怏怏不乐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怏怏不乐的意思怏怏不乐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怏怏不乐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怏怏不乐
拼音: yàng yàng bù lè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贬义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心中因不满意而很不快乐。

语法: 作谓语、状语;指不快乐。
典故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自见了林冲娘子,又被他冲散了,心中好生着迷,怏怏不乐,回到府中纳闷。"
成语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古应春夫妇喜出望外,不过七姑奶奶犹有~之意。"
英文翻译: unhappy about something

怏怏不乐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三顾茅庐一波三折的情节?

徐庶去许昌前,为刘备推荐了卧龙诸葛孔明,以辅佐刘备成就大业。诸葛孔明为了试探刘备的诚心,在刘备第一次第二次拜访中,故意隐而不见,同时派家人朋友不断试探。第三次拜访,孔明故意睡觉。刘备在门外垂手而力,态度真诚,孔明深受感动,起身相迎,遂有隆中对,孔明出山,助力刘备成就大业!

文似看山喜不平,好的故事只有情节曲折才能吸引读者。三顾茅庐就是这样。刘关张三人第一次去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恰巧他出门去了,第二次去请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去了。直到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这样写,才能突出刘备求贤若渴的决心和诚意。

一波三折,构情节

两次拜访无缘得见、多次误认他人,刘备的内心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第三次拜访是否能够顺利请得诸葛亮出山呢?他又经历了哪些波折?请阅读相关文段,标画出相应内容。

由此可见,刘备虽历经波折见到诸葛亮,但面对出山一事,诸葛亮缺一再拒绝。正所谓“悬念重重得见真容,欲请出山再遇刁难”,这是困难之二。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坐镇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也想起兵争夺天下。他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这天诸葛亮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返回。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去请诸葛亮。不料诸葛亮外出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又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想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难的想法。过了一些时日,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诸葛亮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然后和他俩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这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坐下谈话。

诸葛亮当时只有27岁,见已经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刘备竟然虚心向他这个年轻人求教统一天下大计,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又见刘备颇有雄才大略,立志替国家做事,就同意全力辅佐刘备。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故事描写得如此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当然就扣人心弦了。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该典故讲述了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顾茅庐的故事简述80字?

三顾茅庐的故事简述80字?

三国时期,刘备求贤若渴,得知诸葛亮有宏才大略,和关羽,张飞一起到隆重拜请诸葛亮。诸葛亮为了考验刘备的诚意,前两次都没有接见他们,至到第三次方才相见。

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势局,三分定天下,随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做他的军师傅,第一次去的时候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的时候也不在。

到了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非常谦恭的站在院子里等诸葛亮睡醒没有打扰,张飞和关羽都认为诸葛亮拖大很不高兴,而刘备仍然谦恭的等待。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帮助刘备。

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邓县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三国时期,刘备欲求贤才,听闻隆中有一世外高人,名为诸葛亮此人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刘备就亲自去请他出山,希望能够一起成就大业,于是带关羽和张飞一同去。

诸葛亮为了考验刘备的真心,直到刘备等人第三次去他的茅庐才肯相见。为刘备分析当前形势未出茅庐便定了三分天下。后来诸葛亮下山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史称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故事:官渡大战之后,曹操打才刘备,刘备得知诸葛亮的消息。邀请出山辅佐。

第一次去,他出门了,第二次他出去闲游了,第三次到诸葛亮家已经是中午,赶上午休,没好意思打扰诸葛亮,等诸葛醒来听说刘备在门口等了几个小时,发自内心的感动,就主动约刘备进屋讨论国家大事,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只要有目标,有毅力,最终会获得胜利。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事情。

刘备得知南阳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经过。

第一顾,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卧龙岗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没有见着。

第二顾,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可是诸葛亮被朋友邀走了。又没见着。

第三顾,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南阳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出山相助。诸葛亮答应了。

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当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此时刘备打算三访孔明,也就是诸葛亮。张飞和关羽都不耐烦了。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来到草屋,知道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等他。孔明醒了,两人礼让一番,便谈论起国家大事,刘备一再邀请,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又诚心诚意,便答应刘备了!

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得知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与关羽、张飞前去拜访诸葛亮,却得知诸葛亮外出游玩没有归来,于是过了几日再次拜访,不巧诸葛亮被朋友邀走,第三次拜访时刘备恳求诸葛亮出山相助。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于是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共同商讨如何才能占据土地,夺取天下。 刘备非常同意诸葛亮的军事计划,愿拜诸葛亮为军师,请他出山。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便离开隆中,为刘备出谋策划。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

刘备三顾茅庐故事怎么讲?

刘备三顾茅庐的小故事150字?

汉朝末期黄巾起义导致天下大乱,曹操趁机挟持汉献帝作用朝廷,孙权雄踞东吴,汉室宗豫州牧亲刘备听说隆中的诸葛亮先生很有学识。

就和关羽还有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的隆中来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但是这天恰好诸葛亮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

不久刘关张三人又冒着风雪前来拜访诸葛亮,不料诸葛亮已经出去云游,刘备只好留有一封信并且表达了自己想要有请诸葛亮来帮助自己的愿望。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在吃了三天素以后,三人又来到诸葛亮门前,此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扰,一直到诸葛亮睡醒以后才进屋去和诸葛亮交谈,并且成功的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投靠刘表,驻军新野,在司马徽处听到了卧龙,凤雏的大名,又经徐庶走马荐诸葛,知道了卧龙就是诸葛亮,住在隆中卧龙岗。

刘备就带了关羽张飞一起去卧龙岗探访诸葛亮,第一次去诸葛亮不在家,无功而返。

第二次冒着大风雪,三人又去,诸葛亮又出门了,又白跑一趟,张飞就不乐意了。

过了新年,刘备斋戒三日,带关羽张飞再次去请,终于见到诸葛亮。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势,刘备茅塞顿开,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被刘备诚意感动,终于出山。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彼时,正值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刘备驻军新野听徐庶和司马徽说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帮助实现匡扶国家的大业。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吃了三天素,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奇才诸葛亮。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经徐庶和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来到隆中卧龙冈,拜访诸葛亮。不料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不知归期。

刘备得到消息诸葛亮回来了,立刻备马去卧龙冈,但张飞说刘备不用亲自去,被刘备斥责。三人不惜冒雪来到诸葛亮家,刘备被请进屋才知道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去了,只得回去。春天到来,刘备又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又道不值得,刘备批评他无礼。离诸葛亮家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三人来到门口,刘备被请进屋里,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他就站在台阶下恭恭敬敬地等候。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当他看到刘备正在台阶下等候,立刻把他请进房。在交谈当中刘备发现诸葛亮的确是位人才,更佩服他了。刘备再三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三顾茅庐的故事简述35字?

三顾茅庐的故事: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郡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是三国时期的佳话,当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连续三次去造访诸葛亮的宅邸。诸葛亮在感受到刘备的诚意后,和刘备畅谈了自己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在刘备的诚恳请求下,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山辅佐当时势力最小的刘备。这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有描述,诸葛亮写道: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是君臣相惜的典型。当时是乱世,各个势力,稍微有头脑的君主都知道人才的可贵。而也正是乱世,也给了人才更多的选择。这就造成不但是君主选择人才,而且还是人才选择君主的局面。虽然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希望诸葛亮辅佐他,但是诸葛亮也可以选择不辅佐他。

我们可以看到,刘备一生中错过了多少人才。在来到荆州的时候,他手下虽然有关羽张飞这样的武将,却没有安邦定国的文臣。如果说刘备在北方征战半生,居然连一个人才都没有遇到,这未免太牵强了。这是因为,刘备的政治理念和北方那些世家大族的人才不合的缘故。

比如说,刘备在徐州的时候,就遇到了陈登父子这样的人才。刘备曾经对陈登的能力赞不绝口,而陈登也为刘备出了不少主意。可是当陈登一遇到曹操,马上就被曹操给拉拢过去了,并成为曹操的得力助手,帮助曹操夺取了徐州。

刘备也曾经感叹,自己寻访山野,想要找到遗贤,可是却一个也找不到。这不是说他找不到人才,而是找不到和他理念相同的人才。他遇到的人才,不是看势力的大小,就是看君主的出身。不是贪图富贵的引诱,就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人才,刘备岂能看得上,而这些人才又岂能看得上刘备?

直到有人给他举荐了诸葛亮,他才恍如拨云见日,看到了希望。这个举荐诸葛亮的人就是徐庶。刘备信任器重徐庶,对他举荐的人当然也认可。当徐庶说道诸葛亮只能去请,而不能去叫的时候,马上对诸葛亮产生了兴趣。为了自己的理想,也是出于求贤如渴的心情,这才出现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和诸葛亮相见之下,由于意气相投,终于确定了君臣的名分。这中间的功劳应当归功于徐庶。正是徐庶在中间牵线搭桥,才促成了这桩美事。可以说,正是双方的理念相同,徐庶才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在徐庶举荐他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如果刘备三顾茅庐而诸葛亮依然不出山,那么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诸葛亮和刘备的政治理念不同,不肯加入他的阵营。这只能说徐庶眼力有错,不能怨刘备和诸葛亮两人。

那么,诸葛亮就不会那么热情的接待刘备,还和他大谈什么《隆中对》了。那么,以诸葛亮的才能,他会做得比司马懿更高明。他会让刘备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罢了。徐庶的举荐,只是出于友情,而并不了解诸葛亮的真心。

这样,刘备会毫不在乎的离去,只能感到自己运气不佳,没有遇到真正的人才。诸葛亮也会安然无恙,或者过他隐居的生活,或者另寻明主。

但是,刘备的眼力也是很犀利的。如果让他看透了诸葛亮不出山的用心,后果是很严重的。刘备虽然会在表面上做出惋惜的姿态,怏怏不乐的离开。但是,转眼之间,诸葛亮就可能有不测之祸。这也是枭雄的作风,无可奈何。他不可能将人才留给自己的敌手,增加自己事业的阻力。

而没有了诸葛亮的刘备,事业发展会减慢,这是确定无疑的。不过,刘备在荆州已经收罗了部分人才,徐庶就是一个例子,刘备的实力也在慢慢壮大。诸葛亮在刘备麾下,主要是发挥治理政务的能力,对刘备的军事行动影响不大。

到了赤壁之战的时候,即使没有诸葛亮,东吴的鲁肃也会前来联系,孙刘联盟依然会结成。因此,刘备的事业依然会自觉不自觉的向跨有荆益的方向走下去。只是没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的政务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势力发展较慢而已。

但是,由于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如鱼得水,开创了自己的三分天下的事业。诸葛亮对于刘备的事业功不可没。更重要的是,在刘备去世之时,诸葛亮接受托孤的重担,为了蜀汉政权的存续,呕心沥血。他将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稳固下来,南征蛮中,五次北伐,最终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往事已矣,回首那段往事,依然让人感慨万千。现在时过境迁,诸葛亮三顾刘备而不可得。回想刘备和诸葛亮君臣际会的场面,怎会不让英雄泪沾襟呢?

三顾茅庐说的是三国演义里的一段故事。刘备想巩固自己的实力,苦于没有军师,徐直给他推荐了诸葛亮,就这样,刘备就带着他的两个结拜兄弟关羽好张飞,去南阳请诸葛亮,诸葛亮当时在乡下住的是泥草房,先后去了三次,请出了诸葛亮,成就了三分天下。

三顾茅庐说的是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请名仕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成就霸业,不顾严寒酷暑一而再再而三到诸葛亮住处茅庐请求出山,诸葛亮最终被刘备诚意所打动出山效力得故事,此事也被传为佳话。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顾茅庐是三国时期的佳话,当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连续三次去造访诸葛亮的宅邸。诸葛亮在感受到刘备的诚意后,和刘备畅谈了自己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在刘备的诚恳请求下,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山辅佐当时势力最小的茅庐是三国时期的佳话,当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连续三次去造访诸葛亮的宅邸。诸葛亮在感受到刘备的诚意后,和刘备畅谈了自己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在刘备的诚恳请求下,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山辅佐当时势力最小的刘备。这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有描述,诸葛亮写道: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大业。第一次,三人来到隆中,得知孔明不在,失望而归。

第二次,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到了草屋,诸葛亮还是不在,三人又怏怏而回。春天来了,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张飞和关羽都不耐烦了。

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来到草屋,知道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等他。孔明醒了,,两人礼让一番,便谈论起国家大事,刘备一再邀请,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又诚心诚意,便答应刘备了!

东汉末期,战乱不断,刘备挂着光复汉室之名到处访贤寻友,得卧龙得天下,诸葛亮就是卧龙先生,刘备三次到达诸葛亮居住的茅草屋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因为刘备的真诚所感动而下山,历史把这个故事叫做三顾茅庐

刘备被曹操打败以后投靠刘表,在此期间听闻有卧龙凤雏两位大贤之才,其中卧龙就在此隆中,于是携带重金此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屯兵新野的刘备,三次到南阳卧龙岗请诸葛亮辅佐他。此后传为佳话三顾茅庐。

刘备用自己的诚心,礼贤下士,三次拜会诸葛亮,诸葛亮为主公的诚意而感动,决定辅佐刘备,匡扶汉室。

少年宰相甘罗是什么成语故事?

甘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人,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

甘罗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家。

他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

“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

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被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

甘罗小小年纪,就投奔到秦国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才客。

  当时秦国企图联燕攻赵,打算派大臣张唐出使燕国,张唐却借故推辞。

吕不韦无计可施,甘罗自告奋勇,愿去劝说张唐赴任。

吕不韦开始不大相信他,甘罗理直气壮地说:“从前项橐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你就不能让我试一试吗?”吕不韦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甘罗驱车去见张唐,说:“当年武安君白起就因为不服从应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赵国,被应侯撵出咸阳,死在杜邮。

现在文信侯的权力比应侯大得多,你违抗他的命令,看来你的死期不远了!

”一席话吓得张唐乖乖答应出使燕国。

  甘罗又征得吕不韦的同意,按照秦国扩大河间郡的意图到赵国去进行游说,他针对赵王担心秦燕联盟对赵国不利的心理状态,大加攻心,说:“秦燕联盟,无非是想占赵国的河间之地,您如果把河间5城割让给秦国,我可以回去劝秦王取消张唐的使命,断绝和燕国的联盟。

到那时你们攻打燕国,秦国决不干涉,赵国所得又岂止5城!

”赵王大喜,忙把河间5城的地图、户籍交给甘罗。

甘罗满载而归,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而得河间之地,秦王就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赏给他。

由于当时丞相和上卿的官阶差不多,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12岁为丞相的说法。

  明代,颍上县建“二贤祠”,纪念甘茂、甘罗祖孙。

后二贤祠扩建为“四贤祠”,增祀管仲、鲍叔牙。

  《史记》第71卷载有《甘罗列传》。

  《甘罗列传》原文:  甘罗者,甘茂孙也。

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

”甘罗曰:“臣请行之。

”文信侯叱曰:“去!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

”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

”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

”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张唐曰:“请因孺子行。

”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

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

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

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

”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

”“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

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

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秦归燕太子。

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

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

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注: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

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奉事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

秦国准备派张唐去燕国任相,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

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百里方圆的土地。

’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

”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

  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奉事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

”甘罗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

”文信侯呵叱说:“快走开!

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甘罗说:“项橐七岁就作了孔子的老师。

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

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是文信侯就同意了。

  甘罗去拜见张卿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卿说:“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

”甘罗又说:“应侯范睢在秦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大?”张卿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

”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

”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

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

”张唐说:“那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

”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

行期已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

”  文信侯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说:“过去的甘茂有个孙子甘罗,年纪很轻,然而是著名门第的子孙,所以诸侯们都有所闻。

最近,张唐想要推托有病不愿意去燕国,甘罗说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

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把张唐的事通报一声,请答应派他去。

”  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

  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

甘罗劝说赵王,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赵王回答说:“听说这件事了。

”甘罗又问道:“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吗?”赵王回答说:“听说了。

”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

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

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

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

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

”  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

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便进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座。

  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了秦王,秦王于是封赏甘罗让他做了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

  太史公说:甘罗年纪很轻,然而献出一条妙计,名垂后世。

虽然他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子,但也是战国时代名副其实的谋士。

须知,当着秦国强盛起来的时候,天下特别时行权变谋诈之术呢!

  【说明】战国时期秦国武王时,樗里子和甘茂在对韩、赵、魏、楚等东方各国用兵方面颇有功绩,所以太史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但这篇传记之所以久传不衰,主要是它生动地记写了一位少年政治家甘罗的事迹。

  甘罗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

甘罗少年有为,十二岁成为秦国上卿,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外,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

诚如赞论所说:“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司马迁在当时即注意到这个问题,可谓难能可贵

三国演义""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 故事梗概?

孔明率大军渡过泸水,来到永昌,留下吕凯助王伉镇守四郡,送孟获回去。

兵至成都,刘  禅亲自迎出三十里,站在路旁恭候孔明。

孔明拜了刘禅,两辆车并排回城,刘禅大设太平宴会,重赏三军。

异国番邦得知蜀丞相如此宽宏仁德,有二百多国前来进贡。

  曹丕在位七年。

一天,曹丕领儿子曹睿打猎,赶出一母一子两只鹿  。

曹丕射死母鹿,让曹睿射小鹿。

曹睿年方十五岁,说:“陛下已杀其母,怎忍心再杀其子  ?”曹丕扔了弓,说:“我儿真是仁德之主啊!  ”就封曹睿为平原王。

五月,曹丕染上寒疾,久治不愈,召中军大将  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来到病床前,把平原王托付给三人,让三人好  好辅佐他,他死也瞑目了。

嘱咐完,他就死了,年仅四十岁。

三人一面举哀发丧,一面拥立  平原王为大魏皇帝。

新帝追赠曹丕为文皇帝,追赠母亲甄后为文昭皇后,封钟繇为太傅,曹  真为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

文武官员,各有升赏。

当时雍、凉二州没有太守,司马懿就请求守西凉,魏主就让他提督  雍、凉等州的兵马。

  孔明得到消息,怕司马懿深谋远虑,久后必为蜀汉的大敌,就想发兵讨伐。

马谡认为丞相  征南刚回来,军马疲乏,不宜远征,建议施离间计,魏主必杀司马懿。

孔明依计行事,派奸  细到邺郡城门上张贴榜文,以司马懿的名义指责曹丕夺了弟弟曹植的王位,新帝又无德行,  有负曹操的厚望,他要领兵推翻魏主,另立新君。

门军揭了榜,奏明魏主,魏主大惊,问众  臣怎么办。

华歆说:“司马懿自请守雍、凉等地就是为了掌握兵权。

当年太祖武皇帝曾说:  ‘司马懿看人好像鹰和狼一样,不可给他兵权,久后必为祸患。

’今天他想造反,应立即杀  了他。

”魏主就要亲自领兵讨伐司马懿。

曹真劝:“不可。

他是文皇帝托孤的大臣,如今事  不知真假,突然发兵,就会把他逼反。

这也可能是蜀、吴的离间计,挑拨我们君臣不和,他  们好乘势进攻。

”魏主就仿效汉高祖伪游云梦擒韩信的故事,亲领十万御林军,来到安邑。

  司马懿为了显示他的兵练得好,就领几万人马来迎接魏主。

魏主误以为司马懿来攻打他,就  命  曹休领兵迎敌。

司马懿跪在路边迎接,曹休指责他要造反,他分辩说一定是蜀、吴使的离间  计。

为了表明忠心,他要带兵立即先破蜀,后伐吴。

华歆见魏主犹豫不决,就说:“不可给  他兵权,可罢了他的官职,让他回家。

”魏主就撤了司马懿的职,换曹休领二州兵马。

  孔明得知此事,就上一道表章,大意为:他受先帝的嘱托,立志光复汉室。

今日天下三分  ,是汉室的生死存亡关头,皇上应疏远小人,励精图治,治理好国家。

他受命于危难之时,  已经二十一年了,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没能光复汉室。

这次他要亲自领兵北伐,讨伐曹  魏,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

刘禅不忍心让他再历艰难危险,谯  周又依天象说魏不可伐。

孔明不听,留郭攸之、董允、费祎总理朝政,向宠等官员同守成都  。

刘禅封他为平北大都督,他领魏延、张翼、王平等几十名将领誓师北伐。

又派李严把守川  口,提防吴兵。

赵云高声抗议,为什么不用他为国家出力。

孔明说:“马超已病故,折了我  一条手臂。

将军年纪已高,假如有个三长两短,动摇一世英名,也折了我军的锐气。

”赵云  说:“我自追随先帝,每仗都打先锋。

大丈夫就该战死疆场,丞相不让我当先锋,我就撞死  在这里!”邓芝站出来,说他愿相助赵云。

孔明就派赵云领五千精兵,十员副将打先锋。

建  兴五年三月丙寅日,蜀汉丞相兼平北大都督诸葛亮出兵北伐。

  魏主得知孔明率三十万大军前来进攻,问谁可领兵抗敌。

夏侯渊的儿子夏侯茂要为父报仇  ,主动请战。

他本是夏侯渊的儿子,过继给夏侯惇。

夏侯渊被黄忠杀  死,曹操就招他为驸马。

他虽掌握兵权,却未上过战场。

魏主就封他为大都督,调关西军马  迎敌。

王朗出来劝:“驸马没上过战场,加上诸葛亮足智多谋,怕他不可胜任。

”夏侯茂大  怒,指责王朗勾结孔明为内应,声称他自幼熟读兵法,虽然年幼,假如不能生擒孔明,誓不  回来。

众官不敢再劝,他就连夜赶到关西,调二十余万人马迎敌。

  孔明得知夏侯茂领兵迎敌,与众将商议对策。

魏延要引五千精兵出子午谷,截断魏兵退路  ,与孔明的大军前后夹攻,就可收复咸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孔明认为这样做太冒险,假如被  敌人侦知,两头一堵,就会全军覆没,不如出陇西大路稳妥。

魏延怏怏不乐地退下,孔明就  传令赵云进兵。

夏侯茂派西凉大将韩德,领着四个儿子及八万羌兵打先锋。

韩氏父子兵至凤  鸣山,遇上赵云。

赵云出马,杀向韩德,长子韩瑛出战,不上三回合被赵云刺死。

次子韩瑶  出战,不几回合就不敌赵云。

三子韩琼、四子韩琪出来,三人围攻赵云。

赵云奋起神威,一  枪刺中韩琪。

韩琼取弓射赵云,三箭都被赵云打落,赵云一箭却射中他的面门,死在马下。

  韩瑶舞刀杀来,赵云把他生擒,纵马杀向韩德。

韩德见四个儿子都被赵云擒杀,吓得肝胆俱  裂,拨马就逃。

西凉兵都知道赵云英勇无敌,转身就逃。

邓芝趁势指挥蜀兵掩杀,大获全胜  。

收兵后,邓芝称赞:“将军已七十高龄,仍像当年那样英勇。

今天力斩四将,世上少见。

  ”赵云说:“丞相嫌我年老不肯用我,我要让他看看我到底还有没有用。

”他命人把韩瑶押  送大寨,向孔明报捷。

  韩德见了夏侯茂,哭诉了兵败的经过,夏侯茂就亲自领兵迎战赵云。

赵云出马,韩德要为  儿子报仇,抡起开山大斧来战赵云,不上三回合,被赵云一枪刺死。

赵云挺枪直取夏侯茂,  夏侯茂吓得忙回本阵。

邓芝挥兵掩杀,魏兵败退十多里。

夏侯茂这才相信赵云当年大战长坂  坡的事不假。

程昱的儿子程武认为赵云有勇无谋,可用伏兵擒他。

夏侯茂就派董禧、薛则各  领三万兵埋伏。

次日,邓芝见夏侯茂又来挑战,告诫赵云魏军必有埋伏。

赵云哪把魏军放在  心上?上马出阵,独战八员魏将,逼得夏侯茂连连后退。

待赵云入了埋伏,魏兵从四下里杀  来,赵云左冲右突,魏兵却越杀越多。

赵云见夏侯茂在山上指挥,就冲上去,却被滚木檑石  打回来,一直杀到天黑也未能冲出去。

赵云见魏兵纷纷冲上来,乱箭如雨射来,仰天叹道:  “我不服老,今天要死在这儿了!”这时,东北角上杀来一支人马,为首的正是张苞。

张苞  说是丞相派他来救赵云,杀了薛则,冲进重围。

赵云就与张苞望西北角突围,又碰上关兴。

  关兴杀了董禧,前来接应。

赵云见二小将英勇,就让他们乘机去擒夏侯茂。

二人领兵杀去,  赵云见侄子们杀入敌阵,不甘落后,领残兵又冲杀过去。

夏侯茂从未见过这种阵势,吓得只  带了亲信百余骑逃向南安,部下被蜀兵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活着的四散逃命。

  赵云与二小将赶来,从三面攻打南安,一连十天,也未能打下来。

孔明亲临前线,察看了  地形,说:“此城不易攻打,拖得久了,魏兵会进攻汉中,我军就危险了。

”邓芝说:“夏  侯茂是魏国的驸马,抓他一个,胜过百个,怎能半途而废?”孔明问清天水太守是马遵,安  定太守是崔谅,就定下计来,派魏延、关兴、张苞依计行事,又派两名心腹军士如此这般。

  他指挥军士搬运柴草,堆在城下,声称要烧城,魏兵听说,都嘲笑孔明办事糊涂。

  安定太守崔谅听说蜀兵围困南安,害怕蜀兵攻安定,忙点军士守城。

一骑快马从南而来,  马上军人声称是夏侯茂的心腹裴绪,说是南安危急,驸马让他传令,让崔谅快去救援,城中  点火为号,里应外合。

来人掏出被汗水溻湿的公文,让崔谅看了,换了匹马就走了。

两天后  ,探子来报,说是天水太守马遵已去救援南安。

崔谅怕驸马怪罪,留下文官守城,带上人马  去解围。

走到半路,就见南安火光冲天。

到离南安五十里,关兴、张苞前后夹攻,杀得魏兵  大败。

崔谅从小路逃出包围,回到城下,安定城已被魏延占领了。

他转投天水,却遇见孔明  ,不得不投降。

孔明用上宾的礼仪对待他,让他去劝说南安太守杨陵投降,生擒夏侯茂。

崔  谅让孔明退兵二十里,独自进城见杨陵。

二人商议了,去见夏侯茂,要将计就计,把蜀兵骗  进城杀死。

崔谅出城见孔明,说是杨陵想献城,生擒夏侯茂,只是手下没有几个勇士,不敢  轻易动手。

孔明让他带上随他投降的士兵,里面混上蜀将,夜间举火为号,里应外合。

崔谅  就让关兴、张苞混入魏军。

黄昏时,崔谅领人来到城下,先射上书信。

杨陵看后,交给夏侯  茂。

夏侯茂见孔明中计,就命开门放崔谅等人入城,到城里再擒斩关、张。

杨陵开了城门,  关兴、张苞随崔谅入城,关兴突然一刀,砍死杨陵。

张苞大叫:“你们这种诡计,怎能瞒住  我们丞相?”一矛刺死崔谅。

关兴登上城,放起火来,蜀兵蜂拥杀进城。

夏侯茂忙开南门逃  跑,正遇上王平,交手只一回合,就被王平活捉,手下人全被杀死。

  孔明智取二城,留下吴懿守南安,刘琰守安定,替出魏延取天水。

天水太守马遵两次接到  夏侯茂的告急文书,正商议发兵救南安,忽有一人高声阻止。

此人名叫姜维,字伯约,自幼  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现任中郎将、参军。

姜维说:“这是诸葛亮的计策,我军  一出城,他必用伏兵取城。

”马遵恍然大悟,姜维要将计就计,定能大败蜀军,生擒孔明。

  马遵依计,让姜维带三千精兵假作救南安,他与梁虔领兵出城埋伏,留下梁绪守城。

赵云埋  伏在城外,见天水兵出城,一面领兵攻城,一面派人传令张翼、高翔截击马遵。

谁知姜维领  兵杀回,与马遵夹攻赵云,赵云首尾不能相顾,杀出重围败逃。

孔明得知姜维如此了得,赵  云又对姜维的计策、武艺赞不绝口,就亲自领兵来到天水。

当天夜里,四下火光冲天,一支  魏军冲进蜀寨,如入无人之境。

关兴、张苞忙保护孔明杀出重围。

孔明回头看时,一带火把  ,宛如长蛇,不由叹道:“兵不在多,在于用兵的人指挥得好,姜维真是将才啊!”他问安  定人:“姜维的母亲在哪里?”那人说:“在冀城。

”孔明又探听到上邽是天水屯粮的地方,就派魏延如此攻打冀城,赵云如此攻打上邽,他自领兵离天水三十里下寨。

探子探得蜀军三路出击,姜维请求去救冀城。

马遵让他领三千兵救冀城,梁虔领三千兵去救上邽。

魏延见姜维兵到,战了几回合  ,诈败而逃,放姜维入城。

赵云同样放梁虔进了上邽。

孔明提来夏侯  茂,说:“姜维现在冀城,说是:‘只要驸马活着,我愿来降。

’我饶了你,你快去招降姜  维。

”  夏侯茂单人独骑奔向冀城,路上遇见几个难民,说是姜维降了蜀,正与魏延杀人放火。

他  慌忙来到天水,向马遵说了姜维降蜀的事。

当夜,姜维兵临城下,大骂夏侯茂:“我是接到  你的书信才降蜀的,你为什么背负前言,把我陷了?”就挥军打城,天明才退。

原来这个姜  维却是孔明派貌似的人假扮的,火光下骗住了马遵。

  姜维在冀城粮食不够,遥遥望见蜀兵正往魏延寨中运粮,就领三千兵去抢粮,蜀兵扔了粮  车就逃。

姜维想回城,被张冀、王平夹攻一阵,待来到城下,魏延已夺了城。

姜维带了几十  名亲信奔上邽,又被张苞截杀一阵,只剩下单枪匹马。

来到城下,梁  虔大骂他是反贼,乱箭射来。

他仰天流泪,只好投长安去。

走不多远,关兴领兵拦住去路。

  他要回马,孔明乘四轮车来到,用羽扇指着他说:“伯约还不投降!”姜维走投无路,只好  下马投降。

孔明高兴地说:“我自出茅庐,遍访贤才,想把平生的学问传给他,却找不到人  。

今天得到伯约,满足了我的愿望!”姜维拜谢了,献上取天水之计。

当天姜维给尹赏、梁  绪写了书信,射进城中。

小校拾到信,交给马遵,马遵向夏侯茂说:“尹赏、梁绪想为姜维做内应,应及早杀了他们。

”夏侯茂就数次派人去请二人。

尹赏见事情紧急,就跟着梁绪开  了城,投降孔明。

夏侯茂、马遵见事不好,带数百人投奔羌城。

孔明进了城,梁绪说:“梁  虔是我弟弟,我劝他投降。

”就让梁虔献出上邽。

孔明重赏了他们,  让梁绪任天水太守,尹赏为冀城令,梁虔为上邽令。

  魏主得知诸葛亮连取三城,兵出祁山,屯于渭水两岸,早朝时问大臣:“谁可为朕杀退蜀  兵?”王朗保奏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曹真举雍州刺史郭淮为副都督,王朗为军师,率军二  十万,于十一月出兵。

大军过渭河下寨,商议退敌之策。

王朗说:“老夫亲自出马,只要一  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

”曹真就派人向孔明下了战书。

次日,双方在祁山下列成阵势  ,孔明乘四轮车出阵。

王朗年已七十六岁,白须飘拂,纵马出阵,先与孔明说了些礼节性的  问候话,然后从曹操战黄巾、平董卓说起,吹捧曹操如何神文圣武,如何得天时,顺人心,  指责孔明与天抗争,妄想以萤火之光与皓月争辉,劝孔明早些投降。

孔明哈哈大笑,大骂王  朗本是汉朝元老,却背叛朝廷,投降奸贼,助曹丕废除献帝,是十恶不赦的叛贼,将来在九  泉之下,没有脸面见汉朝的二十四位皇帝。

一番话字字句句击中王朗的要害,气得他大叫一  声,栽下马来,当时就死了。

孔明用羽扇指着曹真说:“你可回去整顿人马,明天决战。

”  曹真收殓了王朗的尸体,运回长安。

郭淮认为,孔明必趁魏军治丧前来劫寨,提议派两路  人马反劫蜀寨,两路人马埋伏寨外。

曹真就命先锋曹遵、朱赞各领一万兵,绕过祁山,共  劫蜀寨,与郭淮各领一支人马,埋伏寨外。

孔明回寨,让赵云、魏延去劫寨。

魏延认为,曹  真是名将,肯定会提防劫寨,此去凶多吉少。

孔明却让他们如此这般,必能大获全胜。

曹遵  、朱赞各领兵去劫蜀寨。

二更时,曹遵先到,杀入寨中,却是空寨,急忙退兵,朱赞恰好赶  到,自相残杀起来。

直到二将交手,才知中计,忙合兵一处,王平等人又杀来。

二将领残兵  逃出,先遇赵云,截杀一阵,后遇魏延,又截杀一阵。

回到寨中,魏兵只当蜀兵来劫寨,慌  忙点火为号,曹真、郭淮领兵杀出,又是一场自相残杀。

关兴、张苞乘机分两路进攻,魏延  也领兵杀来,魏军死伤无数,败退十多里。

曹真见兵败势孤,无计可施,郭淮提议,派人联  络羌兵,让羌兵攻击蜀军后路,前后夹攻,蜀军必败。

曹真就派使者带着厚礼来见羌王彻里  吉,羌王就命丞相雅丹、元帅越吉领羌兵二十五万,驾上铁叶战车,攻打西平关。

孔明得知  ,派关兴、张苞、马岱领精兵五万,去支援西平关。

三人大战羌兵,无法攻破铁叶战车,大  败  回关。

三人商议了,留马岱坚守,关兴、张苞回去向孔明求救。

孔明让赵云、魏延各领一万  兵埋伏,亲自领三万兵迎敌。

次日他先上高处观看了羌兵的战车,心中已有主意,派马岱、  张翼如此如此。

姜维笑着说:“羌人只凭勇猛,怎知妙计?”孔明说:“你知道我的心意。

  我看天色,将要下大雪,正好施我的计策。

”就让关兴、张苞去埋伏,姜维出战,见铁车就  退。

  孔明布置好,果然天降大雪。

姜维领兵出战,越吉领铁车兵迎敌。

姜维立即退走,越吉追  到寨前,见姜维已从寨后逃走,只听寨内有琴声,怕有埋伏,不敢进攻。

雅丹说:“这是诸  葛亮的诡计,可以进攻。

”越吉冲进寨,见孔明抱着琴上了车,往寨后走去,就冲杀过去。

  赶过山口,见小车隐入树林中,又见姜维在雪地中奔走,越吉就催兵士赶快追上去。

正追着  ,忽听一声山崩地裂般巨响,羌兵都跌进陷坑,后面的铁车收不住缰  ,一辆辆栽下去。

越吉想退兵,关兴、张苞率兵从两边杀出,万弩齐发,姜维、马岱、张翼  三路兵杀来,羌兵大乱。

越吉被关兴一刀杀死,雅丹被马岱活捉。

孔明回寨,为雅丹松绑,赐予酒食,好言抚慰,让他转告羌王,两国永结联盟。

雅丹深受感动,心悦诚服。

孔明就把  俘虏和战利品都还给他,放他们回国

怏怏不乐其他应用

组词

怏组词怏组词不组词乐组词

笔顺笔画

怏笔顺笔画怏笔顺笔画不笔顺笔画乐笔顺笔画

近义词

怏近义词怏近义词不近义词乐近义词

反义词

怏反义词怏反义词不反义词乐反义词

怏怏不乐成语接龙

正接

乐不极盘乐不可极乐不思蜀乐不可言乐不可支乐此不倦乐此不疲乐昌分镜乐昌破镜乐成人美乐昌之镜乐道安命乐道安贫乐道好古乐道遗荣乐而不荒乐而不厌乐而不淫乐道忘饥乐而忘返乐而忘归乐而忘死乐而忘忧乐祸不悛乐极哀来乐极哀生乐尽哀生乐极悲来乐尽悲来乐祸幸灾乐极悲生乐嗟苦咄乐极生哀乐极生悲乐极则悲乐极灾生乐极则忧乐乐陶陶乐乐醄醄乐贫甘贱乐善不倦乐善好施乐善好义乐山乐水乐水乐山乐事劝功乐天安命乐退安贫乐天任命乐天知命乐往哀来乐新厌旧乐行忧违乐业安居乐以忘忧乐于助人乐在其中

反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怏怏不乐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黯然神伤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百听不厌草草收兵巢毁卵破成妖作怪东荡西游德厚流光涤瑕荡垢扶危定倾覆舟之戒高识远见归正首邱计合谋从慷慨激烈母慈子孝蓬户柴门澎湃汹涌破头烂额翘辫子钦佩莫名如椽之笔碎琼乱玉下笔有神析肝沥悃薪贵于桂匣里龙吟学浅才疏眼花历乱一举两便掩口失声狰狞面目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yiyuanbuliang9_36893.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