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符合契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关键字:
成语接龙

同符合契的意思同符合契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同符合契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同符合契
拼音: tóng fú hé qì
频率: 生僻
年代: 古代
词性: 中性词
结构: 联合式
解释: 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语法: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见解与现象等。
典故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策传》:“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裴松之注引《吴历》:“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
成语示例:北周·庾信《齐王进赤雀表》:“即事所观,~。"
英文翻译: 

同符合契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三国成余的典故?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A):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清尘浊水

释源:曹植《七哀》诗。其诗曰:“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说解:这是一首思妇之怨诗,写明月之夜,思妇登楼企盼夫归的哀怨情怀。“清路尘”盖喻征夫,“浊水泥”乃抒情主人公自喻。两句比喻说明其“浮沉各异”之势,无以相会。一说“清路尘”喻曹丕,“浊水泥”喻自己,说明“浮沉各异势”的骨肉之亲,不得会合。

后遂以“清尘浊水”比喻人的身份、处境不同,彼此隔绝而无法会台。明李昌祺《剪灯余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歙漆阿胶忽纷解,清尘浊水何由逢?”

平视获罪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刘帧传》:“帧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裴注:《典略》曰:“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帧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帧。”

说解:依封建礼制,臣面君自当伏拜,既赐平身乃敢平视。刘帧平眼正视曹丕夫人——后来的甄皇后,曹操故以不敬治其罪。

后以“平视获罪”比喻对女子不敢公然相看。唐李商隐诗《天平公座中呈令狐相公》后两句“虽然同是将军容,不敢公然仔细看”,即暗中反用刘帧平视甄夫人而获罪之事。

煮豆燃萁

释源:《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说解:“煮豆燃萁”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残杀。后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残,如清浴日生《海国英雄记.投诚》“因此上蔑王章,残百姓,煮豆燃萁,惹朝廷劳兵转饷。”或称曹植之才,以“七步成诗”或“七步成章”、“七步之才”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如《醒世恒言》:“从来宠贵起猜疑,七步成诗亦可为。堪叹釜萁仇未已,六朝骨肉尽诛夷。”明高明《琵琶记.春宴杏园》:“休道是七步成章。”《初刻拍案惊奇》:“适间秋千词,虽是流丽……真个七步之才,也不过如此。”

才高八斗

释源:五代?李瀚《蒙求》:“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宋缺名《释常谈》于此亦有记述。

说解:谢灵运赞赏曹植的才华,称他占天下才十分之八,是溢美之辞。后以“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极高。如《平鬼传》:“大唐德宗年间,有一名甲进士,姓钟名馗,字正南,终南山人氏,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又作“八斗才”。李商隐《李义山诗集.可叹》:“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司马昭之心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五月已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裴注:“《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待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说解:高贵乡公曹髦眼看皇权旁落,曹魏江山毁败有日,气愤不已地说出这句话,意在告诉亲信,司马昭篡权之意昭然若揭,义当共谋之。后以“司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心。如《毛泽东选集.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盖自汪精卫倡言反共亲日以来,张君励、叶青等妖人和之以笔墨,反共派、顽固派和之以磨擦。假统一之名,行独霸之实。弃团结之义,肇分裂之端。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源:《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说解: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全部作好,等待行动。

扇火止沸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陶谦传》:“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拨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数万,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裴注:“《吴书》曰: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诏日:'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寇难未弭,或将吏不良,因掾讨捕,侵侮黎民,离害者众;风声流闻,震荡城邑,丘墙惧于横暴,贞良化为群恶,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说解:沸,沸腾,指开水。原意是用扇风助火的办法来阻止水的沸腾。比喻处事方法适得其反。

穷途之哭

释源:《魏氏春秋》。《世说新语.栖逸》:“阮步兵啸闻数百步。”刘孝标注:《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晋书.阮籍传》亦载其事,文字略同。

说解:阮籍不拘礼俗,行不由径。“穷途之哭”本指他因车无路可行而痛哭,也形容因身处困境而悲哀。如王勃《膝王阁序》:“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北周《庚子山集.拟咏怀诗(之四)》:“唯彼穷途哭,知余行路难。”

浮瓜沉季

释源: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说解:浮瓜沉李,本谓把瓜和李子放到水中,后指用冷水果解暑,或为消夏乐事之称。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都人伏天,于风亭水榭,雪槛水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通夕而罢。”苏轼《答苏伯固三首》:“位计龙舒为多,大盆如命取去,为暑中浮瓜沉李之一快也。”

迅风振秋叶

释源:《三国志.魏志.辛毗传》:“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太祖将征荆州……毗对曰:'……今往攻邺,尚不还救,即不能自守。还救,即谭踵其后。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说解:迅,迅疾。振,摇落。迅风振秋叶,即急风横扫秋叶,形容气势之强,不可阻挡。又作“秋风落叶”,乃引申用法,形容一扫而光。宋?洪迈《夷坚乙志.齐先生》:“诸公见其高门华屋,上干霄汉,三年之后无一瓦盖头矣……虽蹇驴亦无有矣,人言秋风落叶,此真是也。”

梁上君子

释源:《后汉书.陈蹇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蹇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 '夫人不可不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说解:梁上君子,本指栖身陈蹇宅中房梁之上欲行盗窃的人。后泛指窃贼。苏轼《东坡志林》三:“近日颇多贼,两夜皆来人吾室。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数去,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嗨婧笱谏保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嘤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 D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三国演义中以四开头的故事?

曹操定“四”州。这里的四州指的是幽州、并州、冀州和青州。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又莫过于“郭嘉遗计定辽东”了。

东吴“四”大都督。东吴四大都督指的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东吴四大都督每一位都有十分出彩的故事。其中的陆逊还是孙策的女婿,而蜀国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之死可以说都和陆逊是有关系的。

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羽扇纶巾, 鼎足三分, 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 桃 园 三 结 义

身在曹营心在汉,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草船借箭

望梅止渴,三国演义第21回

七擒七纵,三国演义87~90回

千里走单骑,第27回

舌战群儒,第43回

赔了夫人又折兵,第55回

割须弃袍,第58回

赤膊上阵,第59回

单刀赴会,第66回

三顾茅庐,第37回

初出茅庐,第39回

草船借箭,第46回

败走麦城,第76回

大意失荆州,第75回

桃园结义,第1回

火烧连营,第84回

单骑救主,第41回

木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东汉末年,民生凋敝。兵荒马乱,群雄竞起。

枭雄曹操,首屈一指。龙骧虎步,踌躇满志。

唯才是举,远见卓识。济济多士,如虎添翼。

发号施令,假传圣旨。身经百战,出生入死。

青梅煮酒,旁敲侧击。梦中杀人,狐性多疑。

望梅止渴,略施小计。割发代首,工于心计。

对酒当歌,横槊赋诗。才兼文武,独步一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诸葛孔明,惊才风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用行舍藏,韬晦待时。

三顾茅庐,精诚所至。知遇之恩,投桃报李。

隆中对策,审时度势。指点江山,面授机宜。

初出茅庐,锦囊妙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舌战群儒,力排众议。草船借箭,妙算神机。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妙计,化险为夷。

七擒七纵,有胆有识。六出祁山,矢志不移。

文韬武略,经天纬地。苦心经营,不遗余力。

事必躬亲,日理万机。出师未捷,积劳成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继无人,此恨何及。

武圣关羽,义薄云天。赤胆忠心,天人共鉴。

桃园结义,相见恨晚。同生共死,披肝沥胆。

身在曹营,忠心在汉。过关斩将,一往无前。

华容让道,网开一面。知恩图报,仰不愧天。

刮骨疗毒,处之泰然。夜读春秋,手不释卷。

单刀赴会,视若等闲。水淹七军,智勇双全。

位高权重,志得意满。顾盼自雄,自负不凡。

痛失荆州,令人扼腕。败走麦城,虎落平川。

三强会战,临军对阵。决一雌雄,赤壁鏖兵。

旌旗蔽日,樯橹连云。刀枪林立,剑戟森森。

风猛火烈,流急水深。人喊马嘶,鼓角齐鸣。

短兵相接,弓折刀尽。血海尸山,触目惊心。

曹军败北,豕突狼奔。灰飞烟灭,片甲不存。

周郎赤壁,羽扇纶巾。以寡敌众,大获全胜。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天下大势,鼎足三分。

什么契合字的成语?

同符合契 [tóng fú hé qì] 基本释义 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成语接龙 契船求剑 剑及屦及 及瓜而代 代为说项 项庄舞剑 剑拔弩张 张大其事 事与愿违违强陵弱 弱管轻丝 丝析发解 解甲休兵 兵微将寡 寡二少双 双宿双飞

相符的成语?

成语名不副实副:相称,符合。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

指空有虚名。

成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盛:大;副:相称,符合。

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

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

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成语盛名难副盛:大;副:相称,符合。

成语称家有无称:适合,相符。

与家庭经济情况相符。

指办理婚、丧等事不可过奢或过俭。

成语一称心力一:全;称:相符合;必力:运用心思的能力。

所有都跟自己所设想的心思相合。

成语不相违背指不会互相不符。

成语同符合契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成语名高难副副:相称。

指盛名之下,实际难与相符。

成语实与华违实:果实;华:花;违:违反。

结的果与开的花不相符。

比喻人的才华相当而结局不同。

成语心心相印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

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

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同契意思?

(1).契合。 三国 魏 曹植 《玄畅赋》:“上同契於 稷卨 ,降合颖於 伊 望 。”《晋书·宣帝纪》:“岂非忠诚协符,千载同契,俾乂邦家,以永厥休邪!” 宋 秦观 《王朴论》:“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契。”

(2).犹同志;同心。 晋 陆机 《赠顾令文为宜春令》之四:“比志同契,惟予与子。”《太平广记》卷三六○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丁譁》:“繾綣覯良宵,千载结同契。”

三国志孙策传?

策字伯符。

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

(江表传曰:坚为朱俊所表,为佐军,留家著寿春。

策年十馀岁,已交结知名,声誉发闻。

有周瑜者,与策同年,亦英达夙成,闻策声闻,自舒来造焉。

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劝策徙居舒,策从之。

)坚薨,还葬曲阿。

已乃渡江居江都。

徐州牧陶谦深忌策。

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策乃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

兴平元年,从袁术。

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

(吴历曰:初策在江都时,张纮有母丧。

策数诣纮,咨以世务,曰:“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

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

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於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籓。

君以为何如?”纮答曰:“既素空劣,方居衰绖之中,无以奉赞盛略。

”策曰:“君高名播越,远近怀归。

今日事计,决之於君,何得不纡虑启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雠得报,此乃君之勋力,策心所望也。

”因涕泣横流,颜色不变。

纮见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

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

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籓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

”策曰:“一与君同符合契,同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於君,策无复回顾之忧。

”江表传曰:策径到寿春见袁术,涕泣而言曰:“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与明使君会於南阳,同盟结好;不幸遇难,勋业不终。

策感惟先人旧恩,欲自凭结,原明使君垂察其诚。

”术甚贵异之,然未肯还其父兵。

术谓策曰:“孤始用贵舅为丹杨太守,贤从伯阳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还依召募。

”策遂诣丹杨依舅,得数百人,而为泾县大帅祖郎所袭,几至危殆。

於是复往见术,术以坚馀兵千馀人还策。

)太傅马日磾杖节安集关东,在寿春以礼辟策,表拜怀义校尉,术大将乔蕤、张勋皆倾心敬焉。

术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策骑士有罪,逃入术营,隐於内厩。

策指使人就斩之,讫,诣术谢。

术曰:“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由是军中益畏惮之。

术初许策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杨陈纪。

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

康不与,术大怒。

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

策尝衔恨。

术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

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

”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策益失望。

先是,刘繇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

寿春,术已据之,繇乃渡江治曲阿。

时吴景尚在丹杨,策从兄贲又为丹杨都尉,繇至,皆迫逐之。

景、贲退舍历阳。

繇遣樊能、于麋、陈横屯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距术。

术自用故吏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更以景为督军中郎将,与贲共将兵击英等,连年不克。

策乃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

(江表传曰:策说术云:“家有旧恩在东,原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

”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故许之。

)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馀,骑数十匹,宾客原从者数百人。

比至历阳,众五六千。

策母先自曲阿徙於历阳,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江表传曰:策渡江攻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是岁兴平二年也。

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依繇为盟主,礼据秣陵城,融屯县南。

策先攻融,融出兵交战,斩首五百馀级,融即闭门不敢动。

因渡江攻礼,礼突走,而樊能、于麋等复合众袭夺牛渚屯。

策闻之,还攻破能等,获男女万馀人。

复下攻融,为流矢所中,伤股,不能乘马,因自舆还牛渚营。

或叛告融曰:“孙郎被箭已死。

”融大喜,即遣将于兹乡策。

策遣步骑数百挑战,设伏於后,贼出击之,锋刃未接而伪走,贼追入伏中,乃大破之,斩首千馀级。

策因往到融营下,令左右大呼曰:“孙郎竟云何!

”贼於是惊怖夜遁。

融闻策尚在,更深沟高垒,缮治守备。

策以融所屯地势险固,乃舍去,攻破繇别将於海陵,转攻湖孰、江乘,皆下之。

) 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刘繇弃军遁逃,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

(江表传曰: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

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

及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

刘繇既走,策入曲阿劳赐将士,遣将陈宝诣阜陵迎母及弟。

发恩布令,告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

”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馀人,马千馀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

)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馀人,处处屯聚。

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乃至会稽。

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

”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

(吴录曰:时有乌程邹他、钱铜及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等,各聚众万馀或数千。

引兵扑讨,皆攻破之。

策母吴氏曰:“晟与汝父有升堂见妻之分,今其诸子兄弟皆已枭夷,独馀一老翁,何足复惮乎?”乃舍之,馀咸族诛。

策自讨虎,虎高垒坚守,使其弟舆请和。

许之。

舆请独与策会面约。

既会,策引白刃斫席,舆体动,策笑曰:“闻卿能坐跃,剿捷不常,聊戏卿耳!

”舆曰:“我见刃乃然。

”策知其无能也,乃以手戟投之,立死。

舆有勇力,虎众以其死也,甚惧。

进攻破之。

虎奔馀杭,投许昭於虏中。

程普请击昭,策曰:“许昭有义於旧君,有诚於故友,此丈夫之志也。

”乃舍之。

臣松之案:许昭有义於旧君,谓济盛宪也,事见后注。

有诚於故友,则受严白虎也。

)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

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江表传曰:策遣奉正都尉刘由、五官掾高承奉章诣许,拜献方物。

)时袁术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

(吴录载策使张纮为书曰:“盖上天垂司过之星,圣王建敢谏之鼓,设非谬之备,急箴阙之言,何哉?凡有所长,必有所短也。

去冬传有大计,无不悚惧;旋知供备贡献,万夫解惑。

顷闻建议,复欲追遵前图,即事之期,便有定月。

益使怃然,想是流妄;设其必尔,民何望乎?曩日之举义兵也,天下之士所以响应者,董卓擅废置,害太后、弘农王,略烝宫人,发掘园陵,暴逆至此,故诸州郡雄豪闻声慕义。

神武外振,卓遂内歼。

元恶既毙,幼主东顾,俾保傅宣命,欲令诸军振旅,於河北通谋黑山,曹操放毒东徐,刘表称乱南荆,公孙瓒炰烋北幽,刘繇决力江浒,刘备争盟淮隅,是以未获承命櫜弓戢戈也。

今备、繇既破,操等饥馁,谓当与天下合谋,以诛丑类。

舍而不图,有自取之志,非海内所望,一也。

昔成汤伐桀,称有夏多罪;武王伐纣,曰殷有罪罚重哉。

此二王者,虽有圣德,宜当君世;如使不遭其时,亦无繇兴矣。

幼主非有恶於天下,徒以春秋尚少,胁於强臣,若无过而夺之,惧未合於汤、武之事,二也。

卓虽狂狡,至废主自与,亦犹未也,而天下闻其桀虐,攘臂同心而疾之,以中土希战之兵,当边地劲悍之虏,所以斯须游魂也。

今四方之人,皆玩敌而便战斗矣,可得而胜者,以彼乱而我治,彼逆而我顺也。

见当世之纷若,欲大举以临之,适足趣祸,三也。

天下神器,不可虚干,必须天赞与人力也。

殷汤有白鸠之祥,周武有赤乌之瑞,汉高有星聚之符,世祖有神光之徵,皆因民困悴於桀、纣之政,毒苦於秦、莽之役,故能芟去无道,致成其志。

今天下非患於幼主,未见受命之应验,而欲一旦卒然登即尊号,未之或有,四也。

天子之贵,四海之富,谁不欲焉?义不可,势不得耳。

陈胜、项籍、王莽、公孙述之徒,皆南面称孤,莫之能济。

帝王之位,不可横冀,五也。

幼主岐嶷,若除其逼,去其鲠,必成中兴之业。

夫致主於周成之盛,自受旦、奭之美,此诚所望於尊明也。

纵使幼主有他改异,犹望推宗室之谱属,论近亲之贤良,以绍刘统,以固汉宗。

皆所以书功金石,图形丹青,流庆无穷,垂声管纮。

舍而不为,为其难者,想明明之素,必所不忍,六也。

五世为相,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焉。

忠贞者必曰宜夙夜思惟,所以扶国家之踬顿,念社稷之危殆,以奉祖考之志,以报汉室之恩。

其忽履道之节而强进取之欲者,将曰天下之人非家吏则门生也,孰不从我?四方之敌非吾匹则吾役也,谁能违我?盍乘累世之势,起而取之哉?二者殊数,不可不详察,七也。

所贵於圣哲者,以其审於机宜,慎於举措。

若难图之事,难保之势,以激群敌之气,以生众人之心,公义故不可,私计又不利,明哲不处,八也。

世人多惑於图纬而牵非类,比合文字以悦所事,苟以阿上惑众,终有后悔者,自往迄今,未尝无之,不可不深择而熟思,九也。

九者,尊明所见之馀耳,庶备起予,补所遗忘。

忠言逆耳,幸留神听!

”典略云张昭之辞。

臣松之以为张昭虽名重,然不如纮之文也,此书必纮所作。

)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江表传曰:建安二年夏,汉朝遣议郎王誧奉戊辰诏书曰:“董卓逆乱,凶国害民。

先将军坚念在平讨,雅意未遂,厥美著闻。

策遵善道,求福不回。

今以策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

”又诏敕曰:“故左将军袁术不顾朝恩,坐创凶逆,造合虚伪,欲因兵乱,诡诈百姓,闻其言以为不然。

定得使持节平东将军领徐州牧温侯布上术所造惑众妖妄,知术鸱枭之性,遂其无道,修治王宫,署置公卿,郊天祀地,残民害物,为祸深酷。

布前后上策乃心本朝,欲还讨术,为国效节,乞加显异。

夫县赏俟功,惟勤是与,故便宠授,承袭前邑,重以大郡,荣耀兼至,是策输力竭命之秋也。

其亟与布及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戮力一心,同时赴讨。

”策自以统领兵马,但以骑都尉领郡为轻,欲得将军号,及使人讽誧,誧便承制假策明汉将军。

是时,陈瑀屯海西,策奉诏治严,当与布、瑀参同形势。

行到钱塘,瑀阴图袭策,遣都尉万演等密渡江,使持印传三十馀纽与贼丹杨、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诸险县大帅祖郎、焦已及吴郡乌程严白虎等,使为内应,伺策军发,欲攻取诸郡。

策觉之,遣吕范、徐逸攻瑀於海西,大破瑀,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

山阳公载记曰:瑀单骑走冀州,自归袁绍,绍以为故安都尉。

吴录载策上表谢曰:“臣以固陋,孤持边陲。

陛下广播高泽,不遗细节,以臣袭爵,兼典名郡。

仰荣顾宠,所不克堪。

兴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於吴郡曲阿得袁术所呈表,以臣行殄寇将军;至被诏书,乃知诈擅。

虽辄捐废,犹用悚悸。

臣年十七,丧失所怙,惧有不任堂构之鄙,以忝析薪之戒,诚无去病十八建功,世祖列将弱冠佐命。

臣初领兵,年未弱冠,虽驽懦不武,然思竭微命。

惟术狂惑,为恶深重。

臣凭威灵,奉辞罚罪,庶必献捷,以报所授。

”臣松之案:本传云孙坚以初平三年卒,策以建安五年卒,策死时年二十六,计坚之亡,策应十八,而此表云十七,则为不符。

张璠汉纪及吴历并以坚初平二年死,此为是而本传误也。

江表传曰:建安三年,策又遣使贡方物,倍於元年所献。

其年,制书转拜讨逆将军,改封吴侯。

后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

策闻之,伪与勋好盟。

勋新得术众,时豫章上缭宗民万馀家在江东,策劝勋攻取之。

勋既行,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尽降,勋独与麾下数百人自归曹公。

江表传曰:策被诏敕,与司空曹公、卫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等并力讨袁术、刘表。

军严当进,会术死,术从弟胤、女婿黄猗等畏惧曹公,不敢守寿春,乃共舁术棺柩,扶其妻子及部曲男女,就刘勋於皖城。

勋粮食少,无以相振,乃遣从弟偕告籴於豫章太守华歆。

歆郡素少谷,遣吏将偕就海昏上缭,使诸宗帅共出三万斛米以与偕。

偕往历月,才得数千斛。

偕乃报勋,具说形状,使勋来袭取之。

勋得偕书,使潜军到海昏邑下。

宗帅知之,空壁逃匿,勋了无所得。

时策西讨黄祖,行及石城,闻勋轻身诣海昏,便分遣从兄贲、辅率八千人於彭泽待勋,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即克之,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馀人,并术、勋妻子。

表用汝南李术为庐江太守,给兵三千人以守皖,皆徙所得人东诣吴。

贲、辅又於彭泽破勋。

勋走入楚江,从寻阳步上到置马亭,闻策等已克皖,乃投西塞。

至沂,筑垒自守,告急於刘表,求救於黄祖。

祖遣太子射船军五千人助勋。

策复就攻,大破勋。

勋与偕北归曹公,射亦遁走。

策收得勋兵二千馀人,船千艘,遂前进夏口攻黄祖。

时刘表遣从子虎、南阳韩晞将长矛五千,来为黄祖前锋。

策与战,大破之。

吴录载策表曰:“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

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

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

身跨马栎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

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

越渡重堑,迅疾若飞。

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

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

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狼韩晞已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

虽表未禽,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鸱张,以祖气息,而祖家属部曲,扫地无馀,表孤特之虏,成鬼行尸。

诚皆圣朝神武远振,臣讨有罪,得效微勤。

”)是时哀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

(吴历曰: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猘儿难与争锋也”。

)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吴录曰:时有高岱者,隐於馀姚,策命出使会稽丞陆昭逆之,策虚己候焉。

闻其善左传,乃自玩读,欲与论讲。

或谓之曰:“高岱以将军但英武而已,无文学之才,若与论传而或云不知者,则某言符矣。

”又谓岱曰:“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若每问,当言不知,乃合意耳。

如皆辨义,此必危殆。

”岱以为然,及与论传,或答不知。

策果怒,以为轻己,乃囚之。

知交及时人皆露坐为请。

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

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

岱字孔文,吴郡人也。

受性聪达,轻财贵义。

其友士拔奇,取於未显,所友八人,皆世之英伟也。

太守盛宪以为上计,举孝廉。

许贡来领郡,岱将宪避难於许昭家,求救於陶谦。

谦未即救,岱憔悴泣血,水浆不入口。

谦感其忠壮,有申包胥之义,许为出军,以书与贡。

岱得谦书以还,而贡已囚其母。

吴人大小皆为危竦,以贡宿忿,往必见害。

岱言在君则为君,且母在牢狱,期於当往,若得入见,事自当解。

遂通书自白,贡即与相见。

才辞敏捷,好自陈谢,贡登时出其母。

岱将见贡,语友人张允、沈昬令豫具船,以贡必悔,当追逐之。

出便将母乘船易道而逃。

贡须臾遣人追之,令追者若及於船,江上便杀之,已过则止。

使与岱错道,遂免。

被诛时,年三十馀。

江表传曰: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

策尝於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

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

策即令收之。

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

母谓策曰:“于先生亦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

”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

”诸将复连名通白事陈乞之,策曰:“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

此甚无益,诸君但未悟耳。

今此子已在鬼箓,勿复费纸笔也。

”即催斩之,县首於巿。

诸事之者,尚不谓其死而云尸解焉,复祭祀求福。

志林曰: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师于吉所得神书於曲阳泉水上,白素朱界,号太平青领道,凡百馀卷。

顺帝至建安中,五六十岁,于吉是时近已百年,年在耄悼,礼不加刑。

又天子巡狩,问百年者,就而见之,敬齿以亲爱,圣王之至教也。

吉罪不及死,而暴加酷刑,是乃谬诛,非所以为美也。

喜推考桓王之薨,建安五年四月四日。

是时曹、袁相攻,未有胜负。

案夏侯元让与石威则书,袁绍破后也。

书云:“授孙贲以长沙,业张津以零、桂。

”此为桓王於前亡,张津於后死,不得相让,譬言津之死意矣。

臣松之案:太康八年,广州大中正王范上交广二州春秋。

建安六年,张津犹为交州牧。

江表传之虚如志林所云。

搜神记曰:策欲渡江袭许,与吉俱行。

时大旱,所在熇厉。

策催诸将士使速引船,或身自早出督切,见将吏多在吉许,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于吉邪,而先趋务之?”便使收吉。

至,呵问之曰:“天旱不雨,道涂艰涩,不时得过,故自早出,而卿不同忧戚,安坐船中作鬼物态,败吾部伍,今当相除。

”令人缚置地上暴之,使请雨,若能感天日中雨者,当原赦,不尔行诛。

俄而云气上蒸,肤寸而合,比至日中,大雨总至,溪涧盈溢。

将士喜悦,以为吉必见原,并往庆慰。

策遂杀之。

将士哀惜,共藏其尸。

天夜,忽更兴云覆之;明旦往视,不知所在。

案江表传、搜神记于吉事不同,未详孰是。

)密治兵,部署诸将。

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

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

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

(江表传曰: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登即瑀之从兄子也。

策前西征,登阴复遣间使,以印绶与严白虎馀党,图为后害,以报瑀见破之辱。

策归,复讨登。

军到丹徒,须待运粮。

策性好猎,将步骑数出。

策驱驰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

初,吴郡太守许贡上表於汉帝曰:“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

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於外必作世患。

”策候吏得贡表,以示策。

策请贡相见,以责让贡。

贡辞无表,策即令武士绞杀之。

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雠。

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

策问:“尔等何人?”答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

”策曰:“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

”因射一人,应弦而倒。

馀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

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九州春秋曰:策闻曹公北征柳城,悉起江南之众,自号大司马,将北袭许,恃其勇,行不设备,故及於难。

孙盛异同评曰:凡此数书,各有所失。

孙策虽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黄祖乘其上流,陈登间其心腹,且深险强宗,未尽归复,曹、袁虎争,势倾山海,策岂暇远师汝、颍,而迁帝於吴、越哉?斯盖庸人之所鉴见,况策达於事势者乎?又案袁绍以建安五年至黎阳,而策以四月遇害,而志云策闻曹公与绍相拒於官渡,谬矣。

伐登之言,为有证也。

又江表传说策悉识韩当军士,疑此为诈,便射杀一人。

夫三军将士或有新附,策为大将,何能悉识?以所不识,便射杀之,非其论也,又策见杀在五年,柳城之役在十二年,九州春秋乖错尤甚矣。

臣松之案:傅子亦云曹公征柳城,将袭许。

记述若斯,何其疏哉!

然孙盛所讥,未为悉是。

黄祖始被策破,魂气未反,但刘表君臣本无兼并之志,虽在上流,何办规拟吴会?策之此举,理应先图陈登,但举兵所在,不止登而已。

于时强宗骁帅,祖郎、严虎之徒,禽灭已尽,所馀山越,盖何足虑?然则策之所规,未可谓之不暇也。

若使策志获从,大权在手,淮、泗之间,所在皆可都,何必毕志江外,其当迁帝於扬、越哉?案魏武纪,武帝以建安四年已出屯官渡,乃策未死之前,久与袁绍交兵,则国志所云不为谬也。

许贡客。

无闻之小人,而能感识恩遇,临义忘生,卒然奋发,有侔古烈矣。

诗云:“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贡客其有焉。

)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

公等善相吾弟!

”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吴历曰:策既被创,医言可治,当好自将护,百日勿动。

策引镜自照,谓左右曰:“面如此,尚可复建功立事乎?”椎几大奋,创皆分裂,其夜卒。

搜神记曰:策既杀于吉,每独坐,彷佛见吉在左右,意深恶之,颇有失常。

后治创方差,而引镜自照,见吉在镜中,顾而弗见,如是再三,因扑镜大叫,创皆崩裂,须臾而死。

)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

绍卒,子奉嗣。

孙皓时,讹言谓奉当立,诛死。

评曰: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

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

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

(孙盛曰:孙氏兄弟皆明略绝群。

创基立事,策之由也,自临终之日,顾命委权。

夫意气之间,犹有刎颈,况天伦之笃爱,豪达之英鉴,岂吝名号於既往,违本情之至实哉?抑将远思虚盈之数,而慎其名器者乎?夫正本定名,为国之大防;杜绝疑贰,消衅之良谟。

是故鲁隐矜义,终致羽父之祸;宋宣怀仁,卒有殇公之哀。

皆心存小善,而不达经纶之图;求誉当年,而不思贻厥之谋。

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孙氏因扰攘之际,得奋其纵横之志,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势一则禄祚可终,情乖则祸乱尘起,安可不防微於未兆,虑难於将来?壮哉!

策为首事之君,有吴开国之主;将相在列,皆其旧也,而嗣子弱劣,析薪弗荷,奉援则鲁桓、田巿之难作,崇之则与夷、子冯之祸兴。

是以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群情绝异端之论,不逞杜觊觎之心;於情虽违,於事虽俭,至於括囊远图,永保维城,可谓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者也。

陈氏之评,其未达乎!

)

含同字的成语?

二人同心 比喻只要两个人齐心协力,就会无往不胜 恩同再生 恩:恩德。

比喻恩情极大,像使自己再生一样 自厝同异 〖解释〗指自找矛盾,互相不和。

众啄同音 〖解释〗犹众口一词。

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解释〗幸福共同分享,苦难共同分担。

指患难与共,和衷共济。

有福同享,有祸同当 〖解释〗指患难与共,和衷共济。

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异涂同归 〖解释〗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异路同归 〖解释〗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异口同韵 〖解释〗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同“异口同音”。

心同止水 〖解释〗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

同“心如止水”。

未可同日而语 〖解释〗指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解释〗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

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

通同作弊 〖解释〗作弊:用欺骗的手段做违法乱纪或不合规定的事情。

串通一起做坏事。

率土同庆 〖解释〗犹言普天同庆。

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 【出处】【解释】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

【示例】【故事】 毕力同心 〖解释〗犹言齐心协力。

百口同声 〖解释〗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白藋同心 〖解释〗犹言心如野草。

形容不羡荣华的品节。

众口同声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众虎同心 许多虎一条心做事。

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与受同科 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

玉石同碎 犹玉石俱焚。

玉石同沉 比喻善恶一齐受害。

一心同体 犹言同心同德。

易同反掌 见“易如反掌”。

一民同俗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一门同气 谓同门兄弟。

一脉同气 谓出于同源。

指同胞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

一口同音 犹言众口一词。

一口同声 犹一口同音。

熏莸同器 熏:香草;莸:臭草。

香草与臭草收藏在同一容器内。

比喻好人与坏人共处。

熏莸不同器 熏莸:香草和臭草。

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询谋佥同 谓咨询和商议的意见都一致。

行同能偶 品行相同,才能相等。

行同狗豨 豨:猪。

人的行为丑恶,如同猪狗一样。

形容人的行为卑鄙恶劣到了极点。

亦作“行如禽兽”、“行若狗彘”、“行同犬彘”。

行合趋同 行为志趣相同。

协心同力 见“协心戮力”。

小异大同 小部分不同,大部分相同。

文子同升 谓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

语出《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

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 未敢苟同 不敢随便同意 枉直同贯 谓曲直不分。

同舟遇风 比喻同遭逆境。

同舟共命 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

同源异派 见“同源异流”。

同源异流 谓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

同源共流 有同一源头、流向。

比喻同一,统一。

同浴讥裸 在一起洗澡却讥笑别人赤身露体。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问题,却以此而讥嘲别人。

同忧相救 谓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同音共律 音律相同。

比喻关系密切。

同业相仇 犹言同行是冤家。

形容同行业的人不易相处。

同休共戚 亦作“同休等戚”。

①谓同欢乐共忧患。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②偏指共患难。

同休等戚 见“同休共戚”。

同心一意 心志一致。

同心一力 同“同心协力”。

同心一德 同“同心同德”。

同心叶力 同“同心协力”。

同心协济 见“同心共济”。

同心协德 同“同心同德”。

同心同德 心:思想;德:信念。

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同心僇力 见“同心戮力”。

同心竭力 同“同心毕力”。

同心合意 同“同心一意”。

同心合德 同“同心同德”。

同心合胆 见“同心共胆”。

同心共济 亦作“同心协济”。

谓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同心共胆 亦作“同心合胆”。

心志一致。

同心断金 《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后以“同心断金”形容心齐力量大。

同心敌忾 同怀强烈的愤恨以对付敌人。

同心并力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同心毕力 齐心尽力。

同文共规 见“同文共轨”。

同堂兄弟 同祖的兄弟,即堂兄弟。

同声相应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

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同声相求 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声同气 见“同声共气”。

同生共死 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

同声共气 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

同日而言 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论 犹言相提并论。

同日而道 同“同日而论”。

同气相求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同年而语 犹言相提并论。

同年而校 犹言相提并论。

同明相照 谓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

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

同力协契 犹言同心协力。

同利相死 谓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同类相求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

同类相妒 形容同类者不易相处。

同类相从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依从。

同归殊涂 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原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

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

同符合契 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同恶相助 亦作“同恶相恤”。

谓对共同憎恶者,必相互援助以对付之。

同恶相恤 见“同恶相助”。

同恶相党 共为恶者相结为党。

同恶共济 见“同恶相济”。

同德协力 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尽力。

同德同心 见“同心同德”。

同垂不朽 一同流传,永不磨灭。

同床共枕 谓同床并头而眠。

多指夫妻生活。

同床各梦 比喻共同生活或共做一事而各有打算。

同船合命 比喻处境相同,利害相关。

同仇敌慨 见“同仇敌忾”。

同尘合污 谓行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浊之世。

同敝相济 犹同恶相济。

同胞共气 喻指亲兄弟。

所见略同 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

殊致同归 同“殊涂同归”。

殊涂同致 犹殊途同归。

殊涂同会 犹殊途同归。

殊涂同归 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孔颖达疏:“言天下万事终则同归于一,但初时殊异其涂路也。

”本谓由不同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

后以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结果。

树同拔异 谓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

殊路同归 同“殊涂同归”。

殊方同致 犹殊途同归。

视同一律 同等看待。

誓同生死 立誓同生共死。

同符合契其他应用

组词

同组词符组词合组词契组词

笔顺笔画

同笔顺笔画符笔顺笔画合笔顺笔画契笔顺笔画

近义词

同近义词符近义词合近义词契近义词

反义词

同反义词符反义词合反义词契反义词

同符合契成语接龙

正接

契船求剑契合金兰契若金兰

反接

不敢苟同不谋而同不期而同不约而同比众不同车攻马同道合志同方土异同伐异党同各有巧妙不同和而不同好恶不同迥乎不同截然不同迥然不同琴瑟和同死胡同十家锅灶九不同所见略同天下大同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行合趋同询谋佥同休戚是同小异大同英雄所见略同与众不同智者所见略同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同符合契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哀毁骨立哀丝豪竹不到长城非好汉拜倒辕门白发丹心苞苴公行不世之略百足之虫,至断不蹶不知自量重床叠屋船到桥门自会直操斧伐柯出家弃俗豺狼当路传神写照裁心镂舌操之过切弹尽援绝瞪目哆口登山踄岭得一知己,死可无恨蛾眉倒蹙,凤眼圆睁耳濡目击阿尊事贵飞刍转饷富家巨室贩贱卖贵凤毛麟角蜂目豺声风声鹤唳冯唐易老广阔天地顾盼生辉各式各样告朔饩羊后悔无及好汉英雄祸稔恶积胡思乱想黑云压城城欲摧桀傲不恭居高临下津关险塞九江八河鸠集凤池解铃还是系铃人久梦初醒戒奢以俭积重不返敬终慎始句斟字酌开华结实口口声声旷日长久鸾交凤俦拦路虎龙门点额连墙接栋流血成河鲁鱼亥豕两眼一抹黑连枝带叶眉飞目舞猛虎下山眇眇忽忽腼腼腆腆美味佳肴能争惯战蓬荜生光抛乡离井清交素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切私议栖丘饮谷求神拜佛奇谈怪论使功不如使过岁寒松柏上交不谄撒开丫子神人共愤声势赫奕束手无策琐尾流离十万火速善与人交深猷远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韬晦之计兔葵燕麦天女散花雾集云合万事不求人无所不晓万事皆休威望素著虚度年华选歌试舞行疾如飞下马看花洗心革面虚嘴掠舌游荡不羁一夫得道,九族升天移风革俗沅江九肋蚁溃鼠骇一空依傍扬眉抵掌燕雀相贺一日三月以手加额吁天呼地音问两绝游行示威燕足系诗栉发耨苗择利行权争猫丢牛择木而处自取其殃走肉行尸遮人眼目正色厉声祖逖之誓尊无二上众星拱极著于竹帛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https://chengyu.122cha.com/tfhzybz28156.html

展开全部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