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室生白的意思虚室生白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虚室生白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虚室生白
- 拼音: xū shì shēng bái
- 频率: 生僻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紧缩式
- 解释: 室:比喻心;白:明亮。指人能够清虚无欲,则道心就会自然生成。
- 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典故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人间世》:“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 成语示例:西汉·刘安《淮南子·俶真训》:“是故~,吉祥止也。"
- 英文翻译:
虚室生白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虚室生白”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看一看那空旷的环宇,空明的心境顿时独存精白,而什么也都不复存在,一切吉祥之事都消逝于凝静的境界。
出自:《庄子·人间世》 原文:“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 释义:听说过有智慧才能了解事物,不曾听说过没有智慧也可以了解事物。
看一看那空旷的环宇,空明的心境顿时独存精白,而什么也都不复存在,一切吉祥之事都消逝于凝静的境界。
虚室:空灵的精神世界。
白:洁净,指什么也不存在的虚无的心理状态。
止止:意思是止于凝静的心境。
庄子的名言:虚室生白是什么意思?
篆书的“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出自《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一直都很喜欢。
还有想在左边胳膊上纹一个“秋”。
然而,怕痛,又怕胖了把字撑变形……
一百许里的白是什么意思?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同本义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荀子·荣辱》
虚室上白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
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房间无物,干净轻松,人心亦是如此,带着过多的目的和欲望生活和做事,当然不会轻松快乐,心灵的天空就会时常布满阴霾。
澄澈明朗,却有一种逃避现实唯心论的味道。
苦而不言笑而不语四境界?
苦而不言笑而不语四种境界:不抱怨,不颓废。不自大,不狂妄。苦而不言笑而不语是我们做为人必须要好好修练的一课,虽然说来容易做来难,但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困难还是要积极地应对,不怨天尤人。同样面对生话、工作中的喜乐,也应保持一份清醒,不骄不躁。
人生,要懂得放下繁华,放弃无意义的忙碌,静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人生四境界: 苦而不言,笑而不语,迷而不失,惊而不乱。
人生,都要经历从稚嫩到成熟,从青涩到老练,从张扬到内敛,从浓烈到淡雅的过程。
红尘的历练,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着人生的境界。
周国平说:
“人生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人生的境界,就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苦而不言,笑而不语,迷而不失,惊而不乱。
苦而不言,是一种修行
网络上有一句话很火的话,“不要向任何人诉苦,因为80%的人不关心,剩下20%听了很高兴。”
这话说得虽然很绝对,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倾诉是有底线的,同情是有时效性的。
很少有人真的想要了解你的苦难,苦而不言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一个人的心要足够深,才能装得下一些事。
心若浅得像一个碟子,什么都装不下,稍微有一点苦闷,都会流淌出来。
孔子在论语中这样评价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智慧的人不轻言悲苦,而会去牢牢抓住那一二分的如意,愚蠢的人却会执迷于自己的不幸。
凡尘即是苦,吃苦,化苦,不言苦。其中,不言苦,最是修行。
不言苦并非是自我压抑,而是看透了人生,是一种不徒劳挣扎的智慧,是一种与苦难厮杀的勇敢。
苦而不言不是要“打断牙和血吞”,什么亏都吃下去,而是少抱怨,学会吃一点无伤大雅的亏。
总有一天,我们会感激始终坚韧的自己,没有被苦难打倒的自己,淡然面对苦难的自己。
苦而不言,是让我们静静地蜕变,待到时运际遇,一鸣而天下惊。
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
笑而不语是不炫耀。花宜半开,酒宜微醉,做人最宜低调收敛,韬光养晦。
张爱玲曾有一个好友炎樱,本来二人感情要好,但后来张爱玲受不了炎樱的无心炫耀,以至于绝交。
张爱玲去美国后,经济困难,炎樱却时常夸耀自己如何赚钱;
张爱玲孀居多年,炎樱却大谈自己与丈夫的甜蜜恩爱。
张爱玲受不了,为此绝交,断绝来往。
笑而不语,不是说高兴不能分享,而是不能为了自己高兴,而让别人不痛快。
《菜根谭》中说:
“淡泊之士,多为浓妆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
笑而不语,说的更是一种洒脱和豁达。
相比起睚眦必报、针锋相对的人,笑而不语的人能按捺住内心浮躁,不轻易出口伤人。
不管是面对恶意中伤还是流言蜚语,总能圆融地把握住分寸,相逢一笑泯恩仇,多了一番容人之量。
生活从来都是智慧的较量,伤痛和误会都会随时光流逝,唯有盈盈的微笑会雕镂在岁月的年轮上。
迷而不失,是一种智慧
《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虽然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但繁多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
这世间的事情大抵如此,我们常常因为走得太快、太远,渐渐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而忘记自己当初从何出发、为何出发。
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空的房间才显得敞亮,如果房间堆满了东西,有光亮也透不出来。
人心如果清除了杂物和垃圾,把蒙蔽心灵的尘埃扫空,那么心中就会充满阳光,结果当然也是一派清净安详。
虚寂生智慧,空旷生明朗,这就是“虚室生白”。不迷失,需要的是向内心寻求自我。
有限的生命里,不能只是被名利填满,而忽视了健康、快乐、家庭等等,不管如何匆忙,还是要找空隙放慢匆匆的脚步,给心灵留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
疲惫的心灵需要一段留白,以保持一份清净和淡定,才能不迷失自己,才能游刃有余、退去浮躁。
惊而不乱,是一种强大
“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是一种从容不迫、应付自如的心态。
越是有突发的紧急状况,越不能惊慌失措,要镇定沉着;越是在面临利害冲突的紧要关头,越不能患得患失,要保持平常心。
唐代宪宗时期,裴度任中书令的职位。
一次,他因公务在中书衙门里大宴宾客,热闹之时,一名属下径直来到裴度身边,低声向他禀报说,他们发现存放大印的盒子还在,可大印却不翼而飞了。
做官的人都知道,官员丢失自己的印信可是大罪。
可裴度听了以后,没有显露出一丝紧张的样子,手里端着酒杯,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酒宴也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结果不久,手下又报告说,大印在原来的地方找到了,裴度似未听见,闭口不应,一副早已知悉的样子。
属下很疑惑,裴度解释说,“印信不仅不能买卖,而且一旦被官府查到还是个大罪。这一定是衙门里的人私下里书写契券,然后偷偷盖上大印。如果急于追查,此人为证清白必然把印信毁掉,只要不动声色,则必然把印又放回原处。”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不禁佩服裴度的见识和胆量。
冯梦龙在评价这件事时,由衷地赞叹说:
“不是矫情镇物,真是透顶光明。”
惊而不乱,需要的是强大的内心和定力。
曾国藩说:“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遇事就紧张,临事就大惊失色,失了方寸的人,难成大事。
五月十日诗歌鉴赏?
片月生林白,沿流涧亦明。
幽人方独夜,山寺有微行。
野处偏宜夏,贫家不厌晴。
薰风吹老鬓,腐草见飞萤。
注释
幽人:隐士,幽居之人。
微行:散步,缓缓行走。
薰风:夏天吹的东南风,或单指南风。
“腐草”句;出《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腐草为萤。”季夏即五月。
赏析
这首五律,写夏日山居情怀,写得格高意深,是韩淲集中佳作。诗虽然是律体,但不拘泥于一般律诗讲究的起承转合,也不强求声韵对偶,一意流转,整散结合。韩淲是江西诗派中诗流传下来最多的作家,存世诗作达二千六百多首。他的诗接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较大,但也有不少诗另走偏锋,不以锻炼生拗为能,转向和婉清淡,这首《五月十日》可作代表。
诗层层关联,自然展开。首联写夏夜初临的情况。时当初十,月亮早早地升起,照在林子里,一片光明。随着月亮的升高,又渐渐照着了低处山涧的流水。这两句观察得很细,用语也十分精到,不殚精竭虑,难以写出。首先,诗给月亮所下的定义就很适合初十的月亮,因为是大半个,既不是圆的可称为轮,也不是弯的可称为钩,所以别出心裁称之为片。月亮照着树林,清光如水,诗人又用了个“生”字,既给月光以主动性,又刻绘出天渐渐黑、月光渐渐亮的过程,与《庄子》“虚室生白”及张九龄诗“海上生明月”有同工异曲之妙。对句写山涧,更令人叫绝。月亮升高,仿佛是沿着流水而上,出语很新;月亮高了,照的角度不同,所以先照到林木,后照低深山涧。通过这两句,境界全出,人们读着,自身似乎也沐浴在月光中,与诗人同赏这无边月色。
在这样的月景中,诗人在做什么呢?第二联逆回,说自己幽居深山,独自一人,在这美好的夜晚,步出山寺,赏月闲行。这联在时序上应该与上面对换,诗人因为步月,才发现和感受到上联所说的美景,但是如果先出此联,诗便显得浅露无味;同时有了上联写景,这联写人方能突出诗人本身的品格与趣味,加深了情韵,这是诗人谋篇高明的地方。元方回评说“三、四亦幽淡”,清查慎行评价此联的特点是“流丽自然”,都是因此而发。
五、六句说晚上山中,南风阵阵,使人感受不到夏天酷暑的暴虐,贫穷人家特别喜爱晴天。这两句在结构上只是乘思绪所在,随手而出,有些像近代所说的意识流手法。诗中的“野处”、“贫家”都是指自己,切合此刻步月山中的心情,山中无暑,月光皎好,他自然觉得“偏宜夏”、“不厌晴”。但是这联是对句,例当分写两事,否则便成合掌,因此,乍一读来,觉得上下阻隔,令人莫名其妙。因而尽管方回在《瀛奎律髓》评中推许说“五、六新美”,清冯舒还是批驳说“‘贫家’句凑”,意思是接得不合情理。清纪昀也批评说:“第六句细思不甚可解。”对此,清许印芳特作转圜,释道:“五、六须合看,又须从对面推勘。凡夏晴必热,城市无林泉避暑,其不宜夏可知。富人多肥腻柔脆,最畏烦暑外蒸,其厌晴可知。野处贫家则反是。此等事理,浅近真实,有何难解?晓岚(纪昀)呆讲本句,故觉其凑而不可解耳。”许印芳解释,有助于人们理解本诗,但诗作到需要人们如此推敲索解,显然落入下乘。这联与前四句比,确实过率。
尾联继续抒发感慨。第三联是以普通的心理代指自己的心理,这联便专门拈出自己的感慨,同时借助景语来表达。薰风吹鬓而加一“老”字,便表现自己叹岁月消逝、没法与自然景观共存的心情。“腐草见飞萤”是点眼前所见,又接应了题目,用《礼记·月令》句,明点月份。
这首诗,前半段即景抒情,后半段寄情于景,没有作过分的雕琢,自然精妙。因此纪昀赞说:“风格遒上,意境不凡,结有人不能化之感,寓意亦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