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流水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行云流水的意思行云流水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行云流水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行云流水
拼音: xíng yún liú shuǐ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褒义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行云:飘动的浮云。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文章等。
典故出处: 宋·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成语示例:老舍《正红旗下》:“他愿意无牵无挂,像~那么闲适而又忙碌。"
英文翻译: (of writing style)like floating clouds and flowing water <natural and smooth>

行云流水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沧浪之水小说题目含义?

作者以娓娓而谈的文笔和行云流水般的故事,写出医学研究生池大为空怀壮志、无职无权的苦,时来运转、有名有利的难;在真切地展示他的人生旅程的同时,也把困扰他的人生难题一一解开。

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吸引,似在欣赏小说,又似在体验现实。

彼得堡故事?

彼得堡故事一共由七个短篇组成,分别是《涅瓦大街》、《鼻子》、《肖像》、《外套》、《马车》、《狂人日记》和《罗马》。

果戈理行云流水的讲故事天赋早已被夸得烂大街了,针针见血,爱憎鲜明,有明显的节奏感,实在有趣。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

其中《涅瓦大街》和《肖像》两篇十分喜欢。

行笔走流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笔记录了流年的种种经历,让自己更成熟稳重。

意思就是下笔如行云流水一般顺畅流畅。

四大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1、欧阳询流连观碑。欧阳询是个书法大家,也是个惜才的人。有一次,他从外面出使回家,于荒外乱草丛中发现一处石碑,石碑上有一些文字,原来是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欧阳询立刻驻足观赏,一会离开之后骑行几里路复又折回欣赏。这还不够,第二天他又过来观摩石碑并用纸张临摹,在碑旁研习三天三夜,掌握其精髓之后,才高兴离去。

2、颜真卿黄泥习字。在颜真卿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颜真卿的母亲带着他回到外祖父家,由外祖父教习颜真卿习字。颜真卿写起字来很是认真,但家里的条件并不算好,母亲也感概,觉得对不起孩子,不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颜真卿最后找到了一个不花钱的方法,那就是碗当砚台,刷子当笔,泥浆当墨,墙当纸,写满了用水冲掉,再重新写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颜真卿认真习字,最终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3、柳公权学书法。柳公权在很小的时候字写的就很好了。但其经常自夸,偶遇一个卖豆腐的老夫,被嘲其字软塌塌的,没筋骨。这让柳公权很不服气,老翁便告诉柳公权有人可以用脚写字,并且写的龙飞凤舞,铿锵有力。柳公权便去京华城看了这个无臂老者,果然如豆腐老夫所说,无臂老者左脚压纸,右脚写字,写下的字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柳公权马上跪下请求拜师,老者没有同意,只是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从此,柳公权不再自夸,专心习字,最终也学有所成,为后人称颂。

4、赵孟頫奖拔雪庵和尚。赵孟頫书法很好,却也是谦逊之人。同一时期有一僧人,号名雪庵,也擅长书法。当时元代皇宫中的匾额,均由雪庵先生所写。元代延佑年间京城大都的兴圣宫刚刚建成,宦官李邦宁传皇太后诏令,命赵孟頫为兴圣宫题写匾额。赵孟頫坦言以往匾额均由雪庵和尚所写,雪庵的书法名声更大,传遍朝野。

1、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书法家。父与子之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临走时在家中的墙壁上题了几个字。

王献之也受好写字,他偷偷地把父亲题的字擦掉,照原样题写上自己的字。王献之写好后,仔细端详了一番,自以为写得不错,能够以假乱真了。

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墙壁上的字,仍旧以为是自己原先题的字,很不满意,不觉叹气说:“我离家时真是喝得大醉了。”

王献之听了,内心非常惭愧。从此,他更加认真刻苦地练字也成了一个与父样齐名的书法家。

2、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现在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情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3、学书法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

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

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4、柳公权

轶事典故:

致力学术

柳公权特精于《左传》、《国语》、《尚书》、《毛诗》、《庄子》,每讲说一词一义,常写满好几篇纸。他通晓音律,却不喜欢听演奏,他常说:“这是由于听音乐容易使人产生骄慢情绪的缘故。”

以笔为谏

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穆宗为之改容,明白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 宋代苏轼在诗中曾说:“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兰亭集序的故事简短些?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下面是关于兰亭集序的故事,欢迎阅读:

因为王羲之出身望族,并且从小就有美名,所以朝廷几次召他做官。他一开始坚决不肯,后来经不住软磨硬泡,只好答应做了个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会稽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去处。王羲之到了会稽,非常喜欢这里的风土,经常邀集一帮文人雅士吟诗做赋。会稽西南风景秀丽的兰亭成了他们集会的最佳场所,有人把它比作当年石崇的金谷园。

永和九年(公元 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约集了41位好友,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原来,按照古时候的风俗,每年春秋两季,人们要到水边嬉游,从而消灾解厄,这种活动就叫做“修禊( x ì)”。王羲之等人兴致勃勃地在水边饮酒赋诗,还玩起了“曲水流觞”的.游戏。

侍从们把盛了酒的羽觞放在曲曲弯弯的溪流中,大家都坐在溪流边排列摆放的小杌凳上。羽觞顺水而漂,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饮尽羽觞中的酒,并且即兴赋上一首诗。谁要是做不出诗,就要罚酒。

这次集会,大家一共写了37首诗。有人提议把这些诗汇编成集子,就叫《兰亭集》,并由王羲之为这部诗集作序。王羲之兴致很高,欣然同意。只见他略作思索,提起笔来一挥而就,这就是流芳千古的《兰亭集序》。

这篇《兰亭集序》不但文笔优美,情辞并茂,而且用笔如行云流水,是绝妙的书法精品。原序三百多个字,各具风姿,相同的字写法都不同。尤其是20个“之”字,变化多端,写法各异,令人拍案叫绝。

王羲之非常喜欢自己的这幅作品,他死后,王家也一直把《兰亭》加以珍藏,一直传到王羲之的七世孙,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智永和尚手里。智永和尚临死前,又把《兰亭》交给徒弟辩才和尚收藏。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派人从和尚手里骗走了《兰亭集序》,这一书法圣品从此淹没深宫大院,不知所终。

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曾临摹过《兰亭集序》,其中,唐代冯承素的摹本最为接近《兰亭》原貌。这个摹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市

人匠小说讲解?

《人匠》这篇文章只有寥寥2万多字,却尽情描写了一个人情冷暖蕴含大学问的世界,字里行间足见作者的底蕴。作者用他良好的文字功底,巧妙的情节铺设,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魔性的故事。很多细节,第一遍囫囵的时候,很容易被忽视,待发现、揣摩,不禁细思极恐。

故事从主角7岁,父亲砍掉他的左手开始。一句话,已经成功起到了引人入胜的结果。父亲为什么要砍掉一个7岁少儿的左手?他是个残暴的父亲,一个吸引人的噱头,还是别有深意?读者带着这样的疑惑,看到第二句。

然后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少年说,这个世界上,有花匠、木匠,铁匠,而人匠是门修人的手艺。它能像是切金断玉一般,行云流水之间解剖了一个活人,可救人于危难,也可杀人于无形。很新奇的脑洞,让人耳目一新,更有兴趣一探究竟。

我们说,武器没有善恶,使用它的人赋予了它善恶和意义。人匠的手艺就比如一柄绝世好剑。侠义之人可用它锄强扶弱,奸佞之人利用它助纣为虐。它是一把双刃剑,两边同样锋利。

主角7岁后,父亲让他自由选择做不做人匠。主角继承了这门手艺。主角叫程善,父母为他起名叫善的初衷很打动我。引用文中母亲的话说:“我知道你技法精湛更胜他人,但你最需要学是父亲的善。”

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异能”,抱有怎么样的初衷去使用它,发挥的效用自然不同。“善”这个字,大约是想让主角不要误入歧途。“心善,人善。”

待程善读完祖上传下来的书,父亲为他开了“眼睛”。此后,他便见不到父亲了。这里,作者留下了一个伏笔。母亲将一把黑伞,一封信,一块玉珏交给离家的儿子,嘱托的居然是“不要回来。”很显然,主角是个有故事的少年,注定有一番传奇。这不禁更让人好奇主角身上即将发生的遭遇。

他就此离家,踏上了去往京城的路。半路,闻山下的山贼说,皇宫里有作恶的程家后人,拿活人做物件,草菅人命。这促使程善必须进宫一探究竟。

遇画师明彩,这个活泼俏皮的姑娘,身上也是一堆谜团。比如,她有一支笔,画活物巧夺天工,画死物则死气沉沉。这个姑娘一直有意让程善打开黑伞给她看看,程善真正开伞的时候,她却哭着跑了。这是我一直没有弄明白的地方。程家的黑伞法力无穷,可以将靠近人变成肉泥,哪怕单手的人匠也无法抵挡。

明彩和程善的目的地都是京城,却又半路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这又让人捉摸不透。在宫中,程善见到明彩笔下宫中的花石草木,居然活灵活现。由于明彩只有画灵魂的活物才惟妙惟肖,由此推断,宫中的一草一木、桌椅摆设都是皇帝应如意用活人制作出来的。程善夜探废人居,证实了这一点。

不久之后,程善见到皇帝应如意,得知了将皇宫中人制作成物件的正是应如意。他想要有一个千秋万载的王朝,把人做成桌椅花木,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这里必须要补充一点。皇帝应如意出生的时候,其实已经夭折了,当时有一个匠人温良声称可以救活皇子。然后,他用自己匠人的一臂融入皇子体内,重塑了应如意。

这技法叫做铸人,是匠人最高的手艺。用铸人做出来的人,如果匠人的部分用的多,则所铸造的人和匠人性子极像,甚至心意相通。如果匠人的部分用的少,就只能做到比较相似。而应如意,正是温良用一个臂膀做出来的。所以,我大胆猜测,应如意身上的恶多少有沿袭自温良。

温良声称自己做了错事,打算自此不理红尘俗世,杀了一个宫女取而代之。哪怕如此,第一次见到程善的时候,她又为何要演戏,不认故人之子。如果她真的要超脱,何不干脆出家,脱离世俗,岂不是真正两袖清风?还有,他答应程善救明彩,明彩最后还是死了,被做成脸谱挂在了皇帝的收藏墙上。这一切都说明,这个温良没有这么简单。

温良声称皇帝祸害了程善的父母,他遵从程善父亲的意愿,砍下他的双臂铸造了文章一开头教养程善的“养父”。这里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父亲为程善开目,程善的目力精进,却唯独不见父亲。因为铸造的人都有限期。限期一到就化作泥土散了。只是,我不懂,程善既然已经远离皇宫险恶,又为何要他做人匠,而不是做一世凡夫俗子,平凡一生?

于是,我想:从一开始,这或许就是温良下的一盘巨大的棋。他先是铸人不成,没有将应如意做成他称心如意的傀儡,而只是制造了一个像他,但不听他话的皇帝。不但如此,温良还受制于皇帝,他们彼此制衡。于是,不甘心的温良心生一计。恰好,他的好友,程善的父亲和宫女(程善母亲)相爱,生下了程善。于是,他利用程父对付皇帝,没想计谋败露,程父被做成了椅子,程母被做成了箩筐。

于是,温良将计就计,砍下程父的双手,将他做成“养父”陪程善出宫,教养程善。有朝一日返回皇宫,报仇雪恨,杀了应如意,好让温良自己取而代之。

如果真是我想的这样,那么,结局真的令人如鲠在喉,这预示着,温良最后的计谋得逞了,他成功利用程善取代了应如意,当上了皇帝。

“养父”和“养母”一直教育程善向善,这其中的寓意,是因为“养父”是程善亲生父亲所铸,所以延续了父亲的善良,还是因为,善良也是温良控制程善的一种手段呢?我不禁细思极恐!

还有一点疑惑,再来于文章结尾。明彩最后利用祖传披风,保留了一缕残魂。她离家之前,也有一句口诀,和程善的“遇危难,开伞,到境界,阅信,见故人,持珏”遥相呼应。明彩的口诀是,“遇危难,披氅。至境界,下笔。见故人,持玦。”很显然,明彩就是程善的故人,既然如此,为何一开始,他们遇见的时候就不相认呢?这是我最大的疑惑,至今没有解开。

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上的观点是我对《人匠》的解读,也许,你看完之后,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正是我认为这篇文章具有魅力的所在。大千世界,是非公案难断,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善恶掺半。有善的恶,有恶的善,没法细细挑拣清楚。或许程善是识破温良阴谋的,但他逼不得已。也或许,他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最后,选择难得糊涂。一切的一切都要等你自己看完全文细细去体会。

一些个人看法,欢迎指正评论。

刘禹锡三次搬家的故事道理?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积极参与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极力反对宦官当权和藩镇势力。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郎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

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刘禹锡三次搬家的故事道理?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嫉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王子曰:居陋室而不以为陋,这不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而是一种超越的境界,唐代刘禹锡在被贬安徽和县的两年间,被地方官刁难,三次搬家,被迫居于陋室,然而他因精神上的富足把这一切看淡,并因此写出不足百字却名扬后世的《陋室铭》。笔者曾在和县陋室公园(陋室原址在内)旁的陋室宾馆居住数日,但是因为工作缘故需要全程封闭,仅一墙之隔,却无缘实地一睹陋室风采。《陋室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中重精神轻物质的优良风格,在当今乃至将来的官员廉政教育和青年廉洁教育中都将继续发挥独特作用。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豪”之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不足百字的《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被贬于安徽和县时,被当地地方官刁难居于破房陋室时的有感而作,虽不足百字,却流芳千古,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居于困境时自励自勉的绝好佳篇。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朝廷贬至安徽和州(县)。据说按照规定,他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地方官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地方官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地方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

东坡满腹为何物?

满腹都是不合时宜。

有个故事: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婢曰:“满腹都是识见。”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坡捧腹大笑。

故事来看,东坡有意刁难,而后被他人“讽刺”。

苏东坡是个胖子,原因不言而喻,因为他喜欢吃,还喜欢研究怎样吃,以至于相关传说数不胜数。譬如他与佛印和尚互相揶揄,只为一个“吃”。且说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佛印,恰逢他刚煮了条鱼,满屋喷香,佛印见是吃货来了,顺手将鱼藏在大磬之下,苏东坡进屋后,闻着鱼香,却是不见鱼,环视一周后,便问佛印,“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也未细想,脱口而出,“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哈哈大笑,说,“既然磬(庆)有鱼(余),那就一起共享吧。”说罢掀开大磬,大快朵颐。

不过,从流传下来的画像上看,苏东坡的啤酒肚凸得不是那么明显,想来最多属于微胖界。

《竹坡诗话》里记着这段话,“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东坡作为一个对美食颇有研究的资深食客,发明“东坡肉”算是小菜一碟。

至于他为何来到偏僻之地黄冈,那是因为被贬。到这,不得不说一下他的坎坷仕途了。

宋神宗即位后,决心励精图治,北宋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积贫积弱”,那么如何“富国强兵”呢?王安石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方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变法开始,但是,现实与理想相距太远,新法启动后,虽有些成效,但反对的声音很大。司马光批评,“今介甫(王安石)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当然,王安石不甘示弱,回复他,“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种时候,也是考验诸位官员的时候,支持还是反对?

时局明显,宋神宗支持王安石,支持变法将会得到升迁,反对变法则会被贬。若此时苏东坡支持王安石,他的仕途自然明朗许多。但苏东坡趋于保守,持反对意见。因此,他主动要求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之后十年,他一直在外任职。

1079年三月,苏东坡到了湖州,例行公事感谢皇恩写了《湖州谢上表》,但他忍不住发了几句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也就是这句话,居然被监察御史里行何大正揪住把柄,硬说苏东坡“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事有凑巧,苏东坡刚出版了一本书,《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这下可好,监察御史里行舒亶戴着放大镜找茬,经过一番苦找,终于找到苏东坡“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的证据。接下来,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也气势汹汹杀来,苏东坡被他们围剿,自是厄运难逃。七月,他被捕入狱。这便是“乌台诗案”。

御史台的这帮人想趁此机会将新法反对派一网打尽,把司马光、苏辙、黄庭经等二十九位名士统统列出来,准备一锅端。但宋太祖赵匡胤立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因此,苏东坡在牢里待了103天后,被放了出来。去哪呢?黄州。

至此,苏东坡也便成了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务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空头衔。此时他已经四十多了,若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些,遭此重挫,定会大泪滂沱,愁眉不展,但他的个性可不是这样的,唉声叹气的事才不干呢。所以,他在黄冈的生活虽然马马虎虎,但却过得有滋有味。他和家人一起开垦城东山坡上的空地,种些瓜果葫芦,“东坡居士”这名号就是这么来的。事实上,在黄冈的蔽塞生活却让他有了超然之感,《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这时写成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苏”中,苏东坡与父亲和弟弟不同之处在于,他的思想格局更为自由,“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这是他在《答谢民师推官书》中的一段话,想来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只是这样一个自信之人,在面对家庭生活的变故时,却不由黯然失色。他年方弱冠时娶王弗为妻,王弗不但美,还很聪明,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可惜的是,王弗与苏东坡一起生活了十一年,便撒手人寰了。这事对苏东坡打击巨大,他饶是洒脱,心里却始终放不下亡妻,以至十年后,一首《江城子》依然沉重异常,“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字一滴泪。

王弗死后三年,苏东坡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不过王闰之较之王弗,显然少了点智慧。她嫁苏东坡时,恰逢“乌台诗案”,苏东坡被捕入狱后。王闰之吓得一哆嗦,就把苏东坡的一些诗稿焚毁了,这事也就成了文化界的重大损失。但是,王闰之除了胆小一点,对苏东坡倒是情深意重,“乌台诗案”过后,苏东坡被贬黄冈,王闰之跟着他东奔西颠,毫无怨言。苏东坡在黄冈城外垦荒,她也跟着一起劳作。这个时候,她除了要照顾好三个孩子,还要照顾苏东坡这个大孩子。确实,苏东坡就是个大孩子,他的心是如此自由,容不得半点矫揉造作。

王朝云是苏东坡的小老婆,她是位歌女,刚开始,她跟着苏东坡并无名分,后来到了黄冈后,才由侍女改为侍妾。王朝云与王闰之相比,显然更懂苏东坡,因此在苏东坡心里,王朝云应该是他的知己。《东坡笔记》里记着一桩趣事: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确实,在官场中,苏东坡可谓是个不合时宜之人,是非曲直在他心里自有一杆秤,不拉帮结派,自由自在,但他并非不无遗憾,王朝云生下苏遁时,他写了首诗自嘲,“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个自信满满之人终于有了一丝哀怨。

宋神宗死后,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启用司马光为相,新法反对派得势。苏东坡也回到了京城,仅仅几个月,便被升为知礼部贡举。但苏东坡看不惯他们得势后拼命打压王安石一派,算不得什么英雄好汉。这样一来,苏东坡成了游离分子。游离分子不好当,他再次离开京城,去杭州做太守。不过他在杭州的这段日子过得还算惬意,甚至还有心情疏浚西湖,将挖出的淤泥在西湖边修了条路,叫做“苏堤”。不由让人想起很久以前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州时,修了条“白堤”。

在杭州待了几年,他被重新召回京城。接下来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仕途再遭重挫,先是外放颍州,再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接着贬到广东惠阳,最后贬到海南,这事在当时大概也就比杀头稍微好点吧。

宋徽宗继位后,苏东坡这才得以离开海南。

1101年,他终于能够回家了,但他已病重,死在回家的路上。这位因不合时宜而“历典八州,行程万里”的汉子在临终前大概很寂寞,因为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都已先他而去。

最后,苏辙按照哥哥的愿望,将他与王闰之合葬。王闰之陪伴苏东坡二十五年,算是三个女人中与他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苏东坡给王闰之写的祭文中有这么一句,“惟有同穴,尚蹈此言。”苏辙便忠实地执行了他的心愿。

或许,对苏东坡来说,王弗是爱人,王朝云是知己,王闰之则是亲人。

[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北宋人,文学家,书画家。]

行云流水其他应用

组词

行组词云组词流组词水组词

笔顺笔画

行笔顺笔画云笔顺笔画流笔顺笔画水笔顺笔画

近义词

行近义词云近义词流近义词水近义词

反义词

行反义词云反义词流反义词水反义词

行云流水成语接龙

正接

水波不兴水碧山青水菜不交水滴石穿水大鱼多水到鱼行水底捞明月水底捞月水底捞针水底摸月水底纳瓜水到渠成水覆难收水过地皮湿水光接天水光山色水火不避水火兵虫水火不辞水火不容水火不相容水火无交水火无情水火相济,盐梅相成水火之中水洁冰清水浆不入水晶灯笼水尽鹅飞水净鹅飞水尽山穷水阔山高水枯石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陆毕陈水落归漕水落归槽水流花落水流花谢水陆俱备水里纳瓜水落石出水绿山青水来伸手,饭来张口水来土掩水流云散水陆杂陈水磨工夫水磨功夫水满金山水漫金山水母目虾水木清华水米无干水米无交水明山秀水满则溢水牛过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泼不进水佩风裳水穷山尽水清无鱼水乳交融水乳之契水宿风餐水深火热水石清华水剩山残水色山光水宿山行水送山迎水土不伏水土不服水天一色水泄不漏水楔不通水泄不通水泄不透水秀山明水性随邪水性杨花水月观音水月镜花水月镜像水远山长水远山遥水长船高水涨船高水中捞月水至清则无鱼水中著盐水中捉月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反接

按辔徐行倍道而行霸道横行倍道兼行败德辱行变服诡行不护细行苞苴公行不矜细行不拘细行半路修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倍日并行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虚此行便宜施行秕者先行寸步难行草靡风行察言观行代拆代行独断独行独断专行砥节励行砥节厉行砥节砺行砥砺名行砥身砺行遁天妄行电照风行斗折蛇行儿女成行恩威并行风掣雷行法贵必行非钱不行福无双降,祸不单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方言矩行诡谲无行孤履危行高山景行高世之行躬体力行狗心狗行革心易行改玉改行瑰意奇行瑰意琦行官止神行狗彘之行虎步龙行祸不单行话不在行秽德垢行贿货公行货贿公行贿赂并行货赂大行贿赂公行货赂公行矩步方行踽踽独行见机而行节俭躬行节俭力行矫情饰行径情直行洁身累行矫饰伪行嘉言善行谨言慎行矫言伪行洁言污行嘉言懿行禁止令行克己慎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亏心短行跨者不行坎止流行困知勉行令不虚行令出惟行雷动风行量力而行雷厉风行雷励风行雷令风行趔趄而行力学笃行狼心狗行鹭序鸳行鹭序鹓行名不虚行末节细行谋听计行目下十行逆耳利行逆施倒行逆天而行鸟兽行讷言敏行讷于言,敏于行匍匐而行轻薄无行潜德隐行庆吊不行潜德秘行七十二行曲学诐行前言往行肉袒膝行三百六十行神出鬼行水到鱼行三句不离本行三句话不离本行丧伦败行饰情矫行三思而后行三思而行蛇鼠横行三十六行水宿山行束身修行身体力行蛇无头不行身无择行慎言慎行肆意妄行生知安行事在必行势在必行山止川行深中笃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特立独行听其言而观其行听其言观其行滔天罪行微服私行无胫而行文人无行危言危行威重令行信步而行秀出班行相辅而行嚣风遂行相机而行信受奉行修身洁行修身慎行行行重行行相须而行膝语蛇行先言往行言不及行言不践行一百二十行言不顾行言从计行言多伤行鱼贯而行鱼贯雁行衣锦昼行有口无行鹓鹭成行一目十行一目数行一目五行元戎启行烟视媚行夜宿晓行与时偕行衣食住行余食赘行言听计行言听事行有文无行鸭步鹅行淫心匿行衣绣昼行幼学壮行淫言诐行一意孤行一言一行庸言庸行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夜住晓行窒碍难行直道而行正道直行卓尔独行昼伏夜行知难而行直情径行丈人行择善而行正视绳行属托不行昼夜兼行坐言起行直言危行恣意妄行擿埴冥行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行云流水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奔腾澎湃拆东补西传龟袭紫堕溷飘茵风餐水宿凤毛麟角国事多艰祸迫眉睫极恶穷凶苛政猛虎龙肝麟脯流血成河女大须嫁敲金击石青梅竹马情人眼里出西施日复一日入境问俗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时移境迁天理良心天时地利人和同心合力危而不持闻风破胆畏难苟安心狠手辣鲜衣好食因循坐误遵而不失猪狗不如中郎有女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xiyulianxiang33048.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