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慎罚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明德慎罚的意思明德慎罚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明德慎罚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明德慎罚
拼音: míng dé shèn fá
频率: 一般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慎:谨慎。多行恩惠,少用刑罚。

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施政。
典故出处: 《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成语示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质帝纪》:“《书》云:‘~。’方春东作,育微敬始。"
英文翻译: 

明德慎罚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名词解释?

以德配天”的天,指天命,天道。

引伸为自然规律。

在西周统治者看来,上天选择人间君主的标准,是“为政以德”。

“明德慎罚”,是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与法律指导思想 .明德,指倡导本阶级伦理道德并用“忠”、“孝”等道德观念教化灌输百姓,使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形成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遏制犯罪。

明德慎罚中孚垂化的意思?

明德慎罚中孚垂化的意思是:光明之德谨慎处理刑罚之事,来颂扬地方官善于教化。

魏征故事?

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魏征也说服了元宝藏归顺了唐朝,为唐朝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找来长孙无忌问话,说每次魏征给他提意见的时候,只要哪次没有接受,魏征便是不答应不罢休,非要李世民去答应他,问长孙无忌这是什么原因。当时魏征也在-边,然而还没等长孙无忌回答,魏征就开始说如果皇帝做事不对,我肯定要说真话,如果皇帝不愿意听我的话,岂不是违背了我当初要说真话的誓言了吗?当时唐太宗说可以私下说,这个时候魏征又跳出来说如果私下说,那就是私下一套,就是欺骗人了,欺骗人的事情我不做,这是小人行为。魏征就这么露骨的表达着他自己的观点,着实让人佩服。

唐太宗和魏征的君臣关系一直以来都被传为千古佳话,魏征直谏敢言,唐太宗善于纳谏,二人和群臣一起开启了贞观之治,使得大唐的国力蒸蒸日上。

李密在瓦岗寨起兵后,魏征与李勣等人在账下听命。武德二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跟随李密归降了李唐。李勣占据原来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魏征便上书请求安抚山东,并亲自劝降李勣。同年,朝廷又派魏征、李勣押运粮草,窦建德率军将魏征、李勣等人俘获。在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后,魏征才得以再次入唐。李渊认为魏征很有才能,便任用魏征为太子洗马,为东宫李建成效劳。

魏征的故事

玄武门事件后,李世民抓住魏征,见魏征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便任用他为詹事主簿。魏征一生以敢直言劝谏闻名,他曾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有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并且他所提的这些建议唐太宗都给与了高度的重视。

魏征一生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的一文为《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李世民为此五天不上朝。魏征死后半年,李世民便开始怀疑魏征在朝廷内有结党营私的嫌疑,于是先解除了与魏征长子的婚约,最后甚至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就这样,被誉为“镜子”的魏征便被李世民亲手摔碎了。

在小说《西游记》中,魏征于梦中将泾河龙王斩杀,泾河龙王阴魂不散,李世民便派秦琼、尉迟恭在正门保驾,魏征抱剑守后门。就这样秦琼、尉迟恭与魏征便成了门神,其中双门贴秦琼和尉迟恭,单门贴魏征。

有一次,李世民宴请群臣,为了让魏征闭嘴,李世民以一盘菠菜,略施小计,使得魏征乖乖投降。一盘家常小菜有这么大威力吗?看官可别小瞧这道菜,在唐朝,这可是贡品,平民百姓见都没见过。

菠菜最初叫“波斯草”,原产于波斯(今属伊朗)。据《唐会要》记载:贞观年间,尼波罗国(今属尼泊尔、印度部分地区)向大唐进贡了一些菠菜,使臣推荐说,这种菜做熟之后,根部变红,味道不错。

《新唐书》也有类似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尼泊尔国王派使臣向唐太宗进贡菠菜,此后,菠菜在中国扎下了根。当时这种菜的产地是西域菠薐国,所以唐朝人把它称作“菠薐菜”,后来简称菠菜。

唐朝时期,很多道士喜欢炼丹当补药吃,吃下菠菜之后,可缓解吃丹药的不适感,所以吃菠菜在上流社会、道教界很流行。

唐太宗李世民也迷恋丹药,自然也非常喜欢吃菠菜。当时,菠菜还没有广泛种植,因此产量有限,价格昂贵,大臣们除了在皇帝请客时偶尔尝鲜之外,平时根本吃不到。

唐太宗李世民宴请群臣,魏征也到了,李世民看见他就头疼,跟身边大臣悄声说:“我真想弄死这个乡巴佬,诸位有啥办法?”大臣都知道,皇帝这是在说气话。

长孙无忌明白皇帝的心思,就悄声说:“陛下,您是想杀杀他的威风,挫挫他的锐气吧?”李世民恶狠狠说:“是啊,你说咋弄哩?”

长孙无忌说:“陛下请他吃菠菜……”李世民会意。魏征落座后,有人端上了一盘翠绿艳红的菠菜。老魏的胃口被吊了起来,看着美味直咽口水。

此刻,李世民走过来:“老魏呀,你平时见了朕不是挺能说的吗?今天咱们聚餐,机会难得,说两句吧!你今天要是不说,别说日后我叫你难堪啊!”

魏征饥肠辘辘,垂涎欲滴,只好重复说以前提过的意见,敷衍了几句。李世民见魏征眼睛直勾勾盯着菠菜,泛着绿光,他不慌不忙地说:“老魏你今天能不能整两句新鲜的东西!”

魏征满脑袋想的都是菠菜,指着菠菜,嘴里咕哝着:“这不是挺新鲜的吗!”忽然发觉口误,于是给自己找台阶:“这菠菜,菠菜……”

李世民见他中计,就对侍从说:“魏大人不爱吃菠菜吧?撤下去,撤下去!”魏征急了:“别撤!别撤!老臣最爱吃菠菜了!”一盘菠菜把一代名臣弄成这样,群臣也是醉了。

李世民得逞了,开心地说:“说好了,吃菜喝酒,不论政事”,打这以后,魏征唠唠叨叨的毛病收敛了许多。

唐太宗和魏征的君臣关系一直以来都被传为千古佳话,魏征直谏敢言,唐太宗善于纳谏,二人和群臣一起开启了贞观之治,使得大唐的国力蒸蒸日上。

李密在瓦岗寨起兵后,魏征与李勣等人在账下听命。武德二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跟随李密归降了李唐。李勣占据原来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魏征便上书请求安抚山东,并亲自劝降李勣。同年,朝廷又派魏征、李勣押运粮草,窦建德率军将魏征、李勣等人俘获。在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后,魏征才得以再次入唐。李渊认为魏征很有才能,便任用魏征为太子洗马,为东宫李建成效劳。

魏征的故事

魏征生于公元580年,卒于公元643年。因敢于直言,才智出众,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被誉为一代名相。

魏征著有多部名篇,如《隋书》序、《梁书》、《奇书》、《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一篇是《谏太宗十思疏》,在这份奏折中,魏征劝唐太宗李世民居安思危,开明通达,终于使李世民成为了一代明君。

政治上,魏征也是出类拔萃,提出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力劝李世民实行有利于国民百姓的政策,如休养生息、教化百姓。还提出来“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意思就是不能靠严刑峻法让天下太平。

玄武门之变前,魏征全心全意辅助太子,曾让太子提防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诘问魏征为什么要离间他们兄弟,其实是想让魏征承认错误祈求宽恕。但是魏征死硬到底,一副宁死不屈的架势。李世民才发现魏征刚直不阿、忠心耿耿,觉得魏征是个人才,并重用他。魏征感激李世民不杀之恩,开始全心全意辅佐李世民,并且敢于直言。

后来魏征病逝,李世民非常伤心,经常对身边的人说:“魏征死了,我就少了一面镜子。”并说:“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意思就是说,魏征能够让他明白自己许多的不足。

德主刑辅是谁提出的?

它肇始于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明德慎罚”,中经春秋战国儒家传扬的“为政以德”,形成于董仲舒的“德主刑辅”。此后成为封建社会基本的治国策略之一。

“德主刑辅”思想源于古人对夏、商、周、秦执政经验教训的反思。周公发现,不管是夏朝的末代君主桀,还是商代的末代君主纣,他们无不标榜自己受上天保佑而拥有天下,但到后来为所欲为,惹得民怨沸腾,还不悬崖勒马,反而滥施刑罚,残酷镇压反抗者,最终玩火自焚。

徳主刑辅是儒家法律思想用语。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明确提出。德是主体,刑是辅助。

《春秋繁露·天辨人在》:“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源于周公、孔子的法律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制特点和法律思想特点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德主刑辅”思想德主刑辅思想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正如我国传统文化一样,“德主刑辅”思想同样免不了良莠同在、鱼目混珠的现象,它既是我国古代圣主贤臣治国安邦的政治智慧的结晶,也同样镌刻着阶级和时代的烙印。

“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自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以来,成为传统社会君主集权专制体制的正统法律思想,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之久。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汉代著名思想家。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西周时期内部控制思想是什么?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意思这边是

慎独,慎微,慎言,慎行的诃语nnnn?

慎言慎行:就是人的言行举止都要慎重,做不到的事不能信口开河,能做到的事也要慎重地说。

慎其独也:当自己在家时,也要慎重,不能以为没人看见就忘乎所以,要和在外面一样自律,小心谨慎。

小事慎微:不要以为事情很小,无所谓,也要去慎重对待,就像对待大事的态度一样谨慎。

(1)、慎言慎行:言行都十分小心注意。

(2)、慎终思远:终:人死;慎终:居丧能遵守礼法;远:指祖先。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3)、慎小事微:谨慎对待微小的事情。

(4)、明德慎罚:慎:谨慎。多行恩惠,少用刑罚。

(5)、慎防杜渐:犹防微杜渐。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6)、慎小谨微:对细小的事也小心对待。

(7)、追远慎终:犹言慎终追远。

(8)、慎身修永:为长治久安而真诚修身。

(9)、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原指下棋时关键的一步棋走得不当,整盘棋就输了。比喻某一个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处理不当,结果导致整个失败。

(10)、小心敬慎: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

(11)、克己慎行:克己:克制自己;慎:谨慎。约束自己,小心做事。

(12)、慎始敬终:敬:慎。自始自终都谨慎。

(13)、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14)、谨慎从事:细心慎重地处事

(15)、以慎为键:用谨慎作锁。表示处事十分小心,不以言惹祸。

(16)、慎终如始:慎:谨慎;如:象。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17)、慎终承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同“慎终如始”。

(18)、修身慎行: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

(19)、谦虚敬慎:形容人虚心礼让,小心谨慎。同“谦虚谨慎”。

(20)、谨慎小心:非常小心地进行;谨言慎行

(21)、审慎行事:说话办事周密而谨慎的

(22)、慎终若始:指始终要谨慎从事。同“慎终如始”。

(23)、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24)、畏口慎事:慎:谨慎。说话谨慎,做事小心

(25)、日慎一日:慎:谨慎。一天比一天谨慎。形容做事十分小心。

(26)、慎终如初: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27)、尚慎旃哉:还要谨慎小心啊。

(28)、慎重其事:指对某一事的态度严肃认真。

(29)、审慎从事:说话办事周密而谨慎

(30)、慎终于始:指结束时想要慎重,在开始时就要小心谨慎。

明德一词的解释?

1.光明之德;美德。《逸周书·本典》:“今朕不知明德所则,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礼乐所生,非不念而知,故问伯父。”《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 虞帝 始。” 宋 曾巩 《谢雨文》:“吏无明德,但知告其困急於神。神既赐之,其尚终惠。” 清 孙枝蔚 《春木》诗之四:“愿崇明德,以娱高年。”

2.指才德兼备的人。《诗·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 朱熹 集传:“明德,谓明德之君,即 太王 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馀生幸已多,矧乃值明德。”

3.彰明德行。《管子·君臣下》:“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奸,昭公灭私也。”《荀子·成相》:“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唐 李德裕 《授张仲武招抚使制》:“兵者,所以明德除害也。”

先秦时期德治的背景?

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主要包 括德制、德政、德育和德主刑辅等多方面内容。其实质是道德至上,德治不等同予人治。虽然它与现代法治有着冲突。

早在先秦时期, 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以道德作 为政治的基础,主张礼乐教化先于政令刑罚,从而奠定 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底色...

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宗教仪式,商代社会生活宗教化,以祭祀为主的宗教仪式典礼化、制度化、周公制礼即“因于殷礼”,所以西周的所有礼乐文化都笼罩着宗教的味道。

西周王朝制礼作乐、明德慎罚,实行伦理宗教与伦理政治结合的治国方针,对国家长治久安起到了重大作用。然而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随着政治危机的加重,社会秩序与伦理秩序陷入了混乱,“德治”作为宗教伦理对秩序的约束力日渐失去了效力,面对这种局面,统治思想开始动摇,“何以为治”成了主导问题,一时间这种分封制动摇和礼制崩溃导致了大量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争辩,礼治思潮逐渐被推上了浪尖。

孔子所称颂的“郁郁乎文哉”是对西周最鼎盛阶段的概况,西周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原始,这一切都与周公的“制礼作乐”有着直接密切的关联,原本广泛的礼制范围后来逐渐清晰化。当然,周公对礼制的创新,主要是依托在宗法分封制基础上创立的,所以有着深厚的社会组织基础。具体地说,宗法分封制是为了稳定周初政权而采取的一项政治措施,同时也是周人在灭商以后对新获得土地财产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分配的一种方式。

围绕在此基础,西周才建立起了一套礼仪制度,我们常说的“大礼三百,曲礼三千”,从上层管理到日常生活,在不同贵族阶级衣着、宗庙、乐器等区别上,社会的秩序得到体现并受到了维护。西周的礼制正是这样一种象征并维护强化政治等级制度所规定的社会秩序的体系。

“德治”崩溃,“礼治”崛起

在《庄子·天子》中谈到“以天为宗,以德为本”,这种精粹的概况,可以说周人灭商成为天下共主,为了巩固和维持其统治,必然会为其政治寻求合理性和依据,并且提出治国的方案,而“德治”正是周人反复强调的治国指导方针。

“德治”提出,是依托于天命神学思想理论为前提的,这种思想从原始宗教观念发展而来。当然也是站在社会基础之上,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且开始形成国家政权时,原始宗教被统治者所垄断掌控,成为了国家政权掌控下的官方信仰体系(官方宗教)。

也就是说“王权”受命于天,周王为了把政权维持下去叫“永保天命”,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出“以德配天”的新思想概念,创造出政治和宗教伦理相结合的统治策略。

统治者实行德政,怎能得到天命的继续支持,反之则会遭到惩罚,上天可以收回权力转交给另外一个有德行的人,这就是把“德”作为天命转移的终极依据,也为周代商的正统性奠定了舆论基础。

随着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周王朝统治出现危机,进入春秋时期,可以说春秋的社会具有一定的过渡,这个时期的历史,各个方面都在为接下来的战国阶段起着启下的作用。随着政权的动荡和权力的下移,原本的政在贵族下放到政在大夫的局面,整个以宗法分封的血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也在这种社会变动中开始瓦解。

一方面,宗法分封制层层分封,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最高统治者周天子的地位和权威,但是终春秋一世,周天子这一天下大宗地位日趋下降,只落到形式上的共主。而这种统治模式下上下有序等级,靠着道德维系的统治权也遭到层层破坏。

原本是统治结构中下一级的统治者(诸侯),却凭着自己日渐强大的实力跃迁向上获得了新一级的统治权。这就是所谓的僭越君权,他们不再愿意按照原来的等级鲜明道德行事,而是直接越过礼法,开始行祭祀之礼,这样意味着天子之礼被打破。

德治思想与天命神学,宗法制度和统治者个人的德行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西周末期春秋初期,“德治”所依附的主体崩溃,其也就失效了。“德治”思想的奔溃,是春秋社会因素和思想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礼治”的发展和主导地位

周人的观念是敬德主张的,付诸社会实践的则是以礼仪制度的设立,对周人来说,德和礼是治国的二柄,“德”是政治指导思想,以统治者个人的道德力量引导和凝聚人民,更多的具有伦理教化功能;而“礼”则是对“德”的具体表现,是施政为民、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实质性措施,具有制度的强制性力量。

从“德治”到“礼治”,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德是礼赖以生存和付诸实践的力量和前提,礼则是以德为政的保证;如果没有礼,也就是没有作为规范性质的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强制执行的礼去协调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正常运转。在此基础上,“德治”奔溃,”一些政治家、思想家们为了恢复政治秩序,对“礼”进行了反思和重释,提出“以礼治国”的主张,因此形成“礼治思潮”。

因为周末王室统治日渐衰微,此时诸侯崛起,争霸一时,随着卿大夫的上升,其家臣也随着上升,周王室所用的宗法制治国遭到了撼动,政治秩序也逐渐混乱。因此,作为传统思想的“德治”逐渐失去了功效。正是这种背景下,礼治的思想开始萌发并得到了推广。

实质上礼崩乐坏标志着周代政治文化模式核心的裂变,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两种相反的主张:或者废弃礼乐制度,或者恢复;正值此时“何以救世”的思考,纷纷都在声张恢复“礼治”,并且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一时间,“礼治”思潮就像春风一样,吹满了中原大地。

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开始追根溯源,不断对“礼”的实质进行探讨,无非就是为了论证礼的社会功能,即以礼治国的合理性。所以要求全员都以礼修身,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为社会的稳定奠定基础,从而达到治世的目的。实质上这是从“德治”演化而来的,但是就当下的社会背景,又对“德治”进行了摒弃。因此,礼对个人的价值论述和礼治思想息息相。

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让政治家们无暇他顾,急切的想要解决社会政治混乱的问题,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礼”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因此“礼治”逐渐成为了一个政治学范畴,从原来的宗法礼仪符合变成了政治文化符号。

众所周知,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礼对于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可以用源远流长和面面俱到来形容。而“礼”在传统中国社会的统治阶级主要用来作为政治领域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则,特别是在先秦时期的运用。

在“礼治”的发展中,它作为某种抽象概念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其内涵从周代宗法制度礼仪转变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所需要的政治之立,再上升演化到了孔孟的道德之礼。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模式和符号都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礼治思想随着“礼”本身的内涵变化而变化。而礼治思潮在春秋政治生活中的突出表现,主要体现为从“德治”到“法治”的桥梁作用,并且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起到了深远的作用。

周文王易经的故事?

在殷统治时期,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的周部族发达起来,周人尊后稷为祖先,重视农耕,勤恳耐劳。殷纣王荒淫暴虐,臣民怨声载道,反叛不断。姬昌本是周部族首领,被封为“西伯”。只因他礼贤下士,积善累德,声望日隆,纣王疑惧,就用个借口宣姬昌入都觐见,把他拘禁起来,监押在羊久里大牢,剥夺了他的行动自由。

可是暴君没料到,人的思想,人的意志和智慧是无法拘禁的。姬昌坐牢长达七年之久,他在这段孤幽漫长的岁月,对祖先智慧的结晶,传说为伏羲氏创造的“八卦”进行钻研,经过长久的苦心推导、演绎,发展成更为精深微妙的六十四卦,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周易”。殷朝的统治被姬昌的儿子姬发——周武王推翻,姬昌被尊为文王,《易经》以后成为儒家经典,两千余年来一直被尊崇、被阐释,被认为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极有价值的珍宝。

周文王做《周易》是千真万确的事儿。在司马迁《史记》里讲,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生活在商朝最后一个王商纣王时期的人,是商朝末年一个诸侯国首领。

周国因处商朝领土的西边,他又被人称为西伯侯。

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羑里是一个高台,台子高5米,长106米,宽103米,羑里是现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国家监狱。羑里上长了一种草叫蓍草。

周文王姬昌被关在这里,他每天观天象观地理,无事时就玩玩蓍草打发时间。它把蓍草撇成一段段的,然后一根根的编成草棍,再排列起来,因当时已有八卦,他就在八卦基础上不断进行推演,突然有一天,推演出了64卦。

周文王看出了64卦是一个宇宙万事万物运行的大规律,他赶紧记录下来,并且在后来写了彖辞和象辞,也就是《易经》的象曰、彖曰。

《易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文的部分,叫卦爻辞;另一部分是传文的部分,也就是解释的部分。

周文王推演这部《易经》,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贡献。

西伯侯在关押期间,商纣王曾经杀了他的大儿子伯邑考,并做成一碗肉汤送给周文王吃,文王知道这是他儿子的肉,但是为了保全性命最终能够推翻商纣王,就忍痛吃了下去。

商纣王知道这件事后就放松了对周文王的警惕,7年以后就把周文王放了出来。周文王虽然当年把儿子肉吃下去了,但是一直记在心里,等他出来之后天天到羑里高台的后面去吐,就吐成了一个大土堆,像一个坟墓一样,后来有人称之为兔儿冢。

文王被放出来后遇到了姜子牙,西伯侯拜他为军师,在姜子牙的辅佐下,西伯侯瓦解了商朝的许多附属国。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他在位时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特别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纳人才。

他去世以后,他的第2个儿子姬发继续和纣王抗战,最后周武王姬昌打了胜仗,纣王败了之后在露台上点了一把火自焚了,那这一天就是公元前1044年1月28日,也是周朝建立的日子。

周朝建立之后,周武王为了纪念父亲,就追封父亲西伯侯姬昌为周文王。

《周易》从字面上看是在西周的初期形成的。

《周易》卦爻辞文字里面所记载的基本素材,都是在西周的初期和前期。

比如在64卦当中有个晋卦,晋卦的卦词里出现了康侯这个人物,康侯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也就是姬昌的儿子,这个事件也是周武王之后才可以有的,有人认为卦爻辞不是周文王写的,时间对不上,有人说是周公写的,周公是周文王的第4个儿子。

周公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制作了礼乐,当时的爵位为上公,所以叫周公,他是西周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并尊称他为元圣。

周公对《易经》的贡献,协助周文王进一步在基础上推演出了384爻,变为384爻撰写了爻辞。

《周易》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符号,六十四卦。

另一部分是文字,部分卦爻词,有的是周文王写的,有的是周文王儿子周公写的,父子二人共同完成《周易》,《周易》是文王和周公父子合写的,把他们合为一家。

所以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没有周公就是这个原因

周文王编写的周易主要以数字为主,后来在古代文学家孔子等人的推敲下进一步发展成众所周知的一本书《周易》。

这本书之所以受人们的欢迎是因为它的内容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贴切,可以给人们带来建设性的意见,让人们比较喜欢去读。

据历史上描述,周文王和周易很相像,书中很大程度的表达了周文王本身的思想观念。但是和周易相比,周文王相对拘谨,那么周文王拘谨的点在什么地方呢?传说,后来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这个地方,殷纣王对他使用低略手段,还杀死其儿子让周文王吞下,这种做法实在是令人痛恨。

什么是明德尚行?

明德尚行”意即“追求美德与至善,推崇行动与实践”。

古代周人便有了“明德慎罚”的观念。

《大学》一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在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也”,同时也是理想人格实践的纲领。

其中“明德”的意思是说:让人们本应有的美德得以表明;北宋易学大家邵雍提出:“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

……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

”极力推崇行动与实践,反对空谈和胡吹。

作为优秀传统思想的传承,当代语境中的“明德尚行”强调以理性的批判精神明是非、识大体,以追求至善的道德理想重诚信、守法礼,以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重实践、做实事;核心是培养健全人格、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渗透人格教育,以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明德慎罚其他应用

组词

明组词德组词慎组词罚组词

笔顺笔画

明笔顺笔画德笔顺笔画慎笔顺笔画罚笔顺笔画

近义词

明近义词德近义词慎近义词罚近义词

反义词

明反义词德反义词慎反义词罚反义词

明德慎罚成语接龙

正接

罚不当罪罚不及嗣罚不及众罚不责众罚当其罪罚弗及嗣罚一劝百

反接

暧昧不明爱憎分明背暗投明蔽聪塞明白黑分明冰炭不言,冷热自明冰雪聪明炳烛之明察察而明层次分明察察为明春和景明仇人相见,分外眼明长夜难明黜幽陟明词约指明黜陟幽明耳聪目明恩怨分明风清月明奉如神明奉若神明奉为神明锢聪塞明公道大明鬼瞰高明公私分明公正廉明黑白分明昏镜重明绝顶聪明奖罚分明敬若神明泾渭分明泾渭自明考绩幽明柳暗花明来历不明来路不明磊落光明离娄之明柳媚花明来去分明另请高明眉目分明溺爱不明内疚神明偶烛施明弃暗投明去暗投明旗帜鲜明赏罚不明身分不明赏罚分明是非分明赏罚信明赏罚严明深切著明耍小聪明赏信罚明水秀山明天地神明外简内明外宽内明先见之明心开目明下落不明学行修明心知肚明一晦一明一了千明忧盛危明言甚详明憎爱分明正大高明正大光明知人之明自视不明至圣至明自作聪明昭昭之明自知之明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明德慎罚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斑斑斓斓出榜安民蝉喘雷干东道之谊耳食之论负乘致寇发愤图强伏首贴耳风微浪稳衡石程书魂消魄夺开诚布公溘先朝露李郭同舟履盈蹈满毛骨悚然马牛襟裾泣数行下神短气浮同力协契望风而溃闻风丧胆弯腰捧腹一代谈宗月怀一鸡游刃余地以水投水一望无际紫电清霜在所难免正颜厉色转辗反侧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mingdeshenfa18687.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