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意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拼音: rén tóng cǐ xīn,xīn tóng cǐ lǐ
频率: 生僻
年代: 近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复句式
解释: 指人们对符合情理的事情有大致相同的看法。

语法: 作宾语、分句;指有相同观点。
典故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只是她也是个女孩儿。俗语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成语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都觉得唯一的办法是自己来寻一条生路。"
英文翻译: Everybody feels the same about this. <The same heart beats in every human breast.>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心同此理是什么意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意思是: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会相同。

意谓人在某些事情上,往往有相同的感受和理解。

最早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告子上》:“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 原文: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而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 译文: 孟子说:“希望尊贵,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

不过,每个人自己其实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到它罢了。

别人所给与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

赵孟使你尊贵,赵孟也同样可以使你下贱。

《诗经》说:‘酒已经醉了,德已经饱了。

’这是说仁义道德很充实,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四方传播的好名声在我身上,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绣花衣裳了。

人同此心猜歇后语?

歇后语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分析孟子节选的说理步骤?

孟子的文章,说理雄辩,气势逼人,这种强有力的论辩文风除了逻辑上的缜密思维外,还得益于他善于运用了一些修辞来体现。下面,结合课本里《孟子三章》的内容简单说明一下。

一、善用排比随处见,咄咄逼人气势强。

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里,作者列举“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诸多有利的地利条件,又指出了守城者“委而去之“”,实际上是强调了“地利不如人和也”的观点。这里,为了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一连运用了“非不......也”的句式,体现了再优越的条件,人心散了,那自然不攻自败。

再如,在《富贵不能淫》一文,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生动形象的比喻构成的排比展示大丈夫始终视仁、礼、仪而处事的态度。同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更是从大丈夫不以自身境况变化而变化以及在个人遭遇外界威胁乃至危及生命时的处事原则,更加有力揭示了真正的大丈夫应当是绝不为自身条件优劣与外界诱惑干扰威胁而动摇个人的坚定信念,相反,在关键时刻和危难关头不惜牺牲个人生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还有,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里,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孟子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论证了担当大任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即必定要经历各种磨炼与种种坎坷的道理,把经受的多种磨炼阐明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进而也对开头列举的历史上那些名人给与了强有力的概括。

孟子说仁义,梁惠王要利,孟子的观点是:仁义比利益重要。

惠王的观点是:利益更重要。

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然后王道行作为儒家基本经典文献的《孟子》,其说理方式一方面浓缩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说理方式的部分精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的某些同一性,本文拟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对话与独白----后对话阶段的权力话语

一个人的观点与思想表达出来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经常用的则只有两种,一种是书斋式的,通常被称之为“独白”;二是广场式的,也即“对话”或者“辩论”。

“独白”往往不需要事先表达“符号”本身的内涵,因为对于独白的主体来说这是没有必要的,他自己可以以自己认可的“符号”的意义去思考,真正的“独白”是追求一种内心的自我宁静,而且它的思考方式是反思式的,它不需要观众,它的表达实际上也不是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而是让自己了解自己,因此它的最高境界是“沉默”,是“无语”,因为到最后它没有必要表达了。它内心已经彻底宁静了。(突然感觉思想史上也许有很多高人因为达到“独白”的最高境界而“无语”,没有为后人留下任何史料而成为“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朱学勤语)

“对话”或者“辩论”则不同,首先对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了解你自己的观点,同时说服别人相信你自己,而不是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相反,它是一种具有冲动性的力量,具有侵略性与扩张性。它追求的是从“平等”(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否则就不是对话)到“霸权”(独占性),即时下流行的“话语霸权”与“权力话语”;其次由于是对话,因此它至少要涉及两个主体,因此对其中任何一个主体来说,你必须确定“符号”本身的内涵,因为对话与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另一个主体了解你的观点,所以你的话语的基本符号所指的内涵必须让人清楚,英文“对话”的单词“dialogue”的词根是“logue”,即“逻辑”,也就是说对话必须事先有双方都认可的“逻辑”,这里的逻辑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式逻辑,也即语言之间不能出现逻辑矛盾,比如不能说今天是星期六同时也是星期天;其次是实质逻辑,即同一“符号”的内涵是双方都清楚的,这里的清楚或者是指无须表达的,即常识,或者指事先界定的,即共识。

下面我们以上述的两个标准来观察《孟子》一书的表达形式。从形式上看,《孟子》一书是“独白”与“对话”的结合,说它具有形式上的“独白”性,是因为书中很多观点表面上看不是说给别人看的,甚至有些观点是典型的“独白”即自问自答,如: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孟子·离娄章句上》)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章句上》)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这些在形式上都是独白即自己问自己回答。但是《孟子》中更多的表现形式是“对话”,即两个人之间进行交谈,对话的一方除了孟子外,在《孟子》中,作为对话另一方的人物包括:梁惠王,齐宣王,庄暴,邹穆公,藤文公,鲁平公,乐正子,陈相,墨家夷子,景子,陈臻询,孔拒心,齐王,万章,告子等人,但是从实际的内容上看,孟子与这些人的对话本质上都不是对话,更不是独白,而是道德与知识权威对权力或者另一种知识权威的训导,它实际上是一种话语取得霸权后的独断式的论述,因此从本质上讲,它甚至也不是表达思想的,而是类似于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的教导与训斥。

它不是独白,一方面因为它是被表达出来的,书写出来的,而且不是自己书斋式的表达,而是一种宣讲的形式,它不断的寻找听众甚至是实践者。它表达的目的也不是基于一种内心的宁静,而是基于一种意识形态霸权的需要。因此它不断的寻找听众,而且企图寻找实践者,即“以道统势”,因此它注定要与权力接近。在上述对话中,我们发现的是很多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如梁惠王,齐宣王,邹穆公,藤文公,鲁平公。此外,它还要与其它的意识形态进行较量,消灭对手,即各种“道”之间进行竞争。在上述对话中,孟子与告子,墨家夷子,陈相等人的对话即是属于这一种。

它也不是对话,首先,真正的“对话”双方应该是平等的,而且对话应该允许对话的双方进行充分的辩论与说理,但是在《孟子》一书中,对话不是平等的,而是像孟子自己在书中说的那样“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这样我们在对话中看到的往往是他人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而孟子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略举几例如下:

A:政治权力拥有者提问:

(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B:其他人提问:

储子曰:“王使人?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储子为齐国人)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周人)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弟子)

也就是说,在这里孟子实际上不是在与他人讨论问题,交流思想,而是在以一种家长式的作风来形成知识上的权威。我们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孟子对任何人提出的问题总是能给出一个回答,不仅如此,而且在全书所有的对话分歧中,最后总是以孟子的胜利而终结。即表现的是一个全知全能者(先知的角色)。其次,真正的对话是不预设对话结果的,而是思想遵循语言本身的逻辑不断的深入下去。但是在《孟子》中,对话发生之前,孟子的结论已经存在了,语言的逻辑实际上发生在实际结论之后,为实际的结论服务,因此本质上讲这种对话是不需要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的,唯一的交流就是引导他人认识到他自己的结论是合理的。也就是说,对话是预设了前提的,对话是达到“真理越辩越明”的目的,而不是“真理越辩越糊涂”。我们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孟子·尽心章句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因此,在孟子与他人对话之前,孟子已经知道结果了。对话的目的主要是起一种解释与引导的作用。最后,真正的对话应该是互动的,双方应该有不断的交锋。但是在《孟子》一书中,这样的交锋实际上很少,主要的篇幅是其他人提出一个或者几个问题,而孟子做解答,或者干脆是孟子自己进行“独白”。在整本书里面,对话的结尾一句几乎全部是以孟子的话语结尾(极个别的地方例外)。也就是说,说到最后,总是孟子成了一个赢家。结尾以孟子的话结束实际上是在展示一种权威的总结陈词,它暗示的是争论的结果再一次证明了权威是正确的,强化了权威的统治地位,话语霸权更加牢固了,留给别人的只是服从权威,或者沉默,争论从来没有留下新的问题,因此,无须在争论了,知识导致权力,权力导致话语霸权,话语霸权导致专制。因此,在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孟子的一种霸气与高傲。这种知识领域的权威导致的高傲与霸气复制到政治领域实际上就是中国最典型的政治作风。

因此从总体上讲,《孟子》的说理方式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而是处于对话的结果阶段,是后对话阶段,因为只有对话的结果才形成权威,对话的过程是平等的,而在《孟子》中,对话的起点阶段就已经形成了权威,因此整本书主要是权威本身在说话,是老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道德权威向政治权威进行说教,也是道德权威之间的竞技场,但竞技的结果总是强化了原先的权威。

二,理想(价值)与现实(事实)-------批判的张力

道德权威向政治权威进行说教本身不是为了理论的需要,而是实践的需要,因为道德权威没有一套自己的组织来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因此它必须借用政治组织。这样如何让政治权威相信自己是十分重要的意见事情,在《孟子》中,说理的一种常用的形式是以三代之君主的先例为参照对象,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即现在所说的惯例来作为论据说理,选取一部分举例如下: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妻,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

“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孟子·离娄章句下》)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孟子·万章章句上》)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孟子·告子章句下》)

“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蓰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忻然,乐而忘天下。”“尧荐舜于天,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孟子·尽心章句上》)

“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孟子·尽心章句下》)

上面的引用可以看出,在《孟子》中,几乎每一章都引用了尧舜禹来作为说理的论据,对上面关于尧舜禹的事迹的论述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至少可以看到,在孟子那里, 尧舜禹是下列政治价值与政治品德化身与象征:

仁与义: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

礼: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智: “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孝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妻,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蓰也.窃负(其父)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忻然,乐而忘天下。”

至善之道:即书中所说的“圣人之道”, 用今天的话语符号来说,即是完美的政治理想国.

这些政治价值与政治品德恰恰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高的政治价值,也是历代君主圣王不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说,在孟子那里,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个完美的政治理想国的原生形态,即三圣之世,在那里,君主融仁义礼智等为一体,并且大公无私(尧荐舜于天,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 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情为民所系(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利为民所谋(禹因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但是,问题是这里孟子所讲的这些存在的前提是这些事实必须是真的。这里我简要的做一个知识考古学的考察,《孟子》中,引用古书最多的是《诗经》和《尚书》,不过关于尧舜禹事迹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尚书》中,但是在《孟子》一书中,很多关于尧舜禹情况的介绍则没有注明出处,这有几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是这是常识,不用注明出处,因为大家都知道,但是如果是常识,把它写出来只要两种可能性:一是用来说明道理,这种情况下常识必须与其他更为重要的东西依附在一起,也就是说在常识的前后文中能够发现结论性的东西。常识是用来支持结论的。另一种情况则是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存在,这时常识不是用来做论据的,而是表达与抒发作者某些意向的(天上有无数个星星---小龙人歌曲,月亮弯弯---康定情歌)。如果不是常识,那么在说理性的文章中,没有表明出处的情况只有一个可能,即作者本人的意见与想法(opinion)。在《孟子》中,有很多地方引用尧舜禹不是作为论据使用的,而是直接把它当成一种作者的意见来表达,比如说“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这些说法实际上很武断,没有论据支撑。也就是说,在《孟子》中,除了引用《尚书》中关于尧舜禹的事迹来说明他们的政治与道德的光辉形象外,还有很多是作者本人的主观价值判断。这样一来,就把事实与价值判断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甚至很多你根本就无法区分是一个价值判断还是一个事实判断(尧舜,性之也),由于把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混合在一起,这样,在《孟子》中,最后就成功的使关于尧舜禹的论述是溶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于一体,而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融合在一起的结果就是理想与事实的界限的模糊。这里的理想与事实的界限的模糊是指关于三圣时代的论述。这种理想与事实的融合在当时的政治教化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方式,由于它是把理想与现实,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因此最后它就在当时的政治说教中树立了一个完美的政治理想国形象,不仅如此,由于它是把价值判断很巧妙的隐藏在事实判断之中,这样一来,就很难使人们不去相信孟子关于尧舜禹的论述不是事实,另一方面,由于他是把这个命题(政治理想国)放在历史的开端,而历史不具有可逆性,这样一来,即使你怀疑他的论述的不真实性,你也无法去证伪它。而一旦一个完美的政治理想过已经树立起来了,那么对单个的人来说,就往往获得了一种批判现实政治权力的道义上的勇气与力量。因为在完美的政治理想国面前,现实总是残缺的,现实的君主相对于三圣,也会黯然失色,低气不足。在《孟子》中,我们也经常能够感觉到孟子的一种霸气,也许正是基于此缘故。这种把理想与现实融合在一起,甚至是把虚构的事实放在理想中,再将此作为标准去批判另外一种客观现实的方法在今天的政治话语系统中仍然存在,比如我们高中政治课本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论证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劣于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方式就是这样,我们总结出的中国的人大制优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原因是这样:人大制有利于代表民意,办事效率高等等,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则往往互相制约,办事推委,效率底下等。最后,得出结论,中国优于西方。但是实际上则是这种分析思路有诡辩的色彩:首先它是把人大制度的优点与三权分立制度的缺点进行比较而得出的结论。从比较的方式上看其实是错误的,正确的比较方式应该是把人大制度的优点与三权分立制度的优点进行比较,再把两者的缺点进行比较,而不是把一方的优点与另一方的缺点进行比较,这是偷换概念。其次它是把应然的东西与实然的东西进行比较。因为它所说的人大制度的优点实际上是指理论上所说的人大制度的优点,而实际上人大制度在实际中未必真的表现出这些优点。从这里我们也许看到的是传统对现代的魅力与影响之深刻。

三,修辞方式----可能的艺术

本文的题目是《孟子》说理方式解析,第一部分可以看成是对整本书的写作形式的解析,第二部分则是从一个视角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解析,本部分我将从微观的角度来对《孟子》的说理方式进行解析。由于篇幅的关系,我这里不全部列举与分析《孟子》中所有的说理方式,而是选择其中常用的三种。

A: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种方法的逻辑通常是首先顺着你的思路对你进行无声的反驳,它首先向你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然后你给出结论。最后它再说出一个类似的但与政治有关的问题,再反问你的结论,也就是说,结论有了,在逻辑上讲,你不得不承认,因为你对先前简单的问题给出了答案。但是从感情上讲,你又往往不愿意接受它。

举例:在梁慧王章句上中,孟子问梁慧王,杀人用刀子和用木棍是不是有区别,梁慧王说没有区别,然后孟子又问梁慧王,杀人用刀子和政治是不是又区别,梁慧王又说,也没有区别。这两个问题是极其简单的,梁慧王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接下来孟子不直接说梁慧王用政治杀人,而是列举了一系列事实,即你梁慧王厨房里有肥牛,马厩里有健马,但是您统治下的领土之内却是路有冻死骨。这样一说,实际上你梁慧王就是杀人犯了,只不过你是用政治来杀人,而用政治杀人与用刀子杀人是没有区别的,你梁慧王自己亲口承认的。这种说理方式在《孟子》中不断的被运用,如孟子与齐宣王关于治理国家不力时如何处置君主的对话也是运用这种逻辑,既然你齐宣王认为朋友有负你之托就应该抛弃,那么你有负天下人之托应该如何就不用我说了。

B:比喻与类比。在告子章句上中,有一段告子与孟子关于性善性恶的争论,高子把人性比做水,认为水时哪里有缺口就往哪里流,人性也一样,因此人性无所谓善与恶,孟子也用水来对其进行反驳,他认为,水流虽然部分方向,但是水流则时分高下的,人性善就像水向下一样,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在讲现在被称为“杯水车薪”的典故时,孟子又说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即把仁比做水,把不仁比做火。在与齐宣王谈君臣之道时,他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在与戴盈之的对话中,孟子认为戴盈子关于税率下调和免去关卡要一步一步进行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这就像一个偷鸡人说他一时不能杜绝偷鸡的习惯,而请求每天少偷一只从而最后不偷一样是荒唐的。

C:典故运用。在与公明仪谈话时,公明仪认为逄蒙向弈学会射箭技巧后而把弈杀死这件事弈应该没有罪,而孟子则认为弈虽然罪过不大,但是还是有罪的,他没有直接解释为何弈有罪,而是讲了一个历史典故。郑国派子濯孺子侵犯卫国,于是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当时子濯孺子突然发病,因此他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但是当他得知追击他的人是庾公之斯后立刻就认为自己不会死,原因是庾公之斯的射箭技术是从尹公那里学的,而尹公的射箭技术是从他那里学的,尹公是正派人,那么他的学生也一定很正派,最后果真庾公之斯没有杀死他,而是把箭头拔了发射了四箭。至于用三代和《尚书》的典故就更多,这里不再列举。

以上三种说理方式是《孟子》种运用最平凡的三种,从特点上看,这些论证方式具有直观性,通俗性,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的某些基本同一性。

首先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背后的博弈。比如当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这句话时,它的隐含前提时已经承认了人们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也就是说,你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你,用农村人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但是这里面本身就隐藏这潜在的冲突与矛盾,因为无论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还是将心比心,它本质上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一个博弈的过程,它隐含的东西是人们是互相算计的,是极端不信任的,其实内心是十分阴暗的,一旦是一个博弈的过程,那么在常态下可能的确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但是一旦某一次博弈的收益与成本极端不对称,那么某一方就十分有可能吃掉另一方,最后就出现历史上不断重演的“君之视臣如手足,但臣视君如寇仇”的臣杀君的现象。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极端的不信任的现象。

其次是直观的模糊思维方式,似是而非。在上述的简单列举的几个比喻与类比论证中,表面看起来是说理充分,简明厄要,但是实际上很多都经不起深思熟虑的推敲,比如说“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看起来的确是仁胜不仁,但是实际上你也可以把它改成“不仁之胜仁也,犹水胜火”,再比如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可以成为人性善的根据,但是它同时可以立刻就变成人性不善或者人性恶的根据,即你也可以说:“人无有不恶,水无有不下”,也就是说,这种论证方式其实具有很强的诡辩性,它是先把一个常识性的东西加以列举(水往下流),然后把一个价值判断附着在这个常识性的东西的后面,给你一种这个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也是常识的感觉,用逻辑学来表示就是:A有属性B,所以C有属性D。如果用这种逻辑来论证问题,那么一切都是可能的.

最后是价值判断先行,无可无不可。比如上述引用的典故大意是为了说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这些都不是必然的,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我们就以这个典故为例,其实我们在《孟子》中就可以找到反驳孟子的方法,在《孟子·万章章句上》中,有几段万章与孟子关于舜与他弟弟象的故事的对话。万章说,舜的弟弟要杀他而他却仍然视他弟弟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视他弟弟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他问孟子舜是不是假装这样的,孟子说舜不是假装的,因为他的弟弟象是用骗君子的方法骗他的,而“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因此舜对他弟弟的信任实际上反而说明了舜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我们实际上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为弈辩护,正是因为弈太正直了,从来就没有怀疑逄蒙会杀他,所以如此,又或者说正是因为逄蒙太会伪装了,他是用欺骗君子的方法来掩饰自己的,因此弈当然不知道。这反而说明了弈是一个君子,怎么能说有罪过呢?实际上孟子在这里的判断根本上就不是一种基于问题本身是非的判断,而是一种因人而异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他没有一个固定的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这种没有固定的是非判断标准,只分蓝绿,不问黑白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中国人的一种典型的思维方式,它十分容易导致判断标准的“两个凡是”,即在现实生活中,价值判断优先,重立场,轻事实,同一种情况与事实,凡是我们认为的朋友,亲戚,即使是错的也往往认为是对的,甚至对错误进行各种掩饰与辩护,反之,凡是我们认为的敌人,即使是对的也要把他说成是错的,立场代替一切。派别代替一切。

心同理同这句话出自哪里?“东圣西圣,心同?

首先,哲学是一个系,不是专业。

哲学里分好几个专业,中哲,西哲,马哲,科哲,伦理,宗教,逻辑,宗教艺术等等。

其次,哲学思维是最主要的,有句话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东圣西圣,心同理同。

可以先看看罗素的西哲史,冯友兰的中哲史,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李泽厚的思想史论,弗雷泽的金枝,金岳霖的逻辑,算是打开视野。

什么是同理心?

或许你有看过太多关于同理心的说明,或许你还不太清楚这三个字到底指的是什么。

同理心并不是一个外来的词汇或者专属于心理学的词汇,我们常用的说法比如“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等,它可以初步理解为“换位思考”,不过仅仅是思考还不够,还需要“换位感受”,“换位行动”。

同理心发达的人,能够知道对方想什么,要什么,并作出相应的行为,他肯定也是一个情商高的人,同时是一个让人喜欢、愿意与之相处的人,当然也具备了成为优秀心理咨询师的潜质。同理心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 理解对方所表达的言语、行为和肢体。这是最简单的层次,当然也是很困难的层次;这是区分一个人有无同理心的基本点。小孩子在商场,告诉妈妈说:“妈妈,我想要玩具车......”pia,这位妈妈给了孩子一巴掌,“车车车,一天到晚就知道车,走回家。”这是非常典型的同理心极度匮乏症,她听到了孩子的言语可能也看到了孩子充满渴望的眼神,孩子简单的言语或行为,瞬间就刺激了她的敏感神经(可能是某种愤怒、压抑或者急迫),哪里会去理解呢?有同理心的妈妈会怎样表达呢?“宝贝,我听到了你说想要玩具车,妈妈知道了。......”So easy!简单重复对方的言语,即表明你关注到了,你理解了。当然,你不理解的话,可以附加一句“这是什么意思呢?”
除了言语,我们更多的可以关注对方的肢体和表情,这方面的理解能力几乎是人的天赋能力,无需刻意的学习。当然,有一些复杂的情况,比如一个人笑着说“我离婚了”,这里面表达的意思可能就复杂多了。同理心缺乏的人往往会回应:“你怎么离婚了呢?”或者“我就说早该离婚了。”具备基本同理心的人一般会说:“离婚了,有什么好笑的?”
缺乏同理心的人,多表现为以己度人,困于自身的情绪、执念或动机,缺乏换位的能力。和他们相处起来,压抑、难受、别扭、憋得慌,离得越远越好。 第二层境界: 理解对方未表达的情绪、情感、动机和思维。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当他想着某样事情,却说着无关紧要的事情,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说或者不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男士搞不懂“你好坏”等于“喜欢你”的原因。
当然,如果你具备基本的同理心,却无法解读对方未表达的深意的话,说明你有心,但有些笨笨的。你关注到了对方,也觉察到了他的言语、行为和肢体,你已经开始换位了,但是换位不深。举个例子吧!

老公刚进家门。
老婆说:“老公,你总算回来了。你都不知道今天家里有多脏!”
老公答:“是吗?我看看。”
老婆不悦:“今天孩子一点不省心,老是哭。”
老公答:“真的啊!我去哄哄她。”
老婆怒:“奶粉快没了。”
老公穿鞋:“我这就去买。”


试问:此时,这位老婆所说真的是内心所需吗?如果说一句抱怨,可能是真的。可是接连三句,这位老公都没有听出其中深意,确实有些笨。如果某位男士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可以问问身边的女士。
当然,也需要举一个反例:

老公刚进家门。
老婆抱怨:“家里脏,带孩子累,奶粉没有了......”
老公怒:“吵什么吵,烦不烦!”


这位老公脾气有点大,情商也可能有点低,同理心也有点可能不到位。问题来了,老婆接下来如何回应,是同理心发达的表现?参考答案:“老公,看你生这么大气干啥,我就撒个娇。是不是外面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啊?”0分答案:“凶什么凶,不知道别人在家多辛苦.....”
第三层境界: 给对方此时最需要的东西,同理心的最高境界不在于你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而在对方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这是一种默契,正如一首歌里唱的:“我还没说可惜,你已经在叹息。”一个痛哭的人,此时最需要的可能不是建议,也不要你理解他的情绪(因为如此明显),他需要的仅仅是安全可以哭诉的环境、陪伴和纸巾。
我的一位求助者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在咨询的过程中,由于很多曾经的创伤重新回到心底,她有一连几天时间,内心很痛苦无力,情绪也很糟糕。一天晚上,躺在身边的孩子,对她说:“妈妈,我好舍不得你!”......她紧紧的搂住孩子,感觉好满足好温暖,此刻她似乎比孩子更需要这份温暖。
毫无疑问,这个天真的孩子很有灵气的,同理心异常发达。敏锐的觉察到了母亲的失落、无力、痛苦,质朴的言语表达出了对妈妈的依恋、怜惜和关心。
关于“如何培养同理心”的一些提示:

1. 完整的自我意识


一个拥有完整自我意识的人,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价值和优势是什么,同时也了解自己的劣势和不足,他感到安全、自在、宽容、信任,能够、也有力量放下自己心中的情绪、价值观和信念,耐心的关注他人,倾听和感受他人,试着用对方的视角审视问题,体会其中的情绪、思维、动机和需要。
完整的自我意识,乃是同理心发展的根基。原因在于拥有完整自我意识的人,不会轻易被对方的表现击中情结,比如自己内心的弱小、自卑、不足够和敌意,也断然不会在对方诉说的时候全然听不进去,也不会在对方需要关心陪伴的时候用愤怒来伤害对方,而是保持关注、保持好奇之心,深入对方内心。

2. 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有时候又被称为探究精神,也就是探究事物的更多可能性,它的反面是执着和片面。比如当老板把你叫到办公室,没来由的骂了一通。此时,你可能从脑袋里冒出很多猜想,“老板有病!”、“我做错了事情。”、“老板家里正在闹离婚,心情烦着呢。”往往我们想到一种可能性就开始情绪泛滥做出冲动行为,想到“老板有病”就愤怒,觉得待不下去,冲动离职;想到“我做错了事情”、就自怨自艾,陷入焦虑和自责中。保持好奇心,遇事多想想有没有别的可能性,或者问一句:“老大,你今天发这么大脾气,是怎么回事呢?”这样说一来可以促进对方反思自身行为,二来可以了解哪一种可能性为真,让我们更接近真实。
正如前面我们的例子,一个人笑着说:“我离婚了!”,我们不妨好奇一下,:“我很好奇,你怎么笑着说,我离婚了呢?”

3.必要时予以确认

一个具备完整自我意识的人,通过充满好奇的探究之后,便已经对对方的言语、表情、行为、情绪、动机、思维逻辑有充分的理解,可以达到深层次的同理;当然,在情况很复杂,或者自我理解不足够的时候,我们还有一项重要的技能叫:确认。还是前面的例子:“看你笑着说离婚了,想必这是一种解脱,对吗?”常见的情况是,很多人在看到对方“使脸色”之后,内心往往冒出各种不好的想法,比如对方不喜欢我、我哪里做错了,往往连最基本的“对方不开心”都感受不到,更没有办法给予对方所需的帮助和温暖,这其中的原因大多是内心脆弱的缘故(玻璃心,即是自我意识不完整)。当然,此时可以采用“确认”这样技能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比如直接了当的问问对方:“看你一脸不高兴的样子,是我哪里做错了什么吗?”发展自己的同理心,并不是变得世故和圆滑,而是找回那个最纯真、安全、自信的自己就拥有的能力,让别人舒服,也让自己丰盛。

相同的行为用什么四字词语?

【赏同罚异】 指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

【一式一样】 完全是一个式样。形容完全相同。

【类聚群分】 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而聚合,各种事物因类别不同而区分。

【异途同归】 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分门别类】 分、别:分辨、区别;门:一般事物的分类;类: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把一些事物按照特性和特征分别归入各种门类。

【行合趋同】 行为志趣相同。

【意气相投】 意气:志趣性格;投:合得来。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一模一样】 样子完全相同。

【同源异流】 指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

【龙生九子】 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

【行同能偶】 品行相同,才能相等。

【标同伐异】 帮助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意见不同的人。

【独来独往】 独身往来,不与人为伍。比喻事事不与人相同。

【大相径庭】 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小异大同】 小部分不同,大部分相同。

【和光同尘】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慨当以慷】 与“慷慨”意思相同,指充满正气,情绪激动。“当以”无实际意义。

【出处殊涂】 指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亦作“出处殊途”。

【异曲同工】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英雄所见略同】 所见:所见到的,指见解;略:大略,大致。指有识见者所持见解大致相同。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

【同工异曲】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叠矩重规】 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

【殊致同归】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同“殊涂同归”。

【同声相应】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殊途同归】 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好恶不同】 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志向和思想感情各异。

【异路同归】 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你唱我和】 和: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体裁和韵脚来写作诗词。①指用诗词相互酬答。②指双方意见相同,互相支持。

【本同末离】 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

【纷纷不一】 各不相同。纷纷:多而杂乱。

【殊路同归】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同“殊涂同归”。

【贡禹弹冠】 指贡禹与王吉(字子阳)友善,见其在位,亦愿为官。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

【千古一辙】 指自古相同。

【苦乐不均】 均:平均。同样的人享受的待遇却不相同。形容待遇不相等。

【惺惺相惜】 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

【一而二,二而一】 两件事看似不同,实际上却相同。

【同文共轨】 同文: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

【染丝之变】 比喻本来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

【人心如面】 心:指思想、感情等。指每个人的思想也象每个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呼朋引类】 呼:叫;引:招来;类:同类。指招引志趣相同的人。

【树同拔异】 指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

【殊涂同会】 犹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龙生九种】 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同“龙生九子”。

【同源异派】 指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同“同源异流”。

【同功一体】 指功绩和地位相同。

【殊涂同归】 本指由不同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后比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结果。

【气味相投】 气味:比喻性格和志趣;投:投合。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一模二样】 犹言一模一样。样子完全相同。

【独一无二】 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

【地丑德齐】 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同归殊途】 归:归宿;殊:不同;途:道路。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出处殊途】 指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

【公诸同好】 公:公开;诸:之于;同好:爱好相同的人。指把自己所收藏的珍爱的东西拿出来,使有相同爱好的人都能欣赏。

【一致百虑】 一致:趋向相同;百虑:各种考虑。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儒家指虑虽种种,理归于一。

【同音共律】 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

【休戚与共】 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鸱鸦嗜鼠】 比喻嗜好各不相同。

【同忧相救】 指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重规迭矩】 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

【同舟共济】 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一毫不差】 指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差异。

【大同小异】 大体相同,略有差异。

【臭味相投】 臭味:气味;相投:互相投合。彼此的思想作风、兴趣等相同,很合得来(常指坏的)。

【不谋而同】 谋:商量;同:相同。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一轨同风】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同声相求】 指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殊涂同致】 犹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同船合命】 比喻处境相同,利害相关。

【异口同声】 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绵延不断】 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同符合契】 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同病相怜】 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同气相求】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指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会相同。

【同舟共命】 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

【书同文,车同轨】 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所见略同】 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

【同归殊涂】 原指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

【大有径庭】 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天南地北】 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方:方术,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

【迭矩重规】 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

【志同道合】 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鲁卫之政】 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

【名同实异】 名称相同,而实质不一样。

【殊方同致】 犹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异口同声,整齐划一。

相同的行为用什么四字词语?——千篇一律,行合趋同,不约而同

人心永远是相互的感悟?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人同此心,事同此理。就是竞争,也要求共赢,更何况处朋友?这才是大智慧。只知道自己的名利,还要优先还要第一,都是不行的,注定不能长久的。

再深的感情,不懂珍惜,也会淡;再好的关系,不去维系,也会散。人和人交往,全凭一份真诚,心和心相处,全凭一份真意;相遇了,就好好珍惜,相处了,就多多用心,谁也不能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人心,永远是相互的,要想被人真心对待,首先你要真心待人;要想受人珍惜爱护,首先你要对人守护。

任何一份好的感情都是真心换真心,任何一段好的关系都是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人心都是互相的,幸福都是真心换取的。

香蕉莫强求,强求不香伴侣莫若惜,珍惜才久,人心都是相对的,以真换真,感情都是相互的,用心暖心。

人是相互的,你待我三分好,我定对你七分好。

1、人心都是相对的,以真换真,感情都是相互的,用心暖心,真情很贵,记得把真心留给懂你的人,真情留给对的人。

2、人心都是相互的,若玩心眼,玩套路,再好的朋友也会离你越来越远,与人相处,用心点,真心点,感情的长久靠的是真诚,珍惜,而不是那些虚伪和套路!

3、人是相互的,你待我三分好,我定对你七分好,人心都是这样降冷的,不是家人永远不是家人。

4、人心都是相互的,将心比心,才能得人心;以心换心,才能见真情。

5、相交莫强求,强求不香;相伴莫若惜,珍惜才久。人心都是相对的,以真换真; 感情都是相互的,用心暖心!

两个男人不穿衣服的成语形容关系好?

答案是:臭味相同,形同手足。亲密无间 形影不离 亲如手足 情同手足 金兰之交 桃园结义 金兰之交 天长地久 友谊长存 一见如故 不分彼此 推心置腹 心心相印 无微不至 亲密无间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友好相处

勾肩搭背,虎背熊腰,合肥

陶九渊名言?

陆九渊(1139—1193年)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他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此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汉族,江西省金溪陆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他还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开山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陆九渊虽然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心学”。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此观点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企图由此证明所谓“天理”即封建等级秩序、封建道德教条,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恒久不变的。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逐渐形成体系,和他与朱熹的论衡关系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陆九渊形成了自己的学派特色,也找到了立学的理论根基。黄宗羲在《宋元学案·象山学案》中指出,陆子之学为尊德性,朱子之学为道问学。这种对于两人学说的区分性概括,只是表明了他们各自的特色,但他们并不是孤立的、绝对的。虽然朱熹和陆九渊都强调自己学说中有异于他者的一面,但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共同之处。所以这种侧重理论上的区别,并不能构成根本性的分歧,都是在封建伦理的大框架下,发挥理学的精义。他们只是因为出发点和立论的不同,才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陆九渊还热衷于讲学授徒,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每开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其弟子遍布于江西、浙江两地。他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张学以致用,其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败的命运。在教育内容上,他把封建伦理纲常和一般知识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心”上做功课,以发现人心中的良知良能,体认封建伦理纲常。陆象山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杨简、袁燮、舒璘、傅子云等。其中杨简进一步发扬了其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陆九渊十分看重人心的道德力量,他所追求的是一种主观理性的自觉。他认为这种自觉是人所固有的,它超越于人的知识结构之上,但是又不能脱离知识。所以他在推崇“尊德性”的同时,又提倡对知识的学习来补充与丰富这种自觉。陆九渊所提出的这种理性的自觉把带有普遍性的道德伦理内化为个人的内在体验,是与朱熹所讲的知性的“理”证明封建道德规范的根源性、普遍性的最大差别。

陆九渊名句集锦

1、百家满天下,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2、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3、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4、学能变化气质。

5、闻善而慕,知过而惧。

6、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7、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

8、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其他应用

组词

人组词同组词此组词心组词心组词同组词此组词理组词

笔顺笔画

人笔顺笔画同笔顺笔画此笔顺笔画心笔顺笔画心笔顺笔画同笔顺笔画此笔顺笔画理笔顺笔画

近义词

人近义词同近义词此近义词心近义词心近义词同近义词此近义词理近义词

反义词

人反义词同反义词此反义词心反义词心反义词同反义词此反义词理反义词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成语接龙

正接

理不胜辞理不忘乱理不胜词理纷解结理固当然理过其辞理亏心虚理屈词穷理屈事穷理所必然理所不容理所当然理应如此理正词直理之当然理直气壮

反接

暗锤打人暗箭伤人暗箭中人不齿于人北道主人不乏其人不甘后人不敢后人薄寒中人不可告人薄命佳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百年树人百世一人悲天悯人婢学夫人婢作夫人不知何许人百载树人成败论人楚楚动人楚楚可人仓卒主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春风风人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穿井得人醇酒妇人齿颊挂人从井救人长娇美人醇酒美人察己知人出口伤人沧浪老人才气过人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才识过人春色撩人春色恼人床头捉刀人寸铁杀人才子佳人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咄咄逼人东道主人达官贵人达官要人胆略兼人斗南一人达人立人得饶人处且饶人达士通人斗筲小人得失在人斗筲之人睹物思人度外之人睹物怀人刀下留人东西南北人蹈袭前人等闲之人大言欺人独异于人盗怨主人盗憎主人二八佳人恶语伤人富贵逼人风高放火,月黑杀人富贵骄人翻脸不认人锋芒逼人飞鸟依人方外人方外之人俯仰随人斧钺之人伐罪吊人俯仰由人俯仰于人观场矮人光彩射人肝胆过人肝胆照人孤家寡人光可鉴人关门养虎,虎大伤人鬼怕恶人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拱手让人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狗眼看人姑射神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个中人功狗功人个中之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蔼近人祸福惟人祸福由人后发制人后继无人后继有人寒气逼人寒气袭人皇天不负苦心人皇天不负有心人含血喷人含血噀人慧业才人黄羊任人慧业文人迥不犹人精彩逼人绝代佳人借刀杀人洁己爱人攫金不见人嫁祸于人江湖艺人瘠己肥人借剑杀人蒹葭伊人解铃还是系铃人解铃还须系铃人解铃须用系铃人假力于人掘墓人见弃于人寂若无人济世安人己所不欲,勿加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济世救人绝色佳人绝世佳人假手旁人假手于人祭天金人居停主人见物不见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局外之人节用爱人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解衣衣人金针度人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旷古一人愧天怍人宽以待人利己损人邻女詈人黎丘丈人立人达人两世为人论世知人冷语冰人乐于助人貌不惊人名从主人名公巨人妙绝时人谋及庶人墨客骚人谋事在人目中无人宁为太平狗,莫作离乱人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泥足巨人贫贱骄人判若两人傍若无人旁若无人平易近人千古罪人强加于人迁客骚人穷鸟归人穷鸟投人迁怒于人挈瓶之智,守不假人阒其无人阒若无人秋水伊人欺天罔人阒无一人前无古人取信于人强作解人强做解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授柄于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四海他人舍己成人舍己从人审己度人舍己为人损己利人舍己救人舍己就人恕己及人市井小人舍己芸人素口骂人势利小人舍命救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盛气临人盛气凌人善气迎人视若路人省事宁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率兽食人上天不负苦心人顺天从人视同路人顺天应人神仙中人岁月不待人岁月不饶人受制于人天不绝人推己及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天相吉人推贤任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枉道事人王公大人王公贵人枉己正人文如其人万事不求人误杀好人文似其人违天悖人畏天悯人窝停主人香草美人先发制人学贯天人羲皇上人修己安人小脚女人虚己受人学际天人学究天人先即制人血口喷人下里巴人羞面见人笑骂由人小鸟依人先人夺人性情中人形势逼人先声夺人息事宁人习俗移人虚推古人循循诱人虚誉欺人刑余之人夏雨雨人语不惊人语不择人以辞取人以德服人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眼底无人用非其人余光分人一顾倾人移祸于人以己度人眢井瞽人以己律人有己无人以理服人以力服人一鸣惊人以貌取人忧能伤人以容取人倚势凌人倚势欺人以势压人应天从人应天顺人怨天忧人怨天尤人颖悟绝人有我无人尤物移人月下老人英雄欺人有心人仰息他人以言举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宽以字人以言取人庸医杀人御用文人严于责己,宽以待人一语中人压寨夫人意中人睚眦杀人以眦睚杀人治病救人臧仓小人直道事人捉刀人沾溉后人瘈狗噬人智过万人造化弄人尊己卑人自己人捉将挟人折节下贤人自绝于人中馈乏人状貌不及中人自欺欺人仗势欺人志士仁人曾参杀人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眦睚杀人自作解人只重衣衫不重人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备尝辛苦不得已而用之抱恨终天冰肌玉骨不经之谈杯水之敬杯水之谢碧瓦朱檐不虞之誉从从容容撑肠拄腹出公忘私持蠡测海重峦复嶂称薪而爨,数米而炊逞心如意跌宕昭彰雕甍画栋箪食壶浆笃信好学得心应手饿虎逢羊忿不顾身翻来覆去风木含悲风门水口分条析理攻城徇地骨化形销攻乎异端桂林一枝古寺青灯拱手让人高谈雅步鼓吻弄舌甘心乐意乖嘴蜜舌后进之秀号天搭地荒唐不经活现眼海晏河清激昂慷慨精诚所加,金石为亏加官进爵揭盖子尽节死敌燋金烁石俭可养廉诘曲聱牙进退无门吉星高照快刀斩麻刳胎杀夭可望而不可及兰艾同焚碌碌无为凛若秋霜料事如神楞头呆脑捞一把龙战虎争龙姿凤采眉花眼笑密密层层瞒神唬鬼满园春色莫予毒也扭手扭脚拿印把子骈肩累足青蓝冰水拳拳盛意区区小事琴瑟调和拳中掿沙攘来熙往死到临头饰非养过手脚干净顺口溜石烂海枯始乱终弃声名远播神色不惊绳枢之子鉥心刳形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三贞九烈慎终若始搜章摘句天地经纬天衣无缝无可救药五陵豪气无适无莫歪谈乱道违条舞法文章宗工心胆俱裂心浮气盛香火不断萧墙之变学无止境行有余力云窗月户以德报怨应付裕如艳如桃李,凛若冰霜用夏变夷英雄欺人一言难尽盈盈在目言中事隐芝艾俱焚絺辞绘句早朝晏退直道不容杖杜弄麞正大堂皇泽及髊骨尊老爱幼择邻而居装模作样诸如此例郑声乱雅中心如噎赭衣塞路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rtcx8_xtcl24252.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