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官贵人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达官贵人的意思达官贵人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达官贵人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达官贵人
拼音: dá guān guì rén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达官:显贵的官吏。指地位高的官吏和显赫而有权势的人物。

语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多用于讽刺人。
典故出处: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第九卷:“京师都会,好恶万端贵人,达官盈门。"
成语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而且名妓为~作妾,即令家规森严,行动不自由。"
英文翻译: high officials <high cockalorum>

达官贵人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南宋的达官贵人的生活状态。?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提到“盛唐弱宋”,也用“积贫积弱",去形容宋朝。其实宋朝人是最潇洒风流也最有风采的。翻开《清明上河图》,我们能够看到宋代繁华的盛世景象。

那么,会吃会玩懂生活的宋人到底是如何度过自己的一天呢?传统文化传播者魏策在《道是风雅却寻常》为我们揭秘宋人的十二时辰。让我们一同穿越到千年之前的宋代,体验宋人妙趣横生的风雅日常。

丑时(1时-3时):四更晨钟鸣,行者报晓声

丑时人们大多正在酣睡,但是在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载,一些修道之人已经起床开始敲响晨钟。尤其是各处庵舍行者头陀,他们会在大街小巷去“报晓”,以唱的方式给文武百官,或者是有公差的人推送每天的天气预报,提醒大家出行做好必要准备。

南宋杭城的御街,很多早点摊贩们已经陆续准备工作。而这些人在收摊之后,就会迎来早市,这应该是中国最早一批24小时营业的餐饮店。

比较有趣的,在《东京梦华录》与《梦粱录》中有记载,一大早有很多商贩“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也就是一些寻常百姓,不会去生炉子,而是去汤面汤铺直接买漱口水和洗脸水,如果可以,吃完饭就可以去“上班”。

寅时(3时-5时):半卷流苏帐,晓添龙麝香

宋朝文人士大夫中流行的“四般雅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人们早起便以香薰被,洗漱梳妆。梳妆会用香油和香露涂发,以香膏和香粉敷面,衣裳也必须熏香。

所以美好的一天,都是从迷人的“香气”开始的。当然与众不同的香味,能够彰显彰显自家的身份和地位。王公贵族,一般是定制专用香水,所以我们能够闻香识人。

比如苏轼大文豪就特别喜欢香,喜欢把香作为礼物去送给别人。在苏辙生日时,苏轼把一尊檀香雕刻的观音像和自制的印香粉,送给弟弟作为生辰贺礼。

还有我们熟悉的婉约词人李清照,书香门第出身,无一日可离“香”。“香冷,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香气作为独特意象,在她的诗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庞大的市场需求促进宋代香药贸易的发展,市面上有香薰、香囊、香炉、香球等等。总之宋人从被窝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让盈袖生香”,在氤氲香气中开启一天的生活。

卯时(5时-7时):月明立傍御沟桥,弄妆照花前后镜

日出破晓,也就是古代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不用上朝的普通官员,去官署“打卡签到”,需上朝的朝官已到达宫门等待上殿。还有执掌家中管家大权的女子,在后院厅堂处理事务。

在汉代应劭所著的《汉官仪》中,曾提到官员上朝时的礼仪制度:“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官员含鸡舍香成为了上朝时的一个必要程序,其实也是就是古人的“口香糖”。

不用出门工作的女子就是在家里对“照”贴花黄。为何铜镜不叫“镜”呢?因为宋太祖的爷爷单名“敬”,所以宋代的镜子,就换了名字,而称作“照”或者“鉴”。

辰时(7时-9时):友朋设宴丰乐楼,美食十二配郎酒

辰时就是古人“朝食”用早餐的时间。宋代人对美食的钻研和热爱,和今日相比,不遑多让。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餐饮业也开得如火如荼。

送人的餐饮业的主要是有三种,一种是小摊贩,只卖早餐;一种是食店,卖晚餐;还有一种是酒楼,卖早餐卖晚饭,还批发一些黄酒。

餐饮酒楼也都浸润着风花雪月。比如在普通熟食店,为了招揽顾客,会挂上名人作画。还有一些酒楼茶肆店铺会专门请专人做插画。

最重要的是,宋代餐饮的服务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是数一数二的。一个是因为客人很挑剔,第二是食店众多,竞争激烈。服务员如同杂技人员,身怀绝技,能够把客人的需求熟记于心不差分毫,类似于当今的“海底捞服务”。

而且在宋代的时候,很多熟食小贩会进酒店也揽生意,“送外卖”。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个小哥,一手端着两份外卖去送餐,还拿着精致的外卖装备。

巳时(9时-11时):十指春风,神乎其技

巳时正是艳阳当空,风清气朗,朝会一般结束了,官员回去继续办公,把朝堂之事传达给下属。妇人一般就是在家刺绣裁缝,也就是所谓的“女红”。

封建传统礼教中的女子嫁作他人妇,需要具备“德言容功”,“功”就是针线活。所以在宋代,织锦工艺特别兴盛,就形成了独特的“宋锦”。

此时孩子在学堂刻苦用功学习。宋代注重蒙学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是宋代教育的显著特点。蒙学不仅教文化知识,而且对于孩童的言行品德、礼仪着装和生活习惯都会有一些严格的要求。

比较难得的是宋人不仅重视对男生的培养,对于女孩的教育也极为重视。女子向学之风浓厚,甚至出现史无前例的女童参加科考的现象。

午时(11时-13时):午枕花前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讲究生活品质的宋人是不会错过午睡时刻。宋人的床寝具,可谓别有雅趣,他们热衷于用纸来做床帐。而且会在纸帐上绘画,以梅花和蝴蝶为最。

蝴蝶是因为庄周梦蝶的故事,体现出浪漫的睡意之境;画梅则以傲雪凌霜,最映文人风骨,所以纸张又被称为梅花纸帐。

很多文人还会在午睡后诗兴勃发,留下佳作。譬如陆游以午睡为主题的诗词“如何得一室,床敷暖如春?午枕挟小醉,鼻息撼四邻。”

送人真是把生活过成了一首诗,在他们心中午睡不仅是惬意的生活方式,还是一种饱含艺术,很有情韵的一种生活雅事。

未时(13时-15时):偷得浮生片刻闲,秋千蹴鞠上豪华

日侧之时,午睡起来便是文体活动。宋人最喜爱的体育运动就是蹴鞠。蹴鞠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出现,也是现代足球运动的起源。因为宋代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酷爱蹴鞠,而且技艺高超,所以从开国皇帝到市井小民,热衷于“宋代国球”。在当时形成了很多组织,有齐云社、圆社等。

除了热爱蹴鞠,宋人还喜欢荡秋千,尤为女子青睐。在《全宋词》中提到的秋千次数不下200余条。女子荡秋千时高高飞扬衣带飘飞,有几分神仙姿态。而且很多女子趁着荡秋千展示个人风采,邂逅良人。

“捶丸”这项高雅的运动也深得宋人喜欢,锤丸就是击打小球。宋徽宗对捶丸这种运动的钟爱程度仅次于蹴鞠,所以宋人从上到下都在效仿。捶丸运动和当今的高尔夫球运动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申时(15时-17时):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申时称“日晡”或是“夕食”。宋代以前是两餐制,但是宋代开始实行三餐制,中午有时候不吃正餐,也会吃一些点心下午茶。

官员办公回到家,家中妻子为其制作点心,布置好茶具,洗去丈夫一日的辛劳。宋代仕宦人家无论是女多少都会点茶,这是一门必修课。

下午茶也是聊八卦好时候,宋人一般是从报纸中去获取信息,有官方的邸报,还有民间兴起的小报,但是小报后来在宋朝是被禁止传阅的。

除了看报之外,很有意思的是宋人还热衷于聊星座运程,也就是十二星宫。早在数千年前,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家就将黄道带平均分成十二分,以黄道十二星座为标志,称为黄道十二宫。宋人开始把这个写入自己的著作。譬如陈元亮所著《事林广记》在天文类中就提到了《十二宫分野所属图》。

但是对十二星宫研究最深的还是苏轼。他在《东坡志林·退之平生多得谤誉》中云,“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羯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苏东坡从韩愈的诗中发现他们都是摩羯座。平生谤誉不断,他认为是星座的原因。

酉时(17时-19时):今夕家宴会,欢乐难具陈

傍晚时分,宴请好友,围炉把盏,夜宴清欢,再好不过。宋人如果是要举办大型宴请活动,会有完善出色的社会服务机构,也就是专任“饮食、请客、宴席之事”的四司六局。在家中就能办一场风光的宴会,而且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如果是家中的几人小聚,会请一两名厨艺高超的人上门烹饪。以前的都是男子,宋代之后就有了“厨娘”一词。即使厨娘是女性工种最下等的职业,但并不是所有人家都可以用得起的。而厨娘除了烹饪服务,还可以自立门户。在宋代其实是有”重女轻男“的现象,女子社会参与度还比较高的,可以作为职场女性去工作,也能获得一定尊重。

在宋人宴饮过程中必须要提到”投壶“,投壶其实是脱胎于射礼。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宴请宾客,有射箭之礼,因为场地限制,后来就变成了投壶之礼。在当时是宴会中的正式礼仪。但是宋代投壶已经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畅饮游玩时的高雅游戏。

比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曾经提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其中的射就是投壶。

宴席之上的酒令和吟诗赋词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项目。同时还会玩一种流行的“角色格”的投掷游戏,会猜谜语划拳;也会讨论挂画与博古收藏等事宜。

戌时(19时-21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太阳落山,余晖将尽,晚餐吃完,便是四处行走,休闲消食玩耍之时。宋人的夜生活潇洒自在,在汴河欣赏莺歌燕舞,烛影摇晃;或与亲友去瓦舍勾栏观看百戏,玩个通宵都可以。

在州桥夜市或是最繁荣的商业中心,都能够看到众多的美味小吃,各色细巧物件。这里不得不提到宋代很有名的一种售卖方式“铺卖”,也就是“以钱币为具,以字幕定输赢”,就类似于猜硬币正反面。以这样的方式来打折优惠,售卖商品。

宋人的生活物质丰富,精神生活也很富足。他们大多了去瓦舍勾栏看剧,了解欣赏文化戏曲。除此之外,夜晚也是男女约会消遣的好时光,女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与青年才俊相聚在一起,娱乐消遣。

亥时(21时-23时)::夜深人定出,沈水卧时烧

夜色正浓,人静之时,一些小商贩都已经回到家里准备休息,还有一些读书人,案前秉烛夜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可能是读书人美好的愿景。

对于出身贫寒的学子来说,科举就是改变他命运的唯一途径。所以,贫家人若能金榜题名,走上仕宦之途,未来前途无忧,还能有很好的姻缘。

苦闷学习时,”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是读书人惬意的一种生活。”绿衣“指的是受宠的妾侍,”红袖添香“是隔火熏香。伴着香味;妾侍在旁,这便是极好的夜间生活了。

历朝历代宋人无疑是最爱睡也是最会睡的,也是最养生的。睡姿上,他们强调侧睡反对仰卧,侧卧以右侧卧最佳,这是吉祥睡的姿势。妙香相伴,缓缓入眠。

八仙故事?

八仙传说,山东地方民间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八仙传说最早见于《太平广记》,经民间流传和历代文人骚客的渲染,传说内容不断丰富。

明代吴元泰创作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始正式确定传说主人公为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八仙在蓬莱阁上把酒临风,游兴大发,遂各显神通过海,由此引发了与东海龙王三太子的矛盾。后经观音菩萨调停,两方罢斗和好。

《八仙故事》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民间传说故事中,八仙故事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其与孟姜女传说、白蛇传传说、牛郎织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等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八仙故事跟许多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一样,也早已跨越民间文学的界限,成为我国小说、戏剧、曲艺、电影、绘画、雕塑等文艺创作的题材而家喻户晓,广为人知。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八位得道仙人: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人称八仙。

一天,八位仙人要到东海去游蓬莱岛。本来,诸仙腾云驾雾,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吕洞宾偏偏别出心裁①,提出要乘船过海,观赏海景。大家一听也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便答应了。

吕洞宾拿来铁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扔,说了一声“变”,顿时拐杖变成一艘宽敞漂亮的大船,八位大仙坐船观景,喝酒唱歌,热闹极了。

船在海上航行着,几位大仙觉得速度太慢,吕洞宾就说:“我们不如每人都拿出自己的宝物,使船加快速度。”说完,吕洞宾拔出宝剑,扔进水中,水中立刻翻起大浪,推动船往前走。船走出了几里后,吕洞宾便收回宝剑。

铁拐李见吕洞宾收回了宝剑,马上摘下自己的宝葫芦,对着船的后面,只听“砰砰”两声,船又加快了速度。汉钟离也不甘示弱,举起大扇子,扇了几下。船的速度又更快了。

蓝采和一见也着了急,拿起快板抛入水中。可是过了一会船又慢了下来,并没有加快。几位大仙笑着说:“怎么你的快板不灵了呢!”蓝采和一看自己的宝物不见了,就急急忙忙跳入水中去找,结果一看是被龙王太子给偷了。蓝采和追了上去,与龙王太子大战起来。

其他七位大仙正谈论着蓝采和的仙术失灵。突然,平静的海面掀起一个浪头,将大船打翻了。张果老眼尖,翻身爬上毛驴背;曹国舅脚踏巧板浪里漂;韩湘子放下仙笛当坐骑;汉钟离打开蒲扇垫脚底;铁拐李失了拐杖,幸亏抱着个葫芦;吕洞宾踩着宝剑;何仙姑坐在莲花上,都没有落水。

他们看蓝采和与龙王太子打了起来,便知道是龙王太子偷了快板。龙王太子见八位仙人都在,知道自己打不过他们,便跳入水中逃跑了。

八位仙人本来想去游玩,偏偏遇上这事,非常生气,便跳入水中直奔龙宫追去。

龙王太子知道八仙不会善罢甘休,早在半路上就安排好。他见大仙们来势凶猛,慌忙挥舞鱼旗,催动虾兵蟹将,掀起漫海大潮,向八仙淹来。汉钟离挺着大肚子,飘然降落潮头,轻轻扇动蒲扇。只听“呼呼”两声,一阵狂风就把虾兵和蟹将都扇到九霄云外去了,吓得其他海怪连忙关了龙宫大门。龙王太子见汉钟离破了他的阵势,忙把脸一抹,喝声“变”。海里突然蹿出一条大鱼,张开闸门似的大口来吞汉钟离。

汉钟离急忙扇动扇子,不料那大鱼毫无惧色,嘴巴越张越大。这下,汉钟离可慌了神了。正在危急时,忽然传来韩湘子的仙笛声。那笛声悠扬悦耳,大鱼听了,竟然斗志全无,朝韩湘子歌舞参拜起来,渐渐浑身酥软,瘫成一团。

八仙的传说故事篇1:八仙过海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八位得道仙人: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人称八仙。

吕洞宾挥剑来斩大鱼,谁知一剑劈下去火星四溅,锋利的宝剑斩出个缺口。

仔细一看,眼前哪儿有什么大鱼,分明是块大礁石。吕洞宾气得火冒头顶,铁拐李却在一旁笑眯眯地说:“待我来收拾它!”

只见铁拐李向海中一招手,他的那根拐杖“刷”地飞了过来。铁拐李把拐杖拿在手中,一杖打下去,不料却打在一堆软肉里。原来,海礁已变成一条大章鱼,拐杖被章鱼的手脚缠住了。要不是何仙姑的花篮罩下来,铁拐李早被章鱼吸到肚皮里去了。原来那大礁和章鱼都是龙王太子变的。这时,他见花篮当头罩来,慌忙化作一条海蛇,向东逃窜。张果老拍手叫驴,连忙急追。眼看就要追上,不料毛驴被一只蟹精咬住脚蹄,一声狂叫把张果老抛下驴背。幸亏曹国舅眼明手快,救起张果老,打死了蟹精。

龙王太子现出原形,闪耀着五颜六色的龙鳞,摆动着七枝八杈的龙角,张舞着尖利的龙爪,向大仙们猛扑过来。八位大仙各显法宝,一齐围攻龙王太子。

龙王太子斗不过八仙,只得向龙王求救。龙王知道后,把龙王太子痛骂了一顿,连忙亲自把快板还给了蓝采和,一场风波总算平息了。

八仙经过一番大战,各自的本领大增,又一同去游蓬莱岛。八仙一到,只见霞光普照,天地一片灿烂。这正是历经风雨,才见彩虹。

解释:

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的传说故事篇2:吕洞宾剑斩石狮精

从前,永平府城里有一个卖豆腐的叫王发,他做豆腐手艺好,做出的豆腐又白又嫩,街坊四邻都喜欢买他的豆腐。

有一天,突然有一个穿着一身白衣服的姑娘来到他家,彬彬有礼地跟他说:“王哥,真不好意思,和你讨碗豆浆喝。”王发立马答应:“喝吧,喝吧。”边说边拿碗,盛了满满一碗豆浆递给姑娘。姑娘喝完豆浆,说了声“谢谢王哥”姗姗而去了。

第二天,穿白衣服的姑娘又来了,又要豆浆喝,王发又给了一碗,问姑娘说:“你姓啥呀?家住哪儿啊?我怎么不认识你?”

姑娘说:“我姓白,我家不远,就住在南街,我认识你,王哥做的豆腐好,豆浆又香又甜,以后我每天都来喝一碗,行吗?”

王发说:“行啊,行啊,你随便喝。”姑娘喝完豆浆又走了。

一连几天,每到这个时辰,姑娘都来喝豆浆,城里人多姓杂,王发人老实厚道,也没和姑娘闲聊家常。这天,姑娘来喝豆浆,王发是个热心肠人,又给盛豆浆,白姑娘说:“王哥,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啊?”

王发说:“上无父母,下无兄弟姐妹,就我独自一人。”

白姑娘说:“多寂寞啊,为什么不娶个媳妇帮你过日子呀?”

王发说:“我家穷,没有人嫁我,再说了,我一个人惯了,娶个媳妇生活反倒累赘。”

白姑娘嫣然一笑说:“王哥,我看你人实在,心眼好,你附耳过来,我告诉你一个秘密。”说着,凑到王发身边,对着王发的耳朵悄悄地嘀咕一阵,临走又再三叮咛说:“王哥,千万按我教你的方法去做呀!”

王发对白姑娘的话半信半疑,第二天,他老早来到城南关帝庙,把关帝庙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扫得干干净净。供桌香案也擦了,把关圣帝君的塑像都给擦干净了。然后,他钻到供桌子底下,藏起来了。不大工夫,从庙外边来了八个脏兮兮的乞丐,一个个呆头呆脑,坐在庙堂里休息。王发强憋着气,不敢吱声。那八个乞丐休息一阵,起身要走,王发“噌”地从供桌底下蹿出来,拦住八个乞丐,跪在地下磕头拜师父,哀求乞丐们收他做徒弟。八个乞丐谁也不理他,王发拽住两个乞丐不让走,哭天抹泪地软缠硬磨,乞丐们没办法,其中一个说:“你是真心认我们做师父吗?”

王发叩头如同鸡啄米似的说:“是啊,是啊。”乞丐说:“你起来,只要你心诚,我们挨饿受冻,你也得跟着挨饿受冻,我们走到哪儿,你得跟到哪儿,你能做到吗?”王发破涕为笑,说:“做得到,做得到。”然后起身拍拍身上的土,跟在八个乞丐后边走着。

八个乞丐来到一座大花园,里面古藤老树,奇花异草,百鸟鸣喧,美丽清幽。花园中有一眼八个棱角的大水井,井水清亮透明,站在井边上,井水里能映出模样。一个乞丐跟王发说:“我们八个是穷讨饭的,都不想活了,我们跳井,你敢跳吗?”说完,八个乞丐“扑通扑通”,一个个都跳进井里了。眼看着井里浮着八具乞丐的尸体,把王发吓得倒退两步,吸了一口冷气,心想:我跳进井里,也得白白淹死。白姑娘说让我拜要饭的为师,就能得道成为仙家,这种情况不但仙家成不了不说,差一点成了鬼,快吓死我了,我得赶快回家,还是卖我的豆腐去。

王发跑出花园一看,又到了城南关帝庙,王发熟悉这里的路,跌跌撞撞往回走。几具死尸浮在井水里那一幕吓得他还捏着一把汗呢,十分后怕。王发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中,推开篱笆门往院子里一瞅,那个白姑娘正趴在院心的石磨上抽泣呢。王发说:“白姑娘,你哭什么?你把我骗苦了,我差一点吓死,你教我拜那八个乞丐为师,他们哪里是什么八仙,分明是八个穷鬼,刚才都跳到井里淹死了!”

白姑娘哭着说:“你不听我的嘱咐……你要是也跟着跳到井里就成仙了。这回不但你当不成仙家,而且连我的小命也保不住了。王发哥哥,你快救救我吧!他们一定会找我的。”

王发说:“你欢蹦乱跳的,没病没灾,我怎么救你啊?”

白姑娘说:“我不撒谎,他们真是仙家,我泄露了天机,他们不会饶过我的。等我躲过这场灾难,我嫁给你做老婆。”

正在说话的时候,门外来了高个道士,颏下五绺长髯,身后背着一把宝剑,冲着白姑娘说:“孽畜!你泄露天机,贫道特来取你性命!”

白姑娘哭哭啼啼,紧紧拽住王发不松手,道士拔剑在手,怒目横眉指着白姑娘说:“走!到关帝庙前向诸位大仙请罪去,或许饶你一命!”

白姑娘战战兢兢拽着王发来到关帝庙前,王发定睛一看,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这一帮乞丐眼睁睁跳井淹死,怎么又活了?

他正莫名其妙,道士对王发说:“这个白姑娘你不能再保护她了,她是一个妖孽,等她喝完七七四十九天豆浆后,就得喝你的血了!”

道士说完,王发吓得拼命挣脱了白姑娘的手,道士手起剑落,对准白姑娘头盖顶削下来,王发眼前金星迸溅,睁眼仔细一看,哪里有什么白姑娘,原来是庙前的一尊石狮子被削去了半个头颅,道士和乞丐也不见踪影了。

王发从此又开始走街串巷卖起了豆腐。

原来,庙前这尊蹲门石狮子受日精月华之灵气,年深日久成精了,道士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

这个故事一直在永平府一带流传着,故事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永平府城里二街从前确实有一尊半个头颅蹲门的石狮子。

八仙的传说故事篇3:倒骑毛驴的张果老

秋风送爽,老顽童铁拐李和小顽童蓝采和,一路行善来到某县城。刚到城隍庙门前,只见有个穿长袍马褂的算命先生,拽着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农不放手:“喂喂,老头儿,我给你算了命、破了灾,你就给这点儿钱?”

“算命老爷,您就行行好吧,我兜里剩下的那点儿钱,还要抓药呢!求求您快放我回家吧!我家老婆子还等着我回去给她熬药治病呢!”老农苦苦哀求。

“那好,把抓药的钱都拿出来,我就放你回去!”算命先生瞪着恶狠狠的老鼠眼,不放手。

“放手!要多少钱?我替他付!”年少气盛的蓝采和实在看不下去了,把自己身后拖着的一串铜钱“咣当”一声甩了过去。算命先生贼眼一亮,放开拽着老农的手刚要去捡钱,忽然又眨眨眼,歪着脑袋说:“小兄弟,就这点儿钱够破灾免祸?本人可是县城里数一数二的算命先生,连县官老爷都高看我几分。你既要行善,再多拿些钱出来,我就放了这老东西!”铁拐李知道蓝采和就这些钱了,瞪起铜铃大的眼珠儿,抡起手中的铁棍吼道,“算命骗子,别给你脸不要,看我不揍扁你!”

“且慢!算命的,你要多少钱?我都给!”瓮声瓮气的声音镇住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众人回头一看:哎哟,哪儿来的一位两眉雪白、头发雪白,下巴上长着长长的雪白胡须,牵着一头白色小毛驴的老态龙钟的老头儿?居然口出狂言,说要多少钱他都给!算命的仰首哈哈大笑,心想今天真怪了,竟然会遇到如此大言不惭的老狂人,那就别怪我狮子大开口,要他五十串铜钱,看他怎么收场!再说啦,他的这头小毛驴看起来也挺不错。

“嗯,看在你这一大把年纪的分儿上,给五十串大洋,我立马放人!要不然,就把你的小毛驴给我留下!”围观的人不免咋舌:这算命的太贪心啦!唉,这白胡子老头儿也太能夸海口,穷兮兮的,不坐轿、不骑马,只牵着一头小白毛驴,哪儿来这么多钱?

“我说老人家,你和这算命的啰唆啥?还是看我怎么收拾他!”铁拐李拍着胸脯,还是要用铁棍解决问题。老农急了,弯腰作揖恳求铁拐李千万别打,说打伤了算命的,自己肯定要吃官司!算命先生重又抓住老农的衣襟,向着铁拐李冷笑,正当他洋洋得意时,奇迹出现了:白胡子老头儿竟然从衣袖中扔出了一串又一串明晃晃、金亮亮的铜钱,“铛铛铛……”,铜钱掷地有声,算命先生又惊又喜,趴到地上数呀数,嗬,不多不少,正好五十串!他转过身忙向白胡子老头儿连连磕头,“老师傅你大人不记小人过!小人有眼不识泰山!”

“嗯,起来吧,要说算命,混口饭吃也就罢了,千万不要贪得无厌欺诈穷人!”算命先生哪里听得进苦口良言?忙不迭兴致勃勃地跪在地上撅起屁股捡钱。就在这时,更令人惊异的一幕出现了:不知怎么回事,算命先生的手碰到哪一串铜钱,那串铜钱顿时变成了一串雪白的纸钱!不甘心,他一串又一串地捡,五十串铜钱瞬间毫不留情地全都变成了纸钱。

一串串纸钱提在算命先生的手上,随着秋风抖抖擞擞,气得他那双贪婪的老鼠眼眼珠都快鼓出来了。他跳起身,一把抓住白胡子老头儿的长胡须,跺脚厉声叫道:“老骗子!你这个老骗子!走,跟我去见县太爷!”“我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白胡子老头儿不紧不慢地回答:“嘻嘻,要说算命,你小子别在我面前班门弄斧,告诉你吧,五千年前,我就在尧帝手下当过官,几百年前,又在唐明皇手下当过道士,不知给多少达官贵人算过命、卜过卦。算

求石崇斗富的典故,意义?

典故概要:

“石崇斗富”的典故讲的是晋朝时期富人石崇和达官贵人王恺斗富的故事。

典故意义:

统治阶层的黑暗是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苦难的根源。

典故内容:

石崇是两晋时期靠掠夺起家的第一富人,而王恺则是当朝皇帝司马炎的舅舅,两人都是富人,但富人也要有大小。于是王恺和石崇明里暗里斗了好几个回合。

1、王恺用糖水刷锅,石崇用蜡烛当柴烧;

2、王恺用丝绸拉四十里屏障,石崇用彩缎做五十里屏障;

3、王恺用御赐的二尺高的珊瑚树,石崇用铁如意砸碎了王恺的珊瑚树,拿出了三四尺高的珊瑚树七八株让王恺挑。

一刀两断是历史故事吗?

一刀两断是历史故事。这个故事来自于管宁和华歆。指的是用刀把别的东西切成两断,代表坚定,决绝,再无关系。

一天,他俩都在书房读书,恰好有一位达官贵人从此路过,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管宁好像啥也没有听见,仍然专心致志地读书。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到门外去看热闹,好一会儿才回来,随后大谈那位达官贵人的排场和阔气,流露出无比羡慕的神色。管宁对华歆的俗陋感到厌恶,一气之下,抽出刀来,把两人同坐的一条席子,从中割成两半,并严肃地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你别同我坐在一起!”

中国民间故事点睛的主要内容?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三条金龙,只肯为另外一条金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一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一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一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三条龙,而另外一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

葫芦之乡

马连山乡盛产葫芦,山里的家家户户都从事葫芦彩绘和雕刻手艺。每年秋天,乡里还要举办葫芦文化节,把各种葫芦工艺品集中展出。

说到文化节,不能不提的是一项传统活动—点睛。

所谓“点睛”,就是精挑细选两个葫芦,请高手匠人分别绘制上龙、虎。而所绘的龙虎都有眼无珠,等到文化节开幕了,才由人当众举笔点睛,然后现场拍卖。

这“点睛”可是一门大学问呢,并不是简单地点一笔就行了,下笔的轻重、位置、大小等等,都有要求。而葫芦彩绘最讲究落笔生根、一次成功,要是稍不留神,可就把两个葫芦给废了。所以,这几年,点睛的荣耀向来是落在刘来财刘老汉的身上。

这刘老汉是乡里最富盛名的葫芦艺人,一辈子从事葫芦的彩绘加工,笔法准确老练,恰到好处。经他点睛后的葫芦,自然成了各路行家收藏的抢手货,都拍出了很高的价格。

这天,又是马连山乡举办葫芦文化节的日子。一大早,刘来财老汉穿戴一新,早早来到乡里。

乡政府门前的广场上已经热闹非凡,正中央的戏台上,戏班子正在卖力演出。

大家看到刘老汉,纷纷打招呼,有人问:“刘师傅,您来得这么早?今年点睛的还是您老吧?”

没等刘老汉回答,旁边有人接口道:“废话,不是刘师傅,还能是你?你小子有那两把刷子吗?”

众人哄堂大笑,刘老汉也跟着笑,不过,笑得多少没有底儿。因为到现在为止,刘老汉等干了眼珠子,也没有接到让他点睛的通知,心里不免有点嘀咕:难道会有变,今年不让自己点睛了?

想到这里,刘老汉有些心神不宁,他的目光向戏台右侧的那根立柱看去。柱子上,挂着两个硕大的葫芦,正在随风摇摆。

  

拍卖之奇

台上唱的戏,刘老汉一句也听不进去。看看表,开幕的时间就要到了,老汉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到乡政府里去问问。

还没等走进乡政府的大门,从里面呼啦啦涌出一群人来。刘老汉赶紧靠边让路,一看,自己认得其中几位,有马乡长、孙书记,还有县里的领导。正中还有一个人,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聚集在他身上,众星拱月一般。

只听马乡长恳请那人:“赵部长,等会儿有个点睛的环节,按照惯例,是由最尊贵的来宾来点睛,所以我们想邀请您来执笔,您可一定要答应啊!”

赵部长也不推辞,哈哈笑道:“没问题啊,我当然要支持你们的工作。”

马乡长脸上露出受宠若惊的欢喜表情,与众人一起拥着赵部长向广场走去。果然不是自己点睛了!刘老汉像树桩一样立在路边,呆呆地看着领导们的背影,脸上写满了失落。

十点整,仪式正式开始。在开幕和剪彩结束后,才是重头戏—点睛。工作人员将挂在柱子上的两个葫芦取下来,放到舞台正中的一张桌子上,又摆上了毛笔和油彩。

马乡长兴奋地宣布:“下面,由赵部长为我们点睛,大家热烈鼓掌欢迎。”赵部长站起来,走到台中央,微笑着向大家挥手。

台下的众人全都傻眼了。这些年,大家已经习惯了由刘老汉点睛,突然间发现换了人,一时都反应不过来。不过,片刻的静默之后,大家开始配合地鼓掌。

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赵部长提笔向葫芦点了下去。刹那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全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点睛完毕,马乡长又宣布:“下面,开始拍卖由赵部长亲自点睛的这两件葫芦艺术品。我宣布,拍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乡养老院的改建,请大家踊跃竞价。”

话音刚落,台下就有人喊:“我出一万元!”

“轰”的一声,人群中炸开了锅。一万元!以往拍卖的葫芦,还从没卖出过这样的高价呢。

还不算完,接下来又有人喊道:“我出一万二!”“一万五!”“两万!”……

刘老汉站在人群里,心中难受不已。从赵部长刚才点睛的动作来看,他心里很清楚,这两个葫芦已经成了疵品,价值就跟满街都是的大路货差不多,懂行的人是不会收藏这种葫芦的。

然而,眼前的场面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葫芦竟然如此抢手,有人已经给出了三万元的高价。这也太夸张了!彩绘葫芦即便是完美无瑕,也不可能值这个价钱。显然,这些人都是外行,根本不知道自己出高价竞拍的竟是两个疵品。

价格还在一路上升,又有人出价了:“三万五!”

刘老汉急了:花三万多买两个疵品回去收藏,事主上当受骗不说,别人看到这两个葫芦,还以为马连山葫芦就这个水平呢,传扬出去,非砸了招牌不可。

刘老汉心急如焚,情急之下,他走到一个出高价的买主跟前,轻声说:“这位老板,你别买了,那是疵品。如果你真的想要,我可以为你做,质量可以保证,价钱也便宜多了。”

对方不耐烦地看了看老汉,问:“疵品?什么疵品?”

刘老汉说:“你刚才没见台上那位领导点睛吗?他下笔太随便了,就是那几笔,把葫芦给毁了。”

不料,对方哈哈一笑,道:“大爷,跟你说,就是赵部长的这几笔才值钱呢。不然的话,我花这冤枉钱干啥!”那人说完,不再理老汉,又举起手来,冲台上喊,“我出四万!”

刘老汉呆了。他这才明白:原来人家出高价并不是冲着葫芦,而是冲着点睛的人去的。

收藏之意

这时,马乡长冲着台下大声喊:“四万,四万,有没有朋友再往上加了?没有的话……”

话音未落,一个苍老的声音应声喊道:“四万一,我出四万一!”

全场一下子安静下来,继而一片哗然。因为这次出价的不是别人,正是刘来财老汉。

众人议论纷纷,这个说:“刘伯,你没糊涂吧?干吗花钱买这个?”那个说:“就是,你想要多少,自己回家做多少就是了。”

最着急的要数马乡长了。他见出价的竟是刘老汉,第一个念头是:老头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第二个念头更让他担心起来:是不是因为今年没让老汉点睛,他才故意跑来闹场?

情急之下,马乡长来到台边俯下身子,冲着刘老汉直摆手,低声道:“老刘,你就不要出来凑热闹了嘛,这可是四万多块啊!”

刘老汉呆了一下,突然醒悟过来:是啊,四万块可不是个小数目,自己哪里掏得出来啊?可是,这些年,马连山葫芦之所以被人追捧,第一靠质量,第二就是信誉。这两个疵品,自己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买下来,决不能让它们流传到市面上去。

想到这里,刘老汉一咬牙,说:“我喊得出这个价,自然付得起钱!”

马乡长恼怒地看了一眼刘老汉,心说:真是榆木疙瘩不开窍,我倒要看看你能付得起多少钱。他直起腰,冲台下一个方向使个眼色。立刻,那边有人喊出:“四万五!”

刘老汉梗起脖子吼道:“四万六!不管谁要,我都高出一千块!”

台下又是一片哗然。见吓不退老汉,马乡长愣在那里,有些气急败坏:这老头,今天吃错药了吧?

赵部长却不知情,他还非常兴奋,两个葫芦卖出这么高的价钱,了不起啊!他见在场不少人都认识这位老人,就问马乡长:“这位老人是谁?”

马乡长如实说:“他是乡里的葫芦匠。”

“葫芦匠?”赵部长一怔,感到很纳闷,便冲老汉招招手,道,“大爷,请您到台上来,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要买这葫芦?”

刘老汉走上台去,说:“不为什么,我就是不想让外人买去。”

赵部长更是奇怪:“为什么?你们加工葫芦不就是为了卖吗?”

刘老汉抬起头,说:“我们卖的是正品,不是疵品。疵品传出去,会坏了我们马连山葫芦的招牌。”

赵部长惊奇道:“什么?”他看了看那两个葫芦,“大爷,你的意思是说,这两个葫芦是疵品?”

刘老汉不言语,可那神情分明是肯定的意思。

赵部长拿起一个葫芦,说:“这我倒要请教一下了,这个彩绘葫芦这么漂亮,哪里有瑕疵了?”

刘老汉叹了口气,指着上面老虎的眼睛说:“你看,这只老虎不但一个眼珠子点到了眼眶外,眼珠的位置还都靠内侧,成斗鸡眼了。”

台下传来一阵哄笑声,赵部长恍然大悟,不禁惭愧地说:“原来这点睛的学问这么大,是我冒昧了!”

刘老汉说:“由您点睛是乡里的荣幸呢。不过,以往我们确实都是由内行来点睛的,今年刚变了。”

赵部长闻听,回头严厉地看了马乡长一眼。马乡长顿感后背一凉,心里暗暗叫苦。今天他苦心安排了这场戏,先请领导点睛,又安排人出高价竞买,本想讨好赵部长的,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被刘老汉这一搅局,只怕事情要糟啊。

赵部长看了看那两个葫芦,问:“大爷,这葫芦被我点坏了,这样吧,我照价赔偿,四万六由我来出,行不行?”

刘老汉一怔,忙说:“其实,就是没点坏的葫芦,也根本不值这么多钱,五千块就是高价了。”

赵部长一转念,顿时明白了七八分:刚才竞拍如此踊跃,其意显然并不在葫芦,而在自己身上。他回过头,冲一个年轻人说:“小李,你从我的工资卡上取五千块,这对葫芦我买下收藏了。”

刘老汉一听,拒绝道:“不行,我们不能卖,这样的疵品是不能外流的。”

赵部长握住老汉的手,认真地说:“大爷,您就为我破一回例吧!我向您保证,这对葫芦不会外流,我就把它们摆在家里,每天都能看看提醒自己,以后别去胡剪彩、乱点睛,少犯错误,多做实事。你说好不好?”

刘老汉心中一热,不由踌躇起来:“这—”

旁边的马乡长急了,咋能让领导掏钱呢?他殷勤地说:“赵部长,这葫芦我们乡里……”

赵部长冷冷地扫了他一眼,打断他:“你先住嘴,过会儿我再专门听你解释。”

马乡长一听,脸色顿时红了白,白了又红,甭提多难看了!

从此,顾恺之拿手的“点睛”功夫就出名了。可他不满足,继续勤学苦练,到二十岁时,他的艺术造诣更高了。传说那一年,南京要建造一个大寺院,寺僧请当时的达官贵人捐款,认捐的富贵人家没有一个超过十万的,谁知,顾恺之却认捐了百万。

有人说他说大话,他却不在意,只是全心全意地在寺内白壁上画了一幅女神像,就是没有点睛。他对寺僧说:“明天是初一,我点睛时大家可来看,但每人需捐银十万两。果真,初一那天,许多达官贵人都来看他点睛了。

只见顾恺之登上高台,挥笔一点,那画像顿时发出灵光,满室生辉,那班人惊得个个跪倒,人人叩头,都来许愿,顷刻之间捐得了数百万两银子,大大超过了他认捐的数目。后来,顾恺之终身坚持不懈,越老越深入钻研,他的艺术成就,也就越来越高超了。

关于古代文人石癖的典故?

宋代的书画家米芾。米芾以搜罗古今珍奇顽石为趣,藏石颇丰,并精心绘制《拜石图》一幅。他曾身穿上朝的礼服,拜倒奇石面前,称石头为“兄”,自号“石痴”。

郑板桥以爱竹出名,然而他也爱石。入郑板桥画的东西不多,除竹之外,当推兰与石。他特别善于将竹、兰、石生动地组合在一幅画上,在题画时他写道:“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君子之人,四时清风拂拂。”

郑板桥还喜画丑石,以瘦、皱、线条棱角分明来突出石之兀傲坚毅之风骨,表现出不媚俗、不矫饰、抽朴自重的人格追求。

石头有两次生命:一次是物质生命,万年沉积诞生于地球之表,苍古而悠久;一次是艺术生命,被人拾取欣赏于心神之间,清奇而当下。

惯向青林与碧溪,幽居竹石自相宜。从古至今,幽斋雅室之中,石头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不仅使空间生韵,更令人心性平和。

雅石既可以“以小观大”卧游山水,又能托物寄情,广受历代文人喜爱。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关于古人赏石、玩石的故事。

赏石文化的萌芽期

中国是东方赏石文化的发祥地。

中国人赏石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尚书·禹贡》记载:当时各地贡品中偶有青州“铅松怪石”和徐州“泗滨浮磐”。显然,这些“怪石”和江边“浮磐”被贵族们当做赏玩之物。

秦汉魏晋时期,赏石文化在造园实践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秦始皇建“阿房宫”以及汉代“上林苑”等宫苑中,点缀的景石颇多。一些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和宫观寺院都很注重置石造景、寄情物外。

赏石文化的发展期

唐代是中国赏石文化昌盛发展的时期。

唐朝时,众多文人墨客爱好赏玩天然奇石,他们将形体较大、造型奇特的用于造园,点缀,又将“小而奇巧者”作为案头清供,并作诗文颂之,使赏石文化更具浓厚的人文色彩。

大诗人白居易堪称唐代赏石专家。白居易深爱太湖石,曾作《太湖石记》,为中国赏石文化史上一篇重要文献。晚年居住洛阳,更是“阁前叠石,堂中藏石”,将奇石作为住所重要点缀。

白居易的好友牛僧孺可谓是唐代爱石、藏石大家。他在家中摆放了大量的太湖石峰,朝夕相对,视若珍宝。并把石峰从大到小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每类分别品评为上中下三等,开了唐末宋初品石之风的先河。

著名诗人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期间,非常喜欢当地的奇石,曾亲自前往“龙壁”采料石,制成砚送给好友刘禹锡。另外,张祜、陆龟蒙、皮日休、杜牧等文人,也是奇石爱好者、收藏者。

赏石文化的繁盛期

宋代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繁盛时代。

宋徽宗大兴“花石纲”(往汴京运送花石的船队),成为全国最大的藏石家。朝野上下,赏石、藏石蔚然成风。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米芾、苏轼等赏石大家,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苏舜钦等都是当时知名的奇石爱好者。

米芾拜石的典故

米芾,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平生好异石。

作为石痴,则表现在他爱石的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上。他因为整日醉心于品赏奇石,以致于荒废公务,好几次遭到弹劾贬官司,但他仍然迷石如故,丝豪无悔改之意。

一次,他任无为州监军,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起来:“此足以当吾拜”。于是命左右为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

此事很快传播开来,人们都觉得他的行为好笑。后来他又听说城外河岸边有一块奇丑的怪石,便命令衙役将它移进州府衙内,米芾见到此石后,大为惊奇,竟得意忘形,跪拜于地,口称:“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关于如意富贵的传说?

在神话故事中,有两位神仙,一直被人们奉为吉祥之神,一位赐给百姓福气,一位赐给百姓前程。这两位神仙,一位是福神,一位是禄神。

福神在民间的形象是头戴官帽手持玉如意或手捧小孩为天官一品大帝,天官赐福由此而来。

而福神的原型人物,乃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杨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有福神的记载:福神者,本道州刺史杨公讳成。当时的西汉宫廷,盛行一种不正之风,宫廷里面的达官贵人居然将矮小的侏儒视作玩物,以此来取乐,这些侏儒大多都是从道州上供的,闹得当时的道州百姓人心惶惶。这些被当成玩物的侏儒,下场也是十分凄惨,不是被玩弄致死,就是活活累死。

杨成眼见这股歪风愈演愈烈,于是上奏汉武帝,说道:“道州只有矮民,没有矮奴。”

汉武帝听闻,骤然醒悟,他既感慨于自己的荒唐,又吃惊于杨成的大胆和正直,于是赶紧下旨禁止了这股不正之风。道州人民欢呼雀跃,为杨成塑了像,并称其为福神。

达官贵人其他应用

组词

达组词官组词贵组词人组词

笔顺笔画

达笔顺笔画官笔顺笔画贵笔顺笔画人笔顺笔画

近义词

达近义词官近义词贵近义词人近义词

反义词

达反义词官反义词贵反义词人反义词

达官贵人成语接龙

正接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不可貌相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不聊生人百其身人不人,鬼不鬼人存政举人不自安人不知,鬼不觉人才辈出人才出众人材出众人才济济人财两空人财两失人才难得人单势孤人稠物穰人多口杂人地两生人地生疏人定胜天人多势众人多手杂人丁兴旺人道主义人多嘴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非草木人非木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非土木人非物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人浮于食人浮于事人欢马叫人荒马乱人喊马嘶人各有志人海战术人杰地灵人间地狱人间天上人间天堂人急偎亲人己一视人迹罕至人极计生人急计生人给家足人尽其才人见人爱人急智生人间重晚晴人困马乏人来客去人来客往人来人往人老心不老人离乡贱人老珠黄人民城郭人命关天人面狗心人模狗样人模人样人面兽心人面桃花人满为患人命危浅人莫予毒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人怕出名猪怕壮人贫志短人贫智短人前背后人琴俱逝人琴俱亡人去楼空人情冷暖人琴两亡人强马壮人穷气短人情世故人强胜天人情世态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人情汹汹人情恟恟人穷志不穷人情之常人穷志短人穷智短人如潮涌人人得而诛之人人皆知人人自危人涉卬否人事不省人事不醒人事不知人生路不熟人死留名人生面不熟人寿年丰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生如风灯人山人海人生如寄人生若寄人生如梦人生如朝露人生地不熟人声鼎沸人事代谢人生观人神共愤人神共嫉人所共知人生何处不相逢人神同嫉人手一册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在世人鼠之叹人头畜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亡邦瘁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亡家破人心不古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大快人小鬼大人心隔肚皮人心归向人心皇皇人心惶惶人心涣漓人心涣散人心莫测人心难测人心叵测人心齐,泰山移人心如镜人心如面人心所向人无貌相,水无斗量人微权轻人五人六人我是非人微望轻人亡物在人微言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微言轻人无有千日好,花无有百日红人亡政息人心惟危人心向背人烟凑集人烟稠密人妖颠倒人烟辐辏人约黄昏人欲横流人烟浩穰人一己百人言籍籍人言可畏人仰马翻人语马嘶人以群分人怨神怒人怨天怒人烟稀少人云亦云人言啧啧人走茶凉人之常情人中豪杰人足家给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中龙虎人嘴两张皮人中之龙人中骐骥人众胜天人中狮子人自为战人自为政

反接

不求闻达博物通达聪明睿达大度豁达大雅宏达富贵利达飞黄腾达蜚黄腾达孚尹明达孚尹旁达圭璋特达花花达达火然泉达老成练达老成炼达六通四达气决泉达四冲八达四冲六达上情下达四通八达四通五达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死诸葛走生仲达下情上达兴旺发达下学上达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达官贵人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拔不出脚备尝辛苦不分青红皂白悲欢离合不可侵犯八面张罗北辙南辕臭不可当超尘拔俗吹毛取瑕痴男怨女成千累万吃一堑,长一智池鱼之祸当今无辈大明法度大衾长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东西南北蝶意莺情多灾多难多嘴饶舌辅车唇齿丰丰满满分毫不差覆雨翻云攻城野战国恨家仇骨软肉酥各有所职狠愎自用鹤短凫长鸿篇巨帙豁然开朗红丝暗系节变岁移计不旋踵金革之世九牛一毫计穷力诎浸润之谮进善退恶匠石运斤克己奉公老八辈子鸾飞凤翥绿肥红瘦龙门点额龙拏虎掷名胜古迹蹑脚蹑手逆天无道弄喧捣鬼排奡纵横贫贱之交飘零书剑凭虚公子轻薄无行倾抱写诚七断八续前赴后继千峰百嶂前古未有前目后凡羌无故实千辛百苦青云直上人不自安辱身败名日远日疏,日亲日近神安气集生老病死山明水秀神人共愤视同秦越少小无猜矢志捐躯恬不知愧天生天化谈吐生风同心戮力天下无敌务本抑末望穿秋水违天悖理文通残锦无有伦比闻一知十喜不自禁兴高采烈兴利节用心如刀搅行色匆匆炫异争奇虚嘴掠舌云悲海思药店飞龙越凡遗世移根换叶眼花撩乱意合情投一家之言议论蜂起云罗天网有来有往一劳永逸意气相许咬起牙关逾墙钻穴悠然自适鹰视狼顾营私罔利一物不成,两物见在杳无踪迹言外之味一误再误疑心生鬼羽翼丰满严严实实一字不易荫子封妻招兵买马造谤生事枕方寝绳纸田墨稼宅心忠厚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中正无邪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daguanguiren5632.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