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哑巴亏的意思吃哑巴亏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吃哑巴亏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吃哑巴亏
- 拼音: chī yǎ bā kuī
- 频率: 常用
- 年代: 近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动宾式
- 解释: 吃了亏不敢声张或无法申诉。
- 语法: 作谓语、宾语;指只好自认吃亏。
- 典故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4回:“且说苗家父子丢了银子,因是暗昧之事,也不敢声张,竟吃了哑巴亏了。"
- 成语示例:老舍《骆驼祥子》:“天不怕,地不怕,绝对不低着头~。"
- 英文翻译: be cheated or suffer a loss but unable to talk about it for one reason or another
吃哑巴亏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一个急性子一个慢性子县令的故事?
有句谚语说:性急吃不了热豆腐。意思是说,做事要不急不躁,平平稳稳,才能把事情做好。生活中有些人属于急性子脾气,做事急躁,而有些急性子的人在和他人相处时候,不懂得克制自己的脾气,就会容易产生摩擦,影响相处交往。
古时候在一个小县城,有一个姓王的铁匠,这个王铁匠性格冲动,脾气急躁,不过打铁技术却是娴熟一流。方圆百十里的老百姓都很喜欢到王铁匠这里打制铁器,铁匠铺生意兴隆,长久下来王铁匠也攒下了不少钱财。古话说老婆孩子热炕头,王铁匠觉得自己是时候可以考虑一下人生大事了。
几个月以后,王铁匠通过媒婆跟隔壁村的小花结婚了。哪知道两个人结婚太急,双方了解的还不是很深入,结果导致婚后问题不断。本来王铁匠性格冲动,脾气急躁,而这个新娘子小花也是个急性子的人,人不大脾气不小,简直就是个女强人,两人在一起就像是针尖对麦芒。两人都是急性子的人,只不过妻子小花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丈夫王铁匠急脾气却不善言谈,只会急得直跺脚,脸红脖子粗。
所以每次都是妻子小花都把王铁匠训得像个霜打的茄子一样,王铁匠觉得吃哑巴亏,整日活在压抑中的他感觉压力非常大。吵不过还躲不过啊!终于有一天趁着夜色,王铁匠二话不说拿着包袱就离开了家,最后在离家遥远的一家大户人家落脚做工。
王铁匠在这个富裕的大户人家过得很好,每天工作不仅轻松而且赚的钱还非常多。离开家一段日子以后,慢慢平静下来的王铁匠感觉自己太冲动了,就这么不辞而别,把新婚娘子一个人扔在了家中,也太不负责任了!王铁匠从开始的自责愧疚,到最后竟慢慢变成了思念,随着离家时间越来越久,这个念头也越来越强烈,于是又一冲动,就不辞而别,带着做工赚的百十两银子,离开主家回家去了。
王铁匠回到家门口,正要带着包袱进门,转念一想,这么长时间不回家,不知道妻子对自己是怎么个态度,所以今天要试探她一番。王铁匠就来到离家附近的一个城隍庙,把银子藏在庙里的杂物堆里,又随意弄了两把灰擦了把脸,就这么破衣烂衫地回到了家。自从王铁匠不辞而别之后,妻子小花也反思了自己的错误,实在不该那样咄咄逼人对待丈夫。此刻见到丈夫破衣烂衫的回来,不免心生歉意,所以不仅没有嫌弃,反而却主动给王铁匠道歉认错,而且还主动跑到酒馆去打了好酒回来给他喝。
王铁匠见妻子对他如此之好,非常高兴,他便把自己赚了一百两银子以及藏在何处说给妻子听,并且邀妻子一同到城隍庙去取银子。妻子说这现在夜色已深,何不等明日再去取来?王铁匠想想也是,于是两个人决意天明去取。第二天一早,夫妻两个人就同去城隍庙取银子,然而到那里后王铁匠就傻眼了,自己藏的银子竟然全部消失不见了!
妻子很生气,急性子脾气又发作了,不听王铁匠解释就训开来:“你不辞而别把我留在家里,我都没说什么,你出去没赚到钱,我也不怪你,但是你也不应该骗我啊。”妻子小花连珠炮似地指责王铁匠。王铁匠本来丢了银子心里就不爽,见妻子又这么训斥他,也是火冒三丈,不甘示弱,并发誓自己真的把银子藏在这了,但是不知道怎么不见了。两人就这样争得不可开交,本来缓和的夫妻关系又一次面临危机。最后两人决定同去见官,让县老爷出面帮忙,判定两人谁对谁错。
两人一路争执着到了县衙。县官让夫妻二人说出自己的诉求。妻子小花说新婚后丈夫不辞而别,不负责任还骗她。王铁匠说妻子冤枉她,希望县官找出盗贼还他清白。夫妻二人互不相让,只见县官不紧不慢地看着争执不下的两人,连声说道:“莫急!莫急!慢慢说来我听!”想先让夫妻两人稳定心情。
然而夫妻两人还是继续争执,妻子小花能言善语,丈夫王铁匠说不过妻子,只会大吼大叫,憋的双脸通红。县官摇着扇子,笑眯眯的把夫妻两个人的言语仔细听了一番,好久之后,他问道:“王铁匠,除了你们以外还有没有人知道你藏银子的信息?”夫妻二人摇头。县官稍稍思虑一番,折扇一挥道:“大家随我到城隍庙一趟,会一会这个城隍爷可好?”
听县官这么一说,可把夫妻二人急坏了,这县官不调解他俩的矛盾,也不断案找丢失的银子,却要去会一会城隍爷一趟,实在是十分迷茫。王铁匠就问道:大人,你也不说谁对谁错,也不帮我找银子啊?县官笑着回答:莫急!莫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无奈王铁匠夫妻只好随着县官和众衙役一行来到城隍庙。
只见县官不紧不慢来到了城隍庙的神像跟前大声呵斥:“大胆城隍,胆敢偷盗百姓财物!你从实招来!”县官假意把耳朵贴到城隍爷的嘴边,过了好久县官对大家说:“看来我们误会了城隍爷,他刚才已经把盗贼告诉我了!”夫妻二人此刻简直哭笑不得,哪有这样断案的县官啊?我们火急火燎,这县官就跟没事儿一样!让城隍爷说出盗贼,这不是开玩笑吗?
县官笑而不语,没一会儿,衙役就押着一个人带到城隍庙。夫妻一看,这不是县城的酒馆老板吗?县官问酒馆老板道:城隍爷说是你盗窃了王铁匠的银子,是也不是?这时候的酒馆老板像一摊烂泥瘫倒在地,如实招供了罪行。
原来,王铁匠妻子到酒馆买酒那天,酒馆老板就盯上她了,见小花颇有几分姿色就起了色心,一路偷偷跟随欲行不轨,没想到却无意中得知了铁匠藏银子的事情,于是趁着夜色早早地赶到城隍庙把银子给偷拿走了。酒店老板自以为没人知道,自己又做得天衣无缝,没想到最终却栽倒在了县官手里面!
王铁匠夫妻二人此刻不得不佩服县官的不慌不忙,从容淡定。找回了丢失的银子,两人向县官道谢。县官不慌不忙笑着说道:遇事不要着急,不要忙着争执谁对谁错,静下心来多想想该怎么解决事情,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事情,多替对方着想,互相宽容互相体谅,你们会越来越好的!夫妻二人此刻才明白了县官的用意,这简直就是给上了一堂课啊!又一次感恩道谢。夫妻二人握手和好。
不仅仅是夫妻之间,在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宽容对待每一个人,不意气用事,沉着应对,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相处
从前有个县令,由于县辖内百姓都丰衣足食,所以这县令是清闲的很。有一天,县官感觉着实无聊,就叫来几个衙役,对他们说:你们去给本官找个急性子跟慢性子过来。
衙役听完后就出了县衙去找急性子跟慢性子了,衙役们来到街上后就开始四处去找,可是找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于是几个衙役便到了大树下的茶棚点了壶茶,此时大树下有人在下棋,有个衙役也喜欢下棋,就走过去看人下棋了。
过了一会儿后,有个人急忙忙的往这边赶来,对着一个下棋的人说道:张三,你快别下棋了,刚才我看到你家房子都快着火了,你快点回去啊。张三说:李四,急什么,等我下完这盘棋再说。这时李四就说:张三,你快点啊,不然你家房子真要着了。张三说:莫急莫急,待我下完这盘棋。
李四见张三没有回家的打算,就一直催,张三一直说莫急莫急。衙役们一看,这张三跟李四不就像是县太爷要找的急性子跟慢性子吗。于是衙役们就把张三跟李四带回了县衙,到了县衙,张三还是再催李四回去,李四终于不耐烦了,就跟张三吵了起来。
县令就问张三跟李四,你们两个吵什么呢。李四就说了,县太爷,我家的房子快着火了,我不回去,张三一直催着我回去。这时县太爷就问张三:张三,李四家的房子就算着火了,干你啥事啊,你比他还急。张三回到:县太爷,您有所不知啊,我家的房子跟李四家是挨着的,他家要是着火了,要是火势一大不就烧到我家了吗。县太爷以及几个衙役听了都大笑起来,正在这时,有衙役进来,对着县太爷说道:大老爷,不好了,您家小儿子刚才在井边玩耍掉进去了。
县太爷一听就急了,由于衙役很少,他就把张三跟李四也叫去救他小儿子了。张三跟李四来到井边后,张三就说:李四,你快想办法,快想办法啊。李四说:莫急莫急,待我想想怎么救。过了好一会儿,张三见李四没有行动,就又开始催了,李四,你想到办法没有啊,再不救,他就真没救了。李四还是说:莫急莫急,待我想想。过了会,张三又催了,李四还是一样说莫急莫急。又过了会,李四才找来一根长竹竿,拴上绳子,把县太爷的小儿子拉了上来,可是拉上来后却发现这小孩已经没呼吸了。
县太爷知道后,心里非常伤心,就叫张三跟李四去给他小儿子去棺材铺买一副棺材过来,张三跟李四来到棺材铺,张三就急忙说道,老板老板,给我来副棺材,老板就叫店里的伙计带着去挑了,李四则是慢悠悠的问,老板,你这有没有大棺材,老板说有,于是便带李四看了,李四看了后说,这个我要了。然后又问,老板,有没有小一点的。老板说,小多少。李四就说:能装到大棺材里面的。老板说刚好有一副,于是李四说,我要了,你把它装到大棺材里。
这时张三急匆匆的跑过来,对李四说:你选好没有啊,快一点,快一点。李四说,别急别急,还在挑。说完对着棺材铺老板问道,还有没有更小的棺材,老板说有一副刚做好了,不过是给夭折的小孩用的,李四说,带我去看看。李四看到后,就说:老板,你把这小棺材装到那中型棺材里吧,老板说可能装不下哦,我试试。没想到还真装进去了。这时张三又跑来问李四:选好了没有。李四说:催什么催,好了。
于是张三跟李四便拉着棺材去了县太爷家,县太爷看到棺材后就说了,你们两个买回来个这么大的棺材作甚。李四就说了。老爷,别急别急。于是他把那中型棺材拿了出来,县太爷一看就说,这个怎么也这么大。李四又说了,老爷,别急别急,说完又从中型棺材里面把小棺材取了出来,县太爷看到小棺材才点了点头。可是看到三副棺材,县太爷就问道:李四,你们买回来三副棺材是什么意思,我不就叫你们买一副吗。这时李四就说了,大老爷,你看到时您死了就用大棺材,大公子死了就用中型棺材,小儿子死了就用小棺材,我这不是怕哪天大公子也死了,提前买好吗。县令一听到这话,怒道:你这是在咒我们早死吗。
李四这时心想,坏事了,于是大声求县太爷宽恕,最后县令还是给他安了个罪名,关了他几个月。等到李四被放出来的那一天,张三见到李四就说了:李四,李四,你快回家,快回家,你家的房子真烧没了.......
两兄弟分田的故事?
两兄弟分田的故事?
南宋时期,金陵有一户姓冯的人家,家里两个儿子,大的叫冯胜,小的叫冯远。
老大性格高傲,做事自私自利,所以经常给家里惹麻烦,冯老爷每次见他都皱着眉头。而小儿子则是个性情温和之人,知书达理,待人谦逊,很合父亲心意。
冯老爷有一些产业和田地,生活还算比较富裕,但由于他年事已高,且身染重病,所以就想着提前跟妻儿交代身后事。
某天夜里,雷雨交加,冯老爷觉得自己期限将至,所以把妻子和两个儿子叫到跟前,他一边咳嗽一边对儿子说:“今天把你们叫来,就是想交代一下我走后家产怎么分。”
听到这话,大儿子瞪大了眼睛,小儿子则是站在母亲身边,拉着冯老爷的手说:“您可别这么说。”
冯老爷接着说:“我这里有一些田地,两处房产,田地你兄弟二人平分,房产中小的那处归你们的母亲,大的这处你们自己留着,地契房契都在这,晚些时候你们可以点算一下。”
大儿子听后说:“父亲,你光说可不行,得立个字据,回头你一走,说过的话就不作数了。”
冯老爷听了这话,怒火攻心,一口老血从嘴里喷出,还没来得及立字据,就直接去了。
随后,一家人开始张罗冯老爷的后事,小儿子和母亲连续好几日都没有合眼,一直守在冯老爷灵堂前,可老大却不见踪影。
下葬那日,冯胜终于出现,他拿着一叠字据和契约,坐在前厅等冯远和母亲回来。
冯远扶着母亲进了院子,见哥哥在堂上坐着,问:“你还知道回来?”
冯胜脸上丝毫没有父亲去世的悲伤,反倒有些得意,他说:“分家产的事情,我是家中长子必定要回来的,前几日不出现,只是为了避人口舌罢了,现在你们回来了,咱就把这分家产的事情分说分说。”
冯远问:“父亲临终前都已嘱咐过了,还有什么可分说的?”
冯胜大笑:“哈哈哈,父亲临终前是嘱咐过了,可并无字据,那么现在就要按照我手中的字据来办事。”
只见冯胜从怀中掏出了一张按着父亲手印的字据,上面写着一些,与父亲临终前所说完全不符的内容。
字据上写着,要将冯家财产分给两个儿子,两处房产,城中一处,远郊一处,城中大宅归老大冯胜,远郊小院归老二冯远和夫人,田地二十亩,将靠近远郊小院的五亩地分给老二冯远,其他田地归老大冯胜。
这字据上的内容,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冯胜自己写的,手印就更不用说了,自然是他使手段弄到的。
不过现在冯老爷已经过世,没有证据,再加上冯远不想把事情闹大,影响一家人的名声,所以他和母亲只能吃哑巴亏。
次日,冯远和母亲就被冯胜赶出了家门,就连钱财也没分到多少,只够糊口。
冯远和母亲刚到远郊小院时,生活比较困难,钱不够用,条件也艰苦,好在还有五亩薄田可以种地,所以日子还算过得去。
冯远为了改变现状,在种田方面十分用心,他四处请教提高收成的办法,还尝试了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很快,他成了当地的产粮大户,不仅买了更多的田地,收入也翻了好几番,反观老大冯胜这边,简直是一败涂地。
先说田地,冯胜对种地并不感兴趣,他将所有的地都拿去租给农户.
由于冯胜天天吃喝玩乐,花销巨大,为了满足花销,他便一再提高田地的租金,所以农户见此情形,便不再租用他的田地。
长时期的荒废,让土地变得不再适合耕种,后来即便他降低租金,也没有农户敢租了。
再说房产,冯胜因在酒桌上得罪了达官显贵,对方要求他赔偿,金额远超他的所有身家,冯胜没办法,只能拿房契抵押。
因为分家产的事情,冯胜已无颜面去找弟弟和母亲,所以只能在外漂泊流浪。
冯胜分的家产最多,不过十年的时间,却沦为乞丐,真是咎由自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