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皮带骨的意思黏皮带骨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黏皮带骨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黏皮带骨
- 拼音: nián pí dài gǔ
- 频率: 一般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联合式
- 解释: 黏:通“粘",粘贴,胶合。形容言行办事不干脆爽利,执着刻板。
-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人办事刻板。
- 典故出处: 宋·黄庭坚《钟离跋尾》:“此来更自知所作韵俗,下笔不浏离,如禅家黏皮带骨语。"
- 成语示例: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之工,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其高者失之捕风捉影,而卑者坐于~。"
- 英文翻译:
黏皮带骨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泊船瓜州》的典故?
原文:
泊船瓜舟
作者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扩展资料:
全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
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二、这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
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这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诗歌开篇写景,既兼具比兴,更通过夸张将空间的近与时间的久构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感迸发,大有银瓶乍破之势。
形容拖拉的词?
怠惰因循
怠惰:懈怠、懒惰。因循:拖延。形容懒散拖沓。
好吃懒做
好:喜欢、贪于。贪于吃喝,懒于做事。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偷闲躲静
指偷懒。
心灰意懒
心、意:心思,意志;灰、懒:消沉,消极。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一曝十寒
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
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
悠悠忽忽
形容悠闲懒散或神志恍惚的样子。
游手好闲
指人游荡懒散,不愿参加劳动。
贪吃懒做
指又馋又懒。
偎慵堕懒
犹言懒惰,偷懒。
心灰意败
犹心灰意懒。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一暴十寒
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
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意懒心灰
意懒心慵
懒、慵:怠倦,消沉。心情怠倦消沉。亦作“意慵心懒”。
游手偷闲
指人游荡懒散,不愿参加劳动。同“游手好闲”。
榆瞑豆重
用以指身懒神昏。
猪朋狗友
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
有关“懒惰”的词语
怠惰:懈怠、懒惰
.
因循:拖延
形容懒散拖沓
好:喜欢、贪于
贪于吃喝,懒于做事
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形容拖拉的词有磨蹭,磨磨蹭蹭,汉语成语,拼音是mó mó cèng cèng,意思是指行动迟缓,做事拖拉。出自《我是你爸爸》,《我的第一本书》。成语出处王朔《我是你爸爸》:“他磨磨蹭蹭地凑上来,察言观色地看着父亲的脸。”牛汉《我的第一本书》:“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
1 1、怠惰因循,形容人懒散拖沓;2 2、黏皮带骨,比喻人做事拖沓,不洒脱;3 3、泄泄沓沓,本指人多言、啰嗦,后转义指人做事拖拉;4 4、黏皮着骨,比喻拖拉,不洒脱;5 5、拖泥带水,形容人在泥泞道路上行走的状貌,,比喻办事拖沓不爽快或言语不简明扼要。
形容“拖拉”的词语有:黏皮带骨,怠惰因循,泄泄沓沓,拖泥带水,亦步亦趋
一:黏皮带骨
读音:[ nián pí dài gǔ ]
基本解释
比喻拖沓,不洒脱。
二:怠惰因循
读音:[ dài duò yīn xún ]
怠惰:懈怠、懒惰。 因循:拖延。形容懒散拖沓。
详细解释
1. 【解释】:怠惰:懈怠、懒惰。因循:拖延。形容懒散拖沓。
2. 【出自】:唐·韩愈《答殷侍御书》:“愿尽其学,职事羁缠,未得继清,怠惰因循,不能自疆(强)。”
三:泄泄沓沓
读音:[ xiè xiè tà tà ]
1,弛缓;懈怠。
2,语出《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 朱熹 集注:“泄泄,怠缓悦从之貎……沓沓,即泄泄之意。
四:拖泥带水
读音:[ tuō ní dài shuǐ ]
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1. 【解释】: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2. 【出自】:宋《碧岩录》卷一:“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宋·释道元《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水。”
五:亦步亦趋
读音:[ yì bù yì qū ]
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1. 【解释】: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2. 【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形容拖拉的词语,黏皮带骨, 磨磨唧唧,行动迟缓,池泄沓沓,做事拖拉等等。
认识一个成语只知道后三个字不知道第一个字是什么衣带水?
拖泥带水: 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一衣带水: 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
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安眉带眼: 长了眉毛,有了眼睛。
意思是同样是一个人。
冠袍带履: 帽子、袍子、带子、鞋子。
泛指随身的必须用品。
话里带刺: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同“话中带刺”。
含牙带角: 有牙有角,形容兽类。
同“含牙戴角”。
河山带砺: 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
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话中带刺: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夹枪带棒: 指言语中暗藏讽刺。
襟江带湖: 襟:衣襟;带:衣带。
形容江河湖泊之间相互萦绕交错,如同衣襟和衣带一样。
夹枪带棍: 形容说话带刺,并牵涉旁人。
连滚带爬: 形容害怕得慌乱逃走的样子连蹦带跳: 精力充沛的充满活力的样子连枝带叶: 同根所生的枝叶。
常比喻兄弟之间的密切关系。
连汤带水: 比喻全部,无遗留。
连日带夜: 指日夜不停。
同“连日继夜”。
砺山带河: 砺:磨刀石;山:泰山;带:衣带;河:黄河。
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
拉家带口: 带着一家大小。
梨花带雨: 象沾着雨点的梨花一样。
原形容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
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美。
连根带梢: 比喻事情的情节十分完整。
黏皮带骨: 比喻拖沓,不洒脱。
披星带月: 顶着星月奔走。
形容早出晚归或夜行。
披裘带索: 形容衣着粗陋。
披麻带孝: 指服重孝。
披麻带索: 犹披麻带孝。
指服重孝。
披枷带锁: 枷:套在脖子上的刑具;锁:用铁环连接而成的刑具。
指罪犯套上枷锁等刑具。
被山带河: 靠着山,环着河。
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拖男带女: 带领着男儿女儿。
多形容旅途的辛苦或生计的艰难。
衣宽带松: 形容人消瘦。
以点带面: 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区的工作。
阻山带河: 靠山环河。
指形势险要。
沾亲带友: 有亲戚朋友的关系。
沾泥带水: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
粘皮带骨: 形容言行不干脆,不爽快。
沾亲带故: 故:故人,老友。
有亲戚朋友的关系。
襟飘带舞:
苦竹行诗的意思?
《苦竹行》是宋代诗人曾季貍的诗词之一
关于咏物诗的写作,前人曾有不少议论。钱咏《履园谭诗》说:“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邹祗谟《远志斋诗衷》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苦竹》在写作上。既能做到“切题”又不“粘皮带骨”,既能体物之妙。又能抒发情怀。全诗紧扣“苦竹”之形,摄“苦竹”之神,嘉赞苦守避世之高节。
“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首联概写苦竹处境之困顿与艰难,上句点出苦竹生长之处。“青冥”即山岭。既然是身居山岭野外,又加上躯体柔弱,似乎可以顺时而变,随波逐流,然着“亦”“强”二字,使诗意发生逆转,形成矛盾对撞。“亦”字言明苦竹虽身居山野也能自守情操,躯体软弱却勉强扶持。两句中诗意两次转折,一扬一抑,一顿一挫,沉郁中体现出顿挫之力。全诗基调沉重低回,却又不失劲健。苦竹顽强自守之态亦隐约可见。诗人此时仕途失意、理想破灭、生活困顿,苦竹之境况与诗人的际遇、心境暗合,倘不知人论诗,只道是为咏竹而咏,就未免难入诗境。
“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颔联由写苦竹生长环境转入对苦竹的特征的描写。苦竹,竹的一种,又称伞柄竹,味苦。“苦”字扣题。上句从“味苦”着笔,写内在性状:下旬着眼“丛卑”,写外在特征。把苦竹的苦涩、矮小的性质状态描绘出来。夏虫因味苦而避,春鸟因丛卑而疑。“避”字活化出夏虫躲躲闪闪的远避之举,“疑”字则形象地描绘出春乌疑虑重重.盘旋不定之态。一避一疑恰从反面肯定了苦竹刚正不阿的品性。“味苦”“丛卑”看似是贬,实则是褒。隐隐透着一种清高自许的意味。这里诗人明里写竹咏竹,暗里自哀自伤,逐层推进,渐次加深。沈祥龙《论词随笔》中说“咏物之作,在借咏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物矣。”结合诗人境遇可知,杜甫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遭遇“诏三司推问”的凶险。后终遭贬,由左拾遗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期间,诗人曾有“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题郑县亭子》)的诗句描述自己遭逐的苦境。昔用今弃,世态炎凉,曾经踌躇满志的诗人饱受疏离与冷落,心中的失望与苦痛不言而喻。在这里.物与己同病相怜,物与人形似神合,苦竹之秉性与寒士之品性通融神会,成为诗人抒怀言情的载体。
“轩墀曾不重,剪伐欲无辞”,诗意再进一层,“轩墀”,本指富贵人家的厅堂.在此隐指朝廷。苦竹不曾被富贵人家看重栽在庭院阶下,即使遭人剪伐也不想有所抗辞.其境遇与诗人的.遭遇暗合。两句展示了苦竹即使遭受不平也宽厚隐忍的一面。体现出诗人的仁者之心和儒家温柔敦厚的涵养。从而使诗人的悲愁与感伤变得深沉和凝重。浦起龙评《苦竹》和作于同时的《蒹葭》说:“公素不作软语,此二诗乃睹其物而哀之,不觉自露苦衷。”所言极是。
尾联“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以庆幸自许之情收束全诗。“霜根”,经冬不死的竹根。意思是幸能靠近隐士的茅屋,把霜根扎在这里。两句表明诗人要结根于山林,卜邻于隐士的思想波动。这正是杜甫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他在挂冠去职之际,写了《立秋后题》慨叹“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行役!”。到秦州后,他在《遣兴五首》中写到陶渊明、庞德公、孟浩然这些隐士中的往哲前贤。他也曾认真地寻觅隐栖之地,希望能在仇池山上“送老白云边”。诗人在感伤和悲叹为世疏弃的同时,也有一种慰藉和自许。虽说遭际穷困,毕竟“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体现了诗人高洁白守的品性。至此,透过飒飒飘摇的竹影,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虽遭摧折,却不取悦世俗,隐忍宽厚,坚持操守的高逸之士伫立在眼前。
全诗描绘苦竹“青冥亦自守”的物象特征。表露的是“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的自许,寄寓诗人不随世俗的思想追求。若联系此期杜甫所作《蒹葭》看,可知《蒹葭》描绘的是“摧折不自守”的物象特征,表露的是“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的自伤。寄寓的是诗人自卫无力。任凭摧折的感伤情怀。两诗结合,可以看出诗人既无力自卫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诗中虽流露出归隐之意,但诗人终究没有选择在“幽人屋”中隐居下去。现实生活时时把诗人的命运与国家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位与离位,都要谋其政。我们可以从杜甫后来的众多诗篇中感受到他那颗火热而执着的仁人之心。解读《苦竹》,更见其精神的难得。志节的不凡。
形容一拖再拖只答应不动的词语?
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礼乐志》中写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人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然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儿的,还不如回家结张网来捕鱼。
2.【黏皮带骨】:比喻拖沓,不洒脱。
【黏皮着骨】:比喻拖沓,不洒脱。同“黏皮带骨”。
【泄泄沓沓】:本指多言,罗嗦。后转义指拖拖沓沓
胡子工程,喻指进度缓慢、一拖再拖而长期不能投入使用的基建工程。
怠惰因循】:怠惰:懈怠、懒惰。因循:拖延。形容懒散拖沓。
【黏皮带骨】:比喻拖沓,不洒脱。
拖泥带水
亦步亦趋
蜗牛再世
1拖泥带水 2 婆婆妈妈 3. 牵丝攀藤
就是用言语搪塞,只说不干
u003cu003c房兵曹胡马u003eu003e的翻译?
房兵曹胡马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题解】写胡马的锋棱瘦骨,借咏马的神骏寄托了自己前程万里的信心。
笔力豪健骄纵,十分传神。
【译文】房兵曹的马是著名的大宛马。
瘦骨棱棱,好比刀锋。
两耳尖锐,如同削竹。
四蹄轻快,犹如劲风。
所向之地,空阔广漠。
不怕险阻,可托生死。
有如此壮健、如此奔腾快捷的良马,足可横行万里之外!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
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
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
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
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
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
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
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
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
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
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
“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
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
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
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
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
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
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
”(《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
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
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
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
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
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
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
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
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
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黏皮带骨其他应用
组词
黏组词皮组词带组词骨组词笔顺笔画
黏笔顺笔画皮笔顺笔画带笔顺笔画骨笔顺笔画近义词
黏近义词皮近义词带近义词骨近义词反义词
黏反义词皮反义词带反义词骨反义词黏皮带骨成语接龙
正接
骨颤肉惊骨鲠之臣骨鲠在喉骨化风成骨寒毛竖骨化形销骨软筋麻骨软筋酥骨肉离散骨软肉酥骨肉私情骨肉分离骨肉团圞骨肉团圆骨肉未寒骨肉相残骨肉相连骨肉相亲骨肉之恩骨肉之亲骨肉之情骨肉至亲骨瘦如柴骨瘦如豺骨瘦形销骨腾肉飞反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