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丧邦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一言丧邦的意思一言丧邦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一言丧邦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一言丧邦
拼音: yī yán sàng bāng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主谓式
解释: 邦:国家。指关键时刻一句话可以关系到国家的灭亡。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关键人物的言语。
典故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一言而丧邦,有诸?"
成语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成败往往在一句话上,到底如何是~、一言兴邦,却始终无法模拟。"
英文翻译: 

一言丧邦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一言可以兴邦哲学依据?

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可以丧邦。”

意思就是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同样一句话也可以使国家衰亡。

为什么古人会认为一句话就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呢?

这里面其实就蕴含着很深刻的人文道理。

我们追本溯源,从其出处《论语》入手去品析。

《论语》记载,有一天鲁定公问孔子“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也就是听说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个道理吗?

孔子回答他:“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也就是话不是这么个说法。

紧接着孔子又举了一句人们常说的话“为君难,为臣不易”来进行说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君王难,当臣子也同样不容易。

自古君王治理天下离不开臣子,而臣子也因君王有了权力地位,以及施展抱负的平台。

但君臣一向是一对欢喜冤家,君权和臣权始终处于一个矛盾却又不可分离的状态,这也就衍生出了朝廷中种种的政治斗争。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斗争是一直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且互相制约的。

自古国家想要兴盛,必定是君权和臣权在斗争中达到了合理的平衡,君不压臣,臣不犯君。

由此也就能君臣一心,共同治理国家了。

而这其中能够起到调平作用的,其实就是孔子引用的这句“为君难,为臣不易”了。

可以说若君王和臣子能够真正懂了这句话,君王懂得站在臣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臣子也能够理解君王的苦衷,那么何患君臣不能齐心,君臣齐心国家如何能不兴盛呢?

就比如老朱家的大明帝国,话说当年朱元璋得了天下,杀尽功臣,去丞相之职,将天下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

而且为了稳固边疆,一下册封了七名藩王去戍守边疆。

由此便认为大明帝国的根基已经稳如泰山一般了,于是在他传位给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时便得意的告诉他“朝中有奸臣,藩王自领兵锄奸,你只管做个太平皇帝便可了”。

可这位建文帝真的能安心当个太平皇帝吗?

自然是不能,他自有他的担心,他曾问祖父朱元璋:“朝中有奸臣,藩王来除。那若是藩王发难,又该如何呢?”

当时的朱元璋并没能够回答的出来,或许是朱元璋认为这种事情并不会发生。

但显然,藩王的势力一直是建文帝的心病,毕竟那七个藩王可都是他的叔叔。

于是在继位不久,他便雷厉风行得展开了削藩行动,一口气搞垮了六个叔叔,唯独剩下了燕王朱棣。

此时的他心情想来真的是非常难过的,爷爷刚去世,自己就把爷爷安排好镇守大明边疆的六个叔叔抓的抓、杀的杀,纵然是铁石心肠,内心也不会毫无波澜吧。

但没有办法,这就是皇帝的命,这就是君权和臣权之间必然会遇到的矛盾。

而反观他最后一个叔叔燕王朱棣,此时看到兄弟们一个个被侄子搞掉,是真的坐不住了。

因为显然,下一个就要轮到自己了,与其等死,倒不如索性反了。

于是燕王朱棣借来朱元璋“朝中有奸臣,藩王自领兵锄奸”的祖诏,打着“清君侧”的名号起兵直奔南京而来。

结局历史早有定论,朱棣夺得了帝位,建文帝自焚而死。

当然也有史书说建文帝早已偷偷逃走,火中的遗骸并非朱允炆本人,但其实真相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建文帝确实下岗了。

试想,若他们叔侄都能够明白“为君难,为臣不易”的道理,或许也不至于闹得如此凄惨的结局。

就比如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间黄袍加身被捧上了龙椅。当上了皇帝以后赵匡胤态度很明确,你们既然让我当这个皇帝,那就请配合我一下吧。

于是杯酒释尽兵权,稳固了皇权,一起打过天下的兄弟们也都有了善终。

反观我们的时代,领导和职工、老师和学生、父母和孩子之间之所以存在很多矛盾,其实同样也是缺乏这种相互理解和体谅的心。

其实只要有此一心在,很多矛盾便不会激化,很多问题也就能够被化解掉了。

这其实便是“为君难,为臣不易”这个道理的调和之功,而这又何尝不是“一言而可以兴邦”呢?

之后,鲁定公又问孔子“一言而可以丧邦”的道理。

其实很多时候,一句话说出来,成败就已经是定数了。

秦末刘邦与项羽楚汉相争,项羽的一个谋士建议项羽要定都咸阳,项羽听罢一口否决,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也就是有了功名富贵如果不回到故乡去,那么就好比穿着丝绸的衣服在夜里走路,谁能看的见呢?

就冲这句话,项羽就打不赢刘邦。

大丈夫心不在天下,而是希望得了功名回家乡去显摆,好让老乡们看看自己多么厉害,如此狭隘的器度,岂能成事。

其实这种观念在当代是非常普遍的,考学、读书不为学本事做事,反而只为了炫耀和虚名,工作总想着邀功,凡事总是希望别人投来羡慕的眼光等等。

这种虚荣的观念其实是与项羽一般狭隘的,这一点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之后孔子告诉定公:“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意思就是如果君王说的话是对的,我们不违背,那么结果肯定也是好的。

那如果君王说的不对,我们还是不违背,那结果岂不就是“一言而丧邦乎”?

这个道理实在是太过于普遍了,企业领导的一个决策,很多时候就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

这个时候一个是要考验领导的个人实力,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看领导是否能够积极采纳别人好的建议,因为一个人再聪明,也不可能总是对的。

但现实中大部分领导其实往往碍于面子都不大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甚至很多时候明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好,还是死要面子不承认,最终影响了发展。

刘邦一介地痞,文治武功哪里都比不过项羽,但他唯一一个优点就是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

结果他果然仗着手下的张良、萧何、韩信、陈平这些厉害人物战胜了项羽。

所以,这一点领导层的人要尤为注意,不要因为面子,犯了“一言丧邦”的过错。

家庭中其实也是一样,家中的很多矛盾其实也都不过一句话的事。

“丈夫难,妻子亦难”,两个人都在为了家庭承担着责任,累了,心里委屈抱怨几句很正常,哄几句,过去了也就没事了。

若凡事都非要较个真,总把话往死路里顶,那日子怎么能过好呢?

综上,这就是“一言兴丧”的道理,这个道理非常深刻,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鲁定公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对语言不能有那么高的期望。有人说:‘做国君难,做臣子也不容易。’

如果知道了做国君的艰难,(自然会努力去做事)这不近于一句话而使国家兴盛吗?”定公说:“一句话而丧失了国家,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对语言的作用不能有那么高的期望。

有人说:‘我做国君没有感到什么快乐,唯一使我高兴的是我说的话没有人敢违抗。’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这不是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也没有人敢违抗,这不就近于一句话就使国家丧亡吗?”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关键不在于说话的人,而在于听话的人,如果听话的人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那么好的话可以激励他进步,不好的话可以警醒他让他警惕。任何时候都应该冷静,思考每一句话背后的目的,然后做出相应的措施,这样,处理任何事情都能得心应手。

一言可以兴邦,语出《论语·子路》:“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谓在关键时刻一句话可以关系到国家的兴或亡。

这句话后来的语义演变为“英雄人物的意志和言论可以决定国家和国民的命运。”因此,这句话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注意,这句话不是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旧唯物主义一般指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肯定物质决定精神,但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前,历史唯心主义在哲学中占统治地位。旧唯物主义者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也是唯心主义者。恩格斯把费尔巴哈哲学定性为“上半截的唯心主义和下半截的唯物主义”。

一个人可能既有唯物主义观点,又有唯心主义观点;但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是相互区别的,唯物主义观点不是唯心主义观点,唯心主义观点也不是唯物主义观点。

旧唯物主义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不同于历史唯心主义。因此,“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句话既然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它就不是(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的近义?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的近义

“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谚语,意思是一句话可以振兴国家一句话也可以灭亡国家。

一言以兴国一言以丧邦?

一句言论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句言论也可以使家国丧失!

一言可兴邦,一言亦可灭国?

一句话可以振兴国家,一句话可以丧失国家。《论语·子路》:“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例】正因为言辞这样重要,《论语》中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的说法,而归根到底,修辞又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梁国藩等《领导语言艺术实用全书》)

忠言逆耳利于行,谗言不可信

“一人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句话,是不是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一人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句话,是不是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有位先生说“一人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句话不是旧唯物主义的观点的论断,但是我又觉得是, 有人认为“一人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

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规律性的唯意志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正确答案是A B C 因为徐之明老师说这句话不是旧唯物主义的观点的论断所以不选D,我不大理解,我觉得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就是唯心主义,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也是英雄史观, 旧唯物主义包括有机械唯物主义 “一人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唯心主义史观 ABC很明显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原文?

出自:《论语》子路篇。

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 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 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

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话赶话是哪儿的方言?

话赶话是东北方言,意思是紧接着对方的话题说起,原本无意说辞,因为嘴快,话赶话,没经过思考借题就说起话来了。人们常说,“话赶话,没好话”,真是这样,一般都是气话,彼此互不相让,互相伤害,很伤感情。而话赶话最后的结局,一般都是出人意料的,也往往都是点破的话。

话赶话,是句老北京土话,它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意思是双方话 不投机,你一言,我一语,由相互抬杠,进而发展到相互讥讽嘲弄,以 至于发生口角。 另一个意思是两个人说话聊天儿,其中一方说话没留神,说到了 对方的短处,把人家给惹恼了。

  他见状赶紧往回找补(弥补),便以 “话赶话”来找辙:“您瞧,这不是话赶话,说到这儿了吗?您千万别 往心里去。  ” 打圆场,就是当一方说话不注意,得罪了另一方,旁边站着的第三 方,怕他们因为一句话伤了和气,赶紧过来,替说话走了嘴的这方,做 一番解释。

  这就叫打圆场,或圆场。有时是说错话的这方自己赶紧解 释,自圆其说,也是打圆场的一种方式。 老话说:“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覆水难收,一言可以兴邦, 一言可以丧邦。

  平时说话,一定要嘴有把门儿的,不能随意。

东北,话赶话,就是说话你一句我一句没有人让步,越说越生气

一言丧邦其他应用

组词

一组词言组词丧组词邦组词

笔顺笔画

一笔顺笔画言笔顺笔画丧笔顺笔画邦笔顺笔画

近义词

一近义词言近义词丧近义词邦近义词

反义词

一反义词言反义词丧反义词邦反义词

一言丧邦成语接龙

正接

邦国殄瘁邦家之光邦以民为本

反接

百不获一百不当一百不失一百不爽一背城借一不管三七二十一百喙如一表里不一百里挑一表里如一不问三七二十一百无失一参差不一二而一二者必居其一二者必取其一纷纷不一发昏章第十一归十归一合而为一合二为一合两为一毁誉不一九九归一较如画一较若画一斠若画一良莠不一老子天下第一凭城借一劝百讽一群居和一齐整如一十不当一始终如一始终若一天下第一天下为一万不失一惟精惟一万无失一未知万一心口不一心口如一以备万一瑜百瑕一一而二,二而一以防万一言行抱一言行不一言行若一有一得一众口如一政令不一整齐划一终始如一终始若一知行合一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一言丧邦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百尺竿头不可以道里计百约百叛草腹菜肠传经送宝耽惊受怕饿莩遍野负固不悛风娇日暖风言醋语放之四海而皆准功成骨枯根盘蒂结黑风孽海家败人亡荆棘载途就事论事令人莫测面是背非你争我夺亲当矢石欹嵚历落如胶似漆如之奈何身无择行神志不清山走石泣朽棘不雕胁肩低眉寻流逐末源源而来中通外直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yiyishenchang37171.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