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无其事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如无其事的意思如无其事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如无其事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如无其事
拼音: rú wú qí shì
频率: 一般
年代: 近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动宾式
解释: 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语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态度。
典故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8回:“统领听不见,庄大老爷也听不见,就作为如无其事,不去提他了。"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as if nothing were wrong <without compunction>

如无其事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唯沉默是最高的轻蔑,若无其事才是最狠的报复是谁说的?

这是杨绛先生说的:最高贵的惩罚就是沉默,最矜持的报复就是无视。少在烂事上纠缠,少为不值得的人生气,让自己活的更贵一点。学会放下,才能更好的前行。这个世界看似纷繁复杂,本质上却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 ​这也是对付小人与伪君子的最高妙招。

鲁迅先生说过

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连眼珠都不翻过去。

的确,表达自己的不屑或愤怒无需怒目而视,你不值得我注意,你伤不了我,你怎样针对我都不会对我造成影响,这是非常有力的回击。

愿我们都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练好内功,把自己修炼好,让自己强大到没有人能伤的了。

唯沉默是最高的轻蔑,若无其事才是最狠的报复是谁说的?这是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讲个故事:分开多年后的那个人,重逢在某个天气好的下午,一直没有放下的人,想回顾一下当初,想问一问对方如今是不是一个人住,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偶尔想起自己。但对方却点了一大桌子菜,还介绍了一本莫名其妙的书,往日种种瞬间逆流成河,那些回不过又放不下的过往,原来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赌。对方的若无其事,原来才是这些年最大的报复吧

唯沉默是最好的轻蔑若无其事才是最狠的报复是谁说的?我不清楚这话是谁说的,但是我知道正常人是做不到的。也许是哪位大神说得吧,神仙也许能做到。所谓的沉默就有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死亡。所以正常人不会选择沉默。

唯沉默是最高的轻蔑,若无其事才是最狠的报复是谁说的?人与人之间相处,避免不了被别人报复,因为这世间上小人还是偏多的。巴不得你被报复的坠地不起,说得难听点就是巴不得你永世不得翻身。

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林夕

能不吵架咱还是不吵,能不怼人咱就不怼。多用智慧和情商。

鲁迅说:“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这句话是鲁迅说的,鲁迅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他写的东西直面人性,揭露人性,而又富含哲理。对人最高的轻蔑确实是沉默,最狠的报复确实是若无其事。就像,现在很多夫妻冷战一样,夫妻之间最怕的不是争吵,是无话可说,当两个人无话可说的时候感情也就荡然无存了。

沉默,我对沉默的理解是这样的,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不是靠沉默得来的,需要靠语言来征服对方的,遇事就沉默,别人会理解你沉默的意思,包含着什么吗?我认为沉默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不管是同事之间,夫妻之间和父子之间,都是要靠语言来沟通,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很好的把问题解决,沉默是不对的,这是我的理解

鲁迅的原话: “唯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子也不转过去。

聋子背瞎子走路的故事?

聋子和瞎子是好朋友。一天,有人告诉瞎子,这个世界不仅有美妙的声音,而且还有五彩斑斓的风景,如果你能看到这个世界,也不枉活一回。瞎子于是很失落,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看到这个世界。

也有人告诉聋子,这个世界不仅有五彩斑斓的风景,而且还有各种美妙的声音,如果你能听到这个世界,也不枉活一回。聋子于是很失落,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听到这个世界。

于是为了实现他们的愿望,聋子决定背着瞎子去外面走走,聋子看见什么就讲给瞎子听,瞎子听见什么声音就说给聋子,所以各取所长补各自所短,也可以实现他们的愿望。

有一个瞎子,那可是相当的瞎,因为他的瞎是天生的,虽然他看不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但他能听到各种悦耳动听的声音,他一直这样生活着,感觉这世界还算美好,不过就是暗了点。

也有一个聋子,那可是相当的聋,因为他的聋是天生的,他虽然听不到悦耳动听的声音,但他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一直这样生活着,感觉这世界还算美好,不过就是静了点。

一天,有人告诉瞎子,这个世界不仅有美妙的声音,而且还有五彩斑斓的风景,如果你能看到这个世界,也不枉活一回。瞎子于是很失落,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看到这个世界。

于是他们俩去求佛,菩萨听了他们的请求后说:我可以把你们俩交换一下来满足你们的愿望,但你们可不要后悔!他们俩同意了。转瞬间他们的愿望实现了。这时有一个屠夫在杀猪。瞎子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凶神恶煞的人,拿着一个锋利的东西刺向一个丑陋而古怪动物的脖子,地上到处是鲜红而刺眼的东西,那个动物拼命的挣扎着,好象极其痛苦。瞎子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世界太恐怖了,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那太可怕了,他后悔了。聋子第一次听到的是:一声声刺耳的、撕心裂肺嚎叫,好象是一种求生不能,欲死不罢的哭叫。聋子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世界太可怕了,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那怎么得了,他也后悔了。

他们又回到菩萨那里,请求恢复成原来的自己,菩萨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转瞬间他们又回到了原来的世界——那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个虽然平淡,但有时能感觉到有点幸福的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迷失了自己,不是因为太笨而是太过聪明,不是因为太老实而是太过于异想天开;人总是觉得没有得到手的东西就是好的,而把自己眼前的幸福轻易的忽略掉了,在做出不适合自己的选择或改变后,往往只能得到失望,而此时,后悔只能证明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太肤浅,对生活的理解还不够。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即使我们现在拥有一些缺憾,但并不代表就不够美满,应该知足常乐,应该感恩生命——感恩她给了我们一次感受这世界的机会;这个世界原本就这样该有的已经有该来的还会再来,我们应该学会去适应它;人应该懂得变逆境为顺境,去主宰逆境,而不是被他们所折服。

或者也可以说,在得到的同时,必定以失去为代价,就象我们选择追逐阳光,感受温暖,就必定把自己的背影留给世界。人生就是这样,行进中的我们需要我们叩问内心,究竟什么是我们的幸福。让我们学会珍惜眼前的拥有,不要等失去后才觉得失去的可

聋子背瞎子走路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瞎子、一个聋子、一个跛子住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照顾,生活得很好。

一天,房子突然失火了,起初三人都未发觉。后来,瞎子听到火警钟声,才知道失火了,但不知在什么地方,于是大叫起来。跛子回头一看,见自家房子着了火,他想跑,又跑不动;只有聋子,什么也听不到,若无其事,一动不动地朝里坐在那里。

一会儿,火势蔓延开来,聋子也看见了火。三个人情急智生,瞎子背着跛子,聋子牵着瞎子,跛子在聋子的背上指示应走的方向路径,三个互相合作,终于逃出了危险。

书呆子和淘气包的故事?

《书呆子和淘气包的故事》:淘气包马鸣在教室里无聊地走来走去,跟这边的同学玩几盘石头剪刀布,和那边的同学玩几局脑筋急转弯,又在教室里和朋友玩了几局你跑我追,还是觉得没意思。看见离自己不远处正在认真看书的班长李林,灵机一动,鬼主意就上头了。

他跑到了李林面前,在她眼前挥了几下手,刻意挡住她的视线,不让她看书上的内容,可谁知李林将身子转了个方向,继续若无其事地看着书。马鸣不甘心,又走到李林对面,手舞足蹈地跳起了自创的搞笑舞蹈,嘴里还大声地唱起了歌。这回李林忍不住了,抬起头厉声对马鸣说:“你要是在打扰我看书,我就把你记上黑名单,让黄老师把你家长找来。”马鸣马上停下了动作。可他转念一想:像我这种淘气包,害怕叫家长不成?于是,他找来了几个淘气包朋友,在李林身边围了一圈,大声嚷嚷着:“书呆子!书呆子!李林是个书呆子!”李林毕竟是女生,听见这样的谩骂,难过地哭了起来。眼尖的同学看见后,立马上报了班主任黄鹏老师。

黄老师了解情况,将马鸣和其他几个同学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又警告了马鸣,不要再去招惹同学,马鸣应付地点了点头,回教室上课去了。

不知道在下一个下课,又会有什么事发生呢……

诸葛亮的空城计故事?

诸葛亮空城计故事概括: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

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

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

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诸葛亮率军北伐,原本占据了上风,却因马谡失守街亭,被司马懿抓住了机会。那个时候,诸葛亮身边没有任何大将,兵马也仅有两千余人,而来攻的魏兵足足有十五万。面对这样的绝境,诸葛亮并没慌乱,他大开城门,并“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司马懿率大军到来之后,看到这幅情境,立马便选择了退兵,没有丝毫迟疑。

空城计》是传统京剧的经典剧目,叙述的是诸葛亮因马谡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军15万攻打诸葛亮驻地西城。当时,诸葛亮所部精锐俱已遣出,西城空虚,只有驻地的老弱士兵,寡不敌众,万分危急。诸葛亮定空城之计,以城门大开,从容不迫,若无其事地登上城楼观山赏景,饮酒抚琴。司马懿兵临城下,见诸葛亮端坐城楼,笑容可掬,焚香弹琴,疑惑不已,深恐中计,疑有伏兵,不进而退。再次复回攻城,遇赵云抵挡而收兵。

为了吓退司马懿,诸葛亮当时又要将没将,要兵没兵而摆下空城计

世说新语十大经典故事?

故事一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故事二

原文: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

故事三

原文: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峙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

《世说新语》成书于南朝刘宋年间,作者是当时的临川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近三百年间,上流社会王公名士的嘉言懿行、奇闻轶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传世名著,许多大师级的人物都对这本书推崇备至。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称《世说新语》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冯友兰先生也把《世说新语》当作“中国人的风流宝鉴”,而大翻译家傅雷先生对此书更是爱不释手,他在写给傅聪的信里说:“你现在手头没有散文的书(指古文),《世说新语》大可一读。日本人几百年来都把它当做枕中秘宝。我常常缅怀

原文: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译文:夏侯玄曾经靠在一根柱子上写信,当时正下着大雨,一个闪电突然劈到柱子上,夏侯玄的衣服都被烧焦了,但他神色不变.继续倚着柱子写信,一旁的宾客和随从,全都吓得站不稳脚,跌倒在地。

解读:“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我们常常以此来形容一个人处变不惊、沉稳冷静的样子,但如夏侯玄一般,衣服被闪电劈焦了还镇定自若的人,确属罕见。在突发状况面前未仓皇失措,不失为一种气量宽宏的表现,算得上是一种雅量。

故事二

原文:王戎为待中,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戎虽不受,厚报其书。

译文:王戎作侍中的时候,南郡太守刘肇送给他十丈筒中笺布(一种质地细密、价格昂贵的上等布料),王戎虽然没有接受,但还是给他写了一封诚恳的感谢信。

解读:拒绝对方不见得就要让两人的关系剑拔弩张,你完全能够以一个宽厚包容的姿态对别人说“不”,这就是交往的艺术。生活中的利诱很多,但你要清楚哪些是你该坚守的东西,否则很可能会为一时的所得付出高昂的代价。王戎拒绝了刘肇的笺布,到刘肇日后东窗事发时,他也因此免去了一场牢狱之灾。

故事三

原文: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

译文:王夷甫(王衍)曾嘱咐一位族人办事,但对方过了很久也没有办。一次,王夷甫在一个宴会上碰到了那个人,于是就对他说:“之前我嘱咐你办的那件事,你怎么到现在还没办呢?”族人听完非常生气,举起手中的食盆摔在王夷甫脸上,王夷甫一句话也没有说,洗完脸,拉着王导的胳膊,和他一起乘车离去。在车上,王夷甫照了照镜子,说:“你看我的眼光,简直高过牛背”。(注:牛背是通常牛被鞭打的地方,王夷甫的话是指自己不计较挨打受辱之类的小事。)

解读:愤怒是所有情绪,或者说处事方式中最愚昧、最粗鲁的一种,它常常会很大限度地暴露一个人的阴暗面,让众人避而远之。不要和愤怒的人动气,王夷甫的处理方式很值得借鉴和学习,与其和愤怒的人较真,倒不如以一种幽默自嘲的方式解决。用智慧的方式战胜他们,同时让他们无从还击,无力还击。

故事四

原文:刘庆孙在太傅府,于时人士多为所构,唯庾子嵩纵心事外,无迹可间。后以其性俭家富,说太傅令换千万,翼其有吝,于此可乘。太傅于众坐中问庾,庾时颓然已醉,帻堕几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干万,随公所取。”于是乃服。后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译文:刘庆孙在太傅府上任职,当时很多士大夫都被他构陷,唯独庾子嵩(庾敳)超然世外,因此没有把柄可供刘庆孙利用。后来因为他生性节俭而家中富裕,于是有人劝说太傅,让他向庾子嵩借一千万钱,希望庾子嵩能够因为吝惜钱财而拒绝他们,这样就可以乘机构陷。太傅于是趁众人在座时,向庾子嵩借钱。庾子嵩当时已经喝醉,浑身无力,头巾掉在桌子上。庾子嵩一边将头靠近头巾,一边缓缓地回答说:“我家里确实有两三千万,随便你拿。” 刘庆孙听完,心服口服。后来有人跟庾子嵩提起这件事,庾顫说:“这可以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解读:用卑劣的想法去揣度正人君子,刘庆孙的做法实在可笑。而我们也不得不说,在一个构陷无所不用其极的时代,千万不要予人把柄。最好的方式,就是无愧于心,堂堂正正做人,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歪就是这个道理。

故事五

原文:王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闲事。”

译文:王导的主簿想要检查幕僚的办公情况,王导对主簿说:“如果我想和你交往,没必要知道你桌子上都有什么文书。”

解读:为人处事都讲究一个度,予人空间,对你我都好。不要过多地干涉别人,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建立互信的基本原则之一,两个人如果连互信都没有,何谈交情?

故事六

原文:许侍中、顾司空惧作丞相从事,尔时已被遇,游宴集聚,略无不同。尝夜丞相许戏,二人欢极,丞相便命使入己帐眠。顾至晓回转,不得快孰。许上床便哈台大鼾。丞相顾诸客曰:“此中亦难眠处。”

译文:许璪(即许侍中)和顾和(即顾司空)都是王导府上的从事,当时已经很受器重和赏识,受到王导相同的礼遇。两人曾经在夜里前往丞相府参加宴会作乐嬉戏,欢畅之极。夜深了,丞相让两人到自己的帐中睡觉过夜。顾和辗转难眠,直到清晨也没有睡着,许璪却一上床就睡着了,而且鼾声大作。丞相对诸位宾客说:“看来这里不容易睡觉啊。“

解读:从故事看来,顾和还是比不上许璪,顾和依旧有所惦记,因为他有所求,他生怕自己的一些举动会让自己失去一些东西,但他并不知道,他为此付出的东西多于他想要的一切。而许璪呢,了无所求,活得痛快潇洒。有时候,一个人什么都放得开,反而也就什么都拥有了。

故事七

原文: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译文:谢安隐居在东山的时候,和孙绰(即孙兴公)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全都神色慌张,高喊着回去。谢安兴致正浓,吟啸不语。船夫见谢安神情愉悦安闲,继续向海中划去。不久之后,风浪变大,众人全都坐不住了,不停地喧哗。谢安这才徐徐地说:“这样的话,我们难道要回去吗?”众人立即回应点头,船夫随即掉头回去,根据这件事审视谢安的气量,足以镇守朝廷内外。

解读: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谢安的“量”,可以镇住一船人的躁动,使他们不至因慌乱而引发不必要的危险,从这一点上讲,他是可以镇住风浪的。朝野的风云变幻一点也不逊于巨浪酣风,尽管虚实之间有所区别,但谢安的镇定自若却是客观而真实存在的,这一点不变,足以应对万千的变化。

故事八

原文: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

译文:戴逵(即戴公)从会稽赶往京都,谢安前往探望他,谢安本来看不起戴逵,因此只和他讨论琴棋书画之类的东西,戴逵竟然丝毫没有为难的神色,谈论琴艺书法,见解精妙,谢安一下子就知道了戴逵的气量。

解读:自己无疑是最清楚自己的人,别人对你的评价和看法,至多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但不得不说,很多人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动摇对自己的想法,这种人很难取得成就,因为他们终其一生都不曾发现自己;如果能正视自己的能力,坦然面对别人的品头论足,那你就是一个有气量的人,一个经得住考验的人。

故事九

原文: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译文:谢安(即谢公)和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书信,默然无语,慢慢地转向棋局,继续下棋。客人追问淮上的战事如何,谢安回答说:“我手下的兵卒,已经大败贼军”。说话间,神色举止,和往常没什么两样。

解读:淮上之战,指的就是淝水之战,结果很多人都知道,东晋以区区八万兵力,大败八十万前秦军,书写了一段以少胜多的战争佳话,面对如此令人振奋的消息,谢安却从容淡定,继续若无其事地与人下棋,这种器量和气度,一般人还真是难以做到。

故事十

原文:王劭、王荟共诣宣武,正值收庾希家。荟不自安,逡巡中欲去;劭坚坐不动,待收信还,得不定,乃出。论者以劭为优。

译文:王劭和王荟一起去拜访恒温,正赶上桓温抄收庾希家。王荟坐立不安,徘徊想要离去;王劭却安然不动,等到抄收的使者回来,知道没有定论,才起身离开。当时的评论认为王劭优于王荟。

解读:王劭优于王荟,不只体现在对事对物的坦然和镇定上,也体现在敢于担当上。王荟害怕抄收牵扯到自己,所以急于躲避,这是一种本能的保护反应。但如果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只停留在服从本能的层面,他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坚守和克制力,他清楚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坚持,什么时候需要站出来,而不是一味地躲避和逃跑。

1.孔融让梨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总是挑个小的梨,父亲问他原因,孔融说:“我年纪最小,应当拿小的梨。”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2.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座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苦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4.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在梁国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5.管中窥豹

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王子敬只有几岁的时候,曾经观看一些门客赌博,看见他们要出现输赢的时候,便说:“南风不竞(南边的要输)。”门客们轻视他是小孩子,就说:“这位小郎也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世说新语十大经典故事

《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又名《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原文

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译文

夏侯玄曾经靠在一根柱子上写信,当时正下着大雨,一个闪电突然劈到柱子上,夏侯玄的衣服都被烧焦了,但他神色不变.继续倚着柱子写信,一旁的宾客和随从,全都吓得站不稳脚,跌倒在地。

解读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我们常常以此来形容一个人处变不惊、沉稳冷静的样子,但如夏侯玄一般,衣服被闪电劈焦了还镇定自若的人,确属罕见。在突发状况面前未仓皇失措,不失为一种气量宽宏的表现,算得上是一种雅量。

王戎为待中,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戎虽不受,厚报其书。

王戎作侍中的时候,南郡太守刘肇送给他十丈筒中笺布(一种质地细密、价格昂贵的上等布料),王戎虽然没有接受,但还是给他写了一封诚恳的感谢信。

拒绝对方不见得就要让两人的关系剑拔弩张,你完全能够以一个宽厚包容的姿态对别人说“不”,这就是交往的艺术。生活中的利诱很多,但你要清楚哪些是你该坚守的东西,否则很可能会为一时的所得付出高昂的代价。王戎拒绝了刘肇的笺布,到刘肇日后东窗事发时,他也因此免去了一场牢狱之灾。

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

王夷甫(王衍)曾嘱咐一位族人办事,但对方过了很久也没有办。一次,王夷甫在一个宴会上碰到了那个人,于是就对他说:“之前我嘱咐你办的那件事,你怎么到现在还没办呢?”族人听完非常生气,举起手中的食盆摔在王夷甫脸上,王夷甫一句话也没有说,洗完脸,拉着王导的胳膊,和他一起乘车离去。在车上,王夷甫照了照镜子,说:“你看我的眼光,简直高过牛背”。(注:牛背是通常牛被鞭打的地方,王夷甫的话是指自己不计较挨打受辱之类的小事。)

愤怒是所有情绪,或者说处事方式中最愚昧、最粗鲁的一种,它常常会很大限度地暴露一个人的阴暗面,让众人避而远之。不要和愤怒的人动气,王夷甫的处理方式很值得借鉴和学习,与其和愤怒的人较真,倒不如以一种幽默自嘲的方式解决。用智慧的方式战胜他们,同时让他们无从还击,无力还击。

刘庆孙在太傅府,于时人士多为所构,唯庾子嵩纵心事外,无迹可间。后以其性俭家富,说太傅令换千万,翼其有吝,于此可乘。太傅于众坐中问庾,庾时颓然已醉,帻堕几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干万,随公所取。”于是乃服。后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刘庆孙在太傅府上任职,当时很多士大夫都被他构陷,唯独庾子嵩(庾敳)超然世外,因此没有把柄可供刘庆孙利用。后来因为他生性节俭而家中富裕,于是有人劝说太傅,让他向庾子嵩借一千万钱,希望庾子嵩能够因为吝惜钱财而拒绝他们,这样就可以乘机构陷。太傅于是趁众人在座时,向庾子嵩借钱。庾子嵩当时已经喝醉,浑身无力,头巾掉在桌子上。庾子嵩一边将头靠近头巾,一边缓缓地回答说:“我家里确实有两三千万,随便你拿。” 刘庆孙听完,心服口服。后来有人跟庾子嵩提起这件事,庾顫说:“这可以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用卑劣的想法去揣度正人君子,刘庆孙的做法实在可笑。而我们也不得不说,在一个构陷无所不用其极的时代,千万不要予人把柄。最好的方式,就是无愧于心,堂堂正正做人,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歪就是这个道理。

王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闲事。”

王导的主簿想要检查幕僚的办公情况,王导对主簿说:“如果我想和你交往,没必要知道你桌子上都有什么文书。”

为人处事都讲究一个度,予人空间,对你我都好。不要过多地干涉别人,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建立互信的基本原则之一,两个人如果连互信都没有,何谈交情?

许侍中、顾司空惧作丞相从事,尔时已被遇,游宴集聚,略无不同。尝夜丞相许戏,二人欢极,丞相便命使入己帐眠。顾至晓回转,不得快孰。许上床便哈台大鼾。丞相顾诸客曰:“此中亦难眠处。”

许璪(即许侍中)和顾和(即顾司空)都是王导府上的从事,当时已经很受器重和赏识,受到王导相同的礼遇。两人曾经在夜里前往丞相府参加宴会作乐嬉戏,欢畅之极。夜深了,丞相让两人到自己的帐中睡觉过夜。顾和辗转难眠,直到清晨也没有睡着,许璪却一上床就睡着了,而且鼾声大作。丞相对诸位宾客说:“看来这里不容易睡觉啊。“

从故事看来,顾和还是比不上许璪,顾和依旧有所惦记,因为他有所求,他生怕自己的一些举动会让自己失去一些东西,但他并不知道,他为此付出的东西多于他想要的一切。而许璪呢,了无所求,活得痛快潇洒。有时候,一个人什么都放得开,反而也就什么都拥有了。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谢安隐居在东山的时候,和孙绰(即孙兴公)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全都神色慌张,高喊着回去。谢安兴致正浓,吟啸不语。船夫见谢安神情愉悦安闲,继续向海中划去。不久之后,风浪变大,众人全都坐不住了,不停地喧哗。谢安这才徐徐地说:“这样的话,我们难道要回去吗?”众人立即回应点头,船夫随即掉头回去,根据这件事审视谢安的气量,足以镇守朝廷内外。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谢安的“量”,可以镇住一船人的躁动,使他们不至因慌乱而引发不必要的危险,从这一点上讲,他是可以镇住风浪的。朝野的风云变幻一点也不逊于巨浪酣风,尽管虚实之间有所区别,但谢安的镇定自若却是客观而真实存在的,这一点不变,足以应对万千的变化。

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

戴逵(即戴公)从会稽赶往京都,谢安前往探望他,谢安本来看不起戴逵,因此只和他讨论琴棋书画之类的东西,戴逵竟然丝毫没有为难的神色,谈论琴艺书法,见解精妙,谢安一下子就知道了戴逵的气量。

自己无疑是最清楚自己的人,别人对你的评价和看法,至多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但不得不说,很多人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动摇对自己的想法,这种人很难取得成就,因为他们终其一生都不曾发现自己;如果能正视自己的能力,坦然面对别人的品头论足,那你就是一个有气量的人,一个经得住考验的人。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谢安(即谢公)和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书信,默然无语,慢慢地转向棋局,继续下棋。客人追问淮上的战事如何,谢安回答说:“我手下的兵卒,已经大败贼军”。说话间,神色举止,和往常没什么两样。

淮上之战,指的就是淝水之战,结果很多人都知道,东晋以区区八万兵力,大败八十万前秦军,书写了一段以少胜多的战争佳话,面对如此令人振奋的消息,谢安却从容淡定,继续若无其事地与人下棋,这种器量和气度,一般人还真是难以做到。

在这里输入你的内容,注意不要用退格键把所有文字删除,请保留一个字符或者用鼠标选取后直接输入,防止格式错乱。

王劭、王荟共诣宣武,正值收庾希家。荟不自安,逡巡中欲去;劭坚坐不动,待收信还,得不定,乃出。论者以劭为优。

王劭和王荟一起去拜访恒温,正赶上桓温抄收庾希家。王荟坐立不安,徘徊想要离去;王劭却安然不动,等到抄收的使者回来,知道没有定论,才起身离开。当时的评论认为王劭优于王荟。

王劭优于王荟,不只体现在对事对物的坦然和镇定上,也体现在敢于担当上。王荟害怕抄收牵扯到自己,所以急于躲避,这是一种本能的保护反应。但如果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只停留在服从本能的层面,他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坚守和克制力,他清楚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坚持,什么时候需要站出来,而不是一味地躲避和逃跑。

世说新语里的成语故事

1、望梅止渴

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曹操骗他们说:“前面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士兵听了,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见于《世说新语·假谲》)。后用来比喻用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

出处: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说新语·假谲》)

2、七步成诗

相传魏文帝曹丕叫他弟弟曹植作诗,限他在走完七步之前完成,否则就要杀他。曹植立刻就作了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比喻敏捷的文才。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世说新语·文学》)

3、管中窥豹

通过竹管的小孔来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语出《世说新语·方正》)。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出处

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世说新语·方正》)

4、覆巢之下无完卵

鸟窝翻落下来不会有完好的鸟蛋,比喻整体覆灭,个体不能幸免。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世说新语·言语》)

5、鹤立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世说新语·容止》)

6、标新立异

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世说新语·文学》)

7、难兄难弟

东汉陈元方的儿子和陈季方的儿子是堂兄弟,都夸耀自己父亲的功德,争个不休,就去问祖父,祖父说:“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见于《世说新语·德行》)。意思是元方好得做他弟弟难,季方好得做他哥哥难。后来用“难兄难弟”形容兄弟都非常好,难分高下。今多反用,讽刺两人同样坏。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世说新语·德行》)

8、栋梁之才

房屋的大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世说新语·赏誉》)

9、割席分坐

三国时管宁跟华歆同学,合坐一张席读书,后来管宁鄙视华歆的为人,把席割开分坐(见于《世说新语·德行》)。后世指跟朋友绝交。

管宁与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尔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

10、小时了了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说新语·言语》)

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夏侯玄曾经靠在一根柱子上写信,当时正下着大雨,一个闪电突然劈到柱子上,夏侯玄的衣服都被烧焦了,但他神色不变.继续倚着柱子写信,一旁的宾客和随从,全都吓得站不稳脚,跌倒在地。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我们常常以此来形容一个人处变不惊、沉稳冷静的样子,但如夏侯玄一般,衣服被闪电劈焦了还镇定自若的人,确属罕见。在突发状况面前未仓皇失措,不失为一种气量宽宏的表现,算得上是一种雅量。

王戎为待中,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戎虽不受,厚报其书。

王戎作侍中的时候,南郡太守刘肇送给他十丈筒中笺布(一种质地细密、价格昂贵的上等布料),王戎虽然没有接受,但还是给他写了一封诚恳的感谢信。

拒绝对方不见得就要让两人的关系剑拔弩张,你完全能够以一个宽厚包容的姿态对别人说“不”,这就是交往的艺术。生活中的利诱很多,但你要清楚哪些是你该坚守的东西,否则很可能会为一时的所得付出高昂的代价。王戎拒绝了刘肇的笺布,到刘肇日后东窗事发时,他也因此免去了一场牢狱之灾。

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

王夷甫(王衍)曾嘱咐一位族人办事,但对方过了很久也没有办。一次,王夷甫在一个宴会上碰到了那个人,于是就对他说:“之前我嘱咐你办的那件事,你怎么到现在还没办呢?”族人听完非常生气,举起手中的食盆摔在王夷甫脸上,王夷甫一句话也没有说,洗完脸,拉着王导的胳膊,和他一起乘车离去。在车上,王夷甫照了照镜子,说:“你看我的眼光,简直高过牛背”。(注:牛背是通常牛被鞭打的地方,王夷甫的话是指自己不计较挨打受辱之类的小事。)

愤怒是所有情绪,或者说处事方式中最愚昧、最粗鲁的一种,它常常会很大限度地暴露一个人的阴暗面,让众人避而远之。不要和愤怒的人动气,王夷甫的处理方式很值得借鉴和学习,与其和愤怒的人较真,倒不如以一种幽默自嘲的方式解决。用智慧的方式战胜他们,同时让他们无从还击,无力还击。

刘庆孙在太傅府,于时人士多为所构,唯庾子嵩纵心事外,无迹可间。后以其性俭家富,说太傅令换千万,翼其有吝,于此可乘。太傅于众坐中问庾,庾时颓然已醉,帻堕几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干万,随公所取。”于是乃服。后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刘庆孙在太傅府上任职,当时很多士大夫都被他构陷,唯独庾子嵩(庾敳)超然世外,因此没有把柄可供刘庆孙利用。后来因为他生性节俭而家中富裕,于是有人劝说太傅,让他向庾子嵩借一千万钱,希望庾子嵩能够因为吝惜钱财而拒绝他们,这样就可以乘机构陷。太傅于是趁众人在座时,向庾子嵩借钱。庾子嵩当时已经喝醉,浑身无力,头巾掉在桌子上。庾子嵩一边将头靠近头巾,一边缓缓地回答说:“我家里确实有两三千万,随便你拿。” 刘庆孙听完,心服口服。后来有人跟庾子嵩提起这件事,庾顫说:“这可以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用卑劣的想法去揣度正人君子,刘庆孙的做法实在可笑。而我们也不得不说,在一个构陷无所不用其极的时代,千万不要予人把柄。最好的方式,就是无愧于心,堂堂正正做人,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歪就是这个道理。

王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闲事。”

王导的主簿想要检查幕僚的办公情况,王导对主簿说:“如果我想和你交往,没必要知道你桌子上都有什么文书。”

为人处事都讲究一个度,予人空间,对你我都好。不要过多地干涉别人,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建立互信的基本原则之一,两个人如果连互信都没有,何谈交情?

许侍中、顾司空惧作丞相从事,尔时已被遇,游宴集聚,略无不同。尝夜丞相许戏,二人欢极,丞相便命使入己帐眠。顾至晓回转,不得快孰。许上床便哈台大鼾。丞相顾诸客曰:“此中亦难眠处。”

许璪(即许侍中)和顾和(即顾司空)都是王导府上的从事,当时已经很受器重和赏识,受到王导相同的礼遇。两人曾经在夜里前往丞相府参加宴会作乐嬉戏,欢畅之极。夜深了,丞相让两人到自己的帐中睡觉过夜。顾和辗转难眠,直到清晨也没有睡着,许璪却一上床就睡着了,而且鼾声大作。丞相对诸位宾客说:“看来这里不容易睡觉啊。“

从故事看来,顾和还是比不上许璪,顾和依旧有所惦记,因为他有所求,他生怕自己的一些举动会让自己失去一些东西,但他并不知道,他为此付出的东西多于他想要的一切。而许璪呢,了无所求,活得痛快潇洒。有时候,一个人什么都放得开,反而也就什么都拥有了。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谢安隐居在东山的时候,和孙绰(即孙兴公)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全都神色慌张,高喊着回去。谢安兴致正浓,吟啸不语。船夫见谢安神情愉悦安闲,继续向海中划去。不久之后,风浪变大,众人全都坐不住了,不停地喧哗。谢安这才徐徐地说:“这样的话,我们难道要回去吗?”众人立即回应点头,船夫随即掉头回去,根据这件事审视谢安的气量,足以镇守朝廷内外。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谢安的“量”,可以镇住一船人的躁动,使他们不至因慌乱而引发不必要的危险,从这一点上讲,他是可以镇住风浪的。朝野的风云变幻一点也不逊于巨浪酣风,尽管虚实之间有所区别,但谢安的镇定自若却是客观而真实存在的,这一点不变,足以应对万千的变化。

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

戴逵(即戴公)从会稽赶往京都,谢安前往探望他,谢安本来看不起戴逵,因此只和他讨论琴棋书画之类的东西,戴逵竟然丝毫没有为难的神色,谈论琴艺书法,见解精妙,谢安一下子就知道了戴逵的气量。

自己无疑是最清楚自己的人,别人对你的评价和看法,至多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但不得不说,很多人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动摇对自己的想法,这种人很难取得成就,因为他们终其一生都不曾发现自己;如果能正视自己的能力,坦然面对别人的品头论足,那你就是一个有气量的人,一个经得住考验的人。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谢安(即谢公)和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书信,默然无语,慢慢地转向棋局,继续下棋。客人追问淮上的战事如何,谢安回答说:“我手下的兵卒,已经大败贼军”。说话间,神色举止,和往常没什么两样。

淮上之战,指的就是淝水之战,结果很多人都知道,东晋以区区八万兵力,大败八十万前秦军,书写了一段以少胜多的战争佳话,面对如此令人振奋的消息,谢安却从容淡定,继续若无其事地与人下棋,这种器量和气度,一般人还真是难以做到。

在这里输入你的内容,注意不要用退格键把所有文字删除,请保留一个字符或者用鼠标选取后直接输入,防止格式错乱。

王劭、王荟共诣宣武,正值收庾希家。荟不自安,逡巡中欲去;劭坚坐不动,待收信还,得不定,乃出。论者以劭为优。

王劭和王荟一起去拜访恒温,正赶上桓温抄收庾希家。王荟坐立不安,徘徊想要离去;王劭却安然不动,等到抄收的使者回来,知道没有定论,才起身离开。当时的评论认为王劭优于王荟。

王劭优于王荟,不只体现在对事对物的坦然和镇定上,也体现在敢于担当上。王荟害怕抄收牵扯到自己,所以急于躲避,这是一种本能的保护反应。但如果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只停留在服从本能的层面,他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坚守和克制力,他清楚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坚持,什么时候需要站出来,而不是一味地躲避和逃跑。

林清玄上学的故事?

他上初中时,与壮女生同桌,身材小而饱受欺辱,比如不许过三八线,过了后果很严重。

说是“三八线”实不为过,因为确实是火线,不经意过线后果严重,,而且不许有意见。林说开始没有意识到,吃了不少亏,后来上课犹如练功,双方斗志满满,战斗警戒级别。三八线比柏林墙还管用。

但小时候难免爱睡,一次,林吃了大亏:醒来之后发现袖子没了!衣服上还有一条线,原来过线衣服被剪,超级受打击,女同桌却说,你睡觉手过来了,没有把你手剪掉已经不错了。林语塞。因为有约在先,而且小时候女孩发育快,身体没有优势,自然只能认了,那个恨啊,难以表达。

林心底发誓要报仇,左想右想,想到一个抓虫子吓人的办法,虫子自然要抓吓人的,林上学的路上有树林,还有堆积木材的地方,自然有很多大虫子,几次放学路上努力不懈,终于抓到一条大蜈蚣。林窃笑,机会来了。

第二天早上,要执行战斗任务,上学非常早,到了座位,想办法把蜈蚣放到女孩的文具盒里了。

经过一段时间焦急兴奋的等待,女孩来了,林心跳加快,余光斜视同桌快要打开文具盒时,心都要跳出来了,

开盒,大蜈蚣爬出来,他同桌先是一惊,随后拿起一本书,啪的一声,蜈蚣开始摆尾巴,死掉了,女生把蜈蚣扫到地上,还狠狠跺了几脚。然后若无其事的看书。

林清玄上学的故事是说:那时林清玄上学的学校,由青居电站建设的民工居住。我们这些居住小街上的学生,只好到离街八里路远的“华阳寺"上学。华阳寺紧挨着的青居中学,又称十二中,听大人说,把中学建在交通不便、相对闭塞的牛肚坝,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学生多排便后更利于施肥农作物。

林清玄:有一个生长在普通的农户家里男孩,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很小就跟父亲下地种田。

在田间休息的时候,他望着远处出神。

父亲问他想什么?他说他将来长大了,不要种田,也不要上班,每天就呆在家里,等人家从邮局给他汇钱。

父亲听了,笑着说:“荒唐,你别做梦了!我保证不会有人给你寄钱的。

”后来他上学了。

有一天,他从课本上知道了埃及金字塔的故事,就对父亲说:“长大了我要去看埃及金字塔。

”父亲生气地拍了一下他的头说:“你越来越荒唐了,你别总做梦了!我保证你去不了。

” 十几年后,少年长成了青年,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做了记者,平均每年都出几本倍受读者欢迎的书。

他每天坐在家里写作,出版社、报刊社不断地往他家汇钱,他用汇来的钱去埃及旅行。

他站在金字塔下,抬头仰望,想起小时候爸爸说过的话,感慨万千,心里默默地对父亲说:“爸爸,人生没有什么能被保证!” 林清玄介绍,前几年他应邀赴上海演讲,其间主办方请他到黄浦江游览,一位朋友不经意地告诉他,每年从黄浦江里打捞出不少跳江自杀的人,而没有打捞上来的数目更大。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

而据台湾权威部门统计,每46分钟就有一个台湾人自杀。

他分析说,现在不少年轻人埋怨家境不好、就业压力大,埋怨长得不好看、感情常常受挫等等,“你活着的时候觉得一无所有,那一死了之就会有了吗?”林清玄说,“我小时候一直生活在高雄一个偏僻的山村,家中有兄妹近20人,我排行12,少年时代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吃饭是件很‘庄严’的事情,因为怕兄弟姐妹们和自己抢饭吃,每次吃饭前都向碗里吐唾沫。

由于家里的孩子实在太多,父亲每周都要开家庭会,目的就是‘认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放学我向父亲打招呼,他说,你是谁,怎么这么面熟?我说我是你孩子,他说:你骗谁啊?回到家一看,发现我坐在家里,父亲吓了一大跳。

如果换成现在某些年轻人,是不是已经死了很多回了呢?”林清玄接着说,“三年级的时候我就立志成为作家,没有人相信我,因为我住的地方从来没有人知道作家是干什么的。

我父亲曾当场给了我一巴掌。

我回顾自己成长的环境,其实那时候很贫穷,充满了挫折,充满了压力,但是我还是要努力地向前行。

我们要对生命有期望,有积极的态度。

如无其事其他应用

组词

如组词无组词其组词事组词

笔顺笔画

如笔顺笔画无笔顺笔画其笔顺笔画事笔顺笔画

近义词

如近义词无近义词其近义词事近义词

反义词

如反义词无反义词其反义词事反义词

如无其事成语接龙

正接

事败垂成事不关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必躬亲事不过三事半功百事半功倍事倍功半事不师古事不宜迟事不有余事出不意事出无奈事出意外事出有因事过景迁事过境迁事过情迁事关重大事核言直事后诸葛亮事缓则圆事捷功倍事急无君子事宽即圆事款则圆事齐事楚事实胜于雄辩事生肘腋事无二成事无不可对人言事无常师事无大小事危累卵事往日迁事无三不成事无巨细事以密成事与心违事与愿违事预则立事在必行事在人为事在萧墙

反接

从容自如措置裕如操纵自如方斯蔑如粪土不如顾盼自如狗彘不如挥洒自如进退裕如开合自如禽兽不如泣血涟如神色自如天保九如谈笑自如运掉自如应付裕如应付裕如应付自如意气自如言笑自如优游自如运用自如猪狗不如自愧不如自愧弗如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如无其事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并存不悖东海鲸波饭牛屠狗关山阻隔和隋之珍祸在朝夕积非习贯齑身粉骨加油添酱门殚户尽南面称孤泥沙俱下皮里春秋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谦尊而光日不移影稔恶不悛赏不逾日孀妻弱子贪猥无厌闲花野草写经换鹅喜怒无常心如刀割一成一旅移的就箭勇而无谋一反既往用一当十以噎废餐有勇有谋指日高升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ruwuqishi24327.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