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而不察的意思习而不察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习而不察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习而不察
- 拼音: xí ér bù chá
- 频率: 生僻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偏正式
- 解释: 习:习惯。指常见之事,就觉察不到存在的问题。
- 语法: 作定语;指常见的事。
- 典故出处: 战国·宋·孟轲《孟子》:“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
- 成语示例:孙中山《心理建设(孙文学说)》第二章:“盖其事既为世所通行,又为人之~者。"
- 英文翻译: to call it in question
习而不察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
出自《邹孟轲之母也 号孟母》
孟子,名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还有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合“身教”的智慧。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 /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鲁迅的寄意寒星筌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什么意思?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注释】
作于:(1903年)
许寿裳《怀旧》:“1903年他(鲁迅)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
赠我。”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
二月十六日也。”
①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
余之衷情兮。”
灵台:(书面语)心灵。神矢,爱神的箭。故园:祖国。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隐喻国君。察,体察。中,内心。荐:献,进献祭品。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这首诗是鲁迅21岁写的,51岁重写。在30年中很少写诗,从这以后才开“诗戒”。这是他言志的宣言。尽管祖国在黑暗中,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虽然满腔热诚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何等坚贞、猛烈的爱啊。这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 30年过去,鲁迅无愧无悔。
解释:
本诗作于1903年。鲁迅最早将本诗写赠给许寿裳。许寿裳在《怀旧》中说:“一九〇三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
灵台无计逃神矢。灵台,也叫灵府,指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郭象注:“灵台者,心也。”鲁迅在几年后写的《摩罗诗力说》中有 “热力无量,涌吾灵台”之句;文中还多次以灵府指心。神矢,罗马神话爱神之箭。许寿裳在《〈鲁迅旧体诗集〉跋》中谈到《自题小像》时说:“首句之神矢,盖借用罗马神话爱神之故事,即异域典故。”在罗马神话中,有一个长着翅膀的少年,就是爱神丘比特。他的箭同时暗暗射中某男某女的心,这男女双方就会结合。但他的射箭有点乱来,有时双方并不合适,他也射去,弄得人家虽不合适也非相爱不可。鲁迅在五四时期写有一首白话诗《爱之神》,就写到这位“爱神”在射箭之后,被“一箭射着前胸”的人问他:“我应该爱谁?”他回答说:“你要是爱谁,就没命的去爱他;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这就是说,他颇有点“为射箭而射箭”,至于他胡乱射中的男女是否合适、是否美满,他是不管的了。这很有点像中国神话中的“月下老人”。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人们在提到他的时候,与其说是在爱情美满的当儿,倒不如说常常是在婚姻不满的时刻,亦即是在无可奈何非相爱不可的情况下。鲁迅写《爱之神》,就是用来揭露封建婚姻的不合理的。本诗首句“灵台无计逃神矢”不正是“被一箭射中前胸”的意思吗?1903年夏,鲁迅归国度暑假,母亲要他答应早在他南京求学时就已提过的与朱家的婚事。鲁迅不愿拂逆年轻守寡、生活艰苦的母亲的心意,在无可奈何中答应了。估计是在鲁迅假满回日本后,母亲就办订婚手续。在封建社会,订婚几乎和结婚同样重要,事情定了就不能改了。所以1903年暑假是鲁迅不幸婚姻的关键时刻,1906年不过是去“完婚”罢了。鲁迅对这婚事内心是很不满意的,因而才有 “灵台无计逃神矢”的诗句。
风雨如磐暗故园。故园,是指故国,故乡。暗,晦暗。本句是说:祖国、故乡,在风雨飘摇的浓重的黑暗之中。在自然环境中,狂风暴雨,昏天黑地,人们有时也会用“风雨如磐”来形容。磐,扁圆的大石,喻风雨迫人的一种重压。鲁迅1910年12月21日致许寿裳信中说:“故乡已雨雪,近稍就温,而风雨如磐,未肯霁也。”这种自然景象,历来诗文中常用来比喻、联想政治的压抑、压迫。如唐末贯休的《侠客》中有“黄昏风雨黑如磐”的诗句;清人龚自珍的《哭洞庭叶青原》中有“黑云雁背如磐堕”的说法。鲁迅1908年写的《破恶声论》中,也有“黑云如磐”的词语,来形容当时统治的黑暗和压迫的深重。这“风雨”当然是指政治风雨。侵略者的掠夺和封建腐朽的统治,使人民深受重压,使祖国沦于黑暗之中。诗句表达了诗人为此而产生的沉痛心情。黑暗统治即黑暗的物质统治和精神统治,导致人民的贫穷、落后和愚昧。封建婚姻是黑暗的物质统治和精神统治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笼罩人民生活的一个阴影。
寄意寒星荃不察。在漫漫黑夜中,天空的寒星是唯一闪光者,它使追求光明的人寄予希望。“寄意寒星”,在本诗诗人大概也就是这意思。《楚辞·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卒壅蔽此浮云兮,下暗漠而无光。”王逸《楚辞章句》以为“流星”句是“欲托忠策忠于贤良也”,那“流星”是指 “君”。王夫之《楚辞通释》则认为:“流星”是指“小人”;“其奸谗闪烁”,不过“如流星之炫耀”。鲁迅在本诗中的“寒星”,既不会指“君”,也不会指 “小人”,他只是采用《九辩》的句法罢了。那么,鲁迅诗中的“寒星”是指谁呢?我以为是指国民,即民众。“荃不察”,语出《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谗而齌怒。”王逸认为:“荃,香草,以喻君也。”朱熹也认为:“此又借以寓意于君也。”但在《楚辞》中,荃并不只用来指君。同在《离骚》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本来都是香草,可有的变为不芳,有的变为恶草。茅,恶草也。这是指贤臣中,有的人变坏了。可见, “荃”在楚辞中,可用来指君,也可用来指臣。鲁迅在本诗中,“荃”是指国民、民众。“寒星”和“荃”都是指国民、民众。“寄意寒心荃不察”的寓意是:将希望寄托于民众,但民众还没有觉醒,他们对我的希望还不能理解。有些研究者说:鲁迅在这里是用“荃”指母亲,“荃”不察,他只好寄意天空中的寒星了。我认为,这种说法和我的理解没有太大的矛盾。母亲不能理解鲁迅婚姻自由、自主的愿望,因为她也是落后、愚昧、尚未觉醒的民众中的一员。不必把母亲与民众对立和分离开来。
关于不被人信任的典故?
曾子的夫人为不让哭闹的孩子跟她去集市,谎称回来后杀猪吃肉,曾子认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不能欺骗孩子,于是曾子杀了猪。圣人都非常看中不被信任的后果和严重性,所以当自己妻子欺骗了孩子,认为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毅然决定杀猪教育孩子必须做人言而有信。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离骚》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语出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
【3】匹夫结愤,六月飞霜.《狱箴》唐·张说
【4】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窦娥冤》关汉卿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句话什么意思?
“轩辕”除了指黄帝外,还有一层意思.传说黄帝的母亲附宝是在受到北斗权星感应后生下黄帝的.《河图稽命徵》说“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轩辕于寿邱”,《河图始开图》又说“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母地祗之女附宝,之郊野,大电绕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或曰“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所以古人有时也用轩辕指天空中北斗七星及其所在的区域.古人通过观察发现天空的星星都是跟随着北斗七星旋转的,认为轩辕是天的中心.(其实那是因为北极星离北斗七星很近,而地轴是指向北极星的,天上的星星实际上是围绕北极星在转.)这样,轩辕既指黄帝,代指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又和前面的寒星暗含呼应.“荃不察”出自屈原的《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荃”是一种芳草,屈原借以喻国君,又与黄帝的地位暗合.巧用典故,层层照应.这正是这两句诗的妙处!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我将这份热忱告诉祖国的同胞,但同胞们却全无察觉,我愿意牺牲我自己来唤醒同胞的自觉!
察传读音?
察传读音chá chuán
察 [chá]
〈动〉
(形声。从宀(mián),祭声。本义:观察;仔细看)
同本义
〈形〉
明显;精明
传[ chuán ]
1.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流~。由前向后~。古代~下来的文化遗产。
2.传授:师~。把自己的手艺~给人。
3.传播:宣~。胜利的消息~遍全国。
[ zhuàn ]
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多用于小说名称):《水浒~》。《吕梁英雄~》。
察传读音?
拼音是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学到最基本的基础,要想学好拼音,就要把语文课学好,拼音是语文课里最基本的常识,要是以后有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用拼音来代替,或者还有不认识的字,也可以读拼音,这样就认识了,例如:察传的拼音chá chuán
察传的拼音:chá chuán
《吕氏春秋》篇名。“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察、深思和验证,否则将铸成大错,甚至导致国亡身死。文章多用寓言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
察传 拼音chá chuán 察传 解释 《吕氏春秋》篇名。“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
于止中行的例子?
第一、刘邦的知止,
楚怀王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后来,刘邦首先攻入了咸阳城,逼迫秦王子婴献上传国玉玺,继而宣告秦朝灭亡。刘邦入关后,以“关中王”自居,看着眼前富丽堂皇的宫殿,心里打算长住在此,好好纵情享受。
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手下谋士武将纷纷劝诫刘邦要居安思危,不要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因为关外还有虎视眈眈的项羽40万大军,而且他们马上也要来了。
刘邦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虚心接受意见,下令封闭咸阳王宫,只留下少数士兵保护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刘邦亲率10万汉军还军霸上,只等项羽来享受这胜利的果实。为了取得民心,刘邦宣布“约法三章”,严明纪律,秋毫不犯,此举更是得到了三秦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刘邦在胜利和欲望面前,能够马上做到“知止”,既得到了好的名声,为以后打天下夯实了基础;更是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因为如果他居功自傲,占领咸阳城,势必会被项羽用40万大军彻底消灭,继续重蹈秦朝覆辙的悲剧。
第二、曾国藩的知止,
咸丰二年(1852年)11月,曾国藩正式创办湘军,历经千辛万苦,艰苦奋战近12年,直至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军终于攻破天京。曾国藩及其湘军的声名也达到了巅峰,曾国藩被朝廷加封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曾国荃也因功赏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赐双眼花翎。
大家都在为胜利而满怀欢喜的时候,曾国藩却忧心忡忡,因为他深知功高震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况且,清朝统治者一直猜忌曾国藩,正如咸丰皇帝临终前所说:“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所以,刚刚垂帘听政且心狠手辣的慈禧太后也小心提防着曾国藩,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派大军剿灭整个湘军。
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曾国藩冷静思考,发挥“知止”的大智慧,竟然主动向清廷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且首先裁撤曾国荃的湘军。慈禧太后当然很高兴地答应了,并重新认识这位血诚的曾国藩,继续对其委以重任,许以高官厚禄。
曾国藩及其家族避免了功高震主的悲剧,这都和“知止”的大智慧有关,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
企业家李嘉诚也说:“知利之止,知欲之止,为知人生之成局”,他一生都按《止学》的要义身体力行,甚至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的醒目之处,时刻警惕自己。
古语云:“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即福运到来而不能够察觉就不算是福气,灾祸来临前不预防就肯定成为祸害;福与祸能先预测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平安处理完。
人人都有欲望,但贵在“知止”。唯有“知止”,才能以“得”为终。我们若能“知止”,则可以避祸就福,而这才是人生最高智慧,做人的最高境界!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的意思?
意思就是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
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察今》: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译文: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
时已徒矣,而法不徒,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是什么意思?
时局已经改变了,而法律却没有改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难道不是很难? 出自: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徒矣,而法不徒以此为治,岂不难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