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何体统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成何体统的意思成何体统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成何体统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成何体统
拼音: chéng hé tǐ tǒng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动宾式
解释: 体统:指体制、格局、规矩等。像什么样子。

语法: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问句。
典故出处: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六回:“就是女儿,也要在他家过日子,成何体统?"
成语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6章:“笑话!这~!"
英文翻译: 

成何体统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说长道短成语故事?

成语拼音 shuō chánɡ dào duǎn

成语解释 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成语故事或出处 汉·崔瑗《座佑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成语造句 这些缙绅士大夫家筵席间,定要几个梨园中人,杂坐衣冠队中,~,这个成何体统!(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

近义词 说三道四、议论纷纷

反义词 守口如瓶、一言不发 歇后语鞋店里试脚

成语英译 talk irresponsibly 灯谜面天涯若比邻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历史上忘年交代表人物和原因

有史以来,最早被记录的“忘年交”,便是祢衡与孔融两个人。二人在相遇时,祢衡才20岁,孔融已经40岁,但他们还是成为了好朋友。

祢衡在年少时便很有才华,但却恃才傲物,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他在建安初期曾到许都游学,因为没地方去,所以导致怀揣的名刺上的字都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投奔陈长文和司马伯达?”祢衡则高傲地说:“我怎么能与杀猪卖肉的人结交呢?”死要面子活受罪,说的就是他这种人。

看好朋友怀才不遇,孔融也很着急,便向曹操推荐了祢衡。曹操一向唯才是举,便打算见见此人。结果祢衡却看不起曹操,自称有狂病,一直不去拜见。曹操对此很生气,但因为赏识他的才华,所以一直隐忍着没有杀他。但不杀他,不代表曹操不会刁难他。为了出口恶气,曹操封祢衡为鼓史,要他在众人面前击鼓。

当祢衡上场时,直接走到了曹操面前。下吏呵斥他:“你这鼓史,为何不换衣服就敢轻率进见?”祢衡听了也不生气,当着曹操的面脱了个精光,然后慢悠悠地穿上了鼓史的衣服。祢衡走后,曹操说:“本来想羞辱一下他,结果他反过来把我给羞辱了。”孔融之后批评了祢衡,并对曹操说:“祢衡有狂病,我已经教训了他一顿。他打算亲自登门道歉。”曹操欣然同意。

结果祢衡却穿着普普通通的衣服,手拿三尺长的大杖,在门口痛骂曹操。曹操受不了祢衡这个“喷子”,便把他送给了刘表。刘表也不喜欢祢衡,便将他送给黄祖。在黄祖帐下,祢衡依旧口不择言,最终被黄祖给杀死了。而孔融后来也因正义直言得罪了曹操,被曹操杀害。而这一对忘年交,真的是趣味相投,连死法都一样。

历史上有名的忘年交莫过于孔融与祢衡。祢衡和孔融结交为好友时时候,祢衡未满二十岁,孔融已五十岁了。正是因为孔融看重祢衡的人才,所以愿意为忘年之交。

孔融与祢衡的故事:击鼓骂曹典

故东汉末年,河北平原郡有一位名叫祢衡的名士,他自幼饱读诗书,精于韬略,以能言善辩闻名于时。后来受到北海太守孔融的赏识,被聘为幕宾。孔融十分器重祢衡的才干,了使他能有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特意将他推荐给了朝廷。

当时的汉献帝不过是个傀儡皇帝,朝政大权完全控制在身为丞相的曹操手中。祢衡早就看透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就是去了,曹操也未必真的肯用自己。可是一来碍于孔融的知遇之情,二来自己也久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便抱着试试看的念头随孔融来到许昌。

刚刚平定了北方群雄的曹操,正当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之际,他早就听说过祢衡这个人,在他看来,祢衡不过是个徒有虚名的舌辩之徒,再加上祢衡素有性情高傲的名声,因此曹操对孔融的推荐并不怎么感兴趣。听说祢衡到来,曹操故意端起丞相的架子命人将他传唤进来。

在孔融和曹操部将张辽的陪同下来到丞相府,祢衡见了曹操躬身施礼,曹操却坐在位上动也不动。祢衡一见曹操如此倨傲无礼,不由大失所望,心里暗自埋怨孔融把自己荐错了人。

曹操明知是祢衡,却故意装做不认识地问道:“下站何人!”祢衡强忍怒火回答道:“敝人姓祢名衡字正平,平原郡人氏。”孔融在一旁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忙小声对曹操说:“丞相,这位就是我对您说过的祢先生啊。”

曹操“哼”了一声,把脸一沉说:“我知道他是祢衡,你瞧他那大摇大摆的样子,见了老夫也不说行个大礼,这样的狂妄之徒,怎不他。孔融一见慌忙上前劝阻,祢衡神情自若,毫不畏惧。

曹操知道祢衡是当今名士,如果杀了他自己必落恶名,便对张辽说道:“将军不必动怒,这种狂妄之徒用不着和他计较。” 说完,转过身问祢衡道:“明天正值元旦佳节,老夫准备明日一早在丞相府大宴群臣,我帐下正好缺一名鼓吏,不知你愿不愿意干?”

曹操明知祢衡性情高傲,却故意让他充当一名鼓吏,以此来羞辱他,谁知,祢衡却一口答应了下来。曹操心里暗道:好吧,明天准时到来便罢,若是迟来一步,我就按军法处置,让你死而无怨!

祢衡十分清楚曹操的用意,他同意担当鼓吏也有他自己的想法。自己空有满腹学问,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曹操要在元旦节这天大宴群臣,自己刚好借担当鼓吏的机会,在百官面前将他痛骂一番。这样即使丢了性命,也可留个清白的名声。

第二天一早,丞相府前车水马龙,文武百官纷纷前来赴宴,祢衡故意身穿一件破蓝衫大摇大摆地走进府来。门吏一见忙上前训斥他说:“丞想大宴群臣,你穿这样一件破蓝衫成何体统?”

祢衡十分恼怒,索性把蓝衫脱掉赤着上身硬往里闯。门吏慌忙阻拦,祢衡大声道:“用不着你们管,丞相如果降罪,自有我一人承担。”

这时,曹操传下令来,命鼓吏擂鼓三通。祢衡当即在大厅外面的西廊下擂起鼓来,他将自己的满腔激愤之情全部倾注于鼓声中,那声音如金声玉振时缓时疾,缓如轻骑远逝,疾如惊雷骤发。厅上的文武百官都为这鼓声所吸引,纷纷朝廊下观望。众人一见祢衡竟然赤着上身不禁大为吃惊。

曹操知道祢衡有意这样,可当着百官之面又不便发作,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曹操走到廊下问道:“今日老夫大宴群僚,你当着百官之面赤身露体究竟是何用心?”

衡微微一笑,说:“赤身露体,方显得我祢衡是个清白之人。”“那你说说这里谁是混浊之人?”“你曹操就是个混浊之人!”、

祢衡一言出口,厅上百官全都大惊失色,孔融心里更是焦急万分,心想,这下祢衡的性命算是保不住了。谁知曹操听了却丝毫未恼,仍不动声色地道:“既然你说老夫是混浊之人,那就说说为什么吧。”

祢衡毫无所惧,慨然应道:“你不识贤愚是眼浊,不纳忠言是耳浊,不读诗书是口浊,常怀篡逆是心浊。我祢衡乃是天下名士,你身为丞相却将我用为鼓吏,难道不是混浊之人!”

曹操听罢哈哈大笑,说:“老夫兴兵以来,横扫天下,赫赫威名无人不晓。你不过是个狂妄无知的小儿郎,竟敢在老夫面前自夸自量,真是太令人好笑了。”

此时,祢衡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当即历数了曹操擅权乱政、祸国殃民的种种罪行,甚至连他出身阉宦的家底都给抖落了出来。没等祢衡说完,张辽早已怒不可遏了,他拔出剑来指着祢衡大骂道:“大胆祢衡,竟敢三番两次辱骂丞相,今日若不杀你,难解我心头之恨!”

众人一见忙上前劝阻,祢衡冷冷一笑说:“好你个张辽,你当我不知你是什么东西吗?想当初你在吕布手下为将,吕布被曹操捉住死在白门楼,你却投降了曹操。像你这样背主求荣贪生怕死的奴才,还敢在我面前张牙舞爪,真乃狗仗人势,恬不知耻!”

张辽被祢衡骂的恼羞成怒,恨不得一剑将祢衡劈做两段。曹操知道祢衡激怒张辽,意在求死,若是杀了他,反倒成全了他。便对张辽说道:“张将军息怒,这等狂妄之徒,不值得污了将军的宝剑。”

老奸巨滑的曹操想出了一条借刀杀人之计,他知道荆州的刘表是个性情暴躁的人,如果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依刘表的脾气非把他杀了不可,这样一来,非但可以将祢衡除掉,自己还可不担那杀害名士的恶名。曹操打定主意,便对祢衡说道:“老夫看你是个

舌辩之徒,这里有书信一封,命你前去荆州顺说刘表来降,如能担此重任,老夫既往不咎,还要保你在朝中为官。”祢衡本想拒绝,可转念一想,既然曹操委派自己如此重任,若不答应反显得自己无能,不但白送了性命,还要遭别人的耻笑。便接受了曹操的委派,前往荆州去了。

不出曹操所料,祢衡到了荆州之后果然激怒了刘表,最后被刘表的部将黄祖杀死。一代名士祢衡最终还是死于曹操的阴谋。

扩展资料:

忘年交通常是指不拘岁数、辈分有差距,但友情及交情很深厚,思想相似的朋友。多指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出处为《南史·何逊传》。

唐代李延寿《南史·何逊传》:“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意思是何逊自仲言,八岁就能赋诗,二十岁的时候就是州秀才了。南乡的范云见其对的策,大相称赏,就结忘年交。

林深不知处人物详解?

《林深不知处》简介

这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少女逐渐认识到爱情的故事

也是一个不谙世事只会打仗的少年,找寻到人生真谛,开始为自己而活的故事

懵懂无知地狱神X机灵傲娇小混混 HE

林深第一次遇见吴不知,被他骗了钱

第二次遇见,被他踢了屁股

第三次,第四次……被他拉去逛窑子……

堂堂一国战神,声名在外,竟偷偷跟着小混混偷鸡摸狗打架斗殴……

成何体统?

林深自己也觉得不成体统

然忆起初次相遇,他往吴不知胸口打了一掌,恍然觉得那手感跟打其他男人胸口时不一样

原来……

不知不觉,堂堂战神已对“小混混”情根深种

苦恼纠结,相思不好戒

既然戒不掉,索性不戒了

清朝谁放火烧五台山?

顺治十一年(1654年),康熙皇帝在紫禁城中诞生了。他自幼好学勤勉,拥有出色的文化修养和军事才能。在位期间,康熙皇帝不仅选贤任能,提倡清廉、兴修水利,还竭力缓和汉族和满族之间的矛盾,开创了一代太平盛世。

从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到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年),是后世广为称赞的“康乾盛世”,也是清朝最为辉煌的一段时光。清朝初年,虽然天下已基本平定,但是,坚决抗清的残余势力仍时时出现,想要彻底控制南方各省,满清统治者的力量还有点不够。于是,清廷任命明朝的降将充当前驱,对反清的残余势力进行招抚和武力镇压。

在那些降将中,对清朝贡献最大的就是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人,他们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回报。清廷特意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兼管贵州;封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封耿仲明为靖南王,镇守福建。他们三个人,又称“三藩”,他们手下的将士,成为了满洲八旗军之外的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为了笼络这股力量,清朝对他们施以厚恩。对于三藩中势力最大的吴三桂,朝廷甚至准备与他联姻,想要将孝庄太后的女儿和硕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此外,清朝不仅让三藩的爵位世袭,还给了他们非常大的权力。当时,“三藩”在他们辖地的权力非常大,可以忽视当地的朝廷命官。甚至,他们还能拥有自己的军队,控制当地的税收。

可以这样说:三藩在辖区内,完全就是土皇帝的存在。

所以,他们的存在,势必会威胁到清廷的地位。康熙执政后,一直以“三藩”、漕运和河务为三间大事。尤其是三藩,吴三桂三人的割据势力一直是康熙皇帝的心病。他日夜挂念,甚至,将三藩问题写了下来挂到宫廷中的柱子上。

其实,在顺治皇帝驾崩后,康熙皇帝就对吴三桂的不臣之心有所察觉。当时,吴三桂以祭奠为名,率兵北上,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清廷见此阵势,只让吴三桂在城外祭奠,祭奠完便让他回去,以免多生事端。吴三桂见朝廷已经做好了防备,便不敢有什么大动作。

康熙即位后,立志要做一个盛世明君。在铲除鳌拜后,他撤藩的决心更加强烈了。于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皇帝命令礼部侍郎哲尔肯等人去三藩的辖区商量撤藩的具体事情。吴三桂此时已经做好了起兵反叛的打算,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他假意同意了清朝的请求。

康熙皇帝又怎能不知吴三桂的虚与委蛇,他也在暗中调兵遣将,想要用武力平定三藩。终于,吴三桂率先开战,起兵反叛。康熙皇帝虽然早已料到,但是,对于吴三桂的犯上作乱还是火冒三丈。于是,他决定将吴三桂在京城的儿子吴应熊杀掉,以儆效尤。

当时,清廷孝庄太后的女儿和硕公主已经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做妻子。从辈分上来说,康熙皇帝要喊和硕公主一声姑姑。但是,康熙皇帝深明大义,在国家面前,早已将个人感情置之度外。他决定杀掉吴应熊和他的儿子,然后,昭示全国,表明自己打败三藩的决心。

和硕公主一直密切注意着时局的动向,眼看大战已无法挽回,皇帝又准备处死自己的丈夫与儿子,不由得心急如焚。她知道自己虽然是皇帝的姑姑,但是,说动皇帝住手恐怕是难如登天。于是,她亲自面见孝庄太后,想求康熙皇帝放自己家人一条生路。

孝庄太后虽然也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但是,眼见自己的女婿和外孙即将被杀,也不由得老泪纵横。而且,女儿和硕公主从小就在无忧无虑中长大,倘若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只剩孤零零的一个人,她又该如何是好。

此时,康熙皇帝也来到了两人面前。眼见祖母左右为难,姑姑悲痛万分,康熙不由地仰天长叹。平心而论,他也不想让自己的姑姑家破人亡。但是,吴三桂反叛后气焰嚣张,如果不按律斩杀他的儿子与孙子,如何稳固人心?如何捍卫律法?又如何鼓舞前方奋勇杀敌的将士?

于是,康熙皇帝狠下心来,坚持下达了命令。和硕公主虽然心如刀绞,但也无法阻止。次日,吴三桂的儿子和孙子被当众绞死。只是顾及和硕公主的情感,康熙皇帝下令留了全尸。此后,家破人亡的和硕公主悲痛欲绝,已经不想在紫禁城中待了。

皇室的地位虽然尊崇,但是,也弥补不了她悲惨的回忆。于是,她开始研习佛教,想要从中获取心灵的慰藉。有次,她行至五台山的殊像寺庙,见此处不错,便找了一间客堂,并将它改名为善静室,从此在这里住下。

可是,虽然和硕公主已经离开了紫禁城,但是,她毕竟是皇亲国戚,一举一动都有人注意。不久,就有人向康熙皇帝禀告。说:和硕公主经常与一个和尚来往紧密,恐有不轨之举。如果这样下去,势必会对皇族造成不好的影响。

康熙皇帝听后,震怒无比。

他立即命人去五台山放火将寺庙烧毁以掩人耳目,大火烧了三天殊像寺几乎化为乌有。但奇怪的是,和硕公主所住的善静寺毫发未损,仍然好好地挺立在那里。康熙皇帝得知消息后,悔恨不已,他认为:这是上天对姑姑的庇佑,也恰恰说明了姑姑的洁身自好,白璧无瑕。

于是,他下令重新建寺。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后来甚至有人建议要把这个寺庙命名为清白寺或者无暇寺。

火烧姑姑,这似乎与康熙皇帝英明神武的形象有点不符合。可是,说起康熙强行霸占大臣妻子的事件,就更让人大跌眼镜了。

张廷玉是康熙年间著名的大臣,也是明史的主要修撰者。虽然,他是汉臣,但是,凭借自己的才华仍然备受满清的重用。张廷玉有一个弟弟张某,也在京城做官。张某虽然官职不大,但他的妻子貌似天仙,在京城名流中名气很大,康熙皇帝也经常听说。

张某也经常以自己妻子出众的容貌为荣,出席重大场合的时候经常带着她。有一次,张某与妻子一起入宫为皇太后祝寿。当时,前来的官员与家属有很多,康熙皇帝便下令赐宴,让众人在宫中好好玩了一天。

但是,出宫之后,张某发现,与自己一起的人已经变了。虽然穿的还是之前的衣服,但绝不是从前的那个妻子了。震惊之余,张某仿佛明白了些什么。虽然怒不可遏,但想到康熙皇帝的地位和权力,不由地打了个冷颤,只好畏祸不言。从此,汉族官员便不再与家属一起进宫了。

其实,康熙皇帝好色的行为不止这一例。他喜欢的女子,即使有悖常理,也要强行娶过来。《清代外史》中曾经记载着这样一个事件。康熙皇帝即位后,有大臣上书请求,说一位格格已经到了婚嫁的年龄,应该为她准备婚事了。

没想到,康熙皇帝却说,自己早已将这位格格纳为嫔妃了。大臣们不由地大为惶恐,因为,这个格格是顺治皇帝的妹妹。从辈分上来说,是康熙的长辈。而现在,康熙皇帝将她纳入后宫,这成何体统?但是,在康熙皇帝强硬的态度下,大臣们也不敢反对了。

虽然,这些事情现在看起来难以接受。但是,满清本是关外的游牧民族,即使统一了全国,风俗仍然趋于野蛮。康熙皇帝的时候,粗蛮的风俗还没有彻底地消失。

清朝火烧五台山的是韦小宝

和硕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在名义上,算是康熙的姑姑。

当年太宗为了笼络吴三桂,和硕公主被指派嫁给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为妻。两人婚后关系也还融洽,并育有一子。驸马和公主长期在京城居住,小日子倒也过得不错。

可惜世事难料,吴三桂不久举兵叛乱,康熙皇帝令人将其子吴应熊下狱为质,向吴三桂发起警示。叛乱之初,吴三桂这边的形势不错,兵强马壮,日夜向北冲杀,很快占领了大半个江山,于是便向康熙提出,释放自己的儿子,并要求和大清“划江共治”。康熙得报后大怒,要给吴三桂点颜色看看,便昭示全国,要在次日于午门外处死吴应熊及其儿子,以表明朝廷平叛的决心,决无一丝“共治”之意。

消息传到和硕驸马府,和硕公主方寸大乱,想到丈夫和无辜的儿子即将与自己阴阳两隔,不觉心如刀绞,肝肠寸断。为了挽救丈夫和儿子的性命,和硕公主急忙换上丧服,哭哭啼啼赶到畅春园慈宁宫,跪地不起,向孝庄太后求情,请孝庄太后看在自己和皇外孙的面上,出面求康熙放他们父子一条生路。

孝庄太后虽不是和硕公主的生母,但和硕公主是她自小带大的,一直视如亲生,看她哭成这个样子,也是老泪纵横,心有不忍,心想一边是自己亲手带大的公主和外孙,另一边是自己的孙子和朝廷威严,这该如何是好?正当她左右为难的时候,来慈宁宫欲向太皇太后请安的康熙皇帝到了门外,已经听到了刚才发生的事情。

康熙长叹一声,但为了国家的尊严和皇家威仪,也只好心一硬,进屋跪在孝庄太后面前道:“皇祖母,刚刚您和姑姑的话我都听到了,亲情人伦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有的事更比亲情人伦重过千倍。您老人家虽未能亲眼所见,但也能想到,现在前线将士们正在流血拼命,吴三桂的气焰却十分嚣张。天下人皆拭目以观,不杀吴应熊既不合礼法,又难服众大臣,更不能鼓舞士气,这件事,恐怕我不能答应您!”

随后,他又对悲痛万分的和硕公主说:“姑姑,您的心情和苦处我能理解,但是,如今吴三桂厉兵秣马,剑指皇城,誓与我大清抗衡到底,恨不得将皇侄我拉下御座让万马踏死。你想,不杀吴应熊,吴三桂一定会更加猖狂,到时候,岂不是会有更多的人死于非命?皇侄孝义不能两全,也只能请姑姑体谅了!”说完,康熙向和硕公主拱拱手,转身而去。

次日午时,吴应熊和儿子便被绞死了,并昭告全国。眼见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做了政治的牺牲品,和硕公主对此也只能是欲哭无泪,只得打发人将丈夫和儿子草草安葬。遇此大祸的和硕公主,从此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每日在家念经礼佛,打发时光。

叛乱荡平后,和硕公主在京城住得久了,更是心中孤寂凄凉。有一段时间她连着五夜,都梦见吴应熊和儿子在向她诉苦,说他们在那边过得很苦,因为吴三桂杀人太多,制造了很多冤孽,这些罪孽都转到儿孙身上,阴司判他们接受各种酷刑苦役,他们实在承受不住了。

和硕公主整天吃不香睡不宁,心中更加凄惶,就带上侍女,到京城西门外的寺院进香。回城时,她们碰见一个术士,口里高叫:“铁口断灾,妙法驱邪。”和硕公主见术士长须飘飘,颇似世外高人,忽然心念一闪,何不找这个术士点化一番,为丈夫和儿子找到脱罪之法,为他们赎罪减灾呢!便走了过去,让侍女拿出五两银子求其帮助。

术士听了她的一番诉求后,对她说了几句偈语,意思是只要多去名山道场烧香诵经,广行布施之举,可为亡故的罪孽之人忏悔减罪。和硕公主还想问问去哪儿,如何去做,术士道:“心诚可登天,名刹化沉孽;积善先由心,莫可旁人解。一切功德戒律,需由自己去悟去做才能灵验。”说完,扛起幌子转身而去。

回家后,和硕公主一直思量着该怎么做,正不得其法,一个侍女建议说,名刹古寺都在外地,要想达成心愿只有跋山涉水,不畏艰辛,走出京城。和硕公主一听觉得有理,就打算到全国四处走走,一来散心,二来可到一些大而有名的寺院烧香拜佛,求得菩萨庇佑。和侍女商议一番后,和硕公主决定向西而行。

这年春暖花开的三月天,和硕公主带了几个亲信随从,从北京出发,向山西一路行去。辗转半月到了山西境内,她先去恒山观光游览并做了几个道场,接着又到了繁峙县的三圣寺、岩山寺、正觉寺烧香拜佛,又做了几个道场,游玩一些日子。最后,她路过五台山殊像寺,不但进寺烧香,还捐钱重塑了两尊佛像。和硕公主见寺后西北角有个偏僻的客堂,环境幽静,不由生了出家之心,便将它改名为“善静室”,作为自己的修习之所。

安顿下来后,她怕孝庄太后担心,便派人回京城向孝庄太后报了平安,并把她准备长住此地修行的意思说了。

孝庄太后明白她的心意,知道她因为丈夫和儿子的事,心灵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已经对世事冷了心,便任由她自行安排。

但是,没过多久,有人密报康熙皇帝,说和硕公主和寺内一个和尚经常在一起研讨经文,两人之间有些暧昧,恐怕会做出伤害风化之事。原来,康熙皇帝听说年轻的和硕公主到山西拜佛并在寺院里长住下来,有些不放心,怕姑姑做出有伤皇家颜面的事来,便派了人在暗中加以监视。这人发现了情况,便立即回京添油加醋地向皇帝作了报告。

康熙闻讯非常生气,便偷偷派人去五台山,让他们悄悄在殊像寺里放火,想把寺庙全部烧毁,也乘机把和硕公主和那和尚一起处理掉。

那帮人得到皇帝的圣旨,很快安排了一番,于一天晚上夜深人静时在寺院内放起了火。但令人惊讶的是,熊熊大火烧了两天,殊像寺被烧得片瓦无存,唯独“善静室”丝毫未损,和硕公主和殊像寺的和尚们也安然无恙。

其实,和硕公主在寺里修行后,是真正看破红尘,专心专意参禅的,并无俗念它想。她平时对众僧人礼貌有加,得到了众僧人的尊敬和爱护,故此常常研讨佛经。放火那天傍晚,和硕公主正好跟一个小尼姑下山去办事,不在山上。当半夜大火燃起,寺院里发现火情的和尚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皇姑出身的和硕公主的安危,于是全部赶到“善静室”救火。和尚们首先切断火源,将与“善静室”附近的一切可燃物全部搬走,因此保住了“善静室”的安全,却耽搁了别处房舍的抢救,因而殊像寺被烧毁了。

第二天,待那几个放火的人前去察看时,这才发现和硕公主安然无恙,不由都惊讶不已。其实,和硕公主已经在外面办完事,与同伴回到“善静室”了。

康熙得到“殊像寺被烧得片瓦无存,唯独‘善静室却丝毫未损”的报告后,认为这是天意,想必和硕公主也没有所谓的“苟且”之事,全是别人的误解,自己这样做,是一大罪过。为了弥补过失,他便下令重建殊像寺。半年后,经过数百匠人的努力和辛劳,殊像寺又恢复了原样。

后来,为了纪念这段故事,有人便提议把殊像寺改成“清白寺”或“无瑕寺”,以示和硕公主的清白。不过,由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历史悠久,深入人心,人们还是习惯称其为殊像寺。

成何体统其他应用

组词

成组词何组词体组词统组词

笔顺笔画

成笔顺笔画何笔顺笔画体笔顺笔画统笔顺笔画

近义词

成近义词何近义词体近义词统近义词

反义词

成反义词何反义词体反义词统反义词

成何体统成语接龙

正接

统筹兼顾统筹统支统购统销统一口径

反接

不劳而成波澜老成白首无成百事无成百无所成百无一成败于垂成持盈守成大功毕成大工告成大功告成地平天成大器晚成大事已成旦种暮成福寿天成功败垂成功堕垂成功到自然成骨化风成功就名成画虎不成好谋而成好梦难成浑然天成混然天成浑然自成久惯牢成佳偶天成佳偶自天成急于求成期月有成九转功成九转丸成刻鹄不成练达老成老大无成历练老成马到功成马上功成事败垂成水到渠成水火相济,盐梅相成少年老成身退功成事无二成事无三不成事以密成适以相成天平地成文贵天成无为而成无为自成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小道大成相待而成行而未成相辅而成相反相成相辅相成修好结成习久性成行满功成学书不成,学剑不成箫韶九成相生相成心想事成习与体成习与性成学业有成援笔立成一蹴而成约定俗成一挥而成盐梅相成一气呵成一气浑成玉汝于成一事无成一无所成疑行无成羽翼既成羽翼已成有志竟成有志者事竟成转败为成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政以贿成专欲难成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成何体统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饱经风雨八抬大轿驰骋疆场车轮战二帝三王攻守同盟狗续貂尾火海刀山濠濮间想蕙心兰质锦囊玉轴即温听厉接踵而至尖嘴猴腮连更星夜鹿裘不完靡靡之乐命在旦夕日月重光威福自己心病还须心上医小朝廷先即制人胸中无数遗臭万世英风亮节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饮食男女以紫乱朱招军买马鸷鸟不群争先恐后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chenghetitong3480.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