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民涂炭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万民涂炭的意思万民涂炭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万民涂炭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万民涂炭
拼音: wàn mín tú tàn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贬义词
结构: 主谓式
解释: 涂:泥淖;炭:炭火。万民如同陷入泥淖坠入火海一般。形容广大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

语法: 作谓语、宾语;指民不聊生。
典故出处: 《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成语示例:清·陈忱《水浒后传》第24回:“其时四野萧条,~。"
英文翻译: plunge the people into misery and suffering <people in great affliction>

万民涂炭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西游记斗法降三怪的主要内容,不要太少?

一、云台显圣   

唐僧和鹿力大仙在高台上坐禅,羊力变臭虫扰乱唐僧注意力,悟空变“蜈蚣”叮鹿力,唐僧胜。 二、隔板猜物   

唐僧和羊力竞猜柜中物,先后为宫衣(破烂流丢一口钟),仙桃(桃核),道童(和尚),唐僧胜。   

三、与虎力比求雨   

悟空与各仙约定好信号,唐僧求雨成功。   

四、砍下头颅还能长上   

悟空与虎力比砍头,悟空先,虎力差土地害悟空未成;虎力砍头时悟空变一狼狗衔头而走,虎力现原形死亡。   

五、开膛剖肚

悟空与鹿力比剖腹,变一鹰叼走它的内脏,鹿力死亡。   

六、滚油锅

找来北海龙王破羊力的“冷龙”,羊力死亡。

话说唐僧取经路过车迟国,这个国家很大,很富裕,只是国王敬道灭僧。孙悟空依惯例前去打探,一是探路,二是探有没有妖怪,他好立功果。

孙悟空变作一个道士,去问两个小道士,小道士说,你来对地方了,这城中文武官员好道,富民长者爱贤,大男小女见我等拜请奉斋,就是万岁君王也好道爱贤。

孙悟空又去问一群和尚,和尚们说:“我们这一国君王,偏心无道,只喜得是老爷等辈,恼的是我们佛子。”

在和尚眼里,国王无道,怎么无道?偏心。只喜欢道士,不喜欢和尚。

来到庙里,和尚们说:“这寺是先王太祖御造的。”可见,车迟国原先是信佛的国家。怎么后来就不信佛了呢?

原来,只因二十年前,一场干旱,国王拜天求雨而起。

一个道士对孙悟空说出了原因:“你不知道,因当年求雨之时,僧人在一边拜佛,道士在一边告斗,都请朝廷的粮饷。谁知那和尚不中用,空念空经,不能济事。后来我师父一到,唤雨呼风,拔济了万民涂炭。却才发恼了朝廷,说那和尚无用,拆了他的山门,毁了他的佛像,追了他的度牒,不放他回乡,御赐与我们家做活,就当小厮一般。我家里烧火的也是他,扫地的也是他,顶门的也是他。”

这里的和尚很悲惨,和尚们被朝廷捉了去,赏给道士们当奴仆使唤。车迟国的地界很宽,“各府州县乡村店集之方,都有一张和尚图,上面是御笔亲题。若有官职的,拿得一个和尚,高升三级;无官职的,拿得一个和尚,就赏白银五十两。”

和尚悲惨的原因:是他们求不来雨,空念空经,空吃朝廷粮饷。

道士得志的原因:是他们的三个师父能呼风唤雨,拔济万民。

孙悟空听说他们的师父能呼风唤雨,估计就是妖怪,于是,动了心思,想拿他们立功果。

这三个师父乃是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都在车迟国做国师。他们虽有些小法术,但还不是正果,应该算作妖怪。不过,他的“五雷法”却是个真的。

这“五雷法”有什么用处?

原文1. 天君道:“那道士五雷法是个真的。他发了文书,烧了文檄,惊动玉帝,玉帝掷下旨意,径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府下。我等奉旨前来,助雷电下雨。”

原文2. 原来那些土地神氐因他有五雷法,也服他使唤。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道士发的公文是真的,既能求得雨来,又能使唤土地。那么,这三个家伙就绝对是天庭系的妖怪。虽然他们没有正式编制,但依然可以发布一些正式的公文,驱使一些低级的小神,并且一报上去,玉帝就批。

看样子,他们还只是呆在基层锻炼的晚辈,已经上岗执行公务20年了,只是还没转正。许多朋友对此难以理解,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况啊。

因此,这三个国师,准确地说,还处于“半妖半仙”的状态。能不能最终圆满的成为有正式编制的神仙,就要看他们在试用期的表现如何。

凭良心说,他们表现的较好,弄的车迟国20年风调雨顺。并且,他们也并不是做恶多端之辈。

1. 他们解决车迟国的干旱问题,比较得人心,若逢天干,就会有乡老们来求国师降雨,国师有求必应,拔济万民涂炭,这是在做好事。

2. 他们对国王忠心耿耿,除了负责降雨工作,还想尽种种办法,盖三清观为国王祈福延寿。

3. 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是要吃唐僧肉的妖怪。也没看到车迟国有吃人的记录。就凭这一点,他们可以算做是妖怪中最好的妖怪了。

他们仅仅只是对本地和尚不太友好,究其原因,还是怪那些和尚自己没本事。

这国师是因二十年前的干旱问题来的,按说,不至于和取经队伍发生冲突,那么,这一场冲突又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来看一下整个过程:

起先,是孙悟空打死了两个小道士,晚上又伙同八戒、沙僧去三清观,毁了圣像,偷吃供品。

出家人,又赶路,辛苦,偷吃也就偷吃了,可以理解,如果他们不出声,也没什么事,吃完了回去睡觉,第二天倒换关文,继续上路,不就行了?

可第二天到国王处倒换关文的时候,三个国师赶来阻拦说:且慢,他们昨天如何如何......

那么,这国师怎么知道昨天的事就是他们几个干的呢?

《西游记》第45回,孙悟空让三个国师喝了他们的尿之后说:“我弄个手段,索性留个名罢。”大叫道:“吾将真姓,说与你知。大唐僧众,奉旨来西......蒙你叩拜,何以答之?哪里是什么圣水,你们吃的都是我一溺之尿!”

那道士闻得此言,拦住门,一齐动叉钯扫帚瓦块石头,没头没脸往里面乱打。

孙悟空把圣像毁了,供品也偷吃了,尿也给他们喝了。为什么还要说出“大唐僧众”的真实姓名来?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因此,这一次的佛道交锋,是孙悟空主动挑起来的,不像前三次,是道派先惹的他们。

孙悟空为什么要没事找事呢?为了功果。我们来看前三次:

1. 黄袍怪,玉帝包庇了,孙悟空没捞到功果。

2. 金银童子,送了老君人情,孙悟空又没捞到功果。

3. 红孩儿,观音菩萨弄去了,孙悟空还是没有捞到功果。

他已经空费了三趟力了啊!花那么大代价,业绩就是上不去!你说咋办?!现在好不容易碰到几个道行浅的,他能就这样轻易放过吗?!

于是,在孙悟空的循循诱导下,双方开始了斗法。

比求雨,比静坐,比猜物,逐次升级,越赌越大,一直赌到砍头、剖腹、下油锅的时候,双方都把性命押上了,孙悟空才哈哈大笑道:“造化,造化!买卖上门了!”

这买卖,就是功果。

这一次,三个国师死在孙悟空手里,孙悟空连得了三个功果。羡慕的猪八戒见了,咬着指头,对沙僧道:“我们也错看了这猴子了!”

或许有的朋友会问,为什么这一次没有天上的大神仙来救这三个妖怪呢?这一回妙就妙在孙悟空并没有“降妖捉怪”,而是在和他们“赌博”,既然是赌嘛,技不如人,愿赌服输!

三个国师都死了,那国王就倚着龙床大哭,泪如泉涌,只哭到天晚不住。

他哭什么呢?没人给他求雨了,也没人给他祈福了。这个损失大呀!还要按孙悟空的,再出榜招僧,招这些和尚来做什么?吃白饭啊,这些和尚又不会求雨。

从利国利民的角度来讲,留这三个国师性命,应该是利大于弊的。至少他们可以求雨,还能做点事,并且也没见他们做什么坏事,不是孙悟空说的那么严重。

如果孙悟空不取他们的性命,双方最多就是平手,国师怎么着都拿他们没办法的,最后必然还是各走各的路。这才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做法。只是这样一来,孙悟空的功果就又没了。

孙悟空呢?他才不管你咧,功果一到手,下一步是什么?马上开路。

行者高呼道:“他本是成精的山兽,同心到此害你,因见气数还旺,不敢下手。若再过二年,你气数衰败,他就害了你性命,把你江山一股儿尽属他了。幸我等早来,除妖邪救了你命,你还哭甚?哭甚!急打发关文,送我出去。”

大水之后必有瘟疫出自哪里?

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大疫之后,更有大荒。出自明代西泠狂者的《载花船》。

意思是:天下发生大战乱之后,就必定会出现大的瘟疫,大瘟疫之后,还会出现大饥荒。

出处原句:《载花船》五:常闻得人说,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大疫之后,更有大荒。眼见得金家人马每每杀来,万民涂炭,把宋帝直赶至此地,整岁构兵,酿成灾疫,这两句也是应验的了。

关于碳的形容词?

关于碳的形容词语有以下:

取之不竭:指的是物产非常丰富,无法使用尽。

用之不尽:指的是无法使用完。

物产丰富:物产丰富的意思是出产的物品种类多,数量大。

地大物博: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物尽其用:尽:全部,指充分发挥。用:用处。让各种东西都能充分地发挥它们的功用。

冰炭不投】比喻彼此合不来。

【冰炭不同炉】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

【冰炭不同器】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冰炭不相容】冰:冰块;炭:炭火。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并存。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冰炭同器】比喻两种人或两类事物虽然存在于一个地方,但性情各异。

【冰炭相爱】爱:亲近。冰和炭互相接近。比喻互相救助。

【苍生涂炭】涂: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进火坑那样痛苦。

【践冰履炭】踩冰踏炭。比喻历经各种艰险。

【踞炉炭上】踞:蹲、坐。蹲在炉子的炭火之上。形容处境险恶,不堪忍受。

【民生涂炭】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黎庶涂炭】形容人们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

【漆身吞炭】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枘凿冰炭】比喻事物尖锐对立,互不相容。

【生民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生灵涂炭】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势如冰炭】就像冰块和炭火一样。形容两者不能相容。

【生人涂炭】生人: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吞炭漆身】以之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涂炭生民】涂:泥沼;炭:炭火;生民:百姓。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涂炭生灵】涂:泥沼;炭:炭火;生灵:百姓。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吞炭为哑】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改变声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万民涂炭】涂:泥淖;炭:炭火。万民如同陷入泥淖坠入火海一般。形容广大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

【握炭流汤】握炽炭,蹈沸汤。比喻不畏危难,敢于用命。

【挟冰求温,抱炭希凉】夹着冰块以求温暖,抱着火炭希望能凉快。比喻行动与目的相违背,必然徒劳无功。

【雪里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坐于涂炭】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三国演义第六回原文?

陈宫举起宝剑要把曹孟德给杀喽。可是剑也举起来了,他这手也下不去了。怎么回事儿呢?陈宫转念这么一想,我是为了报国呀,才跟随着这不义之人来到了此地。今儿个我要是把他杀喽,我岂不也落一个不义之名啊。怎么办呐?唉!我不如离开他得了,另寻去处。

陈宫想到这儿,把剑轻轻地还入鞘内,把门儿拉开来到院内,找到自己的马,出了店房,陈宫走了。

陈宫刚走,曹操醒了。他回头一看,哎?陈宫怎么不见了?曹操就起来了。点着灯他这么一找,不单陈宫不见了,马也没了。噢他这才明白,公台是弃我而去呀。人家离开我了。为什么呢?不用问,这准是我那两句话,他伤了心了。我说,宁愿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陈宫看我是个不仁不义之人,这才离开我。

到了陈留这儿见着了他的老父亲曹嵩。他父亲一看,“哎呀,孩子,你闯了这么大的大祸,天下各地都在绘影图形捉拿于你,你是隐藏起来呀?还是就呆在陈留?”

“老爹爹,孩儿想尽散家财,打刀枪制盔甲,招兵买马聚草屯粮,联合天下各路英雄好汉,灭董贼,重整汉室。”

“哎呀”老曹嵩一听高了兴了,我这儿子行啊,有这么大的志向。“好,老父情愿,把所有的家财散尽。”

这老头,开始典房子,卖地,把钱全拿出来了,买铁,买马。买铁干嘛呀?打刀枪没这玩意儿不行啊,制盔甲也需要铁呀。然后又插旗一杆大旗来,上写“忠义”二字。曹操就在陈留这儿招开了兵了。一听说杀董卓扶汉室,大家甭提多高兴了,都争着抢着来啊。还有往这儿送粮草的呢。

来了好多英雄好汉,乐禁、李典,曹仁,曹洪,夏侯敦,夏侯渊。这夏侯弟兄可不是外人,感情是曹操的本家兄弟。曹操的父亲曹嵩啊,是宦官曹腾的一个过奉儿子,所以这么姓了曹了。自己的几个兄弟来了,曹操更高兴了,而且夏侯敦、夏侯渊的本领还非常好呢。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啊。这次听说曹操在这儿招兵,他们带来了好几千人马。嘿哟,曹孟德真是平地一声春雷呀。这气派可大了!

他马上,就给各路诸侯把信发出去了。请诸侯到这儿来,是共议国家大事。扶汉室,讨董贼。曹操这第一封信,就写给袁绍。因为袁绍最恨董卓啦,袁绍看不惯董卓那骄横霸道胡作非为。俩人不是在酒席宴前打起来了嘛。后来袁绍一气之下走了。董卓怕他造反呐,封他个渤海太守。袁绍手下有人马呀,所以这第一封信给他了。

袁绍接着曹操这封信,当即就起了兵了。袁绍这一起兵,各路诸侯是纷纷而至啊。

第一路诸侯来的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袁阔成读作 “孔秀”,发音实为 “孔宙”)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路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汉献帝原封陈留王)

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汉献帝日后被篡位,封作山阳公)

第九路济北相鲍信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三岁让梨,三十岁却不让天下,堪称忠臣孝子)

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陶谦日后三让徐州给刘备)

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马腾,马超,马岱父子三人还有大段精彩故事)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别忘了旗下的赵云赵子龙)

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

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日后三分天下之一)

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只有第十四路诸侯北平太守公孙瓒还没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公孙瓒怎么来晚了呢?原来他在路上遇到了几位英雄好汉。他碰上谁了?不是旁人,就是张飞鞭督邮之后离开安喜县的刘关张兄弟三人。

公孙瓒怎么认识刘备呢?因为公孙瓒和刘备是同窗好友。没想到今儿在这儿碰上了。他一问刘备,刘备把前番经过这么一说,自己现在在哪儿呆着呢?在刘恢那儿避难呢。

“哎呀呀贤弟呀,你赶快跟我去吧。咱们和曹操曹孟德合兵一处,灭董贼重扶汉室。”说到这儿公孙瓒看了看刘备身后的二兄弟,“啊这是什么人呐?”

玄德这才给引见,“这是我的二弟关羽,三弟张飞。”

“哎呀!”公孙瓒一听,“久仰大名啊!现在不知道两兄弟官居何职?”

“呵呵,我二弟,是马弓手,我三弟是步弓手。”

公孙瓒一听泄气了,这么大本事的人,才是个马弓手步弓手哇。这简直是两颗明珠埋在土里一样啊。“得了,别在这儿呆着了,快跟我走吧。”

因为这个公孙瓒晚到了两天。总算赶到了,他把人马扎住了一看,哎呀!联营扎出去二百多里呀,那帐篷角压着帐篷角啊。称得起是旗分十色,真是兵是兵山将是将海。站到远处手打凉棚这么一看啊,无边无沿。将如猛虎,马似蛟龙,盔明甲亮,刀枪跃眼,鼓号声声,旌旗蔽日。中军好似斑斓虎,巡营小校似狻猊。

曹操一看诸侯都到了,他是杀牛宰马大宴群雄啊。这么多的诸侯,得选个盟主哇,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费,不能群龙无首哇。那么谁担当这个盟主呢?

曹操提了一个人,说只有袁绍袁本初,能有资格担当这个盟主。袁家四世三公,德高望重。

袁绍心里是挺高兴啊,不能说好就是我吧,怎么也得客气两句啊。“哎不行不行,孟德,袁绍无能啊。我怎么能担当这样的重任呢?还是选别位诸侯吧!”

大家一听,“唉袁绍公您就不用客气啦,只有您够资格能担当这一盟主。”

空口无凭不行啊,就这么喝着酒一说就完啦。怎么办?明日一早,得登台拜印。当天晚上就修起一个台子来,这个将台高三丈,一共是三层啊,分天地人三才。旗分五色,红黄蓝白黑。分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缺了中央戊己土),左有白旄(方言土话读作“毫”),右有黄钺。白旄,就是旗子顶上扎这么一撮子羽毛。这黄钺呢,斧子出尖儿叫钺。光有这钺还不行,还得拿金色儿把它涂了。摆这么两综东西干什么呀?为了显示庄严,和权威。

袁绍袁本初,衣冠楚楚,环佩叮当,肋下佩剑,是挺身走上将台。拈香下拜,然后是高声朗读盟约。盟约这个大意呀,就是汉室不幸,贼臣董卓专权,毒死了皇帝,杀害黎民百姓。以袁绍为首的各路诸侯同心协力灭贼兴汉。是谁也不准有二心,黄天后土祖宗明灵啊。

随后这些诸侯跟着都跪下了。磕完头起来,歃血为盟。什么叫歃血为盟啊?这歃血为盟是古代人盟约的一种重要形式。把血抹到嘴上,这就表示决心已下是永不悔改呀。

袁绍走下将台,升了中军宝帐。中军官,捧印官,传令官,叉手而立。捆绑手,刀斧手,列立两旁。袁绍看了看各路诸侯,“列位大人,袁绍不才,承蒙诸公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国有常刑,军有纪律。各宜遵守,勿得违犯。”

大家异口同声,“我等,有令则行哇”

袁绍拿起一支令箭来,“袁术听令!”

“在!”

“我赐你令箭一支。”

“不知盟主哪厢使用?”

“命你,为督粮官,押解全军粮草,不得有误!”

“得令!”

“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听令!”

“在!”孙坚,啪,一挑鱼踏尾,几步走到帅案前。这位可了不得啊,素有江东猛虎之称。

“命你统兵十万,为全军先锋官,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兵法汜水关,不得有误!”

“得令!”孙坚立刻率领自己手下四员大将,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当夜领兵,兵进汜水。

这汜水在哪儿啊?就是现在河南荥阳以西。虎牢关,就在那儿!

人马还没到汜水呢,汜水关的流星探马已经报进了相府。可把董卓吓坏了,当即升殿议事,把文武全找来了。“如今各路诸侯兵犯汜水,我们该怎样迎敌呀?”

董卓的话还没说完呢,吕布就过来了。“相父,这有什么可怕的呀。您就给我一支将令,我视这群诸侯如草芥。”草芥?就是小草籽儿。“我把他们的首级全拿来,你把它高挂国门!以儆效尤。”

“哼哼”董卓一看,“我有温侯吕布,老夫无忧矣。”

董卓刚要把令箭交给吕布,在殿脚下恼了一位,他大喊了一声:“且慢!杀鸡焉用牛刀!此区区小事,何劳温侯大驾!某家不才,在汜水关前,杀这些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

呀嗬,董卓一看,我这儿能人不少哇。这是谁啊?他举目一看,在殿脚下站立一员大将。

此人身高九尺开外,生的是虎体狼腰,豹头猿臂,面如生蟹盖。那脸跟生螃蟹盖似的,青须须蓝汪汪绿不叽紫拉毫青。眉横一字,是赤眉虬髯。虬髯?别人那胡子都一绺一绺的,他这胡子全打着卷儿,用手这么一揪,二尺多长,一撒手,突噜噜又全回去了,卷毛胡子。头戴青铜狮子盔,朱缨倒挂,搂颌带密排金钉,身穿大叶青铜甲紫战袍,上绣海水江涯,宝蓝色中衣,足蹬五彩战靴。此位乃是关西好汉,大将华雄。在他身后有一名小校,给他扶着那口大刀。诶哟我的个天,这口刀叫三亭冷艳朔合扇板门刀,刀头长三尺三寸三分三,背儿厚一指刃薄一丝光闪闪明亮亮冷森森逼人之寒夺人的二目,刀上的血槽都满了,是杀人不计其数。

方才那几句话说的是多狂呐,杀这些诸侯的脑袋就像由兜里往外掏点儿东西一样。一点儿也不狂,这人是真有本领。

董卓心中大喜呀,当时是派精兵五万,以华雄为大帅,胡轸为先锋,赵岑为副将,派李肃为谋士。叨唠唠一声炮响,兵离京城来到汜水关。

刚到了汜水关,有人讨战,华雄领人马杀出城外刚把队伍列好,华雄一看,对面有一面大旗,旗上写着一个“鲍”字,感情不是孙坚的人马。哪儿来这么一哨人马呀?感情是第九路诸侯济北相鲍信他兄弟,鲍忠的人马。

鲍忠从哪儿来呀?袁绍一传令派孙坚走了,鲍信心里就不痛快。哎呀,这孙坚要去了,打进汜水关直捣洛阳,这功劳不就是他的了嘛。他秘密地把他兄弟给派出来了,抄小路,奔汜水关来了。

鲍忠跑的挺快,到这儿一见华雄她也不知道华雄多厉害。刚一报名,一个照面儿,连个回合都没走哇,叫华雄手起刀落,斩鲍忠人头于马下。

刚把鲍忠给杀了,孙坚就赶到了,是两军大战。这一通儿杀呀,由打晌乎杀到晚上,结晚上杀到了掌灯,杀的是伸手不见掌对面不见人马仰人翻呐。孙坚的人马,叫华雄杀得大败啊。孙坚还没吃过这亏呐,一下子大败了三十里才算扎住了营寨,收拾残兵败将。

打了败仗就够惨的了,粮草还接济不上了。督粮官袁术哪儿去了?袁术呐,根本就没给发粮。袁术想啊,孙坚乃江东一猛虎呐,这要把粮食给他供足了,他取下了汜水,然后到洛阳杀死董卓,这功劳不就全归他了。我呀,我不给你粮草。

军无粮自乱。果然,孙坚这人马就慌了。没有粮草怎么打仗呢。

汜水关的李肃来见华雄:“华将军,孙坚大营里没粮啦。将军何不趁此时偷营劫寨,生擒孙坚。”

“先生,言之有理。”

他们人穿软甲,马摘銮铃,前来偷营劫寨。孙坚,一点儿防范都没有。华雄的人马到了大营营门这儿还不知道呢。一声炮响,杀进大营。孙坚是慌忙披挂上马,忙中出错呀,怎么能抵挡得了华雄?让华雄杀的呀,人马是四散奔逃。

祖茂保着孙坚且战且走,好不容易杀出一条血路,可是奇怪呀,孙坚往那边儿跑哇,华雄的人马往哪边儿追。怎么回事儿呢?孙坚头上戴着一顶飞龙烈焰冠,他这帽子上,有很多珠宝,晚上在月光下一照哇,这顶帽子通红,特别醒目。

有人就告诉华雄了,“华将军,那戴赤冠的,就是孙坚。”

华雄传令,一定要将他生擒活捉。

所以孙坚往哪儿边跑,华雄的人马就往哪边儿追。祖茂这么一看,明白了,“主公哇,您这帽子太扎眼了,您把冠给我得了,我把头盔给您,您往北走,我往东去。”

“好好好。”

他和孙坚把头盔换了,孙坚往北去了,祖茂往东边儿跑,华雄就拿祖茂当了孙坚了,是死追不舍。祖茂跑着跑着,一看路边有一片树林,在这个大道口这儿啊,孤零零有这么一棵树剃,有一人多高。祖茂心生一计,他把这帽子摘下来,奔儿,就扣这树桩子上了。然后他一拨马,藏到树林子后边儿去了,他打算,要暗算华雄。

华雄领着人追着追着一看,嗯?孙坚怎么站那儿不走了?他吩咐人,“乱箭齐发,给我攒死他。”

随着一阵帮锣声,那箭像冰雹雨点一样,射了半天呐,嘶,这人还在这儿站着,奇怪呀。他派几个小校到跟前去看。几个小校摸过来这么一瞅啊,嗨,感情是树桩子。我说射他,他不动地方呐。这么射,射到五月节,他还得在这儿站着。

华雄一抖缰绳,刚到近前,祖茂从树林子里边窜出来了。祖茂的刀还没等举起来呢,华雄一个大鹏展翅,劈祖茂于马下。然后,人家掌得胜鼓回城了。孙坚他们,大败而归。

袁绍一听到禀报可吓坏了。这还了得?江东猛虎叫人家给杀败了,而且华雄刀劈祖茂,诶呀!立刻升帐!把所有的诸侯全都请来了,商量商量这得怎么办呐?华雄这员将怎么这么勇啊?

这些诸侯来到中军帐刚坐下,小校来报:“华雄讨战!”

这华雄来的也太快了,想开了口子的水一样,这人马就拥到袁绍的营前了。不单来讨战啊,他让他手下的军校,用一根儿五丈多长的大杆子,挑着孙坚那顶烈焰冠,在营门前骂战。你说,这多寒碜人呐。

袁绍一想,这还了得了?“什么人,到阵前取华雄首级?”

旁边儿过来一员小将,“末将愿往!”

袁绍一看,是小将俞涉,“多加小心。”

“料也无妨。”俞涉披挂上马,杀出营门。

工夫儿不大,小校来报:“启禀盟主,华雄刀劈俞涉!”

“嘶啊?”出去连一个回合都没走上就让人给宰啦?“哎呀!这华雄如此厉害吗?”

“慢来!盟主休得长华雄的威风灭我们的锐气!末将不才,我愿生擒华雄于帐下!”

袁绍一看不是旁人,是大刀潘凤,“潘将军,接令!”

潘凤提刀上马,一声炮号杀出辕门。没有片刻之功小校慌忙来报:“报嗷”这报那音儿是从脑后出来的。“启禀盟主大事不好!潘将军到阵前会华雄未战三合被华雄砍于马下!”

“哎呀!”袁绍一听有点儿吓傻了。这华雄这么勇么?“还有哪位将军讨令去战?”

帐里边儿没一个言语的。谁还敢接这令,袁绍看了看,“嘿嘿可惜啊,我手下两员大将,颜良、文丑,一个都没来。今日如有二将在我身边何惧华雄?”

袁绍刚说到这儿就听有人冷笑,啊?他举目一看在公孙瓒身后站立一人,此人身高八尺开外,生的是面如重枣卧蚕眉丹凤眼胸前飘洒五绺长髯,头上戴鹦哥儿绿匝巾,身穿鹦哥儿绿的战袍。

“冷笑者何人?”

这员将一听问他,抢步上前叉手施礼,“末将不才,姓关名羽字云长。愿讨盟主一令,到阵前取华雄首级。”

“官拜何职?”

“马弓手!”

“嗨嘿”还没等袁绍说话,把袁术给气晕了,什么什么?马弓手也敢讨令?那还不得让人华雄笑话死啊?“小小的马弓手,也敢抢令迎敌,还不给我打出帐外,更待何时?”

“且慢!”让曹操给拦住了,“术公差矣!此人既然口出大言,必有惊人本领。让他阵前一战又奈何妨?战得华雄还则罢,战不得华雄回来再治罪也不迟。”

“嗯”袁术不言语了。袁绍一听有理,把令箭举起来。举起令箭他看了看,又把令箭放桌上。“列位大人,关羽到在阵前,若被华雄得知是一马弓手,岂不笑杀我等?”

“哎”曹操摆了摆手,“本初何出此言?你看,关云长气度非凡相貌堂堂,到阵前华雄怎么能知道他是马弓手呢?”

“呃这个……”袁绍没词儿了

曹操把令箭接过去了,吩咐人,帐外给云长备马。就在备马这时候,曹操,亲手给关羽倒了一杯酒,举到他的面前,“云长,饮下此酒,再战不迟!”

云长手捻胡须看了看曹孟德,“多谢曹公厚意,此酒先暂放此处,关某,去去就回!”

说完了,他走出帐外,手提青龙偃月刀,跨马出营。工夫不大,就听营门外,是旌鼓大作号角长鸣。震天动地,好像山崩地裂一样。那鼓敲得都震心呐。这些诸侯哇,都坐不住了,一个个面有惊慌之色。袁绍一听,完了!关羽此时,早已被人斩于马下。这时候替关公担心的,得说是刘备刘玄德啊,玄德替二弟捏把冷汗,能打得了华雄嘛?更着急的,是张飞张翼德,他站在大哥身后一劲儿擦拳磨掌,后悔刚才,没讨一支令,到阵前,给二哥助助威。袁术坐那儿冷眼看着曹操,心说,关羽被斩我看你这脸往哪儿搁。曹操坐那儿若无其事。

就在这时就听大帐外马走銮铃之声,跟着腾腾几步,云长打外边儿进来了,他高挺胸膛手捻长髯微合二目用手一抖,腾咕噜噜噜把华雄的首级扔进了大帐。

曹操用手一摸刚才那杯酒还没凉呢。

云长停杯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三国演义》第六章是董卓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长沙太守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离开了洛阳,准备回江东发展大业。

以下为原文: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却说张飞拍马赶到关下,关上矢石如雨,不得进而回。八路诸侯,同请玄德、关、张贺功,使人去袁绍寨中报捷。绍遂移檄孙坚,令其进兵。坚引程普、黄盖至袁术寨中相见。坚以杖画地曰:“董卓与我,本无仇隙。今我奋不顾身,亲冒矢石,来决死战者,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私;而将军却听谗言,不发粮草,致坚败绩,将军何安?”术惶恐无言,命斩进谗之人,以谢孙坚。

忽人报坚曰:“关上有一将,乘马来寨中,要见将军。”坚辞袁术,归到本寨,唤来问时,乃董卓爱将李傕。坚曰:“汝来何为?”傕曰:“丞相所敬者,惟将军耳。今特使傕来结亲:丞相有女,欲配将军之子。”坚大怒,叱曰:“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吾不斩汝,汝当速去,早早献关,饶你性命!倘若迟误,粉骨碎身!”

李傕抱头鼠窜,回见董卓,说孙坚如此无礼。卓怒,问李儒。儒曰:“温侯新败,兵无战心。不若引兵回洛阳,迁帝于长安,以应童谣。近日街市童谣曰: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臣思此言‘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一十二帝。天运合回。丞相迁回长安,方可无虞。”卓大喜曰:“非汝言,吾实不悟。”遂引吕布星夜回洛阳,商议迁都。聚文武于朝堂,卓曰:“汉东都洛阳,二百余年,气数已衰。吾观旺气实在长安,吾欲奉驾西幸。汝等各宜促装。”司徒杨彪曰:“关中残破零落。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望丞相监察。”卓怒曰:“汝阻国家大计耶?”太尉黄琬曰:“杨司徒之言是也。往者王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时,焚烧长安,尽为瓦砾之地;更兼人民流移,百无一二。今弃宫室而就荒地,非所宜也。”卓曰:“关东贼起,天下播乱。长安有崤函之险;更近陇右,木石砖瓦,克日可办,宫室营造,不须月余。汝等再休乱言。”司徒荀爽谏曰:“丞相若欲迁都,百姓骚动不宁矣。”卓大怒曰:“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即日罢杨彪、黄琬、荀爽为庶民。

卓出上车,只见二人望车而揖,视之,乃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也。卓问有何事,毖曰:“今闻丞相欲迁都长安,故来谏耳。”卓大怒曰:“我始初听你两个,保用袁绍;今绍已反,是汝等一党!”叱武士推出都门斩首。遂下令迁都,限来日便行。李儒曰:“今钱粮缺少,洛阳富户极多,可籍没入官。但是袁绍等门下,杀其宗党而抄其家赀,必得巨万。”卓即差铁骑五千、遍行捉拿洛阳富户,共数千家,插旗头上大书“反臣逆党”,尽斩于城外,取其金赀。

李傕、郭汜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

卓临行,教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并放火烧宗庙宫府。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庭,尽为焦土。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军士乘势掘官民坟冢殆尽。董卓装载金珠缎匹好物数千余车,劫了天子并后妃等,竟望长安去了。却说卓将赵岑,见卓已弃洛阳而去,便献了汜水关。孙坚驱兵先入。玄德、关、张杀入虎牢关,诸侯各引军入。

且说孙坚飞奔洛阳,遥望火焰冲天,黑烟铺地,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坚先发兵救灭了火,令众诸侯各于荒地上屯住军马。曹操来见袁绍曰:“今董贼西去,正可乘势追袭;本初按兵不动,何也?”绍曰:“诸兵疲困,进恐无益。”操曰:“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诸公何疑而不进?”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遂自引兵万余,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星夜来赶董卓。

且说董卓行至荥阳地方,太守徐荣出接。李儒曰:“丞相新弃洛阳,防有追兵。可教徐荣伏军荥阳城外山坞之旁,若有兵追来,可竟放过;待我这里杀败,然后截住掩杀。令后来者不敢复追。”卓从其计,又令吕布引精兵遏后。布正行间,曹操一军赶上。吕布大笑曰:“不出李儒所料也!”将军马摆开。曹操出马,大叫:“逆贼!劫迁天子,流徙百姓,将欲何往?”吕布骂曰:“背主懦夫,何得妄言!”夏侯惇挺枪跃马,直取吕布。战不数合,李傕引一军,从左边杀来,操急令夏侯渊迎敌。右边喊声又起,郭汜引军杀到,操急令曹仁迎敌。三路军马,势不可当。夏侯惇抵敌吕布不住,飞马回阵。布引铁骑掩杀,操军大败,回望荥阳而走。走至一荒山脚下,时约二更,月明如昼。方才聚集残兵,正欲埋锅造饭,只听得四围喊声,徐荣伏兵尽出。曹操慌忙策马,夺路奔逃,正遇徐荣,转身便走。荣搭上箭,射中操肩膊。操带箭逃命,踅过山坡。两个军士伏于草中,见操马来,二枪齐发,操马中枪而倒。操翻身落马,被二卒擒住。

只见一将飞马而来,挥刀砍死两个步军,下马救起曹操。操视之,乃曹洪也。操曰:“吾死于此矣,贤弟可速去!”洪曰:“公急上马!洪愿步行。”操曰:“贼兵赶上,汝将奈何?”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操曰:“吾若再生,汝之力也。”操上马,洪脱去衣甲,拖刀跟马而走。约走至四更余,只见前面一条大河,阻住去路,后面喊声渐近。操曰:“命已至此,不得复活矣!”洪急扶操下马,脱去袍铠,负操渡水。才过彼岸,追兵已到,隔水放箭。操带水而走。比及天明,又走三十余里,土冈下少歇。忽然喊声起处,一彪人马赶来:却是徐荣从上流渡河来追。操正慌急间,只见夏侯惇、夏侯渊引数十骑飞至,大喝:“徐荣无伤吾主!”徐荣便奔夏侯惇,惇挺枪来迎。交马数合,惇刺徐荣于马下,杀散余兵。随后曹仁、李典、乐进各引兵寻到,见了曹操,忧喜交集;聚集残兵五百余人,同回河内。卓兵自往长安。

却说众诸侯分屯洛阳。孙坚救灭宫中余火,屯兵城内,设帐于建章殿基上。坚令军士扫除宫殿瓦砾。凡董卓所掘陵寝。尽皆掩闭。于太庙基上,草创殿屋三间,请众诸侯立列圣神位,宰太牢祀之。祭毕,皆散。坚归寨中,是夜星月交辉,乃按剑露坐,仰观天文。见紫微垣中白气漫漫,坚叹曰:“帝星不明,贼臣乱国,万民涂炭,京城一空!”言讫,不觉泪下。

傍有军士指曰:“殿南有五色毫光起于井中,”坚唤军士点起火把,下井打捞。捞起一妇人尸首,虽然日久,其尸不烂:宫样装束,项下带一锦囊。取开看时,内有朱红小匣,用金锁锁着。启视之,乃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坚得玺,乃问程普。普曰:“此传国玺也。此玉是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载而进之楚文王。解之,果得玉。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为玺,李斯篆此八字于其上。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风浪大作,舟将覆,急投玉玺于湖而止。至三十六年,始皇巡狩至华阴,有人持玺遮道,与从者曰:‘持此还祖龙。’言讫不见,此玺复归于秦。明年,始皇崩。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光武得此宝于宜阳,传位至今。近闻十常侍作乱,劫少帝出北邙,回宫失此宝。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处不可久留,宜速回江东,别图大事。”坚曰:“汝言正合吾意。明日便当托疾辞归。”商议已定,密谕军士勿得泄漏。

谁想数中一军,是袁绍乡人,欲假此为进身之计,连夜偷出营寨,来报袁绍。绍与之赏赐,暗留军中。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笑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坚失色曰:“此言何来?”绍曰:“今兴兵讨贼,为国除害。玉玺乃朝廷之宝,公既获得,当对众留于盟主处,候诛了董卓,复归朝廷。今匿之而去,意欲何为?”坚曰:“玉玺何由在吾处?”绍曰:“建章殿井中之物何在?”坚曰:“吾本无之,何强相逼?”绍曰:“作速取出,免自生祸。”坚指天为誓曰:“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众诸侯曰:“文台如此说誓,想必无之。”绍唤军士出曰:“打捞之时,有此人否?”坚大怒,拔所佩之剑,要斩那军士。绍亦拔剑曰:“汝斩军人,乃欺我也。”绍背后颜良、文丑皆拔剑出鞘。坚背后程普、黄盖、韩当亦掣刀在手。众诸侯一齐劝住。坚随即上马,拔寨离洛阳而去。绍大怒,遂写书一封,差心腹人连夜往荆州,送与刺史刘表,教就路上截住夺之。

次日,人报曹操追董卓,战于荥阳,大败而回。绍令人接至寨中,会众置酒,与操解闷。饮宴间,操叹曰:“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绍等无言可对。既而席散,操见绍等各怀异心,料不能成事,自引军投扬州去了。公孙瓒谓玄德、关、张曰:“袁绍无能为也,久必有变。吾等且归。”遂拔寨北行。至平原,令玄德为平原相,自去守地养军。兖州太守刘岱,问东郡太守乔瑁借粮。瑁推辞不与,岱引军突入瑁营,杀死乔瑁,尽降其众。袁绍见众人各自分散,就领兵拔寨,离洛阳,投关东去了。

却说荆州刺史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乃汉室宗亲;幼好结纳,与名士七人为友,时号“江夏八俊”。那七人:汝南陈翔,字仲麟;同郡范滂,字孟博;鲁国孔昱,字世元;渤海范康,字仲真,山阳檀敷,字文友;同郡张俭,字元节;南阳岑咥,字公孝。刘表与此七人为友;有延平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为辅。当时看了袁绍书,随令蒯越、蔡瑁引兵一万来截孙坚。坚军方到,蒯越将阵摆开,当先出马。孙坚问曰:“蒯异度何故引兵截吾去路?”越曰:“汝既为汉臣,如何私匿传国之宝?可速留下,放汝归去!”坚大怒,命黄盖出战。蔡瑁舞刀来迎。斗到数合,盖挥鞭打瑁正中护心镜。瑁拨回马走,孙坚乘势杀过界口。山背后金鼓齐鸣、乃刘表亲自引军来到。孙坚就马上施礼曰:“景升何故信袁绍之书,相逼邻郡?”表曰:“汝匿传国玺,将欲反耶?”坚曰:“吾若有此物,死于刀箭之下!”表曰:“汝若要我听信,将随军行李,任我搜看。”坚怒曰:“汝有何力,敢小觑我!”方欲交兵,刘表便退。坚纵马赶去,两山后伏兵齐起,背后蔡瑁、蒯越赶来,将孙坚困在垓心。正是:

玉玺得来无用处,反因此宝动刀兵。

毕竟孙坚怎地脱身,且听下午分解。

三国演义第六回原文: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

君不可因好恶而兴兵?

君子不应该因好坏而举兵打仗,意思就是说不应该因为别人的善恶而去兴师动众地打人家,好恶就是好与坏,兴兵,兴师动众,君,谦谦君子不论是个人和国家作为谦谦君子不应该对方的好坏兴师动众跟人家打仗,国与国之间就是打仗,个人与个人之间就是打架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搵而致战。

没有利益就不行动,不能取得胜利就不用兵,不是危及国家存亡就不可轻易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怨愤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即应停止作战。

这是孙子的慎战原则: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稳操胜券,或者对我方有利,或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否则,就会自食恶果。

隋朝末年,隋炀帝非危而战,三征高丽,生灵涂炭,天怒人怨,不久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李密,翟让,李渊父子从四面八方杀出,中原大乱。隋炀帝逃向江都,任然沉醉于酒色之中。一日,一群叛军持刀进入宫中,杀死守军,围住隋炀帝。隋炀帝说:“我有何罪?”叛军头目马文举厉声说道“你穷奢极侈,轻为干戈,万民涂炭。”隋炀帝说道:“朕负百姓,不负汝等”。司马德说:“普天同怨,何止我等。”今借陛下之首以谢天下。隋炀帝吓得魂飞魄散,苦苦哀求道:“天子怎么能身首分离。”于是自解中带给狐行达,狐即将布套于隋炀帝脖子上,用力一抹,隋炀帝气绝身亡。

试翻译:掌管国家权力的人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喜欢或是不喜欢而发动武力战争。 “君”在这里指国君,是一个国家拥有权力最大的人。“因”在句中可以理解为“因为、凭借”,表示一种因果关系。“好恶”在句中可以理解为“喜欢和讨厌(不喜欢)”。“兴战”在句中可以理解为:发动(挑起)纷端和战争。

极端艰难困苦的成语?

成语标题 成语解释 百孔千创 比喻困苦不堪。

同“百孔千疮”。

出处:宋·周必大《跋宋运判昞奏稿》:“黎庶凋瘵,百孔千创。

” 饱经风霜 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

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雪霜,丝鬓如银。

” 饱经风雨 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

同“饱经风霜”。

出处:孙犁《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我们的道路总算走得很长了吧,是坎坷不平的,也是饱经风雨的,终于走到现在。

” 饱经霜雪 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霜雪,丝鬓如银。

” 饱经忧患 指经历了许多困苦患难。

出处: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第一场:“盛太夫人,夏完淳之嫡母,年五十余,因饱经忧患,甚显衰老。

” 备尝艰苦 备:全、尽;尝:经历。

受尽了艰难困苦。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唐·韩愈《顺宗实录》卷一:上常亲执弓矢,率军后先导卫,备尝辛苦。

” 备尝辛苦 备:尽、全。

尝:经历。

” 不改其乐 不改变自有的快乐。

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出不改其乐。

” 吃苦耐劳 耐:禁受得住。

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

出处:周恩来《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而我们新四军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

” 二旬九食 旬:十天。

二十天中只吃九顿饭。

形容生活极端困苦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

” 鲂鱼赪尾 赪:红色。

形容人困苦劳累,负担过重。

出处:《诗·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毛传:“赪,赤也;鱼劳则尾赤。

”朱熹集传:“鲂尾本白而今赤,则劳甚矣。

” 风霜雨雪 比喻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

出处:元·马致远《黄梁梦》第四折:“一梦中十八年,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

” 扶危济困 扶:帮助;济:搭救,拯救。

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 孤臣孽子 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

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

出处:《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 孤苦伶仃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孤苦零丁 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出处:语出晋·李密《陈情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褐衣不完 褐:粗布衣服。

连粗布衣服也穿不周全。

形容生活困苦。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

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谷,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

” 褐衣蔬食 褐衣:粗布衣服;蔬食:粗糙的饭食。

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

出处:《史记·游侠列传》:“故季次、原宪终年空室蓬户,褐衣蔬食。

” 患难夫妻 患难:忧虑和灾难。

指经受过困苦考验,能够同甘共苦的夫妻。

出处:唐·元稹《遣悲怀·二》:“情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 患难之交 交:交情,朋友。

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浦肫夫患难之交,今日年兄为我们看他,异日我们也代年兄看他。

” 黄杨厄闰 黄杨:树木名;厄:困苦;闰:闰年。

旧时传说,黄杨木难长,遇到闰年,非但不长,反而会缩短。

比喻境遇困难。

出处:宋·苏轼《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 火热水深 ①犹水深火热。

比喻十分困苦的处境。

②形容严酷;厉害。

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 艰苦创业 艰难困苦地创办事业。

艰苦奋斗 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出处:陶铸《崇高的理想》:“我们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还要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 艰难困苦 形容处境艰苦,困难重重。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八回:“这日子穷了,受过了艰难困苦,也就渐渐的明白过来。

” 敬老怜贫 老:年老的人;怜:怜恤。

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

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出处: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四折:“吾神又将小女桂花配与奇童为妻,则为你恤孤念寡,敬老怜贫,因此感动天地也。

” 敬老恤贫 老:年老的人。

” 久经风霜 比喻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磨练。

倦尾赤色 比喻困苦之极。

出处:语本《诗·周南·汝坟》:“鲂鱼赪尾。

”朱熹 集传:“赪,赤也。

鱼劳则尾赤。

鲂尾本白,而今赤,则劳甚矣。

” 苦不堪言 堪:能。

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出处:宋·李昌龄《乐善录·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须眉堕落,鼻梁断坏,苦不可言。

” 苦不可言 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 苦中作乐 在困苦中勉强自寻欢乐。

出处:宋·陈造《同陈宰黄簿游灵山八首》自注:“宰运:‘吾辈可谓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 困心横虑 心意困苦,忧虑满胸。

表示费尽心力。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朱熹集注:“事势穷蹙,以至困于心,横于虑,然后能奋发而兴起。

” 困心衡虑 困:忧;衡:横。

心意困苦,思虑阻塞。

表示费尽心力,经过艰苦的思考。

出处:《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狼艰狈蹶 比喻处境困苦窘迫。

怜贫敬老 老:年老的人;怜:怜恤。

” 伶仃孤苦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零丁孤苦 孤单困苦,无所依傍。

” 流落天涯 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穷困潦倒,到处漂泊。

形容生活不安定,极为困苦。

出处:宋·德佑太学生《祝英台近》:“叹良阻!

有恨流落天涯,谁念泣孤旅?” 民困国贫 人民困苦,国家贫穷。

民生凋敝 民生:人民的生计;凋敝:衰败,艰苦。

社会穷困,经济衰败,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出处:《汉书·循吏传序》:“民用凋敝,奸轨不禁。

” 民生涂炭 涂:泥沼;炭:炭火。

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

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出处:《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晋书·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 怕风怯雨 怯:害怕。

形容人害怕艰难困苦,娇气十足。

蓬户柴门 用柴草、树枝等做成的门户。

形容居处简陋,生活困苦。

出处: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住的是草舍茅庵,蓬户柴门。

” 蓬头跣足 蓬:散乱。

跣:赤脚。

头发散乱,双脚赤裸。

形容人衣冠不整,十分狼狈或困苦之状。

亦作“披头跣足”、“蓬头赤脚”。

千难万苦 犹千辛万苦。

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千辛万苦 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出处:元·张之翰《元日》:“千辛万苦都尝遍,只有吴淞水最甘。

” 穷愁潦倒 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

穷困愁苦,失意消沉。

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出处:清·无名氏《都门竹枝词·教官十首》:“盘费全无怎去家,穷愁潦倒驻京华。

” 生灵涂地 生灵:百姓;涂:泥沼。

出处:宋·邵伯温《闻见前录》:“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灵涂地。

” 生灵涂炭 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

” 生民涂炭 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六十一回:“今国君无道,天愁民怨,四海分崩,生民涂炭,刀兵不歇,天下无不思叛,正天之欲绝殷商也。

” 食不充口 不能吃饱肚子。

形容生活艰难困苦。

同“食不餬口”。

食不餬口 不能吃饱肚子。

水火之中 水火:比喻灾难。

灾难困苦之中。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 停辛伫苦 停:止息,停留;伫:贮积。

辛劳长期缠身。

形容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

出处:唐·李商隐《河内诗二首》之一:“栀子交加香蓼繁,停辛伫苦留待君。

” 停辛贮苦 辛劳长期缠身。

同“停辛伫苦”。

涂炭生灵 涂:泥沼;炭:炭火;生灵:百姓。

” 万苦千辛 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出处:元·无名氏《飞刀对箭》第四折:“我受了些热血相喷,万苦千辛,恰便似翻滚滚的雪浪里逃生。

” 万民涂炭 涂:泥淖;炭:炭火。

万民如同陷入泥淖坠入火海一般。

形容广大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

” 亡国之音 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不健康的歌曲。

出处:《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又:“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

”《史记·乐书》:“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衣单食薄 衣裳单薄,食物很少。

饮冰茹檗 茹:吃;檗:俗称黄柏,味苦。

喝冷水,吃苦味的东西。

比喻处境困苦,心情抑郁。

也形容生活清苦。

出处:唐·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

” 忧患余生 忧患:困苦患难;余生:大灾难后侥幸存活的生命。

指饱经患难之后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出处:章炳麟良《致段祺瑞电》:“既已忧患余生,出而图事,则宜屏迩言而闳远略。

” 玉汝于成 汝:你。

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

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

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表示喜怒哀乐的情绪到了极端的成语?

【爱财如命】:把钱财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

形容极端吝啬。

【罢马不畏鞭箠】:罢:同“疲”;箠:鞭子,这里指鞭打。

非常疲乏的马,就是用鞭子抽打也不会走动。

比喻极端穷困的人并不害怕严厉的法律和刑罚。

【鞭墓戮尸】:鞭:鞭打;戮:杀戮。

把死人从墓里挖出来,加以鞭打和杀戮。

形容报恨雪耻的极端举动。

【剥皮抽筋】:形容恨之入骨或极端凶残。

【不屑一顾】: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

认为不值得一看。

形容极端轻视。

【嗔目切齿】:嗔目:发怒时睁大眼睛。

瞪大眼睛,咬紧牙齿。

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瞋目切齿】:瞋目:发怒时睁大眼睛。

【鹑衣鷇食】: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大锅饭】:用大锅烧的供很多人吃的饭菜。

比喻分配上的极端平均主义。

【倒悬之急】: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

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倒悬之苦】: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

同“倒悬之急”。

【倒悬之危】: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

【鼎铛玉石】:视鼎如铛,视玉如石。

形容生活极端奢侈。

【恫心疾首】:形容极端痛恨。

【法不传六耳】: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

【否极泰至】:否:坏;泰:好,顺利。

坏的达到极点,好的就来了。

指厄运终了好运就来。

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槁木死灰】: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

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狗彘不食】: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

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汗流浃踵】:汗出得多,流到脚跟。

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

【汗流接踵】:汗出得多,流到脚跟。

【汗流至踵】:汗出得多,流到脚跟。

【嚎天动地】:大声哭叫。

形容极端悲痛。

亦作“嚎天喊地”。

【嚎天喊地】:大声哭叫。

【挥金如土】:挥:散。

把钱财当成泥土一样挥霍。

形容极端挥霍浪费。

【回肠寸断】:形容极端悲苦、忧伤。

【魂不负体】: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

同“魂不附体”。

【魂不附体】:附:依附。

灵魂离开了身体。

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

【魂不赴体】: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

【魂不着体】: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

【魂不著体】: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

【魂飞胆颤】: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同“魂飞魄散”。

【魂飞胆裂】: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魂飞胆落】: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魂飞胆破】:形容

万民涂炭其他应用

组词

万组词民组词涂组词炭组词

笔顺笔画

万笔顺笔画民笔顺笔画涂笔顺笔画炭笔顺笔画

近义词

万近义词民近义词涂近义词炭近义词

反义词

万反义词民反义词涂反义词炭反义词

万民涂炭成语接龙

正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

反接

成千成万成千累万成千论万成千上万挂一漏万论千论万千千万万屈一伸万说千道万说千说万无千待万无千无万雄兵百万雄罴百万雄师百万盈千累万逾千越万以一持万以一驭万以一知万一掷百万一掷巨万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万民涂炭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百事大吉宾至如归成败论人承颜候色洞如观火反客为主放纵不拘胡猜乱想浑水摸鱼骄傲自满假道灭虢井井有序诘屈謷牙积重难返口快心直木雁之间南山铁案逆天背理屎滚尿流韬光养晦投鼠忌器屠所牛羊微过细故歪门邪道挖墙脚瓦影龟鱼霞明玉映希世之才与草木俱腐衣锦荣归一式一样正大堂皇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wangmentouzhi30158.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