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之忿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一朝之忿的意思一朝之忿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一朝之忿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一朝之忿
拼音: yī zhāo zhī fèn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朝:早晨;忿:气忿。一时的气忿。

语法: 作宾语;指一时的气忿。
典故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成语示例: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八章:“不是~的工程,然而必须向这个方向发展。"
英文翻译: 

一朝之忿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一朝,是不是数量单位?

一朝不是数量单位,一朝是独立的单词,并且是多义词,①一个早晨:一朝一夕|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 ②一旦;一时:一朝之忿|一朝怀胎,十月分娩|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③一次朝觐:五年一朝|诏丞相以下,月一朝重华宫。 ④满朝,整个朝廷:一朝之臣|一朝天子一朝臣。

基本解释

一朝 [yī zhāo]

〈副〉一旦。

〈数量〉一次;一度。

〈数量〉一个早上。

〈副〉一时的,偶然的。

一朝 [yī cháo]

〈数量〉指一个君主的统治时期。

详细解释

一个早晨。

《诗·小雅·彤弓》:“鐘鼓既设,一朝饗之。”《汉书·贾谊传》:“屠牛 坦 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 汉 王充 《论衡·状留》:“不崇一朝,輒成贾者,菜果之物也。”

一时;一旦。

《淮南子·道应训》:“使者謁之, 襄子 方将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魏书·艺术传·刘灵助》:“ 灵助 本寒微,一朝至此,自谓方术堪能动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原料一朝事露,不能到底,惟有一死而已。” 周立波 《参军这一天》:“一朝有事,连队上点我的名时,说是给婶婶买海味去了,那要得吗?”参见“ 一朝之忿 ”。

忿的读音和意思?

fèn 忿忿 fèn〈动〉形声。

从心,分声。

从“心”,表示与心情有关。

本义:愤怒,怨恨。

忿,悁也。

——《说文》忿,怒也。

——《广雅》君子以惩忿窒欲。

——《易·象传》如:忿恨(愤怒怨恨);忿气(气愤;生气);忿怒(愤怒);忿疾(愤怒厌恶)。

用同“奋”。

奋力 [dash ahead]。

如:忿不顾身(即“奋不顾身”);忿力(即“奋力”)常用词组忿恚、忿然作色、忿怒、忿懑、忿怼、忿懥、忿恨、怨忿、忿忿不平、惩忿窒欲、激忿填膺、忿然作色、睚眦之忿、一朝之忿等。

论语立德篇内容?

《论语》立德的内容: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论语中立德的句子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

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

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论语》德行篇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季氏)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路)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一夕是什么意思?

【解释】1、一夜。

1、一夕一朝 (yī xī yī zhāo) 解释:一个晚上或一个早晨,形容很短的时间。

同“一朝一夕”。

出处:《朱子语类》卷十三:“所以圣人垂戎谓:臣弑父,非一夕一朝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 2、一朝一夕  解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同“一夕一朝”。

出处:《周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 3、一旦一夕 解释: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 示例:故魏之亡,亡于孟德偏爱植而植思夺嫡之日。

兄弟相猜,拱手以授之他人,非~之故矣。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三国》 4、一夕九徙 【解释】  1、一夜。

  2、指极短的时间。

  【词性】  形容词、名词  【近义词】  1、一夜  解释:1、一个夜晩;一整夜。

2、指某夜。

  2、一瞬  解释:一眨眼,形容极短的时间。

如一瞬间|十年方一瞬。

  3、一刹那  解释:指极短的时。

一刹那间,纸片已烧成灰烬。

  4、弹指  弹指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的梵语,佛家常用来比喻时光的短暂。

  【反义词】  1、一朝  解释:①(zhāo一个早晨:一朝一夕|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

②(zhāo)一旦;一时:一朝之忿|一朝怀胎,十月分娩|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2、一旦  解释:一天、一天之间,表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

如“毁于一旦”。

【相关成语】  1、一夕一朝   解释:一个晚上或一个早晨,形容很短的时间。

  出处:《朱子语类》卷十三:“所以圣人垂戎谓:臣弑父,非一夕一朝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   示例:《朱子语类》卷十三:“所以圣人垂戎谓:臣弑父,非一夕一朝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  2、一朝一夕  解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出处:《周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   示例: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之故也哉!

(清·严复《论世变之亟》)  3、一旦一夕   解释: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   示例:故魏之亡,亡于孟德偏爱植而植思夺嫡之日。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三国》   用法:作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4、一夕九徙   解释:九:多次;徙:迁移。

一夜之间迁移好几次。

形容居住的地方极不安全。

  出处:《后汉书·苏木韦传》:“暠大惊惧,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一夕九徙,虽家人莫知其处。

”  5、一夕九升   解释:九:比喻次数多;夕:晚上;兴:升起。

一夜之间心绪多次起伏波动。

形容心绪很不安宁。

  出处:晋·潘岳《寡妇赋》:“意恍惚以迁越兮,神一夕而九升。

”  6、一夕三迁   解释:一夜之间三次迁移。

形容居住的地方极不安全,令人提心吊胆,不得安宁。

  出处:《左传·哀公八年》:“吴子闻之,一夕三迁。

”  7、一夕三叹   解释:夕:晚上;三:多次。

一夜之间反复叹息。

  出处:唐·常建《赠三侍御》:“吟彼乔木诗,一夕常三叹。

”  8、一夕千念   解释:一夜之间有千头思绪涌上心头。

形容思绪纷乱。

  出处:唐·钱起《秋夜寄袁中丞王员外》:“一夕盈千念,方知别者劳。

”  9、一夕五制   解释:一夜的工夫写出五种体制。

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

  出处:明·彭大翼《山堂肆考·臣职》:“宋晁宗悫字世良,真宗时为翰林学士,一夕草除将相五制。

”  10、一夕白发   解释:形容非常焦虑、着急,一夜的工夫头发都急白了。

【相关诗词】  一夕如环  出自清朝著名词人纳兰容若的《蝶恋花》,全词如下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但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奈钟情容易绝,   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轻而清重而浊的成语?

轻而清重而浊类似的成语有,

成语轻而什么

轻什么什么什么成语

1成语轻而什么

轻而易举

出处:《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轻举妄动

出处:《韩非子·解老》:“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忘(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

轻举远游

出处:《楚辞·远游》:“悲时俗之迫厄兮,原轻举而远游。”

轻虑浅谋

出处:《资治通鉴·秦纪·始皇帝二十五年》:“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虚远谋,挑怨速祸。”

轻诺寡信

出处:《老子》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轻车简从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他就向县里要了车,轻车简从的向平阴进发。”

轻车熟路

出处:唐·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轻歌曼舞

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一折:“似大姐这般玉质花容,清歌妙舞,在这歌妓中可是少也。”

黄庭坚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宋元祐二年(1087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

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黄庭坚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1105年5月24日,客死宜州(广西宜山县),追谥文节。

答黄庭坚是积极的。黄庭坚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中说道:“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

其人忠信笃敬,抱遭而居,与时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比律吕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其发为讪谤侵陵,引颈以承歌,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

他虽然认为诗歌是表现“人之惰性”的,但是政治失败的教训使他收缩情性的范围,从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慷慨缩小为个人情怀的闲适,他认为“怒邻骂坐”、“讪谤侵凌”的诗歌,只能招来“承戈”之祸,是“失诗之旨”,因而不主张诗歌表现政治色彩和浓厚的斗争性强的内容。

他虽然认为诗歌是表现“人之惰性”的,但是政治失败的教训使他收缩情性的范围,从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慷慨缩小为个人情怀的闲适,他认为“怒邻骂坐”、“讪谤侵凌”的诗歌,只能招来“承戈”之祸,是“失诗之旨”,因而不主张诗歌表现政治色彩和浓厚的斗争性强的内容。他要求诗人“抱道而居”,对现实“不察”“不闻”,即便是“与时乖逢”,“情之所不能堪”,也只能“发呻吟调笑之声”,而不可以诗表现怨愤和抗争。这充分反映了北宋后期文人士大夫趋于内敛和畏祸心理,具有明显的消极倾向。

“克己复礼”的“克”是什么意思?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词语辨析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我们对孔子的这段话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何谓

复礼

我们前面讨论过《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的涵义,知道“义以为质”中的“义”是“礼”的质,是“礼”的唯一标准。所以,“复礼”的意思是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回复到礼之质“义”上,按公义、公理来办事。

克己

对象

“克己”的己字应该是对天下每一个人说的,每一个人都作到“克己”,则“天下归仁”就顺理成章了。另一种理解,“克己”是专指居上位的当政者,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思想理论,当政者“克己”作示范,老百姓跟着也“克己”,当每一个人都作到了“克己”,人们的行为都回复到公义上了,则当然“天下归仁”。

克己

之意

在《论语·里仁》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自省、自责、自讼”曾子的名言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孔子就曾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克己

内容

关于“克己”的“自戒”内容。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在《论语·颜渊》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辨惑”时,讲的不是分辨是非之道,而是自修自戒。他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是强调遇事戒冲动。

克己

关键

说到底“克己”只是克制念头。《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是通明,狂是昏愚,心思通明为圣,倨慢为狂。而“圣”与“狂”之间的转换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克己复礼只在克制我们的邪念,以立人之正念。

子曰:“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从“仁义”的概念“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和对“克己”含意的讨论,孔孟原儒的思想对人的要求都是对自己言,对君主居上位者言的,并且对居上位者有更高的要求,《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在君王与臣民之间真实作到“不偏不倚”,我是看不出孔孟之道有维护了谁、袒护了谁的意思。

社会心理解析

天津医科大学王英博士从社会心理方面做出如下解析: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这种定义,对理解孔子心性思想的意义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明确了心性修养应以集体为重心的原则。也就是说,当个人的欲望和社会公允的行为规范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克制个人欲望,而选择社会规范。当时孔子个人认为,周礼是天下公允的行为规范,应该被广泛遵循。在对周礼的认识上,孔子显得过于主观了。社会所以遗弃了周礼,毕竟有着遗弃它的理由,实际上周代礼乐崩溃已经势不可挡了。如果搁置下孔子对周礼的个人看法问题,而考虑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冲突的处理原则上,孔子选择尊重多数人的感觉、尊重别人的感觉,并把这种尊重超越在对个人欲望之上。所以,周礼可以崩溃,而孔子的仁道却会长期存在。

第二方面

承认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存在着冲突的一面。遵守社会公允的礼仪制度,常常需要克制自己。克,表明了对自身欲望的抑制,也表明了自身欲望和社会规范不是完全统一的。如上所述,孔子早年的心性思想中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在“复”字上。克己复礼,而不是克己守礼。一个“复”字,说明这种“礼”已经失去了。既然已经不存在了,也就不是集体所期望的社会规范了。因此,“复礼”不仅是对自己欲望的不尊重,也是对当时社会心理的普遍不尊重。这不仅注定了孔子政治生涯的失败,也和孔子晚年对仁道的重新理解不完全一致。

一朝之忿其他应用

组词

一组词朝组词之组词忿组词

笔顺笔画

一笔顺笔画朝笔顺笔画之笔顺笔画忿笔顺笔画

近义词

一近义词朝近义词之近义词忿近义词

反义词

一反义词朝反义词之反义词忿反义词

一朝之忿成语接龙

正接

忿不顾身忿忿不平忿火中烧忿然作色忿世嫉俗

反接

百不获一百不当一百不失一百不爽一背城借一不管三七二十一百喙如一表里不一百里挑一表里如一不问三七二十一百无失一参差不一二而一二者必居其一二者必取其一纷纷不一发昏章第十一归十归一合而为一合二为一合两为一毁誉不一九九归一较如画一较若画一斠若画一良莠不一老子天下第一凭城借一劝百讽一群居和一齐整如一十不当一始终如一始终若一天下第一天下为一万不失一惟精惟一万无失一未知万一心口不一心口如一以备万一瑜百瑕一一而二,二而一以防万一言行抱一言行不一言行若一有一得一众口如一政令不一整齐划一终始如一终始若一知行合一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一朝之忿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暗渡陈仓保境息民百世师不识时务并威偶势奔走如市驰高骛远察见渊鱼吹毛求瑕瞋目张胆沉渐刚克彻首彻尾茶余饭饱迟疑观望得而复失丢盔掉甲东踅西倒沸沸扬扬丰干饶舌滚鞍下马果不其然櫜弓戢矢咕咕哝哝光明磊落骨软筋麻孤形单影韩潮苏海鹤骨鸡肤皇天不负苦心人敬而远之肩负重任急管繁弦荆棘丛生极目迥望接三换九街头巷底据为己有惊心动魄焦心如焚将勇兵雄夸多斗靡旷古一人款学寡闻苦中作乐驴唇不对马嘴六尺之孤连篇累幅览闻辩见马不解鞍迷迷糊糊美其名曰迷头认影明刑弼教怒不可遏糯米团子弄瓦之庆鸥鸟忘机破家为国平流缓进皮破肉烂飘飘摇摇攀藤附葛蓬头垢面七擒七纵秋扇见捐欺三瞒四千条万端秋月春风翘足可待穷追猛打如痴如梦日和风暖日月重光事出不意十发十中书画卯酉诗酒风流死生未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赏心悦目随寓而安踏破铁鞋贪生舍义忐忑不定调嘴弄舌文不尽意刓方为圆无服之殇握纲提领亡魂丧胆形表影附削草除根心荡神移弦外遗音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有本有原圆顶方趾扬幡擂鼓邀功求赏移花接木一片散沙雁去鱼来仰人鼻息褎如充耳易如破竹一十八般兵器以水投水余味无穷原原本本犹豫不定眼约心期移樽就教云蒸雾集造车合辙折冲口舌之间珍藏密敛嘴大喉咙小至小无内追名逐利装穷叫苦樽前月下正气之歌专擅跋扈朝思夕计恣行无忌至纤至悉自暇自逸知一不知十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youchangzhefeng37651.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