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死不择音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鹿死不择音的意思鹿死不择音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鹿死不择音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鹿死不择音
拼音: lù sǐ bù zé yīn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复句式
解释: 音:通“荫",树荫。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地方。也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语法: 作宾语;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地方。
典故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成语示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甫规传》:“传称:‘~’,谨冒昧略上。"
英文翻译: A dying deer will not choose the shade to shelter under.

鹿死不择音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成语鹿死不择音是什么意思?

鹿死不择荫_成语解释【拼音】:lù sǐ bù zé yīn【释义】: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

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出处】:见“鹿死不择音”。

求“鹿死不择音”的解释?

鹿死不择音发音 lù sǐ bù zé yīn 释义 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

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

’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

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鹿的繁体成语?

鹿的成语有:

马鹿易形 :出自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共挽鹿车 :挽:拉;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即鹿无虞 :原意是进山打鹿,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后比喻做事如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

鹿车共挽 :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挽:拉。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鹿死不择音 :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

鹿死谁手 :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马鹿异形 :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

鹿走苏台 :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两种假借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通假字与假借字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容关系,应把它们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

假借和通假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关于两者的概况及相互关系,历来争论很大。通假与假借在一些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从本质上来看是完全不同的。本文通过对假借和通假这两种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分析两者的内涵及外延,阐明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一、 关于假借

假借作为中国传统汉字学六书理论之一,它的出现至少应该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六书之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作品《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以六艺教国子。”六书乃六艺之一,但六书的内容并未得到进一步说明。东汉时期,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六书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二者对六书的解释,虽各自名称和排列顺序有所不同,但关于“假借”之名却是相同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给“假借”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其意为:语言中已有某个词,但是却没有造出表示这个词的字,于是便依据它的读音,借用一个和它音同和音近的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令、长就是如此。假借字的出现,是有着特定历史背景的,是汉字发展阶段的产物。早在汉字形成时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事繁而字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有的造字方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些虚词义更不容易表达出来,于是假借造字之法便应运而生。

“本无其字”是假借产生的先决条件。正是因为实际的语言中已经出现了某个词,而原有的文字中没有表示这个词的书写符号,所以急需一个书写符号把它记录下来,如:“乌”,《说文解字》中说:“孝鸟也,象形。”表示“情感、感叹”之义的“乌”本无其字,借表示“乌鸦”的“乌”字来 寄托。

下面再举一些假借的实例:“所”本是模拟伐木的声音,借为“处所”之“所”,后又借为代词之“所”,虚化为助词之“所”;“而”本义为胡须,借为连词“而”;“夫”本义为成年男子,借用为发语词“夫”

我们可以看出假借现象多用于表示语言中的虚词和一些很抽象的实词,假借之法出现后,较好的解决了难以造字与必需写字之间的矛盾,假借之法利用象形时代所创制的汉字作为记音符号,借形表音,依音表词,大大增强了汉字的符号功能,使汉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表音趋势。

二、 关于通假

通假是汉语在缺乏严格规范化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用字现象。 “通假”一名出自侯康《说文假借例释》,他说:“制字之假借,无其字而依托一字之声或以事当之,以一字为二字者也。用字之假借,是既有此字,复有彼字,音义略同,因而通假”。

在古汉语中,古人用字写词还未形成规范,本有其字而未用或不用,却以一个音同或音近字来代替本字。当用而未用的字叫做本字或正字,临时代替的字叫借字也叫通假字。如“早”的本义是早晨,但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却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里的“早”是本字,“蚤”是借字。从某种意义来说通假字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别字。通假就是两个字的形体和意义本不相同,只是由于音同或音近的原因,在书写的时候甲字被借作乙字用的一种现象。这种借用的基础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准确的说应当是“古音通假”,因为这种相同或相似是就上古读音来说的,因此要从上古读音加以辨说。

东汉训诂学家郑玄较早探讨了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他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意思是说语言中本有其字,只是仓促之间忘记了怎么写,临时采用“以音类比”的方法,即用音近的字来代替。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或由于一时疏忽忘了写本字,或由于听写而导致误用,或由于传抄底本不同,或由于苟趋简易知而不用,或由于方言的差别等等,应该强调的是,这种种原因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借字与本字都有着音同或音近的关系。

由于借字的原有之意仍然存在,如“蚤”的“跳蚤”之意仍然通行,则本义与假借义便殊难定夺。不明通假往往导致了望文生义,被文字形体的假象所迷惑而牵强附会。古人常说:不明通假,不可读古书。王引之说:“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书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假借之字读之,则以文害辞。”这里的“本字见存”的假借,即通假。

三、假借与通假的关系

通假字与假借字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假字与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在于读音方面,即两者都与本字的读音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关系,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字音是假借字和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桥梁。其次在于词义方面,即二者大都与原有的字在意义上没有关系。

本文重点论述假借与通假的区别,以便于解惑,澄清人们头脑中的模糊认识。

(一)性质不同

假借是一种只产生新义却不产生新字的造字法,因为它并未创造出新的文字符号。如“汝”的本意是河流名,而语言中第二人称代词读音与之相同,但却没有表示这个代词的字,于是把它的含义寄托在“汝”这个字上,产生了一个兼具音形义的“新字”,只是文字符号中并未多出一个来。也就是说,假借并没有造出新的字形,只是使语言中许多词有了记录传达它们的字。假借的本质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通假是在本有其字的情况下,古人临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来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如“信”本义为“诚信”,但却常被借用为“伸展”的“伸”字。《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大意为:尺蠖弯曲身体,是为了求得进一步伸展前行。在文字形式上通假总不是孤立的,而是双向的,字在特定的环境里不是表示该字本身负载的意义,而是义同它字,其本质应是“本有其字,依声借字”。

因此可以说:假借是同一个字含有几种互不相关的意义,通假则是借用乙字来表示甲字的意义。

(二)范畴不同

假借属于文字学范畴,通假则属于训诂学范畴,换言之一个是“文字学的假借”,一个是“训诂学的假借”。文字学的假借是由许慎提出的,即“六书”之假借,而训诂学的假借即是通假,由东汉训诂学家郑玄提出,他在给汉代经籍作注时,从古代大量文献中存在的“声之误”的问题中,发现了音同(近)即可借用这一现象,于是发明了“读为”、“读若”、“读如”等通假术语,他所说的假借与许慎所说的假借名同而实异。

(三)与本字的关系不同

1.通假字的本字是相对于通假字而言的正字,即符合规范和人们使用习惯的用来表达某种意义的字。而假借是本无其字的,一个假借义产生之前,事实上并不存在表示这个概念的字,假借字产生之后,这个意义就永远完全的由这个字来承担,因此本字为“被借之字”。

2.假借是没有本字情况下的同音借用,一旦借用,永不归还,假借的字形和字意都是长期稳定不变的,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专用字。如“其”本义为“簸箕”,一旦被借用为虚词后,意义就固定在这个假借意上,一经约定俗成就不再造新字来表示它,“其”就成为语气助词的专用字,一直沿用到现在。

通假是有本字的前提下的同音借用,借用之后,有借有还,通假字是临时“兼职”,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通假关系就不存在了,如“矢”本义为“箭”,但常被借用为“发誓”的“誓”,如《论语·雍也》:“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但表发誓之意的“誓”不会因为借用了“矢”意义就会消失,表示“箭”的“矢”也不会因为被借作“誓”而废弃不用,“矢”和“誓”同时存在,各自的本义也都不变,大多数时候,表“誓言”之意用“誓”而不用“矢”。

3.假借字的本字与借字是同一个字,形、音都相同,只是字义不同,即使有读音上的变化,也只是同一字读音的变化,不存在辨别字音的障碍,如“能”本指熊类兽,读néng,借作“贤能”之“能”仍读原来的音。

通假字的本字和借字读音不一定相同,有完全同音的,也有双声,叠韵的,由于古音和今音的区别,会给识别通假字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产生的原因不同

假借产生的上古时代,文字还处于一种草创的萌芽状态,能为全社会认可的文字数量并不多,但人类的语言中已经出现了丰富的词语,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词汇也在不断的增长,如果每一个词语都用一个汉字来表示,创造新汉字的速度也远远不够,就会出现“未及造”和“造不胜造”的困难。为了用有限的汉字记录无限的语言,人们就使用了假借。

通假则与古人不规范的用字习惯有关,古人不尽是圣贤,父子相授,口言笔录,对语言符号重声明意,而轻言略行。写错别字是在所难免的,即使是文学家,语言学家也有可能出现笔误的时候,何况先秦书籍惨遭焚毁之祸,后世之人仅凭记忆重写,辗转传抄,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当时社会缺乏有力的正字措施,正字之法还未通行,字典辞书还未问世,人们也缺乏正字的依据,直到许慎的《说文解字》出现后,人们才有了正字的认识和依据,通假现象大大减少。只是一些仿古的文人使用了。另外方言的区别也是造成通假的原因之一。

(五)作用和功能不同

假借字为汉字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是汉字发展的动力,它的出现打破了绘形表意的模式,开辟了借声表意的新途径。解决了象形、指事、会意等从字形方面入手,造字法无法解决的困难,如“不”本为“花萼”、“无”本为“無”(舞蹈),“莫”本为“日暮”,但被借用为一些难以用字形表达的抽象概念,使这些概念得以方便的记录下来。假借的使用虽然没有造出新的字符,但是却促进了新字的产生。“北方”的“北”被借用,产生了新字“背”,“其”被借用,产生了新字“箕”,“然”被借用产生了新字“燃”,“莫”被借用产生了新字“暮”等。

通假字以别字代替本字,掩盖了汉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造成了书面混乱,影响了文字的交际功能,为今人读古籍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是继承古文化的巨大阻力。如《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如不明通假,望文生义就会解释为“鹿死的时候不选择声音”,其实此处是用“音”代替“荫”意思是“鹿死的时候来不及选择荫蔽的地方。”这样的误解在古文学习中经常会发生。

综上所述,假借和通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虽然某些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却分别属于不同的层面,其内涵和外延都各有所指。假借是一种独特的造字方法,属于文字学范畴;通假是一种古文字的用字方法,属于训诂学范畴。

借代和借喻都是用别的东西代替本体,这是联系。区别是,借代用部分代整体,借喻不是。

带鹿字的成语有哪些?把意思也写上?

【标枝野鹿】标枝,树梢之枝,比喻上古之世在上之君恬淡无为;野鹿,比喻在下之民放而自得。

后指太古时代。

【蠢如鹿豕】豕:猪;蠢:愚笨。

笨得像鹿和猪一样。

【铤鹿走险】①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同“铤而走险”。

②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复蕉寻鹿】复:遮盖;蕉:同“樵”,柴。

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

【共挽鹿车】挽:拉;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

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鸿案鹿车】鸿案:指梁鸿妻举案齐眉的事;鹿车:指鲍宣与妻共驾鹿车归乡的事。

比喻夫妻相互敬重,同甘共苦。

【即鹿无虞】原意是进山打鹿,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

后比喻做事如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

【蕉鹿之梦】蕉:同“樵”,柴。

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

【渴鹿奔泉】如同鹿口渴思饮,飞快奔赴甘泉一般。

形容书法笔势矫健。

也比喻迫切的欲望。

【糜鹿姑苏】糜:鹿的一种。

糜鹿游姑苏台。

比喻亡国。

【马鹿异形】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

【马鹿易形】出自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木石鹿豕】豕:猪。

形容无知无识。

【鹿车共挽】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挽:拉。

【鹿伏鹤行】像鹿那样潜伏,像鹤一样飞行。

形容小心警惕的样子。

【鹿皮苍璧】形容本末不相称。

【鹿裘不完】比喻检朴节俭。

【鹿死不择荫】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

【鹿死不择音】指庇荫的地方。

音,通“荫”。

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

【鹿死谁手】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

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鹿驯豕暴】意指一会儿像鹿一样柔驯,一会儿像猪一样凶暴。

形容狡诈。

【鹿走苏台】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秦失其鹿】鹿:喻指帝位。

比喻失去帝位。

【群雄逐鹿】群雄: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

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

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

【权移马鹿】指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

【失鹿共逐】失:失去;鹿:指帝位;逐:追赶。

失掉帝位,天下大乱,人人争着追逐。

比喻失去政权后,天下大乱,各路英雄争夺帝位。

【三鹿郡公】三鹿:合起来是“麤”(粗)字。

形容人的粗心大意。

【挺鹿走险】挺而走险。

指事急之时,被迫冒险行事。

【小鹿触心头】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

【小鹿儿心头撞】像小鹿在撞心。

形容十分惊慌。

【心头鹿撞】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

同“心头撞鹿”。

【心头撞鹿】心里像有小鹿在撞击。

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

【以鹿为马】把鹿说成马。

比喻故意颠倒是非。

【獐麇马鹿】比喻举动匆忙慌乱的人。

【凿空指鹿】指凭空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鹿作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同“指鹿为马”。

【逐鹿中原】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

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斩蛇逐鹿】斩杀蛇,追逐鹿。

比喻群雄角逐,争权夺势。

【中原逐鹿】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

天要下雨粮要解营是什么意思?

以讹传讹:“粮要解营”变“娘要嫁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这句俗谚因一个惊天的历史事件,名声不小,家喻户晓,其实,也只是个民间传说而已。而这条谚语也是由一条军事谚语(古称兵谚)讹传而成。这条兵谚的原始面貌是:“天要下雨,粮要解营。”意思是,天要下大雨了,军粮辎重一定要抢在大雨到来之前,押解送往营房,以保障军需之用。可是在方言中,不少地区存在“粮”、“娘”不分,“解”、“嫁”不分,“营”、“人”不分的现象。这样口口相传,天长日久,“天要下雨,粮要解营。”就以讹传讹,变成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我潜心于谚语研究很久了,发现谚语的讹传可分五种情况:

一是口耳失真的讹传。谚语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会因为听错而造成讹传。《老学庵笔记》(南宋文学家陆游所撰的一部笔记体小品文集,记述了许多掌故,篇章短小、文笔活泼、可读性强)记载:“淮南谚曰:‘鸡寒上树,鸭寒下水’验之皆不然。有一媪曰:‘鸡寒上距,鸭寒下嘴’上距谓缩一足,下嘴谓藏其喙于其间。”意思说,安徽淮南这个地方有句谚语叫:“鸡寒上树,鸭寒下水”,但是观察验证都不是这样的,为什么民间谚语作为经验之谈会有此失实呢?陆游在乡下无意听到一位老太婆说:“天冷鸡就缩一条腿,鸭就藏一张嘴(喙,音会,鸟兽的硬嘴)。”他觉得收获不小,于是记下这段话。我们仔细观察,天寒地冻时,鸡不活动,经常采取“金鸡独立”的姿势,轮流缩一只脚靠近身体取暖,大概鸡也和人一样,也知“寒从脚下生”的道理;而鸭子群聚在一起,一个个将其喙深埋在羽翼间取暖,是它们过冬的常态。乡间老太太一句话,解决了书上语言的疑案。“话传三人,猴子变人”的例子还不少:“街上倒了一碗油,乡下说死了一头牛;街上掉了一片瓦,乡下说跌死一匹马。”

二是受方言影响,对原来谚语因音变而改字造成的讹传。明朝江盈科《雪涛谈丛》载他的家乡江西有谚语说:“笑狗落雨”看去,象句物象谚语,狗一笑,老天就要下雨。其实,狗不会笑,更不会因此而下雨。这是江西老表们呼“瘦”为“笑”(音),“尾”为“雨”(音),这样,“瘦狗”就变为“笑狗”,“落尾”就变成“落雨”,“瘦狗落尾”就成了“笑狗落雨”。我们今天观察,瘦狗的尾巴确实多是下妥的。“粮要解营”变成“娘要嫁人”也属此类讹变。还有《涌幢小品》引农谚:“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怎么验证也不灵验。后阅《感精符》作“夏至酉逢三伏热,重阳戍遇一冬晴” “酉逢”的原意是逢酉日夏至,三伏天就特热,因方言影响讹传成“有风”,“戍遇”的原意是逢戍日是重阳节,一冬就晴朗暖和,因方言影响讹传成“无雨”。

三是理解错误的讹传。俗谚“正九不搬场”,原本是反映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因为搬家运物主要靠肩挑手提的体力劳动,所以,最好避免在酷暑的正伏和严寒的三九进行。然而在理解错误的传播下,不少地区形成这样一种习俗,搬迁安排在正月九月是不吉利的,所以不敢搬家。这类讹传一般字面没变,而意思讹传;也有字面稍有变化的,如不少生产劳动靠手工操作的,社会上出现很多工匠,而且必不可少。于是,出现这样的谚语:“男子属匠,出门勿要带饭粮”,类似现代流传的“学好车钳刨,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仅仅说明,工匠到处可以找到活干,非常容易谋生。可是,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受到生肖八字观念的影响,竟然一变而成“男属羊,出门不用带口粮;女属羊,家里没有隔夜粮。”宣扬性别歧视,男子生肖属羊,自有天赐好运,岂不自欺欺人。

四是通假借用的讹传。古代汉语中有个通假的问题,即一个字有时可以用另外一个同音字代替,如“蚤”替代“早”、“反”假借为“返”、“舟”通假为“周”。这种现象也反映在谚语中,特别是古代谚语中,也会造成讹传。如比“一鸡死,一鸡鸣,新来鸡儿会打鸣。” 《前汉郅都传》曰: “亡一姬,复一姬”,比喻旧的存在与否无关紧要,是通假误“一姬”为“一鸡”。又如《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鹿死不择音。’”比喻小国侍奉大国, 如果大国施行恩德, 那么小国就可堂堂正正地做人, 如果大国不以德相待,小国就免不了成为鹿了。春秋时, 郑国是一个小国,南依附楚, 西也不敢得罪晋。有一次晋灵公在扈会合诸侯, 郑穆公没有参加。晋国就认为郑对晋怀有二心, 倾向楚了。郑公子子家就给主持晋国朝政的赵宣子写了封信, 述说郑国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困难处境。信中说:“郑事晋十分尽心了,还免不了受到晋的谴责。如果你晋国仍不满意, 我郑国即便灭亡, 也不能对晋更有敬重的了。既怕头又怕尾, 一身之间还有多少不可怕的呢? 鹿被猎人追赶, 为了活命, 急忙中就不选择庇护的场所。如果晋对郑施行恩德, 那么郑国就可堂堂正正地做人, 如果晋不以德待郑,郑也就免不了成为鹿了。”其实词义是鹿到了快要死时, 不选择荫蔽的地方。比喻情况危急时, 也就不能考虑得那么多了。传称“鹿死不择音”是通假为“音”,不能望文生义,以为死时挣扎乱叫。

五是译音误解讹传。比如明代有这样一句谚语叫:“若要富,须往猫里务”“猫里务”是古代国名。《东西考·猫里务》与《明史·合猫里传》均把猫里务与合猫里视为一国,实误。两者乃异国异名,非一国异名。按合猫里故地在今东南吕宋(菲律宾)之卡马里内斯地区。合猫里当为Camarines之对音。猫里务则在卡马里内斯东南面布里亚斯(Burias)岛上。大抵因两国相近,情况相似,致误二为一,史实亦相混淆。在汉文古籍中,仅有明代有猫里务(或作合猫里)的记载。该国于永乐三(1405)曾遣奴马高随爪哇、吕宋使臣来朝,并进贡特产。明清时,我国商船常去这些地方,我国福建沿海居民不少去此岛国谋生,故有此谚。语见清·张廷玉等《明史·合猫里国传》:“海中小国也,土瘠多山,山外大海,饶鱼虫,人知耕稼。其国又名猫里务, 近吕宋, 商舶往来, 渐成富壤, 华人入其国, 不敢欺凌, 市法最平, 故华人为人语曰:‘若要富, 须往猫里务。’”菲律宾、马来西亚一带,华人移居到此,共同开发,使之富庶。结果有人讹传理解为,“要想发家致富,须多养猫喂狗”。今日,有闲有钱养猫喂狗的,倒确实大款居多。

谚语的讹传,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亦成规律,无可厚非。有感世风,以讹传讹,“话过三人口,猴子变只狗。”的事儿也不少。“假作真时真亦假”弄得是非莫辨,真假难分,实觉无奈。

形容严格约束自己的词语有哪些?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局促不安 发音 jú cù bù ān

释义 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

【示例】只见文老爷会在那里,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很觉得~。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

【近义词】坐立不安、忐忑不安、惘然若失、缩手缩脚、扭扭捏捏

【反义词】落落大方、无拘无束、恰然自得【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畏首畏尾

释义

比喻既怕这又怕那,疑虑极多。

故事

晋灵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晋灵公在扈和一些诸侯会盟。郑穆公想参加这一盛会,主盟人晋灵公却拒绝和郑公相见,原因是晋公认为郑国和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郑国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晋国,给执政大夫赵盾(赵国国君的先人)捎去一封信,信中说,郑穆公即位以来和晋国一直是友好的,即使面对楚国强大的压力,也从来不敢对晋国三心二意。信中还反驳了晋君对郑国的无理指责,接着用强硬的口气说:"古人有言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怕头怕尾,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又说:鹿死不择音(鹿到临死前顾不上发出好听的鸣声)。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那它就会像人一样恭顺……"信中接着说:如果大国待之非礼,小国就会像鹿一样铤而走险,哪儿还能顾得上有所选择?贵国的命令没有标准,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只好准备派出敝国的士兵严阵以待。今后,到底该怎么办,就听恁您的命令吧。赵盾看信中言之有理,劝晋灵公收回拒绝郑穆公参加会盟的成命。这段故事产生了"畏首畏尾"和"铤而走险"两个成语。

成语中包含鹿和羊?

没有含“鹿“与”羊“的成语,含”鹿“的成语如下:  马鹿易形 出自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共挽鹿车 挽:拉;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即鹿无虞 原意是进山打鹿,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后比喻做事如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  鹿车共挽 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挽:拉。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鹿死不择音 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  鹿死谁手 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马鹿异形 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  鹿走苏台 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鹿裘不完 比喻检朴节俭。  小鹿触心头 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  逐鹿中原 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指鹿为马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獐麇马鹿 比喻举动匆忙慌乱的人。  中原逐鹿 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指鹿作马 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为马”。  挺鹿走险 挺而走险。指事急之时,被迫冒险行事。  铤鹿走险

①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同“铤而走险”。

②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标枝野鹿 标枝,树梢之枝,比喻上古之世在上之君恬淡无为;野鹿,比喻在下之民  鸿案鹿车 鸿案:《后汉书·梁鸿传》载有梁鸿之妻举案齐眉的故事,后用以指夫妻相敬如宾。鹿车:《后汉书·鲍宣妻传》载有鲍宣与妻共驾鹿车归乡的故事,后用以指夫妻同甘共苦。比喻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贴,同甘共苦。  鹿皮苍璧 形容本末不相称。  鹿死不择荫 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鹿驯豕暴 意指一会儿像鹿一样柔驯,一会儿像猪一样凶暴。形容狡诈。  秦失其鹿 鹿:喻指帝位。比喻失去帝位。  权移马鹿 语本秦赵高指鹿为马事。谓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  群雄逐鹿 群雄: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  心头鹿撞 见“心头撞鹿”。  心头撞鹿 心里像有小鹿在撞击。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  以鹿为马 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  覆鹿寻蕉 〖解释〗覆: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  凿空指鹿 凿空:凭空;指鹿:指鹿为马。指凭空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小鹿儿心头撞 像小鹿在撞心。形容十分惊慌。

音之文言文意思?

①<名>声音。《琵琶行并序》:“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②<名>音乐。《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③<名>音律。《庖丁解牛》:“奏刀騞騞然,莫不中音。”

④<名>口音。《回乡偶书》:“乡音无改鬓毛衰。”

⑤<名>字的读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⑥<名>通“荫”。树荫。《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

【音翰】⒈诗文;文辞。⒉书信。

乳鹿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没有“奶xx鹿”的成语,含“鹿”的成语如下:共挽鹿车 挽:拉;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即鹿无虞 原意是进山打鹿,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后比喻做事如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鹿车共挽 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挽:拉。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鹿裘不完 比喻检朴节俭。 鹿死不择音 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 鹿死谁手 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鹿走苏台 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马鹿异形 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 小鹿触心头 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 獐麇马鹿 比喻举动匆忙慌乱的人。 指鹿为马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中原逐鹿 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逐鹿中原 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标枝野鹿 标枝,树梢之枝,比喻上古之世在上之君恬淡无为;野鹿,比喻在下之民放而自得。后指太古时代。 铤鹿走险

②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覆鹿寻蕉 覆: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 鸿案鹿车 比喻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贴,同甘共苦。 鹿皮苍璧 形容本末不相称。 鹿死不择荫 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鹿驯豕暴 意指一会儿像鹿一样柔驯,一会儿像猪一样凶暴。形容狡诈。 马鹿易形 出自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秦失其鹿 鹿:喻指帝位。比喻失去帝位。 权移马鹿 指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 群雄逐鹿 群雄: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 挺鹿走险 挺而走险。指事急之时,被迫冒险行事。 心头鹿撞 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同“心头撞鹿”。 心头撞鹿 心里像有小鹿在撞击。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 以鹿为马 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 指鹿作马 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为马”。

鹿死不择音其他应用

组词

鹿组词死组词不组词择组词音组词

笔顺笔画

鹿笔顺笔画死笔顺笔画不笔顺笔画择笔顺笔画音笔顺笔画

近义词

鹿近义词死近义词不近义词择近义词音近义词

反义词

鹿反义词死反义词不反义词择反义词音反义词

鹿死不择音成语接龙

正接

音耗不绝音容凄断音容如在音容宛在音容笑貌音声如钟音问两绝音问相继音问杳然音稀信杳

反接

标枝野鹿覆蕉寻鹿秦失其鹿群雄逐鹿权移马鹿心头撞鹿獐麇马鹿凿空指鹿斩蛇逐鹿中原逐鹿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鹿死不择音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沉谋研虑尺水丈波池鱼遭殃大江东去洞心骇耳恶衣蔬食反戈一击负荆谢罪高文雅典敢怨而不敢言将本求利惊见骇闻理不胜词力屈势穷目逆而送破釜焚舟青林黑塞清汤寡水衔哀致诚笑面老虎意急心忙倚马七纸燕雀处屋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织当访婢子继父业智名勇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认不讳罪人不孥遮天盖地众星拱月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lusibuzeyin17753.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