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究柢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归根究柢的意思归根究柢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归根究柢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归根究柢
拼音: guī gēn jiū dǐ
频率: 一般
年代: 现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归:结局;柢:树根。指归结到根本上。

语法: 作状语、分句;指归结到根本上。
典故出处: 欧阳予倩《潘金莲》第五幕:“归根究柢,害你哥哥的人,就是张大户。"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归根究柢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夏日绝句和题乌江亭都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的观点有何不同?

后人有感作诗,一般都是借历史典故,抒发自身胸中块垒。所以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事情。因为身份不同,看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

诗言志,诗抒情。言的是诗人的志,抒的是诗人的情。历史上的典故和角色都只是在赋比兴中起一个“兴”的作用而已。

曾经有朋友问过,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为什么不叫作《项羽颂》呢?明明是在歌颂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志气啊。

因为李清照写诗的目的并非仅仅限于歌颂项羽,而是通过项羽的宁死不辱的气节来批判当朝为政者只懂得逃跑和投降的态度,抒发的是自己对家国破败、流离失所的仓皇悲痛以及对当权者的失望。

诗人对古人和旧事的观察角度都是从自身需要切入,这才是“有我”的作品。为什么我们今天很多朋友的诗词看上去美轮美奂,对景色的描写到达极致,对事物的歌颂也意味满满,可就是不出挑呢?因为我们跟随着大众的视角,自然流俗。当然如果大众的视角是合乎创作者心意的,那是没什么问题。

但是文艺作品的特色之一就是角度要新颖。如何让自己的诗作不同凡响?找准合适自己但是不流俗的角度,抒发自己的感情,论证自己所选角度的正确,让读者跟随自己——我以前也说过,其实所有文体,归根究底都是议论文——最终的目的都是得到读者的认同和称赞。

那么,项羽自刎乌江,不肯回江东这个事情在后人的文艺创作中有且仅有两个选择:赞扬或者贬低。而李清照和杜牧都是根据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经历加上内心的感受选择了正反两个角度去说这个事情,在诗词创作中对项羽这个人的看法走在完全相反的两条路上。

而这两条思路各有拥趸。喜欢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的尤其多。为什么?气势上高人一等,并且让项羽这个悲剧英雄的色彩发挥到极致。有悲剧色彩,就有戏剧冲突,就有让所有人迷恋的英雄情结推波助澜,让人以为自己都会在那种情况下做出那样悲壮的决定,从而让人以为自己都是大英雄。

这是情感上的讨好,所以,喜欢这种思路的人非常多。诗歌、词牌、戏曲、小说、电影从这里衍生的内容不计其数。

为什么?因为好看。

而杜牧选的这条思路,是逻辑性的、生活化的、反英雄的。和他持相同观点的也不乏大诗人,大文豪,但是在生活、政治、治文方面都是持客观态度、理性色彩的文人。

这种过于理性的思辨本来就不适合大众娱乐。而有些形象一旦被大众接受且固定下来,就有着不容人改变的暴力,所谓不同的看法一定有问题的思维并非今天才有,而是咱们这个人情社会的优良传统。

我们具体看下两首诗。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有过详细赏析,也为大众所熟悉,就不再啰嗦复述。易安居士通过对项羽的抬无非就是表达对国乱中各种卑劣行为官员的鄙视,甚至有可能也有对老公赵明诚“缒城夜逃”的怒其不争。反过来这首诗将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剥离自身的失败,只赞颂了他在失败的情况下决不投降和以身赴死的慷慨,让他成为了一个纯粹的英雄人物。

其实咱们都知道嘛,“不可沽名学霸王”,伟人的教导才是现实的、正确的、实用而有远见的。项羽能称霸王,实际上和“英雄”的定义还是有些距离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刘邵《人物志·英雄篇》

而杜牧的《题乌江亭》正是说明这一点: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的这首诗也很简单,了了四句,也没什么难懂之处,纯粹就是表达了自己和李清照完全相反的态度。项羽若是忍下一时之辱,回到江东,重新集结江东子弟,未必不可以卷土重来。项羽从江东发迹也不过就是带了八千子弟兵。我们不要看先秦的各种记载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士兵的大战,其实除了后勤力量,每次中原鏖战的精锐力量数字都有夸大。

这很正常,日本的小村械斗还称之为“国战”呢。

具体就不讨论了,至少在这首诗里面,杜牧认为项羽如果能屈能伸,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用不着自刎乌江,这也正是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区别。刘邦是真英雄,却总是被丑化成无赖。项羽是个自负的武力超群大将,却因为悲剧色彩被万世称颂。历史成就强者,而老百姓向来就同情弱者。很显然,项羽比刘邦弱在哪里?头脑和脸皮。

言归正传。为什么杜牧会有这种看法呢?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啊,杜牧是中晚唐人,而李清照是北宋、南宋人。也就是说或杜牧的看法是在先的。但即使在唐朝,肯定也有对项羽大加赞颂的人在。

杜牧出身优渥,学问很高,曾经作注《孙子兵法》,是个军事才子,扬州地方锻炼十年,“十年一觉扬州梦”给他的政治履历镀了金,但同时也消磨了他的意志。当他返京时,经过甘露寺之变后,政治形势已经非常差,一心报国的有志青年小杜对形式逐渐认清,自请外放。为了收入和安定,自动放弃了政治上的进步,这是当时很多官员共同的选择。所以杜牧是一个真正能反映中唐政治历史脉络和诗歌流变特征的诗人。他被称为“小杜”,和杜甫的差距就在那股忧国忧民的愤青思想境界上。

而《题乌江亭》就创作于外放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之时。他放弃了自己曾经的政治理想,为了生活选择了地方官职,这在文人高傲的心中,未必不是一种耻辱。但人是要生活的,所以他看项羽的角度,自然就包括了他自身的人生态度。

说得不好听一点,杜牧要项羽忍辱负重,无非是对自己放弃理想,选择更好的生活待遇的一种解释,或者说是一种开脱。至于“卷土重来未可知”?基本上是不行的。杜牧这首诗悲叹的是项羽吗?

他悲伤的是自己。悲伤的是那个曾经年轻、精通兵法的自己。

关于诗歌中项羽的态度问题,后来宋诗第一人王安石也曾经写过。作为政治人物,王安石则更加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江东再起绝无可能,他的自杀就是他的完全失败所造成,与英雄义气之类的没什么关系。《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但是这种现实是老百姓不喜欢的。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还是虞姬自刎,霸王自刎,乌骓自杀这种充满了戏剧色彩、悲剧色彩的故事。

反正自杀又轮不到自己。

都写了项羽羞于见江东父老而选择自刎乌江的事。李清照认为项羽羞于见江东父老而选择自刎乌江。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杜牧认为项羽这个人太脆弱,受不了失败的打击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为什么有的没有本事的人反而会自以为是?

人生本质是小马过河的故事,任何人给出的建议均是基于自身思维的考量的结果。例如父母给出的建议会让你受益,但可能会剥夺你的娱乐时间。损友给出的建议会让你堕落,却有可能大幅度减轻生活压力。单纯以某一导向作为指引,就会发生问题,所以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放松的时候放松。但运气使然,可能你学习的时候被人批评假正经,娱乐的时候被人骂浪荡子。然而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有自己的想法,你不能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毕竟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计时,没有人不说是傻逼做派,而后却又称赞不已的。终归到底,听再多的建议,也不能避免自己选择错误后该付出的代价,完全不听建议,选择正确也一样有奖励。归根究底,以结果论英雄而已,听不听建议还真的是一点都不重要,毕竟有人还可能故意给你假消息,不是么?固执己见没什么,只要想清楚结果,愿意承担结果,又有什么好指责的?毕竟,自己的命运自己终究该负起责任,而不是一辈子都要活在他人的眼睛里。

不是富家子弟就是官家子弟它们有的是靠山所以它们都自以为是

可它们还是很有能耐靠着有权利的爹到哪里都好用

贫民百姓尽管有能力都怕它们的

归根究柢其他应用

组词

归组词根组词究组词柢组词

笔顺笔画

归笔顺笔画根笔顺笔画究笔顺笔画柢笔顺笔画

近义词

归近义词根近义词究近义词柢近义词

反义词

归反义词根反义词究反义词柢反义词

归根究柢成语接龙

正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

反接

宾来如归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宾入如归白首空归白首同归白往黑归败兴而归宾至如归齿剑如归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赴死如归拂袖而归挂冠而归衮衣西归衮衣以归江海同归久假不归具瞻所归凯旋而归捆载而归稇载而归乐而忘归临难如归迷不知归满车而归马去马归满载而归片甲不归破镜重归企而望归全受全归生寄死归殊路同归视死如归视死若归视死犹归殊涂同归殊途同归时望所归铩羽而归实至名归殊致同归天命有归天与人归无家可归无所依归吾谁与归虚往实归星行夜归逾假不归衣锦荣归游骑无归怨旷思归异路同归异涂同归异途同归誉望所归一心同归燕燕于归自拔来归早出暮归早出晚归左归右归众毁所归昼锦荣归振旅而归众目所归众望所归众望攸归众望有归责有所归责有攸归罪有攸归之子于归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归根究柢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本本主义八攻八克尺布斗粟愁眉苦目称心满愿得意扬扬逢年过节负薪之疾釜鱼幕燕槁项没齿驴唇不对马口笼山络野连帙累牍男女有别扑心扑肝千里犹面弃同即异十目所视神郁气悴退藏于密涂歌里咏贪求无厌同心并力温柔乡悬灯结彩小脚女人謏闻之陋议论纷纷以羊易牛颐指如意枝词蔓说罪加一等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guigenjiu5_9736.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