诘诎聱牙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诘诎聱牙的意思诘诎聱牙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诘诎聱牙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诘诎聱牙
拼音: jié qū áo yá
频率: 生僻
年代: 现代
词性: 贬义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诘诎:不通顺;聱牙:拗口,不顺口。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

语法: 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出处: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且又日鼓舞之以报章,间协助之以书籍,中之文词,虽诘诎聱牙,难于尽晓,顾究亦输入文明之利器也。"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诘诎聱牙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拗口的四字词语?

魑魅魍魉、诘屈磝碻、钩章棘句、聱牙戟口、诘屈聱牙、七扭八拗

1、魑魅魍魉 [ chī mèi wǎng liǎng ] :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出 处:《左传·宣公三年》:“螭(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例 句:要想识别一切魑魅魍魉 ,必须真正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

2、诘屈磝碻 [ jié qū áo qiāo ] :形容语言生硬难懂。

出 处: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一:“是岁首士以江西优人来,登场歌舞,皆诘屈磝碻,不可听。”

3、钩章棘句 [ gōu zhāng jí jù ] :形容文辞艰涩拗口。

出 处: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掏擢胃肾。”

例 句:时进士相习为奇僻,钩章棘句,浸失浑淳。

4、聱牙戟口 [ áo yá jǐ kǒu ] :形容文词艰涩,拗口难读。

出 处:《明史·文苑传三·李攀龙》:“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5、诘屈聱牙 [ jí qū áo yá ] : 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

出 处:唐·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造 句: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的古语了。

6、七扭八拗 [ qī niǔ bā ào ] :形容十分别扭不通顺。

出 处: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六回:“拿起读了两遍,虽不深知其味,念来却十分顺口,不似自家的七扭八拗。”

七扭八拗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魑魅魍魉、诘屈磝碻、钩章棘句、聱牙戟口、诘屈聱牙、七扭八拗

1、魑魅魍魉 [ chī mèi wǎng liǎng ] :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

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出 处:《左传·宣公三年》:“螭(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例 句:要想识别一切魑魅魍魉 ,必须真正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

出 处: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一:“是岁首士以江西优人来,登场歌舞,皆诘屈磝碻,不可听。

”3、钩章棘句 [ gōu zhāng jí jù ] :形容文辞艰涩拗口。

出 处: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掏擢胃肾。

”例 句:时进士相习为奇僻,钩章棘句,浸失浑淳。

出 处:《明史·文苑传三·李攀龙》:“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5、诘屈聱牙 [ jí qū áo yá ] : 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

出 处:唐·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造 句: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的古语了。

出 处: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六回:“拿起读了两遍,虽不深知其味,念来却十分顺口,不似自家的七扭八拗。

什么是成语及解释?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扩展资料: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详细解释

1、习用的古语。

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2、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字组成。

清·任泰学 《质疑·经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

赵树理《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例句

1、妈妈昨天告诉了我“阳春白雪”这个成语的出处。

2、中文课上,教授要求把"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引申一下。

3、铁杵磨成绣花针,有志竟成语非假。

张之洞诗词 中秋?

铜鼓歌 - 清代·张之洞

咸丰四年黔始乱,播州首祸连群苗。列郡扰攘自战守,盘江尺水生波涛。府兵远出连城陷,合围呼啸姎徒骄。纯皇天章久愈炳,义民岂惑狐鸱妖。我先大夫陈既仗忠信,青衿白屋皆同袍。吴公祠下水清沘,百口并命甘一朝。冲焚罂听贼计尽,凿门而出穷追钞。民兵五千凭感激,疾如振萚覆其巢。奢香系颈降道左,济火革面居前茅。不见援师助空誊,那有馒饷分箪醪。三城百寨并扫荡,箐谷黯甚湔腥臊。收其积聚供馆谷,放其牛马还林皋。俘其子女赦不杀,授之畲田使耕薅。清酒一钟亦不饮,独取一物深于丁宁短于鼛。降夷稽首述故事,传自汉相安壮瑶。呜呼汉相信神武,拜表讨贼先不毛。岂不知秦川宛洛皆争地,未清堂奥难及郊。堤官隗搆四郡戴,攻心一语参军教。范铜为鼓赐酋长,坎地宝护埋山坳。岁时祀鬼乃敢击,芦笙巫唱纷嗷嘈。不然战斗合徒众,花鬘赤脚奔相招。一面足可直百柠,擅一为富擅十为酋豪。鼓亡苗灭古记语,以威报虐将焉逃。鬼方冀方远遥遥,致之重烦氇席包。连弩铜牙虽罕觏,此物犹见天威万古悬云霄。围径四尺修八寸,四耳无当约其腰。文螭蟠孥朱鹭翥,细乳三百有二相周遭。髣髴篆文不可辨,屡烦画肚终牙聱。土花绀碧沁肌理,雷纹宛转环皋陶。中心莹滑不留手,恰受二尺槽椎敲。良辰会客风日美,水面考击呜蒲牢。如观溪岗跳明月,宰牛呷酒欢相邀。忽然蛮风捲瘴雨,中有铁马声萧萧。一击再击转激楚,战场万鬼皆啼嗥。不用趣战用行酒,铜龙悲愤发长号。国初诸老始赏咏,黄湄秋谷俱清超。查氏书堂复继起,徒为玩物争抽毫。我闻燕然既振旅,仲山宝鼎来归朝。此诗述德因爱物,子孙永宝当不佻。藏之宗柘无忘在莒事,亦知乃祖乃父于国宣勤劳。剖符领郡三十载,不蓄长物甘萧条。罗施石丑不足载此鼓,祇如薏苡来南交。圣人有道四夷服,何用大食日本歌金刀。

唐代诗人生活年代列表?

唐宋重要诗人按照生活年代列表:

1、骆宾王(约619~687);

2、贺知章(659-744);

3、王之涣(688—742);

4、孟浩然(689~740);

5、高适(700—765);

6、王维(701-761);

7、李白 (701—762);

8、杜甫(712--770);

9、韦应物(737~792);

10、王涯(764左右-835);

11、韩愈(768~824);

12、刘禹锡(772-842);

13、白居易(772--846);

14、柳宗元(773—819);

15、杜牧(803-853)。

唐代主要诗人生存年代对照表!

拿李白来对照一下:

1、李白是公元701年出生,公元762年去世,和他有可能相逢的诗人还蛮多,从早到晚分别是贺知章、张若虚、张说、张九龄、王之涣、孟浩然、王昌龄,祖咏、王维、高适,杜甫、刘长卿、顾况、韦应物等等。

2、李白和贺知章金龟换酒的故事。唐代天宝年间,李白第一次来长安,在一个道观碰见了贺知章,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这次相逢又要李白新诗看,于是李白拿出了《蜀道难》,贺知章读罢,惊叹李白是天上下凡的诗仙,于是两人一道前去饮酒,因为都没有带酒钱,贺知章就解下腰间金龟换酒,李白闻言,大呼使不得,这是皇家给的,怎么能换酒呢?使不得使不得!

但是贺知章诗兴酒兴一起来,根本拦不住,硬是拿去换了酒,两人痛饮了一番。日后,贺知章就把李白推荐给了皇帝,李白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后人有诗云:谪仙人,千金龟,换美酒!

3、李白和杜甫、高适采仙草,找仙人的故事。发生在公元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赶出去后,开始了浪迹江湖的生涯,先是来到了洛阳,那时的杜甫刚刚考试落榜,因为杜甫父亲的关系,他和李白见面了!纵观中国历史,除了孔子和老子(假设他们见过),这次会面可以说是重大且神圣。见面的结果是两人约定一起游玩梁宋,求仙访道!

到了梁宋,他们遇到了边塞诗人高适,这可了不得,三大诗人齐聚一同采仙草,游山玩水,这在中国历史上可是独一次了吧!后来,李白找到了紫极宫,杜甫找到了王屋山,高适南下继续采仙草去了。在这一次旅行中,三人留下了无数的诗句,比如在一个寻常的夜晚,三人打着牙祭喝着酒,李白忽然大声吟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杜,高两人听罢,兴奋的喊起来:好诗!好诗啊!眼神中竟是光芒万丈。

超超说:令人唏嘘的是,这三人最后结局却不尽相同,李白浪漫主义过盛,绣口一吐半个盛唐,但官场不需要他,杜甫贬讽现实,却高处不胜寒,只有高适,懂得时局,一路高升。但官场不缺一个高适,唐诗不能没有李白!

1、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2、王绩(约589—66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隐居东皋,号东皋子。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乐,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语言朴素自然。也能文。有《王无功文集》。

3、上官仪(约公元608~665年),唐代大臣,唐初著名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生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儿为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凌烟阁,追封为楚国公。

4、卢照邻(约635年-约685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和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作品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等存世。

5、骆宾王(约638—?),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与王勃等人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

6、李峤(约645-约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他写的多为咏物诗,十分讲究格律,唐玄宗曾称赞他是“真才子”。著有文集五十卷,可惜大多散佚。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6、李峤(约645-约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他写的多为咏物诗,十分讲究格律,唐玄宗曾称赞他是“真才子”。著有文集五十卷,可惜大多散佚。

7、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8、张若虚(约647年- 约730年),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因《春江花月夜》著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著有作品《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等。

9、苏味道(648—705年),字守真,赵州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南赵村)人。唐代政治家、诗人,汉朝并州刺史苏章后代,宋朝文学家苏轼先祖。

10、王勃(650或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与杨炯、39、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丽,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有《王子安集》。

11、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唐朝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

12、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13、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济南市章丘市)人。崔融为文华美,当时无出其上者。凡朝廷大手笔,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其《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尤见工力。作《则天哀册文》时,苦思过甚,遂发病而卒。中宗以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为卫州刺史,谥号“文”

14、宋之问(约656—约713),唐代诗人。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他的诗讲究声律对偶,对唐代近体诗的完善和发展有较大贡献。有《宋之问集》。

15、沈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诗与宋之问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应制之作,意义不大,但对律诗的定型所起作用较大。

16、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性格豪放旷达,喜欢喝醉了酒以后挥笔写诗,被杜甫称为“酒中八仙”之一。他和大诗人李白情趣相投,是十分要好的朋友。贺知章不但诗写得好,还擅长隶书和草书。

17、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使年任侠,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武则天执政时,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力求改革,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18、王涯(764-835年),字广津,太原人。约生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卒于文宗太和九年,年约七十余岁。博学工文。梁肃异其才,荐于陆贽。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擢进士,又举宏辞。再调蓝田尉。久之,以左拾遗为翰林学士,进起居舍人。元和时,累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穆宗立,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文宗时,以吏部尚书代王播总盐铁,为政刻急,始变法,益其税以济用度,民生益困。

19、张说(667—730),唐代诗人。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今属河南省)人。睿宗、玄宗朝官至宰相,封燕国公。擅长文辞,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为“燕许大手笔”。有《张燕公集》。

20、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21、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先天年间进士。他的诗流传不多,相传宰相张说把他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在政事堂上,让当时的读书人作榜样。

22、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他的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感遇》诗十二首是他的代表作。有《曲江集》。

23、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

24、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后来相继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幸杨贵妃姐妹和边将安禄山,酿成安史之乱,逃往蜀中,其子李亨即位后,尊之为在上皇。能诗,通晓音律。

25、王翰(约687-735后),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进士。任过仙州别驾,后贬道州司马。任侠使酒,恃才不羁。诗多古体,苍凉奔放。

26、王之涣 (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善于描写塞外风光和征战生活。他的七绝《凉州词》与五绝《登鹳雀楼》都是唐诗和中国诗史上的绝唱。

27、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齐名,被称为“王孟”。他的诗清淡幽远,长于写

景。有《孟浩然集》。

28、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29、寒山(约691~793),子乃唐代首都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30、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开元十四年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终著作郎,后归隐江东。诗多写山林隐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丽。

31、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32、王昌龄(约698—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年间进士。因担任过江宁丞和龙标尉的职位,后人也称他为“王江宁”或“王龙标”。善于写七言绝句,被人称作“七绝圣手”。有《王昌龄集》。

33、常建,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与王昌龄同榜。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与王维、孟浩然接近。有《常建集》。

34、刘长卿(?-约789),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年间进士。他的诗多表达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擅长五言律诗,有“五言长城”的美誉。有《刘随州诗集》。

35、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作品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多写田园隐逸生活,擅长状景绘物。有《祖咏集》。

36、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终洛阳尉。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这首《次北固山下》为最著名。

37、李颀(?—751),唐代诗人。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人。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所作边塞诗,风格豪放。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有《李颀集》。

38、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年间进士。早期诗多写闺情,后来去过边塞,风格变为雄浑奔放。有《崔颢诗集》。

39、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

40、高適(约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他早年生活贫困,流落在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后受人推荐,做了个县尉。“安史之乱”后,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他的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诗风也大致相近。有《高常侍集》。

41、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河东人。早期的诗题材丰富,积极向上,体现出奋发进取的精神。晚年作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不时流露出消极的情绪。他的诗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宋代文学家苏轼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

42、裴迪,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关中(今属陕西)人。曾与王维一同隐居终南山。其诗多描绘自然美景,风格与王维相近。

43、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出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大诗人,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李白具有超乎寻常的艺术天才,他的诗想象力丰富,语言流转自然,是屈原以来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有《李太白全集》。

44、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45、崔曙(约704—739),唐代诗人。宋州(今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其诗多写景物,同时寄寓乡愁友思。

46、刘缭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开元十一年进士,曾任校书郎、洛阳尉、夏县令,为人淡泊,喜结交方外之士。诗多写自然景物。

47、储光羲(707~760),字不详,兖州(今山东兖州)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中进士第后,曾任太祝、监察御史。安史乱中,储光羲被俘,被迫接受伪职,安史之乱平定后,被定罪流放岭南。储光羲和王维是好友,擅长作山水田园诗,体裁多为五言古诗,格调高逸,意趣深远。其诗以描写田园山水著称。为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储光羲于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他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

48、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49、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50、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一生坎坷,备尝艰辛。其诗真实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擅长各种诗体,尤其以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现力。有《杜工部集》。

51、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他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与高適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

52、皇甫冉(716-769),字茂政,今江苏丹阳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诗清逸可诵,多飘泊之感。

53、裴迪(716-?),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早年与王维友善,同居终南山,相互唱和。现存诗多为五绝。常描写幽寂的景色,思想倾向与王维的山水诗相近。

54、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诗多讽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

55、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曾举进士,为剑南节度使幕府,官水部郎中,也是大历十才子一,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长于五律。

56、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与韩雄(左)羽、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又与郎士元齐名,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

57、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肃宗至德二年进士。曾官著作郎,因高刺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后携家隐居润州延陵茅山,自号华阳真逸。善画山水,诗平易流畅,比较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严羽称其有盛唐风骨。

张继,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天宝年间进士,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他的诗以写景居多,风格清丽,朴实自然。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以这首《枫桥夜泊》最为有名。有《张祠部诗集》。

58、僧皎然(730-799),字清昼,本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曾与颜真卿等唱和往还,又与灵彻、陆羽等同居吴兴杼山妙喜寺。诗多送别酬答之作,部分篇什宣扬佛教出世思想。情调闲适,语言简淡。

59、戴叔伦(732-789),字幼公,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作品。

60、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他的诗以写田园山水居多,寄情悠远,语言简淡;也有关心民众疾苦的作品。后世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有《韦苏州集》。

61、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多为送别和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有《卢纶诗集》。

邻(约635年-约685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和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作品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等存世。

8、张若虚(约647年- 约730年),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因《春江花月夜》著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诘诎聱牙其他应用

组词

诘组词诎组词聱组词牙组词

笔顺笔画

诘笔顺笔画诎笔顺笔画聱笔顺笔画牙笔顺笔画

近义词

诘近义词诎近义词聱近义词牙近义词

反义词

诘反义词诎反义词聱反义词牙反义词

诘诎聱牙成语接龙

正接

牙白口清牙签锦轴牙签万轴牙签犀轴牙签玉轴牙牙学语

反接

不可究诘莫可究诘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诘诎聱牙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昂昂自若半路修行蔽日遮天摆尾摇头百战不殆采及葑菲沉思翰藻独守空房风静浪平高卧东山横戈跃马豪商巨贾奖拔公心惊魂夺魄唧唧哝哝矜名妒能馈贫之粮龙荒朔漠卖弄玄虚批郤导窾强记博闻谈吐风雅逃灾避难停滞不前五行并下心有余悸一草一木一夜夫妻百夜恩诸恶莫作抓纲带目沾溉后人钻天觅缝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2_8_2_ya14515.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