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夜匪懈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夙夜匪懈的意思夙夜匪懈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夙夜匪懈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夙夜匪懈
拼音: sù yè fěi xiè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夙夜:早晚;匪:不;懈:懈怠松弛。日夜勤劳,不怠惰。

语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出处: 晋·司马彪《续汉书》:“熹为卫尉,尽心事上,夙夜匪懈。"
成语示例: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九回:“从此龙王夫妇果然小心在意,~地辅助禹、益,导来的水一起收入海中。"
英文翻译: work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夙夜匪懈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夙夜匪懈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一、”夙夜匪解,以事一人“翻译:早早晚晚不懈怠,侍奉帝王献忠诚。

  二、扩展知识:  1、出处:《大雅烝民》,是《诗经、大雅、荡之什》中的一篇。

  2、原诗第四章: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

  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3、作品简介:《烝民》,《诗经、大雅、荡之什》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八章,每章八句。

周宣王派仲山甫去齐地筑城,临行时尹吉甫作诗赠之,诗歌赞扬仲山甫的美德和辅佐宣王的政绩。

烝民意即庶民,泛指百姓,是春秋战国时代及之前历代对“百姓”的称谓。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夙夜匪懈解生肖?

夙夜匪懈解生肖应该是猴子。夙夜匪懈的意思是日夜辛劳,勤奋不懈。而《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庭做弼马温时,非常尽心负责,不但与力士官典薄官共同弼马,征备草料,刷洗马匹,扎草,饮水,煮料。而且日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忙碌,夜间看管得更殷勤,只要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那些天马见了他泯耳攒蹄,都养的肉肥膘满。所以说夙夜匪懈解生肖应该是猴子。

夙夜匪懈解生肖:鼠。

夙夜匪懈解生肖是牛。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是什么意思?

夙夜匪懈是什么意思?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是什麽意思?

夙夜匪懈,就是早晚都不松懈,或者说时刻不松懈

主义是从,就是说施行三民主义,或者说“为实现三民主义奋斗”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是什么意思?

夙:会意。

夕是夜间,丮(jí)表示以手持物。

天不亮就起来做事情,表示早。

所以除了早晨的意义外,还有早起劳作,以示恭敬的意思。

本义:早晨 匪:假借为“非”,表示否定 夙夜匪懈,就是早晚都不松懈,或者说时刻不松懈 主义是从,就是说施行三民主义,或者说“为实现三民主义奋斗” 国歌:《三民主义歌》 歌词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时,对全校五百名师生颁布的训词。

民国十三年六月十六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国父特亲临致词并主持开训。

在开学典礼前,党国元老胡汉民、戴季陶、廖仲恺及邵元冲等先生一致认为应该为中山先生准备一份文告,做为训词之用。

当时胡汉民先生首先提笔说:「第一句话,应该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然后戴、廖、邵诸人,纷纷表示意见,继而串连起来,成为一篇训词,训词的全文,成为后来的国歌歌词。

曲谱方面,民国十七年,公开征求曲谱,程懋筠先生的作品,获评审委员一致认同,选为第一名。

至民国三十二年,正式公布为中华民国国歌。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是什么意思?

成语“明哲保身”的出处:《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 既能明晓善恶,又能辨知是非,保持这样的状态,进而达到而保全其自身的品德不受污染。

为人部属的,要早晚勤奋的来服务长官,尽他应尽的责任。

这里涉及到古时君臣之道。

孝经里引用过这一句,其中“一人”为帝王,而从“事”之人为卿。

孝经讲解全篇?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答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孝经》全文及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一)、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译文:孔子闲居,他的学生曾参在旁陪坐服侍。孔子说:古代圣王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教化,用来使天下百姓顺服,人人都能和睦相处;就连相互之间较易起摩擦、对立状态的上司与下属、家长与晚辈之间,都可以达到彼此无怨恨的和谐状态。这么好的至德要道你可知道?曾参听到老师发问,赶紧从席上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弟子生性愚顿,还没能知晓这个至德要道。孔子说:至德要道就是孝悌之道!它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源头。你再坐下来,我慢慢告诉你。

(二)、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我们的身躯、四肢、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生的,应小心爱护,不敢损毁伤残,能如此自律自爱就是实行孝道的开始。长大成人、好学修德安身立命,率性行道建功立业,让名声显扬后世以荣耀父母,这就是孝道的终结。孝,是人的天性,幼年时期侍奉双亲,友爱兄弟姐妹,学习敬老尊贤,待人接物,应对进退;中年时期移孝作忠,奉事君王,服务人民;到了老年以自身行孝的典范教民,才是人生的完成。《诗经.大雅.文王篇》说:我们怎么不可以追念先祖文王的志业呢?一心一意修养自己,发扬文王的美德吧!

天子章第二

(三)、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亲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他人;尊敬父母的人,不敢傲慢别人。天子尽亲爱尊敬的天性侍奉父母,这种[不言之教,无为之化]的德教推及满朝的文武官员;德政布施,教化能广行,孝爱更推及到百姓身上;流风遍及天下,永为世人的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书经.甫刑篇》说:天子一人有善行,天下亿万的民众都受到感化而笃行孝悌之道了。]

诸侯章第三

(四)、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临薄冰。]

译文:做诸侯的人,谦己从人,以贵下贱,态度不骄傲自大,就没有颠覆的危险;诸侯多金多欲有满溢的损耗,做诸侯的人,各项用度不奢侈辅张,能体恤民力;在各种场合不膨胀权位不搞排场,法度谨严;元神与国库不会过度损耗而空虚。永久保住尊贵地位的原因在不骄有忠信,国库永远不空虚的原因在不耗有节度。诸侯勤政爱民政通人和,财富与尊贵能持满不匮乏,自然国家久安,百姓和乐。这就是诸侯的孝。《诗经.小雅.旻篇》上说:做诸侯的人,存心要恐惧戒慎,就好象走在深渊的旁边,又好象踏在薄冰的上面,随进预防有颠坠、陷落的危险。]

卿大夫章第四

(五)、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用;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在朝延及正式场合,一定穿着先王制定且合于自己身份的衣服,在朝延及外交场合说话时,一定使用法定语言且合于先王的礼法及权限,不合先王道德规范的事,绝对不做!所以,自我要求法度严谨,不合礼法的不说,不合道理的不做。因此说话前就不必考虑斟酌,选择可说的才说;做事时不必几经斟酌,选择可做的来做。永远没有悖礼犯份的逾越,所以卿大夫在朝延议事或对外发表的谈话,虽然传遍天下,也没有什么差错。所做的事虽然传遍天下,也不致引起人民的怨恨憎恶。服饰、言语、行为都合于礼法,就能够善尽职责,不致因失职而免官造祸,辱及祖宗、父母亲长,才能保守官职和宗庙祭祀,这就是卿大夫的孝。《诗经.大雅.烝民篇》说:卿大夫从早到晚,不敢懈怠,专心事奉天子,造福人民。]

士章第五

(六)、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宗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拿事奉父亲的孝行来事奉母亲,爱心是一样的;拿事奉父亲的孝行来服侍君王,敬心是一样的。也说是说事奉母亲是用爱心,服侍国君是用敬心,而子女对父亲的事奉是包括爱与敬两个方面。所以用孝敬的心来效忠国君就能尽忠守职,用敬重的心来对待长上就能顺从不犯。时时不忘事君忠诚、事长顺从,就能保有职位、傣禄,也就能保住祖宗的祭祀,这就是士的孝道。《诗经.小雅.小宛篇》说:早起晚睡,勤奋工作,随时检讨自己的言行,不要让别人说父母亲没有德性。]

庶人章第六

(七)、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也,未之有也。]

译文:平民百姓感天地国家的恩,要善于体察天地自然的道理,春夏秋冬的季节,顺着季节变化按时耕作;分辨土地高下肥瘠,善加利用;谨慎身心,节省用度,让孝养父母没有匮乏,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所以上自天子,下至百姓,全力行孝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尽孝是无始无终,不分贵贱的,谁愿意做就一定做得到,不必担心自己尽不了孝道!如果有人担忧他的能力无法做到,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三才章第七

(八)、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译文:曾子说:[奇妙啊!孝道多么博大高深!]孔子说:[孝道,就是天道,是万世不变的准则、真理,又是大地无所不顺承的孕育万物的能力,人能感应上天庇护万物的仁慈,大地孕育万物的博爱,自然而然会实行孝道。天地这种永恒不变的大爱,人们应当效法它;效法上天明照宇宙的法则,善用土地生产万物的孕育力,用来顺着良善的人性,加以教化,人世间没有不平和快乐的。因此,由孝理而定教规,则教育不需严厉的管训就能成功;由孝理而推定政令,则政治无需严厉督辖就能治理完善。

(九)、原文: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先王看见天地的境教可以感化人民,就率先行身教言教:笃行博爱,因此没有人遗弃父母亲;实践讲述仁义道德,忠臣节女事迹,百姓就发心实行仁义;率先用恭敬和谦让来垂范人民,人民就不会争夺争强争胜而互相尊重;再用礼仪和音乐来引导,百姓就能化除暴戾之气而和睦相处;教导人民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民就知道什么事可做什么不可做;人民知道有禁令,就不会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说:[名声显赫的太师伊尹,百姓都在仰望着你呀!]

孝治章第八

(十)、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了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译文: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帝王用孝道来治理天下时,连那些附庸小国的臣子都不敢遗弃,何况是具有公、侯、伯、子、男爵位的诸侯呢?所以能得到各国诸侯欢心拥护,他们愿意帮助帝王奉祀先王。

(十一)、原文: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译文:治理封国的诸侯,对那些孤苦无依的鳃夫寡妇都不敢欺侮,何况是一般士人和老百姓呢?所以能得到百姓的欢心拥戴,他们愿意帮助诸侯祭祀先祖。治理封邑的卿、大夫,对于家仆俾妾,都能体贴尊重不敢失礼,对明媒正娶的妻子就更仁慈了。所以能得到全家族上上下下的欢心爱戴,乐意侍奉卿、大夫的父母亲。

(十二)、原文: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译文:像这样全国上行下效地形成孝慈风气,则父母亲长在世时,能生活于安然无忧的环境中。去逝后成为鬼神,也乐意享受子孙的祭祀。因此天下和乐太平,水火旱灾、温疫疾病、判乱、盗贼、欺诈、战争都不会发生。这就是英明帝王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成果。《诗经.大雅.抑篇》上说:天子有崇高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来归顺。]

圣治章第九

(十三)、原文: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译文:曾子说:[弟子大胆请问,圣人的德行,难道没有一样超越孝道的吗?]孔子说:[天地间的人与物都是得到天地的中气而成形,禀受天地造化之理以成性。虽说万物都具有天地的性能,只有人的禀赋最完整而最尊贵。在人全性、尽情的行为中,没有比孝道更重大,而孝道没有比尊敬父母亲更重要的了。尊敬父亲,没有比天子祭祀时,将祖先配享上帝更重要的了。这件事自古以来,只有一个人做到,那就是周公。拿父母来配享天地的祭祀就是周公创始的。从前周公代理成王摄理政事,在都城郊外祭天时,将他的始祖后稷配享上帝;又在明堂祭祀时,以他的父亲文王配享上帝。因此天下的诸侯,依各人的职位,前来助祭,并各自奉献当地的特产。由此可知,圣人的德行,哪有比孝道更大的呢?

(十四)、原文: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译文:所以出生在父母膝下之时,上天已赋予爱亲、敬亲的天性;儿女长大后,有能力奉养父母,就一天比一天更知道尊敬父母。圣人凭借着儿女尊敬父母的天性,因而教他敬亲的道理;随顺着儿女爱敬父母的孝心,因此教他爱亲的道理。所以圣人的教化,不用严肃的态度,就可以成功;圣人的施政,不用严肃的手段,就可以使天下太平;因为圣人所凭借的,是人性根源的孝道。

(十五)、原文: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译文:父母慈爱儿女、儿女孝顺父母,是天生自然的本性;儿女事奉父亲如臣子面对严君,循礼而致敬,不敢欺瞒,这就是君臣之义。父母生我,我要为祖宗传血脉,再也没有比传宗接代更重要的了;父母管教养育儿女,既像尊严的君主,又是慈爱的亲人,君臣之义、父子之恩,双重的恩义加临在我身上,再也没有比这深恩厚义更重要的了。所以,做儿女的不亲爱自己的父母,而去亲爱他人,叫做违背天性仁德;不敬重自己的父母而去敬重他人,就违背了礼法。所以爱亲敬长是顺乎天性的善行,不爱不敬就是违逆天性的凶德。在上位的人,本来应该顺从天性,力行孝道,做人民的榜样,现在反而违背孝道,人民将因无从取法而悖礼犯义、国家社会就要脱序不安了。一个人不从孝顺父母的美德上来得到官位,却由犯上作乱的凶德得到官位,这是成德君子所羞愧唾弃的。

(十六)原文: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成德君子的作法跟小人不同:君子以诚修身,出言真实不虚,受到人民称赞。君子以和为贵,凡有所作为,必想所为,都可使人民欢乐。君子的存心公正无私,一举一动都受人民尊敬。君子诚恳的容貌举止,可令人民仰望。君子的施政,一进一退都为民谋福兴利,度量其心都跟民心相合。像这样用道德仁义来亲近人民,人民既敬畏又爱戴他,以他为表率来效法他。所以很容易能够完成他的德教,顺利推行他的政令。《诗经.曹风.鳲鸠篇》说:善实的君子,他的威仪正直无私,一点都没有差错。]

纪孝行章第十

(十七)、原文: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译文: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亲的行为:第一,平常应尽到恭敬的心,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第二,供养必须尽到和乐的心,衣食住行尽量使父母欢喜愉快。第三,父母有病要尽到忧虑的心,送医治疗并日夜服侍。第四,如果父母不幸去逝,必须尽到哀病的心,遵礼来处理后事。第五,祭祀时必须尽到庄严的心,忆想亲人音容,并为晚辈们讲述亲长的仪范德行。以上五事,都能做到,才算是善尽事亲的道理。孝行完善的人,在平时人际关系应对进退上,还须衡量三种中和的态度:一是居上位时不敢有骄矜的心,能谦恭慈柔,善待部属、百姓。二是为下属时不敢有悖乱的心,能尽忠守职,做好份内的事,三是身为百姓,不敢有争较的心,能和气忍让,圆融十方。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身居上位如果骄傲自大,则众叛亲离,甚至会危及身家性命。身为下层官员而越分犯纪,就将受到刑戮。在群众或同事之中,每事争夺,就将受到暴力或兵刃的伤害。这三件事都是招惹祸端、危害身家性命,使父母亲长时时忧惧的事,如果不能戒除,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育父母,亲心还是难安,毕竟不是不孝!]

五刑章第十一

(十八)、原文: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国家用来规范人民行为的五种刑法,条款有三千多条,其中以不孝的罪行最重大,尤其是忤逆天地君亲师,更是大逆不道。用武力胁迫君王,犯上作乱是不义的行为。君王代天治民,是国家安定的根本,藐视君王不就是背逆天理?用言语诽谤圣人,不是智的行为。圣人代天教民,是人类归根复命的根本,反对圣人行道救世不就是蒙昧天理?不孝父母,是不仁的行为。父母生儿育女,是生命繁衍的根本,一个人眼中没有父母,不就是泯灭人性的禽兽?还有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做不出来?由此可知,犯上、侮圣、辱亲,都是天地鬼神不能容纳接受的,这三者也是人世间大人伦大乱的根源。

广要道章第十二

(十九)、原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译文:孔子说:[领导人要教化百姓,使百姓能亲善而相爱,没有比自己笃行孝顺去感化他们更好的了。教化人民互相行礼、谦恭和顺、彼此尊敬,没有比自己力行友爱兄弟姐妹去感化他们更好的了。改革民情民俗,由薄情转为淳厚,没有比用乐舞诗歌来化导百姓更好的了。领导阶层要能安于天道天命,人民百姓要能安和利乐,没有比上下都依循天理、以礼相待更好的了。礼的表现,只是真诚、敬爱罢了。只是应对进退、待人接物、敬慎合于规矩法度而已。所以我们尊敬他人的父亲,他的子女就很欢喜。敬重他人的兄长,他的弟弟一定高兴。礼敬他人的君王,他的臣民一定喜欢。像这样,我们尊敬一个人,能使千千万万的人喜悦;我们用天心诚意去礼敬少数的人,能使很多的人得到欢喜之心,这就是孝道成为最重要的道理和德行的所在了!

广至德章第十三

(二十)、原文: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孔子说:[成德君子,立定孝悌来教化百姓,并不需要亲身挨家挨户去教导,天天去耳提面命的督察;而是如尧舜般的行不言之教,无为而化。君子自己实践孝行,是尊敬天下所有为人父母的人;君子自己力行悌道,是尊敬天下所有为人兄姊的人;君子自己奉行臣道,是尊敬天下所有为人君王的人。像这样,君子只是率性尽性、自明明德,德风唤醒天下人的本性,人人自然都会孝养父母,恭敬兄姊,效忠国君了。《诗经.大雅.洞酌篇》说:和乐慈祥的君子,爱民如子,真不愧是人民的父母。]要不是至诚至圣,至善至德,哪能顺天性化导人民,让天下人人都知道报本,效应这么大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二十一)、原文: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于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孔子说:[明德达道的君子,事奉亲长能尽孝,那么推孝敬的心事奉君王,一定能尽忠于国家。事奉兄长能够遵行悌道,推此爱敬的心事奉长辈,一定会恭敬有礼,在家把家务整理完善,妯娌和、兄弟爱、邻里眭,出仕做官,必能治理百姓。所以能持家有道就能为政有道,治道就是人道。本于道,成于德,归于诚;能治己就能治人,能成己就能成人。无论为人为政,都是以性道为本,中和为用。那么孝亲忠君、悌兄顺长、理家治官的内外圆满,全在一心成就,美名自然显扬于后世,永远受世人的推崇与景仰。

谏诤章第十五

(二十二)、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命,可谓孝乎?]

译文:曾子说:[有关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道理,都听老师说过,也都明白了。不过弟子还有一点不太明白的是:子女听从父母的命令或要求去做的事,就可以算是尽孝了吗?]

(二十三)、原文: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译文:孔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呀!这话从何说起呢?盲从父母之命,哪能算是孝啊!自古以来,人臣的、人子的、人友的,都有谏诤的义务。古时候的天子,任命七位谏诤大臣,所以即使国君有不合理的施政,有诤臣的谏诤,可以及时挽救政务的缺失,就不会失去天子之位。诸侯治理国政,设有诤臣五人,所以虽然有错误的政务,因受到纠察谏诤,不至于被罢官免职,失去宗庙的祭祀。身为基层的士人,有能相互纠正劝谏的朋友,德术才能日增,禄位才能保有,终身才能保持好的名声。做父母亲的,如果能有子女的劝谏,虽然偶有过错,也不至于陷入不义的污泥之中。

(二十四)、原文: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做儿女的,看到父母有不合义理的行为时,不可以不劝阻父母;做臣子的,看到君王有不合义理的施政时,不可以不劝谏君王!为人子或为人臣,看到父母、君王有不合情理法的行为,当然要谏诤。一味地盲从父母或长上的命令,怎能算是尽孝呢?陷父母于不义,怎能算是孝子呢?]

感应章第十六

(二十五)、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译文:孔子说:[古代如尧、舜、汤、文、武等圣王,事奉父亲能尽天性的纯明,所以郊祀上天时,能明察上天降生万物、博爱万物的天心。事奉母亲时能尽纯明的孝心,所以祭祀后土时,能察知大地养成万物的恭顺之心。尊敬年龄比我长的,爱护年纪比我小的,尊重地位在我之上的,体恤地位在我之下的,因此家国天下都能治理得很好。明王能遵行孝道,就能明察天地之心,连神明都会降福庇护,彰显孝子的功德。

(二十六)、原文: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

译文:所以,身为天子,不敢说他是天下的至尊,因为他还有父亲在啊。天子不敢说他是天子的最先辈,因为他还有兄长在的缘故。天子不敢忘记尊亲敬兄,推此天性追思祖先,到宗庙祭祀时,也斋庄中正,俨然祖先就在面前,不敢忘记祖先的恩泽。天子每日谨慎自己的行为,唯恐出差错,时时修心养性,不敢侮辱祖先的名声。宗庙祭礼,崇德报功,如此的礼敬,连鬼神都受到感动而显化。

(二十七)、原文: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天子遵行孝悌的至德要道,就能感通上下幽冥,光照感服四海万邦的臣民,没有不感通的。《诗经.文王.有声篇》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四海之内,所有的人没有不感动而心悦诚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二十八)、原文: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孔子说:君子应该怎样本着孝亲的心来事奉君王呢?工作之时,奉公守职,在岗位上对份内事认真努力,丝毫不敢存欺瞒的心。事后,检讨自己的行为过失,立即改过补救。君王有美德善政,应当顺从落实推行;如果君王行事有过错,或政令无益于百姓,应该居理谏诤,设法改正、补救。为臣敢进言,上辅君王;能守职,下顾百姓,两全其美,所以使得上下相亲相爱。《诗经.小雅.隰桑篇》说:[敬爱君王的心,隐藏在心中,虽然身离君王很远,仍然不说离开君王很远:不论在君前君后,忠君的心永远不变。忠君爱国的心,隐藏在心中,哪有忘记的一天呢?]

丧亲章第十八

(二十九)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译文:孔子说:[孝顺的子女,当父亲或母亲不幸丧亡时,要谨慎寿终,不敢松懈。心里哀痛,哭得声斯力竭,没有一丝力气了。悲哀太过,礼貌上的庄重也顾不及了。忧愁太切,说话也急促无暇修饰了。有漂亮的衣服,都不敢安心穿了,只能穿麻衣。心中哀伤,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感觉快乐。有美味好的吃的东西也不想吃,即使吃了,也觉得不好吃。这六项事实,是孝子天性中,哀伤忧愁的至情。礼记丧礼中说:父母的三年之丧,做子女的水浆不入口,绝食不可超过三天,是教民不可因为父母丧亡而伤害了自己的身体,更不可哀毁过度而灭绝了性命,这是圣人的政令。居丧不超过三年,这是告诉人民丧礼的期限。

(三十)、原文: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译文:备办棺木,以及棺材外面的木造套子,还有死人穿的衣服,死人盖的被子,然后举行殓礼,分大殓和小殓。小殓是着好寿衣,遗体放入棺材里面,周围涂塞完毕,不封棺,等远方的子弟回来;大殓是封棺,准备出葬。入殓后在灵堂陈列祭器,衔哀奠祭,尽悲哀忧戚之情。捶胸顿足,哭的声斯力竭,哀痛的护送出殡。占卜好风水,选择好坟地来安葬亲人。兴建宗庙,请亡亲的灵魂来享受祭祀。又在春秋二季到庙祭拜,追念亲恩,不敢忘记尊亲的孝养与志业。

(三十一)、原文: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终矣。]

译文:父母亲生前,要尽到爱敬和恭顺的心;父母亲去逝,要尽悲哀忧戚的礼。生前以爱敬心报本,死后以追慕心报恩,毕生不敢忘尊亲之德,不敢妄为有辱父母脸面,那么才算尽了人子的本分。

【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开宗明义章第一 译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天子章第二 译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诸侯章第三 译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卿大夫章第四 译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著意考虑也不会越轨。於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士章第五 译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庶人章第六 译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三才章第七 译

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麽博大高深呀!”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孝治章第八 译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於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圣治章第九 译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麽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於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於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於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 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纪孝行章第十 译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著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五刑章第十一 译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译

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至德章第十三 译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 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麽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广扬名章第十四 译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於后世了。”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谏诤章第十五 译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麽话呢?这是甚麽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於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於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於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麽称得上是孝顺呢?”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感应章第十六 译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事君章第十七 译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於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於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著爱敬的情怀,无论多麽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丧亲章第十八 译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夙夜未眠解释?

夙夜匪懈 ( sù yè fěi xiè ) 解 释 夙夜:早晚,朝夕;匪:不;懈:懈怠。形容日夜谨慎工作,勤奋不懈。 出 处 《诗经·大雅·?A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

夙夜未眠就是一整天都没有睡觉。

就是一整夜没睡、整夜未眠的意思。

夙夜匪懈其他应用

组词

夙组词夜组词匪组词懈组词

笔顺笔画

夙笔顺笔画夜笔顺笔画匪笔顺笔画懈笔顺笔画

近义词

夙近义词夜近义词匪近义词懈近义词

反义词

夙反义词夜反义词匪反义词懈反义词

夙夜匪懈成语接龙

正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

反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夙夜匪懈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岸然道貌百二金瓯避井入坎宝马香车吃白食插插花花篡党夺权穿穴逾墙灯红酒绿当今之务箪瓢陋巷大煞风趣儿女心肠风尘外物还淳返朴好谋而成浩然之气跻峰造极机关用尽克传弓冶连更晓夜目擩耳染漂泊无定蓬户柴门舐犊情深天壤之隔循次而进言从计听一星半点支分节解终身不渝中心摇摇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8_yefeixie27399.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