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身成仁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杀身成仁的意思杀身成仁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杀身成仁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杀身成仁
拼音: shā shēn chéng rén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连动式
解释: 仁:仁德。牺牲生命,成全仁德。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语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典故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成语示例: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一章:“五弟六弟~,得其所哉。"
英文翻译: die to achieve virtue <die for a just cause>

杀身成仁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投名状真实故事?

什么是“投名状”?它就是叫你在进入绿林之后,再也别想有回归之路的卖生契。它的解脱方式只有一个,那便是接受官方的招安。

林冲在梁山众好汉中命运是最悲惨的,鲁迅说对他除了同情之外,实在无话可说。所谓英雄末路。忍字上面一把刀,到了不能再忍的时候,于是长枪出手,血染山神庙,然后踏着漫天风雪,上了梁山。

林冲被逼上梁山,白衣秀士王伦对他又忌又嫌,这种心态是不得志的文人的通病。王伦上梁山有点莫名其妙,可能是考试不中,没脸回乡,怕老婆拿搓衣板抽他,因此只好上山落草。王伦怕林冲来投山寨,引火烧身,所以要重金送他下山,让他另投别处。

林冲对王伦道:“小人一身犯了死罪,因此来投入伙,何故相疑?”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林冲便道:“小人颇识几字。”于是乞纸笔来便写。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称‘投名状’。”

杀个人也不容易。人倒楣的时候,想上吊还找不到绳子。林冲等了三天,却等到了个杨志,斗了五十多合,不分胜负。惺惺惜惺惺,真令人潸然泪下。林冲在上梁山时,生命便已告结束。时势不能造英雄,反而害了英雄。

顺便说一下,三打祝家庄时,林冲生擒了扈三娘,本来他们俩应该是天生一对,但扈三娘却被宋江许配给跟他一样矮小的王英。象禵平、周通、王英这样的好色之徒也恬居好汉之列,真让梁山蒙羞。我以为梁山上最漂亮的女人应该数小李广花荣的妹子,也就是秦明之妻。看看花荣就知道了。如果有人感兴趣,不妨编排部剧本“清风寨”,一定卖座。这些是题外话。

在《水浒》中,义是对仁的反拨。上梁山的一百零九条(不屏晁盖于外)好汉中,除了神医安道全,铁面孔目裴宣,圣手书生萧让,紫髯伯皇甫端等手无缚鸡之力的寥寥数人之外,哪个人手中没有几条人命?施耐庵所处的元末年代,已经仁至义尽。他的解剖刀,是以义为准则的。他的先生罗贯中的《三国》中,还塑造了个刘备,做为仁的偶像。仁字重如泰山,施耐庵想把它分解成忠义两字,结果失败了。仁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是什么?原来我以为是杀身成仁。但它不是。上梁山的好汉,本来很多都是可以杀身成仁的,但最后一个个都领了“投名状”。关羽之义,宋江之忠,都是悲剧的结局。义与仁其实是对立的,这是中国文化中最矛盾的部分。

而梁山众好汉之义,显然只是勾栏、瓦舍间的挺身而出的作为而已。在商业化发达的时代,义代表的只是面子。它已经淡化了关羽所执认的义中藏仁的蕴含。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那是仁义结合的最高境界,连一纸军令状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而那胡子长得跟关羽一样的美髯公朱仝放走晁盖,则纯粹只是为了一个义字。因为他得到过晁盖的银两。

所以,义在《水浒》中,只是平民之间交往的一种游戏规则。“投名状”就是这种游戏的契约。你上了梁山,大家都绑在一起,互不出卖,大家都是同志。宋江很明白这一点,为了解除这个契约的压力,他于是选择了招安这条路。他打出了“忠义”两字,做为绿林与庙堂的平衡系数。但是,“忠”只是为了寻找仁与义的归宿感而已。在江湖上,你要向庙堂递献“投名状”,居庙堂之高者,未必愿意接受。其中微妙之处,便在于朱贵说的“疑心”两字。

因此,在江湖上,只有罪恶才是信任的基础,没人会去理会善良的。打抱不平不过是想把自己粉饰得善良一点。你想把自己打扮成绿林义士,你便得先去行凶,获取一张“投名状”,即卖身契。可怜林冲,欲为盗而不得。死在他手下的,没有一个冤枉之鬼。也可怜杨志,江湖上绕了一圈,最后跟林冲的把兄鲁智深也打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所谓殊途同归。这不是缘份,而是在冥冥之中,你必须去领取那份“投名状”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一想起美丽温柔的张京娘,便不觉悲从中来。实际上,京娘才是林冲真正的“投名状”!这张“投名状”,使得多少大好男儿,欲哭无泪。

忠义是如何来的?

1. 忠贞义烈。

  《后汉书·桓典传》:“ 献帝 即位,三公奏 典 前与 何进 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

” 唐 崔融 《西征军行遇风》诗:“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

”《老残游记》第二回:“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士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凡人存着好心的,有天良的,老实的,讲究忠义的,都是傻子吧?”  2. 指忠臣义士。

  《后汉书·臧洪传》:“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四镇守 舟山 时,兵民辑睦,忠义向应,西人已丧胆思遁。

”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 明 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

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

”  “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在儒家祖师的语录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

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义”(《孟子·梁惠王》)。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

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

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  ①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正义|道义|见义勇为。

  ②情意:义气|信义|情义|无情无义。

  ③意思:意义|含义|字义|定义。

  ④抚养或拜认的亲属关系:义子|义父|义母。

  ⑤假的;人工做的:义肢|义齿。

⑥姓。

  义   (会意。

从我,从羊。

“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

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义固不杀人。

――《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

)――宋·苏洵《六国论》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情谊  义(义)yì  ⒈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正~。

~愤填膺。

~正辞严。

见~勇为。

多行不~,必自毙。

  ⒉意思,含意:意~。

字~。

释~。

望文生~。

  ⒊情谊:有情有~。

  ⒋认作亲属的:~父。

~女。

〈引〉人工制造的(人体的一部分):~齿(镶上的假牙)。

~肢(装配上的假肢)。

  ⒌  ①应尽的责任:尽~务。

  ②不拿报酬的:~务劳动。

  义yí 1.仪容;状貌。

2.仪制;法度。

  忠”:忠诚、忠良、忠恕。

“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

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

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

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

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

”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小篆:忠,从中,从心;本义作‘敬’解,见《说文》,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

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

  其义有:  1.尽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曰忠(名词)。

  如《左 • 宣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2.竭尽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曰忠(动词)。

  如《战国策 • 秦》「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

  3.赤诚无私。

如忠诚;又如《诸葛亮 • 前出师表》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4.尽心力做事的。

如忠心,忠贞;又如《史记 • 田单列传》  「忠臣不事二君」。

  5.直率的。

如《孔子家语 • 六本》「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6.赤诚、 直率地。

如忠谏,又如《论语 • 颜渊》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

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

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

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浒传》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

现又有不少学者认为,其实,水浒英雄中真正的农民很少,它更多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

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水浒传》中的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宣扬忠义思想。

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

其一,作品名冠以“忠义”。

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

”其二,“忠义”是梁山英雄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

梁山泊高悬的杏黄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四个大字,作为梁山起义的口号。

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其中含义显而易见。

其三,塑造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批忠义之士。

尤其是宋江成了忠义的化身。

忠是对皇帝而言的,宋江表现出来的愚忠,既是作者无法逾越的道德界限,也是小说得以在过去广泛流传的政治道德保证。

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宋江的“忠”换来的却是被毒死的结局,这无疑是对作者宣扬忠的讽刺。

如果说《三国演义》宣扬的“义”主要表现为感恩戴德的话,那么,《水浒传》所宣扬的“义”则主要表现为拔刀相助、平等相处,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三晋文化中的“忠”、“义”思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同样养育着一方人。

受三晋文化滋养的三晋儿女,积淀了太多的三晋文化的遗风余韵,对萦绕着、支配着或影响着他们的三晋文化,或偏爱之于颂扬,或批判之于继承,或离经之于叛道。

然而,谁也不可否认,“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三晋文化的发展。

到底是三晋文化因为有了“忠”、“义”思想而灿烂,还是“忠”、“义”思想使三晋文化得以辉煌,“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的崇高地位都是无法动摇的,也是无可替代的,其影响之深远,也是无以比拟的。

  “忠”是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之忠;“义”是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所担当的义务。

严格履行责任和义务,乃是人生之正道。

在晋国的传统思想中,“尚贤”使晋国在用人上始终从国家利益出发,选贤任能,内尽其心而不欺;“尚公”使晋国士大夫遇事处以公心,无私而合宜;“尚法”则使晋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摒弃瘤疾,拨正航道。

这些传统,是“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得以生发的基础。

  事实上,自有晋以来,“忠”、“义”思想就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晋文公时代,“忠”、“义”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倡导和发展。

在晋文公的“尊王”、“重义”、“征信”、“敦礼”、“尚贤”、“赏功”等一系列政治思想中,“忠”、“义”思想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周王室自东迁洛阳后逐渐衰微,但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起着维系华夏民族精神的作用。

所以,要想称霸诸侯,必须尊奉周天子。

晋文公即位不久,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带逐走周襄王。

当周襄王向秦穆公、晋文公告急时,秦穆公就把军队驻扎在黄河边,准备护送周天子回国。

晋文公见此情景,迅速带兵赶到,命人告诉秦穆公,作为同姓(姬),晋国理应派兵护送周天子回国复位,要求秦国退兵。

随后,晋文公带兵打败狄国军队,杀死王子带,安定了王室。

尽管晋文公的尊王是出于霸主政治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尊王忠君的效果,并使尊王忠君成为他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晋文公时,诸侯争霸,以强凌弱,以下犯上,天下一片混乱。

晋文公即位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让老百姓懂得义。

所谓义,即直,但已不是周初分封制所确定的那种宜,而是在周天子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被打破后,按照新的要求,重新确认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安定国家。

他抓住时机安定周王室,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百姓和各诸侯国懂得事君之义。

在国内,他颁布了一系列政令,使百姓安于生计。

他还授职任事,确定名位,赏赐有功之族,各以其地位和职位享受俸禄。

就这样,在新的基础上,晋文公明确了各阶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应处的地位,即他们的“义”。

  如果说“尊王”、“重义”是“忠”、“义”思想在晋文公政治思想上的直接表现,那么,“征信”、“敦礼”、“赏功”等,则是间接表现。

  所谓“征信”,就是求得诸侯和国内各阶层的信任。

在当时,诸侯之间连年征战,没有什么信任可言。

晋文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信用。

比如在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面对楚国大军,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实现了当年许下楚成王的诺言。

晋文公刚即位时,原国不服,他就命令士兵带了三天的粮食,声明用三天时间就可攻下原国。

可是,三天之后,原国百姓誓死不降,他就下令撤退。

这时得到情报,说原国准备一两天就投降,因此,将领们要求继续攻打。

但晋文公认为,如果不撤兵,就会失去士兵和百姓信任,最后,晋军还是撤退了。

  在“征信”的基础上,晋文公还注重“敦礼”。

他认为,没有一套适当的礼仪,百姓就不会尊敬长上,服从命令;没有一套相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国家就不会安定。

他让百姓知礼的一件重大事情,就是在原这个地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式,让百姓看到国家应当遵守的礼仪,使百姓振奋精神,感受到国家的强大。

这同样是告诉百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怎样做就是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担当起了应尽的义务。

  至于“赏功”,就是赏赐有功人员,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晋文公选择职官的根据是德行、才能、功劳。

所任用的主要是“诸姬之良”、“异姓之能”,这实际上就废除了公室贵族世卿世禄的传统旧制。

晋文公的这些改革措施,直接影响了春秋时期晋国历史的发展,使晋国政治形成了不同于春秋其他国家的显著特点。

晋文公的“赏功”实际上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公心和诚敬无私的思想,这是“忠”、“义”思想的本质。

由此可见,“忠”、“义”思想在晋文公时代和晋文公身上得到了全面体现和飞跃发展。

  在晋和三晋时期,“忠”、“义”思想从奠基到发展至鼎盛,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许多仁人志士都为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贡献。

反过来讲,“忠”、“义”思想在许多人身上都有过不同程度、不同形态的表现。

晋文公、魏文侯可算作“忠”、“义”思想从形成、发展到鼎盛的标志性人物。

围绕着他们,还有更多人物也做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

  比如说,在晋文公出亡途中,有一天实在无处觅食,饥饿难行。

从臣介子推忽然捧着一盆肉场递过来,重耳接过来就吃,吃完后才想起问介于推:“这肉是从哪儿来的?”介子推说:“这是我从大腿上割下来的。

我听说,‘孝子杀身以事其亲,忠臣杀身以事其君’。

今天公子没饭吃,我就割股肉给公子充饥。

”重耳流着泪说:“我这样一个逃亡之人,太使你受苦了!

我怎么报答才好呢?”介子推说:“但愿公子早日回国,成就我们做臣子的心愿,我哪里图什么报答呢?”可以肯定地说,介于推的所作所为,对于晋文公政治思想的形成一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然而,介子推的忠君表现并未到此为止。

在他身上还有着浓重的“义”的一面。

公元前 636年,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在赏赐从亡者时,竟忘了赏赐立有大功的介子推。

介于推不愿留下求赏的恶名,遂偕母离开国都,辗转上了绵山隐居。

后有同情介子推者,悬书宫门为他鸣不平。

根据传说,晋文公得知后,马上亲自到绵山访求介子推。

但是,找来找去,却找不到介子推的踪迹。

文公就派出土兵在山前山后放火,意思是希望能把介子推赶出来。

可是,介子推到死不肯出来,子母相抱,被烧死在柳树之下。

后世为纪念介子推,遂将绵山更名为介山,并于每年清明节前二日不举火,进冷餐,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寒食节”的风俗。

  再如春秋末年,晋景公诛灭赵氏家族,赵氏面临灭亡绝后之难。

曾受赵氏恩惠的程婴与公孙杵臼,冒着生命危险,保住了赵氏孤儿赵武。

这个“赵氏孤儿”的故事成就了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壮行义举,更为三晋儿女乃至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忠”、“义”赞歌。

  到了战国时期,我们在三晋也不难找到像“完壁归赵“、“将相和”、“豫让吞炭”等等脸炙人口的历史典故,以为“忠”、“义”思想的佐证。

赵国的蔺相如,面对贪心而强大的秦国,以自己的机警和智慧,既保住了和氏壁,又为赵国赢得了应有的尊严。

蔺相如因两次挫败秦王而被封为赵国宰相,引起了老将廉颇的不满,而蔺相如又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荣辱,主动化解了将相之间的矛盾,维护了国家利益。

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临患而不忘国家的行为正是”忠”、“义”思想在他们身上的表现和升华。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也离不开君王的推动。

在晋和三晋时代,“忠”、“义”思想从君王思想变成民间行为,又从民间行为走向君王思想,经过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

从晋文公对“忠”、“义”思想的发扬光大,到魏文候时代,“忠”、“义”已经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体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儒、法思想的荟萃交融。

魏文侯不但“好学”、“好古”,而且广泛拜师求教,择善而从。

他拜儒家学者子夏为师,友田子方,礼段干木,终使国治身逸。

事实证明,魏文侯拜子复一派儒者为“王者师”,“学以安国保民”之道,确曾有力地促进了魏国的兴旺发达和魏国历史文化的繁荣昌盛。

由于魏文侯礼贤下士,所以,当秦国计划进攻魏国时,便有人告诫秦君说:“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魏文候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儒家人物为师,尊崇儒家学说,发展“忠”、“义”思想,是一个符合儒家道德的贤明国君,加上他的才能和卓识,终使他成为战国时代大有作为的政治家。

  从根本上讲,魏文候毕竟是一位政治家和战略家,而非学者士人。

他的既尊儒又重法,不过是基于政治需要的战略举措;或者说,这不过是魏文候从强化和巩固魏国的封建政权出发,为实现其称雄诸侯图霸天下的战略目标而推行的治国之道和用兵之道。

然而,这种主观目的,却在客观上使“忠“、“义”思想发展到了极致。

综观魏文侯尊儒、重法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忠诚、无私的精神实质,也无不体现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之忠和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也正是这种荟萃交融和兼容并蓄,使得“忠”、“义”思想在魏文候时代发展到了鼎盛。

  “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虽然历史已经远去,未来在向我们招手,但是,告别历史并不等于割裂历史,走向未来也并不等于抛弃传统。

事实上,历史是割裂不开的,传统也是抛弃不掉的。

不管未来怎样,“忠”、“义”思想早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

它不仅影响着现代的人们,也必将影响后世子孙。

杀身成仁其他应用

组词

杀组词身组词成组词仁组词

笔顺笔画

杀笔顺笔画身笔顺笔画成笔顺笔画仁笔顺笔画

近义词

杀近义词身近义词成近义词仁近义词

反义词

杀反义词身反义词成反义词仁反义词

杀身成仁成语接龙

正接

仁浆义粟仁民爱物仁柔寡断仁人君子仁人义士仁人志士仁同一视仁心仁术仁心仁闻仁义道德仁义君子仁言利博仁言利溥仁义之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至义尽仁者能仁

反接

不丰不杀不教而杀春生秋杀戤米囤饿杀国人皆曰可杀互相残杀捐残去杀奸掳烧杀南征北战,东荡西杀胜残去杀天生天杀一笔抹杀云端里看厮杀予夺生杀以杀去杀以杀止杀以战去战,以杀去杀自相残杀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杀身成仁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爱才若渴不拔一毛笔参造化病风丧心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可胜举白首为郎褒贤遏恶背约负盟才薄智浅吹灯拔蜡称斤注两出头鸟赤县神州喘月吴牛的的确确大权在握大喜过望断章取义遏云绕梁反败为胜抚孤恤寡赴火蹈刃凤狂龙躁烦天恼地非通小可风云开阖肥皂泡贯彻始终高风亮节隔行如隔山寡廉鲜耻工力悉敌纲目不疏寡人之疾狗心狗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狗彘不如华灯初上恢诡谲怪慌慌急急欢呼雷动輷輷殷殷恍如梦境红头文件蕙心兰质精兵勇将鸡蛋里挑骨头救过不遑救过不暇唧唧哝哝荆棘塞途禁舍开塞假手旁人警心涤虑溃兵游勇空谷跫音刳胎杀夭跨州连郡临死不怯冷眼旁观弥山遍野慢声细语没衷一是泼冷水千锤打锣,一锤定声千端万绪千恩万谢轻举绝俗千金一刻迁怒于众亲上做亲情同一家企足矫首奇装异服热门货若明若昧势不两全事过景迁三江五湖十年读书蛇雀之报神施鬼设殊涂同致伤心蒿目慎言慎行夙夜在公天道无私天高地厚贪墨之风投其所好体贴入微塌下窟窿痛心入骨同心一德靦颜天壤亡立锥之地文深网密吾谁与归亹亹不倦小道大成形格势禁香火因缘挟人捉将謏言謏说惜衣有衣,惜食有食燕巢于幕玉成之恩元恶大奸咽喉要地淫朋狎友欲取姑与阅人多矣以石投卵因事制宜有增无已罪不容诛栉风酾雨纵虎出匣自利利他主明臣直抓牛鼻子执牛耳主守自盗杖头木偶招降纳附朱衣点额自业自得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shashenchengren26486.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