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直不阿的意思刚直不阿的故事详细解释及典故刚直不阿成语接龙、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刚直不阿
- 拼音: gāng zhí bù ē
- 频率: 常用
- 年代: 古代
- 词性: 褒义词
- 结构: 联合式
- 解释: 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
-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刚强正直,不逢迎。
- 典故出处: 明·周楫《西湖二集·救金鲤海龙王报德》:“并一生宦迹,刚直不阿之志,具表奏闻。"
- 成语示例: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您是那样满怀激情地给我讲汉朝的范滂如何~,挺身就险……"
- 英文翻译: be upright and never stooping to flattery
刚直不阿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海瑞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故事?
海瑞,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海南琼山人,号刚峰,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敢于直言、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被人们誉为“海青天”。他四岁时,父亲病逝,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在母亲的督导下,他自幼诵读《大学》、《中庸》等…….渐有了报国之心。后来,以举人身份进入仕途,初任福建某县的儒学教授,1558年升任浙江淳安知县,任期间严惩当地官员滥用职权来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明朝隆庆三年,海瑞升任南京、苏州一带的“应天巡抚”,他召集饥民,通过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来治理涝灾,并上书要求将本该上交的粮食留下一部分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与此同时,他还惩办了当地的恶霸,把他们强夺农民的土地归还农民,即使是于自己有恩的徐阶,他也毫不放过,最后迫使徐阶退还了足足有二分之一的田地,而且将徐阶的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此外,海瑞还组织人员简化赋税制度,以减轻农民负担,因此,他受到了当地地主阶层的忌恨,他们联合起来诬告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一生爱民抚民,为民除害,但他的生活异常清苦,他从未置买田产,只在母亲去世时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将母亲安葬。海瑞去世前几天,曾退还兵部多送的七钱银子,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因海瑞的妻子、儿子早逝,其丧事还是由外人来代办的呢,在人们把海瑞的灵柩运回故乡那一天,当地的百姓都自发地穿白戴孝哭送他,为他送行的队伍就长达百里。
如今,海瑞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正义与清廉的象征。
不阿什么什么成语?
刚正不阿
释义: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无偏私。出自《典故纪闻》
注释
阿:迎合,偏袒。
成语出处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刚强正直,不逢迎。
示例
1、浦安修《赤子之心》:“他刚正不阿的品质,时时牵动着我的心。”
2、包公办案,大公无私,刚正不阿。
3、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一员官》:“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
成语故事
宋朝的包拯是一个刚正不阿的清官,赴任扬州天长知县时写诗自勉:“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一生敢于犯颜直谏,不谋私利,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不循私情,为民除害,成为百姓心中的“包卜青天”。
刚正不阿之人:包拯、游震得、关羽、海瑞、狄仁杰。
不阿什么什么成语是:刚直不阿。
刚直不阿的意思:刚强正直,不迎合,不偏袒。阿(ē)。
拼音[gāng zhí bù ē]
出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
近义词:坚强不屈、刚正不阿。
例句:爷爷一生刚直不阿,最瞧不起那些阿谀逢迎之人了。
刚正不阿。
刚正不阿是形容一个人非常的正直。不会花言巧语,不会投机取巧。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比如小明的爸爸虽然是中共党员又是国家干部,但是刚正不阿,为人非常的厚道,不像其他的官员那样,贪赃枉法,不干正事。
我们都为小明的爸爸点赞。
不阿权贵,刚正不阿,等等
海瑞的故事简短一点?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海瑞女儿5岁时,有一天海瑞看到她在吃饼,就问饼是谁给的。女儿回答,是一个家僮给的。海瑞斥骂女儿:“女子怎能随便接受男僮给的饼?你不是我的女儿。你现在只有饿死了,才是证明你还是我海瑞的女儿!”女儿听了之后,即不再吃东西,家人千方百计想让她吃东西,女儿坚决不吃,绝食七天而死。
1、海瑞背纤
明嘉靖年间,海瑞任淳安县令,不畏权贵。国公张志伯奉旨巡察各省,依仗权势,贪赃枉法,百姓怨恨。海瑞劝农归来,张志伯的亲信差官张彪来至县衙,强索赊银万两,海瑞拒绝,反将张彪棍责逐出。
张志伯闻报大怒,至淳安向海责问,海瑞反据理向张算帐,指斥其贪赃枉法,张志伯大窘,临行索要纤夫四百名再作刁难。海瑞因农忙,不愿扰害百姓,就亲自率领衙役背纤,张志伯恐因此引起民愤,狼狈而去。
2、海瑞罢官
徐阶的第三子徐瑛霸占民田,鱼肉乡里,强占民女赵小兰。小兰母洪阿兰告状,华亭县令王明友受贿,杖毙小兰祖父。
应天巡抚海瑞微服出访,路遇洪阿兰,查明真相,判处徐瑛、王明友死罪,饬令退田。徐阶买通太监、权贵,妄图罢免海瑞,推翻定案。海瑞识破奸计,断然处斩二犯,然后交出大印,慨然罢官归里。
3、海瑞杀女
一天,他看见五岁的女儿吃一个糕饼,就问糕饼是谁给的,当得知是某仆人给的时,海瑞大怒道:“一个好女子怎能随便地接受男人的东西呢?只有你饿死了,才是我海瑞的女儿!”他的女儿从此吓得啼哭不止,不喝也不吃,家里人怎么哄她劝她也没有用,七天之后终于饿死了。
扩展资料
主要贡献:
1、法规制度
海瑞曾根据他在淳安的经验写《兴革条例》,谈论该地区的管理问题。海瑞就任应天巡抚之后,立即颁布《督抚宪约》,规定巡抚出巡各地,府、州、县官一律不准出城迎接,也不准设宴招待。
2、清廉作风
按照当时官场的风气,新官到任,旧友高升,总会有人来送些礼品礼金,以示祝贺。这些礼品礼金只要数额不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海瑞公开贴告示说:“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
然后把别人送的礼品一一退还,连老朋友贺邦泰、舒大猷远道送来的礼也不例外。至于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占。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3、断案技巧
在断案技巧上,海瑞不能明察秋毫,料事如神。对于那些疑案,他不是慎重调查,而是“与其冤屈兄长,宁愿冤屈弟弟;与其冤屈叔伯,宁愿冤屈侄子;与其冤屈贫民,宁愿冤屈富民;与其冤屈愚直,宁愿冤屈刁顽”。
在争产业的案件中,“与其冤屈小民,宁愿冤屈乡宦”;在争言貌的案件中,“与其冤屈乡宦,宁愿冤屈小民”。
海瑞最初为官当校长时,有一次,市长大人来视察,所有学生和老师都行跪拜礼,惟独海瑞巍然不动,副市长大人嘲笑他是海笔架.会见结束后,市长大人问他当初为何不跪,他说身为一校之长,在众学生面前不可下跪.可见,海瑞刚直不阿的本性与身具来.
海瑞虽位居高官,却不像其他官员一样趾高气扬,相反的,他是十分亲民、俭朴的。在他担任应天巡抚时,就曾这样规定:凡他所到之处不要排场,不要鼓乐迎送,也不住华美之屋。如果有人要请他吃饭,每顿饭顶多两、三钱即可,不可过度铺张浪费。
除此之外,海瑞也是一个不畏权贵的人。有一次,海瑞要整顿土地问题,令一些地方恶霸归还强占来的土地。其中徐阶占有的土地最多。
了,唯独海瑞站在中间只作揖而已,还对人解释说学堂是师长教士人的地方,师道尊严,不应屈体下跪。当时的场景,就像一个中间高两边低的笔架,海瑞也就因此得名“海笔架”。
海瑞出场便不平凡,《平黎策》本身是希望在一些民生民风不好的地方(海瑞家乡)增设一些政府机构,管理教化百姓,此论善否且不评价,单说这冒尖的人。
海瑞本人家庭出身低微,而且就考试而言也不是进士,只是通过了乡试成为举人,在官制中也不过是县一级官员,就这种身份来看,他几乎完全没有走进国家一级领导核心的机会,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人会在地方发展自己的人脉,步步为营,渐成势力,滋润过活,况且又是在黑暗腐败的嘉靖后期,这样可说是最好的选择,从利益来看,海瑞完全没有冒尖的必要,甚至还有风险,但海瑞不是一般人,他从一开始,就关注国计民生,尽自己能做的去做,不论后果,只求心安。
关于阿谀奉承的反面事例?
阿谀奉承是不顾事实真相,一味地奉迎上司,没有自己的尊严,上级说什么就是什么,溜须拍马,甚至上司指鹿为马也一味地迎合。
而与之相反则是刚直不阿的人。这样的人,心怀天下,一心忧国忧民,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如明朝的于谦就是这样一位刚直不阿的君子,他不畏权贵,不畏强敌,为国为民,称得上殚精竭虑,死而后已。宁留清白在人间,也不千秋留骂名。
明朝赵南星(1550——1627)写的《笑赞》一书中,有一段“屁颂”,把阿谀奉承者讽刺的入木三分。 原文如下:
一秀才,数尽(应有的寿命完了)去见阎王。阎王偶放一屁,秀才即献《屁颂》一篇曰:
“高竦金臀,
弘宣宝气。
依稀乎丝竹之音,
仿佛乎麝兰之味。
臣立下风,
不胜馨香之至。”
阎王大喜,增寿十年,即时放回阳间。十年限满,再见阎王。这秀才志气舒展,望森罗殿摇摆而上。阎王问是何人?小鬼说道:“是那做屁文章的秀才。”赞曰:此秀才闻屁献谄,苟延性命,亦无耻之甚矣!犹胜唐时郭霸以尝粪而求富贵,所谓遗臭万年者也。
不为五斗米不折腰之类的故意?
不为五斗米不折腰之类的故事可以是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不折腰表达了一个人特别有骨气,特别有志气,大义凛然而没有低三下四的情况,我们的开国功臣们在解放战争中就大义凛然的样子,不为五斗米不折腰建立新中国。
“不为五斗米折腰”原指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向权贵屈服(五斗米:微薄俸禄的代称;折腰:弯腰,指鞠躬作揖),后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在句中一般充当作谓语、分句。
近义词
堂堂正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
反义词
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等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
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即出自此。
不为五斗米折腰,汉语成语,读作bú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出自陶渊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
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 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到六十三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常常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除诗之外,他还给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诗并记》等。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在那里没有动乱,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过着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
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使这篇作品产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后世人们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作“桃花源”。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
解读]我不能为那微薄的官俸弯腰行礼,侍奉乡里的小人。
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郡里派督邮(官名)前来巡视,县里熟悉官场规矩的小官吏说,上司来巡视,县令应穿戴整齐地去拜见长官。陶渊明叹息说“~,~!”于是留下官印,离开县衙,回家种田,过起了隐居生活。
五斗米:指微薄的官俸。折腰:弯腰腰行礼。拳拳;奉持之貌。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赵匡胤凿壁偷光故事?
一、汉朝时少年匡衡凿壁偷光。
二、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三、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四、主人很奇怪,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有学问的人。
凿壁偷光的故事主角是匡衡,不是宋太祖赵匡胤。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这篇故事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是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不是赵匡胤。
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出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西京杂记》卷二
【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勤学
【相近词】囊虫映雪、穿壁引光、废寝忘食、凿壁借光
【反义词】不学无术
【示例】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
凿壁偷光的是汉代匡衡,不是赵匡胤。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于是他在农忙季节就给富人家里打工,不要工钱,只求别人借书给他看。他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时,才有时间看书。常常一本书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他心想:白天我在地里干活,没有时间看书,我应该多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点灯的油。这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诵白天读过的书。突然看到墙壁上有亮光。他起床查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灯光从裂缝透了过来。匡衡想了想,招来一把小刀,把裂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
他就凑着透过来的灯光看书。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了西汉时期著名的大学者。后来延伸出了成语凿壁偷光,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匡衡勤奋无比、通古博今,经学绝伦,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汉代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匡衡被《汉书》列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传。
赵匡胤在后周一直当兵,后来成为北宋开国皇帝,这个故事和赵匡胤无关,
宁折不弯的故事50字?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蔺相如摔和氏璧
东汉洛阳强项令董宣
太宗著名谏臣魏征刚直不阿
唐睢不辱使命
默字的历史小故事?
默 mò 默姓以前为黑姓,曾出一达官贵人刚直不阿得罪人获罪,灭九族。
有友人见怜,从中帮忙,得以二幼子逃脱。
遂改姓为默。
二子为保留血脉,一留北方,一留南方。
北方即在今天新乐县,南方据称在湖南。
可得而犯邪的犯的意思?
可得而犯邪的犯的意思是:侵犯。句子意思是,(周亚夫军营),怎么可能被侵犯呢?
这个句子出自《周亚夫军细柳》,该故事以周亚夫驻军细柳,文帝入营慰问之事,塑造了周亚夫治军严明,忠于职守,刚直不阿的形象。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霸上,棘门两处,军纪松弛,守备不严,令人堪忧。
答:可得而犯邪的犯的意思是(侵犯)。