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的意思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
拼音: táo shēng bù bì lù,dào chù biàn wéi jiā
频率: 常用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复句式
解释: 指人在逃生时慌不择路,只要有地方躲藏就可以安家。

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典故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这鲁达急急忙忙行过了几处州府,正是‘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
成语示例:
英文翻译: 

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十字名言警句?

十字名言警句如下:

1、良心是人生的根本。雷利。

2、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

3、不达成功誓不休。陈潭秋。

4、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5、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

6、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7、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8、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9、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0、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

7、为者如牛毛,获者如麟角;

8、德从宽处积,富从俭中求;

9、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10、无念方能静,静中气自平。

1、相信自己,比谁都棒。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

4.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

5.不要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6.不怕路远,就怕志短。

7.只要相信,就有可能。

8.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9.胸无大志,枉活一世。

10.懂得低头,才能出头。

1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2,要有梦想,即使遥远。

1、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3、牡丹虽好,终须绿叶扶持。

  4、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5、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7、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10、山中无好汉,猢狲称霸王。

  11、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12、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1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4、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

  1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6、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17、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18、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19、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20、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21、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3、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

  24、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

  25、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26、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2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8、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29、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十字名言名句励志

1.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6.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7. 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8.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9.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10.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11.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12.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13.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14.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15.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16. 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

17.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18.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19. 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20.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21. 拼得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22. 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23.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24. 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25. 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10字励志名言警句二:

1.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2. 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3. 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

4. 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5. 宁与千人好,莫与一人敌

6.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7. 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之地

8. 在他檐下走,怎敢不低头

9. 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

10.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11. 宁为太平狗,莫作离乱人

12.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13. 在他檐下过,不敢不低头

14. 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

15.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16.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7.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8.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19.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20. 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2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2.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23.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24.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25.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毛泽东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万里

4、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佚名

5、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张岱

7、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增广贤文》

8、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佚名

9、刀越磨越利,脑越用越灵。——佚名

十个字以内的好句小学不能不知到?

1、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2、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3、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4、蜡炬成灰泪始干。

5、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6、书是智慧的钥匙。

7、这个人壮硕如牛。

8、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9、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10、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11、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12、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13、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14、贫贱亲戚离,富贵他人合

15、好事不出门,恶事扬千里

16、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17、牡丹虽好,终须绿叶扶持

18、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19、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20、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

21、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22、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23、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24、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25、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26、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27、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

2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9、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 30、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31、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32、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33、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34、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35、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36、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37、宁教我负人,莫教人负我 38、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39、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40、在他檐下过,不敢不低头 41、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42、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4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44、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45、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46、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47、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4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9、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50、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5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2、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5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4、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55、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5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7、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58、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59、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 60、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 61、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62、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6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64、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65、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 66、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67、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68、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69、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70、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71、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72、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73、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之地 74、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75、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76、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77、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78、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79、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80、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81、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82、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83、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84、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 85、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86、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 87、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88、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89、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9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91、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92、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93、牡丹虽好,全凭绿叶扶持 94、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95、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96、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97、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98、千羊之皮,不如

求100句10个字左右的好句子求100句1?

1、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2、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3、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4、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5、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7、哑子吃黄连,说不出的苦8、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9、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10、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11、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12、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3、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14、贫贱亲戚离,富贵他人合15、好事不出门,恶事扬千里16、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17、人生虽短,怎么过才灿烂18、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19、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20、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21、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22、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23、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24、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25、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26、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27、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2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9、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30、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31、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32、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33、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34、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35、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36、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37、宁教我负人,莫教人负我38、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39、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40、在他檐下过,不敢不低头41、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42、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4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44、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45、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46、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47、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4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49、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50、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5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52、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5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54、有些事一转身就一辈子。

55、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5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57、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58、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59、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60、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61、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62、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63、最初不相识,最终不相认。

64、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65、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66、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67、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68、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69、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70、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71、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72、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73、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之地74、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75、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76、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77、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78、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79、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80、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81、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82、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83、晨露蒙月色,清风随佳人。

84、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85、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86、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87、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88、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

89、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9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91、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92、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93、向往天空的,都是寂寞的。

94、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95、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96、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97、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98、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99、原来幸福可以这么优雅100、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漏网之鱼是什么意思?

漏网之鱼的意思是 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漏网之鱼

lòu wǎng zhī yú

【解释】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

【结构】偏正式。

【用法】多用于罪犯。一般作宾语。

【正音】漏;不能读作“lù”。

【辨形】漏;不能写作“露”。

【近义词】丧家之犬、亡命之徒、漏网游鱼

【反义词】网中之鱼

【例句】在民兵地毯式的搜捕下;这条~终于被擒获。

【英译】escape unpunished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襄公打败秦国,俘虏秦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晋襄公听信母后冤仇宜解不宜结的教诲,放了三人。大将先轸及阳处父立刻带兵去追赶。孟明视三人早就跑到了黄河边,跳进打鱼的小船逃走,成为晋国的漏网之鱼。

答:漏网之鱼指是本意指的是鱼从网中跑了。但这里又用来比喻“那些坏人”,当时没有发现,成了漏网之鱼。但最终他们还是逃不了法律的制裁。所以也提醒那些知法犯法的人,不要较性能相安无事。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终于会露出马脚的,也一定会被审判的。

漏网之鱼,汉语成语,意思是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出自《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

晋陆机《五等诸侯论》:六臣犯其弱纲;七子冲其漏网。唐吕向注:漏网;谓孝景时法网疏宽也。

《元曲选外编·关汉卿·陈母教子》:你这漏网之鱼都跳过;固何撇下状元郎?

漏网之鱼,意思是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脱逃的罪犯、敌人等。

【拼音】 lòu wǎng zhī y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网漏于吞舟之鱼。”

白话释义:鱼网疏漏, 可以吞下船的大鱼都被漏掉了。

【例句】

1、在民兵地毯式的搜捕下,这条漏网之鱼终于被擒获。

2、他败逃时连想回来带走刘凤兰的机会都没有,急急如丧家之犬,慌慌如漏网之鱼。

扩展资料

一、漏网之鱼的近义词

1、丧家之犬 [ sàng jiā zhī quǎn ]

释义:比喻失去靠山,到处乱窜,无处投奔的人。也说丧家之狗。

出处:明·无名氏《鸣凤记》:“飞鸟依人;今做了丧家之犬。”

白话释义:原本依附着权贵,如今失去了靠山,到处乱窜,成了无处投奔的人。

2、惊弓之鸟 [ jīng gōng zhī niǎo ]

释义: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某种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的人。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白话释义:滥用武力的众人容易行动,被弓箭吓怕了的鸟难于安定。

二、漏网之鱼的反义词

1、瓮中之鳖 [ wèng zhōng zhī biē ]

释义:比喻逃脱不了的人或动物。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孙富视十娘已为瓮中之鳖。”

白话释义:孙富把十娘看作是逃脱不了的人。

2、一网打尽 [ yī wǎng dǎ jìn ]

释义:比喻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一个也不漏。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第四卷:“刘见宰相曰:‘聊为相公一网打尽。’”

白话释义:刘元看到宰相说道:“姑且为了宰相大人把他们全部抓住,一个也不漏。”

比喻侥幸脱逃的罪犯、敌人等。

读音:lòu wǎng zhī yú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网漏于吞舟之鱼。”

翻译:是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用法:作宾语;用于罪犯

例句:

1、尽管相关人员行了大范围的检查,但仍有漏网之

2、虽然警方展开大力扫荡,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没被抓到。

漏网之鱼,意思是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脱逃的罪犯、敌人等。

2、他败逃时连想回来带走刘凤兰的机会都没有,急急如丧家之犬,慌慌如漏网之鱼。

基础释义

详细释义

【解释】: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出自】:《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

【示例】: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用于罪犯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

例句

1.

在民兵地毯式的搜捕下,这条漏网之鱼终于被擒获。

2.

尽管沃德进行了大范围的采访,但仍有漏网之鱼。

3.

忙忙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

4.

警方将贩卖军火的走私集团一举成擒,没有一个漏网之鱼。

5.

虽然警方展开大力扫荡,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没被抓到。

6.

当年土匪来劫时,我们就像漏网之鱼,没命地逃离村庄。

7.

在这次追捕行动中,警方使尽全力,终于使过去的漏网之鱼悉数就逮。

8.

严打中的这条漏网之鱼终被公安局逮捕。

9.

这听起来很多,但也容易成为漏网之鱼。

10.

在这次大战中我们大获全胜,那些漏网之鱼四处逃窜。

11.

高层决定严办所有吃案的失职人员,不许有任何漏网之鱼。

12.

这个漏网之鱼万万没想到,公安干警在飞机上出现在他的面前。

13.

知道后有追兵,他急如漏网之鱼,向山中逃去。

14.

它仅供美国政府使用,数月后即被废止,只有极少漏网之鱼流入私人之手。

15.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国家的重拳出击下,漏网之鱼的生存也变得更加艰难。

16.

走私牛肉一案可议之处,当然不仅仅是还有多少漏网之鱼,有多少大鱼没有抓住。

17.

因为他们很怕自己会遇到敌方追歼漏网之鱼的巡弋小分队。

18.

若是真的有漏网之鱼,那便一定是藏身在奇光异彩的湖底,从未浮出过水面的洪水猛兽。

19.

一听到仇家正在搜捕他,他便急忙逃窜隐匿,有如丧家之犬、漏网之鱼。

20.

如此多的政府机构负责管辖那么多的生产者,一些不法经营者难免就会成为漏网之鱼。

21.

法规复杂化,不但无法防止滥用,反会制造更多漏洞,产生更多漏网之鱼。

基础释义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用于罪犯从1644年明朝灭亡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相距长达196年,然而在这近二百年的时间里,满清贵族统治的中国走了一个漫长而无谓的“轮回”。而这次轮回点对于二百年前的区别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被动挨打受奴役的噩梦刚刚开始,在整个地球上,华夏民族开始沦落为一个长期受宰割、受压迫的巨大整体。 满清的目光、胸襟与手腕 是什么造就了这一不争的事实?尽管在进入新千年中国的当今,歌颂康熙、雍正、乾隆的作家在大红大紫,歌颂那个时代的电视剧在轮番热播,大量的官员和民众也在喋喋不休剧中人物的尔虞我诈和翻云覆雨,但我仍愿意站出来泼出一盆又一盘的洗脚水:这应该是一个被基本否决的时代!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地回忆和分析,这样我们才能弄明白:这世界历史上格外重要的二百年,这重新定位世界格局的二百年,这西方世界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二百年,大清国到底在干什么?中华民族为何走了一个“圆”? 让我们将聚光点对准满清――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与满清的政治策略极其相关,我们能做到的是:尽量抛去那种怨恨和鄙视的情绪,尽量以一种平和的眼光去打量这群人。 以不少世人的眼光来看,满清入主中原其实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趁火打劫”,然而不幸的是他们成功了――而且是大获成功。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从消灭南明政权到平定“三藩之乱”,满清统治者没费太多周折就彻底坐稳了江山。相比于中国历朝历代而言,清帝国政权的稳定性十分突出,对此就连西方不少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大为惊奇:入关时人口只有百余万的满族人,不仅征服了几十倍于己的汉民族,而且在这个以汉民族为主的国家里,舒舒服服地当了二百多年的“主子”。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奇迹”。然而,也正是这种“奇迹”,给了西方诸强称雄世界、瓜分世界的绝佳良机! 在清朝的二百多年间,因为还是处于一个以汉民族为主的国家里,人口相对极其稀少的满清贵族那根“警惕的弦”就始终醒着。尤其是更高层的满清统治者,无论如何雄才大略还是如何懦弱无能,对汉人、对汉民族都是格外地警惕,这警惕里自然含有蔑视、恐惧和敌意。于是,为保住一姓(爱新觉罗)一族(满族)之私,满清贵族一门心思稳定自己的政权,又一门心思在琢磨汉人、研究汉人、遏制汉人――因为汉人不光是他溥天之下的广大臣民,更是随时都可被取而代之的对手。 在这一点上,无论中国的历史学者还是西方的中国问题专家,都承认满清统治者的手腕要远远高于元朝时的蒙古统治者。前者不去触动汉人上层阶级的利益,甚至把自己打扮成儒家文化的倡导者、弘扬者,并基本沿用了明朝的政治生态,打造出一套“满汉全席”式的政治“合作”――当然,这种“合作”是以满清贵族为主、以汉族士人为辅的。但就是这种不平等的政治合作关系,竟也让众多的汉族士人感到满足。这样,通过汉族士人来统治整个帝国的金字塔就稳稳当当地建成了。而前朝的蒙古统治者则不然,他们赤裸裸地把汉民族(北方的汉人与南宋遗民的南人)做为被欺压奴役的对象,甚至毫不掩饰对汉民族的敌意和蔑视。他们宁可让西域人甚至外国人来充实中上层的官僚集团,也不愿同汉人的“臭老九”们合作。失去这种“政治中介”的结果,使蒙古人入主中原坐稳江山的时间就大打了折扣。 相比于历朝历代,满清统治者们要收敛一些,要节俭一些,要勤政一些,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满清统治者做人为政更加虚伪、手段更加残暴、心胸更加狭隘,这的确也是不争的事实。满清统治者对汉人采取的手段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我们看到,这个历史并不悠久、文化尚处荒蛮、生活上还大多处于半是牧民半是战士的民族,其统治者对于如何稳定政权、如何对付汉人,其实极富心计。怀柔和笼络自然是统治者的基本功之一,然而其民族作为国家的少数人,满族统治者时刻紧盯着汉人,警惕着汉人。依他们看来,任何事务都要试其与他们满清统治的稳定而定,否则无论其发展前景如何广阔,无论如何有利于国富民强,只要可能会带来对其政权的不安定因素,大都会被勒令阻止而夭折的。更有甚者,他们极其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风吹草动,汉人们星星点点的思想异端在他们看来都是极其危险的,他们会立即干净利索、毫不手软剪除,更多的时候甚至是“瓜蔓抄”式株连无辜,直至“斩草除根”而后快。满清统治者对于觉醒者尤其警惕,容不得一点的蛛丝马迹,见不得一点的风吹草动,不光如此,还要“防患于未然”,为“稳定”而捕风捉影,而风声鹤唳,而血雨腥风。为一姓一族之私,从而遏制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软化一个民族的骨骼,奴化一个民族的心理。其流风遗韵所及,以至于今天我们在热播的电视电影上看到的,仍是那个时代让人作呕的主子与奴才的嘴脸图。 在当今不少人对康熙雍正乾隆们所谓“政绩”、所谓“盛世”、所谓“千古一帝”而啧啧称叹喋喋不休之时,我愿意充当一个不受这些人欢迎的角色,去泼脏水,去揭脓疮,顺便再向这些文化群小们当头棒喝:一群当不够奴才的混蛋! 极端自私的专制让国家民族没有机遇 我觉得,满清统治者整体上的“忧患意识”比较强,只是这“忧患意识”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国计民生和国富民强,而是将一姓一族之私凌驾于国家民族之上,关注的只是如何让其满清政权“稳定、稳定、再稳定”,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机遇也就必然接二连三地“涛声远去”了,正可谓极端自私的专制让国家民族没有机遇。 唐宋以来,造船航运业一直是中国的强项,然而到了清朝,中国造船航运的步伐大大停滞甚至倒退了,其原因大多也是为了“稳定”――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下令:“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当然,“无许片帆入海”的原因是为了“稳定”,因为那些不肯归附的、继续抵抗的乃至逃亡他国的汉人,大多与大海有关,与帆船有关。 顺治十八年(1661)秋,清政府厉行迁海政策,为配合消灭海上的抗清势力,拿出了“坚壁清野”式的绝招:清庭命令滨海居民迁移内地,还派出大量的官员到各地监督迁移,结果从辽东至广东的万里海疆,沿海居民被强行内迁三十里,史书上描写当时的境况是“燔宅舍,焚积聚,伐树木,荒田地,妇泣婴啼,流民塞路,民死过半,惨不可言。”然而,为了“稳定”,满清统治者顾不得这些。 1684年是康熙二十三年,这一年应该是广大清朝渔民们欢欣鼓舞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全国解除海禁。解除海禁的原因是清王朝清除了“心腹大患”――继几年前平定以吴三桂为主的“三藩之乱”后,与过去的一年攻取对岸的台湾,消灭了割据那里多年的郑氏政权。海禁是解除了,但航海行商并不顺利,清政府陆续出台了很多的条条框框,如不许大船出洋了,不许商船往南洋吕宋等处贸易了,不许将船卖给外国了,不许多带口粮有越额之米了,以及出洋后不准留在外国了等等。为了令行禁止,请政府派出派水师巡查,违禁者严拿治罪。治罪下手也极重,如对将船卖与外国者,造船与买船之人皆立斩;而对所去之人留在外国的境况,他们将知情同去之人枷号三月,同时行文外国,令其将留下之人抓捕后立即斩首。 可以看出,清朝制定出那么多详细的商船出洋条条框框,不少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但毕竟有些不大气。就连雄才大略的康熙帝晚年时也对此耿耿于怀,因为苏州船厂每年造船出海贸易的多达千艘之多,而回来的不过五六成,清庭就派兵船前去拦截去南洋的船只。康熙帝还预见性地谕告天下:“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所言。”事实虽被他不幸而言中,但他并没有想出以后御敌的良策,大概仅仅是如何能长期稳定地统治国内的汉人,如何让君临天下的接力棒在这片广袤的大陆上不断地传下去,就令他十分头痛了。 对于航运贸易的禁与行,清庭也有多次反复,在他们的心里,虽然贸易能带来不少税银,但大海和帆船总是带来一些“不安定因素”,甚至就连国内范围内的海运实行与否,直到1811年的嘉庆十六年还在争论,一些大臣甚至一口气说了海运的十多项“弊端”。直到十五年后的道光六年,国内海运一事才有转机:这年二月,海运至津。江苏试行海运米船,共九百余艘,运米一百一十二万二千余石,于二十九日进入天津海口,极为顺利,海船卸米后,往奉天买豆南运。 一些事也夷非所思,如有一年嘉庆皇帝传谕到泰国国王那里,禁止再由中国商民代该国商船营运。因为泰国人不习营运,所以多雇佣福建、广东一带的人驾船。将泰国的东西运到中国的港口,返回时再带走中国的货物到泰国。但就是这样一种今天看来两好、双赢的方式,皇帝仍然插手阻止。为什么阻止呢?我斗胆推测:是顾及大清朝的体面,还是对汉人和他国异族有所防范?费正清是著名的西方中国问题观察家,他在详细论述了满清统治现象后这样结论:“归根到底,他们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在矿产业方面,满清统治者的做法与航海贸易极其类似。 农是根本,这的确不错,然而死死抱住这一条,让民众老老实实地经营土地,限制商业,不准开矿,却成了满清统治者的一种“传家法宝”。为开矿一事,满清统治者的心态十分犹豫,从动机上来看是尽量限制,为此从清初一直争论到十九世纪初,开矿与禁采,反反复复,总的原因是民间的渴求极强,而清庭的担心顾虑也极深。这种担心顾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现在影视媒体上被吹得浑身发光的雍正皇帝,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否决了两广总督有关在广东开矿的奏请。在传谕中,先是讲了一通“养民之道惟在劝农务本”之类的大道理,接着就说矿场是“各省游手无赖之徒望风而至”的场所,必然会难辨奸良,成为不安定因素。对于开矿带来的税收,作为皇帝的他根本是看不上的,因为“朕富有四海,何藉于此?” 满清统治者们对开矿一事十分谨慎,除担心矿场杂人易生事外,还担心开矿很冲了他们的“龙脉”和“地气”。如乾隆五年允许召商采煤,而大臣说服皇帝的理由首先便是“无关城池龙脉”。需要说明的是,允许采煤的这一年已经到了1740年,距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已经近一百年! 但不要以为此后在开矿上就一路绿灯,一朝天子一朝思路,1799年的嘉庆四年,乾隆刚死不久,嘉庆皇帝就下令禁止在畿辅开采银矿,理由酷似他的爷爷雍正那一套。历史真会玩戏法,直让后人感到悲哀与无奈! 其实不光航海贸易和矿产,其实很多事物如能正常发展,都可成为突破口,进而成为民族自强的一种机遇。如1840年代的英国之于羊毛纺织,结果就成了其工业革命的导火索。但是,满清统治者绝对不要什么革命的导火索,哪怕从此这个民族一跃会跳入龙门!不,满清统治者们梦寐以求的,是其膝下永远跪着时刻愿为其肝脑涂地的亿兆臣民,永远舒舒服服地当着那被拥着、抬着、呵护着的“主子”。 这里面比较有趣的,我想说说鸟枪这件事―― 鸟枪这东西,到了乾隆时期其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一些地方设立了“民壮”(大约是民兵一类)以协助军队,民壮们的武器不似军队一样要求规范一致,于是有人已打上了鸟枪的主意。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二月,乾隆皇帝下令全国停止民壮演习火枪(鸟枪)。起因就是山东刚刚有人造反,幸亏他们没有鸟枪在手,故而很快就被剿灭。 但鸟枪的威力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一个叫高晋的总督上奏请对武举考试进行改革――将舞刀改用鸟枪,以中靶多寡定成绩。这真是一个好主意,但乾隆皇帝“深思熟虑”后却否定了这个建议,不许武科改用鸟枪。他传谕说鸟枪是制胜要器,民间不宜演习多藏。他举例便是上面山东的那个例子,继而说如武科改用鸟枪,武生必将时常学习打靶,民间私买火药、铅丸的事儿就难禁止了,天下也就难管了。于是“高晋所奏,断不可行。” 细想起来,乾隆说的的确有理,国家的“稳定”也的确应该限制鸟枪。但他的这种“深思熟虑”显然是针对了国内,而对来自国外的威胁则没做什么考虑。这恐怕就是几十年后中国与英法军队对阵时,我们从历史电影里痛苦地看到:在对方的枪击下,徒有忠勇爱国之心的清军将士如镰刀下的稻草般倒下,而清军能够摆出的还击样子,除了那类似于二百年前明朝的土炮(炸出的火药射程极其有限)外,大量的就是沿用了数千年的弓箭和刀剑戈矛了。我想,这一点,也许乾隆未曾料到。进而再想,如果乾隆地下有知,也未必后悔,因为此后其满清的王祚毕竟还延续了60多年。 在满清统治者看来,危及他们政权的还有甚于“鸟枪”的,这就是汉人知识分子里少数人的异端思想,有了这些思想将必然生出反骨,于是便有了一系列的“文字狱”,便有了无数株连无辜、惊草木而又泣鬼神的“杀无赦”。满清统治者对异端思想的警惕性格外高,其实在清初的康熙二年(1653年)就有庄廷龙(加金字旁)一案,但文字狱的真正兴起则在康熙晚期。原因也很明晰:康熙大帝在消灭南明永历政权、平定三藩和灭亡台湾郑氏集团这些玩“枪杆子”的对手后,让他放心不下而又急需整治打击的,就是那些念念不忘明朝故主、时时冷言讥讽满清出身与时政的“笔杆子”了。 1711年即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南山集》狱起。这位安徽桐城的才子,怎么也不曾想到,自己九年前出版史料书籍,只是因为采用已死去的一位明朝遗老书中所载明桂王的事情,用了南明永历年号,就被检举揭发,为康熙大帝所怒,结果在两年后被横尸街头;而那位死去的遗老即方孝标也没逃厄运,被戮了尸,还有不少同族人受到了牵连,其中就有因此入狱而写出《狱中杂记》的方苞。 更为著名的文字狱便是雍正年间的吕留良案了。与上案雷同的地方在于,吕留良同方孝标一样,同是明朝有节气的遗老,同是在著述中存在对满清有大不敬的地方,也同是在死后多年才由他人牵连案发的。只是该案在审理过程中极富一些戏剧性,雍正要案情的主角留下做活口,其目的是由他来口诛笔伐来批评指正和引导,以显示自己的英明和大度。他的这一手并不高明,甚至连他的儿子乾隆看来都觉得里面的漏洞不小,于是雍正当时发往地方政府的雄辩大作《大义觉迷录》被收回了,于是当时“被猫放生的老鼠”又被重新抓了回来,还是照杀不误。 根据史料上记载,清朝文字狱众多,著名的除上述例子外,还有查嗣庭、胡中藻、王锡侯、徐述夔等案,而其他大大小小的案子更是不可胜数。案中被株连的人众多,遭受的处罚也让人大开眼界。如死人被开馆戮尸,活人被凌迟、斩首、绞死,亲属遭遣戌,妇女被入官等等。这里面,有死不喊冤的,但更多是被牵连的无辜。其实满清统治者们也未尝不知道里面多是冤死的魂,如出题“惟民所止”被诬为就是“雍正无头”的考官,如随意题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秀才,如自号“古稀老人”但不知此号已被乾隆皇帝“专用”的官员,尽管全家哭喊求救的冤声动天,尽管众多的旁观者们也觉得冤情深重,但清政府仍然要“杀无赦”,他们要的就是“宁肯错杀一千不让一人漏网”式的“震慑力”。 这种“震慑力”的余威的确巨大,以至于清朝中后期众多的士人以不谈政治为识实务,将大量的聪明智慧用在了文字、训诂、名物的烦琐考证之类学问上,世人称其为“虫鱼学”,这种学问其实与世无益。“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龚自珍看不起这样的文人,但举目之下,有几个文人学士不是如此? 一个时代长时期的停滞,一个时代长时期的噤若寒蝉,势必影响到国家民族整体的活力。其实,在年轻气傲的龚自珍准备彻底抛弃那种没有趣味没有意义的“虫鱼学”的时候,却已发现这个国家已经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成了一个不仅才相、才史、才将、才士、才民、才工、才商都极为缺乏的衰世,甚至还是连才偷才盗都很少见的社会。1820年,正是整个西方世界朝气蓬勃的时候,而在清朝这里嘉庆皇帝为君25年已撒手西去,接替他的新君文(上为曰)宁定下了以后用的年号――道光。就是在这一年,这位中国旧世纪里最后的伟大诗人,在某个城郊的某一个灯火参差的傍晚,走进了深深的芦苇丛中,他劝人千万不要再登高望远,因为他已明显地感觉到:这辽阔的中原大地忽然之间已经是沉沉暮气了―― 楼阁参差未上灯,菰芦深处有人行。 凭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霭生。 十九年过后,还是这位诗人,只不过早已不再是英姿勃发,而是变得更加抑郁和悲凉,面对长夜难明、万马齐喑的死寂,诗人忍不住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内心呐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尾声 1840年以后的多年,“天公”并没有抖擞,降下的却是无比深重的灾难。然而,惊雷毕竟响了,人材毕竟醒了。但人们醒来时,家园已破,景物已非,国已将不国,整个民族沦落到一种俎上鱼肉的境地。 有人说康熙伟大,我怀疑。 有人说雍正英明,我嗤之以鼻。 有人说乾隆潇洒,我真有些懵懵懂懂了。 但说这是极端自私的一群人,我却相信。 17世纪末,在西欧的岛国英国,资产阶级经过几十年的革命斗争,终于控制了政局,逐步确立了资产阶级国会制度,从而为“日不落世纪”的来临奠定了基础。而在经济落后的东欧俄国,彼得一世开始了全面向西方学习的改革,他本人不仅从形象上剔去大胡子换上西装,而且从政治、文化思想和科学教育上全力倡导革新图强。而在清朝,康熙帝在其一系列的军事胜利后,却是一面将自己极力打扮成儒家文化的倡导者,一面又于无声处时时警惕着全国各地的思想异端,并且不时“凌厉出手”,用“文字狱”的大棒将天下士人打得噤若寒蝉、鸦雀无声。而他所御用的西方学士,不过用其在历法上日食月环之类的准确性而已,其实把这些人当作了朝廷宫中的装饰,至于西方的种种科学技术应用等等,几乎全是扯淡。说康熙和彼得一世是同时代的人,让人感觉有些时空错位。 在18世纪初,文化启蒙和自由思想的火种开始在欧洲大陆上烽烟四起,众多的欧洲青年们开始热衷于“周游列国”式的文化旅程,旅程让这些欧洲青年们强了筋骨、开了眼界、长了精神,继而让这些青年们成为欧洲觉醒和崛起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随着大量移民的相互流动,欧洲各国的文化、贸易开始交流和碰撞,其结果是碰撞出火花,碰撞出真理,最后碰撞出一个列强雄起、生机勃勃的欧洲。而与此同时,西欧诸国正为海上霸权而你死我活、硝烟四起,而中欧的普鲁士也正在悄悄崛起。正是在这个当口,雍正在干什么呢?前文已经提到,这个将各种伎俩玩得飞转的阴谋家,其实心胸格外狭隘,他所做的漂亮事,一是全力围歼那些思想异端的士人,一是严令禁止开采矿产和海上贸易。这样的人,有人歌颂说其统治下的中国如何进步、如何发展,让人如何相信? 18世纪末,法国进行了大革命,巴士底狱这个象征封建专制的堡垒被人民攻占,贵族的特权被废除不久,《人权宣言》得以发表;而随后不久,在新建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功成名就的华盛顿力辞他人劝进皇帝位,在总统四年的任期后不愿意在这个岗位上“奋斗终身”而毅然离去……而就是在这个“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时代,乾隆皇帝在赚得诸如“十全老人”之类的众多浮名后,在为君称朕六十甲子年禅位后,在继位的儿子面前依然留恋他的皇权,而众多的社会危机正“十面埋伏”于后任者的周围。说乾隆处在这个伟大的时期,说他与华盛顿是同时代的人,让人简直不相信。 然而,在甲申年又一次来临的时候,我又一次想到那棵树,想到了那棵树时,有些事我相信了:同样的时间,会有不同的空间。 17世纪40年代,相隔几万里的东西方两位君主以不同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这仅仅是另一种开始的一个楔子―― 在此之后的近二百年间,东方那个庞大的帝国继续重复着那大而无当的梦,奴性的心理、窒息的思想和腐朽的制度,使两三千年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江河日下了,帝国与其说是“沉睡中的巨人”,不如说更像一位“病夫”――只是这“病夫”不光四肢无力,而且脑子也不好了。而西方那个岛国在近二百年的光阴里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近代史的第一页先从那里翻开,其人文科技、法制思想和工业革命也在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世界。 1793年的那个夏天,英国使团驾驶他们的船队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他们以补贺乾隆皇帝80大寿的名义,拜见了大清帝国的“九五之尊”。乾隆和满朝官员格外重视的,是英国使团如何行礼跪拜,而对其带来的天文望远镜、地理仪器、钟表、船只模型和武器等等东西却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态。这年秋天,领队的马戛尔尼带着遗憾离开了北京,他十分肯定地说:清王朝好比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胜过邻船的地方,只有体积和外表。并认为英国会从这个国家中捞到好处的。英使团离去40多年后,即17世纪40年代的近二百年后,两个国家第一次进行较量时,东西方早已没了那架“天平”,世界成了一边倒的舞台。 两个国家较量时,虽然大清国也崇尚“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但泱泱四亿人的大国却没有几人知道:世界到底有多大?英国到底有多强?据说,连林则徐、魏源这样“睁眼看世界的人”其实也所知了了。 这次较量,其实也是两个国家二百年积累的一种较量――当初的历史是否是一种前因?但无论如何,后果是有了。 还是那棵树,回首时它已变成了三百六十年前的那棵树。那棵树应该让人警醒,让人深思,让人发奋。 又一次想到那棵树,使我感觉到一种后怕:政治的惰怠、残酷、自私和腐朽,加上大众心灵的冷漠、闭塞、自大和麻木,几乎葬送了一个长时期走在世界最前列的民族。 又一次想到那棵树,使我感觉到一种庆幸:一个经历过掉下悬崖、后又爬出谷底的民族,已变得清醒,正恢复着元气,她渴望着更加强壮与成熟,也就是说,她渴望着新生。

比喻侥幸逃避法律制裁多人。明,张景《飞丸记,第一三出》:著城门上盘诘火速,城外快张榜牍,分付乡村市镇著实挨捉,他道是漏网之鱼,我视他兀上之肉。亦比喻惊慌逃离危险的人。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一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也作漏网游鱼、漏网鱼。

关于如何治民,孔子曾说:「用政令和刑罚来治理人民,人民只是苟且遵行,并无自发的知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教来教导人民,人民不但能够知耻,而且能自发地改邪归正。」老子也说:「最好的治民之道,是有德于民,即使执政者不提自己的德政,人民却都有德行了。下等的治民之道,是有德于民,却不断地宣导自己的德政,深怕人民忘记,这样人民反而没有德行了。

如果只依靠法令来治理人民,结果是法令越来越繁苛,窃盗罪犯反而越来越多。」太史公司马迁十分同意孔子和老子的想法,他认为法令不过是为政的工具,并非澄清吏治的根本之道。汉代初年,变严刑峻罚为宽简,法网疏阔的程度,甚至连能够吞舟的大鱼都可以逃脱,然而政治清明,没有什么作奸犯科的事情,人民的生活安定。

从前的法令可以说非常严密,但是各种罪恶伪诈却纷纷出现。由此可知,治民之道在于教化,而不在于法令。后来「漏网之鱼」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于比喻侥幸逃脱法网的人,或比喻惊慌逃窜的人。

白刃不相饶全诗?

愿得共汝饮,白刃不相饶的意思是今日美酒佳肴伺候,来日你们犯了事,还是饶恕不了你们。不要以为有军功就可以逃脱。

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给功臣们庆功宴上对身边的一个官员叫做茹太素说的,目的是敲打有军功的功臣们。

典故:

茹太素,明朝政治人物,很喜欢写文,每次一写则已,一写奏章,动则至少七八千字,但是语意艰涩。每次朱元璋看他的奏章是最头痛的,常常看得很不耐烦,扔到一边。

洪武八年十二月,茹太素给朱元璋上了一道奏章,朱元璋拿来一看,洋洋洒洒几万字,眉头皱了一下,便不想再看他的奏章了,于是,就叫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

王敏接过奏章一字一句地念将开来,念到一万六千五百字的时候,王敏念得是口干舌燥,而朱元璋同志还是没听出个所以然来,当场大怒,骂道: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令人将茹太素暴打了一顿。

有一次朱元璋在宫中设宴,赐酒给太素,不知怎么得,想吓唬吓唬他,说道: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茹太素闻言后,连忙跪倒在地,叩拜道: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朱元璋闻言后,见茹太素这个书呆子平时喋喋不休,但是对自己却十分忠诚,心中还是感动万分。

取自明太祖朱元璋两句诗“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意思是:今日美酒佳肴伺候,来日你们犯了事,还是饶恕不了你们。

淮剧《金杯·白刃》是一部以古喻今的廉政剧目,剧名取自明太祖朱元璋两句诗“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讲述了明朝洪武三十年,西北地震,朱元璋封女婿欧阳伦为钦差大臣前去赈灾。出发之前,朱元璋赐金杯御酒为驸马送行,同时赐尚方宝剑代天子巡狩。

然而女婿欧阳伦却以赈灾为名,批量走私茶叶冲关伤人,杀人灭口犯下大罪。为严明法纪,朱元璋赐死欧阳伦。欧阳伦头上悬着尚方宝剑,手中捧着盛有御赐鸩酒的金杯,惨笑举杯: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全剧以正史为经,野史为纬,两条线索交织而行,金杯与白刃两个道具贯穿始终,“金杯”代表人治,“白刃”体现法制,激烈的人物矛盾冲突推动戏剧不断向前发展,剧中叩问家与国、人情与法理的关系。

白刃不相饶全诗?白发不相饶,秋来生鬓边。

黑花最相亲,终日在眼前。

老态固具矣,宦情信悠然。

唯当共心约,收拾早归田。

意思是:今日美酒佳肴伺候,来日你们犯了事,还是饶恕不了你们。

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其他应用

组词

逃组词生组词不组词避组词路组词到组词处组词便组词为组词家组词

笔顺笔画

逃笔顺笔画生笔顺笔画不笔顺笔画避笔顺笔画路笔顺笔画到笔顺笔画处笔顺笔画便笔顺笔画为笔顺笔画家笔顺笔画

近义词

逃近义词生近义词不近义词避近义词路近义词到近义词处近义词便近义词为近义词家近义词

反义词

逃反义词生反义词不反义词避反义词路反义词到反义词处反义词便反义词为反义词家反义词

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成语接龙

正接

家败人亡家常便饭家丑不可外谈家丑不可外扬家丑不外扬家常茶饭家传户诵家传户颂家藏户有家传人诵家财万贯家长礼短家长里短家长理短家常里短家成业就家道壁立家道从容家道中落家道消乏家道小康家翻宅乱家烦宅乱家反宅乱家和万事兴家家户户家见户说家给民足家骥人璧家给人足家鸡野鹜家鸡野雉家累千金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家贫亲老家破人离家破人亡家贫如洗家破身亡家人父子家书抵万金家生孩儿家散人亡家徒壁立家生子儿家势中落家徒四壁家无常礼家无斗储家无担石家无儋石家无二主家亡国破家弦户诵家学渊源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家业雕零家谕户晓家喻户习家喻户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家衍人给家殷人足家言邪学家至户察家至户到家至户晓家贼难防家至人说

反接

插翅难逃仓皇出逃东奔西逃大败而逃东躲西逃劫数难逃落荒而逃临阵脱逃望风而逃闻风而逃畏罪潜逃席卷而逃在劫难逃罪责难逃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爱才若渴挨冻受饥哀声叹气笔底烟花不可胜计碧落黄泉闭门酣歌不胜枚举悲喜交切白云孤飞别有洞天不知好歹秉烛夜游参差不一春寒料峭长虑顾后彻内彻外出其不虞惩一警百池鱼遭殃倒持干戈鼎成龙升跌打损伤定国安邦大谬不然掇臀捧屁胆小鬼雕楹碧槛淡妆轻抹倒执手版恶尘无染扼臂啮指分钗劈凤覆车之辙放马华阳分门别类分内之事奉申贺敬改过自新过目不忘国无二君股掌之上旱魃拜夜叉虎口余生好女不穿嫁时衣好事之徒欢忻鼓舞急不择路计功受赏缄口不言监临自盗计日程功集思广议金汤之固惊心掉胆开合自如力不自胜绿惨红愁老大徒伤悲老大无成连更彻夜论功受赏流口常谈碌碌无为立人达人连三接四龙潭虎穴明法审令盲风涩雨毛举缕析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内疚神明女流之辈旁门小道拼死拼活奇伎淫巧其乐无穷蜻蜓点水牵物引类气逾霄汉人心惟危舌敝耳聋石赤不夺死而不僵食古不化势合形离石火电光说来说去三求四告神融气泰三三两两熟魏生张说嘴打嘴死中求活三战三北天地神明抟沙嚼蜡陶陶兀兀体物缘情甜语花言舞鸾歌凤唯利是求违世异俗寻弊索瑕下笔成文学不沾洽心粗胆壮逍遥自得一发而不可收移风易俗银花火树圆颅方趾鸦没鹊静渊谋远略一年到头冤天屈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易于拾遗尤云殢雨运用自如甄才品能忠臣义士张皇莫措真金不怕火来烧赈贫贷乏增收节支造言生事整装待发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tsbctr6_gncqg28741.html

展开全部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