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内圣外王的意思内圣外王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内圣外王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内圣外王
拼音: nèi shèng wài wáng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内:修身;外:治国。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典故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成语示例:明·李贽《四书评·大学》:“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具备此书。"
英文翻译: 

内圣外王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内圣而外王,修己方可安身的含义?

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1、内圣外王: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意思是: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抑郁而不发挥,天下的人各尽所欲而自为方术。

解析:

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政府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内圣外王”是说,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有这样的心灵的人是否就成为政治领袖,那无关紧要。

2、修己安人: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意思是: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 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上层人物安乐。”

释义: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内修圣贤之道才能外行王道,修养好自己才可以安定身心。

外王内圣是什么意思?

内圣在道家思想则是修炼本身,使眼耳口鼻身意通达畅顺,身强体健,能使人体这个小宇宙圆融通达,并能把内心明悟的智慧通过语言传授给他人,启迪别人的智慧。外王,就是能把自身的心灵与天地之灵溶为一体,相互感应。

对外实行王道,对内听圣人之言。

“外王内圣”和“外圣内王”分别是什么意思?

“内圣外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内圣外王”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所著《庄子·天下篇》。庄子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白话翻译就是:天下研究学术的人很多很多,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而且达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境界。那么,古时候所说的有关天道的规律,果真又存在哪里呢?回答是:“无处不在。”如果再问:“自然赋予的灵妙从何处降临?人们所拥有的睿智又从哪里产生?”

回答是“玄圣有他诞生的原因,圣王也有他出现的根由,因为他们全都源于宇宙万物本体混一的道。”

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虽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提出,内圣外王的统一也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外圣内王”即以儒家立国,以法家治国,并佐之以黄老之学。正如《资治通鉴.卷二十七》所记载:皇太子(汉元帝)柔仁好儒,见上所用多文法吏,以刑绳下,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帝(汉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内圣外王

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其强调的是在既定的社会体制下的自身修行,并不对外部社会制度有所诉求,要求制度的建设与改善,即要求完善自己的精神层次,但不要求外部制度对肉身的保障。

"外圣内王”

儒家立国,以法家治国,并佐之以黄老之学。

内圣则外王是什么意思?

家里表现人好之人在外也受人尊重

什么是"内圣"?什么是"外王"?

内圣指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说达到圣人的境界;外王是说为国效力,为君王建功立业。

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人的理想目标就是内圣外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什么叫“内圣而外王”啊?

内圣外王出自于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内圣外王”之说虽首见于《庄子》,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

北宋的周濂溪、张横渠、二程的贡献是以内圣作主。

既然以内圣作主,那么首先讲的就是道德。

什么是「内圣」呢?就是内而治己,作圣贤的工夫,以挺立我们自己的道德人品。

「外王」就是外而从政,以行王道。

内圣的工夫是每个人都能作的,就是如孟子所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

」外王就不一定了,它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

」内圣的工夫不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做,而且必然能做,这是第一义。

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儒家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

同样,内圣只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

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

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

微信搜索“徐氏茶”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内圣方能外王什么意思?

值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内圣而外王的原则有哪几个?

由内圣而外王的原则有3个:人性本善、以“内圣”为基础、执政者需要担负教化的责任。

1、人性本善:即人人能将“四心”自我扩展每个人都是能成为圣人和君子的。孟子论证了人都有恻隐之心,当别人遭遇危险时就会表现出来,而没有恻隐之心的人是不能称之为人的。

而羞恶之心则是人在“内圣”道路上的进一步提升,孟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下礼乐的僭越更为严重,因此他提出的“仁政”是对孔子“仁”观念的进一步拓展。

2、以“内圣”为基础:“外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仁政”,也是一个国家存续的关键,由此孟子总结出夏、商、周三代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天子不仁”。既然民心向背决定了君王统治,孟子随即深刻的提出想要实现“外王”就需要凝聚民心。

3、执政者需要担负教化的责任:礼不是生来就懂的,因此执政者需要教导百姓各尽其能、各司其职而不僭越,这对于构建社会人伦秩序、维护政治秩序有着重要作用。

内圣外王是儒者提出的个人修为的目标,个人认为应该分别解释。

所谓“内圣”即要注重内心的修行,从正其心,诚其意,致知,格物作起的,保有"赤子之心",达到"天"赋予的心,即天人和一.“外王”指做事的本领,手段,修为最终是为了更多数的人服务,所以做事就要有手段,就要成功,就要努力。

孟子的“性善说”和“王道学说”使得“内圣外王”之道得到拓展,“性善说”为内圣提供了一个让人安心定志的理论基础,“王道学说”则为外王设计了一个面向现实的操作方案。内圣外王是《庄子·天下篇》里最先提出来的。

《天下篇》对其所进行的论述,主要表达的是道家的观点,但是,《天下篇》中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就其表述的语词来看,也很适宜于从孔子儒家学说的角度去进行解释,所以,后来“内圣外王”之道被儒家引申开来,表达儒家从修养心性到治国平天下的仁政学说,也属于正常的事。

内圣外王其他应用

组词

内组词圣组词外组词王组词

笔顺笔画

内笔顺笔画圣笔顺笔画外笔顺笔画王笔顺笔画

近义词

内近义词圣近义词外近义词王近义词

反义词

内反义词圣反义词外反义词王反义词

内圣外王成语接龙

正接

王八羔子王法无情王公大人王公贵戚王公贵人王贡弹冠王顾左右而言他王侯将相王后卢前王孙贵戚王孙公子王祥卧冰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王佐之才王佐之材

反接

包举宇内锻炼周内六合之内眉睫之内攘外安内深文周内席卷宇内鱼游釜内至小无内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内圣外王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暗箭明枪慈悲为本东窜西跳杜门不出登山小鲁封胡遏末服气餐霞光彩陆离官官相护官清法正贵人多忘骨肉团圆瓜田之嫌金台市骏拉东补西民有菜色奶油小生难以置信穷追猛打若不胜衣舌端月旦偷工减料唾壶击碎望风而靡西学东渐胸中正,眸子瞭雨过天晴以汤止沸狰狞面貌至死不变坐以待毙拙嘴笨舌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neishengwaiwang20438.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