跂予望之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跂予望之的意思跂予望之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跂予望之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跂予望之
拼音: qì yǔ wàng zhī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跂:抬起。抬起脚跟远望。

语法: 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
成语示例:他~,希望她能早日回来。
英文翻译: 

跂予望之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但愿万里书平安出自哪里?

出自宋诗人洪咨夔的《送游考功将漕夔门七绝》

四肢谁谓可无骨,五肚自信难留寒。

跂予望不之不得语,但愿万里书平安。

宋朝 出自:《送游考功将漕夔门七绝》 作者:洪咨夔 四肢谁谓可无骨,五肚自信难留寒。跂予望之不得语,但愿万里书平安

望字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望的来历是,“望”的本义是远望。如《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引申为盼望、希望。如《史记·项羽本纪》:“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又引申为名望、声望。如《诗经·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也称“望”。在这天,太阳西下和月亮东升几乎同时出现,有如相望,故称为“望”。

望的演变过程是,“望”是会意字,甲骨文从臣,从壬,会人站在土堆上举目远望之意。金文另加义符“月”,表示“望日”(阴历每月十五)。小篆承接金文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望”。

这是“登高而远望”的“望”字,本为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上部是一只大眼睛,下部是一个人面朝左站在一个土堆上,表示登高而远望。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③是小篆的形体,左上角增加了表声的“亡”,右上角为“月”,下部仍为“人”形,表示望月之意。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望”字的本义应为“远望”,如《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踦予望之。”大意是:谁说宋地很远,翘起脚跟就能望见。《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是说:我看到他们的车辙都乱了,远望他们的战旗也倒了。由“远望”可以引申为“盼望”,如曹操《收田租令》:“欲望百姓亲附。”这是说:盼望百姓们依附。“望”有“远”、“高”之义,所以又可以引申为“名望”、“声望”,如《诗经•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大意是:好像玉硅,好像玉璋,是好名声,是好声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亦称为“望”,因为这天太阳西下时,月亮正好从东方升起,故称作“望”。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甲骨文“望”字有二种形体,一种形体像人举目之形,一种形体像人站在土堆上远望之形。金文承袭甲骨文,或加“月”,像人伫立望月之形。所从的“目”或讹变为“耳”,或变形音化为“亡”声。战国文字承袭金文,或赘加“视”字繁化;或省“月”,从人、亡声,所从“人”旁竖笔上加短横作为饰笔,与“壬”同。《说文》遂误认为从“壬”,又将“望”字分化为二字:望、朢,说形、解义均误。今“望”行而“朢”废矣。本义是向高处、远处看。《玉篇·亡部》:“望,远视也。”《诗·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说宋国遥远,我踮起脚尖就看得见)金文“望”多为月相名。师虎簋: “隹(唯)元年六月既望甲戌。” 《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通“忘”。县妃簋:“孙孙子子毋敢望(忘)白(伯)休。”(徐在国)



初文像一人站立地上张大其目或向前方或向后方远望之形。到了西周,语言中有了朔朢之“朢”一词。遂假其为声,以月为意符,造为“朢”字以表之,同时也用以兼表张望、远望之望。后来“朢”的形体中像目的部分出现一种讹近“亡”的写法,如字形14,便干脆将这部分写作“亡”,如字形15,以之提示字的读音,因而又有了“望”字,成为“朢”的异体。再到后来,人们又采用异体字分工方式,以“望”字专门表示张望、瞭望、远望之望。而以“朢”字专门表示朔朢之朢。《说文》:“朢,月满与日相朢。”所释即是“朢”的本义。汉字简化,朔朢之朢、张朢、远朢、瞭朢之朢统一作“望”。(董莲池)


——李学勤《字源》

一苇杭之的故事?

典源出处 《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 (qi) 予望之。”疏:“正义曰: 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浮筏然,非一根苇也。”

释义用法 《诗经·卫风·河广》中讲,河水虽然宽阔,以一根芦苇作筏就可以渡过。后以此典指船,多指小船; 也指航行。

一苇杭之也叫一苇渡江,是达摩祖师的故事。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

一苇古今异义?

小船代称。

《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孔颖达疏:“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浮筏然,非一根苇也。”杭,通“航”。《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臣闻否泰无常,吉凶由人,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否(pí)泰,犹言好坏、顺逆。宋·苏轼《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诗中的一苇,指一片苇叶,比喻小船,犹一叶扁舟。后以“一苇”为小船的代称。一苇可指心存善念行有善举,则困难可轻而易解。又可指自谦,有心境和谦态,苇有刚柔纤美。一苇也做美丽谦和的女子,如:淮水千年未遇期,又现江南徽韵升,游耘尚曾过龙门,风絮不在三月中,淑汝临水若一苇,何敢隔岸羡佳人,舒依寐中携素手,半隙络缌胜锦瞳。又有“平生愿,愿做一水鸟,进得濯衣青娥绣,一苇傍水小憩蜻,便单也从容。

诗经卫风全文?

卫风有诗10首:淇奥、考槃、硕人、氓、竹竿、芄兰、河广、伯兮、有狐、木瓜

作品原文

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考槃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

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竹竿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有狐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一苇航之的下一句是什么?

河广

谁谓河广?

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

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

曾不崇朝。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张融海赋的赏析?

《海赋》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乏以孤篇名世的作家。西晋木华即以其瑰奇壮阔的《海赋》有名于当时,垂范于后代。

《海赋》一开始,述说帝舜还在做唐尧臣子的时代,天下洪水泛滥,万里无边无岸,百姓忧之。舜命禹平水土,禹乃开通沟渎,“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孟子·滕文公上》),“凿龙门,辟伊阙”(《淮南子·人间训》),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然后“江河既导,万穴俱流”,“於廓灵海,长为委输”,到这里才拈出一个“海”字,步入正文。此前的一段笔墨,好比后世小说戏曲的“楔子”,楔出一大篇文章来。“其为广也,其为怪也,宜其为大也”三句,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提纲挈领地带出下文。

“尔其为状也”,是写大海的状貌神情。以下四句,说海水流动相连,既深且广,旷远无边。“波如连山,乍合乍散”,形容确当,得海波之神。“大明”二句,言月落与日出两个时辰,巨风骤起,海岛中飞沙飘石,激浪扬波,宛如天旋地转。“惊浪雷奔,骇水迸集”,确实令人“惊骇”。待到风静了,犹自余波吞吐,在高峻而不平的山岩中,澎澎有声。至于一些入海岔流,出而复入,动摇不已,这仍是写海水的动态,写海岸线的情状,与对面的“蛮夷”地域隔海相望,有万里之遥,暗示大海的辽阔。以下设想边远地区如有向朝廷告急之事,或者朝廷有向下急告之事,那就可以凭借海路迅速传达。这里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转述恐失其真,就直引原文吧:

飞骏鼓楫,泛海凌山。于是候劲风,揭百尺,维长绡,挂帆席,望涛远决,冏然鸟逝,鹬如惊凫之失侣,倏如六龙之所掣。一越三千,不终朝而济所届。

看他写鼓棹挂帆,便渡海如飞,这似乎脱胎于《诗·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然而时代有了进步,内地的渡河、涉江,扩展到了航海,这气魄之大,又迈越了前人。这是写海之广。

以下别出一景。大海遇到恶劣的天气,则风暴乍起,吹断帆樯,天昏地暗,波冲浪突,似有海中神怪纷起作祟。古人不明台风海啸的起因,以为是神怪所为,但其结果是看到了的,这就是“舟人渔子,徂南极东,或屑没于鼋鼍之穴,或挂罥于岑嶅之峰”;有些人是任风随流,飘荡到裸人之国、黑齿之邦;有些人是终于能够因回头风而送返家园……这是写海之怪,不过是从另一面写来罢了,同时也可以见出海之广。

海之大,从其南北东西四至之广阔可知,统括为经过的途径,万万里而有余,给人以一个远大的概念。加以鱼龙变幻,神仙潜隐,有许多世间尚未闻知、未有名目的地方和事物,只能出之以大概的想像罢了。譬如说到海水极深之处,有五座神山,下分洪涛,上指青天,众仙所居,有巨鳌负之游走,飘浮南北不定。这一段采取《列子·汤问》之说。至于海边有天产的珍宝,有水中的怪物,有居于水底的鲛人,有各种色彩的石头,有不同形体的鳞甲类动物,以及沙滩上云锦般的花纹,海螺巨蚌壳内绫罗般的光彩。又“阳冰不冶,阴火潜然”是指极地的冰山,与海中生物所发的光。其中大多是可以见证的。还有大海中的鲸鱼,写其生时何等的威猛,失势之后又是何等的悲惨。海边岩石上的禽鸟,自出生至毛羽长成,群飞嬉戏,“更相叫啸,诡色殊音”,又是何等传神的描写,绝无怪异之态了。这是大海的所藏之富,前者既足惊耳骇目,后者又是亲切有味。

末段又回到神仙、黄帝上面来。“黄帝仙登于天”,见《史记·武帝本纪》。秦皇、汉武之好神仙,亦见《史记·封禅书》。而大海中蓬莱三神山,为众仙所居,已见上文。如此历代相传的观念,木华不能不受影响。借海以写神仙,或借神仙以写海,二者都兼有了,笔调也颇有清致。如“群仙缥眇,餐玉清涯。履阜乡之留舄,被羽翮之襂��。翔天沼,戏穷溟,甄有形于无欲,永悠悠以长生”,确有飘飘欲仙的气息;没有这些,也许《海赋》不会写得这么神奇美妙了。最后以概括性的文字归纳了大海的特点,赞叹大海的品格,说它广纳众流,虚心受物,得水之德,卑下自居。纳水愈多,潴蓄愈深,品物类生,无奇不有。这些都有根有据,或出自细心的观察,或由于合理的想像,使《海赋》能在中国文学史上屹立不衰,仍是以它写实为基础的构思在起作用,其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亦在于此。

吾尝跂而望矣的启是什么意思?

吾尝跂而望矣 出自战国荀子的《劝学》。

原句是:吾尝终日而思意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业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意思是: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尝:曾经。

跂:提起脚后跟。

跂望怎么读?

[ qí wàng ] 举踵翘望。语本《诗·卫风·河广》:“谁谓 宋 远,跂予望之。”《三国志·魏志·董昭传》:“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明 刘基《郁离子·九难》:“千人离立,跂望颜色。”

跂予望之其他应用

组词

跂组词予组词望组词之组词

笔顺笔画

跂笔顺笔画予笔顺笔画望笔顺笔画之笔顺笔画

近义词

跂近义词予近义词望近义词之近义词

反义词

跂反义词予反义词望反义词之反义词

跂予望之成语接龙

正接

之乎者也之死不渝之死靡二之死靡他之死靡它之子于归

反接

綦溪利跂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跂予望之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不差毫发不染一尘白往黑归蝉腹龟肠称功颂德乘龙快婿烦言碎辞观过知仁襟裾马牛肩摩踵接倦尾赤色举枉措直两全其美流移失所连枝共冢囊血射天能征惯战破崖绝角神采焕发神采英拔视同儿戏吞炭漆身卧虎藏龙下气怡声淫辞邪说燕俦莺侣一蹶不振源清流洁贻误军机泄泄沓沓饮鸩解渴自生自灭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yuwangzhi23493.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