谗佞之徒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谗佞之徒的意思谗佞之徒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谗佞之徒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谗佞之徒
拼音: chán nìng zhī tú
频率: 一般
年代: 古代
词性: 贬义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指说人坏话与用花言巧语谄媚的人。

语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3回:“谁想这伙官员,贪滥无厌,徇私作弊,克减酒肉。都是那等谗佞之徒,贪爱贿赂的人。"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谗佞之徒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谗佞之徒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古文中“徒”的意思有: 1、步行。

例句: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明 顾炎武《复庵记》 白话译文: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

2、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例句: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唐·韩愈《师说》 白话译文: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3、服徭役的人。

例句:迁徙之徒。

——汉·贾谊《过秦论》 白话译文:被迁谪戍边服徭役的兵卒。

4、门徒,弟子。

例句:传诸其徒。

——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白话译文:传授给他的弟子。

5、奴仆。

例句:时望甚崇,家徒甚殷。

——唐 白行简 《李娃传》 白话译文:当时看身份十分尊崇,家中奴仆也很殷勤。

6、独,仅仅。

例句:徒以吾两人在。

——西汉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句:仅仅只有我和他两个人在。

7、徒然,枉然。

例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 佚名《乐府诗集·长歌行》 白话译文: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8、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例句:帅徒以往。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白话译文: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在步兵的前面。

都有什么之徒的成语?

【不逞之徒】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不法之徒】对抗或违反法律的人,歹徒或逃犯,流窜或犯有暴力行为罪行的亡命之徒。

【不轨之徒】不守法纪或图谋作乱的人。

【谗佞之徒】指说人坏话与用花言巧语谄媚的人。

【斗筲之徒】比喻气量狭小,才识短浅的人。同“斗筲之人”。

【耳食之徒】指全凭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人。

【狐鼠之徒】比喻品质低下的人。

【好事之徒】喜欢多事或好管闲事的人。

【好色之徒】喜欢女色、玩弄女性之人。

【酒色之徒】指沉迷于吃喝与女色之中的人。

【夸辩之徒】夸:浮夸;辩:巧辩。指说话做事不实事求是,爱虚夸强辩的人。

【乞丐之徒】徒:辈。形容乞求恩宠的人。

【市井之徒】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势物之徒】势物:权势和钱财。指追求名利的人。

【饕餮之徒】比喻贪吃的人。

【无耻之徒】不知耻辱或不要脸的人。

【亡命之徒】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

【无赖之徒】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穴处之徒】比喻见识浅陋的人。

【宵小之徒】宵小:旧指盗贼。旧时对盗匪坏人的称谓。

【缨緌之徒】缨緌:古代帽子下垂的结带。带帽子的人,指社会上层人士。

【章句之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

名著《水浒传》里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鞍马劳倦]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实不相瞒太公说:老母鞍马劳倦,昨夜心痛病发。

”[鞍马劳神]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0回:“也未见胜败,众位尊兄,鞍马劳神不易。

”[暗箭伤人]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但是杀下马的,各自抬回本阵,不许暗箭伤人,亦不许抢掳尸首。

”[过府冲州]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二回:“两个商量了,径望沧州路上来。

途中免不得登山涉水,过府冲州。

”[旱苗得雨]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0回:“天幸今得贤弟来此间镇守,正如锦上添花,~。

”[将遇良才]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4回:“两个就清风山下厮杀,乃是棋逢敌手难藏幸,将遇良才好用功。

”[看景生情]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4回:“非是燕青敢说口,临机应变,看景生情,不倒的输与他那呆汉。

”[佛性禅心]出自《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放刁把滥]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一回:“他父亲王砉是东京大户,专一打点衙门,擸唆结讼,放刁把滥,排陷良善,因此人都让他些个。

”[飞针走线]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1回:“江湖上人称他第一手裁缝,端的是飞针走线。

[不足为怪]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2回:“主帅差矣!

输赢胜败,兵家常事,不足为怪。

”[大酒大肉]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1回:“一有钱钞在手,三兄四弟,终日大酒大肉同吃。

”[拼命三郎]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自小学得些枪棒在身,一生执意,路见不平,但要去相助,人都呼小弟作‘拼命三郎’。

”[百年归寿]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1回:“你百年归寿时,我却再与你些送终之资。

”[斑斑点点]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3回:“看周谨时,恰似打翻了豆腐的,斑斑点点,约有三五十处。

”[搬口弄唇]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3回:“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

”[保境安民]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1回:“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碧瓦朱檐]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4回:“雕梁画栋,碧瓦朱檐。

”[闭户关门]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2回:“石秀心疑。

来到市心里,只见人家闭户关门。

”[避难逃灾]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5回:“争奈宋江出身微贱,郓城小吏,犯罪在逃,权居梁山水泊,避难逃灾。

”[兵强将猛]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4回:“对众商议,一面差人往威胜晋王处,说宋江等兵强将猛,难以抵敌,乞添差良将镇守,庶保无虞。

”[兵勇将猛]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6回:“诉说宋江等兵勇将猛,折了五将,全军覆没,特来恳告元帅,借兵报仇。

”[不分胜败]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两个在战场上斗到五十余合,不分胜败。

”[病狂丧心]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1回:“今日圣驾未临时,犹俨然上坐谈兵,大言不惭,病狂丧心!

”[不孝之子]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2回:“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要去做吏,百般说他不从。

”[不痒不痛]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不痒不痛,浑身上或寒或热;没撩没乱,满腹中又饱又饥。

”[不通文墨]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残汤冷饭]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2回:“两个自吃了一回,剩下些残汤冷饭,与卢俊义吃了。

”[谗佞之徒]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3回:“谁想这伙官员,贪滥无厌,徇私作弊,克减酒肉。

都是那等谗佞之徒,贪爱贿赂的人。

”[大大小小]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小人只认的大郎一个养家经纪人,且是在街上做些买卖,大大小小,不曾恶了一个人。

”[不依本分]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9回:“黄文炳道:‘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

’”[反邪归正]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将军反邪归正,与宋某同灭田虎,回朝报奏朝廷,自当录用。

”[费力劳神]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若不肯投降,必当擒来,奉献兄长,亦不须用众头领张弓挟矢,费力劳神。

”[分外之物]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1回:“吾差四个统制官,引一百军人下船搜看,但有分外之物,决不轻恕。

”[号天哭地]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只见林冲的娘子,号天哭地叫将来,女使锦儿抱着一包衣服,一路寻到酒店里。

”[好汉英雄]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2回:“随你好汉英雄,怎出高城峻垒?”[豪杰英雄]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家住浔阳江浦上,最称豪杰英雄。

”[唧唧哝哝]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8回:“两个唧唧哝哝的说了一夜。

”[急急忙忙]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且说鲁达自离了渭州,东逃西奔,急急忙忙。

”[砍瓜切菜]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2回:“石秀从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

”[狂风大作]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9回:“初时穿林透树,次后走石飞砂,须臾白浪掀天,顷刻黑云覆地,红日无光,狂风大作。

”[邋邋遢遢]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裹一项油油腻腻旧头巾,穿一领邋邋遢遢泼戏袄。

”[狼餐虎食]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阮家三兄弟让吴用吃了几块,便吃不得了;那三个狼餐虎食,吃了一回。

”[滥官酷吏]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6回:“俺哥哥以忠义为主,誓不扰害忠良,单杀滥官酷吏,倚强凌弱之人。

”[来来往往]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3回:“两个在阵前,来来往往,番番复复,搅做一团,扭做一块。

”[力薄才疏]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1回:“初世为人,便要结识天下好汉,奈缘力薄才疏,不能接待,以遂平生之愿。

”[里里外外]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时值秋残冬到,石秀里里外外,身上都换了新衣服穿着。

”[茫茫荡荡]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若说这个石碣村湖荡,紧靠着梁山泊,都是茫茫荡荡,芦苇水港。

”[没撩没乱]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过了两三日,众多闲汉都来伺候,见衙内心焦,没撩没乱,众人散了。

”[朦朦胧胧]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1回:“走了一五更,天色朦朦胧胧,尚未明亮。

”[能征敢战]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5回:“必用能征敢战之将,先以力敌,后用智擒。

”[哽哽咽咽]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三个酒至数杯,正说些闲话,较量些枪法,说得入港,只听得隔壁阁子里有人哽哽咽咽啼哭。

”[佳肴美馔]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1回:“两口儿自去厨下安排些佳肴美馔酒食,管待武松。

”[你来我去]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5回:“见这李虞侯、张干办在宋江前面指手划脚,你来我去,都有心要杀这厮,只是碍着宋江一个,不敢下手。

”[庖凤烹龙]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连日杀牛宰马,大排筵宴,庆赏卢员外。

虽无庖凤烹龙,端的肉山酒海。

”[劈头劈脑]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杨志拿着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

”[皮伤肉绽]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7回:“只一石子飞来,正中面门,皮伤肉绽,鲜血迸流,翻身落马。

庄子怨雏鸟的故事?

惠施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魏国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想阻止庄子,在国都里搜捕三天三夜。

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他的名字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美如美酒的泉水不喝。在这种情况下,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抬起头来吓得叫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魏国来吓我吗?”

庄子以鹓雏自比,说自己有高远的心志,并非汲汲于官位利禄之辈,但谗佞之徒却以小人之心度之。

文中庄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讲鹓雏鸟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的态度。

徒能组什么四字词?

【不逞之徒】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

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笞杖徒流】笞:鞭打;杖:棒打;徒:徒刑;流:流放。

指古代的四种刑罚。

【大简车徒】简:检阅;车:战车;徒:指士兵。

大规模地检阅军队。

【东漂西徒】徒:迁徒。

到处漂泊,迁徒不定。

比喻生活不安定,到处迁徒。

【斗筲之徒】比喻气量狭小,才识短浅的人。

同“斗筲之人”。

【福不徒来】徒:白白地。

幸福不会无故地到来。

【高阳酒徒】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

秦末郦食其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

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家徒壁立】徒:只,仅仅。

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

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家徒四壁】徒:只,仅仅。

【居徒四壁】徒:只,仅仅。

【夸辩之徒】夸:浮夸;辩:巧辩。

指说话做事不实事求是,爱虚夸强辩的人。

【开门受徒】受:接受。

旧指自立门户,接收学徒,讲学传艺。

【科头徒跣】见“科头跣足”。

【名不徒显】徒:空;显:显露。

名望不会轻易得来。

【马齿徒长】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

【马齿徒增】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

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木石为徒】徒:同类。

与树木石头为伴。

指寄情山水,不问世事。

【老大徒伤】老大:年纪大;徒:徒然。

年老了还一事无成只好悲伤而已。

【被发徒跣】徒跣:赤脚步行。

披散着头发,赤着脚走路。

形容悲痛到极点。

【匏瓜徒悬】匏瓜:似葫芦而稍大,成熟后可以做水瓢。

比喻有才能的人不为世所用。

【乞丐之徒】徒:辈。

形容乞求恩宠的人。

【前徒倒戈】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

【实蕃有徒】实:实在;徒:徒众,群众。

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

【实繁有徒】实:实在;繁:多;徒:徒众,群众。

【市井之徒】徒:人(含贬义)。

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室徒四壁】犹言室内空无一物。

比喻贫穷。

【势物之徒】势物:权势和钱财。

指追求名利的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徒陈空文】陈:陈述。

形容只讲空话,而不实行。

【徒读父书】徒:只。

父书:父亲之言论。

白读父亲的兵书。

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徒法不行】徒:只。

光有好的法令,并不能自行于世。

意思是法令必须要有人推行。

【徒费唇舌】徒:白白地。

指白讲了一大套话,结果仍然无济于事。

【徒废唇舌】徒:徒然,白白地。

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

【徒费无益】徒:徒然。

白费劲,没有一点用处。

【徒负虚名】空有名望。

指有名无实。

同“徒有虚名”。

【徒呼奈何】徒:徒然,白白地;奈何:怎么办。

徒然呼喊着急怎么办。

形容只是着急,毫无办法。

【徒唤奈何】徒:徒然,白白地;奈何:怎么办。

白白叫喊,无可奈何。

【徒乱人意】意:心情。

只会扰乱人的心情,起不到别的作用。

【徒劳往返】徒劳:白花力气。

来回白跑。

【徒劳无功】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

【徒劳无益】白费劲,没有一点用处。

【徒手空拳】徒手:空手。

两手空空。

比喻没有任何依靠。

【徒托空言】白把希望寄托于空话。

指只讲空话,而不实行。

【徒讬空言】指只讲空话,而不实行。

同“徒托空言”。

【徒有其表】表:表面,外貌。

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上不行。

【徒有其名】指有名无实。

【徒拥其名】徒:只。

空有名望。

【徒有虚名】空有名望。

【徒拥虚名】空有名望。

【徒子徒孙】徒弟和再传的徒弟。

比喻一脉相传的人(含贬意)。

【徒增颜汗】徒:只;颜汗:脸上的汗水。

只是使人羞愧。

指对过分的称赞表示不安。

【往返徒劳】徒劳:白花力气。

【亡命之徒】指逃亡的人。

也指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

【宵小之徒】宵小:旧指盗贼。

旧时对盗匪坏人的称谓。

【烟波钓徒】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钓:钓鱼。

旧指隐逸于渔的人。

【与古为徒】祥见:木石为徒【缨緌之徒】缨緌:古代帽子下垂的结带。

带帽子的人,指社会上层人士。

九则庄子寓言故事?

九则庄子寓言故事?与惠施论鱼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丛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畅,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

但是,庄周突然醒来之后,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蝴蝶变成了自己。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它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成为了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也由于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成为了他们经常吟咏的题目,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庄子的寓言故事有《望洋兴叹》《庄周梦蝶》《庖丁解牛》《鹏程万里》《井底之蛙》《鲁侯养鸟》《老汉粘蝉》等等。

扩展资料: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一、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译文:

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它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成为了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也由于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成为了他们经常吟咏的题目,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二、与惠施论鱼

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

这个故事变成了后来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个故事是说,我们要学会变通,随机应变。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一切,不要过于计较。

三、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是一篇战国古文,出自《庄子·秋水》。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

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此文刻画了庄子向往自由,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羁,视名利为浮云的思想表现出其机敏善辩,超凡脱俗,珍爱生命,珍爱自由,不为名利所动,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形象。

四、鸱与鹓雏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选自《庄子.秋水》

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他的名字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美如美酒的泉水不喝。(在这种情况下,)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抬起头来吓得叫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魏国来吓我吗?”

文中庄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讲鹓雏鸟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的态度。

五、无用之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

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没人砍伐。

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六、鹏程万里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哲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七、鲁王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

古时候,有一只海鸟落在鲁国郊外,鲁侯喜欢它,将它迎进庙堂,给它饮酒、给它听音乐、杀猪宰羊给它食用。

鸟儿看着眼前眼花缭乱的一切,内心悲惧忧愁,一块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就死了。

鲁侯哪里是在养鸟,他是在享乐,用自己个人主观觉得好的方式养鸟。

哲理: 不要求大家都和自己一样,各适其宜,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八、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秋季汛期来临,千百条河川汇入黄河,洪水之大,淹没沙洲,隔河相望,分辨不出对岸是牛是马。

河神沾沾自喜,得意地以为全世界的水都汇集到自己身上来了。

他顺流东行,直至北海,河神向东远眺,只见水天一色,根本望不到边。

河神这才改变它自大的面目说道:“俗话说——懂得了一点道理,就以为大家的学问都不如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了。”

哲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

九、随珠弹雀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庄子《庄子·让王》

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哲理: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1.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2.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两位大夫前来聘请他出仕。大夫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头也不抬,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3.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知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4.是贫穷,不是潦倒

庄子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5.人生本如是迷茫吗

一天,庄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叹,沮丧得如失魂落魄一样。弟子侍立在旁,说:“先生为何嘘叹?人之形体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吗?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吗?”庄子道:“问得好。而今我丧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自我是什么?弟子愚钝,自我究是什么?我与谁亲近些呢?都喜欢它们,还是有所偏爱?如此,则百骨九窍、五腑六脏彼此有臣妾关系吗?如果皆是臣妾,这些臣妾之间到底是相互制约呢?或是轮流为君臣呢?难道其中真有主宰者。

6.真人行世,入火不热,沉水不溺

弟子问:“怎样才算了解大道的人呢?”庄子道:“了解道的人必定通达于理,通达于理的人必定明白权变,'明白权变的人才不会因外物而害累自己。有至德的人,入火不觉热,沉水不能溺,寒暑不能害,禽兽不能伤。这是因为他能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谨于去就,故没有什么东西能损害他。

7.利害唯己,谁贵谁贱

弟子又问:“先生说,以道观之。无贵无贱,无大无小。那么有没有一定的是非标准呢?也就是说,先生您知道万物有一个共同认可的真理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那您知道您所不知道的原因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怎么知道我所说的在我看来,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或对我有利,或对彼有害,利害各有其标准。

8.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9.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师徒二人出了山,留宿于庄子故友之家。主人很高兴,命儿子杀赝款待。儿子问:“一赝能鸣,一赝不能鸣,请问杀哪只?”主人道:“当然杀不能鸣的。”第二天,出了朋友之家,没走多远,仍难免于累……”庄子欲言又止,弟子急待下文:“那又怎处世呢?有材不行,无材也不行,材与木材间也不行,究竟如何是好?”

庄子沉思片刻,仰头道:“如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

一、庄周梦蝶

二、、与惠施论鱼

李世民帝苑全文?

一、君体篇

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人主之体如山岳焉,高峻而不动;如日月焉,贞明而普照。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归往。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非威德无以制远,非慈厚无以怀人。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此乃君之体也。

【原文】一、君体篇

【译文】

国君在建立国家之前,必须拥有百姓,有百姓才会有国家;国君想要得天下,必须以德育民,民入乐为之用,这样才能成为国家。入主之体,当如山岳之尊崇,巍然镇静,岿然不动;入主毫无私心地君临万方,要像日月昼夜更迭不息地光明正大而普照在下的万物一样。国君有什么举措,亿万百姓均将作为准则而照着执行;人君施仁政于民,则四海之内向往,普天之下归顺。国君之志,当宽裕广大,胸襟开阔,兼收并蓄,涵容万物;国君之心,如若平正则是非明,以此裁断则无差错。

国君如能顺天应人实行刑罚恩惠,就可以令行禁止,天下归服,无远而不至;国君抚慰万方,只有慈爱宽厚才能安民、保民。国君对待九族之亲,定要使长者平安,少者怀之;国君又必须对大臣以礼相待,体贴群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国君奉祀祖先,应该善继祖先之志,善述祖先之事;国君在位,必须以不骄不慢对待臣下。国君不应以己为尊贵,不应以己为才智,而应孜孜不倦地以行德义。国君如能做到上面这些,就算是做到了治理天下时应遵守的准则了。

【原文】 二、建亲篇 夫六合旷道,大宝重任。旷道不可偏制,故与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独居,故与人共守之。是以封建亲戚,以为藩卫,安危同力,盛衰一心,远近相持,亲疏两用,并兼路塞,逆节不生。

昔周之兴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内有晋郑之辅,外有鲁卫之虞,故卜祚灵长,历年数百。

秦之季也,弃淳于之策,纳李斯之谋,不亲其亲,独智其智,颠覆莫恃,二世而亡。斯岂非枝叶不疏,则根柢难拔;股肱既殒,则心腹无依者哉!

汉初定关中,戒亡秦之失策,广封懿亲,过于古制。大则专都偶国,小则跨郡连州,末大则危,尾大难掉。六王怀叛逆之志,七国受铁钺之诛,此皆地广一兵强,积势之所致也。

魏武创业,暗于远图,子弟无封户之人,宗室无立锥之地,外无维城以自固,内无磐石以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异姓。

语日:流尽其源竭,条落则根枯。此之谓也。夫封之太强,则为噬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忧乐是同,则上无猜忌之心,下无侵冤之虑,此封建之鉴也。

斯二者安国之基。君德之宏,唯资博达,设分悬教,以术化人,应务适时,以道制物。术以神隐为妙,道以光大为功。括苍曼以体心,则人仰之而不测;包厚地以为量,则人循之而无端。荡荡难名,宜其宏远。且敦穆九族,放勋流美于前;克谐蒸义,重华垂誉于后。无以奸破义,无以疏间亲,察之以德,则邦家俱泰,骨肉无虞,良为美矣。

天下宇宙是至远至广至大的大道,天子帝位是至极至显至尊的宝位。天下再远,也不可以独治,所以要与人共同治理;帝业至重,也不可以独任,所以要与人一起守任。所以君主封建皇亲国戚为诸侯,作为屏障以保卫王室中央;王室中央和地方诸侯同心同德,则能长世安民,长治久安。离中央王室远的诸侯和离中央王室近的诸侯都应互相扶持,中央王室对亲近的宗室和疏远的宗室都要予以任用。如果能这样,纵然有互相侵吞的想法,也可避之而不让它施展;纵然有不遵王命的嫌隙,也可以阻遏而不能滋生。

昔日周武王灭了商朝纣王而建立周朝政权,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周室子孙一般都得到了封地,做了大小不等的诸侯;同时,又封了一些异姓诸侯。因而内有晋、郑等诸侯国的辅助,外有鲁、卫等诸侯国的防护。周朝之所以能长治久安,原因是能实行分封制。

到了秦朝,秦始皇拒绝了淳于越关于分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的建议,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反对分封制的主张。因而对亲族不亲近、不分封,只相信自己的智慧,因而在国家危难时没有依靠的力量,只传了两代便导致覆亡。这岂不是枝叶繁茂则根本巩固而不易拔动;相反,如大腿和胳膊既伤则心腹欲有所为是不可能的。

汉高祖刘邦初定涵谷关以西一带地区,鉴于秦王朝不搞分封、以孤立而亡的教训,大封兄弟叔侄至亲为王,其规模远远超越了西周时封建诸侯之制,以至于大的诸侯王的权势过大,足以与朝廷抗衡;小的诸侯王也跨郡连州,占有地盘很大。诸侯王地广而强,帝室弱而被侵,有如末大根小必折,尾大身小难掉。所以就有六个诸侯王共同谋反,七个诸侯国身受刑戮。这一切都是由于分封的诸侯王地广兵强、长期发展起来的势力所造成的。

曹操开始创建基业时,只知汉过,不知秦失,在分封这个问题上缺乏远见,子弟宗室虽有封位,但不与其土,徒有虚名而已,所以宗室无立锥之地。这样一来,外无藩维之城以为固保,内无柱下之石以为基址,于是曹魏不能自保其权位,竟以天下付之他人,社稷亡于异姓司马氏。

前人说过,泉竭则流涸,根朽则叶枯。分封诸侯势力太大时,会造成后患,后悔莫及;而分封诸侯势力太小或不分封时,对朝廷中央又不能起辅卫作用。这样看来,不如多分封诸侯王,但不能使其势力过于强大,使大小之国相安,共其乐而同其安。果真这样,则在上者无嫌隙疑忌之心,在下者无被侵陵冤枉之虑。这就是封建之昭鉴和龟镜。

因此,损其太强,益其太弱,执其中道,此二者乃是安治国家之基本。人君之德,极群下之智,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由于法可以治民,所以古代君王公布的法令,悬挂在宫阙上,并用法令来教化百姓;由于理可以御物,所以古代君王将应决事务,用适当时宜,使物得其所也。“术”乃不易之法,老百姓所必须遵守,故当隐晦,使老百姓感到莫测;“道”乃无穷之理,万物之所由出,故当光大,使物不遗则为功。人君总括其天以统之于心,则人仰望之而不得以窥测;人君度量当如广厚之大地,无所不包容,则人循依之而不得其端涯也。君主的功德广博,以致老百姓不知怎样去称赞他;人君如能以天为心,以地为量,就可以称之为宏远了。尧具圣德,又有亲睦九族,流布美善之道在于前,你可以效法;舜亦圣明,又能和谐以孝,因而垂美誉在于后,你可以仿效。不要让诈伪之行破散了义,不要让疏远的人离间了亲近的人。凡事事物物,审察必合于道德,则各诸侯国完全可以得到平安,而近亲至戚之间亦可保无疏虞,这果然是一件大好事啊!

【原文】 三、求贤篇 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故尧命四岳,舜举八元,以成恭己之隆,用赞钦明之道。士之居世,贤之立身,莫不戢翼隐鳞,待风云之会;怀奇蕴异,思会遇之秋。是明君旁求俊人,博访英贤,搜扬侧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

昔伊尹有莘之媵臣,吕望渭宾之贱老,夷吾困于缧绁,韩信弊于逃亡。商汤不以鼎俎为羞,姬文不以屠钓为耻,终能献规景毫,光启殷朝;执旌牧野,会昌周室。齐成一匡之业,实资仲父之谋;汉以六合为家,是赖淮阴之策。

故舟航之绝海也,必假桡楫之功;鸿鹄之凌云也,必因羽翮之用;帝王之为国也,必藉匡辅之资。故求之斯劳,任之斯逸。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此乃求贤之贵也。

一个国家要得到辅助,没有忠臣是不行的。得人则治,失人则乱,任用得人,天下自治。所以尧命分掌四时、方岳之官而任用之,故能赞其敬事节用之道;舜举用有贤能的人而任用之,故能成其恭敬自持之重。士人之居世,贤人的立身,他们在没有遇到时机以前,大多是隐居以待局势的变化;他们怀有卓异的才能,一定要在时机成熟之时方肯出仕。因此,英明的君主务必要多方寻求德高望重的贤德之人,务必要察明虽居于卑微地位但确有才德的人。决不能因人才地位卑下而不用,也决不能因人才染上某种污浊而不尊。

古时候的伊尹最初是耕于有莘这个地方,后来又成为有莘氏的“媵臣”;吕望起初是钓于渭水之滨的穷困潦倒的老人;管仲曾事公子纠,公子纠死后曾一度被囚禁;韩信早年曾因贫困而过着流亡漂泊的生活。

然而,商朝汤王并不因为伊尹贱得曾为媵臣、负鼎俎为奴以为羞,仍立伊尹为相;周文王并不因为吕望曾屠牛沽酒、垂钓渭水以为耻,仍拜吕望为师。结果伊尹献规于亳以助太甲,使商朝得以昌盛;吕望相武王,执旌旗而誓师牧野,使周室天下大定。同样,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皆赖管仲之谋;汉之灭楚,定天下为一家,也全靠淮阴侯韩信的策略。

所以说舟航渡海,必借助于桡楫之功;大鸟高飞,唯凭借着有羽翼之故;帝王欲建长治久安的国家,也必须有贤才辅翼支助。因此,如入主辛勤地寻求贤能之人,则治国时便可安逸无劳。虽然珠宝之光能照亮十二车,虽然黄金累积有成千之多,却远不如人才重要,还不如求得一个贤士!因此,有国者决不应以宝为宝,而应以求贤为贵啊!

【原文】 四、审官篇 夫设官分职,所以阐化宣风。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棋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然则函牛之鼎,不可处以烹鸡;捕鼠之狸,不可使以搏兽。一钧之器,不能容以江汉之流;百石之车,不可满以斗筲之粟。何则?大非小之量,轻非重之宜,今人智有短长,能有巨细,或蕴百而尚小,或统一而为多。有轻才者不可委以重任,有小力者不可赖以成职。委任责成,不劳而化,此设官之当也。

斯二者治乱之源。立国制人,资股肱以合德;宣风道俗,俟明贤而寄心。列宿腾天,助阴光之夕照;百川决地,添溟渤之深源。海月之深朗,犹假物而为大,君人御下,统极理时。独运方寸之心,以括九区之内,不资众力,何以成功?必须明职审贤,择材分禄,得其人则风行化洽,失其用则亏教伤人。故云:“则哲惟难。”良可惧也!

设置官吏,使他们有各自的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各方面的工作,就可以阐扬德化,宣布风教。因此,明智之君在用人的时候,就好比巧匠裁木,直的可用做驾车之木,弯的可用做轮子,大材可用之于栋梁,小材可用之于棋角。无论曲直长短,都各有所用。明智之君任用人才,完全同巧匠裁木的道理一样,智者可以发挥他的智谋,愚者可以发挥他的蛮力,勇者可以发挥他的武威,怯者可以发挥他那谨慎从事的长处。无论智愚勇怯,均可兼而用之。所以良匠能尽其木之性而用,因而无弃遗之材;明主能尽其人之能而用,因而无遗弃之士。不可以因为某人偶然有一恶而忘其昔日之累善;也不可以因为某人偶然有微过而忘其过去之功劳。人君设官分职,当各尽其所有的才能而用之,不可求全责备。函牛之鼎用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由此证明大不可以小用;捕鼠的野猫,如果用它去搏击猛兽,无异于去送死,由此亦证明小不可以大用。只有三十来斤大小的器具,不可能容纳长江、汉水的水流,由此证明轻不可以重用;大到百石之车,数量极少的斗筲之粟是无法使之盛满的,由此亦证明重不可以轻用。这就说明大小轻重应当随其器具而定,不可以勉强其所不能。今天的人们,智谋有长短,能力有大小,或聚百而尚小,或总一而为多。只有轻才的人不可以委以重任,只有小智力的人不可以让他处理大事。这就进一步说明,人君如果委任正确,就可以深居高位,不时敦促被委任的大臣把事情办好就行了,所以说是“不劳而化”。

一治一乱,在于得人或失人,所以“得人”、“失人”,这二者是治乱的本源。人君创业立国,驾驭国民,全靠得力的臣僚同心同德;人君宣播仁风,教导美俗,须待明哲贤能之人赤诚辅佐。众星虽小,但腾布于天,可以助月之光;百川之水,决流于地,其流虽微,亦可以资添大海。像海这样的深,月这样的明,也还是需要依靠他物以成光大,何况人君在上临下,其统治至大至远,运营方寸之心,包涵九区之天,若不设官分职凭借众力,以独力何得成其功业?!所以人君必须明辨职位大小,审查臣属是否贤良,然后根据才能短长,分别授予爵禄。人君如果用人得当,则必仁风流行,教化浃洽;如果用人不当,则必亏坏风教,灭伤人伦。所以说,人君设官分职以治天下,关键在于知人,知人之难连尧舜那样的圣君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后世的人君一定要很好地审慎其官。

【原文】 五、纳谏篇 夫王者高居深视,亏听阻明,恐有过而不闻,惧有阙而莫补。所以设轺树木,思献替之谋;倾耳虚心,佇忠正之说。言之而是,虽在仆隶刍荛,犹不可弃也;言之而非,虽在王侯将相,未必可容。其义可观,不责其辩;其理可用,不责其文。至若折槛怀疏,标之以作戒;引裾却坐,显之以自非。故云:忠者沥其心,智者尽其策。臣无隔情于上,君能遍照于下。

昏主则不然。说者拒之以威,劝者穷之以罪。大臣惜禄而莫谏,小臣畏诛而不言。恣暴虐之心,极荒淫之志,其为壅塞,无由自知。以为德超三皇,材过五帝。至于身亡国灭,岂不哀哉!此拒谏之恶也。

帝王在深宫中居住,与外界断绝联系,虽欲听而不聪,虽欲视而不明。古代的一些贤明君,就怕听不到自己的过错,害怕有缺点得不到改正,因而置鼗鼓,立谤木,以便臣下诤言进谏;君主自己则侧耳而听,虚心而受,期待着谏诤者告以正直之言。如若说得对的,即便是地位低下的供役使的仆人、奴隶或草野鄙陋之人,也不可置之不理;如果说得不对,即使是地位很高的王侯将相,也未必就可接受。意见可取,就不必要求谏诤者分析得如何,因为空辩不足信;道理可用,就不必要求谏诤者文采怎样,因为虚文不足用。至于古代如朱云因进谏而攀折殿槛,汉成帝特意保留已折之槛,以表彰朱云的直谏;师经因进谏而投瑟撞坏了窗子,魏文侯决意留下撞坏的窗户以供借鉴;辛毗进谏魏文帝曹丕,而不惜扯着曹丕的前襟;袁盎进谏汉文帝刘恒,坚决不让慎妃与皇后同坐:等等。正因为人君能容纳折槛引裾之鉴,所以就可以使忠直者能竭其忠心,使智者以终其计策。如此则君臣之道上下相通,君王就可以至公大明而名扬天下。

然而昏庸的皇帝却不是这样。他们恰恰相反,对迸谏者拒之以威,对劝说者追其以罪,从而使得大臣为保全俸禄而不直言,小臣因怕杀头而不敢说话。于是昏主便昏昏然,恣行残暴,极尽荒淫,壅蔽障闭,对自己的罪过蒙然而无所知,反而以为自己德超三皇,才过五帝。结果导致身死国灭,难道不是很可悲吗!这完全是拒绝进谏所带来的后果啊!

【原文】 六、去谗篇 夫谗佞之徒,国之蟊贼也。争荣华于旦夕,竞势利于市朝。以其谄谀之姿,恶忠贤之在己上;奸邪之志,恐富贵之不我先。朋党相持,无深而不入;比周相习,无高而不升。令色巧言,以亲于上;先意承旨,以悦于君。朝有千臣,昭公去国而方悟;弓无九石,宣王终身而不知。

以疏间亲,宋有伊戾之祸;以邪败正,楚有郤宛之诛。斯乃暗主昏君之所迷惑,忠臣孝子之可泣冤。故藂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此奸佞之危也!

斯二者国之本。砥躬砺行,莫尚于忠言;败德败正,莫逾于谗佞。

今人颜貌同于目际,犹不自瞻,况是非在于无形,奚能自睹!何则?饰其容者皆解窥于明镜,修其德者不知访于哲人。讵目庸愚,何迷之甚?

良由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彼难受者,药石之苦喉也;此易从者,鸩毒之甘口也。明主纳谏,病就苦而能消;暗主从谀,命因甘而致殒。可不戒哉!可不戒哉!

只会花言巧语的人,乃是一个国家的蟊贼。祸乱之根。这些人唯朝夕贪荣显华,奔竞财利于市,争夺权势于朝,无心效力邦国。这些人以奸巧的嘴脸,憎恶忠良贤能之人处于自己之上;怀其奸诈的心志,唯恐富贵被别人占了先。这些人为了私利而勾结同类,极其所嗜欲,虽至深之所,亦无不入;为了营私而交相因习,穷其所好乐,虽至高之地,亦无不进。这些人采用动听的语言,使用谄谀之态,取悦圣上;顺其入主之意,迎其入主之趣,取悦于君。宋昭公被逐出国,才知自己在位期间,臣僚上千人,由于左右献谀,以至平时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至于此;周宣王好强驰射,其实所用不过三石,由于左右奉迎,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而终身以为所射是九石。不亲近的人常常进谗言离间亲近的人,所以春秋时代宋平公的太子痤为其师所谗害以至死;奸佞者往往耍手段残害正直人士,因而春秋时期楚昭王的左尹郤宛无故被费无极等人所谗害。这一切,都是暗弱不明之主和庸愚无察之君,荒迷惑乱,拒贤听谗所造成的,以至于忠者如郤宛、孝者如太子痤,终被诬诳屠戮,实在是可叹可哀而冤枉的了。因此,这就有如聚生之芳兰,将欲茂盛之时,竟被凄然之秋风败落了;君主方欲明察,就被谄谀之小人障蔽了耳目。这完全是奸邪、谄谀、谗佞的人所造成的危害。

以疏间亲以致父杀其子,以邪败正造成君族其臣,此二者乃倾覆国家的本源。人君想舍利而亲行仁义者,最好是听取忠直的言语;国君要败天德正理者,无过于谄谀奸谗。人眼是看不到自己的面容的,因而以显然形体见于外者,尚不能鉴识,更何况是非往往发生在冥然无形质之间了!为什么呢?修饰自己的面貌,都懂得借助于明亮的镜子;而修养自己的德行,却不知道采访贤智的人.难道不是愚惑到了极点吗?!说来说去,还是逆耳之言难以接受,顺心的话容易听从的缘故。所谓难以接受,是因为忠言虽是良药但苦口苦喉;所谓容易听从,是因为谗言虽有危害但多属甜言蜜语。兴国的明君,喜欢听自己的过失,因而过失日消而福日增;祸乱的昏主,喜欢听别人表面的赞誉,因而兴誉日损而祸即至。因此,为人君者,既然眼见谄谀、谗佞造成的祸乱有如此之酷烈,难道还不畏惧和警惕吗?难道还不约束和收敛吗?

【原文】 七、戒盈篇 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入主好奇技淫声,鸷鸟猛兽,游幸无度,田猎不时,如此则徭役烦。徭役烦则人力竭,人力竭则农桑废焉。入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珠玉珍玩,黼黻缔络,如此则赋敛重。赋敛重则人才遗,人才遗则饥寒之患生焉。乱世之君,极其骄奢,恣其嗜欲。土木衣缇绣,而人短褐不全;犬马厌刍豢,而人糟糠不足。故人神怨愤,上下乖离,佚乐未终,倾危已至,此骄奢之忌也。

人君如果以俭德养性,就不会变得骄侈;人君如果静而无为,就可以修正其身。人君崇俭,则人不劳;人君致静,则下不扰。人君如果有奢侈之心,耗用不节,重敛于民,则人必劳,人劳则怨起;则下必乱,下乱则政危。如果人君喜爱新奇的技巧和浮靡不正派的乐曲,喜爱鹰、鹳、雕、鹗等凶猛的鸟类和貔、虎、熊、罴等凶猛的兽类,加之放荡无度,又不按守猎规律去打猎,那么势必造成徭役烦多,徭役烦多则人力疲竭,人力疲竭则农桑荒废。如果人君爱好官室台榭和陂池侈服,爱好雕琢刻镂,喜玩珍宝珠玉,喜穿绣有花纹的礼服和刺绣的衣服,那势必造成赋役繁重,赋役繁重则人才流失,人才流失则饥寒之患发生。可是乱世之君,极其骄奢,大肆贪欲,土木之功穷极技巧,皆被缇绣之文彩,而穷苦的人们则粗陋之衣亦不得完全;用谷物喂养犬马家畜,而穷苦的人们食糟糠之食亦不得温饱。这样一来,明则有人怨恨,幽则有神愤怒。人君不能恩泽于百姓,民情得不到传达,上下乖戾就必然离隔了。因此,富贵生骄侈,骄侈恣嗜欲,若不知戒,则佚乐未终而倾危已至了。这种不能预戒其盈,以

谗佞之徒其他应用

组词

谗组词佞组词之组词徒组词

笔顺笔画

谗笔顺笔画佞笔顺笔画之笔顺笔画徒笔顺笔画

近义词

谗近义词佞近义词之近义词徒近义词

反义词

谗反义词佞反义词之反义词徒反义词

谗佞之徒成语接龙

正接

徒陈空文徒读父书徒废唇舌徒费唇舌徒费无益徒负虚名徒费口舌徒呼奈何徒唤奈何徒劳无益徒乱人意徒劳往返徒劳无功徒托空言徒有其表徒拥其名徒有其名徒子徒孙

反接

薏苡之谗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谗佞之徒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巴巴结结不乏先例鼻肿眼青床上施床大有文章伏低做小反目成仇号啕大哭虎头上捉虱子举国一致佶屈聱牙镂冰雕朽满园春色朴素无华日暖风恬柔远怀来认贼为子世扰俗乱水剩山残实实在在肆意妄行脱天漏网无拘无碍武偃文修邪不敌正小惩大戒云合响应悦近来远云集响应噫呜流涕占风使帆走斝传觞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chan1_zhitu4084.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