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于言外的意思溢于言外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溢于言外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溢于言外
- 拼音: yì yú yán wài
- 频率: 一般
- 年代: 现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偏正式
- 解释: 溢:流出。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思想感情。
- 典故出处: 叶圣陶《倪焕之》:“郑重叮咛的意思,溢于言外。"
- 成语示例:
- 英文翻译:
溢于言外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描写女人喜欢说成语?
【传三过四】:传闲话,说是非。
【打牙撂嘴】:打牙:说闲话。指说闲话,相互嘲弄戏骂。
【妇有长舌】:长舌:喻爱扯闲话,搬弄是非。指妇人喜欢扯闲话,搬弄是非。
【观眉说眼】:比喻挑眼,说闲话。
【拉闲散闷】:说闲话,闲聊解闷。
【三长四短】:①特指人的死亡。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说咸扯淡】:说别人闲话或东拉西扯。
【说咸道淡】:说别人闲话。
【调嘴弄舌】: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调嘴学舌】: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直言勿讳 〖解释〗直率地说话,无所隐讳。同“直言无讳”。
正言直谏 〖解释〗以正义之语,规劝皇帝、上级、长辈或朋友。
正言不讳 〖解释〗说话爽直,毫无忌讳。
正色危言 〖解释〗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
正色敢言 〖解释〗态度严肃,敢于直言。
语四言三 〖解释〗指信口乱说闲话。
倚马千言 〖解释〗倚马:靠着战马。倚靠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千言立就。形容才思敏捷。
一言不发 〖解释〗一句话也不说。
信口胡言 〖解释〗随口乱说。指毫无根据、不负责任地瞎说。
相对无言 〖解释〗指彼此相对说不出话来。
危言核论 〖解释〗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万语千言 〖解释〗许许多多的话语。
托诸空言 〖解释〗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同“托之空言”。
托之空言 〖解释〗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
托于空言 〖解释〗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同“托之空言”。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解释〗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解释〗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逆耳良言 〖解释〗虽然使人听起来感到刺耳,但却是有益的好话。逆:抵触,不顺从。
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媒妁之言 〖解释〗媒妁:说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
款语温言 〖解释〗指诚恳而温和的言辞。
口出狂言 〖解释〗嘴里说出狂妄自大的话。指说话狂妄、放肆。也指胡说八道。
疾言怒色 〖解释〗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疾言厉气 〖解释〗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疾言倨色 〖解释〗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同“疾言遽色”。
话言话语 〖解释〗犹谈话。
敢怨而不敢言 〖解释〗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
多言数穷 〖解释〗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多言繁称 〖解释〗讲话或写文章,浮词很多,不必要地大量引述。多指文风浮华不实。
笃论高言 〖解释〗确切高明的言论。
谠言嘉论 〖解释〗公正、正直而有说服力的言论。
沉重寡言 〖解释〗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同“沉重少言”。
沉厚寡言 〖解释〗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同“沉重少言”。
一言堂 【出处】艾芜《漫谈科学和文学》:“要设法制止‘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的不民主现象。” 【解释】旧时商店表示不二价的匾。现比喻领导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示例】【故事】
身微言轻 〖解释〗微:卑微。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片言一字 〖解释〗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作言造语 谓编造虚诞的言辞。
坐树无言 见“坐树不言”。
坐树不言 《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后因以“坐树不言”、“坐树无言”谓功高而不自矜。
自言自语 言、语:说话。自己跟自己低声嘀咕。
自不待言 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语解释
直言正色 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直言正论 正直公道的言论。
直言正谏 同“直言极谏”。
詀言詀语 花言巧语,胡说八道。
直言无隐 直言无讳。
直言无讳 直率地说话,无所隐讳。
直言切谏 同“直言极谏”。
直言极谏 ①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②直言极谏科的省称。
智小言大 谓才智低下,说话口气却很大。
直口无言 犹言哑口无言。
正言厉颜 见“正言厉色”。
正色直言 正色:严肃或严厉的神色。态度严肃,语言正直。形容刚直不阿。亦作“正色危言”。
詹言曲说 烦琐、片面的言论。
造言生事 捏造虚言以挑起事端。
造言捏词 捏造虚假的言词。
躁言丑句 丑恶的言辞。躁,通“臊”。
欲言又止 想说又停止不说。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庸言庸行 指平平常常的言行。
淫言狎语 见“淫言媟语”。
淫言诐行 谓不正当的言行。
淫言媟语 轻狎的言词;淫秽猥亵的言词。
意在言外 真正用意没有明白说出来,细细体会就知道。
溢于言外 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出。超出语言之外。指某种意思、感情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露出来。亦作“溢于言表”。
溢于言表 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讬于空言 见“讬之空言”。
一言中的 的:箭靶的中心。一句话正好射中箭靶。比喻一句话就说到关键的地方。
一言一行 每句话,每个行动。
一言以蔽之 蔽:掩覆,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以言徇物 用违心的话语附和别人。
溢言虚美 过甚其辞、不符合实际地称美。
一言兴邦 谓一句话可以兴国。
以言为讳 谓人们把说话当作忌讳。形容统治阶级对言论箝制之严。
一言丧邦 谓一句话可以亡国。
以言取人 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
一言千金 一句话价值千金。常用以形容所言之富有价值。
一言两语 为数不多的几句话。
以言举人 根据言论来举荐人才。
一言半句 见“一言半语”。
一言半辞 见“一言半语”。
以人废言 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
溢美之言 过分夸奖的话。
一家之言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或论着。
言中事隐 谓言语虽然委曲却中正不偏,论事虽然放纵却隐藏着精深的道理。语出《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
言之有序 说话和写文章很有条理。
言之有礼 说的话有道理。
言之有故 所说的话有根据。
言之过甚 话说得太过头了。
言之成理 之:代词,指所说的事。话说得合乎道理。
言之不预 没有预先说明。
言者弗知 见“言者不知”。
言者不知 谓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
言约旨远 言辞简练,含意深远。
言与心违 言语与心意相违背。
言语路绝 犹言言语道断。
言行信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相顾 谓言行不互相矛盾。
言行相副 见“言行相符”。
言行相符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言行相悖 说话和行动不一致,互相矛盾
言行若一 见“言行抱一”。
言行计从 同“言听计从”。
言行不贰 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抱一 犹言言行一致。
言信行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
言笑自若 谈笑如常,十分镇定。
言笑自如 见“言笑自若”。
言笑晏晏 说说笑笑,和柔温顺。
言笑不苟 不随便谈笑。形容态度严肃庄重。
言无伦次 语言杂乱无章。
言无不尽 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言文行远 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言外之味 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长意味。
言听行从 谓说话、做事有人听从。形容威望很高。
言听事行 谓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
言听谋决 谓说的话听从照办,出的主意决定实行。
言听计用 同“言听计从”。
言听计行 同“言听计从”。
言提其耳 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
言谈举止 人的言语、举动、行为。
言十妄九 形容说话虚妄不实。
言是人非 谓言论无可非议,但为人不可取。
言三语四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言若悬河 见“言类悬河”。
言清行浊 言辞高洁,行为卑污。
言气卑弱 说话的态度谦虚温顺。
言论风生 形容言谈议论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
言类悬河 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
言来语去 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言近指远 见“言近旨远”。
言近意远 同“言近旨远”。
言简意深 言辞简练,含意深刻。
言简意少 简:简练。语言简洁,内容贫乏。
言简意该 见“言简意赅”。
言简义丰 语言简练,含意丰富。
言和意顺 言语和顺,情意相谐。
言过其实 言:语言;过:超过;实:实际。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言归于好 言:虚词;归于:回到;好:和好。指彼此重新和好。
言归和好 同“言归于好”。
言高语低 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
言方行圆 谓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
言芳行洁 谓言行高洁。
言发祸随 同“言出祸从”。
言而不信 见“言而无信”。
言多伤幸 见“言多伤行”。
言多伤行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言颠语倒 说话颠三倒四。
言从计行 见“言行计从”。
言从计听 见“言听计从”。
言从计纳 讲的话、出的主意,都听从采纳。
言出祸随 见“言出祸从”。
言出祸从 话刚出口,祸患就降临头上。
言不由衷 由:从;衷:内心。话不是出自内心,指心口不一致。
言不由中 见“言不由衷”。
言不尽意 指说的话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
言不及行 谓言行不一。
言不顾行 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言不二价 见“言无二价”。
言不逮意 见“言不达意”。
言不达意 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言必有物 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
训格之言 指可以奉为行为准则的教诲之言。
行浊言清 说得好听而行为卑劣狠毒。形容言行不一。
行不副言 谓言行不一。
信言不美 信:真实。美:美妙,漂亮。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
请问杜牧写的秋夕那首诗中,诗人在做什么?
这个是一首宫怨诗。
是诗人模拟宫女的口吻写的诗。
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的思想感情。
出处:《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一作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
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扩展资料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透着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
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
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
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
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她久久地凝望着牵牛织女星,难以入眠,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
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头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
“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
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
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却溢于言外了。
什么是艺术典型?
什么是艺术典型?艺术工作者功底深厚,说话是一门艺术,人的素质高雅的气质,温文尔雅,造就艺术风格,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一路走来一路盛开一路歌唱,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满山遍野的红杜鹃,富贵牡丹绿水青山,清风明月别枝惊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艺术的巅峰之作。
艺术典型的巨性是指形象的独一无二 不可重复系艺术典型的个性问题就是个性鲜明和独特性问题 ,以啊Q形象的鲜明戏是她的爱看热闹, 而主打性格格则的精神胜利法啊Q这个经典的典型, 所以能够令人难忘就在于鲁迅先生集中笔墨描绘了阿Q性格中精神胜利法的种种鲜明 ,表现这一点 无疑具有一种活生生的 不可重复的特征, 它具有独特的外表 行为, 生活习惯和性格 情感和独特的内心世界 。
1.艺术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本站意义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
2.艺术典型是优秀艺术作品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尤其在叙事性艺术作品中,塑造出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艺术典型,要求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
3.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和深刻把握是塑造艺术典型的重要条件;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
艺术典型指艺术家过个性化和本质化所创造出来的,既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既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又表现出艺术家自己独有的审美感受的艺术形象。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重要是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
艺术典型的个性,是指作品中人物形象非常独特,不仅有独特的外表、行为和生活习惯,而且又有独特的性格、感情、及内心世界,也就是说,这个人物形象应当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艺术典型不仅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而且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然性。
艺术作品要想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首先需要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出发,对客观现实生活加以艺术概括,其次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出典型人物的原型,再经过艺术加工和艺术虚构,创作出具有较高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来。
艺术典型是 艺术家通过典型化的创作方法 ,所创造出的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广泛的社会概括性的艺术形象 。
主要是指人物形象,称为“典型性格”、“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同时也指环境或事件,称为“典型环境”或“典型事件”。
艺术典型是指既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具有广泛深刻的共性,并达到了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体系。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也就是概括出事物的普遍性和共性,又具备鲜明的、生动的个性和特殊性。
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指艺术家通过个性化和本质化所创造出来的,既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既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又表现出艺术家自己独有的审美感受的艺术形象。
中文名
特征
纯粹性,个性和共性的恰切比率,自由和被动的恰切比率,逼真性
艺术典型指艺术家通过个性化和本质化所创造出来的,既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既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又表现出艺术家自己独有的审美感受的艺术形象。艺术典型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能动反映的结果,有着鲜明的独创性、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审美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给欣赏者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因此,艺术典型是衡量艺术作品艺术性高低的标志,典型形象的塑造是艺术创作的中心课题。艺术典型的特征:1、纯粹性。何为纯?“谎言去尽之谓纯。”(语出墨人钢《就是》创刊题词)。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在构思及创作的过程中能去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维护阶级权贵谎言、愚民谎言等谎言,使呈现出来的艺术成品具备纯粹、集中而突出的艺术性。艺术的纯粹感越强,给人印象越深刻,产生的艺术魅力也越久远,典型性越高。2、个性和共性的恰切比率。艺术形象无不是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统一。共性具备概括性,能产生更广泛的共鸣,而个性则能集中力量给人形成深刻印象。共性和个性的比率分配是否恰到好处,是作品能否放射出最大艺术魅力的关键。3、自由和被动的恰切比率。艺术典型必定有一部分是自由的,符合读者与作者的共同创造,而另一部分则限制于作品本身提供的“环境”。自由度过高会损害艺术真实。完全受制于艺术品的内“环境”则会丧失美感,二者能否恰如其分地给予充分表现,关系到艺术典型的艺术魅力。福楼拜写到包法利夫人逝世时,痛哭不已的故事正说明这个道理。4、逼真性。逼真性不同于真实性,指是对艺术成品具备强烈的可感可触性。艺术典型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逼真性,并且这种逼真性不等同于对现实事物的客观呈现,而是对印象的逼真描绘。注重艺术的逼真性的艺术家往往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刘禹锡的诗,(标出名句)?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插田歌】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本为匈奴族后裔,北魏孝文帝时改汉姓,占籍洛阳(今河南洛阳),安史乱起,举家避居嘉兴(今浙江嘉兴)。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任监察御史。
顺宗时,任用王叔文改革政治,刘禹锡是其政治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史称“二王刘柳”。
改革失败后,被贬官外地,二十多年后才被召回京城。
刘禹锡是政治改革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思想家,不少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
诗歌创作气势雄豪,风调清峻,又善于吸收民歌营养,写出许多民歌体作品,流畅清新,对后世影响亦大。
这是一首新题乐府诗,作于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期间。
诗以民歌形式记叙农民插秧场面及农夫与计吏的对话,从诗前小序“以俟采诗者”看,显有讽谕朝政之目的。
前十二句描写村野春景及农民插田情形,既唱怨响之歌,又时时大笑,透现出农民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及豪爽洒脱的性格,为下文隐下伏笔。
中四句以水田苗平及村落晚照暗示插秧已毕,农民返村,直接逗出下文。
末十六句即写计吏登场及其与返村的农民的对话,通过计吏的自述,活画出一幅鄙俗虚荣嘴脸,并录下其以“筒竹布”行贿而得以“补卫士”的事实。
上计吏,指地方派到中央办事的书吏。
筒竹布,是当时一种名贵的细布。
这首诗将农夫与计吏作对比并实录其对话,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卖官鬻爵的腐败现象的深刻批判。
【昏镜词】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此诗前有引言,记叙镜工制镜,昏镜十倍于明镜,以投合人们好恶心理。
诗中即着重写昏镜材质低劣,但却适合“陋容”者“自欺”之用,因其不见瑕疵,自觉美貌,所以视为宝物。
末二句揭出主旨,明镜与昏镜之价值,根本在于“适”与“不适”。
秦宫,传说秦宫有宝镜,这里代指明镜。
以镜寓讽,自具深意,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刘禹锡以“秦宫”喻明镜,而太宗曾为秦王,显然取意太宗,以讥讽作为宦官、藩镇代理人的宪宗逼顺宗“内禅”之不肖行为以及其喜昏弃明的昏庸政治。
【聚蚊谣】 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此诗作于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期间。
永贞革新失败后,朝中政敌对参与王叔文政治集团者大加造谣中伤,不断排挤打击,刘禹锡有感于现实之严酷而作此诗。
诗以群蚊喻众多政敌,揭露其阴险狠毒,并预言终将被消灭,表达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念。
前八句集中描写蚊子“伺暗”、“喜黑”之特性,中四句写对待众多飞蚊只有采取暂时躲避之态度,后二句预言飞蚊随秋风吹来必然灭亡。
匡闲,指方正的床。
丹鸟,即萤火虫。
全诗句句写蚊,句句寓意,语言质朴,声情跳荡,风骨刚健,讥刺有力。
【百舌吟】 晓星寥落春云低,初闻百舌间关啼。
花柳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笙簧百啭音韵多,黄鹂吞声燕无语。
东方朝日迟迟升,迎风弄景如自矜。
数声不尽又飞去,何许相逢绿杨路。
绵蛮宛转似娱人,一心百舌何纷纷。
酡颜侠少停歌听,坠珥妖姬和睡闻。
可怜光景何时尽,谁能低回避鹰隼。
廷尉张罗自不关,潘郎挟弹无情损。
天生羽族尔何微,舌端万变乘春辉。
南方朱鸟一朝见,索寞无言蒿下飞。
此诗借百舌鸟啼声善变,能效百鸟之鸣,以讽刺当时政治生活中那些巧言善变的势利之徒。
百舌,是鸟名,即乌鸫,能仿效百鸟之鸣。
前十句着重写百舌鸟活动的季节、环境,生动地描摹出那种故意卖弄而得意啼鸣的声音与神态。
后八句着重揭示百舌鸟处境中的危机及其前景的黯淡。
一方面,有鹰隼的突袭,侠少的弹射,另一方面,一旦秋风吹来,百舌鸟即凄凉瑟索,仓皇躲入蒿下乱飞,再也叫不出声来。
朱鸟,即朱雀,天文四象之一,含南方七宿,这里代指秋天。
诗的结尾的“索寞无言”、“蒿下飞”与前面的“笙簧百啭”、“迎风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结构既严,寄讽尤深。
【平蔡州三首(其二)】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元和十二年,唐军破蔡州活捉割据抗命的淮西藩镇吴元济,刘禹锡此诗即为歌颂这一胜利而作。
诗写战胜奏凯,却仅以开篇二句写晨鸡啼鸣、角声和平,暗示夜袭蔡州成功。
汝南,即指蔡州,天宝时蔡州为汝南郡,这里同时化用古乐府《鸡鸣歌》“汝南晨鸡登坛唤”句意。
以下六句皆着力刻画一老人形象,通过老人的言行衬托蔡州之役的重大意义。
老人所忆“旧事”,是“天宝承平”盛世情形,“感激涕零”的是“元和十二载”的平叛成功,将此两者作比较,足见老百姓对此役胜利的欣喜与高度评价。
诗以独特的角度写重大时事题材,正如翁方纲所说“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
【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此诗当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蜀先主庙”指夔州的刘备庙。
诗人凭吊先主庙,怀想先主开国之业绩,慨叹蜀国灭亡之凄凉。
首联概说先主英雄气概,面对先主塑像,千秋之后尚觉其凛然逼人,则当日尤可想而知。
颔联承英雄气,写刘备开他蜀国成鼎立三足之势与恢复汉室之功。
五铢钱,是汉武帝铸行的钱币,这里喻指汉室。
颈联转折,先说得诸葛贤相而得以开创基业,后说生刘禅而事业无继。
尾联即写出刘禅降魏后不惜先业、麻木不仁情景,透露出对刘备身后业绩消亡的无限嗟悼之情。
【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此诗作于宝历三年初春,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之时。
诗写金陵山川,由六朝遗事兴发兴亡之慨与怀古幽思。
前四句写景,“潮满”、“日斜”、“新草”、“旧烟”,写尽同一地域早晚景致之变化及古今山川之依旧,其中“冶城”、“征虏亭”、“蔡洲”、“幕府”四个具体地点皆为六朝盛事之遗址,四景四地,融合无间,而由山川今古暗逗下文。
后四句怀古,写兴亡之感,山川险要,不足为凭,兴废之由,在于人事,见解高卓,显含鉴时之意,而以后庭亡国之音结束全篇,尤造成一种感慨幽远、警醒深刻之意味。
【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这是一首感秋之作,一反历来悲秋传统,表现出豪壮奋发的情思。
衰暮之年岁逢衰飒之时节,按照常理,境况之凄凉可知,但诗人对此却有独特感受,秋高气爽之时节,不仅可以极目远眺、四望无阻,而且正便于骐骥奔腾、鸷鸟奋飞,因而诗人虽抱病仍勉力登台,以表达对秋风之厚爱,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般积极进取心态跃然纸上。
拳毛,拳曲之毛,这里指马的鬃毛。
眄,斜视意。
开篇昔日与“君”相别,结尾今日为“君”登台,以拟人手法,使“秋”成为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运意奇妙,情韵浓郁。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途经西塞山而作此诗。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长江边,是三国东吴著名军事要塞,刘禹锡因此而咏吴、晋之替兴,意在慨叹山川险要之不足恃,历史进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前四句写王浚伐吴,吴主孙皓以铁链横江抵御晋军,终不免求降亡国事。
王浚,晋益州刺史,太康元年(280)奉晋武帝之命东下讨吴。
颈联以人世变迁与山形依旧对举,发人深思。
尾联突现“今逢”,一方面表现出对当时藩镇割据局面日趋严重的忧虑,寓含诗人要求统一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又大大延展了吴、晋兴替的历史时空,从而促发一种规律性的思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时,正值白居易由苏州归洛,二人在扬州相遇,白居易先赠一诗,有“命压人头不奈何”、“二十三年折太多”云云,大抵慨叹刘禹锡的不幸遭遇。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即接过白诗话头,着重抒写自身在这种处境中的感受与心态。
首联以“巴山楚水”的地域与“二十三年”的时间概述屡遭贬谪的经历。
颔联承“二十三年”,自言此番回乡老友亡故、恍如隔世,极言时间之久。
闻笛赋,指向秀怀念亡友嵇康的《思旧赋》。
烂柯人,指传说中因观看仙童下棋而烂掉斧柄的王质。
颈联纯以象喻,既以“沉舟”、“病树”自喻蹉跎将老,又以“千帆过”、“万木春”展示时代不断进步的前景与规律,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尾联点明酬答之题,并以“长精神”作结,显见重新振作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惆怅中见达观,沉郁中见豪放,是其难能可贵处。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刘禹锡再贬连州之时,柳宗元也再贬为柳州刺史,二人同路至衡阳分手,柳赠刘一诗,此即刘酬答柳之作。
前四句写事,十年前同贬,本年正月同被召回,时隔一月,又同被贬,渡湘之后再分路远行,概尽二人如出一辙之贬谪命运。
黄丞相,指汉代贤相黄霸,黄霸曾二度任颍川太守。
想到自己重到连州与黄霸重到颍川而清名满天下殊异,只能暗自伤怀。
柳士师,指春秋时柳下惠,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遭贬黜,这里喻指柳宗元,足见对友人品格的敬重,且化典无迹。
后四句抒怀,“归目”、“愁肠”是临别心绪,“桂江”、“连山”是别后二人所在,而以“相望长吟”预将联结,使离愁化入山水,意韵溢于言外。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是巴渝民歌中的一种,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有十多首,此题原共二首,本篇原列第一首,是摹拟民间情歌之作。
诗以初恋少女口吻,写出其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
首句写景,春江泛溢,柳丝千缕,内蕴着撩人情思的气息氛围。
二句即在此环境中引出心中情人,从闻歌声看,足见未见其人,全为心理活动。
三、四句承此刻画心理,巧妙地运用半雨半晴天气以感发,以“晴”与“情”的谐声义转生动地表达出初恋时那种既眷恋又迷惘的朦胧情思。
【竹枝词九首】(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本组《竹枝词》共九首,本篇原列第七首。
此诗作意与前首《竹枝词》拟民间情歌截然不同,而是借眼前景抒发内心的感慨。
诗从瞿塘峡的险恶地理形势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之险恶的深刻揭露与尖利嘲讽。
前二句写瞿塘峡地势,“十二滩”极言其险滩之多,“古来难”可见历来为人所畏惧之途。
后二句写世上人心,“水”起波澜,固因礁多滩险,而“人心”却于“平地”故作波澜,可见险恶更甚瞿塘,由“长恨”二字领之,尤见诗人愤世嫉俗心态。
诗由自然引向政治,使抽象议论具象化,予人感受极深。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本组《杨柳枝词》共九首,本篇原列第一首。
《折杨柳》本为乐府旧曲,歌辞多为五言,刘禹锡此诗将之衍为七言,鲜明地表达出在文学上的创新精神。
首句写歌咏梅花的汉乐府《梅花落》曲调流传后世,次句指淮南小山所作屡屡咏及桂树的《招隐士》,二者都以树木为歌咏对象,因以之与咏柳的《杨柳枝词》相比。
后二句明确表示自己的看法,以“前朝曲”与“新翻”对比,并由自身的实践表明推陈出新的创作原则、理想及自信。
【浪淘沙九首】(选三首)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青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是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据《词谱》记载,用《浪淘沙》曲名写词,创自刘禹锡和白居易。
刘禹锡这组《浪淘沙》共九首,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二首、第六首和第七首。
前一篇写洛水桥边的春天景象。
首先展现出春日和煦的阳光,一个“斜”字渲染出悠然闲逸的氛围,为全诗构定基调。
第二句转笔桥下,青碧色的河水在悠悠地流淌,河底的细沙历历可见,突出河水的澄澈透明,“碧”、“琼”映照,澄澈中又透出洁净之感。
这两句是静景描写,三、四句转笔写出动景。
“无端”二字,突然荡出一笔,于静景中掀起波澜,春日天气瞬息万变,河边路上忽起狂风,将平静的河水激起浪花,一对鸳鸯从水中惊起,扑打着河水,水花飞舞似珠玉四溅。
翻出另一种境界,也透现出春天的生命活力。
全诗四句,第一句和第三句写“桥边”、“陌上”,第二句和第四句写“碧流”、“浪花”,陆上水中,静景动态,交错构合,精密巧妙。
中一篇通过淘金场面的描写,热情歌颂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并由劳动力的价值及其归宿,引发深刻的思考。
前二句描写淘金场面,日照澄洲,晨雾初开,景色澄明鲜丽,使满江隈淘金女伴的劳动场面如诗如画,表现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与讴歌。
后二句突然转折,择取标志贵族权势的首饰与金印立意,指出其来源,在揭示这种不公平社会现象的同时,寓含深邃的理性思考。
刘禹锡于此类乐府诗中寓讽谕之旨,固与元稹、白居易等人创作近似,但又显然不同于元、白那样直表理念的方法,而是在生动的形象创造中充以哲学家的睿智,于流畅的民歌形式中深涵清峻之美。
后一篇写秋天海潮涨落的壮观景象。
诗的前二句描写涨潮情形。
“八月”点出大潮时节,正因时在八月,所以一旦涨潮,一面是“涛声吼地来”,一面是“头高数丈”,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山石,又被撞击回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
这两句通过涨潮的形态和声响,把涨潮之势描绘得惊心动魄。
后二句描写退潮情形。
潮水应时而来,应时而退,来时凶猛,退去迅疾,似乎“须臾”之间,潮水便退向“海门”回归大海,但它所卷起的沙堆却留了下来,在阳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样堆积在江岸,由此可见潮水的巨大威力和能量。
四句诗,分别写涨潮和退潮,写涨潮固然写出其势,写退潮实亦写出其力,两种景境不同,角度各异,但却相辅相成,使描写对象更为生动、丰满、多姿。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被召回京。
此诗即作于是年春。
通过对人们竞相去玄都观赏桃花的盛况的描绘,寓含对当时权贵的讥刺与嘲讽。
首句写草木葱茏,红尘拂面,可见人马喧阗之景象。
二句点明看花,但不写去只写“回”,并以“无人不道”描状人们看花后的满足心情,则桃花本身之繁盛艳丽,已在不言之中。
后二句由自身经历关合桃花,引发感慨,一方面,眼前“桃千树”皆为自己“去国十年”之后所栽,寓岁月蹉跎之慨,另一方面,以众桃喻趋炎附势之新贵,讥其不过是在“刘郎”被排挤出朝后才得以掌权,轻蔑之意显然。
玄都观,是长安城中的一座道观。
刘郎,刘禹锡自称。
刘禹锡因作了这首诗,更得罪权贵,因而再次被远贬出京,从这一事实看,这首诗寓含的讽刺力度之强烈自是不言而喻。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诗作于大和二年春末,是《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的续篇,两诗之间竟相隔十四年。
刘禹锡因前诗再度遭贬,经十四年才被召回长安任职,其间人事变迁甚大,当年永贞革新的反对派多已亡故或失势,此诗即针对时事,有意重提旧事,讥嘲当年权贵,表明坚定的立场与信心。
前二句写观中景物变迁,十四年过去,满观桃花竟然“荡然无复一树”,仅有满观野菜之花,而由“半是苔”可见几无人迹,与前诗中那种赏花盛况形成鲜明对比。
后二句写意,“桃花”喻趋炎附势之新贵,“种桃道士”则指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派,如今桃既不存,种桃者亦复不见,而被排挤的“刘郎”却又回来了,不啻为向反对派挑战的宣言。
这两首诗全系政治内容,又皆为咏桃之作,并构成桃花盛衰的完整意象,显示出刘禹锡政治讽谕诗独具的特点与成功之处。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此诗是《金陵五题》组诗中的一首。
《金陵五题》五诗分咏五处六朝遗迹,此诗原列第一首。
通过对石头城荒凉寂寞景象的描写,表达对六代豪华归于没落的感伤,但就全诗而言,并未提及具体史事,而是着眼江山依旧,人事全非,显然具有普遍的历史涵盖性,正是因此,白居易赞叹“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
同时,石头城乃三国孙权所筑,所谓“石城虎踞”,本为恃险固防之构,然已城空国故,显寓社稷兴亡在德不在险之鉴诫意,所以南宋遗民谢枋得深有感慨地说:“山无异东晋之山,潮无异东晋之潮,月无异东晋之月,求东晋之宗庙、宫室、英雄、豪杰俱不可见矣,意在言外,寄有于无。
”(高棅《唐诗品汇》引)这种具有特定含义的“意在言外,寄有于无”,实际上正是对超越一朝一代之兴亡而升华为亘古如斯的历史规律的深沉思索与感悟。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原列《金陵五题》组诗中的第二首。
诗写乌衣巷之现状,遥想当年之豪华,抒发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此诗手法与前诗相同,虽然点出一个具体的贵族宅邸遗址,但以燕子寻巢这一独特角度,由小见大,表明旧时豪门贵宅已为普通百姓之家所取代。
朱雀桥,是六朝都城正南朱雀门外之桥。
乌衣巷,是东晋贵族聚居地,在今南京夫子庙一带。
王谢,东晋名臣王导、谢安,这里代指六朝豪门大族。
今昔巨变,沧桑之感,实际上透现出历史变迁的逻辑进程与深刻内涵。
在这类作品中,诗人的感慨总是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藏而不露,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具含蕴之美与警醒之思。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描写洞庭湖优美景象。
向来描写洞庭湖者,大多着眼其阔大境界和壮伟气势,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刘禹锡此诗却显然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另一面,即柔和秀美的景境。
诗写洞庭夜景,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澄静之水与皎洁之月交相辉映,可见天地间一片澄澈,一片和谐,从大的范围上为全诗构定柔和秀美的基调。
从景面上看,纤尘不染的夜空高悬着一轮明月,浩无际涯的湖面则风平浪静,在月光照耀下,湖面犹如一面巨大的铜镜铺展在大地上,“镜未磨”形容绝妙,似镜却又未磨,因为毕竟是浩阔的湖面,无风亦有细浪,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同时月光下的景物本来就不像白天那样清晰,所以湖面又呈现出迷蒙之色,表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诗人再放眼远望,只见湖水清澄,君山青翠,水白山青,相依相伴,那景面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同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使人爱不忍释。
这样的描写,不仅构想新奇,而且化大为小,表现出诗人驾驭浩阔景境的高超艺术技巧。
【九华山歌】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
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
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仚。
云含幽兮月添冷,月凝辉兮江漾影。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无人境。
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
乘樏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
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
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
九华山,旧名九子山,在今安徽青阳西南。
因有九座山峰依次排列而得名。
李白把九座山峰比作莲花,因而改名九华(花)山。
这首诗描写九华山秀绝景象,诗人采用歌行体式,句式长短不齐,形成波荡起伏的节奏感,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对九华山极度赞美的感情抒发的需要。
诗人一见九华山,面对那挺拔奇绝的峰峦不禁惊心动魄,于是立即想象它在天地之初是如何生成的。
诗人想象它是九条矫健腾跃的神龙正准备飞升上天时,忽然一声惊雷使它们变化为石头而成,因为至今这山势仍然活生生地像要腾飞起来。
腾仚,腾飞飘举貌。
这样写山,纯以神话想象取胜,一方面使奇山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使山势自然腾飞起来,取得直接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接下来,诗人先慨叹九华山的不为人知,黄帝封禅天地,大禹治水跑遍九州,都未曾来过九华之地,乘樏,樏是上山用的乘载工具,乘樏指大禹;广乐,钧天之乐,这里指黄帝。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无人境”的感叹,显然充满以山喻人的象征意味。
然后又以其它山作比,如距九华山不远的敬亭山,只因有南朝谢朓的一首诗而声名大震,其实山势极为平凡,“黄索漠”、“无棱角”,根本不能与九华山相提并论。
因此,结尾处慨叹这样一座造化之尤物如何才能在人间声名大震呢?隐然表露出以谢宣城再世自居的情怀。
【巫山神女庙】 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
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
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
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
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东。
神女庙,巫山上有神女峰,峰下有神女庙。
诗人游览巫山神女庙,有感于巫山神女的传说,借此加以想象,于是写下了这首描写神女峰的佳章。
仰望巫山,十二座峰都挺拔秀美,郁郁葱葱,其中偏偏就那么一片石头被人称为神女,可见其自有不同寻常的灵异之处。
以下便就此“片石”展开想象。
早晨雾霭消散,好象神女在闺中拉开了透明的罗帐,春暮时将要凋谢的山花,则似乎是神女卸下的残妆。
夜静时,星河灿烂,月光皎洁,清楚地听见神女出行时环佩之响,风雨后,分明闻见神女归来时通体发出的扑鼻异香。
诗人沈浸在此想象中,无疑已为神女而心醉神迷,于是结尾发出感慨,这神女为什么要从九天之上下到人间来与楚襄王约会呢?据宋玉《高唐赋》说,楚襄王游高唐时,梦见巫山神女,相与欢会,神女自谓“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巫山之下”。
以这样的疑问式感慨作结,既有戏谑意味,又留下无穷余韵。
这首诗写神女峰,以想象取胜,而想象本身则呈渐次升级态势,颇具特色。
开头极为清醒,号女郎者“片石”也,指明是石而非女郎,三、四句开始将雾、花想象成“卷幔”、“残妆”,但仍着“疑”、“似”二字,五、六句更进一层,佩玉之声和奇异香味已分明闻听,结二句更对其加以诘问,神女峰已完全人化了。
正是在这样的想象渐次升级中,诗人逐渐融入神仙境界,诗作也由此透溢出神奇的韵味。
溢于言外其他应用
组词
溢组词于组词言组词外组词笔顺笔画
溢笔顺笔画于笔顺笔画言笔顺笔画外笔顺笔画近义词
溢近义词于近义词言近义词外近义词反义词
溢反义词于反义词言反义词外反义词溢于言外成语接龙
正接
外方内员外方内圆外刚内柔外感内伤外感内滞外合里差外合里应外交词令外交辞令外简内明外强中瘠外宽内忌外宽内明外宽内深外厉内荏外巧内嫉外亲内疏外强中干外柔中刚外柔内刚外圆内方外愚内智反接
才华横溢海不波溢满而不溢热情洋溢水满则溢文彩四溢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爱才如渴昂首阔步布帛菽粟鼻端出火不间不界薄寒中人卑身屈体步月登云别有滋味吹唇唱吼重蹈覆辙揣奸把猾错落有致才貌超群成群打伙存荣没哀慈乌反哺逞妍斗色挡风遮雨等米下锅大政方针盗钟掩耳盗憎主人风移俗易浮言虚论功高望重贯甲提兵诟谇谣诼盖世之才瓜田李下鹤发松姿含宫咀徵糊涂虫撼天震地含饴弄孙灸艾分痛积案盈箱酒不醉人人自醉寒底捞月技高一筹居官守法斤斤自守锦屏射雀鸡犬升天计穷智短接应不暇锦衣行昼块儿八毛力不副心立地生根李郭同舟了身达命龙翔虎跃麟子凤雏眉飞目舞面红耳赤面目可憎明抢暗偷你倡我随年复一年南冠楚囚宁戚叩牛捻土为香能征惯战普度群生朋比作奸被发左衽破家丧产片言九鼎泼油救火被朱佩紫敲边鼓强不凌弱,众不暴寡穷唱渭城挈妇将雏群分类聚秦鬟妆镜全神关注遒文壮节器小易盈人烟浩穰上不属天,下不着地搜奇访古视如粪土设下圈套市怨结祸素隐行怪射鱼指天守正不阿丝竹八音声张势厉螳臂自雄恬淡寡欲徒废唇舌饕风虐雪韬光灭迹偷懒耍滑兔起乌沉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图王霸业雾暗云深无路可走妄生穿凿无声无息心黑手辣虚论高议循名考实学浅才疏饮冰食蘖油干火尽眼花撩乱一箭上垛迂阔之论悦目赏心抑强扶弱纡青佩紫一身都是胆有隙可乘幼学壮行一致百虑展其骥足重气轻身瞻前思后装腔作态走石飞沙战无不克专一不移针针丛棘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yinyangyiwei37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