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大族的意思高门大族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高门大族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高门大族
- 拼音: gāo mén dà zú
- 频率: 一般
- 年代: 古代
- 词性: 中性词
- 结构: 联合式
- 解释: 高门:显贵的家族;大族:声势煊赫的家族。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 语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有名望的人。
- 典故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因他是个市户出身,一时没有高门大族来求他的。"
- 成语示例:鲁迅《坟·论‘他妈的!’》:“要攻击~的坚固的旧堡垒,却去瞄准他的血统,在战略上,真可谓奇谲的了。"
- 英文翻译: powerful families and great lans
高门大族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门第的来历?
门第的形成究其渊源可溯至东汉。
东汉的经学世家和豪强地主是魏晋门阀地主的萌芽。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学成为入仕最主要,也是最荣耀的一条道路。官学和私学也围绕通经致仕这一核心繁荣起来。累世经学和累世公卿这一现象在西汉已出现了:如韦贤、韦玄成父子相继为宣、元二朝宰相;平当、平晏父子为哀帝时宰相;于定国父子两世三公。
如果说这种现象在西汉是仅有的几例的话,那么东汉就大不一样了。
赵翼曾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①东汉一代累世经学的世家更多:如桓荣、桓郁、桓焉一家三代皆以明经而为帝王师;伏氏自伏生后历两汉400年不衰。累世公卿现象也比西汉普遍而典型:如弘农杨氏自杨震至杨彪,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又如欧阳氏一家“自欧阳生传伏生《尚书》,至歙八世,皆为博士。”②
豪强地主的出现对门第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迅猛发展是在秦朝及西汉历史上看不到的,这是因为秦及西汉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地主也是“编户齐民“,一样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但是自西汉中后期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失败后,大族势力便肆无忌惮的发展起来了。
仲长统曾不无忧虑的指出:“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身无半通青纶之命,而窃三辰龙章之服;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致使弱力少智之子,被穿帏败,寄死不敛,冤枉穷困,不敢自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③
这种经济上的豪族在东汉比比皆是,他们为门第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经济基础。
但还要注意到汉代一些任官制度和教育制度也是有利于门第形成的。
如任子制极易形成代代相继的大族,而且全凭家世,不看德才。
教育制度上仕宦之家的子弟都能获得优先入学的特权。如明帝时为功臣子孙“别立校舍,搜选高能,以受其业“①。以后梁太后又下诏“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②。这在东汉也形成了不少累世宠贵的官僚之家。如邓氏一门“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③耿氏“自中兴以后,迄建安之末,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尚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④还有窦氏、梁氏莫不如此这般。
历史上一般将魏文帝时九品中正制度的设立作为门第形成的标志,是皇权向世家大族妥协让步的结果。我们认为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九品中正制度的设立有其历史原因,这就是汉代选举制度的彻底腐败和汉末大乱,四方错杂,人物已不可详考。其次九品中正制度本身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⑤如果确实按这一制度实行也无大问题。但是由于大小中正皆取“著姓士族”来充当,这一制度也就为世族所操纵,从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因此九品中正制度虽不是门第形成的原因,但是却对门第起了极大的保障作用。
那么门第究竟在何时形成?如果硬要划一个时间界限的话,那就是在魏末晋初。
唐长孺先生曾指出魏末晋初的政局变化,是后来门第形成的关键。门第的形成不是依靠“塚中枯骨”,而是依靠“当代轩冕”①。唐先生的观点是精譬的。如果我们从个案来考察,魏晋南北朝的高门大族大都渊源于此时。我个人对瑯琊王氏的研究也发现,奠定后来王氏家族的关键人物王祥、王戎、王衍均生活在这一时期②。此外陈郡谢氏、颍川庾氏、庐江何氏等等均如此③。
两晋南北朝是门第发展的鼎盛时期。
西晋统治者为了照顾世族利益,推行了占田制、课田制和荫宗族、佃客制。世家大族口尚清谈,不及实事,生活极端腐朽奢侈。西晋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迅速衰败,历八王之乱而亡于匈奴刘氏之手。
东晋是在南北大族相互妥协下建立的。东晋一朝皇权极度衰落,岌岌可危。开始是“王与马、共天下”,后来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相继与司马氏“共天下”,始终维持着门阀政治的格局。他们还利用大批流民过江避难的机会,广泛吸收部曲、佃客,建立起自己的别墅、庄园。门阀世族的全盛时期,也就是他们开始走向衰落的起点。他们占据着高层政权,但却不务实事,至东晋后期已腐朽不堪。
南朝宋、齐、梁三朝是由过江低等士族所建立,陈朝政权的核心已由南方土著所掌握。虽然门阀士族仍然拥有着优越的地位,但面对着寒门庶族兴起这一历史事实,他们却惶恐不安,在政治上强调任官“须人门兼美”,在等级上强调“士庶天隔”,在婚姻上竭力反对“婚宦失类,”总之力图筑起门第的高墙来继续排斥庶族寒门,但这已无法挽救他们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北方虽历经战乱,王朝更迭,但北方的门阀世族也经久不衰,如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等等。北方世族虽然就腐朽程度来说比南方世族要好一些,但是北方门阀世族政治却比南方更为典型,孝文帝“定姓族”使门阀政治制度化了。在这一制度下,昔日马上的少数民族权贵,也演变成了门阀大族。不过就世族干预皇权来说,北方要明显弱于南方。
尽管在南北朝末期,南方实行了选举制度的变革,北方出现了“罢门资之制”,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代还是门阀世族的时代,笼罩着浓烈的门第等级气氛。
唐朝四大名门?
1.清河崔氏 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南北朝时清河崔氏进入鼎盛时期,至唐代又被列为五姓七望之一的禁婚家族,唐朝时期清河崔氏共出了12位宰相。
2.清河崔氏 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南北朝时清河崔氏进入鼎盛时期,至唐代又被列为五姓七望之一的禁婚家族,唐朝时期清河崔氏共出了12位宰相。
3.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素有“华夏首望”之声誉,这个家族是晋代四大门阀“王谢袁萧”之首,兴起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历经千年而不衰,东晋时琅琊王氏的势力可以和皇家匹敌,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4.弘农杨氏 弘农是设立于西汉时期,管辖范围涵盖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弘农杨氏的第一代始祖是西汉的政治家杨敞,两汉时期弘农杨氏一直身居高位,比之所谓的袁绍还牛。
盛唐时期有个宰相薛元超,是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的孙子,也是一代名相。虽位居宰相之位,也说自己一生犹有三大遗憾。第一是没能参加科举以进士及第;第二是没能参与编修国史;第三就是未能娶山东五姓的女子为妻。那么这“山东五姓”到底是怎么回事?能让宰相之尊以未能娶其女而抱憾终身。
【薛元超很遗憾】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汉族士人讲求门第与家族出身,就是婚姻也讲究门当户对,只有士族的人才能当官。出现了很多长盛不衰的名门望族,世代出将入相,地位尊崇,把持政权,继而形成豪门望族。胡人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受此影响曾先后两次对天下姓氏进行排名,确立尊贱,继而形成最尊贵的“四姓”: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唐太宗很生气】
唐太宗无法忍受高门大族的傲慢,命重臣修《氏族志》抬高了李姓皇室和“关陇集团”,但却没取得效果。唐高宗颁布的《禁婚诏》但结果依旧不如意,崔卢郑王四族依旧高傲,即使李姓皇室被强加为望族一列,也以胡族蛮夷不能入其法眼。唐文宗时,皇太子求婚宰相郑覃孙女竟被其一口拒绝。为此,文宗道:“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郑、王耶?”所以薛元超宰相之尊未能娶五族之女而抱憾终身,也就不难理解。
有唐一朝,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族,分别是: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
【清河崔氏】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齐国第二代国君嫡子季子让位给弟弟叔乙,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季子的17世孙崔意如,为秦朝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长子崔业袭爵,居于清河,此即为博陵崔氏之始祖。此后分支繁衍,人丁兴旺。自汉至宋,官宦不绝。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为「崔卢王谢」之首。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均把崔氏列为一等大姓。
【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同出一脉,汉朝崔业袭爵,居于清河。崔业的弟弟崔仲牟,则另居于博陵安平,此即为博陵崔氏之始祖。博陵崔氏家族自汉至宋,先后出了二十多位宰相,将军、侍郎以上官员上百位。南北朝时,清河崔氏的影响力要大于博陵崔氏,但到唐朝时,博陵崔氏的影响力反超了清河崔氏。唐初作《氏族志》,以出身博陵的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天下第一门户,且整个唐朝,来自博陵的宰相也超越了来自清河的宰相,被“天下推为士族之冠”。
【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为齐国后裔,春秋战国时期,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驱逐,离开山东省长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南北朝时期,范阳卢氏进一步崛起,得以与北魏皇室缔结婚姻,范阳卢氏一族娶了三位北魏公主,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
【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源自古郑国。春秋末郑国灭亡,百姓均将国名冠于名字之前。此方式称为“以国为氏”,形成郑氏之姓。后世郑氏族人在荥阳大发展成为望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南北朝时荥阳郑成为五姓七家之一。唐以后荥阳郑氏连续出了9位宰相。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始祖乃周灵王太子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始祖。其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秦朝时其十八世孙王翦及其子王贲、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王离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从晋代绵延至唐代。各朝皇族为了巩固和提高自身地位,曾多次与太原王氏联姻,或下嫁公主,或娶妃立后。
【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赵郡在今河北赵县,其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赵郡李氏共出71位宰相,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
【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名将。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
【曹州黄氏,望族克星】
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和深入,加上唐末黄巢起义的打击,到了五代时期,“五姓七望”已经风光不再,影响逐渐衰落。
什么是吴兴世家?
是指吴兴沈氏一族,俗话说:天下沈氏出吴兴。
沈氏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家族,其虽既非中原南渡之高门大族,也算不上是江南土著的甲第豪门,但却涌现出许许多多名重一时、才智超群甚至左右政坛的杰出人物。
从东汉到南朝500年间,吴兴沈氏子孙蕃衍,人才辈出;尤其是在南北分裂、社会动荡的东晋南朝时期,沈氏宗族中更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物。据宋左文质《吴兴统记》引《沈氏先贤传》称:沈氏“子孙见史者一百五十八人,三十八人有正传,一百二十人附焉。”其中不乏对时政影响举足轻重者,吴兴沈氏也由此从一个地方强宗逐渐演变为对政坛颇具影响的南朝名门。
吴兴属姚氏发源地,先祖在朝堂中任职,其后人称吴兴世家
上品寒士什么意思?
意思是:并且搞出了一个九品中正制度区分一切,高品者上,低品者下,谁来定品呢,当然是那些门阀大族了,所以如果生在东晋,并且生在贫苦人家,天生下品、无权无势,凭什么出人头地呢?
小说主角陈操之,一介寒士,志趣高洁,品行傲岸,他爱读书、爱书法、爱围棋、爱吹箫,他虽身份低微却不甘居人下,他无官无品却从不妄自菲薄,最后终于靠自己的勤奋与智慧将自己打磨成一块‘上品’宝玉。
陈操之最后在寒士结尾的官职已经是三品的大员了,而且在北伐之前就已经双娶陆葳蕤和谢道韫为左右夫人(谢安巧妙促成的),后来纳了小婵为妾。灭了慕容氏燕国之后,把亡国公主慕容钦晨也纳为妾室了,因为公主不想借给桓温的儿子桓熙(短志,心胸狭隘,善妒,无谋)。后来陆葳蕤生了长子,小婵生了长女,谢道韫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慕容钦晨生了次子,也是最强壮的孩子。但是上品寒士明显没写完,桓温一死,就2章草草了事,,主角只打败了一个慕容氏燕国,还有前秦苻坚、王猛这样历史上的牛人没解决,后患无穷,没能光复中原,是真的遗憾,不过作者贼道三痴已经……,唉,只能说可惜了。
上品的官职没有出身寒微的人,下品的官职也绝不是高门大族的人担任。 这是写东晋时期的用人制度,一切都讲究门第出身。
由于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是按照门第来选拔的,造成了许多有才之士终身抑郁而不得志,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庶民说的正是当时选官制度的不合理性。
高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高字开头的成语有:高枕无忧、高屋建瓴、高风亮节、高楼大厦、高官厚禄、高抬贵手、高瞻远瞩、高高在上、高谈阔论、高朋满座、高山流水、高不可攀、高深莫测、高视阔步、高山景行、高低错落、高谈雄辩、高人一等、高门大族、高絙百尺、高步云衢、高歌猛进、高才硕学、高门大户、高车大马、高掌远跖、高风伟节、高枕而卧、高顾遐视、高名上姓、高下在心、高居深拱、高官显爵、高曾规矩、高壁深堑、高堂大厦、高情远致、高头骏马、高山远水、高业弟子、高足弟子、高睨大谈、高举远去、高蹈远举、高卧东山、高义薄云、高山大野、高岸深谷、高人雅致、高谈雅步、高世之行、高阳酒徒、高山仰止、高下在手,等。
关羽的傲气十足是什么意思?
因为关羽看谁都像匹夫,杀颜良的时候说颜良是土鸡瓦狗,诛文丑的时候说文丑是插标卖首,打黄忠的时候说黄忠年老不能成事,册封五虎上将的时候还瞧不起马超,东吴向关羽提亲的时候,关羽还瞧不起东吴,说东吴是东吴鼠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关羽自视甚高,傲气的很。
1、
三国时最傲气的人当数关羽。提起关羽,就想到他捋着长胡子,眯着小眼睛,盯着人的样子,那眼神一定是威严的,而且是自上而下的,等闲之辈恐怕受不了他的这一眼,得直冒冷汗才是。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人
关羽确实有傲气的本钱,史书上说他是“万人敌”,既是夸他勇武过人,也是赞他精通兵法,又说关羽有“国士之风”,就是说他足够优秀,是值得这个国家和君王去敬重的人才。
三国里面,刘备南征北战,如果有分兵的需要,总会让关羽独领一军,这是认可他的能力。后来三兄弟到了荆州,长坂坡之战,关羽能带着水军在汉水接应刘备,关羽这个北方汉子本应该不会水的,来到荆州却能很快带领水师,已是不易,后来竟能水淹七军,用水师擒住于禁,他用兵的手段是越来越强的。
这样的人杰要是没有表现丝毫傲气,那就是刘备、曹操这样的枭雄,胸怀大志,包容四海,但也会心机深沉,长于权谋。关羽没那么大的胸怀气度,却是个直心肠的真汉子,他做人傲气十足,这是他的真性情。
关羽的傲气不去针对普通的士兵和百姓,而是针对士大夫之流,也就是达官显贵、世家名士,有地位的人物。不管名声多大,地位多高,如果没有足够好的表现,那关二爷可不会用正眼看他。
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三国志》陈寿
2、
关羽自己并不是一个大老粗,他读过书,还尤其喜欢读《春秋左传》,这书是儒家经典之一,但语言可不算通俗易懂,关羽能把它读得精熟,说明文化水平不低。
关羽的家境应该不会太差,但也只是小门小户而已,而且关羽早年因为犯了事,只得背井离乡,流落江湖,他的家乡本是山西西南的河东地区,但后来亡命天涯,却逃到了河北,这才碰上了刘备。
这段流落江湖的日子,想必是很苦的,让关羽体会到世态炎凉。那个时代高门大族垄断了官场,世家弟子没什么才学也能轻易爬上高位,后来的袁绍、袁术之流就是如此,像关羽这样的寒门子弟难有上升的阶梯,关羽空有一身本事也难以出头,反而会被那些士大夫们所嘲笑。
这些士大夫们往往高高在上却虚伪而自私,无能且懦弱,要不然也不会把好端端的一个大汉王朝折腾的气息奄奄,反倒是江湖之中,贩夫走卒之间自有真性情、大豪杰。
恐怕正是在江湖中的这段经历,让关羽讨厌这些士人,总认为他们都是徒有虚名之辈,他结交的兄弟是刘备、张飞,认识的朋友的是张辽、徐晃,这些出身平凡却一身本事的豪杰才是他所看重的,出身名门的士大夫,或者材质平庸的官员,他都不大瞧得起。
但另一方面,他又最怕被世人看轻了,往往最要面子的也是他。
3、
马超投奔刘备的时候,关羽远在荆州,听说了这事,就写信给诸葛亮,问他:“马超这人什么水平啊?”
其实当时马超的名声犹在关羽之上,他在西凉也曾是一方诸侯,与曹操在潼关大战,一度让曹操都头疼不已。关羽怎么会没有听说马超的威名呢,他想知道的其实是马超跟自己比起来谁更优秀罢了。
诸葛亮很清楚关羽是心高气傲的人,要是自己说马超比你厉害,甚至只说马超跟你水平差不多,那关羽都会愤愤不平,要是非得跑过来比试一下,或者将来关键时刻闹情绪就麻烦了。所以他回信给关羽说:“马超这人当然是文武双全,勇猛过人,称得上是一代人杰,水平跟张飞差不多,不过毕竟没有关公您这么超凡脱俗、卓尔不群。”
诸葛亮这语言艺术真是了得,马屁拍的恰到好处,先夸了马超几句,又说他的水平就只能比得上您弟弟张飞,言外之意是马超的地位也得在您之下,在您大哥面前就是小弟的角色,可把关羽乐坏了。而且关羽也一点不觉得诸葛亮过誉,还开心地把这信件拿给所有幕僚们看,就像个满足虚荣心的孩子似得。
后来刘备平定蜀地,当上了汉中王,按惯例就要给追随他的伙伴们封官,《三国演义》里说是封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虎上将”,其实正史上是封了四位将军,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其他武将像魏延都要低一个级别。当然按古代的次序,“前-右-左-后”这么排,关羽还是老大,黄忠排最末。
但关羽听说了这个任命,却恼火的很,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意思是我是什么样的人物,那黄忠出身行伍,从来没听说过,跟我在同一个级别那我不干。关羽的骄傲也是绝了,他要是看不上的人,连当他小弟都没资格。
还好刘备和诸葛亮都知道这位关公是什么样的人。诸葛亮早就提醒刘备,“黄忠这人一向名声不大,跟关羽、马超他们差远了,而且关羽远在荆州,没亲眼见过黄忠的战功,要是知道给他们封了同样的级别,还不得气死。”
刘备还不了解他这个二弟是什么性情嘛,就派使者费诗去劝关羽:“汉中王虽然因为黄忠的功劳而给予高官厚禄,但他跟您更是兄弟啊,兄弟之间不分彼此,是同富贵共患难的,您就是汉中王,汉中王就是您啊,这官职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何必在意呢?”
这话真是把关羽捧到极限了,王者是孤家寡人,亲兄弟都不能共享,关羽和刘备哪能真不分彼此。虽然这话是使者费诗说的,但若不是刘备的授意,费诗肯定不敢说的。关羽可能也知道这一点,感觉倍有面子,才接受了任命。
刘备对关羽的性情是清楚的,明知不妥,但恐怕也无可奈何,他这个二弟眼高于顶,能瞧得上眼的实在没几个,出身好的不行,名声小了也不行,年纪小的不行,老人家更不行,他统领荆州,却没有几个人才出来辅佐,恐怕也是他的傲气惹的祸。
而诸葛亮就更没办法了,连给关公写信都给小心翼翼的捧着,毕竟他自己都难被关公放在眼里。
4、
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关羽的败亡正缘于他的骄傲。
他镇守荆州的时候,孙权派人为儿子求聘关羽的女儿,本来一门亲事来巩固同盟也是古代常用的手段,刘备既然娶了孙权的妹妹,孙权的儿子再娶关羽的女儿也挺合适,按道理关羽就算不同意也该找个说辞,或者上报汉中王刘备,但关羽直接把孙权的使者大骂一顿,赶了回去,亲事没结成,反而加深了嫌隙,这是何苦呢。
这世上庸才总比人才要多很,关羽看不上的人自然很多,南郡太守糜芳,驻守公安的将军傅士仁都在这个范围内。糜芳的家族原来是徐州富商,靠着投资和裙带关系混了一个位置(妹妹嫁给了刘备),傅士仁史书都没有事迹记载,恐怕也是平庸之辈,这样的人物关公自然看不上喽,可是关公没想到,这种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恼恨关羽的轻慢,在他出征曹魏之时投降了东吴,断了关羽的归路。
更要命的是东吴的敌人吕蒙和陆逊,当时吕蒙是东吴的主将,关羽熟悉他,也时刻提防着他对荆州不利。但吕蒙故意装病离开前线,推荐了名声不显的陆逊接替自己的职位。陆逊出身江东的大世家陆家,年纪轻轻的,又是一介书生,正是关羽看不上的类型,这是吕蒙看准了关羽傲慢的弱点,特意而为的。
事实上陆逊却是难得的人才,他深谋远虑,那时候却刚出道,没有什么功绩,更没有什么名声。他还特意以谦卑的言辞写信给关羽,把关羽吹捧了一番,表达自己的仰慕,又装模作样的提出一些平常的见解。关羽果然中计,觉得陆逊只是没有本事的年轻人,东吴已经没有了威胁,愈发大意,把留守后方、用于提防东吴的军队调至前线,这才有了后来“大意失荆州”的惨剧。
5、
陈寿在《三国志》里批评关羽是“刚而自矜”,意思是作风太强硬不懂得怀柔,同时又很自负,将关羽的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不过作为武将作风强硬并不是缺点,但是统领一方需要任贤用能的时候就有问题了,而关羽最大的缺点还是他的傲气,轻易看不起别人,却又最要面子。看不上同僚,影响自己阵营的团结,到关键时刻,糜芳、傅士仁背叛他,孟达、刘封不来救他,看不起敌人,让吕蒙、陆逊把他骗在股掌之间。“大意失荆州”的关羽,算是因为骄傲而失败的典型,千百年流传下来,该让世人谨记
族字头成语?
没有族字开头的成语,含有族字的成语有: 非我族类、望门贵族、簪缨世族、折而族之、毁宗夷族、宗生族攒、高门大族、朋坐族诛、一子悟道,九族生天、聚族而居、名门世族
李牧的父亲?
是李玑
李玑,字伯衡,战国李牧之父,赵郡李氏先祖。
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房的始祖。玑有三子:云、牧、齐。老二李牧为当时赵国的国相,被封为武安君。从他开始,把家定居在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为赵郡李氏的始祖。是东汉以来山东望族,历经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
高门大族其他应用
组词
高组词门组词大组词族组词笔顺笔画
高笔顺笔画门笔顺笔画大笔顺笔画族笔顺笔画近义词
高近义词门近义词大近义词族近义词反义词
高反义词门反义词大反义词族反义词高门大族成语接龙
正接
没有可接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