法和势结合起来,用势来保证法的推行。
抱残守缺[bàocánshǒuquē]: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
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抱恨终天[bàohènzhōngtiān]:恨:悔恨;终天:终身。
旧指因父母去世而一辈子感到悲痛。
现指因做错某事而后悔一辈子。
抱头鼠窜[bàotóushǔcuàn]:抱着头,像老鼠那样惊慌逃跑。
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韩非改革观是什么?
韩非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
1.政治
(1)封建专制
韩非在国家政体方面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韩非子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韩非还继承了荀子关于封建专制的一些思想,并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倡导者。
虽然我们可以说儒家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与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有一定关系,但是都不如韩非讲的明确。《韩非子·忠孝篇》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把臣、子、妻对君、父、夫的从属关系作了肯定,并把三者的顺逆看成是天下治乱的“常道”。这就有了三“纲”的基本内容。加上韩非的“法”、“术”、“势”的政治主张,便使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基本上形成了。
(2)中央集权
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子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3)名实相符
韩非子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1、学者(指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着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显学,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二、改革
(1)改革图强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
韩非主张社会历史进化论,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韩非子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阶段,进而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种想用老一套办法去治理当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韩非子的进化历史观在当时是进步的。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
韩非子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难得的。韩非子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少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2)改革变法
中国人惯于尊重过去经验,这个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哲学有巨大的影响。从孔子的时代起,多数哲学家都要找古代的权威来支持自己的学说。孔子喜欢援引的古代权威是西周的文王、周公。墨子与儒家辩论时,援引比文王、周公更古老的夏禹。孟子为能凌驾墨家之上,往往援引尧舜,因为他们是传说中比夏禹更早的圣王。最后,道家为胜过儒家和墨家,又请出伏羲、神农,据说他们比尧舜还要早几百年。而法家的主张与他们完全不同,法家坚持历史进化论,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这在诸子百家中难能可贵。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变法图强。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韩非子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三、法律
(1)以法为本
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2)依法治国
非子着作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
韩非子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子·定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
尤可称道的是,韩非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韩非子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做保证。“势”,即权势,政权。他赞赏慎到所说的“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难者》),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的论点。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3)法不阿贵
儒家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认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以法为教
韩非主张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出处《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韩非的法家思想最伟大的实践者是秦始皇,秦国的教育制度,便为法家思想。以法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
法教是与礼教相对立的。在秦未统一六国时,秦孝公就同商鞅、甘龙、杜挚三大夫讨论正法之本,商鞅掌握秦国政权后,便强调以法治取代礼治。所谓知者作法而贤者更礼(《商君书·更法》)。他还写了奏书,陈述明主忠民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商君书·慎法》)。
四、哲学
(1)法家思想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指出: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事非”,“皆原于道德之意”。说明韩非思想源于道家,以老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道论与辩证法为他的“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人南面之术”寻求哲学基础,而且开拓了道家的形下之道。在《韩非子》一书中,无论是《解老》、《喻老》,还是《主道》、《扬权》、《外储说右下》、《八经·主道》、《南面》等,所阐述的都是“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本道》)。韩非以“法、术、势”皆源自对道家的政治解释,使道家的“无为”内涵从形而上滑落到形而下,关注政治与人生。韩非在《解老》、《喻老》、《主道》、《扬权》诸篇中,都吸取了道家的思想。韩非思想的根源来自于老子以及《郑长者》。
韩非子虽然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张却与荀子大大相反,他没有承袭荀子的儒家思想,却爱好“刑名法术”之学,且归本于‘黄老之学’,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统治理论。韩非总结法家三位代表人物慎到、申不害、商鞅的思想,主张君王应该用‘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治理国家,此为法家之博采众长之集大成者。
秦始皇在初见韩非着作部份篇文内容就佩服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着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韩非子反对政治治理的原则建构在私人情感联系与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张将人的自利本性作为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强调君主统制权视为一切事物的决策核心,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君主应当运用苛刑峻法重赏来御臣治民,以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子在其《韩非子》里面有《解老》与《喻老》两篇,直述自己思想源自于老子,故后世称之为道法家,意味从道家里面延伸出来的新法家思想。从思想上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从政治上说,商鞅是法家最杰出的人物。商鞅以其思想和行动,创造了一个国家的富强,奠定了天下统一的基础,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法家这两个巅峰人物,都从老子那里得到了丰富的营养。
道是变化的,天地是变化的,人是变化的,社会是变化的,治理社会的方式方法也是变化的。但道也有相应的稳定性,这个稳定,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在现实中就是法。法就是依着道而建立的。法必须随时代变化,法必须人人遵守。因为认识到万事万物的变化,韩非子、商鞅同老子一样,也是反传统的。韩非子取《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认为处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与方式,只要顺着大道即可。韩非认为无为,落实在君王统治上,应该是无论特定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测与掌握,此观点还包括施政习惯,统驭方式等,应该阴晴不定,难以掌握。如此才不会反被臣下驾驭,这也就是申不害的“术”。
韩非子之学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认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但其学说过于尊君,为后世所诟病。
(2)唯物主义
韩非子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他认为“道”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万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宇内之物,恃之以成。”(《解老》)韩非同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这个哲学概念,并论述了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解老》)“理”在韩非看来,就是事物的特殊规律,人们办事应该尊重客观规律。
韩非子的认识论继承了先秦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他提出的反对“前识”和“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韩非子反对“前识”的观点。所谓“前识”,就是先验论。韩非主张“虚以静后”,通过观察事物得到认识而非妄加揣测。韩非子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君》)的着名论题。“参”就是比较研究,“验”就是用行动来检验,就是实践。韩非认为,不经过实践(参验)而硬说是如何如何,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着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显学》)。
(3)辩证法
韩非子的思想中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看到事物不断地变化着,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解老》)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论”的概念。他所讲的矛与盾的故事,对人们分析问题表达思想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为中国封建统一事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对立统一的矛盾论问题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包含了相互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开拓了人们的思路。韩非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思想家。
(4)道生法
“无为,而无不为”“道生法”是道家的思想,它也是法家的思想,在韩非子看来,君王应当具备的一项品质便是“为无为”,自己表现出“无为而治”。韩非子说:君王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韩非子·大体》)
(5)法家三治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势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