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地云阶的意思月地云阶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月地云阶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月地云阶
- 拼音: yuè dì yún jiē
- 频率: 生僻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联合式
- 解释: 阶:台阶。指天上仙境。比喻景物美好的境界。
-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风景优美的地方。
- 典故出处: 唐·牛僧儒《周秦行纪》诗:“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
- 成语示例:明·屠隆《彩毫记·展叟单骑》:“一样的~,香室清斋,偿尽凄凉债。"
- 英文翻译:
月地云阶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请问这一首诗是什么意思?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出自晚唐李商隐的《霜月》赏析此作年无考。
冯《注》以为艳情诗。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
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
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
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
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
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
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
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
”(《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
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
”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
(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
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
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
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
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
“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
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
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
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水调歌头用了那些典故?
水调歌头用到的典故有三:
典故一
李白有诗《把酒问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苏东坡诗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中脱胎而来。
典故二
说到这个典故的时候,且听我来讲一个《周秦行纪》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由我将故事中的一些人物简单介绍。
第一名就是这位王墙,说王嫱,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昭君出塞与单于和亲的故事可能是妇孺皆知了,王嫱其实就是王昭君。
第二位美人就是这位绿珠了。
绿珠,传说原姓梁,生在白州境内的双角山下,绝艳的姿容世所罕见。石崇为交趾采访使,以真珠十斛得到了绿珠。
绿珠善吹笛,又善舞《明君》,明君就是指汉元帝时的王昭君。石崇让绿珠吹奏此曲,她又自制新歌:“我本良家女,将适单于庭。辞别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猿马悲且鸣。哀郁伤五内,涕位沾珠缨。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侮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乘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土尘。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屏。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词意凄凉婉转,其才情亦可见一斑。绿珠妩媚动人,又善解人意,恍若天仙下凡。
戚夫人诗曰:“自别汉宫休楚舞,不能妆粉恨君王。无金岂得迎商叟,吕氏何曾畏木强。”
太真诗曰:“金钗堕地别君王,红泪流珠满御床。云雨马嵬分散后,骊宫不复舞《霓裳》。”
潘妃诗曰:“秋月春风几度归,江山犹是业宫非。东昏旧作莲花地,空想曾披金缕衣。”
别有善笛女子,短鬟衫具带,貌甚美,与潘氏偕来。太后以接坐居之,令吹笛,往往亦及酒。太后顾而谓曰:“识此否?石家绿珠也。潘妃养作妹。”太后曰:“绿珠岂能无诗乎?”绿珠相谢,做曰:“此日人非昔日人,笛声空怨赵王伦。红残钿碎花楼下,金谷千年更不春。”
再三邀余作诗,余不得辞,遂应命作诗曰:“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这就是苏轼“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来由。
想到牛先生遭遇的如花美眷和良辰美景,又听说月宫里的大桂花树下,有许多素娥仙女,穿着皓衣,跨着白凤,翩然起舞。所以,东坡先生是非常想“乘风归去”看一看。
典故三
谢庄,南朝宋文学家。字希逸,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 吏部尚书,明帝时官金紫光禄大夫。
在谢庄的《月赋》中写道: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东坡可能是在谢庄的这首《月赋》中感慨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典故如下:
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化用李白诗《把酒问月》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出自唐人传奇《周秦行纪》(托名牛僧儒所作)。其中有诗云:“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脱胎于石曼卿以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为出句的对句“月如无恨月长圆。”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了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以及许浑《怀江南同志诗》:“惟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诗中描述的意境: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表达的情感:作者因政治失意以及和其弟苏澈的离别,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阔达的胸襟。
《水调歌头》原文如下:水调歌头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霜月李商隐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霜月》主要写的是寒霜形成,月色清冷的深秋时节的天气,但是诗人李商隐并没有直接叙述,而是以青女素娥争奇斗艳,从侧面表现秋夜的清寒。
《霜月》的全诗如下: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初次觉察到大雁南飞,已听不见蝉鸣;从百尺高的楼台眺望,只见水天一色,天和水连接在一起。青女素娥都耐得住寒冷,各自在月中霜里争奇斗艳,相互媲美。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秋天已至,大雁飞往温暖的南方,仅有的秋蝉也已不再鸣叫,说明气温真的下降了。诗人李商隐站在百尺高的楼台上朝远方眺望,楼台下的水和天际相连,月亮倒映在水中,水面平静清澈,夜空漆黑明亮,秋天的夜晚是多么的美丽。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青女”:管理霜雪的女神;“素娥”:嫦娥。深秋时节,夜霜显现,月色变得清冷起来。虽然天气严寒,但是青女和素娥都耐得住深秋夜晚的清冷,各自分别在月中和霜里争妍斗艳,相互媲美。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写深秋夜晚的寒霜和清冷的月色,却以青女和素娥的争奇斗艳侧面烘托深秋夜晚的严寒。
这首诗寄寓了诗人在浑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以及崇尚圣洁、耿直而不媚俗的高尚情怀。
表达浪漫主义思想情怀.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霜月》李商隐
原诗:初闻征雁己无婵,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蛾俱耐冷,月中霜里斗蝉娟。
诗译:起初听到远行南飞大雁的鸣叫声,四下的蝉鸣早己消声匿迹了。我登上高楼朝远处望去,但见天水一色如梦似幻。我猜想天上的霜神青女与月中的嫦娥此时应该不怕寒冷,展现各自的风姿在寒月飞霜中争奇斗艳。
李商隐这首《霜月》寄景寓情,构思巧妙 借神话传说来描写深秋月夜景色,创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同时也反映出作者虽身处纷杂的红尘俗世依旧坚持追求美好事物的深切愿望。这首诗也是作者孤傲随性唯美个性的自然流露,表达出作者的高情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