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伏腊的意思岁时伏腊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岁时伏腊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岁时伏腊
- 拼音: suì shí fú là
- 频率: 生僻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联合式
- 解释: 岁:年;时:四季;伏腊:伏天腊月。指四季时节更换之时。
- 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时间等。
- 典故出处: 《旧唐书·张九龄传》:“又以其第九章、九皋为岭南道刺史,令岁时伏腊,皆得宁觐。"
- 成语示例:郁达夫《大风圈外》:“一年之中,~,还要把他们汗血钱的大部,去花在求神佞佛,与满足许多可笑的虚荣的高头。"
- 英文翻译: at the time of changing seasons
岁时伏腊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咏怀古迹其四中的侯?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杜甫 〔唐代〕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译文
刘备出兵伐吴就驻扎在三峡,无奈战败归来去世在永安宫。
昔日翠旗飘扬空山浩浩荡荡,永安宫湮灭在这荒郊野庙中。
古庙里杉松树上水鹤做了巢,每逢节令仍举行隆重的祭祀。
丞相的祠庙就在先王庙临近,君臣共同享受着礼仪和祭礼。
注释
蜀主:指刘备。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野寺:原注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
伏腊:伏天腊月。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咏怀古迹其四的具体赏析,要一句一句的?
赏析:
这首诗咏怀的是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永安宫。作者借村翁野老对刘备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
诗歌先叙刘备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继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玉殿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
歌颂了刘备的生前事业,叹惋大业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间的荒凉景象。最后赞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受人祭祀,表达了无限敬意,发抒了无限感慨。
诗人称颂了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体的亲密关系,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
唐代杜甫《咏怀古迹·其四》原文: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译文:
刘备出兵伐吴就驻扎在三峡,无奈战败归来去世在永安宫。昔日翠旗飘扬空山浩浩荡荡,永安宫湮灭在这荒郊野庙中。古庙里杉松树上水鹤做了巢,每逢节令仍举行隆重的祭祀。丞相的祠庙就在先王庙临近,君臣共同享受着礼仪和祭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崩驾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
参考资料来源:
伏腊古文翻译?
伏腊 1.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
“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後汉书‧孝明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
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於坟土。
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
”明唐顺之《皇陵行》:“伏腊烝尝时不後,清明寒食更浇酒。
”2.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
汉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
”《周书‧晋荡公护传》:“每四时伏腊,高祖率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觞上寿。
”《梁书‧处士传‧何胤》:“每伏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
”清钱谦益《寿何峄县序》:“两从叔翩翩少年,岁时伏腊,与先生辈徵逐讌饮,有承平王孙之乐。
”3.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唐白居易《江楼早秋》诗:“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腊资。
”宋蘇舜钦《答韩持国书》:“此虽与兄弟亲戚相远,而伏腊稍充足,居室稍宽。
”《金史‧王去非传》:“督妻孥耕织以给伏腊。
”---汉语大辞典
中国古代关于植物的?
中国古代表示植物的单字有:杉、蕨、蒲、蕉、松等,具体如下:
1、杉
常绿或落叶乔木,树干端直,大枝轮生或近轮生。
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四》中有诗曰“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白话文释义:古庙的杉松上,有野鹤作巢,每逢节气,村里的人来祭祀。
2、蕨
常为高大木本植物,成为大森林,盛繁于晚古生代。
先秦《四月》中有“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白话文释义:山坡上有蕨薇可依附,低地间有杞木夷生成。
3、蒲
蒲苇,茎丛生,雌雄异株,矮蒲苇性强健,耐寒。
汉《孔雀东南飞》中有云“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白话文释义:蒲苇像丝一样柔软但坚韧结实,大石也不会转移。
4、蕉
芭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亦为造纸原料。
元代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中有诗句“一点芭蕉一点愁”。
白话文释义:凄凉寂寞的旅店里,淅淅沥沥的小雨打在芭蕉叶上,我的愁思也蔓延出来。
5、松
松是种子植物的一属,一般为常绿乔木,脂可提取松香或松节油。
《搜神记·干将莫邪》写道,“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白话文释义:松生石上,是房子的松木柱子下面垫了一块磉盘岩;剑在其背,是剑藏在磉盘岩背上。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典故?
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出自两汉杨恽的《报孙会宗书》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推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庭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窃自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末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滛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夫西河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
此词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杨恽《报孙会宗书》内,
全句意思:南山有一块地,杂草丛生,种了百亩豆,只剩下没用的豆秸,人生就是行乐罢了,要到什么时候才算富贵呢?
这首诗的真正用意是讥讽皇帝治国无方,忠臣遭弃,剩下的全是无能之辈。
在来说下这首诗的背景:当时杨恽在得知匈奴单于被手下杀死,杨恽说了这样一句话:“君主昏庸,不接受臣子的建议,结果身首异处,就像秦朝任用小人,最后灭亡一样,现在的皇帝和他们一样。”在当时这个坏境下,他说的这话足以满门抄斩了,但是当时的皇帝汉宣帝念其有功,没杀他,就辞了其官,贬成庶人了。杨恽也乐得自在,整天高朋满座,讽刺官场。后来其好友孙会宗看到他这样,给他写了封信,劝其收敛些,免得惹祸。杨恽,满不在乎,就写下了这首诗词,讽刺官场。不过最终这首诗词没有到孙的手中。
腊与蜡的区别?
"腊"和"蜡"的关系非常复杂,本文只做一简要分析。"腊"和"蜡"分别是"臘"和"蠟"的简化字,然而,"腊"和"臘"、"蜡"和"蠟"在古代却分别是两个不同的字。腊,从肉(变形为"月")昔声,读xī,指干肉。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蛇)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但是抓到它杀死晒成肉干再做成药物)。
蜡:动物、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油质,常温下为固态,具有可塑性,易熔化,不溶于水,可溶于二硫化碳和苯。
腊:冬天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
在中国现行的文字中,“腊”和“蜡”分别用作“臘”和“蠟”的简体字,但在古代,“臘”和“蠟”各有自己的含义。
我们都知道,农历十二月被叫作“腊月”。“腊”就是在农历岁末这个月合祭众神的意思,所以才有“腊月”的说法。但在最初,这一祭祀活动称为“蜡”。“蜡”祭就是“飨田神,赏农务”,是要感谢神一年来的恩赐,并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再获丰收,表示祭祀的“蜡”应念“乍”音。
这样的祭祀活动有一个演变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礼记》说:“伊耆氏始为蜡。”“伊耆氏”为古代帝名,有说是神农,也有说是帝尧。在此之后,“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也就是说,“蜡”祭在夏和殷代有不同的称谓,到周时才又恢复其原名“蜡”,并从汉代起改称“腊”。
为何用“腊”字,也有缘由。《太平御览》称:“汉曰腊,腊者,猎也,因取兽以祭先祖。”古人猎取野兽来祭祀祖先,“猎”通“腊”字,故此祭祀称为“腊”。由“蜡”祭到“腊”祭,祭祀的对象和内容是有差异的。《康熙字典》中说:“腊祭先祖,蜡祭百神,二祭各别。”
“蜡”的另一个含义是“蝇胆”,就是我们如今说的蛆。按《说文解字注》的说法,“蜡”和“蛆”意相同,前者是古字,后者是俗字,而“蜡”作“蝇胆”解时,也与“蛆”同音。但是“蜡”作为“蠟”的简体字,又依“蠟”的发音了。可见从古到今,“蜡”字有3种读音。
“蠟”的意思很简单,按通常的说法,就是从动植物或矿物中提炼出来的油脂,蜂蜡、石蜡,还有蜡烛所用的蜡都是属于这一物质,而“蜡”作为它的简体字,其实和“蠟”本无关连。
“腊”的原意亦不复杂,就是祭祀祖先和众神,但由于这一祭祀发生在农历岁末,所以这个字就有了多种用途或引申出其它一些意思。例如,农历十二月因为有“腊祭”,故被称为“腊月”,在该月腌制的肉叫“腊肉”,酿制的酒叫“腊酒”等,都是因腊月而得名。
腊月天最冷,所以和夏季的伏天相对,便有成语“岁时伏腊”,意思是四季更换的时候。腊月为农历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故又代表新旧交接之时,有诗为证:“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古时,“腊”是干肉的意思,而腊肉也可被视为是一种干肉,故“腊”作“臘”的简体字,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腊”古时念“昔”音,只有在被用作“臘”的简体字时才读作“腊”。从“腊”的本意同样也引申出其他词语,如“鬼腊”指骨瘦如柴之人,“腊田”形容干枯贫瘠的田地。
腊是月字旁,蜡是虫字旁。蜡可以燃烧,腊不能烧。腊可以吃,蜡不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