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识字的意思目不识字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目不识字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目不识字
- 拼音: mù bù shí zì
- 频率: 一般
- 年代: 近代
- 词性: 贬义词
- 结构: 主谓式
- 解释: 指一个字也不认得。
- 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盲。
- 典故出处: 清·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
- 成语示例:
- 英文翻译: not to know A from B
目不识字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成语“不识之无”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
意思是指连一个字也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
拼音:mù bù shí dīng 近义词:目不识字、不辨菽麦 反义词:学富五车、博览群书 出处:宋·洪迈《容斋俗考》:“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
”
形容人不识字的,带目字的成语?
目怔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同“目瞪口呆”。
目眐心骇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
目睁口呆惊惧得睁大双眼说不出话来。
形容因吃惊或受气而发楞。
目知眼见亲眼所见。
形容熟悉了解。
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
目量意营以目测量,用心经营。
形容精心勘测设计。
目乱睛迷形容所见情景复杂纷繁或怪异多变,令人惊异。
同“目乱精迷”。
举目无亲 荆榛满目 臼头深目 金刚怒目 刿目怵心 触目惊心 触目皆是 瞪目结舌纲目不疏 一叶障目 众目共睹 瞪目哆口 惊心惨目 惊耳骇目 金刚努目 惊世骇目掩目捕雀 鼠目寸光 赏心悦目 拭目以待 目无馀子 目无三尺 目兔顾犬 目无下尘
目不识什么?
目不识?有两个成语。
;目不识丁;拼音:mù bù shí dīng;释义: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
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目不识书;拼音:mù bù shí shū;释义: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目无白丁的意思?
目无白丁的意思是指见到的人都是读书人。这句话的出处是来自于唐代的大诗人,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陋室铭》。作者在文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思便是指自己交往的人都是饱读诗书之士,而没有不认识字的人。以此体现自己的优雅。
眼光所到之处没有白身的人
眼睛所看到的没有不认字的人。
目不什么填五官成语?
目不转睛、目不暇接、目不识丁、目不转视、目不交睫、目不识字、目不见睫、目不妄视、目不苟视、目不窥园、目不旁视、目不给视
成语目不识丁告诉我们什么?
目不识丁(mùbùshídīng),指连一个字也不认得,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
出自《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其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构成主谓结构。
历史上曾有关于目不识丁的争议,认为丁字应为“个”字,“丁”不过是古人的讹传;同时,历史上也有不少关于目不识丁的故事和典故,甚至出现过目不识丁的皇帝。
古人怎么嘲笑没文化?
白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目不识丁: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旧唐书》
近义词:一丁不识,不学无术等
古人嘲笑没文化的人:目不识丁,布衣,睁眼瞎,扁担大的一字都认不的,字认得你,你认不得他。,斗大的字都认不得,田鸡索(摔)到广场上——白大肚子……
古人对没文化的人称为白丁,即“目不识丁”
有很多词语也说明了没文化,比如:不辨菽麦、 不学无术、 才疏学浅、 不识一丁、 一丁不识、 不识之无、 胸无点墨、 目不识字、 一窍不通、 一无所知。
古人头一次跟人家见面,问人家姓什么,要问“贵姓”、“上姓”或“尊姓”,回答者要说“贱姓某。”问人家名字,要问“台号”或“大号”,回答则说“年幼无号”,或仅说“年幼”,或说“贱字某”等。问人家多大年纪,要问“贵甲子?”回答则说“虚度(若干)岁”。问人家住哪里,要问“府上住何方?”回答则说“舍下某处”或“草舍某处”等。
如果你时不时到朋友家拜访,要说“屡常惊动起居。”主人一般回答“幸蒙赐教,迎请不至。”你抱歉说:“屡承大教。”主人一般答说:“不敢,彼此。”
朋友久别重逢。见面时你该说“久违了。久违大教”;对方会回答“不敢”。你再客套一句:“常怀渴想,时常渴慕。”对方会回答:“彼此彼此。”
路上遇到官员,要问“老大人贵职?”对方答“某职”。再问:“贵治何处?”答说:“某处。”见老师,要问:“设帐何处?”答说:“某处。”再问:“高徒几位?”或“门人几位?”答说:“小徒几人”或“顽童几人”。
路见文人,要问:“治何经?”答曰:“习某经。”多说一问:“一向用功?久闻潜修。”对方会答:”一向荒疏,虚度岁月。”再说:“即日高荐?”答曰:“惶恐。”路见武官,要问:“营扎何处?”对方会答:“营在某处。”又问:“帐下几人?”对方回答:“小卒几人。”再寒喧一下:“久闻弓马精熟。”对方回答:“有失习学,未曾操演。”
路遇农夫,多问“目今年田禾如何?”农夫会答“甚好”或“平常”。又问“今年宝庄收成如何?”农夫可答“甚好”或“比去年稍可”。又问“目下米价贵贱?”答曰:“价若干。”见生意人,要问:“一向生意大发?”对方会答:“托庇,只好度日。”见书画家,要说:“久闻笔法精工。一向丹青甚妙。”对方会答:“拙手惶恐,拙笔涂鸦。”你客套一句:“改日拜求”或“异日转拜奉求。”对方会答:“拙笔献丑。”或“丑笔不敢呈教。”
路见僧人,要问:“宝刹何处?”僧答:“小庵何方。”你问:“上房几众?”僧答:“几僧。”多客气一句:“久闻老师禅机透彻。”对方会说:“愚昧无知。”再说:“一向不曾相会。”僧答:“小僧杜门不出。”路见道士,情景相差不多。问:“仙观何处?”答:“小观某处。”又说:“久闻老师清修高妙。”也答:“愚昧无知。”
和尚、道士当然并不愚昧,也非无知。这些都是谦词,是见面应酬的客气话,体现的是儒家文化的恭谦礼貌。答错了,会被人看轻,显得没学识水平。古人视谦和礼让为崇高的美德,女孩子们都很崇拜有学问的知识分子。我中华民族所以被誉为文明礼仪之邦,绝非浪得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