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受命的意思应天受命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应天受命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应天受命
- 拼音: yìng tiān shòu mìng
- 频率: 生僻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联合式
- 解释: 顺应天意,承受天命。
- 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典故出处: 《晋书·谢琨传》:“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玺绂。"
- 成语示例:唐·陈子昂《为乔补阙庆武成殿表》:“今陛下~,括地登枢。"
- 英文翻译:
应天受命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应天受命下一句是什么?
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玺绂。
”
乾隆死去的称号?
弘历的年号是“乾隆”,庙号是“清高宗”,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简称“纯帝”,因为是清朝的,所以就成了“清纯帝”),另外,他还自称“十全老人”。
庙号是在君主去世后,后代立庙祭祀时为其追加的称号。只有对国家有很大功劳,值得永远被纪念的君主,才会获得庙号。
庙号在商朝就已经出现。
最初只有四种:创立基业的叫“太”,功劳很大的叫“高”,值得世代祭祀的叫“世”,中兴的叫“中”。
另外,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给皇帝加上“祖”或者“宗”的称号。
在这样的排列组合中,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太祖汤、高宗武丁、世祖盘庚等等。
谥号是对死去的人进行评价而定的称号,据说在西周早期出现。
谥号并非皇帝专属,古代的重要人物去世后一般都有谥号,包括皇后、诸侯、大臣、影响较大的名人等等。
取谥号是为了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所以有褒有贬。
但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直接把这两个都废除了。因为这两种称号都是在君主本人去世后取的,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
但没有庙号和谥号,后世怎么赞美他?
秦始皇非常自信,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把“皇”和“帝”连起来,自称“皇帝”。这个称呼,比谥号什么的更厉害,所以他根本就不需要谥号。
结果,后世君主都觉得“皇帝”很好,纷纷沿用了这个称呼。
西汉时期,庙号和谥号逐渐恢复,汉武帝还创造了年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皇帝的称号终于百花齐放了。
古人比较迷信,遇到天降祥瑞或者重大灾害等特殊事件,皇帝就会更改年号。
有的皇帝刚即位,还没来得及改年号就去世了。
有的皇帝在位期间只用一个年号。
但有些皇帝,换年号比买包包还勤快,执政期间可以用十几个年号,比如武则天。
在汉武帝创建年号之前,朝廷是怎么纪年的呢?
他们使用的是简单粗暴的帝王纪年,从帝王即位开始,元年、二年这样往下数。
帝王死后有了谥号,就用谥号称其在位的纪年为某帝元年、二年、三年……比如汉文帝二年。
但是,有的皇帝喜欢改元,那时又没有年号作为区分,所以纪年加上“前”、“后”这样的字眼作为区分。
汉文帝十六年的时候,他改了一次元。但总不能他即位后的第一年叫“元年”,他改元后的那年也叫“元年”吧。所以,人们把原本的“文帝元年”称为“文帝前元年”,把第十七年称为“文帝后元年”。
万万没想到,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改了两次元。
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景帝的三个元年分别被称为“景帝前元年”、“景帝中元年”和“景帝后元年”。
于是,公元前148年,在史书上被叫做“景帝中二年”……
汉武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首创了年号之后,在改元的路上越走越远。
某年他去打猎,抓到一只独角兽,觉得这是祥瑞,就改年号为“元狩”,表示纪念。
几年后,山西出现了一只三足宝鼎,大臣们觉得这是神物,应该改元,所以年号改成了“元鼎”。
汉武帝在位几十年,用了11个年号。
在唐朝之前,大家习惯用谥号来称呼已经去世的皇帝,比如汉武帝、魏文帝、隋炀帝等等。
那个时候,皇帝们的谥号都比较简单,比较诚实,一看谥号就知道那皇帝是什么样的人。而且谥号只有一两个字,好记。
直到出现了一个女人——武则天。
李治去世后,武则天给老公弄的谥号是“天皇大帝”。
按惯例念出来就是“唐天皇大帝”,这让大家怎么叫得出口?所以大家说他的时候,直接叫了庙号“唐高宗”。
不仅如此,武则天还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溢美的先例,给自己定了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当然了,等她过世后,新帝不想给她用帝号,把她的谥号改成了“则天大圣皇后”。
从此以后,皇帝们活着时就可以上尊号,还能搞好几次尊号,比如唐玄宗在位时就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从武则天开始,皇帝的谥号犹如脱缰的野马,越来越长,越来越浮夸,完全控制不住,大家读出来的都是马屁的味道。
明代皇帝谥字多达17字,比如朱棣的“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到了清朝,皇帝的谥号基本上都是20多字,比如玄烨的“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弘历的“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只有被福临追尊为皇帝的多尔衮,谥号短一些,是“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而末代皇帝溥仪,是清朝唯一没有谥号的皇帝。
从唐朝开始,对皇帝的称呼从谥号变成了庙号,大概就是因为,谥号太长不适合念了。
这里面武则天功不可没!
而明清皇帝最好的就是大部分只用一个年号,所以大家习惯以年号称呼他们。比如嘉靖皇帝、雍正皇帝等等。
我们都知道,谥号和庙号是在去世后取的。
但有一个皇帝,他在世时就已经给自己定好了庙号,他就是魏明帝曹叡。
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在公元237年,有司上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
也就是说,曹叡给自己定的庙号是“魏烈祖”。
“烈”有什么含义呢?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
“烈祖”这个称号分量很重,虽然比不上太祖、高祖、世祖,但要开创王朝、复兴国家、雄霸一方这种级别的君主才能用。
第一次出现这种上赶着咒自己死的皇帝,大概老天爷有点过于激动了,一年多后,曹叡病逝,年仅36岁。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也有用两个字的,如魏安王(安)、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 “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 始皇倨傲废谥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 曹操求“文”反得“武”
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谥法大体上还公正,甚至连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他梦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后”、“勤学好问”的品德。但后人偏偏谥之为魏武帝。根据谥法,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为武。
曹操这个谥号是在儿子做江山的时候定下来的。儿子即使想给老子涂脂抹粉也做不到。到后来就变成对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曹操想到做不到,后来的皇帝真是心想事成了。正常情况下,一个制度建立以后,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完善。随着中国封建制度一步步走向没落,一些好的制度如加谥,也变质了。
文言文荀崧小女译文?
晋书
原文:
荀崧,字景猷,颍州临颍人,崧志操清纯,雅好文学。龆龀时,族曾祖见而奇之,以为必兴家门。弱冠,太原王济甚相器重,以方其外祖陈郡袁侃,谓侃弟奥曰:“近见荀监子,清虚名理,当不及父,德性纯粹,是贤兄辈人也。”其为名流所赏如此。与王敦、顾荣、陆机等友善,赵王伦引为相国参军。
王弥入洛,崧与百官奔于密,未至而母亡。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葬母于密山。服阕,族父籓承制,以崧监江北军事。
元帝践阼,征拜尚书仆射,使崧与协共定中兴礼仪。从弟馗早亡,二息序、廞,年各数岁,崧迎与共居,恩同其子。太尉、临淮公荀顗国胤废绝,朝廷以崧属近,欲以崧子袭封。崧哀序孤微,乃让封与序,论者称焉。
敦表以崧为尚书左仆射。及帝崩,群臣议庙号,王敦遣使谓曰:“豺狼当路,梓宫未反,祖宗之号,宜别思详。”崧议以为:“礼,祖有功,宗有德。元皇帝天纵圣哲,光启中兴,德泽侔于太戊,功惠迈于汉宣,臣敢依前典,上号曰中宗。”既而与敦书曰:“承以长蛇未翦,别详祖宗。先帝应天受命,以隆中兴;中兴之主,宁可随世数而迁毁!敢率丹直。询之朝野,上号中宗。卜日有期,不及重请,专辄之愆,所不敢辞。”初,敦待崧甚厚,欲以为司空,于此衔之而止。
苏峻之役,崧与王导、陆晔共登御床拥卫帝,及帝被逼幸石头,崧亦侍从不离帝侧。贼平,帝幸温峤舟,崧时年老病笃,犹力步而从。咸和三年薨,时年六十七。赠侍中,谥曰敬。
升平四年,崧改葬,诏赐钱百万,布五千匹。
译文:
荀崧,字景猷,是颍州临颍人,荀崧志向操行 清纯,一向爱好文学。七八岁时,同族的曾祖看到他,认为他很奇特,必定使家门兴盛。刚成年时,太原王济对他很器重。把他与他的外祖陈郡袁侃相比,对袁侃的弟弟袁奥说:“近日看见荀监的儿子,若论清净无为辨析名理,应当不如他的父亲,若论人品德行的纯粹,则与贤兄相当。”他就是这样的受到名流的赏识。与王敦、顾荣、陆机等友善,赵王司马伦引荐任相国参军。
王弥进入洛阳,荀崧与百官逃奔到密,途中母亲去世。贼人追赶将到,同行的人都四散逃走,荀崧披发跟在车后,守在母亲遗体旁号哭。贼人来了后,把他母亲的尸体扔在地上,抢走了车子。荀崧受了四处伤,昏了过去,到晚上才苏醒。把母亲葬在密山。服丧完毕,族父荀籓承帝旨,任命荀崧为监江北军事。
元帝登基,任命荀崧为尚书仆射,让荀崧与刁协一起拟定中兴礼仪。堂弟荀馗早死,两个儿子荀序、荀廞,年纪都只有几岁,荀崧把他们接来,一起居住,关爱如同自己的儿子。太尉、临淮公荀顗没有后人,朝廷认为荀崧在亲属中最近,想让荀崧之子继承封爵。荀崧哀怜荀序孤苦贫贱,就让封号给荀序,人们都称赞他。
王敦上表入荀崧为尚书左仆射。皇帝去世后,群臣商议确定庙号,王敦派信使说:“现在豺狼当道,皇帝的棺木还没有迎回,祖宗之庙号,宜另外从长计议。”荀崧认为:“依礼,祖先有功,同宗之人都有恩惠。元皇帝是上天赋予的圣哲,开创中兴国运,恩泽与太戊相等,功德超过汉宣,臣大胆依照前典,上庙号叫中宗。”不久又写信给王敦说:“正当天下顽凶之人还未消灭,另外再商定祖宗庙号。先帝应天受命,以兴盛中兴之业;中兴之主,能因世系辈数而改毁呢!我出于忠诚赤城之心。询问朝野之人,上庙号中宗。选择吉日有一定的期限,来不及重新请示,专擅之罪,不敢推辞。”当初,王敦对荀崧很器重,想任他为司空,这时因怀恨而中止。
苏峻之战时,荀崧与王导、陆晔一起登上御床保卫皇帝,及帝被逼前往石头,荀崧也侍从不离开皇帝身边。贼党被平定后,皇帝登温峤的船,这时荀崧年老病重,还是努力步行跟从。咸和三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追赠侍中,谥号敬。
升平四年,荀崧改葬,诏令赐钱百万,布匹五千匹。
顺时应天繁体?
*顺时-繁体
順時
拼音[shùn shí]
释义
谓顺应时宜;适时。《左传·成公十六年》:“礼以顺时,信以守物。”《文选·王粲<从军诗>之二》:“我军顺时发,桓桓东南征。”李善 注:“顺时,应秋以征也。《礼记》曰:‘举事必顺其时。’”唐 元结《治风诗·至慈》:“故莫由莫
*应天-繁体
應天
拼音[yìng tiān]
释义1.顺应天命。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汤 受命而正,应天变
*顺时应天的意思:顺应天命和时势。多用为帝王创业嗣统的美词。
顺时应天的繁体是順時應天。
顺时应天繁体字是順時應天
有关受命的四字词语?
有关受命的四字词语:临危受命、束身受命、应天受命临危受命[línwēishòumìng]生词本基本释义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表示皇帝的词语?
登庸纳揆、应天受命、出震继离、应天从民、南面称尊1、登庸纳揆的拼音、释义与造句登庸纳揆(dēng yōng nà kuí),登庸:皇帝登基。
纳揆:任命宰相。
意思是指皇帝登基,任命宰相,用于比喻政权刚刚建立。
造句:登庸纳揆之时,草昧经纶之日。
(出自:《隋书·高祖纪》)2、应天受命的拼音、释义与造句应天受命(yìng tiān shòu mìng),意思是指顺应天道,承受天命。
多指帝王登基。
造句:今陛下应天受命,括地登枢。
(出自:唐·陈子昂《为乔补阙庆武成殿表》)3、出震继离的拼音、释义与造句出震继离(chū zhèn jì lí),意思是指帝王登基即位。
造句:陛下出震继离,我等必将尽心辅佐。
4、应天从民的拼音、释义与造句应天从民(yìng tiān cóng mín),意思是指上应天命,下从民心。
多用为帝王登基继统的美词。
造句:陛下受命,应天从民。
(出自:《南齐书·谢蕍传》)5、南面称尊的拼音、释义与造句南面称尊(nán miàn chēng zūn),意思是指称王称帝。
造句:不知国家大义,徒以南面称尊,自取灭亡。
(出自: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
九州天子和谁在一起了?
小舟虽然喜欢世子吕归尘,但最终两人没有在一起。
小舟应天受命,成为了大胤王朝新一代女皇,下嫁给了百里煜。
应天受命其他应用
组词
应组词天组词受组词命组词笔顺笔画
应笔顺笔画天笔顺笔画受笔顺笔画命笔顺笔画近义词
应近义词天近义词受近义词命近义词反义词
应反义词天反义词受反义词命反义词应天受命成语接龙
正接
命不该绝命薄缘悭命词遣意命辞遣意命俦啸侣命根子命蹇时乖命里注定命染黄沙命若悬丝命世之才命悬一线命与仇谋命运多舛命在旦夕命中注定命在朝夕反接
八方呼应表里相应此动彼应此发彼应东鸣西应风从响应桴鼓相应混应滥应连锁反应鸣鹤之应群山四应如响而应山崩钟应山鸣谷应声求气应首尾相应鼍鸣鳖应天人感应天人相应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同声相应同声之应望风响应闻风响应外合里应心口相应心手相应休征嘉应因果报应一呼百应遥呼相应云合响应云集响应鼋鸣鳖应有求必应有求斯应一响百应遥相呼应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熬心费力鞭辟着里闭目塞耳不为五斗米折腰簸扬糠秕不知者不罪臭不可闻瞠乎后矣春来秋去残民害物出世离群传诵一时藏头漏影吃哑巴亏独步一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负海涵诞幻不经呆里撒奸得意忘象洞幽烛微耳不旁听恩重如山风流千古反目成仇非人不传风檐寸晷干城之将孤孤单单官官相卫光明洞彻观眉说眼后会可期花花绿绿浩浩荡荡海角天隅狐群狗党虎穴得子涸辙之鲋尽瘁鞠躬救过不赡鸡鸣戒旦极目远望解囊相助进贤黜佞进贤退佞吉祥止止江洋大盗快刀斩乱麻狂风骤雨狂瞽之说了不长进老古板六合之内愣愣瞌瞌老迈龙钟劳心苦思怜新厌旧连中三元莫可究诘毛手毛脚毛头小子拟规画圆鸟惊鼠窜女貌郎才鸟啼花怨牛衣岁月贫不学俭被山带河拑口禁语千里同风求人不如求己清新俊逸拳中掿沙强直自遂热情奔放入主出奴善财难舍势单力薄丧家之狗声名赫奕食毛践土随世沉浮审时度势收视反听生死无贰四停八当塞翁得马伺瑕抵隙所向无前生众食寡踢断门槛天华乱坠谈吐风雅物归旧主误入歧途无施不可舞衫歌扇巫山洛浦无头苍蝇妄谈祸福析圭儋爵先河后海稀奇古怪稀世之珍忧谗畏讥猿藏熊缘饮恨而终云集景从一刻千金玉楼金阙一模二样眼明手快一面之辞依山傍水有条有理移天易日于心无愧运移时易指敌忘身箴规磨切众口一辞赈贫贷乏周妻何肉追驷不及坐失时机钻头觅缝张王赵李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yingtianshouming36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