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的意思忧国忧民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忧国忧民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忧国忧民
- 拼音: yōu guó yōu mín
- 频率: 常用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联合式
- 解释: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 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爱国人士。
- 典故出处: 宋·范仲淹《谢转礼部侍郎表》:“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
- 成语示例: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一片青山了此身》:“罗隆基雄才大略,却又炫才扬己;~,但也患得患失。"
- 英文翻译: be concerned about one‘s country and one‘s people
忧国忧民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中国古代忧国忧民的典故简要概括?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范仲淹治水,李冶修都江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华佗行医治病救苦救难,乐善好施,不收诊费,医术高超,被称为神医。
有什么忧国忧民的故事?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
杜甫如何爱国忧国忧民的?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杜甫忧国忧民的故事?
故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春望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诗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诸葛亮心忧天下的故事?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夫吟。
两表一对,鞠躬尽瘴酬三顾:鼎足七出威德咸浮足千秋。
诸葛之志,全在于出师表,自隐居以来,他已然归隐山林,与世无争,过一平凡的日子,像普通人家那样,耕田种地,丰衣足食。
虽已归隐,仍心系于天下大事。
先帝寄臣以重任,经历了两代的帝王的变更,卧龙诸葛未忘初心,当日“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三顾茅庐与诸葛,臣实在有辛,“先帝不以臣卑鄙。
”
如今,天下三分,为当代君王鞠躬尽瘁。
他的威望与品德跨越千秋。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一张出师表就以见得诸葛亮的德性,足以流芳千古。
这也使我重新认识了他——诸葛亮。
能以如此轻松坦然的态度面对世俗。
面对一代君王,能守护自己的思想如实坦明自己对治国的理想。
诸葛之志,在于出师表。
为什么说杜甫是唐代最具有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
1、杜甫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的转变时期,他在困居长安的十年中,由于失意和贫困,以深深感受到唐王朝的腐朽及其危机,并在不少诗中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
2、安史之乱之后,由于他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写下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无不流露出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3、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源于他身上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表现为矢志不移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深沉广博的仁爱精神。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杜甫之所以是唐代最具有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跟以下原因有关:
1、这和他受过的儒家教育有关,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
2、和他的理想抱负有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3、这和杜甫的时代有关,唐朝发生安史之乱,以后花了八年的时间平叛安史之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也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杜甫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为民请命的人的故事杜甫?
杜甫 这是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统治者穷兵黩武,苦难民众尸骨遍野,所有的一切,无不勾起诗人的忧愤之情。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青海,白骨累累,天阴雨湿,鬼哭凄厉!
这所有的惨象,都倾注了诗人对统治者无声的控诉,对劳苦民众的深切同情。
这是一颗爱国报国的心。
武侯祠里,瞻仰诸葛亮的石像,诗人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不仅是为孔明而泣,更是为自己志在匡扶天下,却壮志未酬的失意而泣!
石壕吏是如何体现作者忧国忧民?
《石壕吏》是杜甫关注时事的代表作“三吏三别”的“三吏”之一。“三吏”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的总称,“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的总称。这组作品写出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和诗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国家利益和人民幸福的不可兼得,大家和小家的难以同存。
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致使诗人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二位,而二者严重冲突时作者也只好写出事实,不作评判,诗人也判断不了。所以《石壕吏》在这一组诗中是艺术感染力最强的一篇。
《石壕吏》首先是诗性叙写,其次才是真实情感的真实显现。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石壕吏》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体现了作者讨厌黑暗的社会,残酷的战争;揭示当时社会的混乱不堪和官吏的肆无忌惮。突出了作者对于社会混乱的不满但却无法的无奈;从中表达了作者对于普通百姓的深切感慨和对于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阁夜中杜甫忧国忧民的真正原因?
第一,这和他受过的儒家教育有关,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
第二,和他的理想抱负有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第三,这和杜甫的时代有关,唐朝发生安史之乱,以后花了八年的时间平叛安史之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第四,也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杜甫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关于杜甫爱国的小故事50字?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
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忧国忧民其他应用
组词
忧组词国组词忧组词民组词笔顺笔画
忧笔顺笔画国笔顺笔画忧笔顺笔画民笔顺笔画近义词
忧近义词国近义词忧近义词民近义词反义词
忧反义词国反义词忧反义词民反义词忧国忧民成语接龙
正接
民安国泰民安物阜民不安枕民保于信民不堪命民不聊生民不畏死民胞物与民淳俗厚民富国强民贵君轻民膏民脂民和年丰民和年稔民困国贫民康物阜民力雕弊民穷财尽民穷财匮民情土俗民情物理民生凋敝民生国计民生涂炭民为邦本民惟邦本民无噍类民熙物阜民殷财阜民以食为本民以食为天民有菜色民怨沸腾民殷国富民贼独夫民脂民膏反接
不测之忧不堪其忧报喜不报忧采薪之忧畴咨之忧儿行千里母担忧覆餗之忧负薪之忧顾内之忧高枕无忧高枕勿忧后顾之忧急人之忧季孙之忧乐而忘忧乐极则忧嫠纬之忧缧绁之忧乐以忘忧慢易生忧内顾之忧杞国之忧杞人之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有隐忧替古人担忧替古人耽忧无妄之忧萱草忘忧心腹之忧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与民同忧知命不忧终身之忧肘腋之忧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爱博而情不专暗察明访昂昂自若挨肩擦背安贫乐贱哀死事生安于故俗,溺于旧闻背道而驰不分上下不绝如线不露斤斧表里为奸白色恐怖不识起倒兵销革偃并行不悖尺步绳趋充栋汗牛豺狼塞路才疏志大藏头亢脑藏踪蹑迹东播西流砥锋挺锷大奸似忠得其所哉钉是钉,铆是铆大书特书低头认罪丢下耙儿弄扫帚睹影知竿二满三平浮光略影粉骨碎身浮名虚利奋起直追夫妻无隔夜之仇附人骥尾返照回光孤芳自赏格格不入故家子弟鬼哭粟飞功劳汗马革命反正过甚其辞更弦改辙干燥无味欢迸乱跳撼地摇天好汉不吃眼前亏祸近池鱼黄粱美梦机会主义洁己奉公近交远攻镌脾琢肾鸡犬不惊举手加额监主自盗刻不待时口服心服口讲手画课嘴撩牙浪蕊浮花漫不经心眇乎其小美男破老马生角没三没四眉语目笑囊中羞涩牝鸡司旦扳龙附凤七疮八孔气冲牛斗乔龙画虎千依百顺人百其身日进不衰软弱无能如斯而已人烟浩穰神奸巨猾水陆杂陈四面受敌随俗浮沉声势浩大束身就缚神术妙法碎尸万段夙兴夜处擅作威福偷猫盗狗同休等戚同心协济违害就利外宽内忌行比伯夷兴灭举废心如坚石现时报鸮啼鬼啸喜则气缓原封未动运斤成风研精静虑以假乱真鱼溃鸟散一揽包收鱼米之乡娱妻弄子有伤风化妖声浪气玉树盈阶有忝祖德余腥残秽月下花前一应俱全冤冤相报走漏风声致命遂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择其善者而从之坐山观虎斗朝夕不倦整衣危坐粥粥无能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yougenyoumiao3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