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不附体的意思神不附体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神不附体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神不附体
- 拼音: shén bù fù tǐ
- 频率: 一般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主谓式
- 解释: 神:精神;附:依附。精神脱离了肉体。形容心神不定。
- 语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惊慌等。
- 典故出处: 元·白朴《东墙记》第一折:“早是身体不快,又遇着这等人物,教我神不附体,何时是可也。"
- 成语示例:
- 英文翻译: Your wits are a woolgathering.
神不附体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神不附体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shén bù fù tǐ 成语释义 形容心神不定。
成语出处 元·白朴《东墙记》第一折:“早是身体不快,又遇着这等人物,教我神不附体,何时是可也。
”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惊慌等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近义词 神不守舍 反义词 泰然自若
司马懿说,人这一生,不光活个生死,还要活个对错。难道司马懿认为,辅佐曹魏四代皇帝,在他眼里是对的?
司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
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曹芳时代,司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子所谓“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不过司马懿的轻轻一击。
人常说“乱世出英雄”,天下大乱,社会不按常规运转,机会就出乎意料地来了。
司马懿在当时就是乱世中的一位英雄,被名士杨俊誉为“非常之器”。
对司马懿来说,开始运气不怎么好,因为他恰好遇上曹操这个一代枭雄,只好老老实实在曹操手下做事。
可是时机一到,他的全盘阴谋与雄心大志都在血腥屠杀中得以实现了。
看司马懿的一生,正如《老子》所言,只有保持虚空状态,才能不断接受,顺势而变,最终得逞。
潜伏大师“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有人形容他为潜伏大师。
出道时二十多岁,来到曹操身边做事,一干五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
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他的目标一开始并不是那么清楚。
司马家族,史书记载是儒学传家的。
他身上的特点,很多跟老子哲学对应。
如《老子》里说“八善”,最重要的就是“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
“居善地”就是善于选择自己的地位,在什么时候,什么地位对你最合适。
“心善渊”,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轻易给别人看出来。
“动善时”说要善于把握行动时机。
道家还有一点叫顺其自然。
对于司马懿来说,顺其自然不是随大流,而要在自然之势中加入自己的努力,使自然之势的变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从他出道说起,他也是个世外高人,曹操听说这个人很有本事,要请他出山。
司马懿不幸,他遇上一代枭雄,打败袁绍之后,当时整个天下大局都已定。
开始他不愿意,他说他有风瘫症,不愿意起来。
后来曹操发觉这是个花样,就派手下人跟他说,出来干就干,不出来干,就把他逮起来。
曹操的习惯是这样的,人才要么为我所用,不为我所用,除掉,没有选择。
那就只好来到曹操手下干了。
但是像司马懿这样的人能成大器,难道曹操看不出来吗?曹操其实对司马懿一直是提防的。
但另一方面他确实有才能。
“居善地”,司马懿在曹操时代非常清楚自己合适的地位是什么。
他两个表现很关键,一是当时曹操试图篡夺汉的政权,当时反对的人还有不少。
司马懿就很明白地跟曹操说,像你这样的才能,像你这样的功德,天下人敬服你,顺从你,这是当然的。
曹操当然开心。
第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特别尽责谨慎,把一件一件事理得特别顺,像是一个可靠的僚属。
但是曹操跟曹丕说,这个人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将来恐怕要坏你的事。
曹丕当时究竟是什么态度?那就牵涉到司马懿跟曹丕的关系,“居善地”,在不同人的面前,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找到自己最好的位置。
曹操开始特别喜欢曹植,所以在立曹植还是立曹丕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司马懿清楚地看到,将来的天下是曹丕的,所以他跟曹丕的关系特别好。
司马懿的眼光确实与众不同。
他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
在曹操面前他是一个恭谨的、忠顺的、有能力的僚属。
在曹丕面前他就是一个有智力的、能决断的、能提供最大帮助的谋臣。
在曹操身边,司马懿坐得挺稳。
到了曹丕身边,他的地位提升一层,因为他鼎力支持,赢得了曹丕的信任。
明帝曹叡时代,司马懿已经成为国家重臣了。
当时三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明帝时代主持军政大事就是司马懿。
有一个重要衔接,在曹丕临终前,他把明帝曹叡托付给司马懿。
司马懿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政治才能、军事才能都很强。
到明帝时代,司马懿已经六十多岁了。
这个年龄,要不然就选择做忠臣终老。
因为曹室的政权在曹丕和曹叡的时代,都非常稳定。
司马懿还得等待机会。
曹丕、曹叡做皇帝的年代都不长。
曹叡临死的时候,又把政权托付给他,因为曹叡的儿子齐王曹芳当时很小。
在历史上发生了非常动人的一幕,曹叡病重时,司马懿正在辽东作战,曹叡就连下五道诏书,召司马懿进宫,司马懿就乘一部当时最快的战车,风尘仆仆,直奔洛阳,到洛阳连家都不回,直接进宫。
这时候,曹叡已经奄奄一息,说了一句特别令人感动的话,我终于把你等回来了。
那时曹芳只有九岁,他就以后事相托。
据有的史书描写,曹芳上去就抱着司马懿的脖子。
司马懿跟曹家几代,已经从开始时的处处提防到现在亲密无间了。
好戏才刚刚开始。
曹芳是小孩,大权就可以转移到自己手里来了,机会来了。
还有一个对手,就是曹爽。
当时曹叡把曹芳托给两个人,他和曹爽。
曹爽是曹氏宗室,大将军曹真的儿子。
从曹叡的角度来说,他这样考虑也很周全。
一个是自家人,一个是最能干的人,有这两个人来辅佐自己的孩子,稳当。
曹爽和司马懿相处怎么样?皇帝是一个小孩子,所以皇权是一个虚位,那国家大权就转移到两个人手里,谁来掌握这个大权?就构成两个人之间的纷争。
那么这时,所谓“居善地”,司马懿又在考虑自己的位置。
从资历、年辈、能力、声望来说曹爽都不如他。
但是曹爽是曹氏宗室,如果说代行皇帝权力,那么曹爽比司马懿更名正言顺。
当时,这种对抗的力量相对比较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怎样打破的呢?表演大师“忍常人之不能忍”据后来史书记载,因为曹爽不愿意把权力跟司马懿分享,而且司马懿对他也造成压力,一个长辈,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他得想办法把司马懿架空。
理由说得很堂皇。
司马懿德高望重,年辈又高,地位反在我下面,这不好啊,我很不安啊,应该提高他的地位。
让司马懿担任大司马,三公之一,执掌军权。
又有人建议,说前几任的大司马,都死在任上,好像不祥。
再往高搁一点,搁到太傅。
太傅可以解释为帝师,很高了。
太傅就是那些功劳特别高的,半退休状态。
当时行政机构是尚书省,主持这个机构的叫录尚书事,等于国务院负责人。
把司马懿抬高到太傅的位置,不合适再管事了。
录尚书事就到了曹爽的手里。
曹爽把自己的一批亲信都提拔起来,放在要害的位置上。
这样整个行政架构就到了他手里了。
曹爽尽力削弱司马懿,而司马懿的态度却非常谦卑,任由曹爽挤兑。
司马懿是一个心思很深的人。
在司马懿看来,曹爽夺权对他正是机会。
如果说,曹爽不那么进逼他,可能他的机会反而少。
老子谓“将欲歙之,必故张之”,要使你的对方消退下去,先要让他扩张开来。
吹一个气球,它吹得不够大的时候,很有弹性,不容易把它弄破。
要把它弄破,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吹,气球太大了,太漂亮了,再吹大,轻轻一捅,“砰”就爆了。
让对方无限膨胀,无限扩大,司马懿采取了两种方针。
一个是在朝政方面,他保持退让的状态,当时何晏、丁谧、毕轨、邓飏这些人都是曹爽提拔上来的,算是京城中的名士,威风得不得了,个个风度闲雅,谈吐动人。
何晏是古代重要的哲学家,但这些文采出众的人,参与到政治中,真行吗?在司马懿的鼓励下,曹爽就不断地膨胀起来,郭太后被他迁到永安宫去了,得罪了太后,他要付出代价的。
另外,当时还处在三国时代,在对外作战时,司马懿都坚持自己领兵去打仗。
打东吴,他亲自挂帅。
当时朝臣有人劝他,这么大年纪了,派别人去。
但司马懿坚持。
战争对一个政治领导人来说,是建立威望的最好机会。
通过战争的胜利,他可以让朝野维持对他的敬服。
这种威望是深植于人心的。
从曹操以来,曹操、曹丕、曹叡的时代,他都打仗。
比较糟糕的就是曹爽也打了一仗,对蜀国这边,打败了。
看起来很牛,但其实威望在降低。
表面司马懿在谦让,实际上在进取。
老子格言“柔弱胜刚强”。
表面上看,曹爽无限膨胀。
他把政局空间是越挤越满,留给司马懿的政治空间就越来越小。
还是老子那句话“动善时”。
可是时机怎么到来呢?得想办法制造时机,就是让对方出现漏洞,让他完全放弃戒心。
架子端得很大,又不谨慎,漏洞随时就出来了。
有个故事,司马懿打了两仗,然后就躺倒不干了——风瘫症又发作了。
早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就得过一次风瘫。
曹操不相信,派一名刺客,深夜闯进司马懿卧室,果然看到司马懿直挺挺躺在床上,没反应。
刺客觉得不对劲,于是拿刀,作势要砍,司马懿还是一动不动,刺客相信了。
后来证明那是装的。
风瘫在需要的时候就来了。
曹爽想证实,正好有一个叫李胜的到荆州去做刺史。
李胜拜访,司马懿坐在那儿,李胜进来,他要站起来表示礼貌,站不起来,丫鬟把他扶起来。
他跟丫鬟说要喝水,丫鬟就端了稀粥来。
他端起来喝,点点滴滴都喝不进嘴,沾得满身。
瞧上去就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
李胜说,我要到家乡本州去,太傅是国家的栋梁,您病成这个样子,我心里很难过。
司马懿说,你要到并州去啊,并州那地方跟胡人相接,您小心一点啊。
李胜看了眼泪都流下来了,回去就告诉曹爽,说太傅形神已离,神不附体,不足为虑。
司马懿的表演才能实在堪称一流。
司马懿自己说“忍常人之不能忍”。
之后,曹爽内心就更爽了,对司马懿的戒备心就更差了。
接下去机会就来了。
那就是高平陵事件。
在嘉平元年正月,皇帝曹芳出城给他父亲扫墓。
曹爽兄弟也跟着去了,没带多少兵。
洛阳城内立刻就动起来了。
只见司马懿骑着一匹马,白髯飘飘的,精神矍铄,哪里是个风瘫的病人,直奔皇宫找了郭太后。
让郭太后下诏,说曹爽兄弟居心叵测,危害国家,要废除他们。
虽然曹魏自建朝后,就规定后宫不得干涉朝政。
但他只要把诏书拿到手,就算是有了一个合法手续。
太后本来不管国事,又是武力相逼。
她本来对曹爽有意见,说废就废了。
这有几个条件,一,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也是一个狠家伙。
一直担任中户军,禁军的一个首领,这部分禁军是一个基本可用的骨干武装。
同时,司马师还暗下养了三千死士,分布在民间。
加起来武装力量就已经可观。
再加上司马懿威望高,派使者拿了太后的诏书,到曹爽手下禁军将领那里直接把兵权给收了,那些人不敢动。
一瞬间,整个京城大权落到司马懿手里。
当时,朝廷大臣大多是跟曹爽的,但司马懿一动,就没有什么人敢有动作。
这也是司马懿的威望所在。
也有人在做另外的判断,当时很重要的人物是大司农桓范,也是三公之一。
原是曹爽父亲曹真的属下,足智多谋。
桓范趁着洛阳城还没安定下来,就匹马出城了,跑到曹爽大营去了。
桓范一走,蒋济去报司马懿了,说,桓范脑子明白得很,他一去恐怕大事不妙。
司马懿胸有成竹。
他说桓范虽说有才能,可是他跟曹爽历来面和心不和。
曹爽不是一个能用人的人,驽马只看到眼前食,哪里想得远。
如果说曹爽一直听桓范的话,哪至于有今天。
本来就不听,现在也听不了,不足为虑。
桓范出的主意可真是很厉害。
当时皇帝跟曹爽在一起。
桓范说,您赶紧带着皇帝到许昌,许昌就是原来曹家最初兴起的地方。
然后让皇帝发布诏令,说司马懿叛乱,以皇帝的名义发诏书平叛。
这是很厉害的一招。
因为司马懿是通过太后发出的诏书,从法理来说是不充分的。
曹爽犹豫不决。
他还在等消息,司马懿到底拿我怎么办?这时司马懿就派人去传递消息。
意思是你是国家的元老重臣,是皇室,司马公不会对你怎么样,可安享晚年。
司马懿去送传递消息的使者,还指着洛水起誓,要是伤害了曹家兄弟,我们全家不得好终。
曹爽心动了,与其去冒那个险,还不如平平安安的,就在京城里做一个富家公吧。
实际上,曹爽一开始无限膨胀,但他内心还是脆弱的。
这时,他心里很害怕,不想再跟司马懿斗下去了。
曹爽没有听桓范的,他最后投降了。
桓范发觉自己失策,但已经卷进去了,心里直后悔。
曹爽的结局如何?发了誓当然要管用,但我可以查出你另外还有问题。
当时,曹爽回到他的大将军府,住起来,他觉得在里面挺舒服,吃吃喝喝。
他不知道司马懿玩一个花样,在洛阳找了八百农民,在大将军府的四边起了四个高岗楼,派那些人一群群值班,瞧着曹爽在干啥,羞辱他。
曹爽确实没志气,赖着。
司马懿又不能让他活着,就有宦官张当,原来曹爽的亲信,告发他怎么监视皇帝,谋篡皇位,叛逆罪。
不仅仅是曹爽一人,曹家兄弟,曹爽亲信,何晏、丁谧、邓飏、毕轨全都进去了。
这时就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狠。
这些人后来一律被杀,而且很多人因为连坐灭族了。
最厉害的是,按照古代的法律,已经出嫁的女子算是夫家人,不连坐。
但司马懿连这些女子都诛杀了。
世人感叹,“天下名士减半”。
后人说起这件事时,还觉得心寒。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到司马炎那儿水到渠成,来一个禅让仪式,学曹丕。
司马家族的夺权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曹家夺权的翻版
一切正神不附生人之体的由来?
因为附身会损害普通人的元气,所以一般正神不会那样做。
“神”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1.神不附体shén bú fù tǐ : 形容心神不定。
2.神必据我shén bì jù wǒ :指神道一定保佑我。
3.神不守舍shén bú shǒu shě :比喻丧魂失魄,心神不安定。
4.神机妙算,shén jī miào suàn :指特别高明的智谋和极为准确的预见
5.神魂荡扬, shén hún dàng yáng :形容精神飘忽。
“神”字开头四个字成语有哪些?
6.神经衰弱, shén jīng shuāi ruò: 神经系统机能失调的病。
7.神色怡然, shén sè yí rán :心情愉快,面色安祥的样子。
8.神人共悦, shén rén gòng yuè :天神和凡人都感到高兴。多形容太平景象。
9.神工妙力, shén gōng miào lì :指功夫极其高超,几非人力所能为。
10.神分志夺, shén fēn zhì duó: 精神分散,志气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