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石之臣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柱石之臣的意思柱石之臣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柱石之臣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柱石之臣
拼音: zhù shí zhī chén
频率: 一般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柱石: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担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语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元后传》:“位历将相,国家柱石臣也。"
成语示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伏湛传》:“~,宜居首弼。"
英文翻译: 

柱石之臣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北宋名相?

赵普、吕蒙正、吕端、李沆、王旦、寇准、晏殊、文彦博、韩琦、富弼、王安石、司马光

俗话说:“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这说明南宋的将帅很多,北宋的名相很多。确实,北宋立朝,扬文抑武,导致了文化空前发展,那些以文出身的宰相,应朝廷的导向而动,在自己的仕途上干得风生水起,故留下了很多故事,做出了很多历史功绩,其名声也远播千古。北宋名相,随便一列,都是如雷贯耳、闻名千古的,如赵普、吕蒙正、吕端、李沆、王旦、寇准、晏殊、文彦博、韩琦、富弼、王安石、司马光,其实还可加上个范仲淹,但范仲淹只当过副宰相,没有上过头把交椅,故不在此列。

赵普

赵普是在北宋初期辅佐赵匡胤称帝的人,是北宋开国的功臣。当时他就是以半部论语治的天下。公元964年赵普封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992年赵普去世,宋太宗赐谥“忠献”,并配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可以说死后能够配享太庙是非常高的荣誉。

吕端

吕端出生于官宦人家,从小在学问上有很大进步。公元995年任宰相。在位时识大体,重视简化。太宗说:“小事混乱,大事不混乱。”在太宗死后,吕端力挫权利阴谋,扶太子继位,即宋真宗,后加右仆射。他对北宋初期的继承人问题有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是实现了北宋的和平交接。公元1000年,吕端去世,追封为司空,并赠谥号“正惠”。

寇准

有很多评书演义里都会提到寇准。公元980年,寇准中进士,授于大理评事以及巴东,成安两县。因为人耿直,多次直谏,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院副使,然后又升参知政事。在当时可以说是年轻有为。总体来说,寇准不怕权势,所以深得真宗和太宗的赏识。而寇准在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而“渭南三贤”就是说的寇准、张仁以及白居易。公元1023年寇准逝世,追赠谥号“忠愍”。

范仲淹

因为他的《岳阳楼记》,所以我们对范仲淹还是很熟悉的。公元1043年任参知政事,在位时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项改革可以说是北宋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改革,范仲淹以公平的直言而常常被贬。而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最有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以自己的文学知识,各地讲学,一生勤于传道受业,努力培养和推荐人才。到了晚年也是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前在《遗表》上都没说自己的私事。公元1052年,范仲淹去世,后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人称范文正公。也是文臣的最高谥号。

司马光

公元1038年,司马光入进士第,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在位时,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离开朝廷15年,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这本书可以说是世界著名的书籍。他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文学家。而在历史上,司马光也被称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位则是孔子、孟子。公元1086年司马光逝世,谥号“文正”。也是最高的谥号。

王安石

说到王安石,我们更清楚,也对他更加了解,在课本上现在都有他的经典名诗。在当时王安石的变法,可以说是影响了整个北宋。列宁曾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者。”可以说王安石的变化在政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上王安石也有着卓越的功绩。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并称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86年王安石逝世,谥号“文”。

北宋的十大名相。

第一位赵普

第二位吕端

第三位李沆

公元997年,李沆成为户部侍郎以及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理。李沆以安静无为治国,重视吏事,他特别注重打断别人骄傲的心。有“圣相”的美誉,王夫之称其为“宋代柱石之臣”。李沆作为太宗、真宗两朝的大臣,对宋代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稳定宋初的内政外交、抑制奢侈、稳定民心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公元1004年李沆去世,追赠谥号”文靖。“

第四位寇准

公元980年,寇准中进士,授于大理评事以及巴东,成安两县。因为人耿直,多次直谏,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院副使,然后又升参知政事。在当时可以说是年轻有为。总体来说,寇准不怕权势,所以深得真宗和太宗的赏识。公元1023年寇准逝世,追赠谥号“忠愍”。

第五位王旦

公元1006年,王旦任宰相,他为人善良,耿直,多次举荐厚重之士,劝真宗行祖宗之法。他当官十八年,任宰相十二年,得到真宗的完全信任。公元1017年,王旦去世,享年61岁。追赠太师、尚书以及中书、魏国公、并追赠谥号“文正”,被后人称为“王文正”。文正这个谥号是在文成死后的最大谥号,在北宋时期共有九人是文正,王旦则是其中的一个。所以王旦在当时地位还是很高的。

第六位吕夷简

公元1028年吕夷简封相。在位时他辅佐年轻的仁宗,而太后的临朝听政,正确的处理了北宋社会的诸多矛盾,保障了北宋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公元1044年吕夷简去世,享年66年。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靖”。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享仁宗庙庭,为勋昭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这也是他最高的荣誉。

第七位范仲淹

范仲淹公元1043年任参知政事,在位时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项改革可以说是北宋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改革,范仲淹以公平的直言而常常被贬。而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最有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以自己的文学知识,各地讲学,一生勤于传道受业,努力培养和推荐人才。到了晚年也是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前在《遗表》上都没说自己的私事。公元1052年,范仲淹去世,后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人称范文正公。也是文臣的最高谥号。

第八位韩琦

公元1027年,韩琦中进士后任监狱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官位。在宋夏战争爆发后,他和范仲淹在军队防御西夏,而他在军队享有很高的声望。接着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人一起主持了“庆历新政”。韩琦任相十年,任职三朝,他为北宋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朝廷方面,他运筹帷幄,使朝廷和顺,天下乐业。在地方上,他忠于职守,勤奋好学,体恤百姓。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他和富弼一起被称为“富韩”。公元1075年,韩琦逝世,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享宋英宗庙庭。

第九位王安石

王安石的变法,可以说是影响了整个北宋。列宁曾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者。”可以说王安石的变化在政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上王安石也有着卓越的功绩。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并称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86年王安石逝世,谥号“文”。

第十位司马光

写有南天一柱的石头的有关成语?

天涯海角读音:tiān yá hǎi jiǎo释义: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出处: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阴谋诡计,面无由,但以情企。”宋·张世南《游宦记闻》卷六:“今之远宦及远服贾者,皆曰天涯海角。”例句:哪怕到天涯海角我也要找到你!

擎天柱古代传说昆仑山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比喻担负重任的人

擎天玉柱支撑天的柱子。比喻担负重任的人

一柱擎天擎:托起。一根柱托住天。比喻人能担当天下重任。

玉柱擎天谓栋梁之材可任天下大事。

擎天之柱支撑天的柱子。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亦作...

柱石之臣柱石: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担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南天一柱打一成语是高耸入云或一柱擎天,南天一柱说明很高,南天说明是南天门。

以柱开头的成语?

柱石之臣 柱石之寄 柱石之坚 柱石之士柱天踏地 柱小倾大 【成语】:柱石之臣【拼音】:zhù shí zhī chén【简拼】:zszc【解释】:柱石:支梁的柱和承柱的石。

旧时指担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辅佐宋真宗的宰相?

真宗时期宰相

吕端    张齐贤    李沆    吕蒙正

向敏中    毕士安    寇凖    王旦

王钦若    丁谓    李迪    冯拯

吕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北宋名臣,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丞吕馀庆之弟。

吕端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好学上进。 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后周时为著作佐郎、直史馆。北宋建立后,历知成都府。宋太宗时累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拜相,出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升门下侍郎、兵部尚书。为政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太宗称其“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太宗驾崩后,吕端力挫阴谋,扶立太子真宗即位,以功加右仆射。咸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

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去世,年六十六。追赠司空,谥号“正惠”。《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后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北宋著名政治家。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先后担任通判、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司空等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史称其“四践两府、九居八座,晚岁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时罕其比”。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张齐贤去世,年七十二。追赠司徒,谥号“文定”。有《书录解题》、《洛阳搢绅旧闻记》传于世。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河北邯郸)人[。北宋时期名相、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监修国史。次年,改中书侍郎,拜东京留守。咸平四年(1001年),加门下侍郎。咸平五年(1002年),加尚书右仆射。

景德元年(1004年)卒,年五十八,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李沆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尤为注意戒除人主骄奢之心。有“圣相”之美誉,史称其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称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全宋诗》录其诗三首。

吕蒙正(公元944年 - 公元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后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谥文穆,赠中书令。

向敏中(949年-1020年4月23日),字常之,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大臣。后汉符离令向瑀之子。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历任工部郎中、给事中等。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拜同平章事。受任后,向敏中谢绝客人,门庭寂静无声,真宗因而称赞说:“敏中大耐官职!”咸平五年(1002年),再次拜相。

晚年因买薛居正宅院,并与张齐贤争娶薛惟吉遗孀,被指责“洁之操蔑闻”,贬户部侍郎,出知永兴军。

天禧四年(1020年)去世,年七十二岁,真宗为其废朝三日,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简,后因曾孙女向氏为神宗皇后加赠燕王。有文集十五卷。

毕士安(938年—1005年11月14日),本名士元,字仁叟,一字舜举。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进士。宋太宗太平兴国中,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992年),召入翰林为学士。宋真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事。咸平中,复为翰林学士,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景德元年(1004年),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事。澶渊之战时支持寇准,力主真宗亲征。景德二年(1005年)卒,年六十八,谥文简。有文集三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录有其诗。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王旦 (北宋真宗时期名相)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3年),澶渊之战时,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疾,驰还权留守事。

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他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变。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颇受真宗信赖。但受王钦若说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书封禅之事。

王旦晚年屡请逊位,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同年九月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故后世称其为“王文正”。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诗》录其诗3首,《全宋文》收录有其文。

王钦若 (北宋宰相)

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势力代表。

王钦若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甲科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丞、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澶渊之战时,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与宰相寇准对立,出判天雄军。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累官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他二度为相,被时人称为“瘿相”。

天圣三年(1025年)卒,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因主导编纂《册府元龟》而知名。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李迪(971年-1047年11月1日),字复古,先祖为赵郡人,后迁家至濮州。

景德二年(1005年),李迪状元及第,历通判、知州、知制诰、节度使等职,多次出入内外,两度官至宰相。晚年以太子太傅致仕。

庆历七年(1047年),李迪去世,年七十七。追赠司空、侍中,谥号“文定”,仁宗亲题其碑首为“遗直之碑”。《全宋诗》录其诗,《全宋文》录有其文。

冯拯(958~1023),字道济,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太平兴国进士,景德间除参知政事。祥符东封,以拯为仪仗使。卒谥文懿。《宋史》卷二八五有传。

宋真宗一般指赵恒。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真宗时期宰相

吕端 张齐贤 李沆 吕蒙正

向敏中 毕士安 寇凖 王旦

王钦若 丁谓 李迪 冯拯

宰相李沅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提问者似有误,北宋名相只有李沆,故“李沅”当为“李沆”之误。

李沆于980年中进士甲科,“有公辅器”,累官至“户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助太子赵恒。赵恒即位为宋真宗后,李沆出任副宰相。

李沆与宋真宗的故事有五:

一,宋真宗询问他治国以何为第一要务?李沆回答是用人,提醒皇帝坚决“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

二,宋真宗曾与他交流从唐亡中吸取的教训是党派林立、忠奸莫辨,李沆趁机借古讽今敲打皇帝要谨防“佞言似忠,奸言似信”,不可轻信甜言蜜语。

三,宋真宗派使者带欲立刘氏为贵妃的手诏给李沆,李沆令使者用烛火烧了手诏,并坚决反对,“其议遂寝。"

四,驸马都尉石保吉请求升任使相,宋真宗多次征求意见,李沆有理有据拒绝,此事“遂止。”

五,当时的重要朝臣都有密奏特权,唯独李沆从未使用。宋真宗很奇怪:“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李沆不卑不亢答:臣任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而且指责那些密奏者“非谗即佞”,很惹自己讨厌,所以决不效仿他们!

综上所述,李沆与宋真宗的故事有五条,提问者虽未指明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是哪条,但五个故事均表现出李沆正大光明的“宋一代柱石之臣”的风采。

史鱼是哪个朝代的?

史鱼 春秋时卫国(都于濮阳西南)大夫。

也称史鳅,字子鱼,名佗卫灵公时任祝史,故称祝佗,负责卫国对社稷神的祭祀。

吴延陵季子过卫时,赞史鱼为卫国君子、乃柱石之臣。

卫灵三十八年(公元前497年),卫公叔子曾设家宴招待灵公。

他告诫说:子富而君贫,必将遭祸,免祸的办法,只有富而不骄,谨守臣道。

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临死嘱家人不要“治丧正室”,以劝戒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

史称“尸谏”。

孔丘称他为“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柱石之臣其他应用

组词

柱组词石组词之组词臣组词

笔顺笔画

柱笔顺笔画石笔顺笔画之笔顺笔画臣笔顺笔画

近义词

柱近义词石近义词之近义词臣近义词

反义词

柱反义词石反义词之反义词臣反义词

柱石之臣成语接龙

正接

臣门如市臣心如水

反接

抽梁换柱雕梁绣柱顶梁柱蠹啄剖梁柱抚梁易柱改梁换柱埋轮破柱蜻蜓撼石柱擎天之柱擎天玉柱擎天柱强自取柱束椽为柱偷梁换柱尾生抱柱中流砥柱中流底柱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柱石之臣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岸然道貌班师得胜出入生死杜口绝言待机再举耳提面命纷纷扰扰发潜阐幽凤只鸾孤拱手低眉祸从天降悔读南华河汉江淮花里胡哨距人千里朗朗上口能不两工杷罗剔抉时乖运蹇上行下效屣履造门心虔志诚信手拈来游蜂戏蝶一呼百诺有棱有角一丘之貉严气正性宜喜宜嗔足不逾户掷果潘安正身清心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zongshengzuzan39796.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