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尺之童的意思五尺之童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五尺之童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五尺之童
- 拼音: wǔ chǐ zhī tóng
- 频率: 一般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偏正式
- 解释: 指尚未成年的儿童。
- 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儿童。
- 典故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 成语示例:西汉·董仲舒《粤有三仁对》:“是以仲尼之门,~,羞称五伯。"
- 英文翻译:
五尺之童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五尺之童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释义】幼年的孩童。
古时的五尺约为现在的三尺。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
战国时,滕文公以仁政待民,国风清明。
楚国的学者许行带领弟子来到滕国,希望成为滕国百姓,他宁愿和弟子穿着粗布衣服,织席贩履为生。
滕文公宽厚地给了他们一处宅院。
过了一阵子,许行对滕文公开始不满意了。
他说:“滕文公还不算贤明,贤明的君主应该和百姓一道耕田种地……”另一位学者陈相,很赞成许行的话,便去对孟子说了。
孟子却反问陈相说:“许行的饭锅是自己造的吗?他的农具是自己做的吗?他的衣帽是自己缝的吗?”陈相说:“都不是自己做的,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百姓有百姓的事,国君有国君的事,如果一件件东西都要是自己制造出来的才能使用,国君就得率领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我看许行讲的是邪说,不应该相信他……”陈相辩解说:“不过依照许行的话去做,市场上就不会有欺假的行为,价钱公平一致,即使是打发五尺之童去买东西,也没有卖主欺他;布匹、丝绸长短一样,价钱便一样;麻线、丝绵轻重一样,价钱也一样;鞋子大小一样,价钱也一样。
”孟子开导陈相说:“你说的不对呀,价钱一样并不一定是好事。
因为各种物品的质地不同,有好有次,所以价钱就应该有高有低,假若不分优劣一律划为同样价钱,那样会使天下发生混乱的。
你想一想,好鞋和坏鞋卖同样价钱,谁能高兴呢?许行的话是虚伪的,照他的办法是治理不好国家的!
”
求翻译: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译文: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小孩子到市场去(买东西),也没有谁欺骗他。
出自《孟子·滕文公子》: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翻译:如果顺从许子的学说,市价就不会不同,国都里就没有欺诈行为。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买东西),也没有人欺骗他。
【出处】:《孟子·滕文公子》:“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 即使小孩到市场上(买东西),也没有人欺骗他
外无期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是出自哪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出自: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陈情表》,原文如下: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译文:
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使五尺之僮荷杖而随之?
意思是:让一个五尺高的牧童拿着鞭子去放牧(羊群)。
原文出自刘向《说苑·政理》:君不见夫羊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杖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
译文:你见过放羊吗?几百头羊一群,让一个五尺高的牧童拿着鞭子去放牧,要羊群往东就往东,要羊群往西就往西。
“内无技工强劲之旅,外无应门五尺之童,国恒亡”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好像打错了吧。
应该是“外无积功强劲(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国恒亡”。
这是以家喻国,意思是国家外面要是没有强力的同盟,内部没有诚实可靠的臣子,国家肯定会灭亡的。
内无应门五尺之的内?
内,家中,家里。
五尺之童,借指小孩。
句子的意思是,家里面连个答应开门的小孩都没有。
形容十分的孤独寂寞。
语出李密《陈情表》。
五尺童子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五尺童子 [拼音]wǔ chǐ tóng zǐ [释义]五尺:古代尺短,所以以五尺指儿童的身高。
泛指儿童。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之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
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意思?
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的为耻。
出自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通典·选举三》中沈既济所说的话。
这段话说明了科举制度带来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