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露野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白骨露野的意思白骨露野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白骨露野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白骨露野
拼音: bái gǔ lù yě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主谓式
解释: 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死人多。
典故出处: 三国·魏·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白骨露野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形容战争恐怖的词语?

白骨露野 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 兵戈扰攘 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 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兵无常势 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 兵荒马乱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兵连祸结 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什么什么白骨成语?

关于白骨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白骨露野】:露:暴露。

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

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剧景象。

【白骨再肉】:白骨上再生出肉来。

比喻起死回生。

【枯骨之余】:枯骨:白骨,引申为死人。

比喻垂死的人。

【起死人,肉白骨】

什么残骸成语?

什么残骸成语有:

1、白骨露野 [ bái gǔ lù yě ]: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剧景象。

出自于,三国·魏·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造句:即一场灾难,大兵如市,人死如林,白骨露野,血流漂杵,每次都要形成“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2、残尸败蜕【cán shī bài tuì】:残:破损的;败:败坏了的;蜕:昆虫脱的皮。残损的尸体,败坏了的躯壳。形容腐烂的骸骨。

出自于,就是果然埋下呵,还只怕这残尸败蜕…… 清·洪升《长生殿·冥追》

3、饿殍遍野 [ è piǎo biàn yě ]:殍:人饿死后的尸体。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三国演义》:“是岁大荒百姓皆食枣菜;饿莩遍野。”

造句:封建社会时期,每逢灾年,百姓饥寒交迫,饿殍遍野 ,惨不忍睹。

4、伏尸百万 [ fú shī bǎi wàn ]:伏在地上的尸体有数百万

出自于,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唐雎不辱使命)

造句:奈何一怒,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天下惶恐!

5、裹尸马革 [ guǒ shī mǎ gé ]: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

出自于,《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造句:它少了些许的裹尸马革汗竹香的历史故事,多了几许异国浪漫的都市情怀,素有东方“巴黎”的称谓。

残垣断壁,尸骨未寒。

销露白骨立形野彪成语?

销声匿迹,暴露无遗,白头偕老,骨瘦如柴,立竿见影,形迹可疑,野心勃勃,彪形大汉。

光 形容战争成语?

马革裹尸、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白骨露野、四面楚歌。

一、马革裹尸 [ mǎ gé guǒ shī ]

释义: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自: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译文: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

例句:作为军人,应以~为荣。

二、枪林弹雨 [ qiāng lín dàn yǔ ]

释义: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出自: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战火纷飞的日子,江水山觉得还是才开始,却一晃就过去了四年多。”

例句:他参加革命几十年,在~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三、炮火连天 [ pào huǒ lián tiān ]

释义:形容炮火非常猛烈。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这样了,何况~,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例句: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到处是~的战场。

四、白骨露野 [ bái gǔ lù yě ]

释义: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剧景象。

出自:三国·魏·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译文: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五、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自: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

例句:我们利用有利地形,又调来几支队伍,使敌人陷于~的绝境,不得不缴械投降。

1.

枕戈寝甲: 枕着戈、穿着铠甲睡。 形容经常生活在**之中。

2.

洗兵不用: 兵: 兵器。 洗净兵器。 收藏起来,不再使用。 比喻停止**。

3.

风尘之变: 风尘: 比喻战乱。 指**的灾乱。

4.

倒戢干戈: 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天下太平。 同“倒载干戈”。

5.

师老民困: 师: 军队; 老: 疲惫。 军队疲惫,百姓困苦。 形容连年**使兵疲民苦。

6.

偃武息戈: 停息武备,不事**。

7.

偃甲息兵: 甲: 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 兵: 兵器。 停止**。

关于曹操的成语故事70字?

关于曹操的成语故事有:纵虎归山

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头顶烈日,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望梅止渴

一次,曹操率领大军进攻盘踞在南阳的军阀张绣。由于天气炎热,路途遥远,全军走的大汗淋漓,口干舌燥。将士纷纷抱怨,意见很大。都要求停止行军,找水解渴。然而,兵贵神速,曹操害怕失去战机。于是,他高高举起马鞭,指着前方说,前面有一片梅林,加快脚步,到那里吃梅子解渴。全军听了舌底生津,口水滴答,竟然不那么口渴了。结果,三军用命,一口气到达战场,大败敌军。

成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故事:曹操与刘备对垒于汉中, 两军相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心正烦恼。这时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曹操正呆呆看着碗内鸡肋思想进退之计,便随口答道: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这家伙自作聪明,怂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兵问其故。杨修说: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于是大家都相信了。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蛊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这便是关于鸡肋的典故。

关于曹操的成语故事有望梅止渴,曹操常兵讨伐乌桓国,天气十分炎热,将士们口渴难忍。然而附近没有可以让将士们止渴的东西,将士们无精打采。曹操说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片黄梅树林,梅树上的梅子已经熟了,酸甜可口,将士们听了精神高涨,快速行军到了园的地。

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打仗,在行军的路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那就是,荒原百里,没有水源,将士们都干渴难忍,有的体弱的士兵,都被干渴的晕倒了,曹操看到这样的情形觉得非常难办。

于是,曹操就急步登上前面的山头,查看前方的状况,当登上山头的时候,曹操失望了,放眼望去,依然是没有人烟,哪来的水源,不过,一个灵机一动,曹操想到了办法。

他回过头,对正处于干渴中的士兵说:“将士们,翻过前面的那座山,就有吃不完的梅子”士兵们一听到梅子,想起梅子那酸甜的味道。

口中都不由得流出了口水,于是,士兵们突然都有了力气,奋力向前前进。后来,他们终于到达了有水的地方,但是发现根本就没有梅子林。

望梅止渴是曹操成语故事之一。

这一年夏天,曹操带领队伍攻打宛城,天气特别热,又是急行军,士兵们在这个热天里行军,又渴又累。好些士兵都中暑了走不动路,大家叫苦连天。

曹操知道士兵的心情,如果停下来,大部队就不想走了,继续走士兵们身体吃不消。

这时候他告诉士兵们,前面有一片梅林,大家到前面在休息。士兵们听到前面有梅林,不由得嘴里有一种酸酸的味道。

大家又来劲了,继续往前赶。

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

望梅止渴,语出东汉末年,曹操攻打张秀行军途中天气炎热,时值盛夏太阳火辣照在大地士兵行走非常辛苦疲惫。军队正行至荒芜人烟之处,将士们都口渴难耐,有的将士中暑现象,十分影响行军,曹操一看心生一计,对将士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现在正是梅子熟的季节,再坚持坚持就快到了,将士们听了梅子顿时嘴里流口水,行精神抖擞继续前行。

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末年,皇室已经明存实亡,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美其名曰保护汉献帝安全,实则常常借汉献帝之手发布照书,命令其他诸候做事,通过这种手段削弱他们的势力,而自己的势力则不断的壮大。如外还有青梅煮酒论英雄,望梅止渴等。

关于曹操的成语有:

1、白骨露野: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

2、卑辞厚礼:卑:谦抑。指言辞谦逊,礼物丰厚。

3、斗酒只鸡:一斗酒一只鸡,指简便酒食。以鸡和酒祭奠亡友。

4、名实相符:名声与实际一致。

5、安身之处: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6、安身之地: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7、傲睨得志: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实现。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8、沉吟不决: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9、大惊失色: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10、对酒当歌:对着酒应该放声高唱。原意是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

11、极天际地:形容十分高大。

12、老牛舐犊: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13、老骥伏枥: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14、望风而逃: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敌。

15、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16、无懈可击:懈:松懈,引伸为漏洞、破绽。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17、先见之明:明·指眼力。事先看清问题的能力。指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

18、心怀叵测:心怀: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兵车行中心思想?

《兵车行》作者杜甫。中心意思是:倾述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

《兵车行》展现一幅震人心炫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对对被抓来穷苦百姓,换上戎装,拿上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开往前线。征夫的父母妻儿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

兵车行鉴赏

1.章法严密

先说形式。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再说内容。其特点有二:一是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二是层层递进,这在“行人”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杞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宣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2.生动的场景描写

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3.名句赏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场景、内容解读

一、场景:

1、送别场面—诀别

诗歌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扣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2、征夫诉苦—抓兵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15岁出征,40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征夫诉苦—逼租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二、人民苦难及其根源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

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三、思想内容

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写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四、结尾写古战场的含义

诗人描写青海古战场的阴森景象,不是为了宣扬战争的恐怖,而是为说明必须停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战争,即“列国自有疆”(《前出塞》)之意。关于“新鬼旧鬼”的描写,则是当时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段,跟杜甫同期的散文家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也有类似的写法,如“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等。

白骨露野其他应用

组词

白组词骨组词露组词野组词

笔顺笔画

白笔顺笔画骨笔顺笔画露笔顺笔画野笔顺笔画

近义词

白近义词骨近义词露近义词野近义词

反义词

白反义词骨反义词露反义词野反义词

白骨露野成语接龙

正接

野草闲花野处穴居野调无腔野鬼孤魂野鹤孤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鹤闲云野居穴处野马尘埃野马无缰野没遗贤野人献曝野人献芹野人献日野人奏曝野史稗官野无遗才野无遗贤野心勃勃野性难驯野有饿莩野有饿殍野战群龙

反接

不分青白不分青红皂白不分皂白不明不白不清不白不问青红皂白半文半白半文不白不问皂白财不露白唇红齿白抽黄对白雌黄黑白抽青配白仇人相见,分外明白沉冤莫白颠倒黑白富埒陶白风清月白浮一大白浮以大白怀黄握白汗青头白混淆黑白含冤莫白混造黑白襟怀坦白两鬓斑白论黄数白马角乌白明明白白批红判白判若黑白青红皂白清清白白取青妃白取青媲白青蝇染白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数黄道白说黑道白数黑论白深切著白天清日白胸怀坦白须眉交白虚室上白虚室生白一唱雄鸡天下白压倒元白以黑为白一清二白一穷二白嘴清舌白真相大白注玄尚白朱朱白白指皂为白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白骨露野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案堵如故卑卑不足道博学多闻词不逮意层峦叠嶂程门飞雪乘其不备赤身露体扯顺风旗出圣入神陈言肤词沉冤莫雪词严义正单刀趣入党恶佑奸胆大心细短中取长讹言惑众分崩离析焚典坑儒疯疯癫癫分毫无爽凤毛龙甲负气仗义分身无术蜚瓦拔木风雨晦暝伐罪吊人肝胆秦越高风峻节孤孤零零贵贱高下刮目相见革命反正革邪反正昏昏暗暗毁廉蔑耻寒来暑往皓首穷经回天乏术化枭为鸠掎裳连袂进道若退积恶余殃击鼓传花举纲持领兢兢业业借坡下驴鸡犬皆仙鲸吞蚕食急则抱佛脚刻薄成家旷日引月累牍连篇厉精更始绫罗绸缎刘郎前度狼前虎后龙生九种厉世摩钝目光如镜慢慢吞吞明媒正娶逆风撑船囊锥露颖骗吃混喝切齿痛心潜蛟困凤千里结言迁善黜恶弃同即异人来客往日甚一日三从四德死到临头神飞色舞丧魂落魄死灰槁木丧尽天良随人作计身体力行誓无二心首尾相应守株待兔天赐之福同恶相救吐食握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挑牙料唇为法自弊物华天宝污言秽语文章经济循规矩蹈详计审处香轮宝骑星流电激心如悬旌逍遥物外燕巢卫幕遗臭万世鸢堕腐鼠玉骨仙姿异军突起倚门倚闾缊袍不耻一派胡言仰取俯拾意气自若忧心忡忡语笑喧阗燕燕于归一游一豫燕翼子孙坐不窥堂珠宫贝阙张冠李戴在家出家擢筋割骨凿空指鹿执迷不返终日而思遭时不偶著述等身知文达礼左文右武装虚作假造谣惑众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baiguluye916.html

展开全部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