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无不言的意思知无不言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知无不言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知无不言
- 拼音: zhī wú bù yán
- 频率: 常用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紧缩式
- 解释: 言:说话。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形容发表意见毫无保留。
-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发表看法。
- 典故出处: 《魏书·崔光传》:“臣之愚识,知无不言。"
- 成语示例:海岩《死于青春》:“反正已经~,对得起自己了。"
- 英文翻译: say all you know and say it without reserve
知无不言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不管好坏都接受的俗语?
凡事都有两面性,关于这个话题比较确切的有;1、捡了芝麻,丢了西瓜。3、鱼与熊掌不能兼得。4、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5、谁都不要讲得狠,打起摆子一样冷。6、有风要荡桨,有福要得享。7、如知挑担苦,步行便是福。8、做得是奴,吃得是福。9、鞭子抽打是快牛,慢人有个慢人福。10、人不到老不享闲,马不到老不停蹄。
【来者不拒】:对于有所求而来的人或送上门来的东西概不拒绝。 【纳谏如流】:纳:采纳,接受;谏:旧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如流:迅速。接受劝谏就像流水那样自然。形容非常乐意听取别人意见。 【纳善如流】:纳:采纳,接受;善:好的建议和意见。形容虚心接受别人的好建议好意见,像水顺流而下一样自然顺畅。 【敢不承命】:敢:反语,“怎敢”、“不敢”之意;承:接受。怎么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或怎么敢不接受你的意见呢? 【却之不恭】: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虚己受人】: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虚己以听】:形容接受意见的态度诚恳。 【尧鼓舜木】: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贤君;鼓:谏鼓;木:箴木。尧门旁设谏鼓,舜门外置箴木。形容君主贤明,能随时接受意见,听取忠告。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知道的就毫无保留全说出来,听的则一句不差全部接受采纳。
明朝大儒背后的故事?
王阳明是我认为历代圣贤中最具有惊世之才,而未遇明君,未得重用之人。
王阳明出生于书香世家,爷爷竹轩翁熟读经书,饱学之士,但终身不及第,父王华京试高中状元郎,后为翰林院大学士,皇帝讲师,太子的人生导师,可谓诗书传家,有良好的家风,家规,家教,在这样的世家出生一个象王阳明这样的饱学之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王阳明出生时他奶奶梦见五色祥云降临,故给他取名王云,可直到五岁前都不会开口说话,直到碰到位游方的老和尚,说王云的"云"字本来就是说话的意思,名字中带说,而人就不会说话了,便给他改名为王守仁。说也奇怪,自改名之后,他便渐渐地开始说话了。王阳明从小就天资聪颖,在5岁还不会说话,他就能默默记住他爷爷所读的诗书,只是他不能说出来罢了。受家风熏陶,王阳明从小酷爱读书,"四五","五经","大学","礼记”,“诗经",巜百家姓》,巜三字经》,巜干字文》等,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释家,他都广泛涉猎,潜心研究,并且对军事著作有特别的兴趣,并且立志要做位象诸葛亮那样的军事家。当时明朝中叶的北方边境常有外敌来犯,16岁的少年王阳明就敢只身去北方边境考察鞑靼犯境的原因和对策。充分显示了少年王阳明的果敢和壮志雄心。
在考取秀才入京应试时生了一场大病而未中进士,第二次京试因太想出人头地,文章太过锋芒,不被当朝主考管所接受,28岁的王守仁第三次考试中规中矩按当朝要求做题,但又出了个考题泄密风波,因王守仁是状元公王华的儿子,主考管怕有人说恂情,而故意压低了他的名次,但好歹也重了进士,可以入朝为官了。
但因当时明朝的正德皇帝少年天子,不思政事,任用奸宦,朝中搞的乌烟障气,多少忠臣良将惨遭陷害,王阳明看不过去,上书直言,痛陈利敞。结果可想而知,被宦官刘瑾重责四十大板,差点丧命,后被发配贵州龙场,才捡得一条性命。
此后的王阳明在龙场无官一身清,潜心研究学问,终于创立了自己的阳明心学,他品性高尚,待人真诚,博学超群,引得四方学子前来拜师,他做学问有自已独立的思想,有疑问就要深究,敢于批评在当时为正统官学的朱子理学,这也招来很多朱子门生的排斥,包括当时的内阁大学士,首辅大臣杨延和及其儿子杨慎的排斥和非议。几次朝中有人举谏王明阳,都被杨廷和阻挡,最后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极力推谏下,王阳明在后来的江西剿匪,两广剿匪,平宁王之乱中都表现出了一代大儒文治武功,使用仁政,兵不血刃,使历代官兵围剿上百年的匪患轻松平定后能及时制定出长治久安的良策,能做到一劳永逸,这是般的武将望尘莫及时,智擒宁王,宁王拥兵二十万反判,王阳明临危受命,手下能聚起来的官兵不足二万,可是他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善用疑兵,亦真亦假,最后以少胜多,在宁王反判的短短四十二天就活提宁王,足见王阳明的军事指挥才能之高,其治国安邦之才,不在诸葛亮之下
可是一天雄才大略,生不逢时,未遇明君,其身抱负未展十分之一,其实他心中最挂念的还是北方鞑靼,那里才是他展雄才大略的地方,可是他的阳明心学与当时正统的程朱理学相背,而当有人上奏让王阳明到北方平鞑靼时,就遭到了反对势力的抵制,最终未能如愿,我想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憾事了吧。
王阳明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肺涝折磨了他一生,他多次上奏自已回乡养病均未得到朝廷的同意,最后病死在平匪成功后回乡的路上,可谓是可歌可泣,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志向高远,是位经天纬地之奇才,忠心义胆,朝廷对他多么的不公,他都坦然面对,不计较功名得失,淡泊名利,清廉一生,上对的起天,下对的起百姓,孝顺父母长辈,对学生知无不言,毫无保留,为人师表,传道授业,当是我辈学习之榜样!
北齐高登的故事?
高登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用法度来约束自己。
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无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命他兼任贺州学事。
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管,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
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义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
”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义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
”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
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
”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