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不可破的意思牢不可破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牢不可破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牢不可破
- 拼音: láo bù kě pò
- 频率: 常用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偏正式
- 解释: 牢:牢固。异常坚固,不可摧毁与拆开。形容人的意志坚定或态度固执、不能动摇。
-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非常坚固。
- 典故出处: 唐·韩愈《平淮西碑》:“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 成语示例:茅盾《子夜》:“杜竹斋的主意~。"
- 英文翻译: indestructible <unbreakable; as firm as a rock >
牢不可破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矛和盾寓言故事?
矛和盾寓言故事叫《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
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战国·《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人由上述文献提炼出成语“自相矛盾”。
在楚国一条热闹的大街,人来人往,在大街的集市上,一个小贩挑着一担兵器——矛和盾过来,叫卖起来。
他拿着起了矛“呼呼”地抡起来,吆喝着:“我的矛锋利极了,枪头是上好的铁炼成的,无论是钢炼的,铁做的东西都可以穿透,可谓是无坚不催啊。”
接着,他放下矛,又拿起了盾,使劲地拍了拍,发出了清脆的声响。夸耀道:“我的盾是精钢历练九九八十一天而炼成的,无论是多么锋利的刀、剑都不可摧毁,可谓是坚不可摧啊!”就这样,顾客越来越多,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高大威武的男子,他手持矛,边使边说:“说得对,说得对,的确是好矛。”说完,放下矛,又举起盾,拍了两下,又赞叹:“恩,好盾、好盾。”
可是他搔了搔后脑勺,隐隐感觉有些不对。他顿了顿说:“如果用您锋利的矛去刺您坚固的盾,是您的矛锋利,还是盾坚固呢?”
那个小贩一听,顿时目瞪口呆,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么样?”这个人被问得没话可说了。
中心思想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出自《韩非子·难一》。
这个故事在以后用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比喻人的言语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这个故事也说明在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会犯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发展。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就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告诫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该三思而后行。
寓言故事简介
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特别坚固,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又说他的矛特别锐利,随便用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这个人就说不出来话了。
有时候说出的话语不要自相矛盾,做出的事情应该前后有逻辑性。
从前, 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盾牌它刺不破。”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盾牌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无坚不摧的矛,与坚不可摧的盾,不可以同在一个世上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
什么的楚人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这个楚人如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信他回家后会对家人说:以后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啊。
读了自相矛盾的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
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扩展资料: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阿豹折箭的故事?
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二十个儿子,这一天,阿豺对他的儿子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一支箭来。”然后他把儿子们拿来的箭放在地上。
过了一会儿,阿豺的同胞弟弟慕利延过来了。阿豺对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折断试试。”慕利延照办了,很容易就把一支箭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拿十九支箭来把它们一起折断。”慕利延用尽了力气,也无法同时折断十九支箭。
阿豺意味深长地对儿子们说:“你们看见了吗?一支箭容易被折断,许多支箭合在一起,就难以被折断。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国家就一定会牢不可破。”
智 慧 解 读
这则寓言说明了“单者易折,众者难摧”的道理。
五年级自相矛盾主旨?
这则故事讲述了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说话前后抵触而被人质问,然后无法自圆其说的故事,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又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就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告诫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该三思而后行
蝼蚁毁堤的故事内容?
出自——先秦·韩非《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意思是:千丈长堤,因为楼蚁营窟而导致溃决;百尺高屋,因为烟囱漏火而导致焚毁。
千里大堤,狂风巨浪未能移其毫厘,可谓牢不可破。然而蝼蚁入侵,日削月割,大堤最终倒塌。百年巨树,雷击山崩不能毁其生命,可谓顽强不屈,但是小小甲虫却能咬破树皮,吃空树干。
正因为这些常常被忽略掉的蝼蚁、甲虫,才使得看似牢不可破的大堤、巨树变得脆弱不堪,因此,细节性的问题往往会成为致命的问题,对待事物不能忽视细节,微小的事物一旦被忽略就会由小引大,终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势如破竹”成语是什么意思?
成语“势如破竹”的意思是:势,气势、威力。意为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借以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势如破竹〞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shì rú pò zhú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势不可当、所向披靡 、摧枯拉朽
【反义词】 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节节败退
势如破竹造句
1、中国女排势如破竹,一举击败了各支强队,夺得了冠军。
2、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如破竹,祖国大地一片繁荣。
3、警察叔叔成功的抓住了一个小偷,接着他们势如破竹,把这个团伙一举拿下。
4、在合唱团分组PK的时候,我们1组在最容易犯错的踏步音阶战胜了对方,势如破竹, 夺得了最后的胜利。
5、在校运动会上,我们班的运动健将个个卯足了劲,势如破竹,再次获得了年级第一 名,为我们班增加了光彩的一笔。
6、北方雪灾、12地震、台风莫拉克势如破竹,打破了自然界的平静。
7、曹操的百万大军百万大军势如破竹,直袭敌人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