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然不动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寂然不动的意思寂然不动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寂然不动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寂然不动
拼音: jì rán bù dòng
频率: 一般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偏正式
解释: 寂:寂静。寂静无声,一点动静都没有。

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典故出处: 《周易·系辞下》:“《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成语示例:清·许奉恩《里乘》第三卷:“命导入寝室,见病者卧床上,~。"
英文翻译: 

寂然不动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什么意思?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话出自《易经》,一面是寂然不动,一面是感而遂通,注意培养自己经常保持一种精神的静默状态,哪怕在忙碌的时候也要有一种安静的感觉;在顺逆两难的境界中,都能把心中的各种杂念打住,保持寂然不动.比如,我们的眼睛是不是感而遂通?注意力放在什么物体上,那个物体就变得清楚明白;我们的耳朵也是感而遂通、有频道的,想听谁的就锁定谁的声音.关注在某事物上,诚到一定程度,就能有感知的能力,可以感而遂通.要感而遂通一定要精神的参与,注意力的参与.注意力到了,对事物判断的敏感性就来了.

“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什么意思?

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意思是:没有思维,不能从事某种工作,是寂静不动的,领会了就能如愿地通晓天下事物的道理。

此句出自孔子后学《易传·系辞传上·第十章》

文言文原文: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文言文翻译:

《易经》本身是没有思虑的,是没有作为的,是很安祥寂静不动的,人若能感发兴起而运用之,终能通达天下一切的事故,如非天下最神奇美妙的,谁能如此呢?。

《易经》是圣人极尽幽深,研究神机莫测的一门大学问,正唯它的幽深,故能通达天下人的心志,正唯它的神机莫测,故能成就天下的一切事务,正唯它的神妙,所以似不见其急速,而自然快速,似不见其行,而能到达。孔子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就是指此而言的。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是君子之书,读《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

对《易经》的基本原理,《系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他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阴一阳构成,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周易》。

它把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它特别强调了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又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发挥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强调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它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主张自强不息,通过变革以完成功业。同时,它又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的理想目标,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视和谐的思想。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列子主张虚静无为是什么意思?

虚静: 虚既是空洞无物,像天空;静既是寂然不动,像大地。虚静是天地的原本状态。天空虚才能容纳日月星辰,大地静才能承载万物。人虚心才能增知识长智慧,笃实才能提升道德,看清事物。

无为: 无为就是不折腾,就如老子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煎小鲜鱼,不要来回翻,翻多了就煎烂了,不来回翻才能煎好。无为不是说鱼不要煎了,而是煎鱼时不折腾。无为而治,用在治理国家上,就是政府不要今干这,明儿干那,要放手让老百姓自己干,你站哪儿看着就行了,看着别让他们干违法的事,看着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就帮一把,这就足够了。

无名乃天地之始?

无名乃天地之始,源自《道德经》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句话出自于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主要意思是说:能以语言表达之“道”,便非永恒之“道”;可用名称来界定的,便不是永恒之“名”,名称未定之前,那便是万物之起源;名称已定之后,那便是万物之母体。因而,总是于消解欲望时,方能看出起源之奥妙;总是于保存欲望时,方能看出母体之广大。起源与母体,二者皆来自一处但名称不同,却可皆称为神奇,神奇之中还有神奇,那才是所以奥妙之由来。

无名”,是指太极未分,阴阳未判之前,无形无象的无极混元状态。因为大道本体未动,无形无象,故曰“无名”。天地本无名,有了上下左右四方之形象,才有其名。天地生在大道之后,所以无名是“天地之始”。

所谓“天地之始”,就是天地未生前的无极状态。这种元炁初动之态,在阴阳则为氤氲(ynyn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之交;在天地则为一阳之初;在日月则为晦朔之时;在四季则为冬春之间;在昼夜则为亥子之时;在人心就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人心处于寂然不动之地,也可以称为人心中的“无名天地之始”。太上慈悲渡世,广为说法。在鸿蒙未兆之先,一炁未动之前,原是混混沌沌,浑然一团,无半点形迹可见,故曰“无名”。

虽曰无名,而天地人万物皆孕育其中,只是尚未成象而已。有如人在父母未生前的原始之初,此即是“无名天地之始”的无极状态。待到静之已久,气机一动,氤氤氲氲(ynyn),生育天地万物,才有可名;一片太和元炁,流行宇宙,养育群生,就是“有名万物之母”。始者,天地未开之前,一团元炁相抱,好似鸡蛋的白黄相抱一般;母者,天地开辟以后,化生养育万物,生生不息,关爱备至,如母之养子一般慈心。此即为“万物之母”

三洞真经译文?

《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

洞的意思就是:洞其实就是通,有通透、通玄达妙之意。

经名:灵宝五经提纲。撰人不详,约出於宋代。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

灵宝五经提纲

敷座法事

大圣闻经,悟道天尊。

太上微言在五经,五经垂世若丹青。丁宁试为重宣演,解脱亡灵出夜肩。

伏以经天纬地之谓道,道出分三,垂世立教之谓经,经传有五式,宣妙义,祈度亡灵,谨运真香,志心上启太上无极大道虚无自然元始天尊、玉晨道君、灵宝天尊、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昊天至尊金阙玉皇上帝、东极青玄慈父太一救苦天尊、大慈十方救苦天尊、九天生神上帝、五方五老上帝、三十六部尊经玄中大法师、三元三官大帝、九幽拔度真宰、五岳十地阳曹阴掾、主宰真灵三界内外应感神祇,咸望慈悲,俯垂洞鉴。盖开趋正道而出迷途,必资惠炬,度苦海而登彼岸,须藉法桥,故天尊以方便心为众生立权实教,出五经之旨趣,为万有之荃蹄,历历玄文,巍巍大范,格言妙训,必志於道,据於德者,始能究其渊源,奥义奇辞,非出乎口入乎耳者所可窥其仿髴者也,以今奉为某求度亡,故某谨集见前清众敷座,讽诵:

《洞玄灵宝九天生神章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太上洞玄救苦拔罪妙经》、

《太上生天得道真经》。

特用回荐亡灵,超真解脱,当愿亡者某出群迷径,入希夷门,玉章生神,四象五行之和合,妙经救苦,三尸六贼之消亡,空五蕴以为得道之阶,净六根以证生天之实,忘心忘形忘物,识真常得性之机,炼神炼气炼精,明混合回风之道,嘉与有情之众,同归无相之门,法众虔诚,同声赞咏。

讽《生神章经》

仰惟《九天生神章经》,乃三洞飞玄之炁,结空成梵,自然成文,所以能开天地、生人物者也。大抵人之生也,皆受九天之炁,以为胞胎魂魄,至於五脏六腑、七窍八景、三万六千神,莫不由其融结而后得生,一有壅阏,则生生之理不具,盖有孕重而随殰者矣。夫九天之炁,顺而委之,则结凡胎而为人,逆而修之,则结圣胎而为仙。圣凡虽异,其为道则一而已矣。又天秉阳,九,阳数也,纯阳者仙,纯阴者鬼,真人以阳消阴,则升天而为仙,众人以阴消阳,则入地而为鬼。既为鬼则受拷酆都,魂神荡散,非藉神章以摄其游爽,则无由自拔於长夜,而返阳明之域。是故炼度家最重斯文者,盖以此也。亡者某既闻灵音,所当耽咀洞慧,凝神而守真宅,炼胎而返本初,自然魂魄和柔,九天之炁混合玄牝,而胎仙之道成,胎仙之道成,则驰骋龙驾,白日登晨,是谓与九炁合德也,可不勉乎,可不勉乎!用广发挥,请吟一颂:

九天妙炁自虚来,空洞凝和结圣胎。身外有身能造化,超凌三界出轮回。

众和:难逢难遇《生神经》。

讽《清静经》

仰惟《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盖高上老子西游阆风时,为西王母演说,乃大道心法也。尝试论之,天地万物所宗者,一道也,经书万卷,所明者一心也。道有太常,心有真妄,修道必修於大道,论心先论於真心。大道漠然无形,而能运化群有,真心寂然不动,而能建立万法,非心无以见道之全体,非道无以见心之妙用,道外无心,心外无道。是故古之修道者,先修其心。何以修心?曰清静而已矣。何以致清静?曰虚而已矣。人能使方寸之地虚,则一尘不染,一物不留,寂然湛然,常清常静,一神独运,妙应无穷,可以超出生死之外,是谓得道也。方寸之地苟不能虚,则百路千岐,劳劳役役於其外,七情六欲,缪缪扰扰於其中,与接为构,日与心斗,方且流浪生死之不眼,岂清静之能致、道之能得耶!亡故某苟能於此有所悟,澄虑以求其清,遣欲以求其静,忘形忘物以求其虚,积成久之,自然一点灵光通天彻地,所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游行三界,升入金门,左玄仙公岂欺我哉!用广发挥,更吟一颂:

真心清静道为宗,譬彼中天宝月同。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输光满太虚空。

众和:难逢难遇《清静经》。

讽《心印经》

恭惟《玉皇心印妙经》,盖上帝金口演说,实金丹大道之准的也。尝谓三万六千种道,独大道为正宗,三千六百旁门,独金丹为正统。金丹之书,浩若烟海,求其简要着明,未有若此经者。名以心印,不亦宜乎。大抵人身至宝,不过有三,神也,气也,精也,修炼者以此为丹基,故以上药目之,丹书所称红铅黑锡、水银朱砂、金精木液、甲庚龙虎、坎离乌兔、婴儿姹女、黄婆土釜,其名不可盘举,皆是物也。若得回风混合之道,采之取之,交之结之,以火炼之,又从而温养之,始於百日立基,中於十月成胎,终於一纪功备,脱胎神化,一得永得,而金丹之道备矣。此上药者,非惟人身有之,天地万物莫不皆有之也,惟智人者,能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以我之炁,合天地万物之炁,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故能隐显自然,与太虚同其寿量,是为得道也。大哉此药,其妙道之至宝乎!亡故某既沦太阴,所谓上药,今不存矣,然倘能取天地万物之神,为我之神,取天地万物之炁,为我之炁,取天地万物之精,为我之精,将见回骸起死,白骨成人,则上药散而复聚,至宝失而复得,岂不乐哉!用广发挥,更吟一颂:

上药身中神炁精,人人具足靡亏盈。能知混合回风道,金鼎黄芽日日生。

众和:难逢难遇《心印经》。

讽《救苦经》

仰惟《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本於青霄隐书,盖炼度之秘文也。经中纲领有四,其要在於主光明而已。一曰委炁立。盖元始以一炁分判天地,运化阴阳,为万物之本,周子所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者也。二曰顺炁生。盖天地既判,阴阳既立,则人受其中和之炁以生,周子所谓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万物化生者此也。三曰成万法。盖人道既立,必有圣贤者出於其间,陈纲纪,立制度,为之正德,利用厚生而后人道不穷焉。子思子所谓修道之谓教,亦此意也。四曰主光明。盖此光明,乃性体也,主云者,奉之如君也,人能奉此光明,常为一身之主,动静语默皆听命焉,自然灵台之间,轩豁洞达,物莫能蔽,而道体全矣。《中庸》所谓尊德性,《大学》所谓在明明德,《庄子》所谓真君,皆指此也。夫此光明,人人具有,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为颜增,不为砳减,操之则贤,舍之则愚,得之则升天堂,失之则沈地狱,凡地狱中烧煮屠割,苦毒万状,皆因失此光明也。是故天尊每救罪魂,必先假以神慧,使之返照心源,自识宿命,方其悔悟之时,罪者立赦,囚者立出,众苦消释,身心泰然,譬如旅人,中途亡其资,饥寒流离,困路道路,一旦得宝,则百用立具,忧苦尽除矣。我天尊救苦之恩,亦如是也。亡故某於此光明,倘知乐处,精加炼养,一朝成功,空洞之中自生别体,可以超度三界难,径上元始天,尚何有地狱之苦哉!用广发挥,更吟一颂:

种种无明是苦根,苦根除尽善根存。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轮回五苦门。

众和:难逢难遇《救苦经》。

讽《生天得道经》

仰惟《太上生天得道真经》,乃元始天尊为一切天人显示修行之捷径也。夫传道妙者,始於有言,终於无言,修天福者,始於有为,终於无为。若此经者,顿渐之门双启,始终之理毕陈,实得道之筌蹄,升天之梯级也。推寻经意,用力工夫凡有六节。入道之初,先持斋戒,以坚信心,一也。广建福田,精修妙行,而不染着众缘,二也。常持正念,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以除烦恼业障,三也。保养真炁,使一身之中,太和充溢,内外光明,四也。减节饮食,以养真元,遣鬼尸而绝嗜欲,五也。净六根,空五蕴,以造虚妙,六也。信能行此六者,则心凝形释,骨肉都融,可以游行太虚,纵观万化,然后见道体之全真,心之妙始於有为,而终於无为,至此而自然默识也。亡故某苟能从事於斯,积学之功,日填一日,异时与群仙携手於五城十二楼间,逍遥自在,方悔遇此经之晚也。用广发挥,更吟一颂:

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显修真。若归圣智圆通地,便是生天得道人。

众和:难逢难遇《生天经》。

收经回向

臣等仰惟三清上帝、金阙众尊、经筵所启三界真灵,咸望洪慈,俯垂洞鉴,向来讽诵太上五经功德,总用资荐亡者某魂,开发道性,拔度苦根,当愿闻《九天生神章经》,则知禀生受命之源,而修返本还元之妙。闻《清静经》,则顿悟性宗,而空诸相。闻《心印经》,则自修命学,而炼内丹。闻《救苦经》则主此一点光明,不沈地狱。闻《生天得道经》,则为之双修福慧,径陟天堂,逍遥妙有之庭,游宴鸿蒙之域,一真不昧,万劫长存。始焉因经以指迷,至此忘言而得意,譬若乘舟度苦海,到彼岸则舟无所施,持炬照迷途,归正道则炬将安用。是谓经功之极致,亦为法会之大成。法众虔诚,闻经赞咏。

举三闻经

闻经已后,当愿众生起心回向,常当信礼。闻经已后,当愿众生心开悟解,受持转诵。闻经已后,当愿众生普上法桥,无有障碍。

什么然动?

关于什么然动的成语有嵬然不动、寂然不动、巍然不动、屹然不动、怦然心动。

一、嵬然不动

释义:嵬然:高大的样子。形容高耸挺立,稳固而不为外力所动。

二、寂然不动

释义:寂:寂静。寂静无声,一点声音都没有。

三、巍然不动

释义:巍然:高大的样子。形容高大坚固,不可动摇。

四、屹然不动

释义:屹然:高耸的样子。像山一样高耸而坚定,不可动摇。

五、怦然心动

释义:怦然:形容心跳。指由于受到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发生了变化。

一、然动

“寂”字的说文解字是?

寂 jì 【形】 (形声。

从宀(mián),叔声。

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 同本义〖quiet;silent〗 寂,无人声。

——《说文》 寂寥宇宙。

——《四子讲德论》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老子》 寂然不动。

——《易·系辞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柳宗元《永州八记》 满坐寂然。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人视端容寂。

——明·魏学洢《核舟记》 俄而寂然。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又如:寂寂悄悄(悄悄地,不弄出声音地);寂密(隐密);寂天寞地(悄无声息) 安详闲静,心志淡泊〖composedandleisurely〗 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嵇康《养生论》 又如:寂泊(恬静淡泊,不追求名利);寂漠(清静;恬淡) 寂寞;孤单;冷落〖solitary〗 廓落寂而无友兮,谁可与玩此遗芳。

——严忌《哀时命》 又如:寂处(寂寞独处);寂漠(冷落;凄凉);寂淹(孤寂滞留) 佛教谓寂灭常静之道〖quiet〗。

如:寂定(佛家指心不驰散,保持安静不动的精神状态) 寂 jì 【动】 佛教称僧尼死为“涅盘”,或叫“寂”、“宴寂”、“圆寂”、“寂灭”〖(ofaBuddhistmonkornun)die〗。

如:寂灭虚无(佛教语。

指佛家的教义或道理。

寂灭:指人死后身体寂静,灵魂超脱,永无生死。

虚无: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虚无的) 寂寂 jìjì 〖still;quietly;silently〗形容寂静 寂寂人定初。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庭院寂寂。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寂寂荒山 寂静 jìjìng 〖quiet;still;silent〗没有声音;安静 屋子阴暗而寂静 寂寥 jìliáo 〖open;bedesertedandlonely〗∶空廓 寂寥无人。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still〗∶寂静;无人倍伴的,独自一人的 寂灭 jìmiè 〖fadeout〗∶消灭;消逝 楼下的人声渐渐寂灭了 〖nirvana〗∶佛教用语。

“涅盘”的意译。

指超脱生死的理想境界 寂寞 jìmò 〖solitary;lonely;lonesome〗∶冷清孤单;清静 寂寞难耐 〖deadlystill〗∶静寂无声 寂默 jìmò 〖still〗寂静 寂默无声 寂然 jìrán 〖silent;quiet〗肃静的样子 全场寂然 寂若死灰 jìruòsǐhuī 〖silent〗一点声响也没有,死一般的寂静 志心者,始终运意,行坐动形,寂若死灰,同于枯木,灭诸想念,唯一而已。

——《云笈七签》 寂若无人 jìruòwúrén 〖quiet〗寂静无声,宛若无人一般 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得非名贤。

——《世说新语》

姜云升丙子歌词的意思?

姜云升丙子歌词的意思?我觉得是讲一个人的一生

丙子

姜云升

岁在丙子 建巳之月 长生沐浴 懵懂出生

命带华盖 六亲缘薄 二十二年 孑然一身

不务正业 痴迷音律 业荒于嬉 往返酒家

冬去秋来 浑浑噩噩 弱冠未及 辍学归家

自命不凡 壮志凌云 恃才傲物 目中无人

怀才不遇 伯乐难寻 寸功未立 一事无成

运交驿马 北上长安 前程未卜 胜败未分

初心不改 矢志不渝 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

何以为乐 千里踏歌 一二好友 三五知音

何以为哀 万贯家财 子孙满堂 莫知我心

何以为贵 不假外求 寂然不动 自在轻松

何以为富 身无它物 一肩明月 两袖清风

姜云升丙子歌词的意思是他唱的不是说唱,他唱的是他自己。愿姜云升真能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白鹭鹚表达了什么情感?

《白鹭鹚》是一首五言绝句,咏物诗。李白以清霜喻白鹭鸶皎洁孤高情状,当是秋日沙洲即景,亦托孤禽表达自身清雅拔俗品格的情感。

首句“白鹭下秋水”以对比手法,使白鹭的形象特别凸出,在天与水明亮而空阔的衬托下,具有空灵透明的效果。

次句“孤非如坠霜”强调辽阔空间之中此单一的动态引人注意。“如坠霜”则一方面暗示洁白无垢之美,另方面,白鹭与霜之间的类比关系,也暗示了白鹭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三四句是前一动态的终结,也是新的发展。“心闲”意味着“孤飞”的心境并非无助的孤单,而是逍遥的自在,为了使这种感觉有更进一步的酝酿,白鹭暂且停止了飞翔而独立沙洲之旁,成为静止的画面,天地水光为其背景,一点白影寂然不动,意态至为优美。

寂然不动其他应用

组词

寂组词然组词不组词动组词

笔顺笔画

寂笔顺笔画然笔顺笔画不笔顺笔画动笔顺笔画

近义词

寂近义词然近义词不近义词动近义词

反义词

寂反义词然反义词不反义词动反义词

寂然不动成语接龙

正接

动不失时动荡不安动荡不定动地惊天动静有常动静有法动魄惊心动如参商动如脱兔动人心脾动人心魄动人心弦动手动脚动天地,感鬼神动天地,泣鬼神动心怵目动心骇目动心忍性动心娱目动辄得咎动中肯綮动中窾要动之以情

反接

万籁俱寂万念俱寂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寂然不动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鼻端生火百无聊赖笔下超生不学无识掣襟肘见出类拔萃寸木岑楼草木愚夫怵心刿目放羊拾柴福至心灵过屠大嚼借酒浇愁溘先朝露戮力一心内仁外义飘零书剑罢于奔命情窦初开秦庭朗镜省烦从简是非只为多开口食骨在喉声名大噪身入其境色艺绝伦推心致腹下不来台咽苦吐甘月朗星稀尧年舜日言行相副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jiranbudong14677.html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