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非胜是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习非胜是的意思习非胜是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习非胜是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习非胜是
拼音: xí fēi shèng shì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紧缩式
解释: 习:习惯于。错误成了习惯,反以为是对的。

语法: 作谓语、宾语;指不明是非。
典故出处: 汉·扬雄《法言·学行》:“一卷之书,必立之师,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成语示例:宋·赵与时《宾退录》第五卷:“名实相乱,莫矫其实,~,终古不悟,可悲矣!"
英文翻译: accept what is wrong as right as one grows accustomed to it

习非胜是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奇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什么意思?

。 “弘毅”出自《论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强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这是朱熹的发挥。程颐认为:“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出自《论语》。可以看出,弘和毅对于一个人成就道德品质和提高知识素养的重要性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是完整的 。意思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吗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读解】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于万马军中夺敌帅首级如探囊取物。

这是“三军可夺帅也。”

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

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将可杀而不可辱。这是因为,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所以,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内容之一。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感谢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进行提问和邀请。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其一、《塞翁失马》

选自《淮南鸿烈集解》中的一个典故。

简单一点说,原文讲的是,边塞一牧马老翁,从失去马,到又多得了一匹马。再到顽劣之子因得马而伤及一腿,再到免去兵役,幸得保住生命的一个带有戏曲性色彩的故事。

其二、“焉知非福”。

简单的说,就是谁能知道是福还是祸呢?

其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原文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简单一点说,就是好事有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有可能变成好事。

那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究竟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现在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悟,我觉得凡事我们不应该以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妄下结论。要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内在的问题。不因一时得到而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一时失去而心灰意冷,世事无常,要学会淡然处世,才能活得更加从容。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现在已变成众人皆知的俗语。仿佛与“居安思危”有着极其相似之处。身居安全之时,要防备灾祸的不速之客。也往往身居极其危险之地,说不定还会是吉祥的不期而遇,反而更加安全。

总体来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则寓言故事,仿佛告诉了我们一个酷似“佛”家的道理,那就是:“人生在世,得失无常、祸福难料,不以得到而喜,不以失去而悲。”人生得以顺境之时,要懂得蓄备、学会珍惜,以防不测之需!人生处于逆境之时,要学会以豁达的心态、懂得放下,要振作起来,以待事物好转,待机而动。风水轮流转,好与坏,祸与福乃宇宙万物间最正常不过的逻辑。我们决不可因一时风光得势而忘形,更不可因处人生低谷的逆境而一蹶不振。

以上就是我的感悟,不求多么优秀,但愿能给予大家一点小小的启发和见解,我心足矣!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失去一定是另外的得到。面对危机的时候,有的人像沙漠中被蚊虫叮咬的骆驼,把一点点失意,不断地扩大,当它愤怒地狂奔,把一点点的伤口不断地扩大,鲜血不停地流淌,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最后被闻到血腥味的老虎赶来吃掉了。

有的人能在危机中寻找到新的生机,不但摆脱危险,还能获得更大的成功。褚时健年老入狱,女儿因此自杀,这种危机是常人无法承受的。但是出狱之后,他又带着老伴包荒山种橙子。从头再来,不懂不会,一点点学,终于他种出最好吃的橙子褚橙,重出江湖,重获辉煌。

逆境之中的反弹力高的惊人,摔得越痛弹的越高。这才是人最珍贵的能力。人生无常,谁能保证自己一生平安呢,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有人把一手好牌打坏,而有的人却能把不好的牌打好。无论接到怎样的牌,宠辱不惊,镇定自若地打好,才是赢者的人生。

这个故事充分提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哲学思想。看问题要多方面多角度观察,要看到事情的发展变化,所谓的好与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时呢,还要保持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冷静看待面临的一切。

老子也有一句类似的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辩证的看待问题的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其实,世上的事就是如此。就拿我们的工农红军来说吧,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经受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飞机大炮的狂轰乱炸,最后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受住了火与水的历练,最后打造了一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最后在朝鲜战争中,击败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击碎了美军不败的神话,让世界联军很不情愿地签下了停战协议。恰恰是原来艰苦环境锻炼了我们的军队。这又让我想起司马迁,由于为人直言,受到了宫刑。但是他并没有被这样的奇耻大辱若压倒,而是奋笔疾书,写下来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当然,生活中也有被暂时的胜利或者优势冲昏头脑的人,结果换来的是教训。如拳台上有些拳手在取得领先时,忘乎所以,结果被对方一拳ko而丢掉了比赛。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果我们能从塞公失马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坏的事情冷静分析,遇到好的事情居安思危,那么,我们将会克服重重困难,将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好事可能变坏事,坏事也可能变好事。总之很有哲理性启示。因为这句成语,我也写了一篇类似的故事,大家可欣赏。

塞翁失牛

这是听我父辈们经常讲到的一个先祖举家从外地迁徙至杉龙冈创业并扎根的故事。

大约在清朝道光年间,某个春天里的一个上午。穿着一身土布衣,脑垂一条长辫的年轻后生李盛先,兴冲冲赶着一头小水牛在后山放牧,不料,等他去割草料,稍稍离开一阵的功夫,那在山垭吃草的牛突然不见了!大白天的,那牛会跑往哪里去?

李盛先当下四处寻找,却怎么也找不见。眼看已到中午,他急得快要哭了。没办法,他只好回到山下木耳坪的家中,把丢牛的情况给全家人说了。

当秀才的父亲李兴春就责备他,你怎么搞的,这么大的人了,牛都看不住!

进入耳顺之年,身板还很硬朗的爷爷李安国(又称安国公),在家族里威望很高,用现今的话说,在地方也有很多的粉丝崇拜和拥护。因他为人有胆有识,考虑问题能深思熟虑,行事更是果决有魄力。此时,听了孙子说的情况,经过一番分析后,就安慰孙子道,别急,俗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今天是塞翁失牛,也未知是啥情况,大家都去找吧。于是,一家人都出门,分头到各处去找寻,结果,一天过去,牛还是没找到。第二天,大家又到处寻找,却还是一无所获。

第三天,李盛先和爷爷李安国一起,来到10里外的珠玑塔一带去寻找。突然,在一个坪坝水田中,瞧见有个老汉正驶牛犁田。

“呀,爷爷你看,那水田里的牛有点像是我们家的。”李盛先大叫道。

李安国一看,那头水牛的样貌个头真的很像自家的水牛,但他又怕会认错。爷孙随即商量,决定不动声色去盘问一下。

走近那田头,李安国即客气问道,这位老哥,你贵姓啊?

那驶牛人掌着犁辕回道,本人姓刘,字号明占,你俩是哪里人,来这儿有何事?

鄙人是木耳坪人李安国,这是我孙子盛先。李安国道,我这孙儿前日放牛放丢了,到处都没找见,此来是想找这头牛的。

啊,你们找牛,这牛怎么会跑到这里来?莫非牛也长翅膀,会飞了?刘明占呵呵笑道,木耳坪离这里,少说有10多里路吧?

是啊,我也奇怪。牛怎么会飞呢?李安国看着水牛道,可是,你驶的这牛,和我家丢失的牛就是好像哩,真的假不了!我家的牛头上有块花斑纹,你看这牛也有,是不是?但我不知这牛怎么跑到你的田里来了?

刘明占听他这话里有话,顿时也挑明道,怎么?你是说我这牛是你家的?你看清了,我这牛可是昨日在瑞塔铺赶场买的,还花了我20两银子的。

啊,李安国也大吃一惊道,原来你是从别人手中买的。你还记得那卖主是哪个人?

我当然记得。刘明占道,那人是唐家桥的唐二佬,我认得他。怎么,这牛不是他的?

自家的牛还能不认得,这不会有假。我敢肯定,这牛就是我前天在后山放牧丢失的。李盛先补充道。

刘明占听了这话,随即慨然道,那不要紧,我们马上去找这唐二佬就可证实。说罢,就将犁辕停住,将牛牵上田坎。再穿上草鞋,就和这爷孙二人一起,赶着牛直往唐家桥走去。

燃一支香的功夫,几个人就到了唐家桥。唐二老正好在家。

刘明占将他叫出来道,唐二佬,你昨天卖给我的牛是哪里来的?你给我说清楚,你是不是偷了人家的水牛?还卖给了我?

唐二佬一看,见两个陌生人和刘明占在一起,还把这水牛也牵来了。顿时承认道,我该死,该死!这牛不是我家的,前日我是路过尖山垭,猛然看到这水牛乱跑,没人看守,我就顺手把它牵到瑞塔铺场上,卖给你了,这是我的罪过!

李安国道,现在搞清楚了吧,这牛原来是你牵走了,你害得我们一家人到处找,找了三天,你还把牛都买了!

偷牛罪那可不是好玩的,现在你看怎么办?是要我报官去?还是你退赃自首?刘明占严厉道。

啊,你们千万别报官,就饶了我吧!我把银子退给你!唐二佬说罢,即到家中把银子取出,递给了刘明占。

好,看在你退赃的份上,我就饶了你。刘明占道,你把人家的牛牵走了,现在就看李安国老兄饶不饶你。

唐二佬又求道,安国大哥,你把牛牵走,我给您陪不是了,还请您大哥高抬贵手,饶过我,不要报官啊!

李安国大度道,放心,得饶人处且饶人,只要你真心认错悔改,我当然不会与你计较,更不会报官的。

那就多谢你两位大哥!唐二佬见这两人都饶了他,心中着实很感激。此后,他果然金盆洗手,没敢再犯窃盗之罪了。

刘明占拿回银子没受损失,耕牛也被追回了。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大家也就都很满意,随后各自分手,刘明占就走回了家去。

李盛先牵着水牛,和爷爷也一起往回走。一路上,爷爷和他唠叨道,先儿,这次果然是塞翁失牛,牛是找回了,教训你要记住。以后遇事不要慌张,要沉稳得住。一个人只有学会沉稳,不毛躁了,才能担当得起做大事的重任!

李盛先对爷爷为人处事的方式很是佩服,觉得爷爷说的话也很有道理,从此后,他为人做事也变得更踏实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和“上帝关了这扇门,就会打开另一扇窗”这句话是同一个道理。都是告诫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即来之则安之。不是因为一件事情开始做塌了,就意味着整个事情全军覆灭。这恰恰不是,只要坦然对待去找出病根,同时又能刻服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到最后事情一定会有转机,也会得到你开始想要的结果,所以每做一件事情都不要在乎过程好与坏,结果的成败才是最重要。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故事寓意“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世事无常态,“无常”是常态。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你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

失败和挫折带来的经验教训,能促使人成长,更加成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丢了东西或失去了什么,不要耿耿于怀,因为你可能会得到更多。

不是有句话说“上帝是公平的”吗,祂不会让你只失去而不获得,所以请等待。

其实这是个劝慰人释怀的故事。

因为人们总喜欢获得而非失去,所以当你失去了什么时,往往难以接受。这个时候,你可以这样宽慰自己,失去也许只是为了要获得更多更好的东西。这样大概就能想通了,也就不会那么执着了。

因此,这个故事是个“精神胜利法”,是让你在失去东西后还能高兴起来的方法。

一件事发生了,不能立刻就断定这事是好事还是坏事。记得《道德经》里面有一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概说一下,具体的也记不清了。古时两国交战,其中一国城池被另一国攻占,但是战败国一方的将军没有被抓到,还藏在城池之中,战胜国下令严格盘查出城人。这败国之将就在城门口徘徊,想想出城之计,碰巧守城门的一士兵认出他来,将他放走了,原来这将军曾经有恩于这士兵,但是出城门之后,这将军不仅没有感谢他,还冲他胳膊刺了一枪,然后逃跑了,受伤士兵很是奥悔。此事传到皇上那里,皇帝立马下令把当天看守城门的所有没受伤士兵斩首,只有放走将军的那个士兵没有被斩首,此时他终于明白了,将军刺他是为了他好。

塞翁失马讲的是边塞一老翁与胡人为邻,一天马走丢了,大伙来劝慰,塞翁说这未必是坏事。没过几天老马带回来一匹胡人的骏马,邻居们来道贺,老翁说这可能会带来灾祸。果真过了几天,他儿子因骑马摔伤了一条腿,邻居来慰问,塞翁又说可能是好事,结果儿子没去当兵,保住了一条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事和坏事能够相互转化,所以要胜不骄败不馁,常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态,当事情处于不好的一面时,要学会泰然处之。从上面一波三折的故事看,好事和坏事只是一念之间,是很容易发生转化,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要在心态上做好调整,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得失而影响大局。

世事变化无常,好事和坏事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不要消沉怠惰,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也不要骄傲自满,而是应该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超越时空辩证地去思考,体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真谛。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极富戏剧性变化的,没有人会一直有好运气,也不会有人一直命途多舛,所以面对无常的变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可因一时损失或失意就垂头丧气,也不可因一时春风得意就盛气凌人。

这篇寓言让人心在思想上,呈现自然状态,时世无常,任何事都有得失,福祸相依,好事不要妄然乐欢,坏事不要过分悲愁。

围剿与反围剿意义?

第一次反围剿之前的形势

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九号三湾改编,毛泽东完成了红军的制度建设,将“党指挥枪”和“枪杆子出政权”有机结合在一起,彻底摆脱了数千年以来军队对强人的依赖。

以国军为例,蒋介石从来就指挥不了桂系部队。在蒋介石的嫡系中,何应钦从来指挥不了陈诚或胡宗南。都说国军内部不团结,其实谁不知道团结就是力量?根源在于没有一个有效制度让他们团结起来。

再看我军,三湾整编之后红军脱胎换骨,迅速壮大,经过五次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成长为百万大军;武器装备也从当初几百支枪,到如今的海陆空天一应俱全。再举个例子,国军六十军在东北集体投降,改编为解放军第五十军。同样一支军队,五十军在抗美援朝的汉江阻击战上,英勇顽强程度不比任何解放军老牌部队差,六十熊变五十凶,原因何在?制度问题。

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之后,毛泽东带部队去了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在江西东部和湖南西部,地形险要、风光秀丽,这就是罗霄山脉。山脉中段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势险峻,名曰井冈山。从山下往上看,如一座巨大的城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山大王的理想场所。

井冈山

井冈山上当时有袁文才、王佐一百多号人,后来两人被毛泽东收服,红军总算有了立足之地。在井冈山,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搞了几条根据地建设的纪律,后来演变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九一三事件前夕,毛泽东南巡瓦解林彪的威信,所到之处一个必备节目就是带着大家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为何要唱这首歌?原因很简单,这首歌中蕴含了红军的战斗力所在。任何军队能做到这些,都将强大无比。

地形险要的井冈山

毛泽东能有机会在井冈山上从容不迫的搞建设,要感谢蒋介石给了他两年时间。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零年,蒋介石很忙。

以领袖自居,想要一统天下的蒋介石,一九二七年忙着和汪精卫争夺领导权,让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残存的红军得以保存火种。一九二八年蒋介石再次北伐,横扫袁世凯那些小弟,给了毛泽东巩固根据地的时间。北伐之后,蒋介石又看他那帮结义兄弟不顺眼,特别是李宗仁和冯玉祥,于是中原大战开始了,这是规模最大的军阀战争。中原大战结束时已经是一九三零年夏天。

这时候蒋介石才稍微清闲一点,把目光转向两年半之前就应该追缴的红军。正是这两年半的时间,毛泽东把井冈山搞得有声有色、初具规模。

井冈山朱毛红军会师八个月之后,彭德怀带领红五军历尽千辛到达井冈山。两年后和红八军合编为红三军团。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合并为红一方面军,成为中央根据地的支柱。抗日战争,红一方面军改编为一一五师,解放战争,一一五师发展为四野。为什么抗美援朝,四野那些骄兵悍将对彭德怀服服帖帖?因为彭是老领导啊。

正是在井冈山的那段时间,毛泽东的魅力征服了林彪和邓小平。林彪是朱德带出来的,朱德挖掘、培养、提拔了林彪,但是林最终走向了毛泽东。在朱毛发生分歧时,林彪坚定的站在毛泽东一边。而邓小平是周恩来带出来的,从欧洲开始,周就像大哥一样照顾邓小平,如同林彪从朱德身边走向毛泽东身边一样,邓小平从周恩来身边走向毛泽东。后来邓公之所以能够三落之后再三起,那是因为井冈山的这一段经历,在毛被国际派搞下岗的时候,邓小平依然坚定的站在毛泽东这边。

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11月--1931年2月,红军2万对国军10万。

刚刚赢得中原大战的蒋介石踌躇满志,根本不把那点红军放在眼里,事情交给何应钦办。何应钦也是大爷做派,命令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调集11个师另三个旅,共10万人的兵力,采取“并进长追”和“分进合击”的战略,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张辉瓒是湖南讲武堂和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国军内部算是高学历。实践方面,张辉瓒反对过袁世凯,参加过护法战争,是个老革命党,北伐时已经是师长。按照张辉瓒的资历,如果是嫡系的话,至少也应该是军长了,由于不是嫡系,摊到一个前锋的活。

张辉瓒

毛泽东和朱德按照“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敌”、“在运动中寻找战机”等几项原则,黄公略带兵阻击张辉瓒,彭德怀带领队伍配合林彪的红一军团围剿张辉瓒。林彪抓住机会,抓住了张辉瓒,赢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

一九三零年十二月二十九号,张辉瓒率领十八师师部及两个旅进至龙岗。他打算带人打猎,却一头扎进包围圈,成为猎物。经过一天战斗,张辉瓒的队伍全线溃败。张辉瓒见大势已去,脱下貂皮大衣,换一套下级军官制服,躲进茅草丛中。不是张辉瓒太差,实在是对手太过优秀,指挥冲锋的那些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尤其是林彪指挥的红四军,埋伏、诱敌、穿插、分割、包围、歼灭,一条龙全套服务。

张辉瓒的怀表和驳壳枪(北京军博,一级文物)

张辉瓒被抓住时大叫道:“我不见林彪,我要见毛泽东先生。”原因是怕林彪太年轻容易冲动,把他枪毙了。张辉瓒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承诺不杀他,国民党也多方营救,但是后来的事还是超出了所有人意料(朱德本来还想拿张辉瓒换点红军急需的军火、药品),张辉瓒怎么也想不到他的生命定格在四十五岁。

这是蒋介石和毛泽东第一次过招,蒋介石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完败。对此蒋介石有些意外,但也并不是很在意。一九三零年的蒋介石,经历东征、北伐、中原大战,过程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狼狈,最终都成了胜利者。围剿共军,小负一局,输得起。而且从整体上看,蒋介石还是胜利的,李立三当时在城市中搞运动,组织损失惨重,所以蒋介石还是很淡定。

第一次反围剿红军缴获电台一部,才取得与共产国际的联系

第一次反围剿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历史的事件,那就是蒋介石囚禁了胡汉民,时间是一九三一年二月二十八号。胡汉民可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胡汉民被囚之后,国民党内一片哗然。如果连胡汉民都可以无端被抓,那么还有谁是安全的?于是蒋介石派系之外的国民党实力派,迅速结成一个反蒋大联盟。汪精卫、李宗仁、孙科等人南下广州,另立中央政府对抗蒋介石,冯玉祥和阎锡山也表态加入,韩复榘、石友三等人再次蠢蠢欲动,打算叛变。

胡汉民

孙中山葬礼上的胡汉民

一片混乱中,蒋介石开始第二次和第三次围剿共军。国民党的乱,不仅给红军提供生存空间和壮大机会,而且刺激了关东军内两个中层军官,板恒征四郎和石原莞尔,两人密谋发动了918事变。导致老蒋的第三次反围剿半途而废。

蒋介石与胡汉民

囚禁胡汉民是蒋介石平生第二愚蠢的决定。

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4月--1931年5月,红军3万对国军20万。

第二次围剿,军政部长何应钦担任统帅,调集18个师另三个旅,共20万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中原大战中的勇将胡祖玉丧命,被歼灭3万多人。

何应钦

虽然这次蒋介石改变了部署,动用多一倍的兵力,采用稳步推进的方式,毛泽东仍是故技重施,诱敌深入,各个击破。

第二次反围剿中,最亮的那颗星是黄公略。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中国,尤其是在中央苏区,黄公略是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齐名的红军将领,历史上曾经把这几位伟大人物的姓连一起,称呼为:朱毛彭黄。

黄公略

黄公略是当时红军里少有的文武全才,打仗基本百战百胜,难得的是理论水平非常高;黄公略善于总结经验,通过一年的游击作战,就将化整为零,昼夜伏击、彼合我散、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等游击作战实践上升为理论,写了一本《游击战术》的册子,在军中广为印发。这是红军历史上第一部研究和阐述游击战术的军事著作,也为毛泽东完善游击战理论提供了支撑。

黄公略的《游击战术》

另外黄公略是一个相当独特的人。彭德怀在军中出了名的简朴,黄公略也一样,寒冬腊月,仍穿着单衣单裤和自己做的鞋子,脚上龟裂。裤子破了,就把裤腿撕下来补上去。但作为黄埔三期精英,黄公略打仗向来不含糊。当初彭德怀带着平江起义的主力上井冈山,黄公略在本地打游击。上井冈山之后先出任红六军副军长,随后担任红三军军长。1931 年 5 月,黄公略指挥红三军配合兄弟部队向富田国民党军发起攻击,歼敌一个师和一个整旅。当时对手给黄公略的标价:“若有捉拿共军头子黄公略者,赏大洋五万元;若有击毙黄公略拿头来见者赏大洋两万元。”第一次反围剿结束,黄公略的悬赏价格暴涨到十万。

得知胜利的消息,毛泽东非常高兴,提笔填词《渔家傲》一首:“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飞将军何人?黄公略是也。毛泽东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写道“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足见其对黄公略的信赖和倚重。

黄公略如果活到解放后,铁定是元帅。

苏区中央局委员第一次全体大会纪念

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7月--1931年9月,红军3万对国军30万。

毛泽东和蒋介石斗了一辈子,战场上直接交手的机会并不多。解放战争中,两人都是在领袖位置上遥控指挥。五次反围剿中,第一次和第二次蒋介石没有参加。第四次和第五次毛泽东没有参加。只有第三次算是两人直接交手,也是平生仅有的一次在战场上直接较量。

前两次反围剿失败,蒋介石感受到毛泽东不是易于之辈,于是调集23个师另3个旅,共30万人的兵力,采取长驱直入的战略,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国军军官基本上都是黄埔毕业生,军事顾问来自于英、德、日等亚欧诸强。蒋介石的反应相当迅速,第二次围剿刚刚失败,立刻组织第三次围剿,前后仅一个月时间。

刚毅的红军战士

毛泽东虽然赢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但手中只有三万多人马,远离根据地,还没来得及休整,相当一部分队伍分散在新地盘打土豪、分田地。但战争的结果却相当意外,九比一的兵力对比,竟然在两个月之后以失败告终;第三次反围剿草草收尾,蒋介石突然返回南京,因为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军侵占东北。

蒋介石前后忙活两个月,唯一的收获就是消灭了黄公略。这次战争也成了两个人一生的缩影:蒋介石一手好牌,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输了结果。毛泽东以弱击强,笑到最后。

正所谓,既生瑜何生亮,空叹息。

之前的蒋介石人生相当辉煌。东征陈炯明,蒋介石亲自出马,胜。北伐若干年,蒋介石亲自出马,胜。中原大战,蒋介石亲自出马,胜。中间尽管经历了这样那样的狼狈,结果总是他蒋介石赢得胜利。

蒋介石视察部队

对共产党这边,也是辉煌无比。堪称共产党缔造者的陈独秀是他的阶下囚。党内英杰如瞿秋白、李立三等人,都在他的压力下下台。堪称一代天骄的周恩来对他也是屡战屡败,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他甚至还抓住另一位共产党一把手,工人出身的向忠发。在此之前,蒋介石战胜了所有共产党精英。

不要认为胜利来得很容易,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是极其艰难的,毛泽东和朱德把指挥艺术发挥到极限,把各种有利因素发挥到极限,也就消灭蒋介石三万非嫡系人马,蒋介石嫡系部队没有大的损失,即使这样依然有黄公略牺牲,当时黄公略的地位可是和仅次于朱德与毛泽东,和彭德怀持平,略高于林彪。

黄公略牺牲后,毛泽东书写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在中原大战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蒋介石亲自策划乃至亲自指挥的三次大战全部失败,第一二次围剿以地方部队为主,中央军基本没有参与,但第三次围剿老蒋可是亲自挂帅的也失败了。这三次战役国民党军队都占有绝对优势兵力,装备和训练水平更是远超对方,但无一例外失败了,这沉重打击了蒋介石本人因中原大战而积累起来的个人威望,再加上九一八事变的舆论刺激和国民党内部斗争,蒋介石不得不在1931年12月第二次下野。

第四次反围剿

1933年1月--1933年4月,红军16万对国军60万。

蒋介石再次调兵遣将,围剿红军已经两年,损兵折将不说,红军越来越大,蒋介石觉得老脸实在挂不住,再次亲自挂帅,担任总司令,调集八十一个师、六十多万人杀奔苏区。

而毛泽东早在1931年11月赣南会议就被中央严肃批评,撤销了中央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和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只保留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个挂名的职务。1933年1月,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苏区并接管领导权。

博古

第四次反围剿,毛泽东已被排除在核心之外,负责军事指挥的是朱德和周恩来,具体指挥,还是军团长们。虽然指挥的人换了,但还是延续前三次游击战、运动战的指导思想,所以取得了胜利。

博古、毛泽东、周恩来

而红军之鹰林彪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正是前三次反围剿中的优异表现,一九三二年三月份,年仅二十五岁的林彪再次升职,成为红一军团总指挥,也就鼎鼎大名的红一军团长,级别上追上了独自起家的彭德怀。整个苏区时代,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就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两个支柱。

蒋介石在部署第四次围剿时说:“我要特别提醒在座的诸位,要重视那个林彪,不要以为他在黄埔不显山,不露水的。此人胸有丘壑,是当代韩信,这几年交战,更让我有这样的感觉。”

第四次反围剿的高潮来自围歼陈诚的十一师。国军内部派系林立。有一派叫土木系。土木系的老大就是陈诚。在国军将领中,陈诚是比较有能力的一个人,军政双全,而且为人比较公正,至少贪污腐败的事情没怎么干,而且试图有一番作为。陈诚起于中原大战,是蒋介石五虎上将之外的新王牌。陈诚的王牌就是十一师。

陈诚

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陈诚的王牌十一师兔子一样溜到了东坡的草台岗,想吃几口嫩草,却不知嫩草旁边有猎狗。林彪早已带人埋伏好了。林彪以逸待劳,猛烈冲击。双方战斗异常激烈。在国军增援部队赶上之前,林彪孤注一掷,把预备队给投入战场。十一师师长肖乾在混战中受伤,群龙无首,全师被打残。

此战是林彪从军以来打的第一场硬仗,也是整个第四次反围剿的转折点。此战过后,陈诚无心恋战。蒋介石整个战场布局被冲垮。林彪的大名从此飘荡在中央苏区上空,成为善打运动战的代名词。

蒋介石在给陈诚的手谕中写道:“惟次挫失,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惟一之隐痛。”而中央苏区的地域扩大到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四个省,整个红一方面军发展至十万人左右,赤卫队发展到二十万人。此时中央苏区进入全盛时期,兵强马壮,吃穿不愁。

林彪也成了红一方面军最为闪亮的红星。

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9月--1934年7月,红军16万对国军100万(直接进攻部队50万)。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长征的直接原因。

与前四次“围剿”几乎一直在国内外动荡局势中进行相比,第五次“围剿”进行过程中,南京政府内外环境相对宽松,给了其从容布局的机会。从外部环境看,当时对国民政府压力最大的日本压迫有所缓和。长城抗战并签订《塘沽协定》后,日本在华北活动告一段落,北方的压力暂时有所减轻,此后直到第五次“围剿”结束,日本在华北一直未有大的动作,南京政府获得第三、四次“围剿”以来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南京政府积极调整对外政策,与英、美等国加强联系,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宋子文于1933年4月开始长达半年的欧美之行,并与美国订立5000万美元的棉麦借款合同。宋子文之行被认为标志着“南京政府对欧美国家实行经济开放政策的起端”。1933年和1934年两年间,国府购买军火费用达6千多万元。这些,既加强了南京政府与西方国家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又提高了其军事装备和统治能力。

1933年7月,蒋在江西庐山开办陆军军官训练团,分期分批训练中级以上军官,以红军作为假想敌,开办庐山训练班,反映蒋介石对再一次与红军作战的充分重视,如他所说:“此次剿匪,实关党国与本军之存亡,不可以大意轻易出之。”

庐山军官训练班

同时蒋介石采纳了首席谋士杨永泰“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围剿方针。在杨看来前几次围剿蒋的失策之处在于:把共产党看成了北洋军阀,把红军看成了与北洋军阀一样的军队。实际上,红军与蒋介石以往遇到的任何军队都不一样,可以说这是一支“不怕死、不受抚、不感恩、不惧威”的真正“党军”。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最大不同是实行政治建军、思想建军,上下一心,兵民一体,因此必须采取新的系统性的策略才能将其彻底扑灭。

杨永泰提出自己的几点意见:

第一,加强政治宣传工作,他组织求是通讯社,专门负责行营的新闻发稿工作,以振奋民心军心,同时防止各种流言的传播;组织努力剧团和奋斗文艺社,作为战斗前线的文化标兵。

第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原来,国民党对基层的控制几乎为零,靠的是民间的自治。现在为了对抗共产党严密的基层政权组织,杨永泰又把历史上的保甲制度恢复了起来,在苏区实行军人独裁,强化保甲组织,厉行连坐制,对苏区民众实行所谓的“软化、分化、感化”政策。

第三,对苏区厉行经济封锁:杨永泰一早就建议蒋介石对苏区实行严厉的经济封锁,以拖垮苏区经济。

蒋全盘采纳了杨永泰的意见,国民党利用军队系统、行政系统和党务系统,围绕着苏区组成了一个严密的封锁系统,要与红军打一场“政治战”、“经济战”和“立体战”。

同时蒋介石采用柳维垣和戴岳的意见,采用碉堡战术对付红军,这种战术在参加过一战的德国顾问德国国防军前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将军(赛克特为蒋设计了长江中下游防御计划、上海到南京的江南国防工事体系等)的指导下,起到了很大的效果。而红军因为缺少重装备,始终无法打破国军的封锁线,也无从展开运动战、游击战。

汉斯·冯·塞克特将军

汉斯·冯·塞克特为蒋介石打造的德械师

第五次“围剿”期间,国军不但出动了装甲部队,还将一批德国山炮投入进攻,发挥了重武器的效果。粟裕回忆:“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擅长打野战,但没有见到过装甲车……部队一见到两个铁家伙打着机枪冲过来,就手足无措,一个师的阵地硬是被两辆装甲车冲垮。”红军两个主要军团指挥者彭德怀和林彪都注意到:“蒋军在第五次‘围剿’时,技术装备比以往几次有所加强。”“每连有多至六挺的机关枪,至少也有一挺。我们在敌机枪下除非不接近,一接近一冲就是伤亡一大堆。”

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李德、朱德、彭德怀、林彪等红军指挥员根据碉堡战术的特点提出采用短促出击的方式,引诱国军出碉堡,然后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包围和歼灭,然后迅速撤离战场。但短促出击战术没有根本性改变红军的劣势,虽然刚开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始终不能扭转局面。

实事求是地说,李德不能算军事上的外行,他曾在苏维埃俄国内战和德国巴伐利亚起义中担任指挥员,也是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毕业生,在被解除指挥权之后,他在红军大学里负责教授军事理论。真正的问题在于,李德直到1933年9月中旬,也就是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之后才抵达瑞金,他不了解国内的形势,另外也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战争不仅是政治的继续,更是双方力量的较量。如果强大的一方不犯或少犯错误,那么最终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虽然博古、李德的指挥出了问题,但主要原因是国军采取了正确的策略,采取持久消耗的作战方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将“极力剥夺红军进行一般的运动战,尤其是遭遇战斗、袭击的机会”作为其战略战术“最基本的要点之一”,基本没犯大的错误;在双方都不犯错误的前提下,实力更强的一方取得胜利的概率更大。

经过前四次反围剿,我军从上到下都知道了“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好处;而国军也深切体会到轻敌冒进,分兵出击的教训,这一招已经不灵了。如果不是蒋介石采用“一石二鸟、驱虎吞狼”的方针,故意放出一个口子,红军连长征的机会都没有。

唯一的办法是跳出内线,在外线作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地总结了苏区时期红军在不同阶段战略战术的可能变化:“红军的游击性,没有固定作战线,根据地的流动性,根据地建设工作的流动性,十年战争中一点也没有变化吗?有变化的。从井冈山到江西第一次反‘围剿’前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中游击性和流动性是很大的,红军还在幼年时代,根据地还是游击区。从第一次反‘围剿’到第三次反‘围剿’为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中游击性和流动性就缩小了许多,方面军已经建立,包含几百万人口的根据地已经存在。从第三次反‘围剿’后至第五次反‘围剿’为第三个阶段,游击性流动性更缩小了。”毛强调指出:“当‘围剿’已经证明无法在内线解决时,应该使用红军主力突破敌之围攻线,转入我之外线即敌之内线去解决这个问题。堡垒主义发达的今日,这种手段将要成为经常的作战手段。”

放弃经营数年的中央苏区,集中兵力直捣敌之后方,这样的作战计划确实需要极高的想像力和极大的决心,它充分体现着毛泽东不羁的思路、傲岸的性格、特异的谋略,这与其一贯的军事谋略是相吻合的。

国军大将宋希濂回忆,1934年9月顾祝同曾对他谈道:“共军所占地区有限,他们的粮食、布匹、食盐、药品等都很缺乏。如我军不再失利,他们一定不能持久下去。委员长过去所最担心的,是怕共军由闽北窜到浙江、安徽、江苏一带去。共军扩展的范围愈大,我军兵力就愈难以对付。”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宋希濂(第二排右二)

上世纪80年代,宋希濂晚年居住在美国,呼吁两岸统一,台湾媒体攻击他被洗脑,李敖写了篇《鹰犬将军》为宋希濂辩白:“宋希濂四十一岁以前所有的记录摆开都是为你们国民党做鹰犬,最后还做垫后,让你们有机会逃到台湾,他牺牲掉了,被关了十年,爸爸也死了,老婆也死了,家破人亡,他付了这么大代价,最后你们骂他是共产党鹰犬,你们国民党是什么意思啊?”宋对李的文章很欣赏,索性把标题拿来做了自己回忆录的书名。

宋希濂自传

后来的结果证明,留在中央苏区继续作战,事实上也就意味着第五次“围剿”的不能被打破,而离开苏区进行外线的运动战,可以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无奈选择。但毛已被排除在指挥核心之外,没有了话语权。

长征的准备工作

根据现在已经披露的资料,长征并非仓促的行为,而是很早就开始准备的。据李德回忆,五次反围剿刚开始不久,情况还不算特别严重的时候,中央就开始考虑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战略转移,以李德为首的三人团也制定了长征的整体计划。

据李德的翻译,后来担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伍修权回忆,长征的准备工作在长征之前半年就开始了,首先是大规模扩军,其次拆卸、打包重要装备和物资。而促使三人团下决心的是广昌战役。

广昌是中央苏区的重要门户,地处多条交通要道的汇集点,是守卫中央苏区首都瑞金的要冲。1934年4月7日,国军11个师及一个炮兵旅的强大兵力在陈诚的指挥下向红军据守的广昌发动攻击。在得知敌人即将来犯后,博古和李德决定发起“广昌决战”,调动九个共军主力师,与国军优势兵力决战。这是一场只有博古和李德赞成的决战,高层将领均反对如此蛮干。

广昌战役态势图

历时18日的广昌战役是红军在长征前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会战。是役红军战士伤亡5500余人,约占参战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而缴获和俘虏甚少。战后,红14师伤亡过重,番号解散,人员并入伤亡惨重的红3师;而红14师所属的红9军团实际上仅剩下1个师的兵力了。

广昌战役的失败有两个结果,一、惨痛事实让李德意识到,依靠阵地战继续坚守中央苏区的成功率已经十分渺茫。战役结束后,他在会议中表态:在苏区取得根本胜利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只有突围一条路可以走了。二、张闻天开始认识到博古的错误,逐渐走近毛泽东,这是继王稼祥之外第二个觉醒的国际派,标志着国际派分裂的开始。

5月,三人团将战略转移方案上报共产国际,在未有明确指示的情况下,博古、李德、周恩来集体决定准备长征。三人分工如下:博古负责行政,李德负责军事,周恩来负责各项计划落实。6月25日共产国际复电同意长征的计划,至此只是时间问题了。

博古、李德、周恩来

当时,长征的计划是绝密级的,除了博古、李德、周恩来、洛甫和王稼祥外,很多红军的高级指挥员都不知道,当得知国军在10月将发动大的攻势后,中共中央决定提前开始转移,10月10日红军主要机构,包括中革军委、中央政府等撤出瑞金,16日,红一军团先头部队度过于都河。而直到长征开始后的11月4日,红军主力已突破粤军第二条封锁线时,红军才正式发文告知全军:西征是为了前往湘西与红二十六军团汇合建立新的根据地

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显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性和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党和人民军队战略战术中的重要地位。此后尤其是经过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军事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党内、军内以及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等的理解支持,更加坚定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在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结合的道路上进行伟大探索的决心,为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在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战胜国内外诸多强敌,最终赢得中国革命战争的辉煌胜利和异常宝贵的60余年和平发展时期,历史地奠定了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重要基础。

习非胜是其他应用

组词

习组词非组词胜组词是组词

笔顺笔画

习笔顺笔画非笔顺笔画胜笔顺笔画是笔顺笔画

近义词

习近义词非近义词胜近义词是近义词

反义词

习反义词非反义词胜反义词是反义词

习非胜是成语接龙

正接

是非不分是非颠倒是非得失是非分明是非混淆是非口舌是非轻重是非曲直是非人我是非之地是非只为多开口是非之心是古非今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容是是非非

反接

安其所习安于所习百里异习陈规陋习成规陋习风成化习家喻户习相沿成习遗风余习朝益暮习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习非胜是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爱之欲其生不避汤火抱关击柝不吝珠玉笔下留情不学无识不知纪极不知痛痒车尘马迹尝胆卧薪重峦叠嶂宠柳娇花趁浪逐波大发雷霆断发文身断鹤续凫待贾而沽当面输心背面笑东挪西凑得意不宜再往断垣残壁风流韵事负老携幼扶危定乱孚尹明达凤仪兽舞方正不苟功标青史国富民丰过河卒子高明远见鬼神莫测浑金璞玉火热水深后仰前合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饥寒交切九死未悔进退消息鞫为茂草泾渭自明抗尘走俗跨山压海脸不变色心不跳乐极生哀踉踉跄跄论列是非龙蟠虎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朽无能来者不善,善者不来默不作声明罚敕法买东买西目空一切蟒袍玉带命若悬丝每事问年丰时稔辇毂之下拿奸拿双囊漏贮中浓妆艳裹清辞妙句七尺之躯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勤工俭学乔模乔样栖丘饮谷求容取媚琴瑟不调清夜扪心日出不穷人财两失肉袒面缚释缚焚榇韶华如驶数九寒天势钧力敌杀身成名舍生存义声生势长圣神文武水远山长天不盖,地不载贪残无厌贪而无信铁公鸡天塌地陷天涯若比邻文过饰非乌集之交忘生舍死威信扫地虚己受人悉索薄赋杏腮桃颊降邪从正逊志时敏言不诡随一笔勾消遗风古道一挥九制因陋就寡远年近日云泥异路音容凄断一人有庆营私罔利摇头叹息有头有脸一无所求一心二用运转时来有长者风钻冰求火珠残玉碎执而不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擢筋割骨争名夺利朱雀玄武做歉做好捉鼠拿猫置水之情骤雨不终日孜孜不辍至尊至贵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xiaofengsuixing31441.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