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并重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恩威并重的意思恩威并重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恩威并重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恩威并重
拼音: ēn wēi bìng zhòng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主谓式
解释: 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典故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
成语示例:陈白尘《宋景诗》十九:“我一向倒是~,以德服人的。"
英文翻译: justice tempered with mercy

恩威并重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恩威并施的典故?

恩德武威同时并用,是古来将帅、君王所重视的统御谋略之一。《百战奇法·爱战》云:“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孙子兵法·地形篇》云:“视士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武认为,统御部卒,必须用恩威并施之谋。“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典故1:李靖是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当初李渊任隋朝官员镇守太原时,与李靖有矛盾,李渊准备起兵反隋时,李靖曾想告发他。后来,李渊占领长安捉住了李靖,差点把他杀了,因李世民求情才得以免死,可见李渊与李靖之间存在恩怨瓜葛。616年,李渊令李靖征讨萧铣,李靖初战有功,李渊不计前嫌,论功行赏,使李靖深为感动。 后来李靖在战争中又有失利,李渊大怒,严斥李靖贻误战机,要将他处斩,这时,又有人为之求情,李渊又放了他一马,使李靖对李渊感恩戴德,忠心耿耿。李靖决心戴罪立功,620年,李靖率800精锐大败开州(今四川开县)蛮族首领冉肇则,俘5000多人,乘胜收复开州、通州,为李渊夺取西南立下了汗马功劳。 典故2: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也是运用恩威并施策略的典范。蜀后主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领兵声讨南中(今云南曲靖一带),马谡对诸葛亮说,南中一带的军民倚仗地势险阻,一直不服蜀汉统治,我们现在攻破南中易如反掌,但是在我们离开之后,他们还是会叛变,所以,我们不如攻心为上,以心战治之。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当年5月份渡泸水(今云南保山县西北),擒拿了孟获,为了彻底征服孟获的心,诸葛亮故意把自己排兵布阵的方略摆给孟获看,孟获不以为然,说初次与诸葛亮打交道,不明虚实,只要像这样的阵势,我肯定能取胜,于是诸葛亮放了孟获,孟获不久又领兵来战,又战败而归,被诸葛亮俘住,就这样擒了放,放了擒,连续七次,直到第七次再放孟获时,他却不肯离去,说诸葛亮是天威,南中不再反了,孟获的心被攻下了。 然后,诸葛亮把南中各地的首领召集起来,宣布南中各地继续为他们管辖,蜀军不设官,不留兵,并将随军的衣物、粮草捐献给了当地官兵,以补偿连年战争给百姓造成的损失,得到了南中军民的拥护。从此,夷汉相安无事。

所谓恩威并施,就是恩惠和惩罚同时使用,从古到今的很多政治家,统治者,大多都会使用这样软、硬两种策略。你臣服于我,就施以恩惠,同时还用武力与惩罚的手段来对付叛逆行为。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就是一位十分擅于利用恩威并施这项策略的政治家。在《三国演义》这个长篇小说里就讲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把他恩威并施、降服人心的策略描述得淋漓尽致而又出神入化。刘备去世之后,蜀国丞相诸葛亮有了北伐中原的打算。当时的蜀国南部,就是云南贵州交界处,少数民族的大酋长孟获发动叛乱,诸葛亮决定亲自领兵平息叛乱,先解除这一后顾之忧。在当时就有人对他提出了建议,派一员大将南下就足以能够消灭孟获,丞相就不必考虑那“不毛之地”了。然而诸葛亮对此却有更加长远的考虑,他要对孟获恩威并施,以收服人心。当地很多个部落并不是如同铁板块一样联系在一起的,孟获是叛乱的带头者,也是影响最大的酋长。诸葛亮很清楚,蜀国的大敌是北方的曹操。对于南方部族,不能采取赶尽杀绝的错误政策,而要分化瓦解,孤立孟获,用计生擒孟获。孟获被俘之后并不服气,说诸葛亮靠诡计取胜并非真英雄。诸葛亮对此并没有难为他,对他进行了当场释放,让他回去之后起兵再战。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一次次生擒孟获,又一次次将他释放。直至第七次,诸葛亮不但生擒孟获,俘虏了他的妻子和弟弟,还使得其他部落纷纷归顺自己,孟获的部族也是众叛亲离。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诸葛亮对孟获一家人仍然尊重并以礼相待,终于使孟获深受感动,发自内心地臣服于蜀国。这样使得蜀国南部从此之后便平静稳定了下来。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应用的范围极为广泛。用美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胡萝卜加大棒”。一旦用在“赏罚严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样的小事上,也都属于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宽猛相济,恩威并施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孙乔是当时一位极其有名的革新派的政治家。他在郑国执政数十年,能注意打击奴隶主贵族的顽固守旧势力,表彰“忠俭”,反对“奢侈”,改革田制和兵赋制度,公布刑法条文,限制特权、整肃政纪,使得小小的郑国,国威也由此颇有提高。子产实行的实际上就是一种“宽猛相济”的策略。子产的政绩,赢得了封建时代统治者的极力称赞。子产在自己临终前安排后事的时候对儿子太叔诳“我死以后,必然由你执政。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用宽大来使老百姓服从。火性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这样就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看起来较懦弱,百姓因此轻慢而玩弄它,因此到最后淹死的人就非常多,所以为政宽大不容易。”在子产死了之后,子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力行宽大。到最后,郑国盗贼越来越多,经常聚集在芦苇丛生的沼泽地里捣乱。在这个时候,子太叔就会感到很后悔。“我要是早听子产的话,就不至于到今天这个地步。”因此,发兵围剿,把盗贼全都给杀了,这样才使得盗贼有所收敛。南宋理宗时,在衢州江山县有一伙人想占山为寇,且已商量好了暴起动乱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使人想不到的是,传递消息的人被官府抓住了。知州陈埙在详细了解了这些人的情况之后,便打定了主意。他在此地按兵不动,派人送肉送酒给准备当草寇的人,而且还带口信说:“你们不好好做良民而做起了草寇,不去耕田而舞刀弄枪。这样对你们自己有什么好处吗?如今送些酒肉给你们,希望诸位能够各自珍重,如不听劝,本官只杀无赦。”这些准备举义的人在得知密谋已泄,官府有了另外的一些准备之后,便纷纷前去自首。紧接着,陈埙又下令:凡献出兵器的自首者全部予以重赏,因此,没过多久投弃官府的人越来越多。陈埙根本就未发一兵一卒,就轻松而又顺利地平息了这场即将发动的暴动。齐威王当政后,委政于卿大夫,九年之间,国势衰微,邻近诸侯纷纷来犯。汉代初期,刘邦刚刚平定了天下。有一天,张良告诉刘邦,有一些人准备谋反,刘邦将信将疑地问张良:“这是怎么回事呢?”张良回答道:“自从你当上皇帝之后,封赏的都是你的亲友知己,使得很多有功的人感到失望,同时还又怕你追究小的过失,所以很多人便商量起了谋反。”刘邦心急地问:“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张良反问:“皇上从前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我早就想除掉他。”张良说道:“到了现在,你必须在百官面前立即对他进行封赏,这样才能够使得那些惴惴不安的人平静下来。”刘邦接其行事,果然,一场潜在的危机平息了。由上面的这些小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学会“暴力”和“怀柔”这两项手段。当你看到自己的下属都是松懈无比,毫无战斗力时,你就必需采用严厉的措施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纪律性与集体荣誉感,正所谓乱世用重典;另一方面,这一政策实行了一个时期,在达到一定效果之后,可以再施行宽松的政策给予安抚,要做到一收一放,一松一紧。这样才能使天下得以太平。

恩威并重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意思: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读音:ēn wēi bìng zhòng

出自:《三国志·吴书·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

翻译:周鲂管理地方十三年后去世,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引用:陈白尘、贾霁《宋景诗》十九:我一向倒是恩威并重,以德服人的。

例句:驭下之道,必须恩威并重,要让他感激你的奖赏,敬畏你的权柄,像你这样主仆不分,尊卑无序,早晚生出事来。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宽猛相济 [ kuān měng xiāng jì ] 宽:宽容;猛:严厉,猛烈;济:相辅而行。指政治措施要宽和严互相补充。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翻译:政策宽厚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政策刚猛民众就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用宽大来调和严厉,用严厉来补充宽大,政治因此而调和。

例句:我们司令员,对待他的下属能够宽猛相济,因而在部队里深得全体指战员的尊重。

2、恩威并济 [ ēn wēi bìng jì ] 威:以法自治或以武力威协。奖赏和刑罚一起使用。指统治者同时采用高压和怀柔手段。,恩德与威势同时并行。

例句:蝼蚁尚且偷生,项云这一招可谓是恩威并济,使得周仓不得不服。

ēn wēi bìng zhòng

成语释义 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书·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近义词 恩威并行,恩威并用

成语例句

我一向倒是恩威并重,以德服人的。(陈白尘、贾霁《宋景诗》十九)

什么是恩威并重及其造句?

恩威并重ēn wēi bìng zhòng[释义] 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例句] 我一向倒是~,以德服人的。

(陈白尘、贾霁《宋景诗》十九)

奖惩并重的意思?

奖的解释 奖 (奬) ǎ 劝勉,勉励,称赞,表扬:夸奖。奖金。奖品。奖赏。嘉奖。奖惩。有功者奖。 为了鼓励或表扬而给予的荣誉或财物等:受奖。发奖。 罚惩 笔画数:; 部首:大; 笔顺编号:

惩的解释 惩 (懲) ě 戒止:惩前毖后。 处罚,警戒:严惩。惩罚。惩办。惩戒。惩治。惩一警百。 苦于:“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奖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并重:

不分主次,认真对待。同样重视,同样对待。

意思就是奖励与惩罚都同等对待,同样重视。

就是做的事有对有错,奖励和惩罚一样重。

奖惩并重,有奖有罚,彰显人性化标准。恩威并施

奖惩并重的意思就是想罚分明,有功则奖,有过则罚

奖励和惩罚一起执行的意思。

二出祁山故事梗概?

91回 二出祁山

诸葛亮的二次北伐与首次北代发生在同一年,一个在春季,一个在冬季。按常理来说,如此短的时间里不应该密集用兵的。只是机会实在是太好了,曹休在石亭的那场大败天下震动。及至十一月份,曹休本人也死了。为防吴军乘乱北伐,魏国能动用的兵力都在调往对吴战场,包括紧急把刚接任豫州刺史的满宠调到江淮前线。

第一次北伐虽因马谡大意失街亭无功而返,但总得来说蜀汉这边损失并不大。毕竟整个过程中得了那么些郡县,后撤时带走的物资足以弥补消耗。为了这次出征,诸葛亮再次上表刘禅,这就是同样著名的《后出师表》。“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典故、名句,都是出自这封奏表。

《后出师表》还透露出个让人伤感的消息,那就是赵云在随诸葛亮入驻汉中的一年多后去世了。除了赵云以外,蜀军还损失了七十余名中低级军官,以及一千余步骑。这些损失并不都是战损,但不管什么原因损失的,都让他们的丞相非常非常心痛。按诸葛亮的说法“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蜀汉当下是只有一州之地,能与魏、吴两国分庭抗礼,靠的是是刘备打拼数十年积攒下来的家业。如今天下三分已定,意味着人才大流动时代正式结束。如果就这样偏安西南,用不了多久这些精兵猛将都老去的话,将再无机会匡扶汉室。

正因为补充困难,诸葛亮在用兵的时候才会偏向保守,更会为街亭的损失心痛不已(虽然损失并不大)。像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那般,用一万人去赌的做法,诸葛亮是肯定不会同意的。需要说明的是,按赵云的本传记载,这位传奇将军是在建兴七年,也就是公元229年去世的。诸葛亮是在建兴六年十二月二次北伐,次年一月撤军回师。赵云应该是在这次北伐的过程中病逝的,只是未必到了前线。至于“后出师表”,则很可能也是在战时补的奏表。曹休是建兴六年十一月八日去世的,诸葛亮收到消息后即刻北伐。《后出师表》与其说是请战书,倒不如说是诸葛亮在向刘禅解释,为什么自己要如此急于出兵,以至于都来不及先行报备。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诸葛亮入抵汉中本来就是执行北伐的战略任务,这样做并不算逾矩。不过诸葛亮小心谨慎,怕被刘禅误会,所以一定要用个“陈情表”来解释一番。蜀汉一切大事都有丞相一力承担,刘禅并没有理由去怀疑诸葛亮的忠诚。他看到《后出师表》时触动最大的,反倒可能是赵云的死。

公元261年,已经做了快40年皇帝的刘禅又想起了赵云的功绩,尤其是长坂坡的救命之恩,下令让群臣给赵云加谥号。当时已是蜀汉大将军的姜维和众臣商议下来,以赵云“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谥称“顺平侯”。谥号是对一个人盖棺定论,这个“顺”字是对他忠诚的肯定。“平”字即能体现赵云做事井然有序的特点,又能凸显他的勇猛胆气,实是对其一生的最好总结(此外关羽的谥号“壮缪侯”同样很传神)。

损失赵云固然让诸葛亮同样心痛,北伐大业却还得继续。这次诸葛亮准备由陈仓道北伐,直入关中。所以严格来说,并不能被称为二出祁山。考虑到上次北伐分别用了祁山道和褒斜道,这两道曹魏必定会重点防范,换条路径试试也符合逻辑。问题是诸葛亮会这么想,曹魏那边同样会这样想。

当下驻守长安的已经不是夏侯楙。曹叡从关中回军时,就把这位娶了自己姑母(清河公主)的皇亲国戚给带回了洛阳,把曹真留下来镇守关中。这位附马爷的确不怎么出息,在关中之时养了不少歌妓侍妾,不喜欢武事却喜欢经营家业。蜀汉没威胁时,当个太平官也就混过去了,真打仗是不堪大用的。魏延就是知道他的这些作为,才想着出子午道袭击长安。

曹真的私生活不知道怎么样,最起码还是打过仗的。曹真的本传记载,他接任西线总指挥后,虽还不知道诸葛亮什么时候再来,却判断出蜀汉下次北伐很可能会走陈仓道。陈仓道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条古道在关中平原对接的,是位于整个平原西端的陈仓县,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由于具体扼守道口的关口名为“散关”,又称散关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是个夸张的形容。你不能指望仅凭一个险关和少量兵力,就能挡住敌方大军的进攻,真正要依托的还是关口后面的城邑。于是曹真从凉州调来郝昭、王生两将去驻守陈仓城,并且加固城防。调任陈仓主将的郝昭是太原人,之前驻守金城,是负责凉州安全的主要将领之一。凉州本地新兴军阀及羌胡,在曹丕继位后多次反叛,每次平叛战争中都能看到郝昭领军奋勇向前的身影,在凉州声名很盛。曹真之前曾总督各军在凉州平羌胡之乱,知道郝昭的勇武,这次特地把他调入关中镇守陈仓。

即便诸葛亮二次北伐没走陈仓道,加强陈仓的防御力也是必须的。毕竟当年韩信就是走陈仓道夺的关中,曹操南征张鲁也是走陈仓道。事实证明,曹真的预判是相当准确的。诸葛亮果然亲自领军出陈仓道,包围了这座千年古城。先礼后兵,诸葛亮先找了个说客说服郝昭投降。就像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写的那样,蜀军的成分是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找个郝昭的太原同乡,甚至旧识还是很容易的。

被派去劝降的是郝昭的同乡旧识名叫靳详,应该之前在曹魏那边也呆过。郝昭听完他的说词之后表示:魏国的律法(科法)你都很熟悉,我的为人你也很了解,“我受国恩多而门户重”。你不要再说什么了,如今我唯有一死。你去替我感谢诸葛亮(这么看得起我),然后就可以进攻了。

郝昭的这番话其实是大有玄机的。曹操自从被张绣摆了一道以后,对手下将领便不在只是施恩拉拢,而是恩威并重,赏罚分明。可以说,就是从那时候起,曹军的军纪才开始好起来,丢了城也必须受到惩罚。至于将领们的家属,则基本都要留于都城,客观上充当人质。哪怕是夏侯楙这种级别,驻守长安时也没能把他娶的清河公主带在身边。当然,他真要带估计也是没问题的,只是不想罢了。郝昭特别提到魏家“科法”和自己“门户重”,靳详就明白于公于私,郝昭都只有决一死战。

然而诸葛亮还是不死心,再次派靳详劝降。意思是说你这孤城肯定是挡不住蜀汉大军的,没必要白白送死。这回郝昭也没那么客气了,直接回复道:我前面的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认识你,我手上的箭可不认识你。说起来诸葛亮倒也不是吓唬郝昭。蜀汉这次北伐的兵力达到数万,郝昭这边驻守陈仓的兵力却只有一千多人。

认为诸葛亮可能从陈仓北伐,却只给郝昭配备一千多人,这看起来很矛盾。合理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曹真为掩饰自己的失误,对上说自己早已预判出诸葛亮会走陈仓道,所以预先做了准备。曹休大败于石亭,曹叡都不追究反加厚赏安抚,郝昭最后守住了陈仓城,曹叡自然更乐得帮曹真立一个威。

二是鉴于石亭之战失利,曹休身死,魏国各地都在抽调兵力东进增援对吴前线,原本驻于关中的主力都被张郃带走东进,所以才会从凉州调兵将来填补真空(因为陇右也是前线,不能调兵)。曹真虽然判断出诸葛亮日后可能从陈仓道出兵,但并没想到对手同一年就能两次北伐。关中空虚,郝昭又是刚刚接手陈仓防务,兵力才会如此不足。

话说回来,要不是因为关中魏军主力东调,诸葛亮也不会那么急着二次北伐,而如果曹真之前已经在陈仓部署了重兵,就算北伐也不会走陈仓道。不管曹真到底是怎么想的,守备空虚的陈仓城都是蜀军势在必得的桥头堡。不能迅速拿下来的话,曹真从长安城派出的救兵一到,反手拿下散关,被关在陈仓城下的蜀军可就危险了。诸葛亮没想到的是,一千多人据守的陈仓城,会有胆抵挡数万大军,劝降不成那就只能强攻了。

郝昭的抵抗十分顽强,诸葛亮用云梯攻城,郝昭就用火箭射击云梯,把云梯上的蜀军全数烧死;用冲车撞城门,就拿石磨往下砸。扔的时候石磨上还拴着绳子,把冲车砸毁后,还能吊上去再用;诸葛亮于是又建高过城墙的移动箭楼(名为“井阑”),向城内射箭。同时堆塑土球,滚到堑壕里去填平外围防线。

蜀军人多,堑壕一平的话,便可多点齐发攀爬城墙入城,上面又有箭楼压制城墙上的守军,陈仓的城墙眼见就要被攻破。看见苗头不对,郝昭即刻下令,在城内再起一座新的城墙。这样的话既能在外城失守后有城可依,又能缩小防线,更有利于御敌。城内虽然战兵只有一千多,百姓用来做施工队却是没问题的。

虽然筑城的劳力可以征用百姓,但仓促间哪里去寻材料。不过这对于郝昭来说都不是问题,拆民房就是。郝昭在战后因守城有功,曹叡亲自接见并要重用他。一千多人顶住了蜀军数万大军的进攻,的确不是常人能做到的。曹叡甚至高兴的对同为太原人的孙资说,你的同乡里居然有这种勇敢的人。有如此的耀眼的将领,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可惜的是郝昭随之就病故了,否则必成三国名将。临死前郝昭告诫儿子,自己为将多年,知道将军不好当,当初征战时曾多次挖掘坟墓,用棺木做攻城器具。知道厚葬没什么意义,人活着的时候有地方住就可以了,死后埋哪都一样,这里离老家也远,你随便找个地方,给我穿着平时的衣服埋了就是。郝昭一生作战基本都是河西,战区降水量几乎都在十五英寸等雨线以下,地上能长草就不错了。缺乏树木的情况下,取棺木为材也是没办法的事。只是没想到,这段经历倒让他看淡了生死。

见不怕死的郝昭又起了内城继续顽抗,诸葛亮便再下令挖地道攻入内城。内城起得仓促,不会有地基,也不会太厚,相对来说比如容易挖通地道。壕沟则是地道的克星,于是郝昭又下令在城墙内挖掘壕沟,横断蜀军的地道。就这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双方前后打了二十余天,从建兴六年十二月,打到次年一月,诸葛亮都没能拿下陈仓城。

如果给蜀军充足的时间,陈仓城肯定还是能拿下的,问题是没有那么多时间。从陈仓到长安的交通距离为四百汉里。郝昭据守的这二十多天时间,已经足够曹真得到消息,并从长安城派出援军兵抵陈仓了。被曹真派往救援陈仓的是同样从凉州调防关中的费曜。费曜也是跟随曹真、张既,在凉州平过羌胡之乱的将领,后来官至后将军,曾随司马懿伐蜀。不过他这次前往陈仓,并没有能与蜀军野战。诸葛亮一看魏国的援军将至,便主动退兵了。

身在洛阳的曹叡见关中情况危急,也紧急准备了三万兵马准备驰援陈仓,领军将领正是刚刚东进的张郃。自潼关之战开始,张郃一直都被部署在西线战场。几乎参与了每一场大战,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就是他在街亭击破马谡,彻底改变战局。曹叡还因此给张郃加了一千户食邑。以张郃的威名来说,当然是出战蜀军的第一人选。

张郃此时正督领关中诸军,在荆州支援司马懿。事实上,诸葛亮选择这个时间点北伐,很大程度就是看张郃这个老冤家调走了。司马懿之前在石亭之战时打辅助,后因计划变更而未能进入江陵战场。这次司马懿准备主动沿汉水发动进攻,以让孙权没有精力乘乱北伐合肥。把张郃调过来,就是为了配合这次攻击行动。

其实要不是曹休冒进,司马懿也是要南征的。自他入驻宛城以来就在做南征的准备。按入驻宛城前,司马懿对曹叡的说法,吴人以为中原人不习水战,所以才敢一直前突至东关(濡须口)。“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应以陆军攻击皖城,引孙权东进救援,然后再以水军顺汉水而下进攻夏口,让对方有神兵天降的感觉,一定能够破敌。

基于这个战略,司马懿入主驻宛城之后,就一直在苦心打造水军,并建造体量能与东吴匹敌的大船。不过要是让司马懿选的话,不会象曹休那样选择在最有利于东吴的秋季,而是会在曹魏南征喜欢的冬季进军。当然,曹休是被周舫骗了,才会这样做。以司马懿的想法,是他率水军打主攻,曹休在皖城佯攻吸引孙权的火力。结果曹休这一上当,让司马懿提前行动去攻江陵,等于打乱了司马懿的计划。

现在曹休死了,孙权那边很可能会主动在合肥用兵,这种情况也相当于牵制了东吴的注意力。不管是为了完成自己既定计划,还是以攻代守缓解江淮战场压力,司马懿都决定用他的水军南下夏口了。这次司马懿无疑是主攻,所以曹叡才会调张郃前来荆州,与之配合水陆并进。

曹休死的时候是冬季,正是曹魏征吴的季节。然而有时候人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东吴喜欢夏秋用兵,是因为他们的船大,丰水季能借助水势深入敌境更远。司马懿为了对抗东吴水军也造了不少大船,结果等到用兵时才发现,冬季水浅自己的船只出港都困难。这样一来,南征行动也就耽搁了下来,已领军到宛城的张郃见荆州暂时没有战事,又受命领军到方城去驻守。

方城的位置大家都知道了,是豫州连接荆州的枢纽。张郃驻守于此是为了两面兼顾,如果东吴北伐襄阳,他就南下与司马懿合兵;如果东吴进合肥,那么张郃就东进借助曹丕修的讨虏渠,南下江淮前线。没成想,张郃刚到方城,吴军没攻过来,蜀军却攻入关中。

曹操当日征战,所倚重的主要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四大宗室将领,以及: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合称“五子良将”的五名非宗室将领。这九名大将除了张郃都已故去。不仅如此,就连次一级的李典、李通等将亦都不在人世。可以说,张郃是唯一幸存的三朝大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曹叡当即飞马传书,调张郃入洛阳,让他领军回援陈仓。

曹叡只调了张郃一个人去洛阳,驻于方城的关中军没敢动。各方都有细作伏于敌境,要是关中军回援,吴军那边就算本来没有北伐的想法,估计都要闻风而动了。为了驰援陈仓,曹叡东拼西凑集结了三万军队,把皇家亲军属性的武卫营、虎贲军都一起交给了张郃。临行前,曹叡在黄河南岸设宴为张郃壮行。此去陈仓,走水路的话也有600公里。曹叡担心张郃赶到时,诸葛亮已经拿下了陈仓。

张郃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征战了快20年,在他看来蜀道艰难,粮草只能靠人力背负。张郃掐指一算日子,认定诸葛亮带的粮食应该十天都支撑不到,自己到了估计就撤了。结果正如张郃所料,昼夜兼程赶路的张郃,还没抵达陈仓就收到蜀军撤军消息。

诸葛亮要进军关中,自然是要准备好粮草的。最大的问题不是汉中无粮,而是运力堪忧,前线的储粮太少,一旦敌人的援军到达,就算不能完全切断归路,攻击散关口的粮道也会受不了。当日曹操由汉中撤军,很大程度就是受赵云和黄忠到箕谷口附近劫粮的影响。现在诸葛亮同样有此担忧,如果是魏延或者刘备的性格,可能还会和费矅、张郃打上一场再退兵,诸葛亮不是个赌徒,既然觉得战略上已失先机,及时撤退止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了。

魏国的援兵已经快到陈仓,看到蜀军主动后撤显然不会就此放过。魏军习惯以骑兵充当先锋,这次领骑兵先抵陈仓的是将领王双。值得一提的是曹丕第一次伐吴时,曹仁曾派三员将领和五千人,前往濡须口攻取前线吴军家属所在的江中沙洲,结果五千人非死即亡,全被吴军包了饺子,被俘人员有就有王双。如果不是重名的话,王双很可能是战后交换战俘,被换回了魏国。

不管此王双是不是彼王双,也不管他是费曜的先锋还是张郃的先锋,这回的结局都是个死。诸葛亮之所以要在对手援军还没到的时候主动撤退,就是已经想到万一接战后再后撤,仓促间容易被掩杀。抢先一步后撤的话,则有时间设伏。考虑到陈仓道是两山夹一谷的地形,对手只要急于立功,轻敌冒进,落入伏击圈几乎是必然。

最终诸葛亮虽然没有拿下陈仓,但在后撤的过程中,伏斩王双,二次北伐也算是有所收获。

以战养战鼻祖?

班超带领36人出使西域南道,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班超带着朝廷的诏书和随从,义无反顾踏上平定西域的漫漫之路。才智和胆识过人的班超,以强悍的外交才能和卓越的军事能力,恩威并重,平定西域30余载,稳定了汉王朝的西北边疆,被赞誉为“以战养战、以夷制夷”的鼻祖。

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

以战养战的行家里手

以夷制夷政策的鼻祖

以战养战是谁的技能?

班超带领36人出使西域南道,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

班超带着朝廷的诏书和随从,义无反顾踏上平定西域的漫漫之路。

才智和胆识过人的班超,以强悍的外交才能和卓越的军事能力,恩威并重,平定西域30余载,稳定了汉王朝的西北边疆,被赞誉为“以战养战、以夷制夷”的鼻祖。

教学中怎样体现恩威并用宽严相济?

所谓恩威并重、宽严相济,就是指管理过程当严则严、当宽则宽。

要尊重学生,但适当的威严必须要有。

学生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就像是在趟水,他在摸得老师的性子,希望从中可以找“空子”。

这时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记住不能给他们一点空子。

要痛下“杀手”,甚者不惜体罚。

既然希望学生成人成才,如果学生不自重、不自爱、不自制、不自觉,我们老师就必须采取一些强制措施帮助他们,帮助他们自重、自爱、自制、自觉,当然这种强制措施要有个度。

对原则性的纪律一定要从严要求,对无视校纪班规、屡教不改的学生务必要从严管理。

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直面学生和所存在的问题,要勇于反躬自省、敢于管理学生,不可采取“鸵鸟政策”,否则就会进入“不敢管——管不了——不愿管——干脆不管”的怪圈,结果是老师不管学生、学生不理会老师,形成课堂秩序的恶性循环。

也许难以管教的学生只是少数、或者个别,但是如果老师不能及时进行干预和有效处理的话,其负面的影响作用是会蔓延与扩散的。

在这一方面,老师应切记“管而不严、等于不管”的道理,不可稍事懈怠和放纵。

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或者学生偶然的犯错,老师就大可不必上纲上线,给予点到为止的提醒或者心照不宣的暗示即可。

推恩令为什么只能用一次?

推恩令不是只能用一次,是推恩令是在汉朝当时诸侯王不仅有俸禄,还享有独立军队管理权的情况下推行的。后世吸取汉朝经验,已经通过制度很好的避免了这一风险,诸侯王更像朝廷养的闲散王爷,不会对政权造成威胁,所以就不需要再推行什么推恩令了。

推恩令是不是只能用一次,因为下次再用,别人就知道分到最后,没有势力了,一样会被皇帝削了。

推恩令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和附议之法先后实施,互相配合,解决了郡国并行的现象。现象没有了,推恩令就不能再实施了。

推恩令只能用一次,因为生米恩斗米仇,恩惠施舍的多了就没有好效果了,正确的做法是恩威并重,才能拉拢人心为己所用

孙子兵法真金不怕火炼感悟?

感悟:不能只做老好人而成人之恶,而是需要恩威并用相结合。而驾驭这些工具的核心是我们真的为下属好的那颗心,这样即便是惩罚也让下属觉得是在为他好。而不是对立关系

人生信条:真金不怕火炼。

升级信条:只怕没火炼,真金喜烈焰。

学习心得:困难和挫折是强大自己的必经之路

《孙子兵法》不应该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决问题的书籍。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孙子兵法》解决。书柜里面的书不下上百本,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那本博大精深的恢宏著作《孙子兵法》,可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首先,喜欢《孙子兵法》这本书是为作者的意志力所折服。其作者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作为一个双腿残疾,行动不能自如的人,他忍辱负重的坚强意志力、对待自己的人生理想永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理念对我个人有着超强的震撼力。工作的艰辛、繁琐经常会让我失去耐心,业主们的不理解,也会让我在事业的追求中迷失方向感……这一切和作者的经历相比,又是多么的微乎其微啊,作者的经历更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在这条理想的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其次,《孙子兵法》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美国人称《孙子兵法》为历史上最杰出的智慧,并成为美国高级军校的必修书目;日本人将《孙子兵法》列为商界领袖的必读书。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古人的成就而自豪,更被这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军事著作而深深的着迷。

当然,《孙子兵法》中最吸引我的还是书中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刻卓越,逻辑紧密严、韵味无穷。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相似的联系。对我个人来说更是:“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懂得变通的理解,很多理论、原则都是可以借鉴运用到工作中的。

1.《孙子兵法》中的“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还不具备足智多谋、勇敢果断的能力,而工作中应当做到的赏罚有信还贯彻落实的不到位。自己仁爱部下、治军严明的管理理念更应该发挥的淋漓尽致。《孙子兵法》在用人方面更独到之处,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作为一名基层工作的者,我的理解是亲爱士卒,使其心甘情愿赴汤蹈火,与主将同生死。但亲爱绝不是溺爱,更不是放纵,而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阵法整齐、调度有数。

2、在《军争篇》中,阐述了两军对垒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出了很好的诠释,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对团体和个人有了更高的要求。“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其中要点在“势”而不在“人”。人员的组织架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而不是被动地对下属求全责备。它必须能因“势”的变化而变化,因地生宜,灵活运用,让每一位量才而用,恰到合适,掌握适度,发挥出作用。这里所讲的“势”与“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中所强调的“势”类似。

3.“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该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企业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团队,就应该提倡一种“同仇敌忾”的团队精神。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一样的道理。在物业工作中,必须重视绩效管理,同时辅之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精神奖励。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从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时候在会上的一番表扬可能来得更有效。这点于“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中强调的“避实击虚”的效果一样。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尽量做到投其所需,实现激励效果。

初读《孙子兵法》时,只觉得晦涩;再读《孙子兵法》时,脑袋有几分会思考了,好像是有那么回事;如今,又捧起《孙子兵法》一书时,思绪万千,感悟良多 。学习“孙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与精髓,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我们的老祖宗原来在数千年前就已认知和分析得如此确切与深透,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感叹前人的伟大和华夏文明的精深的同时,多读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经典,多读多思考,才能发觉其中无穷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真金不怕火炼,只要有真才实学不怕困难。

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经得起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

恩威并重其他应用

组词

恩组词威组词并组词重组词

笔顺笔画

恩笔顺笔画威笔顺笔画并笔顺笔画重笔顺笔画

近义词

恩近义词威近义词并近义词重近义词

反义词

恩反义词威反义词并反义词重反义词

恩威并重成语接龙

正接

重重叠叠重床叠架重床叠屋重操旧业重蹈覆辙重打鼓,另开张重睹天日重规迭矩重规叠矩重珪叠组重关击柝重规累矩重光累洽重规沓矩重规袭矩重归于好重迹屏气重金兼紫重金袭汤重见天日重峦叠巘重峦叠嶂重楼飞阁重峦复嶂重理旧业重门叠户重门击柝重明继焰重纰貤缪重葩累藻重起炉灶重手累足重山峻岭重三叠四重山复岭重生父母重山复水重施故伎重温旧梦重温旧业重熙累绩重熙累洽重熙累盛重熙累叶重修旧好重兴旗鼓重垣叠锁重岩叠嶂重裀列鼎重足屏气重足屏息重足而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重作冯妇重足累息重纸累札重张旗鼓重振旗鼓重整旗鼓重足一迹重财轻义重此抑彼重德不报重厚少文重利盘剥重赂轻贤重男轻女重逆无道重气轻命重气轻身重气轻生重气徇名重若丘山重赏甘饵重色轻友重赏之下,必有死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望高名重义轻财重义轻生重于泰山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反接

布德施恩背义负恩背义忘恩惨礉少恩返哺之恩负德孤恩负德辜恩法外施恩负义忘恩顾复之恩骨肉之恩旧爱宿恩刻薄寡恩卖法市恩劬劳之恩施仁布恩煦伏之恩玉成之恩一饭之恩雨露之恩一日夫妻百日恩以义断恩一夜夫妻百日恩一夜夫妻百夜恩以义割恩知恩报恩知遇之恩再造之恩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恩威并重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病病殃殃保护伞低声哑气度外之人凡才浅识孤形吊影昏昏沉沉红紫夺朱荆榛满目慷慨激烈流芳万古利害得失连理之木溜之大吉暮夜怀金泥古非今牛蹄中鱼剖心析胆穷池之鱼如临深谷时亨运泰十日一水,五日一石守株缘木我醉欲眠喜不自禁挟天子以令天下续鹜短鹤悬心吊胆一笔抹杀言出患入云过天空铢积丝累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enweibingzhong7473.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